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任務:臺灣科學界第一次南極長征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極地大發現--
企鵝體內竟含高量戴奧辛
海洋生物有機萃取物可抗癌
臺灣海洋科學家深入南極150天,
帶你看見不為人知的冰封世界!
★魚類大都頭大身小,血液呈現白色!
★笠螺大如鮑魚,直徑長達8公分!
★身體透明、如天使降臨的「冰之精靈」,竟是肉食生物!
★海綿、海膽、陽燧足的有機萃取物可抗癌、抗發炎!
★企鵝體內含戴奧辛等有機汙染物是雞肉的20倍,豬肉的545倍!
南極是各先進國家正積極研究的新天地,臺灣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其中。2009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東華大學、中山大學與大陸南極考察隊攜手合作,臺灣研究人員得以藉由中國大陸研究船、研究站前往南極收集第一手資料,完成不可能的「零下任務」,帶回包括土壤和各類生物高達數百個樣本,可望拓展臺灣在海洋天然化學方面的視野,進一步豐富在藥物研發上的基礎。這次任務不僅可望突破臺灣科學研究的局限,也為下一世代的科學人開出一條新路。
本書除嚴謹的科學紀實,也生動描繪了極地生活種種,讀者雖無法身歷其境,卻可隨著文字一起破冰,感受全新的天地。
企鵝體內竟含高量戴奧辛
海洋生物有機萃取物可抗癌
臺灣海洋科學家深入南極150天,
帶你看見不為人知的冰封世界!
★魚類大都頭大身小,血液呈現白色!
★笠螺大如鮑魚,直徑長達8公分!
★身體透明、如天使降臨的「冰之精靈」,竟是肉食生物!
★海綿、海膽、陽燧足的有機萃取物可抗癌、抗發炎!
★企鵝體內含戴奧辛等有機汙染物是雞肉的20倍,豬肉的545倍!
南極是各先進國家正積極研究的新天地,臺灣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其中。2009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東華大學、中山大學與大陸南極考察隊攜手合作,臺灣研究人員得以藉由中國大陸研究船、研究站前往南極收集第一手資料,完成不可能的「零下任務」,帶回包括土壤和各類生物高達數百個樣本,可望拓展臺灣在海洋天然化學方面的視野,進一步豐富在藥物研發上的基礎。這次任務不僅可望突破臺灣科學研究的局限,也為下一世代的科學人開出一條新路。
本書除嚴謹的科學紀實,也生動描繪了極地生活種種,讀者雖無法身歷其境,卻可隨著文字一起破冰,感受全新的天地。
名人推薦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 專文導讀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王乾盈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周照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宏遠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所長戴昌鳳
正修科技大學校長龔瑞璋
一致推薦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王乾盈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周照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宏遠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所長戴昌鳳
正修科技大學校長龔瑞璋
一致推薦
目錄
推薦序:得來不易的南極體驗 文/海生館館長 王維賢
導讀:南極,我來了! 文/前海生館館長 方力行
緣起:南極的滋味 文/前海生館館長 方力行
南極概況
PART A 冰雪中採樣
序幕
零度C下的垂釣
出海採集
第一批樣品入庫
翻冰帶來的海底標本
冰川水與恐龍蝦
帝王企鵝的新鮮糞便
PART B 考察站地球村
走訪智利、烏拉圭、韓國、俄羅斯極地站
超環保的澳洲站
只見貨櫃屋的印度站
丘陵上的雷達天線陣
內陸隊在冰穹上拚搏
搖晃中考察的大洋隊
PART C 歷險與愁緒
從冰山崩塌現場死裡逃生
漂流受困冰洋中
工安意外釀成低氣壓
不會再流淚了
PART D 南極歲月
南極和你想的不一樣
那些在船上的日子
極地食衣住行
科學家也要當值日生
卸貨臨時工
掛病號
在極地過年
PART E 我們的發現
亞熱帶科學家與南極水域的第一次接觸
令人驚豔的水底世界
超耐寒的極地生物
「地球最後淨土」蒙塵
後記:人類南極探險回顧 文/中國資深極地科學家 王自磐
結語 文/前海生館館長 方力行
導讀:南極,我來了! 文/前海生館館長 方力行
緣起:南極的滋味 文/前海生館館長 方力行
南極概況
PART A 冰雪中採樣
序幕
零度C下的垂釣
出海採集
第一批樣品入庫
翻冰帶來的海底標本
冰川水與恐龍蝦
帝王企鵝的新鮮糞便
PART B 考察站地球村
走訪智利、烏拉圭、韓國、俄羅斯極地站
超環保的澳洲站
只見貨櫃屋的印度站
丘陵上的雷達天線陣
內陸隊在冰穹上拚搏
搖晃中考察的大洋隊
PART C 歷險與愁緒
從冰山崩塌現場死裡逃生
漂流受困冰洋中
工安意外釀成低氣壓
不會再流淚了
PART D 南極歲月
南極和你想的不一樣
那些在船上的日子
極地食衣住行
科學家也要當值日生
卸貨臨時工
掛病號
在極地過年
PART E 我們的發現
亞熱帶科學家與南極水域的第一次接觸
令人驚豔的水底世界
超耐寒的極地生物
「地球最後淨土」蒙塵
後記:人類南極探險回顧 文/中國資深極地科學家 王自磐
結語 文/前海生館館長 方力行
序/導讀
導讀
南極,我來了!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方力行
世界上有些地方你永遠無法弄清楚,就像沒法對夏天的蟬說明冬天有多寒冷一樣,看簡介不行,看影片不行,看浮光掠影的遊記一樣不行,除非講故事的人真正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生活過、工作過、體驗過,對所有的細節點滴在心頭,譬如南極。
從一九九○年代末期,全球暖化成為人類真實的夢魘開始,「南極」變成了世界最時髦的名詞之一,溶解的冰山、企鵝的命運、成千上百新物種的發現,各國在南極競相研究的成果,甚至特殊而奢華的南極旅遊,無不成了科學、新聞與流行的話題。
但是平心而論,對臺灣而言,除了隨人道短長的時尚感以外,政府有計畫、有目標,有做法的去了解南極這一塊地球上最後處女地的規畫,幾乎是零;在這個現今世界上最主要之一的科學舞臺上,我們其實只是大時代洪流邊緣的旁觀者而已。
不過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求知的心是沒有藩籬的,雖然南極探險需要強大的國力或地緣,外在環境全然不利於臺灣進行此一領域的研究,但是仍有極少數的科學家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南極研究的夢想,就像冬眠中的種子般,一直懷抱著發芽的希望,期待有朝一日,春和景明,終能破土而出,開枝散葉,蔚然成林。
二○○八年,漫長的等待,曙光乍現,在兩岸政府促進教育、科學、文化交流的政策,並且非常善意而特殊的協助下,大陸極地研究的旗艦「雪龍號」破冰船於二○○九年四月一號,突破所有禁忌與限制,首度拜訪高雄港,並正式開啟了海峽兩岸共同探究極地之門。
但是臺灣究竟要做什麼樣的研究才能把握這珍貴的機會,發揮自己的所長,從先進國家中已有的南極研究中,殺出一條血路?參與此次計畫的三個機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及東華大學,就各項專長,詳予討論後,訂下了三個目標:
(一) 建立海生館南極標本館藏,供臺灣社會參觀利用。
(二)現今的生物科技研究領域中,自特殊生物體內研發天然化合物,尋找抗病新藥,蔚為主流,而南極的生物極少人能獲得,海生館在這方面的技術又屬全球領先群,兩者結合,有所成就的機會就很大了。
(三)環境汙染一直是世界關注的主要議題,南極又是人類認為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正修科大環境檢驗中心對持久性有毒有機汙染物(如戴奧辛)的研究檢驗能力,已是國際認證的知名機構,若藉此次機會調查南極生物與環境的汙染狀況,進而有所發現,意義非凡。
目標既定,整裝而發,勉力以赴,終有所成,不同於一般南極寫景、寫心情、寫冒險的書籍,本書正是忠實而且第一手報導了中華民國首次由博物館、兩所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登陸南極,與大陸優秀的科學家及專技人員密切合作,研究考察的過程與成果,文中不但有許多有趣的生活經歷、特殊境遇、好奇又忐忑的心情,而且最後所發現的許多新物種、發掘的新知識,更可能成為未來重大科學研究的基石。
不過就像所有令人愛不釋手的書籍一樣,書中真正觸動讀者情感的,還是稀有、曲折、艱困、特殊的冒險旅程,以郭富雯為主、林家興和許廷煒先生為輔的三位先遣學者,親身經歷,透過毫不虛飾的信實文字,讓我們得以坐在家中,神遊了一趟深度的南極之旅。
從行前會議和海上釣魚開始,作者先讓我們體會了在野外尋覓自然生命,總是引人好奇的生物採集經驗,然後非常難得的,居然可以詳細參觀了中山、長城研究站以外的澳洲、俄國、印度以及智利、韓國等多個國家的極地工作站,這些描述鮮活的反映了不同國家的國力和做事態度。
南極的風險是一定要提的,在層層規範和諄諄告誡下,研究人員還是遇到了驚險的冰山崩塌、冰隙裂開及船筏漂流受困等危機,好在都幸運的免於劫難,寶貴的經驗不但成為當事人珍貴的回憶,也是後繼者最好的教材。
南極工作的食、衣、住、行跟地球上其他地區的研究站都不太一樣,頗為新奇。雪龍號上的航海生活同樣饒富興味。我年輕時從事海洋調查研究,也曾上過不少大大小小的船隻,相形之下,雪龍號真大,像座海上行宮,不過去南極可要經過「咆哮西風」帶,想到那兒的狂風巨浪和船隻的顛簸搖擺,還是覺得羨慕就好了。
作者們在南極的生活中,有鄉愁、有友情,還有勞役,慶典,不過一路讀下來,倒是覺得年青學者在初嚐這漫天冰雪的苦寒之境時,能和一群言語相通、文化相似、血濃於水的朋友們相互協助與工作,還真是幸運;不知讀者中有多少人曾經在萬里之外,舉目無親、舉步維艱的異域裏想努力做出一點成績?如果有,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南極,你雖然在萬里之外,但是當「和風動土,正父老催人早作」的時機來到時,我們必不會缺席!
緣起:南極的滋味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方力行
1977年4月初的某一天,我正在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張崑雄老師的手下當助理,忽然接到指示,前往基隆水產試驗所領兩箱南極蝦回來做研究分析。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當年水試所的試驗船「海功號」,不過小小700噸,居然遠航南極海區進行海洋資源探測,捕撈了100多噸的南極蝦,毫髮無傷,載譽歸國,大家除了欽佩他們為國家冒險犯難、開拓海洋資源的精神和勇氣外,更好奇的是「南極」為什麼資源豐富?「南極蝦」是什麼滋味?尤其是後者,來自那麼遙遠神祕的地方,想必是山珍「海味」、人間珍饈吧?不過因為是探測漁源的實驗航行,採回的樣品有限,自是工作優先,不可能有什麼滿足口腹之欲的空間了。
──南極滋味,深銘心中──
而我就是好命,因為在大學時雙修化學的背景,所以南極蝦許多分析工作就落在我頭上了。兢兢業業的將老師交代的每一項工作都完成後,剩下的那點樣品要如何處理呢?當然就祭了五臟廟。
那麼南極蝦到底是什麼味道?得先從牠的分析結果講起:蝦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水分,肌肉結構其實很疏鬆,細胞液則含有許多溶解性的有機酸分子(如氨基酸等),蝦殼占的比例相對較大,這種材料怎麼會好吃?但是入口時那些有溶解的分子卻是很重要的味覺成分,造就了非常鮮甜甘美卻沒有實質咀嚼感的特殊經驗。「這就是南極的滋味嗎?」我深銘心中。
結語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方力行
一縷從1977年留在舌尖的南極蝦滋味,在32年後促成了海峽兩岸「60年來第一船」的破冰訪問,33年後點燃台灣科研整合探索南極的第一把薪火,而它的初步成果,就令人眼界大開:
誰能想到遠在南極的企鵝都已受到這麼明顯的汙染,顯示人類所了解的環境汙染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一定要更謹慎的管理好自己的行為。
南極冰天雪地中的豐富生命也讓我們對生命的韌性與多樣性心生敬畏,反省人類長久以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太淺薄又狹窄了?
而南極的富源,如在盛產期的時候,單一物種生物量是全世界所有生物中最大的南極蝦;全世界蘊藏量最大的淡水資源;各種奇特生物中可以作為人類對抗疾病、細菌、病毒的天然化合物成分;甚至未來極地旅遊的觀光產業,都是可能在我們未來的科學研究和國家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過,這一趟史無前例的「零下任務」,真正給我們啟發的是:政治家的開闊,讓國家有無限可能;科學家的堅持,讓知識不斷延伸;研究者的努力,讓夢想變成真實;而每一個人心中深藏的人文情懷,則能讓無情的冰雪、艱困的旅程、危險的任務,都變成浪漫、豐富而美好的旅程。
南極,我來了!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方力行
世界上有些地方你永遠無法弄清楚,就像沒法對夏天的蟬說明冬天有多寒冷一樣,看簡介不行,看影片不行,看浮光掠影的遊記一樣不行,除非講故事的人真正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生活過、工作過、體驗過,對所有的細節點滴在心頭,譬如南極。
從一九九○年代末期,全球暖化成為人類真實的夢魘開始,「南極」變成了世界最時髦的名詞之一,溶解的冰山、企鵝的命運、成千上百新物種的發現,各國在南極競相研究的成果,甚至特殊而奢華的南極旅遊,無不成了科學、新聞與流行的話題。
但是平心而論,對臺灣而言,除了隨人道短長的時尚感以外,政府有計畫、有目標,有做法的去了解南極這一塊地球上最後處女地的規畫,幾乎是零;在這個現今世界上最主要之一的科學舞臺上,我們其實只是大時代洪流邊緣的旁觀者而已。
不過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求知的心是沒有藩籬的,雖然南極探險需要強大的國力或地緣,外在環境全然不利於臺灣進行此一領域的研究,但是仍有極少數的科學家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南極研究的夢想,就像冬眠中的種子般,一直懷抱著發芽的希望,期待有朝一日,春和景明,終能破土而出,開枝散葉,蔚然成林。
二○○八年,漫長的等待,曙光乍現,在兩岸政府促進教育、科學、文化交流的政策,並且非常善意而特殊的協助下,大陸極地研究的旗艦「雪龍號」破冰船於二○○九年四月一號,突破所有禁忌與限制,首度拜訪高雄港,並正式開啟了海峽兩岸共同探究極地之門。
但是臺灣究竟要做什麼樣的研究才能把握這珍貴的機會,發揮自己的所長,從先進國家中已有的南極研究中,殺出一條血路?參與此次計畫的三個機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及東華大學,就各項專長,詳予討論後,訂下了三個目標:
(一) 建立海生館南極標本館藏,供臺灣社會參觀利用。
(二)現今的生物科技研究領域中,自特殊生物體內研發天然化合物,尋找抗病新藥,蔚為主流,而南極的生物極少人能獲得,海生館在這方面的技術又屬全球領先群,兩者結合,有所成就的機會就很大了。
(三)環境汙染一直是世界關注的主要議題,南極又是人類認為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正修科大環境檢驗中心對持久性有毒有機汙染物(如戴奧辛)的研究檢驗能力,已是國際認證的知名機構,若藉此次機會調查南極生物與環境的汙染狀況,進而有所發現,意義非凡。
目標既定,整裝而發,勉力以赴,終有所成,不同於一般南極寫景、寫心情、寫冒險的書籍,本書正是忠實而且第一手報導了中華民國首次由博物館、兩所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登陸南極,與大陸優秀的科學家及專技人員密切合作,研究考察的過程與成果,文中不但有許多有趣的生活經歷、特殊境遇、好奇又忐忑的心情,而且最後所發現的許多新物種、發掘的新知識,更可能成為未來重大科學研究的基石。
不過就像所有令人愛不釋手的書籍一樣,書中真正觸動讀者情感的,還是稀有、曲折、艱困、特殊的冒險旅程,以郭富雯為主、林家興和許廷煒先生為輔的三位先遣學者,親身經歷,透過毫不虛飾的信實文字,讓我們得以坐在家中,神遊了一趟深度的南極之旅。
從行前會議和海上釣魚開始,作者先讓我們體會了在野外尋覓自然生命,總是引人好奇的生物採集經驗,然後非常難得的,居然可以詳細參觀了中山、長城研究站以外的澳洲、俄國、印度以及智利、韓國等多個國家的極地工作站,這些描述鮮活的反映了不同國家的國力和做事態度。
南極的風險是一定要提的,在層層規範和諄諄告誡下,研究人員還是遇到了驚險的冰山崩塌、冰隙裂開及船筏漂流受困等危機,好在都幸運的免於劫難,寶貴的經驗不但成為當事人珍貴的回憶,也是後繼者最好的教材。
南極工作的食、衣、住、行跟地球上其他地區的研究站都不太一樣,頗為新奇。雪龍號上的航海生活同樣饒富興味。我年輕時從事海洋調查研究,也曾上過不少大大小小的船隻,相形之下,雪龍號真大,像座海上行宮,不過去南極可要經過「咆哮西風」帶,想到那兒的狂風巨浪和船隻的顛簸搖擺,還是覺得羨慕就好了。
作者們在南極的生活中,有鄉愁、有友情,還有勞役,慶典,不過一路讀下來,倒是覺得年青學者在初嚐這漫天冰雪的苦寒之境時,能和一群言語相通、文化相似、血濃於水的朋友們相互協助與工作,還真是幸運;不知讀者中有多少人曾經在萬里之外,舉目無親、舉步維艱的異域裏想努力做出一點成績?如果有,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南極,你雖然在萬里之外,但是當「和風動土,正父老催人早作」的時機來到時,我們必不會缺席!
緣起:南極的滋味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方力行
1977年4月初的某一天,我正在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張崑雄老師的手下當助理,忽然接到指示,前往基隆水產試驗所領兩箱南極蝦回來做研究分析。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當年水試所的試驗船「海功號」,不過小小700噸,居然遠航南極海區進行海洋資源探測,捕撈了100多噸的南極蝦,毫髮無傷,載譽歸國,大家除了欽佩他們為國家冒險犯難、開拓海洋資源的精神和勇氣外,更好奇的是「南極」為什麼資源豐富?「南極蝦」是什麼滋味?尤其是後者,來自那麼遙遠神祕的地方,想必是山珍「海味」、人間珍饈吧?不過因為是探測漁源的實驗航行,採回的樣品有限,自是工作優先,不可能有什麼滿足口腹之欲的空間了。
──南極滋味,深銘心中──
而我就是好命,因為在大學時雙修化學的背景,所以南極蝦許多分析工作就落在我頭上了。兢兢業業的將老師交代的每一項工作都完成後,剩下的那點樣品要如何處理呢?當然就祭了五臟廟。
那麼南極蝦到底是什麼味道?得先從牠的分析結果講起:蝦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水分,肌肉結構其實很疏鬆,細胞液則含有許多溶解性的有機酸分子(如氨基酸等),蝦殼占的比例相對較大,這種材料怎麼會好吃?但是入口時那些有溶解的分子卻是很重要的味覺成分,造就了非常鮮甜甘美卻沒有實質咀嚼感的特殊經驗。「這就是南極的滋味嗎?」我深銘心中。
結語
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方力行
一縷從1977年留在舌尖的南極蝦滋味,在32年後促成了海峽兩岸「60年來第一船」的破冰訪問,33年後點燃台灣科研整合探索南極的第一把薪火,而它的初步成果,就令人眼界大開:
誰能想到遠在南極的企鵝都已受到這麼明顯的汙染,顯示人類所了解的環境汙染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一定要更謹慎的管理好自己的行為。
南極冰天雪地中的豐富生命也讓我們對生命的韌性與多樣性心生敬畏,反省人類長久以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太淺薄又狹窄了?
而南極的富源,如在盛產期的時候,單一物種生物量是全世界所有生物中最大的南極蝦;全世界蘊藏量最大的淡水資源;各種奇特生物中可以作為人類對抗疾病、細菌、病毒的天然化合物成分;甚至未來極地旅遊的觀光產業,都是可能在我們未來的科學研究和國家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過,這一趟史無前例的「零下任務」,真正給我們啟發的是:政治家的開闊,讓國家有無限可能;科學家的堅持,讓知識不斷延伸;研究者的努力,讓夢想變成真實;而每一個人心中深藏的人文情懷,則能讓無情的冰雪、艱困的旅程、危險的任務,都變成浪漫、豐富而美好的旅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