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手帳展

Node.js&LLM 原理與實務:AI 應用程式開發

  • 79 616
    78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書是「極簡 LLM 應用程式開發入門」的教材。本書亦延續作者在 Node.js 系列著
作的風格,採用清楚的步驟式教學,並搭配語意導向的說明,讓 LLM 初學者了解每一
段程式碼背後的設計邏輯。

名人推薦

◎本書是「極簡 AI 入門系列」的教材,延續「Node.js Fullstack 原理與實務」一書,希望讓初學者有效率入門 AI 應用程式,也能修練 LLM 的思惟內功;讀完本書後,就能讓你的Node.js 應用程式具備「思惟能力」。
這本書是為 LLM 初學者設計的入門教材,這是一份幫助初學者,從零開始、逐步建立 LLM應用程式實作能力的學習指南。閱讀本書,您將學會:

1. 理解 LLM(大型語言模型)的基本概念
2. 如何用 Node.js 建立基本的 LLM 應用程式
3. 建立良好的 Node.js + LLM 應用程式架構(可擴充性)
4. 開發第一個 AI 對話程式
5. 導入外部資料庫,讓你的 LLM 應用程式更聰明,並降低成本
6. 能導入簡單的 In-Context Learning 與 MAML-en-LLM 大幅提升 LLM 的「腦力」
7. 使用 TAR 與 RAG 技術,打造「極簡 AI Agent」
本書延續 Node.js 系列著作的風格,採用清楚的步驟式教學,並搭配語意導向的說明,讓LLM 初學者了解每一段程式碼背後的設計邏輯。這是一本實務導向的Node.js + LLM 入門教科書,本書並不是一本操作手冊,而是一本在鍛練 AI 軟體開發內功的祕笈。

作者

◎作者 Jollen
Moko365 技術總監、 Flowchain 基金會(新加坡)創辦人,專精於 Embedded Linux、
Android Framework 與驅動程式開發,累積超過二十年研發與實務經驗。曾為Motorola、HTC、LG、OPPO、騰訊、廣達等五十餘家企業提供技術顧問、內訓與課程設計服務,擅長系統架構設計、軟硬整合開發與研發流程管理。
2016 年創辦 Flowchain 基金會,推動以 Node.js 為核心的物聯網區塊鏈作業系統,
實踐開源實作與跨域整合,並取得多項國際專利。多年來受邀於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斯洛維尼亞等地演講與授課,並多次在 Open Source Summit、OpenIoT Japan、
FOSSASIA Summit 等國際會議發表技術演說。其代表性研究《Devify: Decentralized
IoT Software Framework》曾於 AIoTAS’17 (加拿大)發表,並收錄於 ACM SIGBED
Review。
Jollen 著有十餘本技術書,涵蓋 Linux、Embedded Linux 與 PHP,具備深厚的技術
書寫與教材編撰經驗。近期聚焦於 WebAssembly 與語言模型整合開發,並主筆
《Node.js 與 LLM》系列教材。

Jollen's Blog:
https://jollen.org/blog
讀者服務:
www.jollen.org

目錄


第 1 章:LLM 大型語言模型概念
1.1 什麼是大型語言模型(LLM)
1.2 Transformer:語言模型的新架構
1.3 幻覺、偏見與語意系統的技術邊界
1.4 LLM 與 Node.js 的整合應用:語意邏輯成為應用模組
1.5 In-Context Learning:從參數訓練轉向語境操控
1.6 LLM 與軟體工程的整合應用:語言成為流程驅動器
1.7 LLM 應用於新創產品:生成式 AI 的語意引擎角色

第 2 章:打造第一個 LLM 應用程式
2.1 安裝 Node.js 與 OpenAI 套件
2.2 註冊 OpenAI 帳號並設定 API 金鑰
2.3 建立 Node.js 基本專案結構
2.4 透過 OpenAI SDK 發送基礎請求
2.5 設計 API 請求流程與錯誤處理
2.6 使用 Chat Completions
2.7 小結

第 3 章:打造多輪對話與上下文記憶
3.1 多輪對話的工程邏輯
3.2 多輪對話的核心概念
3.3 建立對話記憶模組:Conversation Manager 定義與最佳實踐
3.4 改寫請求流程,支援多輪對話
3.5 升級至 Chat Completion 模式
3.6 控制上下文長度:壓縮與裁剪策略
3.7 使用記憶壓縮策略,優化 Token 控制
3.8 實作多使用者對話記憶:分流與隔離機制
3.9 回顧:從訊息記憶到多輪對話的模組化設計

第 4 章:建構具資料記憶能力的語言模型應用
4.1 為什麼 LLM 需要外部記憶體?
4.2 什麼是 RAG 架構?
4.3 建立本地知識庫
4.4 向量化文本資料
4.5 Node.js 結合向量資料庫與語言模型的整合流程
4.6 向量資料庫選型與開發情境對應
4.7 Redis 作為語意向量快取:Node.js 整合實務
4.8 總結:RAG 架構與語意記憶的整合基礎

第 5 章:開發你的第一個 CLI 對話助理
5.1 為何選擇 CLI 作為起點?
5.2 使用 Inquirer.js 建立命令列互動
5.3 整合 GPT 回覆生成與顯示
5.4 對話邏輯與上下文維持
補充:conversationManager.js 初版範例
5.5 提示工程初探:加入系統角色(System Prompt)
5.6 執行與測試
5.7 整合 Redis:讓對話有記憶

第 6 章:設計可控語境:Prompt Engineering × RAG 整合
6.1 Prompt 是語境 API:設計有效提示的基本結構
6.2 四種關鍵技巧:提示詞的工程邏輯拆解
6.3 角色設定(System Prompt):塑造 AI 的人格與知識邊界
6.4 格式控制與輸出結構
6.5 常見錯誤與優化策略
6.6 整合提示語與資料:建立可控且具知識邊界的語意回應架構

第 7 章:提示詞的學習性:In-Context Learning × MAML-en-LLM 導論
7.1 上下文就是訓練資料:In-Context Learning 的語意模型
7.2 提示設計的策略化發展:ICL 類型總覽與應用定位
7.3 從 Prompt 靜態模板邁向可學習提示模組:MAML-en-LLM 架構
7.4 在 Node.js 中實作提示學習架構:MAML-en-LLM 模擬流程
7.5 評估提示學習效能:如何讓 MAML-en-LLM 應用於產品開發

第 8 章:從語言到行動:Tool-Augmented Reasoning 架構與實作
8.1 為什麼 LLM 需要外部工具?
8.2 Prompt 內的記憶分配策略
8.3 Tool 回饋資料的融合技巧
8.4 與 RAG 架構的整合策略
8.5 延伸應用場景與案例設計
8.6 小結與展望:從 Tool-Augmented 到 Multi-Agent AI

第 9 章:記憶就是語境策略:選擇、壓縮與動態組裝技術
9.1 上下文長度限制的現實挑戰
9.2 記憶選擇:決定哪些內容值得保留
9.3 記憶壓縮:節省 token,保留意義
9.4 記憶選擇與工具引導:雙軌推理的實戰策略
9.5 策略型記憶控制與 API 對話整合
9.6 記憶策略的產品化與部署考量
9.7 記憶系統的總結與未來展望

第 10 章:整合系統思維:打造具備推理、記憶與檢索能力的 AI 助理
10.1 總覽:從模組到產品
10.2 模組整合實作與系統架構草圖
10.3 模型評估與 Prompt 策略調整
10.4 系統部署與持續優化
10.5 多模組維運與版本策略
10.6 模型與資料擴充:從 MVP 到大規模應用
10.7 本書總結
10.8 未來展望

序/導讀

◎作者序

思考是什麼?何謂「思考」?人工智慧(AI)真的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嗎?特別是在體驗過像是 ChatGPT 等 AI 後,每個人的心中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要能想通這個問題,能了解 LLM 的原理,就是重要的第一步,這也是本書第一章的寫作宗旨。
在閱讀完本書後,這個問題也可以更具體化:人類的思考,通常先有一個「目的」、有「主題」,即「動腦」。然後再根據自身的知識,運用大量知識,進行邏輯組識,這就是「思考」。思考是一個運用知識,來進行推理的過程。而 LLM 具備更大量的知識,以及更精密的推論能力,這正能「輔助」我們來進行品質更好的「思考」。
所以,人工智慧的角度不在取代人類,反而是君臣相輔的角色。軟體工程領域的 Pair
Programming,便是一種君臣相輔的開發模式;將此模式結合 LLM 後,便是 Vibe
Coding。
在 AI 時代,人類更要多動動腦,讓 LLM 更好地輔佐我們,人類(君主)才會更強大。學習LLM 應用軟體開發,就是在指導 LLM 這個大臣,「如何好好地輔佐我」。
此外,寫程式要畫流程圖,是筆者過去接受資訊科學訓練,被教導的知識;開發軟體前的行前工作,例如:系統分析、架構設計、軟體工程方法等,幾乎可以說是「常識」。然而,有了 LLM 等人工智慧技術後,現今的軟體開發方法論,跟過去還是一樣嗎?以前,我們注意程式碼的「邏輯」,然而,在讀完本書,並且自行試作第一個「極簡 LLM應用程式後」,你就會發現,「邏輯已經是其次」,我們首要注意的是「語境」,以及「語意」。此外,更關心 LLM 生成文字的「語氣」是否符合心中的預期。簡而言之,「輸出結果的內容正確性」,正被「輸出結果的語氣是否符合預期」的模式取代。這正是過去典型的「應用軟體」開發,轉移到現念的 「LLM 應用軟體」開發,最主要的「思惟」轉換之一。
因此,先理解 LLM 的本質,再親自動力打造 LLM 應用程式後,就能開始解答「AI 是不是真的會思考」的疑問;並且,也能開始體會 LLM 的軟體開發方法論,與過去典型方法論「思惟」上的差異。這也是本書的寫作理念,注重 LLM 的軟體思惟,而不是 API 與語法;讓本書帶您進入「君臣相輔」的全新軟體開發時代。

⸺Jollen

試閱


第 1 章:LLM 大型語言模型概念
1.1 什麼是大型語言模型(LLM)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簡稱 LLM)是一種根據上下文預測下一個字
詞並生成文字的模型,屬於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一種。LLM 從大量語
料中挖掘規律,以預測最可能出現的字詞。這表示 LLM 本質上並非真正理解語言內
容,而是在進行基於上下文的預測推理。
許多人在使用 ChatGPT 時,心中常冒出一個問題:「AI 是不是真的懂我說的話?
使用 ChatGPT 等工具時,常會產生 AI 是否真正理解語言的疑問。這是因為 LLM
生成的文字往往看似合理,給人理解力的錯覺。實際上,模型僅根據語境預測合理的
語句,並不具備人類般的語意理解能力。
對開發者而言,重點在於利用 AI 的推理能力,而非期待其「具備人類的理解力。技
術上,當模型參數達到數十億規模,並經過大規模訓練,即可稱為大型語言模型。例
如 GPT-3 擁有 1750 億個參數 1。

語料、語境與語意
筆者過去在撰寫程式設計相關領域書藉時,過去較少使用「語意」與「語境」等詞
彙。隨著 AI 與程式設計的結合,將寫程式的思惟,從邏輯層面,提升到「語意」與
「語境」層面,成為現代程式設計師的重要課題。
在自然語言處理中,與語言相關的資料包括字詞、句型、語法與語意,統稱為「語
料」。這些語料可被收集並建立成語料庫 2,作為 AI 訓練的基礎資料。語境則指語
言發生的情境,例如在商店購買飲料時,說「給你 50 元」,店員會根據語境回應
「找你 5 元」。店員的回應依賴語境與語意的結合。

同一語句在不同語境下會產生不同語意,例如「給你 50 元」可能是購物付款,也可能是父母給小孩的零用錢。這說明語境對語意判斷的重要性。


推理能力(LLM Inference)
LLM 是專為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訓練資料不需特別標註語意,而是透過自監督學習,自動「從語料中挖掘模式與規律」,以預測下一個字詞。
換言之,LLM 並非學習語言意義,而是學會根據上下文推論下一個字詞,這即為 LLM 的推理能力(Inference)。LLM 的優勢在於龐大參數規模與自監督學習,使預測越來越精準。

AI 其實只是根據前面的語境猜下一句話,並不是真的「理解」內容模型接收一段文字後,推理出下一個字詞,並重複此流程生成完整語句。由於語言高度多變,LLM 需要龐大參數以捕捉語法與語意細節,提升推理精度。不同 LLM 模型的主要差異之一即在於參數規模。

是否需要真正懂語意的模型?
自 1950 年代起,科學家即嘗試打造能模仿人類智能的機器,具備推理與對話能力。LLM 的出現讓這個想像首次「看起來」成真。然而,這種「看似理解」實際上是高度擬態的語言模擬。
LLM 並非理解語言,而是推理並模擬語言行為。生成的內容雖合理,但可能出現錯誤,稱為「幻覺現象」。即便如此,只要能控制幻覺與語境錯位,LLM 仍是極具價值的生成工具。
筆者的觀點為,生成式 AI 目前較適用於「Open Domain Dialogue」的系統;所謂 Open Domain Dialogue(開放式對話)比較像是「閒聊」,而生成式 AI 的溫度(Tempurature)提高時,對話內容便較具「創意」。當我們需要的是「專業對話」,就可以採用預測式 AI 來取代生成式 AI。
LLM 不懂語意並無妨,關鍵在於工程師如何使用它。LLM 可視為開放的語言界面,Prompt(提示語)則是打通這層界面的 API。重點不在訓練模型生成正確內容,而在微調 Prompt 與語境,讓 LLM 產生正確回應。
因此,LLM 開發者角色將由傳統資料工程師轉向語境開發工程師(Prompt Engineer 或 Context Engineer)。Prompt Engineering 不僅是撰寫提示語,更是一門「語意編排術」,包括設計語境邏輯結構、選詞方式與角色語氣,模型依此生成語句。
這是近年「Prompt Engineer」職務興起的原因。如何編排語意、規劃邏輯結構、調整選詞與角色口吻,是 LLM 實用性的關鍵。
本書以「生成式 AI」的應用程式為主,但若考慮到更為專業的對話(而不是閒聊),則可以導入 Meta-Learning 的觀念。GPT-4 + Meta-Learning 可以實作出偏向「預測式 AI」的應用程式;GPT-5 則是能提供更多 Predictable AI 的能力。第 7 章將會介紹一個簡單的 Meta-Learning 技術。


模型推理:從語境預測到文字生成
當 LLM 模型訓練完成後,便能進入推理階段(Inference Phase)。此階段核心任務是根據使用者輸入內容,在既有語料規律中找出最可能的下一個詞。
運作流程如下:

1.將輸入的 Prompt 編碼為 token。
2.將 token 送入 Transformer 架構,進行前向運算(forward pass)。
3.模型參數保持不變,透過注意力機制與語境權重,計算每個 token 的機率分布。
4.依序選出最適合的輸出詞。

LLM 的推理行為,其本質為數學上的「條件機率」運算,只是根據已學得的語境結構,進行詞彙排序,而非真正理解語意。LLM 生成的內容看似具備語意邏輯,但實際上是語境的模擬結果。


調整推理策略:採樣機制與溫度參數

推理階段的輸出結果受採樣策略(Sampling Strategy)與溫度參數(Temperature)影響,這些設定決定模型選詞的保守程度與創造力。
常見採樣策略包括:

貪婪搜尋(Greedy Search):固定選擇機率最高的詞彙,回應穩定但易重複。
Top-k 採樣:從前 k 個機率最高詞彙中隨機選取,提高語言變化性。
Top-p 採樣(nucleus sampling):根據累積機率範圍動態決定候選詞集合,兼顧創造性與合理性。

temperature 參數控制生成隨機性:

• temperature = 1.0 時,依模型原始機率分布選詞。
• 低於 1.0,模型偏向選擇高機率詞彙,輸出較穩定。
• 高於 1.0,增加低機率詞選取機會,提升創意但增加幻覺風險。

範例程式碼:簡易 LLM 推理流程示意(Node.js)
以下程式碼示範如何使用簡化的推理流程,模擬 LLM 根據輸入文字進行 token 化與
選詞。此範例僅為教學用途,未包含完整模型運算。
// 簡易 Tokenizer 範例
function tokenize(text) {
return text.split('');
}
// 模擬機率分布,固定選擇下一個字
function predictNextToken(tokens) {
const candidates = ['了', '吧', '嗎'];
// 模擬機率分布
const probabilities = [0.25, 0.5, 0.25];
// 簡單隨機選擇
const rand = Math.random();
let sum = 0;
for (let i = 0; i < candidates.length; i++) {
sum += probabilities[i];
if (rand < sum) return candidates[i];
}
return candidates[0];
}

// 模擬推理生成句子
function generateSentence(prompt, maxLength = 20) {
let tokens = tokenize(prompt);
while (tokens.length < maxLength) {
const nextToken = predictNextToken(tokens);
tokens.push(nextToken);
if (nextToken === '。') break; // 假設句點為結束符
}
return tokens.join('');
}

// 範例執行
const prompt = '晚一點我們去餐廳吃晚餐';
const result = generateSentence(prompt);
console.log(result);
執行後可觀察到根據輸入文字,模型模擬選擇下一個字,逐步生成句子。此流程展示了 LLM 推理的核心概念。

結論
綜合以上流程,可以確認大型語言模型,主要透過龐大參數與自監督學習,從語料中挖掘規律,進行基於上下文的推理與文字生成。其核心不在於真正理解語意,而是模擬語境與語言行為。工程師應聚焦於設計有效的語境與提示語,提升模型的實用價值與生成品質。



1.2 Transformer:語言模型的新架構
2017 年,Google 發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提出 Transformer 架構,改變語言模型的基礎設計。Transformer 不再依賴遞迴神經網路(RNN)逐序列處理,而是引入全域注意力(self-attention)機制,使模型能同時比對句中任意詞與上下文的關聯。
這種設計賦予模型「任意關聯擷取能力」,成為大型語言模型(LLM)高效訓練與語意模擬的核心。Transformer 架構包含 Encoder 與 Decoder 兩部分,後續模型根據任務需求,選擇不同架構路線。
Transformer 是模組化架構,允許獨立使用 Encoder 或 Decoder,方便針對不同任務調整。BERT 採用 Encoder,強調語意理解,適用於分類、檢索與文本相似度判斷。GPT 系列採用 Decoder,強調生成能力,適合對話、寫作與程式碼自動補全。
GPT-2 將參數擴展至 15 億,GPT-3 則達到 1750 億個參數,顯著提升生成能力。Transformer 結合大規模預訓練,使 LLM 能跨任務處理多種語言應用,成為語意中介層,連結自然語言與程式、文件、資料庫等操作。

具體應用包括語境學習(In-Context Learning),僅靠 prompt 提供少量範例,無需下游微調。模型亦能進行語意生成與邏輯重構,輸出符合邏輯的段落、程式碼與多步驟規劃。知識內嵌與推論擬態則模擬知識回答與語境呼應,雖非真正理解,但具實用價值。

RNN 的限制
在 Transformer 出現前,遞迴神經網路(RNN)是處理序列資料的主要方法。RNN 逐詞計算,能維持短期記憶,但存在兩項限制:

1.序列依賴:必須依序處理,無法並行運算。
2.長距離衰減:序列距離越長,記憶訊號越弱。

語言理解需要全局關聯,RNN 難以同時關注遠距詞與近距詞,導致語意在長時間對話中逐漸遺失。Transformer 架構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設計。


Transformer 的核心設計
Transformer 透過全域注意力機制一次處理整句,具備以下特點:

●非序列運算,支援並行計算,提高效率。
●全局注意力,每個詞可直接觀察整句內容。
●關聯矩陣由注意力權重推導,反映語法結構。

在 Prompt 實驗中,關鍵指令放在句末仍能維持高準確度,顯示模型並非依序掃描,而是同時評估整體關聯。


Encoder 與 Decoder 的分工
Transformer 包含 Encoder 與 Decoder 兩個模組。常見模型依任務選擇不同結構:
Encoder 擅長理解與特徵抽取,Decoder 擅長條件式生成。T5 將輸入與輸出視為文本,統一以文字到文字的方式處理多種任務。


多模態架構的延伸
資料不僅限於文字,還包含圖片、語音、影片等多種模態。多模態學習整合這些不同資料類型,提升模型對複雜資料的理解能力。
Transformer 具備處理多模態資料的能力,能同時理解文字、圖片與影片。基於 Encoder–Decoder 架構,Flamingo、GPT-4V、Gemini 等模型加入視覺與語音模組,透過跨模態對齊(Multi-Modal Alignment)融合多種資料,形成新的語意中介層。文字不再是唯一輸入,圖片與語音也參與 AI 推理。


開發模式的轉變
過去 AI 開發多著重於模型訓練,需大量資源與技術。ChatGPT 的出現帶來新的開發流程。
現代 AI 開發重心由模型訓練轉向語境控制(Context Engineering)。Prompt 成為 AI 應用的主要介面,語意設計直接影響 LLM 行為。


範例驗證:簡易 Transformer 注意力示意
以下程式碼示範如何計算簡化版的自注意力權重,幫助理解 Transformer 的核心機制。此範例使用 ES6 語法,並以矩陣運算展示注意力分數計算流程。
import * as tf from '@tensorflow/tfjs';

// 假設輸入為 3 個詞的向量表示(embedding size = 4)
const inputs = tf.tensor2d([
[1, 0, 1, 0],
[0, 2, 0, 2],
[1, 1, 1, 1]
]);

// 查詢(Query)、鍵(Key)、值(Value)矩陣,簡化為相同 inputs
const Q = inputs;
const K = inputs;
const V = inputs;

// 計算注意力分數:Q × K^T
const scores = tf.matMul(Q, K, false, true);

// 對分數進行 softmax,取得注意力權重
const weights = tf.softmax(scores);

// 計算加權和:權重 × V
const output = tf.matMul(weights, V);

output.print();
執行後可觀察到每個詞對其他詞的關聯權重,反映全域注意力機制。此示範有助理解 Transformer 如何同時考慮整句內容,非依序處理。


小結
Transformer 採用全域注意力機制與平行計算,解決序列依賴與長距衰減問題。其 Encoder–Decoder 架構支援多種任務拆分與組合。隨著多模態融合發展,AI 模型不再限於文本處理,而能跨模態整合文字與圖片等資料,提升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能力。現代 AI 開發重心轉向語境設計,Prompt 成為與 LLM 互動的主要介面,影響模型生成品質與應用效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98333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76
    • 商品規格
    • 23*17*1.9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