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主張從個人改宗經驗作為了解研究參與者的起始點,避免忽略其能動性與主體性,然而亦須關注個人一方面如何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則又透過自身的詮釋、行動與策略反饋到宏觀層面。首先透過「未知?已知?印尼客家穆斯林」作為探尋研究參與者交織在族群與宗教之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歷程之開端。從班達亞齊與山口洋兩地相異的生活世界中了解到族群關係面貌的不同,這一切於「走在成為穆斯林的路上」顯露無遺。從宏觀的社會結構了解印尼華人之社會位置,以及印尼華人與印尼伊斯蘭之關係。個人經驗與詮釋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因此班達亞齊的改宗者在「閒話」、「鄙視」之間走向伊斯蘭,而山口洋的研究參與者則在「貧困」與「受助」之後成為穆斯林。在海外客家研究意義下,本書凸顯客家內部的異質性,以及提供了解印尼客家的另一個視角。同時,透過改宗選擇以及改宗之後的文化實踐,揭露印尼伊斯蘭的多樣性。透過改宗經驗之研究,印尼客家華人之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多重面貌因而呈現。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未知?已知?印尼客家穆斯林
一、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二、研究對象:走向班達亞齊與山口洋
三、研究觀點:來回印尼客家與台灣客家之間
四、研究資料來源
五、田野反思
六、分析架構與各章概述
第二章 走在成為穆斯林的路上
一、前言
二、改宗
三、改信伊斯蘭與族群關係
四、小結
第三章 班達亞齊:在「閒話」、「鄙視」之間入「回教」
一、前言
二、在華人與亞齊人互視之下選擇伊斯蘭
三、從盲從到理解:「拜神」與伊斯蘭之比較
四、在伊斯蘭與華人之間選擇認同
五、小結
第四章 山口洋:在「貧困」與「受助」之後成為穆斯林
一、前言
二、信仰伊斯蘭之多元詮釋
三、「回教不一樣……」:生命的挑戰與天意
四、「唐」「番」之間與「入回教」
五、小結
第五章 結論:改宗與族群認同、族群關係之多重樣貌
一、族群關係與宗教
二、理論意涵與經驗意涵
後記——在「旅程」過後……
附錄一:班達亞齊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附錄二:山口洋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參考書目
序/導讀
自序:
一本書的完成,就如同一趟旅行,當從旅行的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鄉時,旅程並未真正結束,留下的可能是文字、照片、影音紀錄,然而真正在心中迴盪不已的卻是當時在旅行的感覺,這感覺也許是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也許是在異文化中看到與自身文化的相似之處,但也許是如浮光掠影般從眼前一閃而過,當從另一個旅行目的地又見到相同情景之際,才又從記憶的角落中喚出了原先其實早已銘刻心中但卻毫無察覺的印象。與印尼客家穆斯林相遇的旅程,就是這樣的一趟旅程。
然而,在此之前,我已在台灣客家人與德國索勃人之間進行「學術研究」之旅,而印尼客家研究則與台德之間的旅行碰撞出我個人在族群以及客家研究上的思考火花。對我而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在進行研究時擴展自己視野的驚豔,還是遇到寫作瓶頸時的挫敗,抑或是在田野中的身心不適,這些都已融入了字裡行間,更重要的是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養分,我的研究觀點不僅因此受到滋養,更讓我進一步學會觀察在這大千世界中人們該如何在自我認知與他人觀點中自我定位,也許位居邊緣,也許身處中心,當然更是在不同情境下轉換身分以及認同,最終的問題在於析究「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是誰」。自身的感受、經驗與認知,外在的歷史過程、生活世界以及人我關係皆有助於我們探索上述兩個問題,進而得到一個「暫時」的解答,之所以「暫時」,係因我們永遠處在生命的流動過程之中,所有的答案將因人生歷程而有所改變。
在旅程中,並非孤單一人,在此感謝所有與我相遇的人們,特別是在印尼班達亞齊與山口洋幫助我進行研究的朋友們以及所有研究參與者,如果沒有你們的參與,本書無法完成。此外,向學術上引領我進入東南亞客家研究領域的先進致上最深謝忱,包括蕭新煌教授、張維安教授、張翰璧教授以及本書的匿名審查委員們。在工作生涯中精神打氣的朋友,以及生活中的互相扶持的家人,都是我在寫作過程中最強的後盾。當然還要謝謝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的中大出版中心與遠流出版公司。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感恩之情溢於言表,因為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記。
蔡芬芳
2016年初冬 於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試閱
一本書的完成,就如同一趟旅行,當從旅行的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鄉時,旅程並未真正結束,留下的可能是文字、照片、影音紀錄,然而真正在心中迴盪不已的卻是當時在旅行的感覺,這感覺也許是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也許是在異文化中看到與自身文化的相似之處,但也許是如浮光掠影般從眼前一閃而過,當從另一個旅行目的地又見到相同情景之際,才又從記憶的角落中喚出了原先其實早已銘刻心中但卻毫無察覺的印象。與印尼客家穆斯林相遇的旅程,就是這樣的一趟旅程。
然而,在此之前,我已在台灣客家人與德國索勃人之間進行「學術研究」之旅,而印尼客家研究則與台德之間的旅行碰撞出我個人在族群以及客家研究上的思考火花。對我而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在進行研究時擴展自己視野的驚豔,還是遇到寫作瓶頸時的挫敗,抑或是在田野中的身心不適,這些都已融入了字裡行間,更重要的是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養分,我的研究觀點不僅因此受到滋養,更讓我進一步學會觀察在這大千世界中人們該如何在自我認知與他人觀點中自我定位,也許位居邊緣,也許身處中心,當然更是在不同情境下轉換身分以及認同,最終的問題在於析究「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是誰」。自身的感受、經驗與認知,外在的歷史過程、生活世界以及人我關係皆有助於我們探索上述兩個問題,進而得到一個「暫時」的解答,之所以「暫時」,係因我們永遠處在生命的流動過程之中,所有的答案將因人生歷程而有所改變。
在旅程中,並非孤單一人,在此感謝所有與我相遇的人們,特別是在印尼班達亞齊與山口洋幫助我進行研究的朋友們以及所有研究參與者,如果沒有你們的參與,本書無法完成。此外,向學術上引領我進入東南亞客家研究領域的先進致上最深謝忱,包括蕭新煌教授、張維安教授、張翰璧教授以及本書的匿名審查委員們。在工作生涯中精神打氣的朋友,以及生活中的互相扶持的家人,都是我在寫作過程中最強的後盾。當然還要謝謝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的中大出版中心與遠流出版公司。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感恩之情溢於言表,因為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記。
蔡芬芳
2016年初冬 於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