世界是上帝的家:從出埃及記、約翰福音到啟示錄的家園神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世界萬物是神的家
萬有的故事,正是神要創造家園的壯闊歷程。
出埃及記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
不是為了使他們成為上帝的奴隸,而是成為上帝同行的家人;
約翰福音中,耶穌來到這個不認得祂的地方,
不是為了帶祂的門徒離開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而是要賜下三一神的同在、位格,幫助門徒接續建設家園的使命:
啟示錄中,新耶路撒冷與巴比倫兩城的分野,
並非信與不信,更是人生價值判斷、愛好與歸屬的差別。
神學家沃弗及麥克安納利林茨以抽絲剝繭、縝密連貫的經文詮釋,
揉合聖經的三卷書,
對全球種族、社會、思潮,以及政治、經濟、生態等難解問題,
提出耳目一新的家園神學:
原來上帝要的,
不是精壯的國度或雄偉的聖殿,
而是要與人類共組美好家園,在其中親密同居。
在本書熟悉卻陌生、簡單卻宏大、語言直接卻意趣無限的論述中,
信仰不再只是一套堅持正確的教義經典,
而是對上帝家園的共鳴、想念及回應;
人人共有的想家情懷,原來不是希望回到過去,
而是渴望抵達與三一神、受造萬物共築的真確關係中。
「現代基督徒多半認為福音就是神拯救「靈魂」脫離這個世界,去到某個地方與祂同住。事實上,聖經一再強調神要來與我們同住,也已經藉耶穌和聖靈啟動這個計畫。這本書是個出色的典範,讓人看見系統神學家如何腳踏實地讀聖經,不是掠取少數經文填充在預設的敘述或觀點裡,而是採用詳實且能啟發心靈的方式,以出埃及記、約翰福音和啟示錄這三卷重要的經卷來解釋、論證其觀點。呈現出來的,既不同於奧古斯丁那種僅專注於神的靈性視角,也不是像黑格爾那種將神與世界混為一談的危險觀點,而是被拯救、被恢復的人類,如何在榮耀、更新的受造界喜悅生活的豐富願景。這本書不同凡響!」
——賴特(N.T.Wright)前德倫主教
聖安德烈大學、牛津威克里夫學院
「沃弗和麥卡安納利林茨為基督教信仰核心要素提供了引人入勝的結論。他們以解經為本,從對神和耶穌的反思中,構建出一個關於創造、社會和教會,且包羅萬象的願景。他們筆下的萬有的故事,將成為學生、學者和傳道人的寶貴資源。」
——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son)劍橋大學
目錄
導讀:從聖經、神學、靈修三合一,領受永生的豐盛/張聖佳 Ⅰ
本書引用書籍縮寫表 Ⅸ
前奏曲:渴望之箭 001
序曲:家的故事 015
第一部 出埃及記
第1章 離開為奴之家 057
第2章 住在神的家 091
第二部 生命之道
第3章 神回家 124
第4章 生命與光 165
第三部 生命之靈
第5章 回家 205
第6章 住在家裡 237
第四部 生命之圓滿
第7章 過渡 279
第8章 巴比倫 317
第9章 新耶路撒冷 341
終章 選擇 379
誌謝 383
註釋 389
序/導讀
序曲
家的故事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對拔摩島的約翰(John of Patmos)說了這句話,而他一系列的異象,也在這一刻達到最高潮(啟二十一3)。在世界最後的圓滿結局、新天新地被創造、新耶路撒冷降臨的這一刻,一切都變成新的,死亡歸於無有,「悲哀、哭號、疼痛」都成為過去(啟二十一1∼4)。這一刻,我們看見了居所、住處、居住地的畫面,這些家的意象,也是歸屬之地的圖像。
把「家」的意象,放在神創造計畫完全實現的時刻,乍看似乎唐突。現代理想主義把家塑造成一個與「外面」公共世界隔絕的私人空間,這樣的想像難免會讓人覺得,「家」的意象似乎太封閉、太資產階級、太微小,不足以承擔人類與地球的一切希望。尤其是對那些被種種蠻橫的家庭束縛壓得無法喘息,或者是被家庭暴力傷得體無完膚的人,「家」恐怕更像「燒著硫磺的火湖」(啟十九20),而非瀰漫生命樹果實的香氣,沒有眼淚,閃耀神榮光的新耶路撒冷。家的圖像忽然出現在約翰最後的異象中,許多人會感到驚訝、不安,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家象徵完整、深度共鳴和歸屬感,「從小就在他們生命中閃耀著光芒」。
「家」常被用來表達人類對共同棲身之地球的依戀與關切。「家」的美麗及不時出現的恐怖威脅感,都特別適合用來比喻神創造的目的。在許多方面,家是世界的縮影,家可以象徵眼前的世界,也可以作為世界在經過徹底改造後、可能展現的模樣。
神造家的故事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的聲音和話語其來有自。會出現這句話,得追溯到聖經起頭的「家」的異象。站在啟示錄二十一章3節,從盼望神最終會回家的角度來審視基督教正典,會發現這個盼望好像一個鏡頭,將整個正典拉往一個特定的焦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萬有都是在訴說神要來世上與人同住的故事。這個故事描述神在地上建立的家室,也是我們最終真正的家的故事,大綱如下:
創造、會幕、聖殿
這個故事從神的創造開始,而創造本身就是源自神的生命,這一點在第三章會再討論。故事發展的軌跡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不同階段的事件與發展,以及終末的結局也隱約可見。
歷史性計畫(研究、工程)。不少解經家發現,創世記一章1節到二章4節,以及出埃及記後面的章節,有文學上的對應關係。前者是在描述神創造世界的過程,後者講述摩西領受建會幕的計畫以及搭建會幕的故事(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到四十章)。譬如,神用六天完成創造工程;摩西從神領受建造會幕的計畫之前,在山上等候的天數也是六天。創造的故事不斷強調「神造(God made)⋯⋯」,而神指示摩西造帳幕時,也經常出現「當造⋯⋯」和「使我⋯⋯」(例:出二十五8),而建造帳幕的報導中,有一連串的句首幾乎都是「他使」、「他用」、「他把」(he made,出三十六8∼三十九30)。這些文學上的對應,暗示了世界與帳幕本質的相似:帳幕是個「微觀、縮小」版的世界,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帳幕並不是模仿模糊不清、邪惡充斥的現實世界,而是呈現神親手所造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受造界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聖殿、神的居所」,把這個世界想像成一座聖殿,意味著神有意將這個世界作為祂的居所或家園。正如創世記所呈現的,神在第六天建好這座世界聖殿,「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一31),就停止了創造的工作。
然而,在第一個創造故事的最後,神並沒有真的來住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將來會成為神的家,但是在創世記和出埃及記的正典敘述中,從人類第一對夫妻咬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天起涼風,神在園中行走(創三6∼8)到金牛犢事件(出三十二1∼6),一連串的分裂讓這個世界無法如神所願地成為祂的家。這個一再重燃希望,預備世界成為居所,分裂後又重新開始的模式,凸顯出讓世界成為祂和人類共同的家,並不是在創造過程中的偶發事件,而是神的一個計畫,既發生在歷史的進程中,其最終的實現也將超越歷史。
神要藉帳幕與在曠野漂流的以色列人同住,是這整個計畫的關鍵時刻。這意味著,從這一刻開始,神要在祂立約的子民中、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開始實現祂要將整個受造界聚集起來的計畫。雖然帳幕是要讓人想起創造之初的景象,但它並非象徵(1)重返一個理想的世界、(2)遲未完成的受造世界竣工之後的模型,也不是(3)神定意要在這個世界安家的最終實現。反之,神是要在帳幕裡與立約的百姓同住,正如祂最終要與以色列和全世界同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