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歷史:人類從走出叢林到探索宇宙,從學會問「為什麼」到破解自然定律的心智大躍進
內容簡介
◆柏克萊加大物理學博士、暢銷科普作家雷納.曼羅迪諾,
用大歷史手法描繪人類科學大躍進的重磅之作!
◆與史蒂芬‧霍金同為《新時間簡史》、《大設計》等書的共同作者,
曾擔任電視劇《百戰天龍》、《星艦奇航記:銀河飛龍》編劇。
「曼羅迪諾總是有辦法讓科學顯得平易近人,妙趣橫生。」
──史蒂芬‧霍金
當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大腦的運作從此遠遠超越了其他動物。
人類成為唯一懂得問「為什麼」的動物,
旺盛的求知動力,加上歷史上屢屢突破傳統思維限制的天才想像,
造就了科學的驚人成就,也形塑了人類的文明!
曼羅迪諾帶我們展開一場熱情有勁的旅程,
循著令人振奮的人類演進史,逐一解說科學發展的關鍵事件。
過程中,他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帶我們觀察人類及社群的獨到特質,
瞭解究竟是什麼動力促使我們從使用石器,開始撰寫文字,
並從化學、生物學、現代物理學的誕生,發展出如今的科技世界。
以大歷史描繪出完整的人類科學演進,
不只聚焦少數「個別天才」,更深入探索影響科學思維的種種文化條件。
人類瞭解宇宙的過程並不是由獨立事件所組成,透過曼羅迪諾的精心編排,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從人類在地球出現開始延續至今。引領讀者走一趟精彩的發現之旅:
第一部分跨越了數百萬年,追溯人類大腦的演進,以及人類愛問「為什麼?」的偏好,是如何激發了我們最早的心靈追尋,最終促使我們發明了書寫和數學,並且發明了「定律」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探索自然科學(硬科學)的誕生。這是有關革新者的故事──諸如伽利略、牛頓、拉瓦節、達爾文等人,他們別具天賦,以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觀看世界,努力對抗那個年代根深柢固的信念。
第三部分,就在人類開始相信他們已經破解所有的自然定律之際,歷史突然出現了奇怪的轉折,愛因斯坦、波耳、海森堡等思想家發現一個新的存在領域,肉眼看不見,裡面的定律必須全部改寫。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李仁吉(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
李泗賓(建國中學物理教師)
高涌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辜雅穗(《BBC知識》國際中文版〔BBC Knowledge〕總編輯) 專業推薦
各界讚譽
「曼羅迪諾總是有辦法讓科學顯得平易近人,妙趣橫生。」──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的作者
「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精妙地指引我們瞭解人類知識的累積,以及科學發明的驚人特質……令人嘆為觀止的調查。」──《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論
「我們是如何從穴居迅速轉變成開車奔馳,從大草原進駐摩天大樓,從雙腳走路踏上月球之旅?讓我們聆聽曼羅迪諾娓娓道來人類的驚人演進,你將會發現,每一步突破都是源自於人類大腦對知識的無盡渴求。」──大衛‧伊葛門博士(David Eagleman),《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Incognito: The Secret Lives of the Brain)作者
「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學史研究……即使量子物理學及相對論令你感到一頭霧水也不用擔心,曼羅迪諾的解說向來淺顯易懂。」──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曼羅迪諾生動地勾勒出界定人類文明的思想與文化演進,呈現出趣味盎然的科學史觀及恢弘視野。」──拉瑪錢德朗(V. S. Ramachandran),《洩密大腦》(The Tell-Tale Brain: A Neuroscientist’s Quest for What Makes Us Human)作者
「從石器時代到量子物理學的時代,深入淺出地介紹西方科學史。」──大衛‧克里斯群(David Christian),《大歷史》(Big History: Between Nothing and Everything)合著者、雪梨麥考瑞大學教授
目錄
Part 1 直立的思想家
第一章 求知的動力
忍飢受餓也止不住求知慾
人類漫長的發現之旅
第二章 好奇心
蜥蜴不會問問題
從巧人到智人
嬰孩會問為什麼但黑猩猩不會
第三章 文化
人類的第一座教堂
知識、思想和價值觀迅速傳布
人類與靈長類文化
第四章 文明
從大草原到城市
進化的書寫文字
數學的創新發展
「律」的發明:從農夫到行星都受支配
第五章 理性
農作歉收與神明怒火
觀看世界的新架構
「改變」的奧祕
常理的束縛
單人版維基百科不完美
Part 2 科學
第六章 新的理性之道
古希臘智慧重現
默頓規則:為通用的運動定律奠基
科學革新者伽利略教授
第七章 力學宇宙
獨行俠牛頓
非主流學術的「瘋狂」研究:聖經和煉金術
一個賭注促成牛頓寫出他最偉大的科學論文
牛頓學說的「力」
第八章 萬物組成
從遺體防腐到煉金術
燃燒和呼吸的共通點
拉瓦節:質量守恆定律
門得列夫與化學元素週期表
第九章 生物世界
細胞與生物的複雜性
創造老鼠的配方:自然發生論
顯微鏡革命
探究演化理論
悲劇、疾病和達爾文的祕密研究
Part 3 超越人類感官
第十章 人類經驗的侷限
接受看不見的真實
普朗克的量子研究
牛頓學說的世界觀出現裂痕
第十一章 看不見的領域
夢想家的洞見:盧瑟福原子模型
年輕波耳的瘋狂概念:量子化
第十二章 量子革命
海森堡的新物理學
量子宇宙的奇異現實
讓人更有信心也更謙卑的新科學傳承
索引
試閱
如果智力的提升使我們製造出複雜的狩獵和屠宰工具,那也同時創造出一種迫切的新需求:一群獵人在大草原上追捕及圍堵敏捷的大動物。所以,早在人類組成全明星籃球隊和足球隊以前,「人屬」就面臨演化的壓力,必須演化出足夠的社交智慧和規劃技巧,以便凝聚及團結起來,一起捕獲羚羊和瞪羚。因此,直立人的新生活型態最適合溝通及計畫能力良好的人生存下來,從這裡我們又再次看到現代的人類本性是根源於非洲大草原。
直立人存在的末期(也許是五十萬年前),演化成一種新的形式:智人(Homo sapiens),腦力更為強大。那種早期智人(或古代智人)看起來仍不像現代人,他們的體型比我們強健結實,頭骨較大較厚,但大腦比我們小。在解剖學上,現代人是「智人」底下的一個亞種,直到公元前二十萬年左右才從早期智人演化而來。
我們差點就滅絕了:最近遺傳人類學家的DNA分析顯示,約十四萬年前,一樁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災難摧毀了當時住在非洲的現代人。那段期間,現代人的總人口銳減到只剩幾百人,猶如目前的山地大猩猩或藍鯨那樣,可謂「瀕危物種」。牛頓、愛因斯坦、任何你聽過的人,以及如今世上的數十億人,都是那幾百位倖存者的後代。
那次驚險的危機或許顯示,這種大腦較大的新亞種可能還不夠聰明,長遠來看難以存續下去。但後來我們又經歷另一次轉變,這次轉變讓我們有了驚人的心智能力。那似乎不是源自於身體結構的改變,甚至不是源自於大腦結構的改變,而是大腦的運作方式似乎整個變了。無論是發生什麼事,總之,那次變態讓我們足以培養出科學家、藝術家、神學家,以及像我們一樣思考的人。
人類學家把那次心智轉化稱為「現代人類行為」的發展。他們所謂的「現代行為」,不是指購物或一邊觀看體育賽事一邊喝酒;他們是指進行複雜的象徵性思維,亦即最後讓我們發展出當前人類文化的心智活動。那次轉變是何時發生的,目前仍有一些爭論,不過大家最普遍接受的日期是公元前四萬年左右。
如今我們稱這個亞種為「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或Wise, Wise Man)(當你可以為自己挑選物種名稱時,你就可能取這樣的名字)。但是促使我們大腦變大的一切改變並非毫無代價的,從節能的觀點來看,現代人的大腦是人體內能量消耗第二多的器官,僅次於心臟。
與其賦予我們那麼耗能的大腦,造物主其實可以給我們更強大的肌肉,因為肌肉每單位質量所消耗的卡路里僅大腦的十分之一。
但造物主決定不讓我們變成體魄最強健的物種,所以人類在萬物當中並不是特別強大,也不是特別敏捷。黑猩猩和侏儒黑猩猩這兩種跟我們最接近的動物,可拉重達五百四十五公斤的重物,銳利堅固的牙齒可輕易撕裂硬邦邦的堅果外殼,牠們憑藉那些蠻力在其生態棲位橫行。相較之下,我連吃爆米花都不是那麼容易。
人類沒有強健的肌肉,但有超大的頭蓋骨,因此在運用膳食能量方面缺乏效率。我們的大腦只占體重約二%,卻消耗了約二十%的熱量攝取。所以其他的動物擅長在叢林或大草原等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我們似乎比較適合坐在咖啡廳裡啜飲咖啡。不過,千萬別低估「坐下」這件事,因為我們坐著時,也在思考及發問。
小標@嬰孩會問為什麼但黑猩猩不會
一九一八年,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柯勒(Wolfgang Köhler)出版了一本注定會成為經典的書,名為《猩猩的心智》(The Mentality of Apes)。該書描述他在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特內里費島(Tenerife)擔任普魯士科學院的駐外機構主任時,對黑猩猩做的實驗。柯勒很想瞭解黑猩猩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如何從拿不到的地方取得食物。他的實驗顯現出我們和其他的靈長類動物都有心智天賦,但是比較我們和黑猩猩的行為時,他的著作也顯現人類是以其他的天賦來彌補體型上的缺點。
柯勒有一個實驗的結果最為生動明顯。他把一根香蕉綁在天花板上,他發現黑猩猩懂得堆疊箱子,以便爬上去拿香蕉,但牠們對於堆疊箱子所牽涉到的力量似乎毫無概念。例如,牠們堆起來的箱子可能不穩,或是地板上有石頭,牠們照樣把箱子堆在石頭上,導致箱子翻落,牠們沒有想過把石頭移開。
在更新版的實驗中,實驗者教導黑猩猩和三到五歲的人類小孩堆放L形的積木,堆疊完成後可以領獎。接著,實驗人員偷偷以加重的積木取代原來的積木,那會導致堆疊的積木翻倒。黑猩猩持續嘗試了一段時間,不斷地試誤,以便獲得獎勵,但屢試屢敗,他們從未停下來檢查不穩的積木。人類的小孩同樣無法堆疊成功(其實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們沒有直接放棄,而是檢查積木以判斷問題所在。所以人類從小就會找答案,想辦法瞭解環境,並積極地發問:「為什麼?」
跟小孩相處過的人都知道,他們很愛問「為什麼」。一九二〇年代,心理學家法蘭克‧洛里默(Frank Lorimer)正式確認了這點:他觀察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四天,記下那四天他問的所有為什麼,結果總共記下四十個問題。例如,「為什麼灑水壺有兩個握把?」、「為什麼我們有眉毛?」,以及我最喜歡的「媽咪,為什麼妳沒有鬍子?」。世界各地的人類小孩從牙牙學語、文法不全就開始懂得問問題。這種發問的行為對人類極其重要,我們甚至還有一種通用的發問方式:各種語言,無論有沒有音調,都是以類似的上升語調來發問。
有些宗教甚至把發問視為最高層次的理解;在科學和產業中,問對問題的能力可能是一個人最大的天賦。相反的,黑猩猩和侏儒黑猩猩雖然有能力學會基本的手勢,以便和訓練者溝通,甚至能夠回應問題,但牠們從來不會發問。牠們身強體壯,但牠們不是思想家。
* * *
如果說人類天生具有瞭解環境的動力,我們對物理定律的運作方式似乎也有先天的直覺,或至少在年紀很小時就學會這種能力。我們似乎天生就明白,所有的事件都是由其他的事件所引發的,對那些物理定律都有基本的感知,只不過我們還要經過數千年的努力,牛頓才終於發現那些定理。
在伊利諾大學的嬰幼兒認知實驗室裡,科學家花了三十年研究嬰兒的物理直覺,他們讓母親和嬰兒坐在小舞台或桌子上,觀察嬰兒對周遭事件的反應。他們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對於物理世界,這些嬰兒究竟知道什麼?他們是何時知道的?科學家發現,對於物理運作有某些認知似乎是人類的基本要件,連嬰兒都有這種能力。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們把六個月大的嬰兒放在水平軌道的前面,水平軌道連接著一條傾斜的滑道。研究人員在滑道的底部放一個有輪子的昆蟲玩具,滑道的頂端放一個圓筒。鬆開圓筒時,嬰兒興奮地看著圓筒滾落滑道,撞上那個昆蟲玩具,使那個昆蟲沿著水平軌道滑動兩、三英尺。接下來是研究人員熱切想知道的狀況:研究人員把一個不同大小的圓筒放到滑道的頂端時,嬰兒會預估圓筒撞上昆蟲時的滑動距離和圓筒大小成正比嗎?
我聽完這個實驗時,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你怎麼知道嬰兒預估什麼?我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都不知道了,更何況我的孩子已經十幾、二十歲,都會講話了。當他們只會微笑、皺眉頭、流口水時,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嗎?其實你只要在嬰兒的身邊夠久,你確實會根據他們的臉部表情,開始判讀他們的想法,但我們很難確定你的直覺判讀是否正確。你看到嬰兒皺著一張臉,那是因為漲氣肚子痛,還是因為收音機剛剛傳出股市大跌五百點的消息,他聽了不開心?我知道要是我遇到那兩種情況,表情應該會一樣。至於嬰兒,我們只能憑表情判斷。不過,心理學家有一種應用程式可以用來判斷嬰兒在預期什麼。他們讓嬰兒看連串的事件,接著衡量嬰兒凝視那個狀況多久。如果事件的發生和嬰兒的預期不同,嬰兒會一直盯著看。他們愈感到意外,會凝視得愈久。
在滑道實驗中,心理學家安排一半的嬰兒看第二次滾筒較大的撞擊實驗,另一半的嬰兒是看第二次滾筒較小的撞擊實驗。不過,在兩種情況中,研究人員都故意讓昆蟲撞得比第一次還遠(事實上,他們讓昆蟲一路滑到軌道的最末端)。看著較大的圓筒把昆蟲撞得更遠的嬰兒,並沒有出現特殊反應。但是看到較小的圓筒把昆蟲撞得更遠的嬰兒,則是盯著昆蟲很久,給人一種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知道大力衝擊會把昆蟲撞得較遠,雖然稱不上媲美牛頓,但那個實驗顯示出人類確實對物理界有先天的認知,對環境有複雜的直覺,可以滿足我們內在的好奇心,也比其他的物種更先進。
數百萬年來,我們這個物種不斷地演化與進步,獲得了更強大的大腦,並努力去瞭解這個世界。如果我們想要瞭解大自然,現代人的心智發展就是必要的演進,但那樣還不夠。所以下一章要探討的是,人類如何開始針對周遭的環境提出問題,並集思廣益以解決問題,那是有關人類文化發展的故事。
科學中最實用的技巧,是問對問題的能力
泰勒斯(Thales),生於公元前六二四年左右。據說,許多希臘的哲學家生活貧困,如果古代和現代有點類似的話,那麼即使是知名的哲學家,換個工作(例如在路邊賣橄欖)也許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不過,泰勒斯是例外,他是精明富有的商人,有很多本錢可以思考。據說他的致富方式是壟斷橄欖油的市場,接著再大幅提高油價,猶如單人版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據傳他也深入參與米利都的政壇,跟當地的獨裁者色拉西布洛斯(Thrasybulus)過從甚密。
泰勒斯運用其財富到處旅行。在埃及,他發現埃及人雖有建築金字塔的專業,卻不懂得測量金字塔的高度。不過,前面提過,埃及人已經開發出一套新的數學規則,以便判斷土地面積,作為徵稅的依據。泰勒斯改編了埃及的幾何算法,以計算金字塔的高度。他也示範如何運用那些方法來判斷海上船隻的距離,這使他在古埃及變成了名人。
泰勒斯回希臘時,也把埃及的數學帶回希臘,並把數學的術語轉譯成他的母語。但是幾何學到了泰勒斯的手中,不再只是測量和計算的工具,而是由邏輯推理串連起來的定理。他是第一個證明幾何真理的人,不是只提出看似可行的事實結論7。日後偉大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得把泰勒斯的一些定理收錄到他的《幾何原本》(Elements)中。不過,即使泰勒斯的數學觀點很了不起,真正讓他出名的是,他解釋實體世界的現象時所採用的方式。
在泰勒斯的眼中,自然不是神話,而是依循科學原理運作的,那些原理可以用來解釋和預測以前歸因於神祇干預的種種現象。據說他是第一個瞭解日食原因的人,他也是第一個主張月亮發光其實是反射日光的希臘人。
泰勒斯即使論點錯了,他的思維和概念的原創性也相當驚人。以他對地震的解釋為例,那個年代的人覺得地震是海神波賽頓發怒,拿三叉戟怒插地底所致。但泰勒斯提出當時聽起來想必很古怪的看法:地震和神祇無關。他的解釋跟我從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所聽來的解釋截然不同,他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半球狀,浮在無盡的海域上,地震是海水晃動所造成的。不過,泰勒斯的分析很有創見,因為他試圖解釋地震是一種自然過程的結果,而且他也以實證和邏輯的論據來佐證論點。或許最重要的是,他把焦點放在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上。
一九〇三年,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給一名學生的建議,不僅適用於寫詩,也適用於科學,他寫道:「耐心面對你心中未解的一切,試著去愛那些問題,體驗那些問題。8」科學中最實用的技巧,是問對問題的能力(在商業上也是如此)。我們幾乎可以說,泰勒斯發明了「提出科學問題」的概念。他探索任何領域時(包括天堂),都會看到需要解釋的現象,他的直覺促使他去思考那些現象,最後終於揭開了自然界基本運作的奧祕。他不僅問有關地震的問題,也問地球的規模和形狀、夏至和冬至的日期、地球和太陽及月亮的關係──這些問題在兩千年後,促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和運動定律。
亞里斯多德肯定泰勒斯的創見是歷史上的一大革新,他稱泰勒斯以及後來愛奧尼亞的思想家是第一代的物理學家(physikoi)──亞里斯多德認為他也屬於這個類別,我也以身為物理學家為榮。physikoi這個字來自希臘文的physis,意指「自然」。亞里斯多德以physikoi這個字來代表那些為各種現象尋求「自然解釋」的人,以便和尋求「超自然解釋」的神學家(theologoi)有所區別。
不過,亞里斯多德比較沒那麼欣賞另一個激進的團體:運用數學為自然建構模型的人。那方面的創新要歸功於泰勒斯後代的思想家,他們生活在離他不遠的愛琴海薩摩斯島(Samos)上。
有些人的工作是努力瞭解宇宙運作的方式,有些人還不太懂代數。在泰勒斯那個年代,前者和後者是同一群人,因為當時還沒發明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代數和數學。
觀看世界的新架構
對現在的科學家來說,想瞭解自然但不用方程式,就像聽到伴侶說「我很好」卻試圖瞭解其感受一樣。數學是科學的語彙,是傳達理論概念的方式。科學家可能不見得很會使用語言來傳達心裡的想法,但他們很擅長以數學來傳達理論。數學這個語言讓科學可以更深入地鑽研理論,而且比一般的語言更有洞見,也更精準,因為數學是內建推理和邏輯規則的語言,可以持續地延伸意義,有時能以相當出乎意料的方式展開及產生迴響。
詩人以語言來描述他們的觀察;物理學家則是以數學來描述。詩人完成一首詩時,任務就完成了。物理學家寫完數學「詩」時,任務才剛開始而已,他必須接著使用數學解法和定理,讓那首數學詩展露出作者可能從未想過的自然啟示。因為方程式不僅具體表達了概念,也讓有足夠技能和毅力去解開方程式的人瞭解概念的結論。那就是數學語言的用處:它促進了物理原理的表達,闡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引導人類進行相關的推理。
不過,公元前六世紀初,沒有人知道這些。那時人類還不知道數學可以幫我們瞭解自然的運作,希臘數學的始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五七○-四九○年左右)是第一個幫我們運用數學來瞭解科學概念的人。
畢達哥拉斯是「哲學」(philosophy)一詞的發明者,也是世界各地中學生咒罵的對象,現代的學生為了學會解開畢氏定理A2 + B2 = C2而傷透了腦筋。
畢達哥拉斯這個名字在古代不僅和天才有關,還帶有一種神奇及宗教的光環9。他在當時的地位,就相當於愛因斯坦,不僅是物理學家,而且還是教宗。後代許多作家讓我們閱讀到很多畢達哥拉斯的相關資訊和傳記。但是到了公元一世紀,那些故事已經變得不太可靠。一些居心叵測的宗教和政治動機,導致作家扭曲了他的想法,也膨脹了他的歷史定位。
不過,有一件事似乎是真實的:畢達哥拉斯在薩摩斯島成長(薩摩斯與米利都相隔著海灣)。此外,古代的傳記作家也都認同,他在十八到二十歲之間曾經造訪泰勒斯,那時泰勒斯已經很老了,不久人世。泰勒斯知道自己年歲已大,智識大不如前,還為此致歉。不過,無論泰勒斯傳授了什麼,畢達哥拉斯離開時都覺得受惠良多。多年後,大家有時會看到他坐在家裡,歌頌著已故的恩師。
畢達哥拉斯和泰勒斯一樣遊歷廣博,可能曾經去過埃及、巴比倫和腓尼基。他四十歲時離開薩摩斯島,覺得島上僭主波利克拉特斯(Polycrates)統治的生活令他難以忍受,所以移居克羅頓(Croton,現在的義大利南部)。他在那裡吸引了許多追隨者,據說他也在那裡頓悟了實體世界的數學秩序。
沒有人知道語言最早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雖然我一直想像有一些穴居人不小心踢到東西時,會不由自主地「啊」一聲,有人因此心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覺挺新奇的。」不久之後大家就開始說話了。數學這種科學語言的源起也有一點神祕,但至少還有一個傳說可以解釋其由來。
根據傳說,某天畢達哥拉斯走過一家鐵匠鋪時,聽到鐵匠的打鐵聲。他注意到不同錘子打鐵的音調有一種模式。畢達哥拉斯跑進鐵匠鋪裡,親自實驗不同的錘子,發現音調不同和打鐵的力道無關,也和錘子的形狀無關,而是和錘子的大小或重量有關。
畢達哥拉斯回家以後繼續實驗,他不是實驗錘子,而是實驗不同長度和張力的琴弦。他像其他的希臘青年一樣,曾經學過音樂,尤其是長笛和豎琴。當時希臘的樂器是憑猜測、經驗和直覺做出來的東西。不過,據說,畢達哥拉斯在實驗中發現了主宰弦樂器的數學定律,那可以用來界定琴弦長度及其音調之間的精確關係。
如今我們說到「畢氏關係」時,知道音調頻率和弦長是成反比。例如,某條弦撥動時會發出某個音,壓著弦的中點會發出高八度的音,亦即頻率加倍了。壓住四分之一的地方,音調又會再飆高八度,使頻率變為原來的四倍。
畢達哥拉斯真的發現那個關係嗎?其實沒有人知道有關畢達哥拉斯的傳說有多少真實度。例如,他可能沒有證明出困擾中學生的「畢氏定理」,據信那是他的追隨者率先證明出來的,但那個公式其實已經存在數百年了。無論如何,畢達哥拉斯的實際貢獻不在於推導出任何具體的定律,而在於推廣「宇宙是由數學關係所建構起來」的概念。他對後人的影響不是來自於發現自然中的數學關係,而是來自於頌揚那些關係。誠如古典學家卡爾‧霍夫曼(Carl Huffman)所言,畢達哥拉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對數字的重視,而且他把數字的焦點從交易的實用領域,轉移到數字運算和事物運作之間的對應關係。」
泰勒斯認為,自然的運作是依循有條理的規則;畢達哥拉斯則進一步主張,自然的運作是依循數學的規則。他鼓吹數學定律是宇宙的根本真理,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字是現實的本質。
達哥拉斯的概念對後來的希臘思想家(尤其是柏拉圖)及整個歐洲的科學家和哲學家有深遠的影響。不過,希臘所有的理性倡導者,以及認為宇宙可透過理性分析來瞭解的偉大學者中,對未來的科學發展影響最大的人,不是發明方法的泰勒斯,也不是引進數學的畢達哥拉斯,甚至不是柏拉圖,而是柏拉圖的學生,亦即後來指導亞歷山大大帝的亞里斯多德。
科學革新者伽利略教授
伽利略到帕多瓦時,已經對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失去了興趣。對亞里斯多德來說,科學包含觀察及理論化。對伽利略來說,那還欠缺一個關鍵步驟:實驗。於是,在伽利略的努力下,實驗物理學的進步和理論物理學一樣多。其實學者做實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但他們做實驗是為了闡明他們已經接受的想法。相反的,如今的科學家做實驗,是為了嚴謹地驗證想法。伽利略的實驗則是介於兩者之間,他是在探究──那比闡述想法更深入,但還不算嚴謹的驗證。
伽利略實驗的方式有兩方面特別重要。第一,他得出令他意外的結果時,不會否定實驗,而是質疑自己的想法。第二,他的實驗是計量性的,在當時相當前衛。
伽利略的實驗很像現在高中科學課上的實驗,雖然他的實驗室和現代高中的實驗室不同,沒有電力、氣體、水和其他精密儀器(我所謂的精密儀器,是指時鐘之類的東西)。所以,伽利略必須像十六世紀的馬蓋先一樣,以克難的素材製作出複雜的裝置。例如,為了製造碼表,伽利略在大水桶的底部戳個小孔。他需要計時的時候,就在桶子裡裝滿水,收集小孔漏出的水,然後秤重──水的重量和事件持續的時間成比例。
伽利略用這種「水鐘」來解開自由落體(即物體掉落地面的過程)的爭議。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由落體是一種自然的運動,是由某種規則主宰的,例如:「某個重量落下一段距離,需要一段時間。兩倍的重量落下相同的距離,則只需要一半的時間。」換句話說,物件掉落的速度是恆定的,與重量成比例。
你思考一下,會覺得那是常識:石頭掉得比樹葉快。所以即使當時缺乏測量或記錄的工具,也沒有加速度的概念,大家想必都覺得亞里斯多德對自由落體的描述很合理。但是你再仔細想想,那也不合常理。耶穌會的天文學家喬萬尼‧里喬利(Giovanni Riccioli)指出,連神話中從天空丟下烏龜把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砸死的老鷹都知道,從更高的地方投下烏龜時,傷害會更大,所以那表示物件落下的速度會加快。這個議題長久以來引發了許多爭論,數百年來許多學者都對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提出質疑。
伽利略很熟悉那些爭議,他想自己探索結果。不過,他知道他的水鐘還不夠精確,無法用來實驗自由落體。所以他必須找更慢的程序來驗證同樣的物理原理。後來他決定使用拋光的銅球來做實驗,讓銅球滾落傾斜度不同的光滑斜坡,然後衡量滾落的時間。
衡量銅球滾落斜坡的時間,藉此研究自由落體,那就像根據網路上的照片買衣服一樣。衣服穿在你身上的效果,可能異於網路上模特兒穿著的效果。儘管有這種風險,但那樣的推理正是現代物理學家的思維核心。設計優良實驗的關鍵,大多在於知道問題的哪些方面很重要,應該要保留下來;哪些方面不重要,可以忽略;以及如何詮釋實驗的結果。
在自由落體這個例子中,伽利略的過人巧思在於,他設計滾球實驗時,注意到兩件事。第一,他必須把過程放得夠慢,才能夠衡量速度;同樣重要的是,他想盡可能減少空氣阻力與摩擦力的影響。雖然摩擦力和空氣阻力是日常經驗的一部分,但他覺得那會模糊了自然基本定律的簡潔性。在現實生活中,石頭掉落的速度可能比羽毛快,但伽利略懷疑,在真空的世界中,基本定律會使兩者掉落的速度一樣快。他寫道,我們必須「擺脫這些阻礙,發現和證明無阻力下的定理……根據過往經驗所知的限制,把定理運用在現實世界中。」
坡度小時,銅球滾得慢,很容易衡量資料。伽利略提到,坡度小時,球滾動的距離總是和時間的平方成比例。以數學來表示的話,這表示球的加速度是固定的。此外,伽利略也提到銅球的滾落速度和重量無關。
驚人的是,即使坡度變陡,結果依然一樣。無論坡度多大,銅球滾落的距離都和銅球的重量無關,而是和時間的平方成比例。如果坡道四十度、五十度、六十度時都是如此,甚至七十或八十度時也是如此,那麼九十度時應該也是如此吧?所以伽利略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現代的推理:他說,銅球滾落坡道的情況,必定也適用在自由落體上,因為自由落體可以想像成坡道九十度的「極限狀態」。換句話說,他推測,把坡道直豎起來(亦即垂直狀態,銅球其實是掉落,而非滾落),銅球的加速度還是一樣,那表示他從斜坡觀察到的定律也適用於自由落體。
於是,伽利略以他的自由落體定律,取代了亞里斯多德的定律。亞里斯多德主張物體掉落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但伽利略假設一個由基本定律所主宰的理想世界,得出了全然不同的結論:在沒有空氣之類的阻力下,所有的物體都是以恆定的加速度掉落。
* * *
伽利略不僅對數學有興趣,對抽象意念也情有獨鍾。他的抽象領悟力極高,有時喜歡在想像中看著情境全面展開。非科學家稱之為幻想,科學家稱之為「想像實驗」,至少涉及物理學時是如此。純粹在大腦中進行想像實驗的好處是,這樣能省去設置實驗裝置的麻煩,但依然可以探索某些想法的合理結果。所以,除了用實際的斜坡實驗來推翻亞里斯多德的自由落體理論以外,伽利略也運用想像實驗來探索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另一大爭論:拋射體運動。
拋射體拋投出去以後,是什麼力量持續推動它前進呢?亞里斯多德曾臆測,是空氣粒子衝到拋射體的後方,繼續推動拋射體。但我們前面看過,連他自己也懷疑那種解釋。
伽利略解開那個爭議的方式,是想像一條船在海上,船艙裡有人在玩拋接球,蝴蝶飛來飛去,金魚在桌上的魚缸裡游著,瓶子滴著水。他指出,無論船是穩定地行進,還是靜止不動,這些現象都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他因此推論,由於船上的一切東西都是跟著船移動,船的運動必定會「加諸在」所有的物體上,所以船移動時,船體的運動變成船上一切事物的基調。拋射體的運動難道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加諸在拋射體上嗎?莫非那就是讓砲彈繼續前進的力量?
伽利略反覆思索後,得出意義深遠的結論,再次推翻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他否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拋射體的運動需要有「力」的推動),宣稱等速運動的物體通常會維持那個運動,就像靜止的物體通常會維持靜止。
伽利略所謂的「等速運動」,是指直線的等速運。「靜止」狀態也是一種等速運動,只是速度剛好是零。伽利略的觀察後來稱為「慣性定律」,之後牛頓又把它改編成「第一運動定律」。牛頓在描述其定律的論文中提到,那是伽利略發現的現象,這是牛頓把功勞歸功於他人的罕見實例。
慣性定律解釋了困擾亞里斯多德的拋射體問題。伽利略指出,拋射體一旦拋射出去,除非有其他的力量阻止它,否則它會持續移動下去。這個定律就像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一樣,徹底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論點:伽利略主張拋射體不需要持續施力,就能持續運動;在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裡,在缺乏動力或「原因」下,持續運動是不可思議的。
我父親喜歡以猶太歷史來比喻一些重要的人物,他根據我描述的伽利略,稱伽利略是科學的摩西。他說因為伽利略把科學帶出亞里斯多德的沙漠,前往應許之地。這樣的比喻確實很貼切,因為伽利略就像摩西一樣,他自己也沒有抵達應許之地:他沒有發現重力是一種力量,也沒有闡述其數學式,那要等牛頓研究以後才會發現;而且他仍抱持亞里斯多德的一些理念。例如,伽利略認為有一種「自然運動」不是等速的,但也不需要動力啟動:繞著地球運轉。伽利略似乎認為,那種自然運動使地球上的物體跟著地球自轉一起運轉。
亞里斯多德這項殘留的理論必須先被推翻,運動的科學才會興起。因此,一位史學家指出,伽利略的自然概念是「源自於他矛盾的世界觀,猶如不相容的元素所組成的不可能合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