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年輪:從立春到大寒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春華秋實,寒來暑往,節氣自有天地文章
隨風聽蟬,伴月賞荷,古意流轉入人心
在時光的年輪裡,二十四節氣不只是曆法的刻度,更是華人生活與心靈的依歸。
本書以現代生活的反省為起點,懷抱敬畏之心,重新書寫古老的節氣智慧。透過文字與繪畫的雙重表現,它讓讀者不僅理解節氣的文化意涵,更能在今日的日常中感受到傳統的溫度與厚度。
文字部分以節氣為骨架,鋪展出文化與民俗的肌理。
從立夏的田野,到秋分的月明,再到冬至的祭祀,每一個節氣都承載著古代百姓的生活方式與信念,也折射出現代人仍在追尋的心靈安頓。作者以感悟的筆觸,將古今生活對話,讓青梅煮酒、賞荷聽蟬、吹涼觀月、餃子飄香,這些古老的節令活動在今天依舊鮮活。全書不流於枯燥的科普,而是將知識轉化為溫潤的故事,將習俗化為可感的風景。
繪畫部分則以藝術之美呼應節氣之韻。
每個節氣都配有一幅中國畫,將自然景象與人文情懷熔於筆墨之間,清新而典雅。與此同時,書中還編入二十四節氣古體詩,以書法展現文人情志,讓文字、畫作與詩句相互輝映,構成一幅幅流動的時光圖景。讀者在翻閱之間,不僅見到自然四時的流轉,更能體會到文化的延續與精神的沉澱。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科普,更是生活的再發現。
它將節氣從曆書的抽象標記,轉化為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感悟。無論是提醒我們順應四時養生,還是讓我們在繁忙中記起春耕秋收的節奏,本書都試圖讓傳統智慧重新進入當下,成為一種生活哲學。
最終,這是一部引領讀者重新與四時天地對話的書。
二十四節氣不僅連結著自然的脈動,更牽動著世世代代的情感。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在古今交錯的文字與畫作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與柔韌,明白什麼是「讓時光行走在圓滿的路上」。
〔本書特色〕
節氣,不只是時間的刻度,更是生活的呼吸。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軸,將古代的田園耕作、民俗禮儀與現代的生活感悟相結合,讓讀者在文字與畫作間,看見四時流轉的智慧與美感。透過細膩的散文筆觸與詩意的中國畫,本書不僅普及節氣知識,更邀請人們重新體會順應自然、敬畏天地的生活方式。
隨風聽蟬,伴月賞荷,古意流轉入人心
在時光的年輪裡,二十四節氣不只是曆法的刻度,更是華人生活與心靈的依歸。
本書以現代生活的反省為起點,懷抱敬畏之心,重新書寫古老的節氣智慧。透過文字與繪畫的雙重表現,它讓讀者不僅理解節氣的文化意涵,更能在今日的日常中感受到傳統的溫度與厚度。
文字部分以節氣為骨架,鋪展出文化與民俗的肌理。
從立夏的田野,到秋分的月明,再到冬至的祭祀,每一個節氣都承載著古代百姓的生活方式與信念,也折射出現代人仍在追尋的心靈安頓。作者以感悟的筆觸,將古今生活對話,讓青梅煮酒、賞荷聽蟬、吹涼觀月、餃子飄香,這些古老的節令活動在今天依舊鮮活。全書不流於枯燥的科普,而是將知識轉化為溫潤的故事,將習俗化為可感的風景。
繪畫部分則以藝術之美呼應節氣之韻。
每個節氣都配有一幅中國畫,將自然景象與人文情懷熔於筆墨之間,清新而典雅。與此同時,書中還編入二十四節氣古體詩,以書法展現文人情志,讓文字、畫作與詩句相互輝映,構成一幅幅流動的時光圖景。讀者在翻閱之間,不僅見到自然四時的流轉,更能體會到文化的延續與精神的沉澱。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科普,更是生活的再發現。
它將節氣從曆書的抽象標記,轉化為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感悟。無論是提醒我們順應四時養生,還是讓我們在繁忙中記起春耕秋收的節奏,本書都試圖讓傳統智慧重新進入當下,成為一種生活哲學。
最終,這是一部引領讀者重新與四時天地對話的書。
二十四節氣不僅連結著自然的脈動,更牽動著世世代代的情感。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在古今交錯的文字與畫作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與柔韌,明白什麼是「讓時光行走在圓滿的路上」。
〔本書特色〕
節氣,不只是時間的刻度,更是生活的呼吸。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軸,將古代的田園耕作、民俗禮儀與現代的生活感悟相結合,讓讀者在文字與畫作間,看見四時流轉的智慧與美感。透過細膩的散文筆觸與詩意的中國畫,本書不僅普及節氣知識,更邀請人們重新體會順應自然、敬畏天地的生活方式。
目錄
自序 中華年輪 —— 總是讓時光行走在圓滿的路上
他序 此是吾家事 —— 序韓以晨、韓光智節氣畫、節氣文章合璧
頌神曲
春季
立春:一元復始 天地泛春
雨水:春天有春天的麻煩
驚蟄:接地氣,驚蟄矣
春分:恰如其分
清明:人間清明
穀雨:布穀催耕
夏季
立夏:立正,向右看齊!
小滿:現實已小滿,小麥已小滿
芒種:種稻得道
夏至:青梅煮酒
小暑:花兒綻放
大暑:觀荷聽蟬
秋季
立秋:悄然入秋,悄然發呆
處暑:寒來暑往,秋老虎或出沒
白露:白日吹涼晚上露
秋分:官方的秋分,民間的中秋
寒露:風光無限眼前菊,小碟醬醋品蟹黃
霜降:打霜、霜打以及落葉
冬季
立冬:別開生面,大道至簡
小雪:南方的雪,輕盈的雪
大雪:北方的雪,厚重的雪
冬至:古意盎然的祭祀,熱氣騰騰的餃子
小寒:消寒就是盼春
大寒:乾坤未濟向新年
後記 請站在最高處,把節運氣
他序 此是吾家事 —— 序韓以晨、韓光智節氣畫、節氣文章合璧
頌神曲
春季
立春:一元復始 天地泛春
雨水:春天有春天的麻煩
驚蟄:接地氣,驚蟄矣
春分:恰如其分
清明:人間清明
穀雨:布穀催耕
夏季
立夏:立正,向右看齊!
小滿:現實已小滿,小麥已小滿
芒種:種稻得道
夏至:青梅煮酒
小暑:花兒綻放
大暑:觀荷聽蟬
秋季
立秋:悄然入秋,悄然發呆
處暑:寒來暑往,秋老虎或出沒
白露:白日吹涼晚上露
秋分:官方的秋分,民間的中秋
寒露:風光無限眼前菊,小碟醬醋品蟹黃
霜降:打霜、霜打以及落葉
冬季
立冬:別開生面,大道至簡
小雪:南方的雪,輕盈的雪
大雪:北方的雪,厚重的雪
冬至:古意盎然的祭祀,熱氣騰騰的餃子
小寒:消寒就是盼春
大寒:乾坤未濟向新年
後記 請站在最高處,把節運氣
試閱
雨水
春天有春天的麻煩。
春天無限好,春天怎麼會有麻煩?事物總有兩面,美好的春天當然也會有。
立春過後,便是雨水。
先說「雨」、「水」這兩個字。
「水」,「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說的是「水」的字形象眾水同流,而中間的一豎,表示的是藏在水中的微陽氣息。顯然,看到波來浪去,中國先人模寫了河流中水的流動之姿以「象眾水並流」。
「雨」呢?甲骨文用上三下三六個點的排列表示雨,後來,又在雨點上加一橫,那一橫像天穹像雲層,其實也可以表示老天。雨從雲層中跌落而下。「天一生水」,古人有此說法,從「雨」字來看,「一」象天, 生著「水」,挺有趣,也貼切。
「水是莊稼血,沒有了不得。」這樣的諺語說的是水對莊稼的極端重要性,其實說的也是水對中國農業文明的滋潤之功。現代人愛說「水是生命之源」,當然生命不只是人的命。正因水是如此重要,所以, 中國先人把「雨」、「水」並在一起,專稱第二個節氣:雨水。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引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頭五天,雨水第一候,水獺現身了,水獺在水中捕了魚,再將魚兒擺到岸邊。魚兒被擺在岸邊,在古人觀念中,這是水獺已知上天恩澤趁開春之際舉行簡單而隆重的祭祀,是謂「獺祭魚」。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第二候,大雁展翅高空,從南到北;再過五天,「草色遙看近卻無」,眼光好的人,會看到江南的嫩芽已在枝頭迎接著大地的早春。這便是「二候鴻雁北;三候草木萌動」了。
如此說來,春天在古意中款款走向人間,哪裡有麻煩?
立春以後的天,多半一會兒東風壓倒西風,一會兒西風壓倒東風,一會兒暖,一會兒寒,於是,在不穩定的狀態中,春天的麻煩多,麻煩的種類還豐富。只是,事後總不愛提春天的「壞」罷了。
節氣雨水,東西南北中,人間還在正月裡,大年是過了,元宵節也過了,但過大年的氣氛並沒有消退。這時,北方仍有雪,南方仍是寒。時雪時晴時雨,乍暖還寒,陰沉沉,濕答答,愁緒連綿。——這是從整體來說的。
仍在家鄉土地上勞作的人們會說:年過好了,得幹活了。在土地上幹活,天還冷著,風還吹著,一年耕作的忙碌從此開始,不能瞎忙, 還得籌劃。這其中的麻煩,自然多多。
在故鄉和異鄉之間奔波的人們,「龍抬頭」,這時節,「風雪夜歸人」,又得籌劃遠行。天呢?說來風就來風,說下雨下雪就有雨雪,這次第,怎一個「trouble」了得!
春天的麻煩多是雨水給的,但,春天的麻煩絕不會只在節氣雨水中顯露—— 從冬末到夏初的整個春天,都有麻煩,這樣的麻煩走了, 那樣的麻煩又來了。春天,便是一個不斷嚮往美好不斷克服麻煩的夢想之旅。
南方的麻煩,北方的麻煩,各有各的表現。
北方的麻煩很「粗獷」:春天的心,冬天的景,繼續「貓冬」。貓著貓著,北方的春天,大致在五月,一下子綻放出來。自然,在春天來之前,那貓著的心理和心情,是憋也是悶。
南方的麻煩很「細膩」:一寸春光一分暖,乍暖還有寒,一段「春捂」。捂著捂著,梨花開了,杏花開了,油菜開花了……
這裡,特意數落一下南方的麻煩吧:
其一,民眾甲說:今天搞不好還要下雪子的。民眾乙說:下吧! 反正都是春天的事。
其二,某地方媒體報導:昨天,本地飄落「桃花雪」,最高氣溫下降了7℃~ 8℃,跌至個位數。預計,今天氣溫依然較低,最高氣溫只有6℃~ 7℃。
其三,上午刮風下細雨,下午出了殘陽,寒風寒意糾纏著下班的人們,竟然看到了光明的太陽,有人說:「看看太陽,應該是熱的。」還有人說:刮冬天的風,出春天的太陽。
其四,一天裡有四季。或幾天裡四季輪著來。且,這時的四季還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從春跳到冬,從冬跳到秋,如此顛三倒四。有心臟病的人怕,沒有心臟病的人也怕的。
其五,某氣象臺預測,最近這一段時間,本地的雨真是下得綿延漫長,老天爺就像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動不動就灑下一些淚珠來。氣象臺也怕小姑娘的脾氣的。這天氣太難預報了。報晴天,可老天飄起了細雨。看來,捱回罵是少不了了。可罵的人忘了前天報小雨老天卻在幾滴雨後出了太陽的事。
其六,詩人更敏感,那份敏感在詩裡:「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小樓一夜聽春雨。」、「雨水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有趣吧!春天的麻煩在詩人的筆下,卻帶來如此意味深長的意境。
南北皆麻煩,麻煩時,瞬間的衝擊力極強,麻煩過了,人們覺得春天沒有麻煩。於是,中國文化中的春天很是美妙,於是,任何一輪不好的春天,以及常規春天裡的麻煩都會被選擇性遺忘掉。那麼,在春天裡,在麻煩裡,我們如何看待刮風下雨連綿的麻煩呢?
很顯然,在人們對春天麻煩的具體感觸中,我們仍可隱約分辨出兩種不同的心理傾向,一種是樂觀,一種是悲觀。
老天是不會無緣無故下雨的,只是樂觀或只是悲觀,都不全面。辯證地看雨水,總體說來,樂占上風,所以人們這樣親密地叫她:細雨,微雨,太陽雨,及時雨,杏花雨,桃花雨…… 莫非人們早已知道: 一場雨水一場暖,每場雨後,我們就會離溫暖的春天更近一步。正是麻煩,正是在雨水的麻煩中,春天被滋潤出來了。
面對春天的麻煩,樂觀的人得到了什麼?悲觀的人又得到了什麼?
看 《西遊記》,我們常抱著這樣的念頭:那個本事高強的徒兒孫悟空怎麼不一下子把師父唐僧摟在腰間一個跟頭飛到西天一下子把經給取了呢?
唐僧的使命是取經,唐僧的代價是九九八十一難—— 這是定數。從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來說,春天的麻煩是定量的,正像唐僧的代價。有定力的人、有毅力的人、知苦知樂的人知道麻煩是命中應有, 故而坦然,故而認真而積極地面對。正如那唐僧,不懼妖魔設定的一個又一個的大麻煩。
在雨中,有這樣一個帶哲理的場景:很久很久之前,有一天,老天突降陣雨,大家紛紛跑路,可有一人,優哉遊哉如閒庭信步。有好事者問他:你怎麼不跑?那人說:跑什麼跑,反正前面也是雨。是的, 一場陣雨,也許我們很容易跑過,可春天裡纏纏綿綿的春雨,我們跑得過嗎?由此,我們也不妨學學那個在雨中漫步的人兒。
樂觀的人得到的是整個春天,以及浪漫的人生態度。
「一候獺祭魚」,是中國先人眼中的「獺祭魚」,所以,說的是水獺對天地的敬畏,更是—— 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吧?!
春天有春天的麻煩。
春天無限好,春天怎麼會有麻煩?事物總有兩面,美好的春天當然也會有。
立春過後,便是雨水。
先說「雨」、「水」這兩個字。
「水」,「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說的是「水」的字形象眾水同流,而中間的一豎,表示的是藏在水中的微陽氣息。顯然,看到波來浪去,中國先人模寫了河流中水的流動之姿以「象眾水並流」。
「雨」呢?甲骨文用上三下三六個點的排列表示雨,後來,又在雨點上加一橫,那一橫像天穹像雲層,其實也可以表示老天。雨從雲層中跌落而下。「天一生水」,古人有此說法,從「雨」字來看,「一」象天, 生著「水」,挺有趣,也貼切。
「水是莊稼血,沒有了不得。」這樣的諺語說的是水對莊稼的極端重要性,其實說的也是水對中國農業文明的滋潤之功。現代人愛說「水是生命之源」,當然生命不只是人的命。正因水是如此重要,所以, 中國先人把「雨」、「水」並在一起,專稱第二個節氣:雨水。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引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頭五天,雨水第一候,水獺現身了,水獺在水中捕了魚,再將魚兒擺到岸邊。魚兒被擺在岸邊,在古人觀念中,這是水獺已知上天恩澤趁開春之際舉行簡單而隆重的祭祀,是謂「獺祭魚」。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第二候,大雁展翅高空,從南到北;再過五天,「草色遙看近卻無」,眼光好的人,會看到江南的嫩芽已在枝頭迎接著大地的早春。這便是「二候鴻雁北;三候草木萌動」了。
如此說來,春天在古意中款款走向人間,哪裡有麻煩?
立春以後的天,多半一會兒東風壓倒西風,一會兒西風壓倒東風,一會兒暖,一會兒寒,於是,在不穩定的狀態中,春天的麻煩多,麻煩的種類還豐富。只是,事後總不愛提春天的「壞」罷了。
節氣雨水,東西南北中,人間還在正月裡,大年是過了,元宵節也過了,但過大年的氣氛並沒有消退。這時,北方仍有雪,南方仍是寒。時雪時晴時雨,乍暖還寒,陰沉沉,濕答答,愁緒連綿。——這是從整體來說的。
仍在家鄉土地上勞作的人們會說:年過好了,得幹活了。在土地上幹活,天還冷著,風還吹著,一年耕作的忙碌從此開始,不能瞎忙, 還得籌劃。這其中的麻煩,自然多多。
在故鄉和異鄉之間奔波的人們,「龍抬頭」,這時節,「風雪夜歸人」,又得籌劃遠行。天呢?說來風就來風,說下雨下雪就有雨雪,這次第,怎一個「trouble」了得!
春天的麻煩多是雨水給的,但,春天的麻煩絕不會只在節氣雨水中顯露—— 從冬末到夏初的整個春天,都有麻煩,這樣的麻煩走了, 那樣的麻煩又來了。春天,便是一個不斷嚮往美好不斷克服麻煩的夢想之旅。
南方的麻煩,北方的麻煩,各有各的表現。
北方的麻煩很「粗獷」:春天的心,冬天的景,繼續「貓冬」。貓著貓著,北方的春天,大致在五月,一下子綻放出來。自然,在春天來之前,那貓著的心理和心情,是憋也是悶。
南方的麻煩很「細膩」:一寸春光一分暖,乍暖還有寒,一段「春捂」。捂著捂著,梨花開了,杏花開了,油菜開花了……
這裡,特意數落一下南方的麻煩吧:
其一,民眾甲說:今天搞不好還要下雪子的。民眾乙說:下吧! 反正都是春天的事。
其二,某地方媒體報導:昨天,本地飄落「桃花雪」,最高氣溫下降了7℃~ 8℃,跌至個位數。預計,今天氣溫依然較低,最高氣溫只有6℃~ 7℃。
其三,上午刮風下細雨,下午出了殘陽,寒風寒意糾纏著下班的人們,竟然看到了光明的太陽,有人說:「看看太陽,應該是熱的。」還有人說:刮冬天的風,出春天的太陽。
其四,一天裡有四季。或幾天裡四季輪著來。且,這時的四季還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從春跳到冬,從冬跳到秋,如此顛三倒四。有心臟病的人怕,沒有心臟病的人也怕的。
其五,某氣象臺預測,最近這一段時間,本地的雨真是下得綿延漫長,老天爺就像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姑娘,動不動就灑下一些淚珠來。氣象臺也怕小姑娘的脾氣的。這天氣太難預報了。報晴天,可老天飄起了細雨。看來,捱回罵是少不了了。可罵的人忘了前天報小雨老天卻在幾滴雨後出了太陽的事。
其六,詩人更敏感,那份敏感在詩裡:「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小樓一夜聽春雨。」、「雨水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有趣吧!春天的麻煩在詩人的筆下,卻帶來如此意味深長的意境。
南北皆麻煩,麻煩時,瞬間的衝擊力極強,麻煩過了,人們覺得春天沒有麻煩。於是,中國文化中的春天很是美妙,於是,任何一輪不好的春天,以及常規春天裡的麻煩都會被選擇性遺忘掉。那麼,在春天裡,在麻煩裡,我們如何看待刮風下雨連綿的麻煩呢?
很顯然,在人們對春天麻煩的具體感觸中,我們仍可隱約分辨出兩種不同的心理傾向,一種是樂觀,一種是悲觀。
老天是不會無緣無故下雨的,只是樂觀或只是悲觀,都不全面。辯證地看雨水,總體說來,樂占上風,所以人們這樣親密地叫她:細雨,微雨,太陽雨,及時雨,杏花雨,桃花雨…… 莫非人們早已知道: 一場雨水一場暖,每場雨後,我們就會離溫暖的春天更近一步。正是麻煩,正是在雨水的麻煩中,春天被滋潤出來了。
面對春天的麻煩,樂觀的人得到了什麼?悲觀的人又得到了什麼?
看 《西遊記》,我們常抱著這樣的念頭:那個本事高強的徒兒孫悟空怎麼不一下子把師父唐僧摟在腰間一個跟頭飛到西天一下子把經給取了呢?
唐僧的使命是取經,唐僧的代價是九九八十一難—— 這是定數。從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來說,春天的麻煩是定量的,正像唐僧的代價。有定力的人、有毅力的人、知苦知樂的人知道麻煩是命中應有, 故而坦然,故而認真而積極地面對。正如那唐僧,不懼妖魔設定的一個又一個的大麻煩。
在雨中,有這樣一個帶哲理的場景:很久很久之前,有一天,老天突降陣雨,大家紛紛跑路,可有一人,優哉遊哉如閒庭信步。有好事者問他:你怎麼不跑?那人說:跑什麼跑,反正前面也是雨。是的, 一場陣雨,也許我們很容易跑過,可春天裡纏纏綿綿的春雨,我們跑得過嗎?由此,我們也不妨學學那個在雨中漫步的人兒。
樂觀的人得到的是整個春天,以及浪漫的人生態度。
「一候獺祭魚」,是中國先人眼中的「獺祭魚」,所以,說的是水獺對天地的敬畏,更是—— 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