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演化論,從繩結、泥板到元宇宙:數位對映、虛擬實境和區塊鏈,數位時代的起點竟是數手指的原始人?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繩結到大數據,一場人類文明的進化史
揭開數字背後的秘密,輕鬆認識資料科學
掌握資訊,你就能駕馭未來
⚑ 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文明之旅
本書是一部橫跨數千年人類歷史的科普著作,從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到雲端運算、元宇宙的數位未來,作者以扎實的學術底蘊與深厚的人文視野,引領讀者認識資料的誕生、演進與意義。
⚑ 資料從哪裡來?從數學說起
本書從數的起源談起,娓娓道來數字的發明與數學概念的演化──從自然數、零、分數,到有理數、無理數與複數,每一階段的數學發展都承載著文明的腳步。書中以豐富的歷史素材與文化背景作為鋪陳,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例如透過「週期蟬的質數生命週期」這樣的自然現象,說明質數在生態與科學中的實際應用,令人耳目一新。
⚑ 歷史中的資料足跡
本書深入探討資料如何滲透古代社會與國家治理。書中大量引用考古出土文獻,具體呈現古人如何記錄稅收、軍餉、田地與戶口,揭示資料在行政與經濟體制中的重要性。這些史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顯示出資料治理思想自古即已萌芽,是國家運作的基石。
⚑ 資訊時代的轉捩點
從近代資料科學的興起到大數據的爆發性成長,作者也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說明資料如何從輔助性資源轉化為核心生產要素。例如以Google Ngram Viewer解析「The United States is/are」的語言趨勢變化,揭示潛藏在語言資料中的歷史與集體潛意識,突顯資料如何成為理解社會與心理變遷的新途徑。
⚑ 走向元宇宙的資料未來
最終章聚焦資料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世界──無論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還是元宇宙中的虛擬經濟體,本書都提出深刻觀點與啟發性問題。作者強調資料不只是科技的副產品,而是文明進步的驅動力。透過本書,讀者將對資料的本質、力量與責任有更深層的思考。
⚑ 知識性與故事性的完美結合
本書是一部將數理邏輯、歷史故事與哲學思辨巧妙融合的作品。內容深入淺出,既適合對資料、資訊或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也能成為學生與教育工作者推廣資料素養的最佳讀物。在知識泛濫的資訊時代,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穿透雜訊、直視資料本源的思維路徑,是一部真正具有啟發性的現代讀物。
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描繪了人類如何從結繩記事一路演進至大數據與元宇宙的時代。全書融會歷史、數學、科技與文化,既講述資料如何在國家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也揭示其在商業中的價值與應用。用故事與案例闡釋抽象概念,使讀者不僅理解資料的演變,更激發對資訊文明的反思與想像,是一部數位科技通史。
揭開數字背後的秘密,輕鬆認識資料科學
掌握資訊,你就能駕馭未來
⚑ 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文明之旅
本書是一部橫跨數千年人類歷史的科普著作,從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到雲端運算、元宇宙的數位未來,作者以扎實的學術底蘊與深厚的人文視野,引領讀者認識資料的誕生、演進與意義。
⚑ 資料從哪裡來?從數學說起
本書從數的起源談起,娓娓道來數字的發明與數學概念的演化──從自然數、零、分數,到有理數、無理數與複數,每一階段的數學發展都承載著文明的腳步。書中以豐富的歷史素材與文化背景作為鋪陳,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例如透過「週期蟬的質數生命週期」這樣的自然現象,說明質數在生態與科學中的實際應用,令人耳目一新。
⚑ 歷史中的資料足跡
本書深入探討資料如何滲透古代社會與國家治理。書中大量引用考古出土文獻,具體呈現古人如何記錄稅收、軍餉、田地與戶口,揭示資料在行政與經濟體制中的重要性。這些史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顯示出資料治理思想自古即已萌芽,是國家運作的基石。
⚑ 資訊時代的轉捩點
從近代資料科學的興起到大數據的爆發性成長,作者也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說明資料如何從輔助性資源轉化為核心生產要素。例如以Google Ngram Viewer解析「The United States is/are」的語言趨勢變化,揭示潛藏在語言資料中的歷史與集體潛意識,突顯資料如何成為理解社會與心理變遷的新途徑。
⚑ 走向元宇宙的資料未來
最終章聚焦資料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世界──無論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還是元宇宙中的虛擬經濟體,本書都提出深刻觀點與啟發性問題。作者強調資料不只是科技的副產品,而是文明進步的驅動力。透過本書,讀者將對資料的本質、力量與責任有更深層的思考。
⚑ 知識性與故事性的完美結合
本書是一部將數理邏輯、歷史故事與哲學思辨巧妙融合的作品。內容深入淺出,既適合對資料、資訊或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也能成為學生與教育工作者推廣資料素養的最佳讀物。在知識泛濫的資訊時代,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穿透雜訊、直視資料本源的思維路徑,是一部真正具有啟發性的現代讀物。
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描繪了人類如何從結繩記事一路演進至大數據與元宇宙的時代。全書融會歷史、數學、科技與文化,既講述資料如何在國家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也揭示其在商業中的價值與應用。用故事與案例闡釋抽象概念,使讀者不僅理解資料的演變,更激發對資訊文明的反思與想像,是一部數位科技通史。
目錄
推薦語
序
隱藏在資料背後的真相
第一部分 探索資料演進的軌跡
第一章 原始人的困惑
第二章 伴隨文明而生的數據
第三章 資料規範國家治理
第四章 能夠透視迷霧的慧眼
第五章 宇宙的測量
第六章 兵與火,電與數
第七章 大數據的時代
第二部分 走進資料的世界
第八章 機率與資料分布
第九章 量化衍生資料
第十章 資料思維
第三部分 開啟資料元宇宙
第十一章 數位對映
第十二章 建構資料世界的規則
第十三章 資料元宇宙
尾聲 數的奇想:黑方碑
附錄
參考文獻
序
隱藏在資料背後的真相
第一部分 探索資料演進的軌跡
第一章 原始人的困惑
第二章 伴隨文明而生的數據
第三章 資料規範國家治理
第四章 能夠透視迷霧的慧眼
第五章 宇宙的測量
第六章 兵與火,電與數
第七章 大數據的時代
第二部分 走進資料的世界
第八章 機率與資料分布
第九章 量化衍生資料
第十章 資料思維
第三部分 開啟資料元宇宙
第十一章 數位對映
第十二章 建構資料世界的規則
第十三章 資料元宇宙
尾聲 數的奇想:黑方碑
附錄
參考文獻
試閱
2.驗證馬爾薩斯災難
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曾經提出:人口成長是按照等比級數增加的,而生存資源僅僅是線性增加,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程度,這被稱為「馬爾薩斯災難」(Malthusian catastrophe)。
馬爾薩斯災難真的存在嗎?至少馬爾薩斯著作中描述的英倫三島人口膨脹的可怕前景並沒有出現。然而,藉助地質時間的判定,審視更寬廣的歷史尺度,似乎能夠驗證馬爾薩斯災難已經多次出現,並展現了巨大的破壞力。
在20多億年前,地球進化出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因為藍藻引入了新的能源系統,藍藻數量出現指數型大爆炸,很快便布滿海洋。大量的藍藻在光合作用下製造出大量氧氣,提高了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使地球出現大氧化事件,繼而引發厭氧微生物的大滅絕和地球史上最嚴重的冰河期──休倫冰河時期。這是馬爾薩斯災難第一次出現。
科學家發現,距今約10億年前的新元古代,冰川曾經到達過熱帶地區的海平面,將地球的整個海洋和陸地都凍結為「雪球地球」。對此現象的一種解釋是,超大陸的裂解使大陸邊緣的海洋面積迅速增加,大幅增加了邊緣海洋生物初級產率和有機碳埋藏量,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迅速減少,進而導致失控的冰反射災變──,形成了「雪球地球」。這是馬爾薩斯災難第二次出現。
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因為被子植物的大繁榮,導致白堊紀末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明顯降低,溫室效應減弱引發了全球氣溫的大幅下降,又因小行星撞擊的聯合作用,使恐龍等物種滅絕,馬爾薩斯災難又一次出現。
6,500萬年前地球進入新生代,恆溫的哺乳動物快速崛起,成為地球的新主宰,5,000萬年前出現高級靈長類動物。在這一時期被子植物繼續大繁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減少。
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在降低。終於在258萬年前使地球進入第四紀冰河時期,馬爾薩斯災難再一次出現。
從地球歷史的尺度看,藻類、植物的指數型成長,快速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改變了大氣中的氧含量,引發了一系列的生物滅絕與大冰河期。所以馬爾薩斯災難也展現了推動生物繁榮、滅絕及冰河週期的潛在力量。
此後,馬爾薩斯災難的推動者變成人類,1萬多年前爆發農業革命,200年前爆發工業革命,人類人口第一次達到10億用了300萬年,第二次用了一個世紀⋯⋯最近的一次只用了10年。
300多萬年前,一種高智商的古猿從樹上來到地面,在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能後,藉由團隊合作與大量的新發明,成為地球史上最「可怕」的獵人。這些獵人的數量開始進入指數型成長,多次走出非洲,最終布滿全球。但是因為冰河時期的嚴酷環境,這些分布在各大陸的古猿逐漸滅絕,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及尼安德塔人就都沒有撐過極寒的冰河時期。
10萬年前,經過激烈的物種競爭與殘酷考驗,最聰明的人類誕生了,他的名字叫智人,這是人類最後一次走出非洲,在包括猛獁象在內的大量物種滅絕後,人類僅用幾萬年就遍布全球。
而人類活動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改變是極為顯著。下圖中是西元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從工業革命開始,溫室氣體濃度急遽增加。
相對於細菌、地衣、植物用億萬年改變大氣組成,人類僅用了200年就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人口數量爆炸式的增加讓一切生物都相形見絀。
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曾經提出:人口成長是按照等比級數增加的,而生存資源僅僅是線性增加,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程度,這被稱為「馬爾薩斯災難」(Malthusian catastrophe)。
馬爾薩斯災難真的存在嗎?至少馬爾薩斯著作中描述的英倫三島人口膨脹的可怕前景並沒有出現。然而,藉助地質時間的判定,審視更寬廣的歷史尺度,似乎能夠驗證馬爾薩斯災難已經多次出現,並展現了巨大的破壞力。
在20多億年前,地球進化出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因為藍藻引入了新的能源系統,藍藻數量出現指數型大爆炸,很快便布滿海洋。大量的藍藻在光合作用下製造出大量氧氣,提高了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使地球出現大氧化事件,繼而引發厭氧微生物的大滅絕和地球史上最嚴重的冰河期──休倫冰河時期。這是馬爾薩斯災難第一次出現。
科學家發現,距今約10億年前的新元古代,冰川曾經到達過熱帶地區的海平面,將地球的整個海洋和陸地都凍結為「雪球地球」。對此現象的一種解釋是,超大陸的裂解使大陸邊緣的海洋面積迅速增加,大幅增加了邊緣海洋生物初級產率和有機碳埋藏量,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迅速減少,進而導致失控的冰反射災變──,形成了「雪球地球」。這是馬爾薩斯災難第二次出現。
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因為被子植物的大繁榮,導致白堊紀末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明顯降低,溫室效應減弱引發了全球氣溫的大幅下降,又因小行星撞擊的聯合作用,使恐龍等物種滅絕,馬爾薩斯災難又一次出現。
6,500萬年前地球進入新生代,恆溫的哺乳動物快速崛起,成為地球的新主宰,5,000萬年前出現高級靈長類動物。在這一時期被子植物繼續大繁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減少。
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在降低。終於在258萬年前使地球進入第四紀冰河時期,馬爾薩斯災難再一次出現。
從地球歷史的尺度看,藻類、植物的指數型成長,快速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改變了大氣中的氧含量,引發了一系列的生物滅絕與大冰河期。所以馬爾薩斯災難也展現了推動生物繁榮、滅絕及冰河週期的潛在力量。
此後,馬爾薩斯災難的推動者變成人類,1萬多年前爆發農業革命,200年前爆發工業革命,人類人口第一次達到10億用了300萬年,第二次用了一個世紀⋯⋯最近的一次只用了10年。
300多萬年前,一種高智商的古猿從樹上來到地面,在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能後,藉由團隊合作與大量的新發明,成為地球史上最「可怕」的獵人。這些獵人的數量開始進入指數型成長,多次走出非洲,最終布滿全球。但是因為冰河時期的嚴酷環境,這些分布在各大陸的古猿逐漸滅絕,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及尼安德塔人就都沒有撐過極寒的冰河時期。
10萬年前,經過激烈的物種競爭與殘酷考驗,最聰明的人類誕生了,他的名字叫智人,這是人類最後一次走出非洲,在包括猛獁象在內的大量物種滅絕後,人類僅用幾萬年就遍布全球。
而人類活動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改變是極為顯著。下圖中是西元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從工業革命開始,溫室氣體濃度急遽增加。
相對於細菌、地衣、植物用億萬年改變大氣組成,人類僅用了200年就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人口數量爆炸式的增加讓一切生物都相形見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