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生命是一場追尋救贖的旅程
The Astrological Neptune and the Quest for Redemption
人們不懈尋覓救世主以求救贖,但到底該如何分辨找到的是基督,還是希特勒?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人們不懈尋覓救世主以求救贖
但到底該如何分辨找到的是基督,還是希特勒?
人們一面追求自我發展,另一方面卻渴望與「他者」融合,好從孤獨中得到救贖。
在占星學上,象徵這份救贖渴望的,便是海王星。
科學家在1846年發現這顆行星,並以「海王」命名,可說是一次共時性效應。這名字傳神地表達了占星學的象徵意涵。海水具有雙重特性:既是孕育生命的泉源,卻也隱含消融個體的威脅。就像母親的子宮之海,既養育尚無自我意識的胎兒,又迫使胎兒面對即將出生、獨立的孤寂。
人一誕生,便注定與生命之源分離。
因此,閱讀海王星是一趟探尋生命本源的旅程;當你覺察對救贖的渴望,方有可能安度人生關卡。然而,海王星也帶來棘手的困惑:尋求救贖者,是往聖性前進,還是墮入退化?天才或瘋狂、創造或毀滅、昇華或沉淪,均可能源自心靈暗處渴求救贖的吶喊。
本書氣勢磅礡、縱橫古今,援引神話、信仰、心理學剖析救贖渴望,為讀者開闢領略海王星的新視野;作者從海王星觀點解讀宗教、政治、時尚、藝術,也讓曠世奇才達文西、心理學家榮格、英國王妃黛安娜等諸多名人的生命呈現不同樣貌。書末詳述海王星宮位與相位,直指可能的困頓與因應的做法,讓讀者回觀自身,重拾生命的喜樂。
名人推薦
胡因夢──強力引薦
無論是在占星圈內或圈外,麗茲‧格林一有書問世,都稱得上是一場盛事。格林身為榮格派分析家,同時也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占星導師之一,她的著作將深刻影響整個世代的占星師……閱讀她的書是一種奇異的強烈經驗。
──普里西拉‧科斯特洛(Priscilla Costello)《靈知學》(Gnosis)
麗茲‧格林從來不說教。她從來不會有任何驚世駭俗的說法,也從來不希望我們毫無異議地贊同她。她希望能討論交流,用她詩一般的辭彙及語法魅力來解釋說服。當她在闡述想法、理出結論時,最懵懂的占星學子也為之折服。深埋在她的理論和啟發下的,是一股原始的熱情,是對於追求真理的投入奉獻,也是對自我認識的熱愛,這讓這本書成為她自《土星》之後最偉大的著作。──尼克‧坎皮翁(Nick Campion)《占星期刊》(Astrology Journal)
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作家根據占星的原型,提出一個如此廣泛的心智模型。這本書是不朽的傑作。
──克里斯‧羅倫茲(Chris Lorenz)《占星》(Horoscope)
目錄
前言
第一部探源:神話裡的海王星
第一章 創世
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水與母親
埃及文化的眾水之母
凱爾特人的眾水之母
印度教的眾水之母
希臘的水神
水的神話意義
第二章 千禧年的追尋
伊甸的西方
中世紀樂園
另一個地方
大洪水之後
現代的世界末日
第三章 救贖者的降臨
基督教之前的上帝之子
密特拉斯之謎
「漁夫」奧菲斯
阿提斯和閹割的意象
基督教裡的象徵
處女生子
聖靈
彌撒
浸禮
十字架刑
救贖的合適性
第二部:歇斯底里的融合:海王星的心理學
第四章 發掘無意識
來自威尼斯的魔術師
歇斯底里的希臘傳統
婦女救濟院的歇斯底里
催眠的出神
第五章 精神分析裡的海王星
布魯爾、佛洛伊德和《歇斯底里症研究》
融合與分離
追求痛苦
理想自我
追求痛苦:一個個案史
第六章 愛之死
風雅愛情的特質
海王星的鏡子大廳
海王星的幻滅
愛情中的海王星:兩個個案史
第三部:世界之魂:海王星與集體意識
第七章 神祕經驗裡的海王星
新世紀裡的海王星
更高層次
海洋高峰經驗
上師的興起
奧修和靜修所
第八章 海王星與潮流之魅
隨行運展現的魅力:海王星行運通過十二星座的八十年
魅力成為毀滅的力量
魅力的個案:黛安娜王妃
第九章 政局裡的海王星
海王星政治的二元本質
海王星與烏托邦社會主義
海王星社會主義的心理學
國家星盤中的海王星
第十章 海王星與藝術家
藝術和無意識
浪漫運動
海王星與英國浪漫派作曲家
個案探討:舒曼
第四部:魚的佳餚:海王星的食譜
第十一章 從宮位看海王星
海王星在一宮
海王星在二宮
海王星在三宮
海王星在四宮
海王星在五宮
海王星在六宮
海王星在七宮
海王星在八宮
海王星在九宮
海王星在十宮
海王星在十一宮
海王星在十二宮
第十二章 從相位看海王星
海王星和內行星
海王星與太陽的相位
海王星與月亮的相位
海王星與水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金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火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木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土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凱龍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外行星
海王星和天王星的相位
海王星與冥王星的相位
第十三章 比對盤與組合中點盤的海王星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太陽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月亮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水星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金星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火星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木星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土星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凱龍星相位
比對盤中的海王星與天王星、冥王星相位
海王星與四交點的相位
組合中點盤的海王星
結語
附錄一:出生資料來源
附錄二:延伸閱讀
附錄三:參考書目
序/導讀
【前言】
人類對救贖的渴望如同一個古老、陌生又面貌多重的惡魔,它棲身在眾生的靈魂深處,連最庸碌的凡人亦然。它時而滔滔雄辯,時而闃然無聲,渴望與全觀、博愛又無以言喻的「他者」形成某種隱晦的融合。我們可以在「他者」的全然擁抱中找到些許安慰,撫慰死亡襲來的窒息感與令每個人恐懼的孤立感,那種感覺儘管是無意識的,卻深埋在每個生命的角落。我們沒有用任何神聖名諱來稱呼「他者」,但卻把自己的奉獻和嚮往都轉向祂未被認出的代理人,像是人類全體、家庭、藝術、愛戀或國家。即便如此,我們對救贖的渴望仍然清晰明確,不會將它和慾望、熱情、愛慕或對某特別人或事物的崇拜等較為個人的感受弄混。對救贖的渴望帶有以下特徵:首先,那是一種深層熱切的渴求;其次,它帶有強迫性且不容置疑,同時通常會嚴重牴觸個人的價值系統;第三,這份渴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建立關係,而是消融人我之間的屏障。
這股強烈的渴望到底是什麼?它可以讓任何的犧牲、任何殘破肉身的永恆呼喚合理化?或是,這只是脆弱人格絕望的防衛機制,因父母的養育不善和自身的退化、傷痕累累而變得幼稚軟弱,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因應日常生活的困難突襲?我們不懈尋覓救世主或上師,幫助我們進入難以言喻的皈依狀態,但在這過程中,我們如何分辨他們到底是基督耶穌還是希特勒?答案是兩者皆是,只是方法不同。他們的出現,都是為了回應人們絕望尋求救贖的吶喊。這種問題顯然會讓一些人感到憤怒,畢竟他們相信自己具有政治正確性或擁有較高的靈性,總是能自動辨識其中的差異,不只能分辨救世主的真偽,還能認清自己的慈愛和破壞面向。我曾聽聞許多占星師、療癒者和神職人員表達過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靈性不同於心理學,不在心理學的範疇內,人們不該透過心理學所創造的粗陋工具來探索或詆毀靈性。這些人的意識形態完全一致,他們深信自己的動機超脫心理研究的層次,因為自己只想著社會的福祉。然而,人類體驗到的任何東西都屬於心理範疇,因此也具有心理性,所謂的心理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心智、情感和靈魂如何認知並詮釋所謂現實的所有事物。所有的經驗都是主觀的,因為這都屬於個人的體驗。如果我們的政治和靈性信念過於精琢,不允許誠實面對自己極端的人性動機,那麼,凡以救贖為名,由戀人、父母、孩子、配偶、朋友、甚至國家等造成的種種傷害,與我們之間又剩下些什麼?
占星學中有個行星符號可以描繪人類所有的強烈慾望,而渴望救贖如同人類其他慾望一般,皆是出自天性,這個符號被稱為「海王星」(Neptune),是以羅馬神話中的深水之神命名。海王星、天王星和冥王星,都是近兩百年才被人類發現,在這短促的時光裡,占星學者難以向存疑的人們解釋何以海王星會得到一個神話名字,並與其象徵的意義如此貼近。對救贖的渴望就像企盼消融在誕生前的溫柔水鄉裡,這水鄉指的是子宮的羊水,宇宙的甘霖,抑或兩者並融。海王星被天文學家命名在先,占星學者之後才著手觀察和記錄祂在星象中的表現。在現代科學的思考架構下,我們幾乎無法解釋這種同時效應背後的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思惟,甚至是全新視野的世界觀。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將分享自身對海王星的研究經驗和探討歷程,包括專業領域與私人範疇,並參考其他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行星的占星學者或其著作。倘若海王星獲取了一個非水性天神的名字,例如潘(Pan)或伏爾甘(Vulcan),我會確信這命名有誤,正如海王象徵的意涵,這個名字很適切,但卻不盡完美──海王星應以海洋女神命名,而非海洋天神,這讓渴望融合的生命源頭炫耀著一個男性的名字,卻戴了張女性的面具。
若套用占星師最鍾愛的海王星字眼來形容,人類對於救贖的渴望是「令人困惑」的。這份渴望讓人時而散發熱切的光熱,想要與人親近、與萬物合一;時而卻顯得柔弱,帶著深幽傷慟,執著於誕生之前還未與子宮分離時那孤寂的原始感受。對於前者,宗教文獻的著墨甚多,比比皆是豐富動人的形容,而心理學的文獻則在描述後者上占有大量篇幅,其中常是充滿艱辛且累贅的論述。這兩者都有助於我們認識海王星,而本書將在適當的章節中深入探討兩者的觀點。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海王星面向,其實擁有相同的核心,兩者的差異在於,想用哪種態度來體驗這股有如惡魔般的渴望?想要將這可以強化生命而非毀滅生命的方式融入個人現實生活至何種程度?許多占星師有些操之過急,將海王星貼上「靈性」的標籤,但在海王星的水域中其實暗藏險惡的居民,他們會讓猶太人看起來就像一道可口的醃漬鯡魚,比較婉轉地說,人們就會把他們稱之為「欺騙」和「幻覺」。同樣地,傳統所稱的病態、上癮或瘋狂,其實都有箇中深刻的意義。這些被海王星的獨特方式控制而耗弱的人們,最終往往能比治療這類病人的醫生看到更多、更深入的意義。什麼是欺騙?什麼是幻覺?是誰在欺騙誰,騙了什麼?所有的海王星特質彰顯的人都會提問,到哪裡可以找到一本指導手冊,為現實提供一種穩固的定義,讓我們最終可以確切知道自己渴望的「他者」,到底是一種群體的精神鴉片,還是正活生生地矗立在所謂生命的至高無上裡。或是,「他者」其實只是母親的另一種稱謂?
若想要認識海王星,就必須沿著曲折的水道順流而下。任何一個人類觸及的領域,都無法避免對救贖的渴望,我們必須探索的不僅是個人的心理,還有神話、政治、宗教、時尚和藝術。除了少數的例外,占星學關於海王星的文獻往往詭譎地侷限於這些領域對海王星的敘述,無視於精神分析針對歇斯底里、分離焦慮、理想化、投射性認同、自我與物體的融合、受虐狂和初級自戀(primary narcissism)的架構磅礡,幾乎全都是在處理海王星的議題。然而在占星學的敘述中,海王星卻鮮少是全然有益的,多是提及欺騙、幻覺和上癮,也會提到業力義務和放棄的主題,而當要提供個案、病患,甚或自己任何真實的洞見時,這些詞彙便顯得貧乏不堪。金星或月亮與海王星形成困難相位,或海王星落入七宮的人,的確容易在愛情中陷入欺騙、幻覺、失望和遭受冷落等狀態,但究竟為何如此?如果這些人無法面對背後隱藏的感情議題,無法自滿於內在的需求,而傾向在理想主義的迷霧中欺騙伴侶,那麼任何靈性的哲學都將無法保護他們,也將無可避免地導致這類模式在不同的層次上不停重複。這陌生又令人困惑的無力感,有時會讓一個人宣稱這一定是「業力」作祟,因此必須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犧牲所有個人成就的慾望。但我們應該挑戰這種想法,而非只看表面地接受它。有些人則會因為海王星型的伴侶或孩子覺得身陷海王星的情緒漩渦,他們也許迷惘、痛苦、無法掌握任何一種樂趣,所以便透過信仰來合理化自己的不快樂,因為心靈提早演化的人必得承受更多的痛苦。
占星學欠缺完善的海王星定義情有可原,因為這多面的惡魔真的變化無常。祂能於剎那間改變,讓人迷失在看似無關的表相裡。舉個例子,歇斯底里和超自然現象的奧祕之間有何關聯?歇斯底里是一種古老的心神不寧,希臘人認為那是源自一個錯亂的子宮,但很少有精神病學家(除了像榮格這種鬼才,他的太陽四分海王星)會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嚴肅以對。極力追求「心靈力量」和藥物酒精上癮之間又有何關聯性?前者對靈性領域的天真探索者而言,極具魅力;後者卻傷害蒼生,塗炭生靈。上癮與超個人心理學形容的「海洋高峰經驗」之間又有什麼關係?或是超個人心理學和電影明星有何關聯?或是電影明星和激進左派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
海王星帶出的迷局,遠比「欺騙」或「幻覺」等詞彙擁有更豐富的心理模式。這迷局有時也因伴隨著對救贖的渴望,而在道德議題上顯得模糊不清。一個人可能藉由顯而易見的善行,遮掩嬰兒般無止盡的貪婪,不停抓扒著母親子宮關上的大門。一個人也可能實際觸碰至高無上的力量,理解到區隔和分離是毫無意義的;也有人因蒙受恩寵,而發展出獨特的療癒行為──儘管這些人通常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天賦。人類永遠會有種不確定感,尤其是關於自身一切。所以當一個人確信自己是聖潔無瑕時,通常最容易犯下海王星式的錯誤。當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愛無庸置疑時,通常也是被無意識裡的雙親情結掌控得最明顯的時候。當一個人陷入喪失自尊的崩潰和重擊時,反而更容易貼近那道四散的陌生光芒─這是一扇神奇之門,開啟之後就可以一窺神聖的奧祕。這奧祕就像雙尾女妖梅露欣(Melusine)一樣,會消失在一般人認知的清醒冷光中。
執筆本書之際,海王星仍持續與天王星漫步於祂倆的合相之旅,儘管準確合相的時間已過,但還會在彼此的容許度內遊走一段時間。在占星的世界裡,已有太多人針對這罕見、重量級的外行星相遇做出卓越的研究,而每位執業的占星師也都會在此時遇到高比例的個案,他們出生盤受到強烈的觸動,因此經歷巨大的內在、外在變化。國家的星盤也為政治和經濟的轉變提供了許多洞見,如同東西德的統一就是發生在這特別的時刻。我們都知道自己正身處一個危機和劇變的時代,因而在此時認識海王星別具意義,因為此時海王星象徵的需求、感覺和防禦特別地強烈,也已成為個人日常生活經驗裡的一部分。對於救贖的渴望,是人類經歷中很基本的一部分,但在某些社會領域中,海王星泛起的洪水似乎會徹底吞噬個人責任和選擇的能力。我們可以藉由這脈絡理解許多較為困難的社會議題,這份理解將有助於一個人更深入地覺察自己的決定、承諾和行為
試閱
前 言
人類對救贖的渴望如同一個古老、陌生又面貌多重的惡魔,它棲身在眾生的靈魂深處,連最庸碌的凡人亦然。它時而滔滔雄辯,時而闃然無聲,渴望與全觀、博愛又無以言喻的「他者」形成某種隱晦的融合。我們可以在「他者」的全然擁抱中找到些許安慰,撫慰死亡襲來的窒息感與令每個人恐懼的孤立感,那種感覺儘管是無意識的,卻深埋在每個生命的角落。我們沒有用任何神聖名諱來稱呼「他者」,但卻把自己的奉獻和嚮往都轉向祂未被認出的代理人,像是人類全體、家庭、藝術、愛戀或國家。即便如此,我們對救贖的渴望仍然清晰明確,不會將它和慾望、熱情、愛慕或對某特別人或事物的崇拜等較為個人的感受弄混。對救贖的渴望帶有以下特徵:首先,那是一種深層熱切的渴求;其次,它帶有強迫性且不容置疑,同時通常會嚴重牴觸個人的價值系統;第三,這份渴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建立關係,而是消融人我之間的屏障。
打從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在洞穴的空白岩壁中,透過咒語召喚出魔幻的馬、長毛象和野牛時,我們就一直在勾勒他者的形象,這意味著人類不僅是想透過狩獵來獲取超自然的助力,同時也必須感覺「某個東西」的存在,以舒緩生命的稍縱即逝與無足輕重。芸芸眾生裡,只有人類會創造儀式和藝術作品,藉此明確地與神聖的起源再次連結。神聖的起源是生命的原點,一旦死後,我們也要重返源頭。佛洛伊德就推測,人類不斷盼望重返神聖,可能是因為昇華了對母親的子宮與乳房極樂的亂倫渴望。這種意念存在於某些象徵裡,保存了無意識渴望的強烈與真實,卻規避令人癱弱的罪惡感和羞恥心,伺機等待著一些會踰越這古老禁忌的人。榮格則推測,人類的天性中本來就帶有對救贖的渴望,好比生殖的衝動,是一種與生俱來且無法抗拒的原型傾向。榮格原創性的著作《轉化的象徵: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等於宣示了他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該書主要揭露的啟示是,驅使著我們產生救贖的超越形象的,並不是內在嚴厲的道德審查,這股渴望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並會產生某些徵兆,而我們會尋求減輕徵兆的力量,藉此轉化渴望的強迫性與命定本質。依榮格所見,我們將原慾(raw libido)轉化成奉獻的藝術、高貴的人道理想、神聖儀式中令人敬畏的莊嚴肅穆,又或是極度血腥、璀璨奪目的原始創作,將人性中沉重的鉛塊提煉為黃金,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並非社會或超我,而是源自靈魂深處。換句話說,我們尊稱的上帝即是大自然,佛洛伊德把這種原始的天性稱為「本我」(id)。它會試圖從受死亡陰影籠罩的惰性中傾洩而出,尋求自由。但這並非依照達爾文論述所說的形式進化,而是透過表達和意識來轉化,這種轉化的工具是一種永遠難以捉摸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想像力。儘管榮格在一開始更傾向於人類動機、更訴諸心靈方面的詮釋,但也許榮格和佛洛伊德都是對的。渴望救贖的表現同時帶有佛洛伊德定義裡的亂倫意識和榮格所說的超越性質,但這種並存卻造成深切的道德困境,因為其中不只包含了持之不懈的努力,試著去體驗永恆並將永恆形式化,同時還涉及到許多更可怕的上癮、精神失常和身心失調等狀況,針對這些狀況,現代人們多仰賴醫學治療,而非透過宗教處置。當一個人的身、心在神的旨意下瓦解,我們將無法再低聲討論神的話語,到最後,會連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需求也無力應付。我們何時可以寬恕一位藝術家的過度行徑,不再把他視為悲慘或瘋狂的化身,反因他那使我們變得高貴的苦難,而視他為受到神性啟發的天才?我們何時才能替割掉自己耳朵的梵谷(Van Gogh),或是覺得受到名字的詛咒,認為父親只是披上了父親外衣的惡魔因而弒父的英國畫家理察.戴德(Richard Dadd)找到正當理由,宣稱這只是充分展現了才華?我們何時可以不再把預言家當成瘋子,反視之為一名聖者?這種標準是否代表有多個夾藏在信仰和科學之間的安穩年代消逝了?當今我們對於基督宗教的隱修先驅聖安東尼(St. Anthony)昭然若揭的情色幻想(編按:相傳聖安東尼一方面禁慾,一方面又看得到充滿肉慾的誘惑)會有什麼看法?聽起來他疑似是個容易產生妄想的精神分裂患者。同樣地,聖方濟各(St. Francis)的情色污名呢?倘若他身處現代,也可能被診斷為歇斯底里症而關進精神病院。歷史上曾有數以百計的聖者,是被凡人輕易封聖的,儘管他們的聖行只是諸如守身如玉、下場淒涼,或是有一、兩次曾聲稱破損衣服會自行補好,斷裂的骨頭會自然痊癒等。如今梵蒂岡較以往謹慎行事,目前世界盛行現實的集體觀點,人們不再相信奇蹟的存在。執意堅守的貞操只會引來驚訝和憐憫,而非讚嘆和尊敬,每個人都可能以險惡的結局告終,所以封聖的標準也就越來越嚴格了。
那麼這股強烈的渴望到底是什麼?可以讓任何的犧牲、任何殘破肉身的永恆呼喚合理化?或是,這只是脆弱人格絕望的防衛機制,因父母的養育不善和自身的退化、傷痕累累而變得幼稚軟弱,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因應日常生活的困難突襲?我們不懈尋覓救世主或上師,幫助我們進入難以言喻的皈依狀態,但在這過程中,我們如何分辨他們到底是基督耶穌還是希特勒?答案是兩者皆是,只是方法不同。他們的出現,都是為了回應人們絕望尋求救贖的吶喊。這種問題顯然會讓一些人感到憤怒,畢竟他們相信自己具有政治正確性或擁有較高的靈性,總是能自動辨識其中的差異,不只能分辨救世主的真偽,還能認清自己的慈愛和破壞面向。我曾聽聞許多占星師、療癒者和神職人員表達過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靈性不同於心理學,不在心理學的範疇內,人們不該透過心理學所創造的粗陋工具來探索或詆毀靈性。這些人的意識形態完全一致,他們深信自己的動機超脫心理研究的層次,因為自己只想著社會的福祉。然而,人類體驗到的任何東西都屬於心理範疇,因此也具有心理性,所謂的心理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心智、情感和靈魂如何認知並詮釋所謂現實的所有事物。所有的經驗都是主觀的,因為這都屬於個人的體驗。如果我們的政治和靈性信念過於精琢,不允許誠實面對自己極端的人性動機,那麼,凡以救贖為名,由戀人、父母、孩子、配偶、朋友、甚至國家等造成的種種傷害,與我們之間又剩下些什麼?占星學中有個行星符號可以描繪人類所有的強烈慾望,而渴望救贖如同人類其他慾望一般,皆是出自天性,這個符號被稱為「海王星」(Neptune),是以羅馬神話中的深水之神命名。海王星、天王星和冥王星,都是近兩百年才被人類發現,在這短促的時光裡,占星學者難以向存疑的人們解釋何以海王星會得到一個神話名字,並與其象徵的意義如此貼近。對救贖的渴望就像企盼消融在誕生前的溫柔水鄉裡,這水鄉指的是子宮的羊水,宇宙的甘霖,抑或兩者並融。海王星被天文學家命名在先,占星學者之後才著手觀察和記錄祂在星象中的表現。在現代科學的思考架構下,我們幾乎無法解釋這種同時效應背後的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思惟,甚至是全新視野的世界觀。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將分享自身對海王星的研究經驗和探討歷程,包括專業領域與私人範疇,並參考其他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行星的占星學者或其著作。倘若海王星獲取了一個非水性天神的名字,例如潘(Pan)或伏爾甘(Vulcan),我會確信這命名有誤,正如海王象徵的意涵,這個名字很適切,但卻不盡完美──海王星應以海洋女神命名,而非海洋天神,這讓渴望融合的生命源頭炫耀著一個男性的名字,卻戴了張女性的面具。
若套用占星師最鍾愛的海王星字眼來形容,人類對於救贖的渴望是「令人困惑」的。這份渴望讓人時而散發熱切的光熱,想要與人親近、與萬物合一;時而卻顯得柔弱,帶著深幽傷慟,執著於誕生之前還未與子宮分離時那孤寂的原始感受。對於前者,宗教文獻的著墨甚多,比比皆是豐富動人的形容,而心理學的文獻則在描述後者上占有大量篇幅,其中常是充滿艱辛且累贅的論述。這兩者都有助於我們認識海王星,而本書將在適當的章節中深入探討兩者的觀點。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海王星面向,其實擁有相同的核心,兩者的差異在於,想用哪種態度來體驗這股有如惡魔般的渴望?想要將這可以強化生命而非毀滅生命的方式融入個人現實生活至何種程度?許多占星師有些操之過急,將海王星貼上「靈性」的標籤,但在海王星的水域中其實暗藏險惡的居民,他們會讓猶太人看起來就像一道可口的醃漬鯡魚,比較婉轉地說,人們就會把他們稱之為「欺騙」和「幻覺」。同樣地,傳統所稱的病態、上癮或瘋狂,其實都有箇中深刻的意義。這些被海王星的獨特方式控制而耗弱的人們,最終往往能比治療這類病人的醫生看到更多、更深入的意義。什麼是欺騙?什麼是幻覺?是誰在欺騙誰,騙了什麼?所有的海王星特質彰顯的人都會提問,到哪裡可以找到一本指導手冊,為現實提供一種穩固的定義,讓我們最終可以確切知道自己渴望的「他者」,到底是一種群體的精神鴉片,還是正活生生地矗立在所謂生命的至高無上裡。或是,「他者」其實只是母親的另一種稱謂?若想要認識海王星,就必須沿著曲折的水道順流而下。任何一個人類觸及的領域,都無法避免對救贖的渴望,我們必須探索的不僅是個人的心理,還有神話、政治、宗教、時尚和藝術。除了少數的例外,占星學關於海王星的文獻往往詭譎地侷限於這些領域對海王星的敘述,無視於精神分析針對歇斯底里、分離焦慮、理想化、投射性認同、自我與物體的融合、受虐狂和初級自戀(primary narcissism)的架構磅礡,幾乎全都是在處理海王星的議題。然而在占星學的敘述中,海王星卻鮮少是全然有益的,多是提及欺騙、幻覺和上癮,也會提到業力義務和放棄的主題,而當要提供個案、病患,甚或自己任何真實的洞見時,這些詞彙便顯得貧乏不堪。金星或月亮與海王星形成困難相位,或海王星落入七宮的人,的確容易在愛情中陷入欺騙、幻覺、失望和遭受冷落等狀態,但究竟為何如此?如果這些人無法面對背後隱藏的感情議題,無法自滿於內在的需求,而傾向在理想主義的迷霧中欺騙伴侶,那麼任何靈性的哲學都將無法保護他們,也將無可避免地導致這類模式在不同的層次上不停重複。這陌生又令人困惑的無力感,有時會讓一個人宣稱這一定是「業力」作祟,因此必須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犧牲所有個人成就的慾望。但我們應該挑戰這種想法,而非只看表面地接受它。有些人則會因為海王星型的伴侶或孩子覺得身陷海王星的情緒漩渦,他們也許迷惘、痛苦、無法掌握任何一種樂趣,所以便透過信仰來合理化自己的不快樂,因為心靈提早演化的人必得承受更多的痛苦。
占星學欠缺完善的海王星定義情有可原,因為這多面的惡魔真的變化無常。祂能於剎那間改變,讓人迷失在看似無關的表相裡。舉個例子,歇斯底里和超自然現象的奧祕之間有何關聯?歇斯底里是一種古老的心神不寧,希臘人認為那是源自一個錯亂的子宮,但很少有精神病學家(除了像榮格這種鬼才,他的太陽四分海王星)會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嚴肅以對。極力追求「心靈力量」和藥物酒精上癮之間又有何關聯性?前者對靈性領域的天真探索者而言,極具魅力;後者卻傷害蒼生,塗炭生靈。上癮與超個人心理學形容的「海洋高峰經驗」之間又有什麼關係?或是超個人心理學和電影明星有何關聯?或是電影明星和激進左派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
要替海王星制定清晰的概念,將祂視為人類心靈中一股原始的渴望,並非棘手難行。根據經驗,將海王星連結到個人和集體的行為模式、情節、感情和世界觀,也不是件困難的事。困難的是那惱人的古老矛盾:何時是超個人的渴望,必須精準地實現?何時是幼稚的退化,必須用富於同情心的現實主義加以對抗?何時又是兩者皆是呢?也許這就是海王星欺騙的真實本性。若從海王星象徵的極端程度來看,由身心瓦解的這端到揭露內在以轉化生命的彼端,我們幾乎無法明確地分辨出到底是哪一端在進行偽裝。深沉未被認清的靈性渴望,可能會假扮成上癮或絕望地逃避現實,就像一個宣稱開悟的靈魂可能有著成年人的外表,卻帶著嬰兒的情緒自戀,或是抗拒生命,拒絕離開世外桃源。不斷犧牲自我的父母、愛人或是諮商者,他們的真面貌可能是一隻張牙舞爪的章魚,而看上去是邊緣族群的人,像是小偷、妓女、成癮者或流浪漢,他們可能比醫生、心理學家和社工組成的大軍,以及透過集體認可的言行高聲宣揚對人類大愛的政治家們,更加了解真正的同情心。正如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中的巫婆宣稱:
美即是醜惡,醜惡即是美。
穿越雲霧濁氣,我們盤旋飛翔。海王星帶出的迷局,遠比「欺騙」或「幻覺」等詞彙擁有更豐富的心理模式。這迷局有時也因伴隨著對救贖的渴望,而在道德議題上顯得模糊不清。一個人可能藉由顯而易見的善行,遮掩嬰兒般無止盡的貪婪,不停抓扒著母親子宮關上的大門。一個人也可能實際觸碰至高無上的力量,理解到區隔和分離是毫無意義的;也有人因蒙受恩寵,而發展出獨特的療癒行為──儘管這些人通常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天賦。人類永遠會有種不確定感,尤其是關於自身一切。所以當一個人確信自己是聖潔無瑕時,通常最容易犯下海王星式的錯誤。當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愛無庸置疑時,通常也是被無意識裡的雙親情結掌控得最明顯的時候。當一個人陷入喪失自尊的崩潰和重擊時,反而更容易貼近那道四散的陌生光芒─這是一扇神奇之門,開啟之後就可以一窺神聖的奧祕。這奧祕就像雙尾女妖梅露欣(Melusine)一樣,會消失在一般人認知的清醒冷光中。
人類對救贖的渴望如同一個古老、陌生又面貌多重的惡魔,它棲身在眾生的靈魂深處,連最庸碌的凡人亦然。它時而滔滔雄辯,時而闃然無聲,渴望與全觀、博愛又無以言喻的「他者」形成某種隱晦的融合。我們可以在「他者」的全然擁抱中找到些許安慰,撫慰死亡襲來的窒息感與令每個人恐懼的孤立感,那種感覺儘管是無意識的,卻深埋在每個生命的角落。我們沒有用任何神聖名諱來稱呼「他者」,但卻把自己的奉獻和嚮往都轉向祂未被認出的代理人,像是人類全體、家庭、藝術、愛戀或國家。即便如此,我們對救贖的渴望仍然清晰明確,不會將它和慾望、熱情、愛慕或對某特別人或事物的崇拜等較為個人的感受弄混。對救贖的渴望帶有以下特徵:首先,那是一種深層熱切的渴求;其次,它帶有強迫性且不容置疑,同時通常會嚴重牴觸個人的價值系統;第三,這份渴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建立關係,而是消融人我之間的屏障。
打從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在洞穴的空白岩壁中,透過咒語召喚出魔幻的馬、長毛象和野牛時,我們就一直在勾勒他者的形象,這意味著人類不僅是想透過狩獵來獲取超自然的助力,同時也必須感覺「某個東西」的存在,以舒緩生命的稍縱即逝與無足輕重。芸芸眾生裡,只有人類會創造儀式和藝術作品,藉此明確地與神聖的起源再次連結。神聖的起源是生命的原點,一旦死後,我們也要重返源頭。佛洛伊德就推測,人類不斷盼望重返神聖,可能是因為昇華了對母親的子宮與乳房極樂的亂倫渴望。這種意念存在於某些象徵裡,保存了無意識渴望的強烈與真實,卻規避令人癱弱的罪惡感和羞恥心,伺機等待著一些會踰越這古老禁忌的人。榮格則推測,人類的天性中本來就帶有對救贖的渴望,好比生殖的衝動,是一種與生俱來且無法抗拒的原型傾向。榮格原創性的著作《轉化的象徵: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等於宣示了他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該書主要揭露的啟示是,驅使著我們產生救贖的超越形象的,並不是內在嚴厲的道德審查,這股渴望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並會產生某些徵兆,而我們會尋求減輕徵兆的力量,藉此轉化渴望的強迫性與命定本質。依榮格所見,我們將原慾(raw libido)轉化成奉獻的藝術、高貴的人道理想、神聖儀式中令人敬畏的莊嚴肅穆,又或是極度血腥、璀璨奪目的原始創作,將人性中沉重的鉛塊提煉為黃金,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並非社會或超我,而是源自靈魂深處。換句話說,我們尊稱的上帝即是大自然,佛洛伊德把這種原始的天性稱為「本我」(id)。它會試圖從受死亡陰影籠罩的惰性中傾洩而出,尋求自由。但這並非依照達爾文論述所說的形式進化,而是透過表達和意識來轉化,這種轉化的工具是一種永遠難以捉摸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想像力。儘管榮格在一開始更傾向於人類動機、更訴諸心靈方面的詮釋,但也許榮格和佛洛伊德都是對的。渴望救贖的表現同時帶有佛洛伊德定義裡的亂倫意識和榮格所說的超越性質,但這種並存卻造成深切的道德困境,因為其中不只包含了持之不懈的努力,試著去體驗永恆並將永恆形式化,同時還涉及到許多更可怕的上癮、精神失常和身心失調等狀況,針對這些狀況,現代人們多仰賴醫學治療,而非透過宗教處置。當一個人的身、心在神的旨意下瓦解,我們將無法再低聲討論神的話語,到最後,會連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需求也無力應付。我們何時可以寬恕一位藝術家的過度行徑,不再把他視為悲慘或瘋狂的化身,反因他那使我們變得高貴的苦難,而視他為受到神性啟發的天才?我們何時才能替割掉自己耳朵的梵谷(Van Gogh),或是覺得受到名字的詛咒,認為父親只是披上了父親外衣的惡魔因而弒父的英國畫家理察.戴德(Richard Dadd)找到正當理由,宣稱這只是充分展現了才華?我們何時可以不再把預言家當成瘋子,反視之為一名聖者?這種標準是否代表有多個夾藏在信仰和科學之間的安穩年代消逝了?當今我們對於基督宗教的隱修先驅聖安東尼(St. Anthony)昭然若揭的情色幻想(編按:相傳聖安東尼一方面禁慾,一方面又看得到充滿肉慾的誘惑)會有什麼看法?聽起來他疑似是個容易產生妄想的精神分裂患者。同樣地,聖方濟各(St. Francis)的情色污名呢?倘若他身處現代,也可能被診斷為歇斯底里症而關進精神病院。歷史上曾有數以百計的聖者,是被凡人輕易封聖的,儘管他們的聖行只是諸如守身如玉、下場淒涼,或是有一、兩次曾聲稱破損衣服會自行補好,斷裂的骨頭會自然痊癒等。如今梵蒂岡較以往謹慎行事,目前世界盛行現實的集體觀點,人們不再相信奇蹟的存在。執意堅守的貞操只會引來驚訝和憐憫,而非讚嘆和尊敬,每個人都可能以險惡的結局告終,所以封聖的標準也就越來越嚴格了。
那麼這股強烈的渴望到底是什麼?可以讓任何的犧牲、任何殘破肉身的永恆呼喚合理化?或是,這只是脆弱人格絕望的防衛機制,因父母的養育不善和自身的退化、傷痕累累而變得幼稚軟弱,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因應日常生活的困難突襲?我們不懈尋覓救世主或上師,幫助我們進入難以言喻的皈依狀態,但在這過程中,我們如何分辨他們到底是基督耶穌還是希特勒?答案是兩者皆是,只是方法不同。他們的出現,都是為了回應人們絕望尋求救贖的吶喊。這種問題顯然會讓一些人感到憤怒,畢竟他們相信自己具有政治正確性或擁有較高的靈性,總是能自動辨識其中的差異,不只能分辨救世主的真偽,還能認清自己的慈愛和破壞面向。我曾聽聞許多占星師、療癒者和神職人員表達過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靈性不同於心理學,不在心理學的範疇內,人們不該透過心理學所創造的粗陋工具來探索或詆毀靈性。這些人的意識形態完全一致,他們深信自己的動機超脫心理研究的層次,因為自己只想著社會的福祉。然而,人類體驗到的任何東西都屬於心理範疇,因此也具有心理性,所謂的心理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心智、情感和靈魂如何認知並詮釋所謂現實的所有事物。所有的經驗都是主觀的,因為這都屬於個人的體驗。如果我們的政治和靈性信念過於精琢,不允許誠實面對自己極端的人性動機,那麼,凡以救贖為名,由戀人、父母、孩子、配偶、朋友、甚至國家等造成的種種傷害,與我們之間又剩下些什麼?占星學中有個行星符號可以描繪人類所有的強烈慾望,而渴望救贖如同人類其他慾望一般,皆是出自天性,這個符號被稱為「海王星」(Neptune),是以羅馬神話中的深水之神命名。海王星、天王星和冥王星,都是近兩百年才被人類發現,在這短促的時光裡,占星學者難以向存疑的人們解釋何以海王星會得到一個神話名字,並與其象徵的意義如此貼近。對救贖的渴望就像企盼消融在誕生前的溫柔水鄉裡,這水鄉指的是子宮的羊水,宇宙的甘霖,抑或兩者並融。海王星被天文學家命名在先,占星學者之後才著手觀察和記錄祂在星象中的表現。在現代科學的思考架構下,我們幾乎無法解釋這種同時效應背後的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思惟,甚至是全新視野的世界觀。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將分享自身對海王星的研究經驗和探討歷程,包括專業領域與私人範疇,並參考其他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行星的占星學者或其著作。倘若海王星獲取了一個非水性天神的名字,例如潘(Pan)或伏爾甘(Vulcan),我會確信這命名有誤,正如海王象徵的意涵,這個名字很適切,但卻不盡完美──海王星應以海洋女神命名,而非海洋天神,這讓渴望融合的生命源頭炫耀著一個男性的名字,卻戴了張女性的面具。
若套用占星師最鍾愛的海王星字眼來形容,人類對於救贖的渴望是「令人困惑」的。這份渴望讓人時而散發熱切的光熱,想要與人親近、與萬物合一;時而卻顯得柔弱,帶著深幽傷慟,執著於誕生之前還未與子宮分離時那孤寂的原始感受。對於前者,宗教文獻的著墨甚多,比比皆是豐富動人的形容,而心理學的文獻則在描述後者上占有大量篇幅,其中常是充滿艱辛且累贅的論述。這兩者都有助於我們認識海王星,而本書將在適當的章節中深入探討兩者的觀點。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海王星面向,其實擁有相同的核心,兩者的差異在於,想用哪種態度來體驗這股有如惡魔般的渴望?想要將這可以強化生命而非毀滅生命的方式融入個人現實生活至何種程度?許多占星師有些操之過急,將海王星貼上「靈性」的標籤,但在海王星的水域中其實暗藏險惡的居民,他們會讓猶太人看起來就像一道可口的醃漬鯡魚,比較婉轉地說,人們就會把他們稱之為「欺騙」和「幻覺」。同樣地,傳統所稱的病態、上癮或瘋狂,其實都有箇中深刻的意義。這些被海王星的獨特方式控制而耗弱的人們,最終往往能比治療這類病人的醫生看到更多、更深入的意義。什麼是欺騙?什麼是幻覺?是誰在欺騙誰,騙了什麼?所有的海王星特質彰顯的人都會提問,到哪裡可以找到一本指導手冊,為現實提供一種穩固的定義,讓我們最終可以確切知道自己渴望的「他者」,到底是一種群體的精神鴉片,還是正活生生地矗立在所謂生命的至高無上裡。或是,「他者」其實只是母親的另一種稱謂?若想要認識海王星,就必須沿著曲折的水道順流而下。任何一個人類觸及的領域,都無法避免對救贖的渴望,我們必須探索的不僅是個人的心理,還有神話、政治、宗教、時尚和藝術。除了少數的例外,占星學關於海王星的文獻往往詭譎地侷限於這些領域對海王星的敘述,無視於精神分析針對歇斯底里、分離焦慮、理想化、投射性認同、自我與物體的融合、受虐狂和初級自戀(primary narcissism)的架構磅礡,幾乎全都是在處理海王星的議題。然而在占星學的敘述中,海王星卻鮮少是全然有益的,多是提及欺騙、幻覺和上癮,也會提到業力義務和放棄的主題,而當要提供個案、病患,甚或自己任何真實的洞見時,這些詞彙便顯得貧乏不堪。金星或月亮與海王星形成困難相位,或海王星落入七宮的人,的確容易在愛情中陷入欺騙、幻覺、失望和遭受冷落等狀態,但究竟為何如此?如果這些人無法面對背後隱藏的感情議題,無法自滿於內在的需求,而傾向在理想主義的迷霧中欺騙伴侶,那麼任何靈性的哲學都將無法保護他們,也將無可避免地導致這類模式在不同的層次上不停重複。這陌生又令人困惑的無力感,有時會讓一個人宣稱這一定是「業力」作祟,因此必須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犧牲所有個人成就的慾望。但我們應該挑戰這種想法,而非只看表面地接受它。有些人則會因為海王星型的伴侶或孩子覺得身陷海王星的情緒漩渦,他們也許迷惘、痛苦、無法掌握任何一種樂趣,所以便透過信仰來合理化自己的不快樂,因為心靈提早演化的人必得承受更多的痛苦。
占星學欠缺完善的海王星定義情有可原,因為這多面的惡魔真的變化無常。祂能於剎那間改變,讓人迷失在看似無關的表相裡。舉個例子,歇斯底里和超自然現象的奧祕之間有何關聯?歇斯底里是一種古老的心神不寧,希臘人認為那是源自一個錯亂的子宮,但很少有精神病學家(除了像榮格這種鬼才,他的太陽四分海王星)會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嚴肅以對。極力追求「心靈力量」和藥物酒精上癮之間又有何關聯性?前者對靈性領域的天真探索者而言,極具魅力;後者卻傷害蒼生,塗炭生靈。上癮與超個人心理學形容的「海洋高峰經驗」之間又有什麼關係?或是超個人心理學和電影明星有何關聯?或是電影明星和激進左派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
要替海王星制定清晰的概念,將祂視為人類心靈中一股原始的渴望,並非棘手難行。根據經驗,將海王星連結到個人和集體的行為模式、情節、感情和世界觀,也不是件困難的事。困難的是那惱人的古老矛盾:何時是超個人的渴望,必須精準地實現?何時是幼稚的退化,必須用富於同情心的現實主義加以對抗?何時又是兩者皆是呢?也許這就是海王星欺騙的真實本性。若從海王星象徵的極端程度來看,由身心瓦解的這端到揭露內在以轉化生命的彼端,我們幾乎無法明確地分辨出到底是哪一端在進行偽裝。深沉未被認清的靈性渴望,可能會假扮成上癮或絕望地逃避現實,就像一個宣稱開悟的靈魂可能有著成年人的外表,卻帶著嬰兒的情緒自戀,或是抗拒生命,拒絕離開世外桃源。不斷犧牲自我的父母、愛人或是諮商者,他們的真面貌可能是一隻張牙舞爪的章魚,而看上去是邊緣族群的人,像是小偷、妓女、成癮者或流浪漢,他們可能比醫生、心理學家和社工組成的大軍,以及透過集體認可的言行高聲宣揚對人類大愛的政治家們,更加了解真正的同情心。正如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中的巫婆宣稱:
美即是醜惡,醜惡即是美。
穿越雲霧濁氣,我們盤旋飛翔。海王星帶出的迷局,遠比「欺騙」或「幻覺」等詞彙擁有更豐富的心理模式。這迷局有時也因伴隨著對救贖的渴望,而在道德議題上顯得模糊不清。一個人可能藉由顯而易見的善行,遮掩嬰兒般無止盡的貪婪,不停抓扒著母親子宮關上的大門。一個人也可能實際觸碰至高無上的力量,理解到區隔和分離是毫無意義的;也有人因蒙受恩寵,而發展出獨特的療癒行為──儘管這些人通常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天賦。人類永遠會有種不確定感,尤其是關於自身一切。所以當一個人確信自己是聖潔無瑕時,通常最容易犯下海王星式的錯誤。當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愛無庸置疑時,通常也是被無意識裡的雙親情結掌控得最明顯的時候。當一個人陷入喪失自尊的崩潰和重擊時,反而更容易貼近那道四散的陌生光芒─這是一扇神奇之門,開啟之後就可以一窺神聖的奧祕。這奧祕就像雙尾女妖梅露欣(Melusine)一樣,會消失在一般人認知的清醒冷光中。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