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人人都有數學腦:打破天賦論,史丹佛頂尖學者裘.波勒帶孩子從學不會到養成多元學習力

Math-ish:Finding Creativity- Diversity- and Meaning in Mathematics
  • 79 356
    450
  • 分類:
    中文書自然科普數學數學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裘.波勒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廖月娟
  • 出版社: 天下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4/08/3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史丹佛頂尖學者裘.波勒、《大腦解鎖》作者、youcubed.org網站創辦人、數學教育領導者新作!

《心態致勝》作者卡蘿.杜維克盛讚:「裘.波勒是當前最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之一。她不但深諳教學的藝術,同時知道如何幫助其他教師也成為優秀教師。」

提到數學,你想到什麼?
.三角函數、微積分、排列組合……全都是無字天書。
.因為數學不好,所以大學科系的選擇受限,感覺自己低人一等。
.數學很可怕,但出社會以後根本就用不到。

其實,數學真的很重要,並不是只為了考試和升學!
數學並不只是生搬照套公式和硬背一個個困難的解法,而是我們用科學方式看待世界所有現象的方法。
本書作者是史丹佛的教授,他從自己的實務經驗出發,發現數學教學方式的不同,竟然能夠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專業推薦
任維勇 北一女中數學科退休教師
李崇建 作家、教育家
李國偉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退休研究員
林怡辰 閱讀推廣人
蔡依橙 醫師、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賴以威 台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謝伯讓 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過去為什麼大家都認為數學很難,自己沒有數學天賦?

過去,在傳統的數學教育、成績掛帥文化中,每一個數學問題,只有一種解法,也只有一個答案。這種文化剝奪也削弱我們思考與學習數學的能力。於是,數學變成智力排名、評判和劃分等級的工具。不只教師、家長,連帶的,學生都覺得成績就代表數學能力,進而,認為自己天生就學不會數學。

但,史丹佛大學知名數學教育學者裘.波勒(Dr. Jo Boaler)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數學是人人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也是每一個人都能獲致的」。

數學不是只有單一解法或答案,裘.波勒指出,任何數學概念都能有多種思考、觀察和解決的方法,善用多元化的方式教授數學,學生就能順利進入數學世界,學會數學,欣賞數學,並運用數學。

那,要怎麼喚起學生的數學腦?

過多的考試、錯誤的評鑑方式、誤解數學只有一套解題法,以及對「數學天賦」的錯誤認知等原因,造就學生無法發展數學腦。 裘.波勒認為,我們就要從幫助學生認識數學多樣化著手,從教學到評鑑都需要改變。

1. 學習如何學習
僵化的數學教育與考試制度下,教師追著教學目標,趕著進度,導致學生只能硬記、死背來學習,無法真正了解所學。為解決這個困境,裘.波勒認為,應從學習「如何學習」開始。
學習如何學習,指的是透過去思考「自己認知」的過程,就是去認識、理解、與反省自己的學習,包含對自我的認知(了解自己的能力)、對任務的認知(感知任務的難度) 以及對策略的認知(知道運用策略來學習)。舉例來說,我們常在考試中遇到不會的題目,通常會運用一個技巧,那就是去反推出題者的意圖,思考出題者可能是要考什麼概念,就比較能想出解法。同理,不管是教師或學生,去思考和反省自己教學或學習狀況、內容和解題的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學習方式」。

2. 養成樂於挑戰的心態
傳統的教育環境裡,我們時常會看到兩種學習心態上的迷思,第一,掙扎或失敗是一種弱點,頭腦不好的人才會如此。另一個則是,大多數成功的人不會掙扎。長久下來,學生和老師都會認為,掙扎、錯誤和失敗,代表你對某一個學科不行。
但,事實正好相反。
「正視錯誤正是任何學習最重要的一環」,而且,有掙扎、錯誤和失敗,代表的是,大腦正在發揮令人驚異的活動。「我們面對困難的方式會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所以將學習心態從固定型心態轉變為成長型心態,養成樂於挑戰的心態,也是養成「數學腦」重要的一步。

3. 建立心智模型
傳統的數學教育,傾向教導「方法」與「規則」,舉例來說,就是我們常見的,先教公式和算法,再去做大量的題目。這種教學無法讓學生學會數學外,也會讓他們習慣「學習」就是死記,硬背。
裘.波勒認為,要學好數學,得從「建立心智模型」開始。心智模型是我們對事物在世界如何運作的思考與解釋。透過這樣的心智模型,我們能對學習到的概念或知識進行思考與審視,從而,幫助我們面對問題時,找到解決問題或執行的方法。
以學習數學為例,小時候我們學習數數,老師都會用蘋果或實物來問個數,透過視覺化的表達,我們很快會意識到數數的概念與意義,進而感受到數字與實物的關聯性。在這樣的學習循環認識下,我們可能會形成以下這樣的學習模型:了解概念→學會定義→懂得關聯性→應用。有了心智模型後,就能慢慢構建出自己的學習方式,達到目標。

4. 建立練習與回饋的模型
為了要鞏固上述三點強化數學多樣化的學習,需要練習與回饋的模型。裘.波勒指出,模型要著重學生的思考、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練習必須有目的,教師最好著重,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心智模型」或「概念與關聯性」的練習。
在回饋上,則要利用對比案例,給學生應用的題目,針對學生想法給予回饋意見,而非針對學生本身。

突破僵化的數學學習後,我們須具備數學腦的三大能力
1.     核心數學概念
指的是算術,包括四則運算和分數。這個領域的數學,就是大家所說的「數感」。

2.     數據素養
指的是分析數據和解決問題,包括比、比值等概念,讓人看到一個量相對於另一個量的關係。

3.     線性方程
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何相互關聯的數學領域。

數學裡,有什麼能力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
答案是「估算力」。其實,我們日常最需要的數字不用那麼精確。透過大概估算的能力,可以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不少問題。

更多精彩應用請見本書。

作者

裘.波勒

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系教授、數學學習網站youcubed共同創辦人、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分析師,同時也是在MOOC講授數學教學及學習課程第一人,迄今發表九本著作及大量研究論文。

波勒曾在白宮、亞斯本思想節(Aspen Ideas Festival)、教育作家協會會議(Education Writers Association conference)、醫學及商業研討會發表演說,也是美國全國數學督導委員會(NCSM)和美國全國數學教師協會(NCTM)舉辦的數學會議專題演講者。媒體爭相報導波勒的研究,包括《紐約時報》、《讀者文摘》、《時代雜誌》、《科學美國人》、《哈清格報告》、《華爾街日報》、CNN、《大西洋月刊》等。

2015年創立的數學學習網站youcubed,已觸及超過2.3億名學生,讓教師和家長有機會了解神經科學與數學學習的新知識。BBC推崇波勒為「改變教育面貌」的八位教育家之一。

譯者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目錄

第1章 人人都有數學腦
第2章 數學腦養成①:學習如何學習
第3章 數學腦養成②:樂於挑戰的心態
第4章 數學腦養成③:用估算培養「數感」
第5章 數學腦養成④:用可視化培養「心像」
第6章 數學腦養成⑤:從概念與關聯性切入
第7章 數學腦養成⑥:建立練習與回饋的模型
第8章 多樣化體驗才是真正的數學
致謝
注解

試閱

序言

友人邀請我去一家昂貴的餐廳,與英國最大的社群媒體平台執行長及其夫人共進晚餐。餐廳高級、奢華,是典型矽谷名流出入之地。入坐時,我有些惶恐不安,不知這個晚上會如何。這次餐敘是一位友人牽線的,他深知我對數學教學的熱情,也認識那位執行長的夫人,認為那位執行長將對我的志業有所幫助。過去幾年,我都在矽谷生活、工作,知道這種關係是矽谷結構的一部分,也是這個地區創新和生產力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開始,我就察覺這次餐敘很不尋常,跟我參加過的任何一場宴會都大異其趣。做東的執行長就像我們這些受邀的賓客不在場似的,不是在講手機,就是在跟他公司的人員交談,忙著擬定工作計畫,還從公事包拿出一疊文件。不管有意或無意,這種行為使我們看起來就像閒雜人等。他的夫人見狀,面露尷尬,數度瞥向旁若無人的老公和他的工作團隊。直到上菜,執行長才不得不把文件收起來,放進公事包裡。飯吃到一半,他才注意到我的存在。他抬起頭來,盯著我,不以為然地說:「所以,你認為我們的數學教育應該改革?」接著,他喋喋不休地告訴我,他的數學有多好,在中學和大學時期拿下多少數學獎項。這時,我察覺到這個人不好對付。多年來,我明知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直努力想要改善數學教學─我知道數學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正是那些數學好的人。這些人通常認為數學教育不應該改變。他們認為,數學是很難的,他們數學成績優異,足以證明他們高人一等。但是如果你對我有點了解,就會發現我是這樣的人:我願意卯足全力幫助學生,幫他們解決真正的問題。於是,我打算採取我常用的一種策略,讓那位執行長瞧瞧一種不同的數學。我解釋說,神經科學家讓我們得以觀察大腦如何處理數學,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思索數學問題時,大腦哪些部位會變得活躍,特別是大腦的視覺路徑。接著,我問那位執行長是否願意看看一張有趣的數學圖片─我在遇見新朋友時常會這麼做。他同意了。我挑了我最喜歡的一張,也就是數學教育家露絲.帕克(Ruth Parker)繪製的圖片。

這樣的問題通常是用來幫助學生思考「模式增長」,進而使用代數符號來表示這種模式或關係。上數學課時,學生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例10 會有多少個正方形?例100 呢?例n呢?這些都是好問題,但如果能激發數學多樣性的思維,則會是更好的問題。

通常,老師在課堂上會要求學生畫出一張數字表,然後盯著這張表格,直到看出其中規律。學生通常會注意到,表上的數字是有規律的,比方說拿其中一個例子來看(如例2),把這個數字加1(變成3),平方之後得到9,就是正方形的數目。透過這個加1 再平方的模式,就可求出任何一個例數的正方形數量。用代數來表示就是 (n + 1)2。這種模式的表達式 (n + 1)2 是一個二次函數。如果學生只是操弄數字和符號,不知其中關聯性或涵義,就會錯過了解數學函數的重要機會。在我的研究中,我改變提問的方式。雖然這只是小小的改變,意義卻很大。我不再問,每一例各有幾個正方形,而是問:你怎麼看這種模式的增長?多出來的正方形在哪裡?這些就是那晚我向執行長提出的問題。

執行長的回答讓我驚訝。他不是看不到增長的模式,他看得到,也能描述給我聽。他說,他看到每一列頂端多出來的正方形。其他人描述說,他看到正方形落在每一列頂端,就像「雨滴」從天而降。圖1.3 顯示這種「雨滴」型態和其他人看到的增長模式。

執行長分享他的看法之後,提出一個問題。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問題。他問道:「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看嗎?」他的語氣流露出真正的疑惑。我沒告訴他,不是的,每一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我只是請同桌的每一個人分享他們的看法。於是, 每一個人輪流表達意見,結果發現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執行長聽得目瞪口呆,好像從未想過看待數學問題的方式不只一種。他不可置信地搖搖頭,終於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們身上。

用不同的方式問問題,打開眼界,用更廣闊的角度來看數學,這點很重要。如果學生只是用狹隘的眼光來解題,就會盯著那張數字表,企圖看出其中的規律,再用代數來表達,也許最後能看出這是 (n + 1)2,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是這個二次函數, 也不知道這代表什麼意義。我們問學生,他們如何看出這種圖形模式,經過一番思索,對這個函數,就能有更深的了解,且能透過視覺,看出圖形模式的增長:後一例每一列頂端總是比前一例多一個正方形。最清楚的一例就是圖1.3 的最後一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 (n + 1)2 來描述這種增長模式。

我也在這場餐會中分享我非常熱中的一件事。這件事是根植於一件重要的神經研究,也就是數學多樣性的價值。「多樣性」(diversity)意謂不同、差異。在本書,我將用「數學多樣性」一詞,來涵蓋人的多樣性價值(種族、文化、社會等的不同),以及我們看待數學、學習數學的不同方式。我也將用「數學腦」(mathish)一詞來描述利用數學思考現實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對學生來說,這將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考工具。如果能擁抱數學多樣性和數學腦的概念,無論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性別認同、種族或族裔為何,都可踏入廣大、豐富的數學天地。

研究顯示,學生的多樣性(student diversity)是合作、解決問題、展現同理心、學習成就等的關鍵。1 但研究也告訴我們,如果能用不同的眼光看數學這門學科,了解數學有許多不同的解法,就能增進學習成就,激發學習動機,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更喜歡數學。2 多樣性的兩個層面─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數學本身的差異─看似分開獨立,也能以美妙的方式結合,相互增強,相輔相成。我們鼓勵別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並重視這點。可惜,大多數的人只知道狹隘的數學,認為數學都有標準答案。我們該揚棄這種思路,擁抱數學多樣性。

那天晚上,執行長看到的數學多樣性讓他非常震撼。學校和家庭往往缺乏這樣的多樣性,殘害個人與數學的關係,令人從小就討厭數學。有些人數學很好,但學的是狹隘的數學和標準答案。這樣的人,就算數學再高分,也無法掌握整個數學範疇和數學的力量。一個人若是接觸數學的多樣性,就能別具隻眼,以不同的眼光來看每一個與數字、空間和數據有關的情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55875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