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第1版)
內容簡介
在地球環境中,除了生物多樣性外,視野所見,更重要的是地景的多樣性。因為多樣的自然地質、地形是構成多樣性生物的基礎。例如,受海水、河水交互影響的河口感潮的泥質灘地,就因此構成臺灣淡水紅樹林生態系的基礎,因此欣賞或導覽一地區,一定要先認識地景。
本書共十二章,
第1至10章:
主要說明地形學的架構,包括地景概說、地景形成的營力、地景美的欣賞原則;河流、海岸、冰河、石灰岩、風成、風化、火山及火成岩等地景之美。
第11及12章:
則加強認識地質基礎,包括沉積岩、變質岩等地景之美。
地形是「表」,地質是「裏」,為地形演育的基礎構造,認識地形如何形後,解說地景就可以完整的「表裏合一」。
走讀地景,最重要的是觀察與體驗,即用文字說明沉積岩最常看到的砂岩特性,還不如親自到現場實際觀察,並用手觸摸砂岩表面,體驗砂礫粗躁的感覺。有時還要考慮不同時間、角度或季節的變化。以野柳地景為例,觀察女王頭必須在適當角度才能看到岩石像女王的輪廓;要拍花東海岸的地景,一定要利用早上地景面對太陽時,顏色才會亮麗飽和。
本書可作為觀光、旅遊休閒等科系,或觀光旅遊從業人員,作為提升導覽解說品質的教科書或參考用書,也適合地理、地質、地球科學等系講授「地形學」的教材。透過本書,認識我們身處的一石一物,理解與感受大自然沉浸於你我的生活中。
本書共十二章,
第1至10章:
主要說明地形學的架構,包括地景概說、地景形成的營力、地景美的欣賞原則;河流、海岸、冰河、石灰岩、風成、風化、火山及火成岩等地景之美。
第11及12章:
則加強認識地質基礎,包括沉積岩、變質岩等地景之美。
地形是「表」,地質是「裏」,為地形演育的基礎構造,認識地形如何形後,解說地景就可以完整的「表裏合一」。
走讀地景,最重要的是觀察與體驗,即用文字說明沉積岩最常看到的砂岩特性,還不如親自到現場實際觀察,並用手觸摸砂岩表面,體驗砂礫粗躁的感覺。有時還要考慮不同時間、角度或季節的變化。以野柳地景為例,觀察女王頭必須在適當角度才能看到岩石像女王的輪廓;要拍花東海岸的地景,一定要利用早上地景面對太陽時,顏色才會亮麗飽和。
本書可作為觀光、旅遊休閒等科系,或觀光旅遊從業人員,作為提升導覽解說品質的教科書或參考用書,也適合地理、地質、地球科學等系講授「地形學」的教材。透過本書,認識我們身處的一石一物,理解與感受大自然沉浸於你我的生活中。
目錄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地景概說
一、什麼是地景
二、地景的價值
第二章 地景形成的營力
一、內營力
二、外營力
三、地外營力
第三章 地景美的欣賞原則
一、美的欣賞
二、地景美的欣賞原則
第四章 河流地景之美
一、河流的重要性
二、河流的形成
三、河流的侵蝕作用
四、河流的堆積作用
五、河流地景之美
第五章 海岸地景之美
一、海岸的重要性
二、海水的作用
三、海岸地形
四、海岸類型
第六章 冰河地景之美
一、冰河存在的意義
二、冰川的形成與種類
三、冰川的流動
四、常見的冰河侵蝕地形
五、常見的冰河堆積地形—冰磧
六、常見的冰水堆積地形
七、現今冰河的未來
第七章 石灰岩地景之美
一、石灰岩的形成
二、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及地表溶蝕地形
三、石灰岩洞穴地形
第八章 風成地景之美
一、沙漠的成因
二、風力作用
三、風成地形
第九章 風化地形之美
一、風化作用
二、風化地形
第十章 火山及火成岩地景之美
一、火山和我們生活的關係
二、形成火山的地質環境
三、火山的噴發物質
四、常見的火成岩
五、火山地形之美
六、火山溫泉及間歇泉之美
七、火山侵入岩之美
第十一章 沉積岩地景之美
一、沉積岩的形成
二、沉積岩的分類
三、沉積岩之美
第十二章 變質岩地景之美
一、變質岩的形成
二、變質作用的種類
三、變質岩的種類
四、變質岩之美
結語 地景走讀
一、概說
二、本書的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章節內容簡介
三、適合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的地點
參考文獻
自序
第一章 地景概說
一、什麼是地景
二、地景的價值
第二章 地景形成的營力
一、內營力
二、外營力
三、地外營力
第三章 地景美的欣賞原則
一、美的欣賞
二、地景美的欣賞原則
第四章 河流地景之美
一、河流的重要性
二、河流的形成
三、河流的侵蝕作用
四、河流的堆積作用
五、河流地景之美
第五章 海岸地景之美
一、海岸的重要性
二、海水的作用
三、海岸地形
四、海岸類型
第六章 冰河地景之美
一、冰河存在的意義
二、冰川的形成與種類
三、冰川的流動
四、常見的冰河侵蝕地形
五、常見的冰河堆積地形—冰磧
六、常見的冰水堆積地形
七、現今冰河的未來
第七章 石灰岩地景之美
一、石灰岩的形成
二、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及地表溶蝕地形
三、石灰岩洞穴地形
第八章 風成地景之美
一、沙漠的成因
二、風力作用
三、風成地形
第九章 風化地形之美
一、風化作用
二、風化地形
第十章 火山及火成岩地景之美
一、火山和我們生活的關係
二、形成火山的地質環境
三、火山的噴發物質
四、常見的火成岩
五、火山地形之美
六、火山溫泉及間歇泉之美
七、火山侵入岩之美
第十一章 沉積岩地景之美
一、沉積岩的形成
二、沉積岩的分類
三、沉積岩之美
第十二章 變質岩地景之美
一、變質岩的形成
二、變質作用的種類
三、變質岩的種類
四、變質岩之美
結語 地景走讀
一、概說
二、本書的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章節內容簡介
三、適合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的地點
參考文獻
序/導讀
自序
在地球的環境中,除了大家重視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外,我們視野所見,更重要的是地景多樣性(Geodiversity),因這些自然的地質、地形多樣性構成生物多樣性的基盤(礎),例如,在臺灣,受海水及河水交互影響的河口感潮河段的泥質灘地,構成紅樹林生態系的基礎,因此欣賞或導覽一地區的環境,一定要先認識地景。
這本書主要目的之一是給自己四十幾年來的教學、調查、研究及旅遊所收集的大地地景(地質及地形)資料及照片做一次總整理,在學術的象牙塔之外,能引領大眾讀得懂地景、認識地景的形成與演化、欣賞它多樣化的美。藉此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不但能開闊更寬廣的視野、提升知性旅遊的水平兼陶冶性靈,在賞景中更藉美麗的地景讓心境沉穩、療癒心靈。
在中山女高教了五年的地球科學後,由於臺北市立師專缺地球科學老師,被臺北市教育局調往師專,講授前三年高中課程中必修的地球科學(涵蓋地質、氣象、海洋、天文),培養師範生未來任教小學自然領域的基礎素養。隨後在不斷升格的臺北市立師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現今的臺北市立大學各系、所講授地形學、地質學、天文學、環境解說、地景欣賞與保育等課達三十餘年,其中開課持續二十餘年,至今仍在元智大學通識課程中心講授的就是「地景欣賞」課程。
因此多年來一直想把授課講義寫成書,方便授課及學生學習,但退休前十餘年都在兼任學校行政職,每年又主持多項研究、科普及輔導計畫,退休當年總算將最喜歡的火山地景整理成《火山—探訪地球之窗》一書出版,實在無暇整理本書。一直到前年初恩師王鑫教授過世,他是臺灣地景保育及教育的開創者,我求學及教職階段深受其引領與教導。他知道我除了在校進行地景相關科目教學外,在國科會、教育部、地景保育單位及縣市教育局處等機構或計畫補助下,帶領眾多的教師、志工、解說員、社會大眾進行地景考察與解說教育,也鼓勵我把這本書寫出來。王教授過世後終於下定決心整理及撰寫書稿,但這是一個鉅大的工程,必須在數十年累積的各考察、旅行地點的數萬張照片中,回想哪一趟有最合適的照片可挑選入書,有時還要修圖;內文的正確性也必須再三考證。為了讓一般大眾能閱讀接受,文字也以深入簡出、盡量科普化、避免艱澀語詞與過多的專業理論;每張照片也要淺顯易懂的解說,加上其他的雜事煩身,一年半後總算完稿。
本書希望提供給觀光學系、觀光休閒學系或觀光管理學系所,講授觀光資源規劃、觀光地理、地理生態旅遊、解說概論與導覽實務等課程教科書或輔助參考
用書,訓練他們在規劃或解說導覽時會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多樣化地景,進一步學會導覽解說與欣賞地景。更希望提供給眾多從事旅遊業的管理及導覽人員,提供
他們規劃知性旅遊路線時,不囿限於較易上手的人文景點及物產採購,而增加深度的地景之美元素,提升知性旅遊的導覽解說品質,增加遊客的滿意度。
這本書也適合當作地理系、地質系或地球科學系講授「地形學」的教科書,因第一至十章主要以地形學的架構來編寫,加上十一及十二章是為了加強認識地
質基礎。地質是「裏」,為地形演育的基盤構造;再認識地形的形成(表),解說地景時就可以完整的「表裏合一」。例如,解說野柳女王頭時要先認識地質
基礎,因頭部有化石,為碳酸鈣膠結的石灰質砂岩,頸部為抗蝕力較弱的泥質砂岩,再經長時間的差別風化就形成特殊的蕈岩地形。
最後也希望更多喜歡大自然的愛書人利用這本書,除認識地景外,為自己開啟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地景美的窗口,創造新的旅遊與生活品質。
本書的完成,除了感謝王鑫教授生前的不斷鼓勵外,書中的照片大部分為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考察、旅行所拍攝挑選,但書中另有王郁軒、梁添水兩位老師;女兒、女婿也無私提供多張精彩的地景照片,僅此一併感謝。個人能力有限,無法收集全世界各處地景,今後若赴新的景點,有新的地景照片,本書若有再版、再刷時定會加入。書中敘述若有不妥之處,歡迎提出指正。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特聘教授(退休前)及名譽教授(退休後)
許民陽
謹誌 2025年6月30日
在地球的環境中,除了大家重視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外,我們視野所見,更重要的是地景多樣性(Geodiversity),因這些自然的地質、地形多樣性構成生物多樣性的基盤(礎),例如,在臺灣,受海水及河水交互影響的河口感潮河段的泥質灘地,構成紅樹林生態系的基礎,因此欣賞或導覽一地區的環境,一定要先認識地景。
這本書主要目的之一是給自己四十幾年來的教學、調查、研究及旅遊所收集的大地地景(地質及地形)資料及照片做一次總整理,在學術的象牙塔之外,能引領大眾讀得懂地景、認識地景的形成與演化、欣賞它多樣化的美。藉此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不但能開闊更寬廣的視野、提升知性旅遊的水平兼陶冶性靈,在賞景中更藉美麗的地景讓心境沉穩、療癒心靈。
在中山女高教了五年的地球科學後,由於臺北市立師專缺地球科學老師,被臺北市教育局調往師專,講授前三年高中課程中必修的地球科學(涵蓋地質、氣象、海洋、天文),培養師範生未來任教小學自然領域的基礎素養。隨後在不斷升格的臺北市立師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現今的臺北市立大學各系、所講授地形學、地質學、天文學、環境解說、地景欣賞與保育等課達三十餘年,其中開課持續二十餘年,至今仍在元智大學通識課程中心講授的就是「地景欣賞」課程。
因此多年來一直想把授課講義寫成書,方便授課及學生學習,但退休前十餘年都在兼任學校行政職,每年又主持多項研究、科普及輔導計畫,退休當年總算將最喜歡的火山地景整理成《火山—探訪地球之窗》一書出版,實在無暇整理本書。一直到前年初恩師王鑫教授過世,他是臺灣地景保育及教育的開創者,我求學及教職階段深受其引領與教導。他知道我除了在校進行地景相關科目教學外,在國科會、教育部、地景保育單位及縣市教育局處等機構或計畫補助下,帶領眾多的教師、志工、解說員、社會大眾進行地景考察與解說教育,也鼓勵我把這本書寫出來。王教授過世後終於下定決心整理及撰寫書稿,但這是一個鉅大的工程,必須在數十年累積的各考察、旅行地點的數萬張照片中,回想哪一趟有最合適的照片可挑選入書,有時還要修圖;內文的正確性也必須再三考證。為了讓一般大眾能閱讀接受,文字也以深入簡出、盡量科普化、避免艱澀語詞與過多的專業理論;每張照片也要淺顯易懂的解說,加上其他的雜事煩身,一年半後總算完稿。
本書希望提供給觀光學系、觀光休閒學系或觀光管理學系所,講授觀光資源規劃、觀光地理、地理生態旅遊、解說概論與導覽實務等課程教科書或輔助參考
用書,訓練他們在規劃或解說導覽時會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多樣化地景,進一步學會導覽解說與欣賞地景。更希望提供給眾多從事旅遊業的管理及導覽人員,提供
他們規劃知性旅遊路線時,不囿限於較易上手的人文景點及物產採購,而增加深度的地景之美元素,提升知性旅遊的導覽解說品質,增加遊客的滿意度。
這本書也適合當作地理系、地質系或地球科學系講授「地形學」的教科書,因第一至十章主要以地形學的架構來編寫,加上十一及十二章是為了加強認識地
質基礎。地質是「裏」,為地形演育的基盤構造;再認識地形的形成(表),解說地景時就可以完整的「表裏合一」。例如,解說野柳女王頭時要先認識地質
基礎,因頭部有化石,為碳酸鈣膠結的石灰質砂岩,頸部為抗蝕力較弱的泥質砂岩,再經長時間的差別風化就形成特殊的蕈岩地形。
最後也希望更多喜歡大自然的愛書人利用這本書,除認識地景外,為自己開啟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地景美的窗口,創造新的旅遊與生活品質。
本書的完成,除了感謝王鑫教授生前的不斷鼓勵外,書中的照片大部分為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考察、旅行所拍攝挑選,但書中另有王郁軒、梁添水兩位老師;女兒、女婿也無私提供多張精彩的地景照片,僅此一併感謝。個人能力有限,無法收集全世界各處地景,今後若赴新的景點,有新的地景照片,本書若有再版、再刷時定會加入。書中敘述若有不妥之處,歡迎提出指正。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特聘教授(退休前)及名譽教授(退休後)
許民陽
謹誌 2025年6月30日
試閱
第一章/地景概說
一、什麼是地景
我們生活中所見的就是地景,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景觀(Landscape),可以大致分為自然地景與人為地景。
(一) 自然地景
指沒有經過人類活動產生重大改變的原始地貌,如高山、極地、荒原等地區的地景,或各種內、外營力塑造出來的岩石、礦物、河流、海岸、冰川、風化或風成等地景。但是在人類的干擾下,地球上實際很難有純粹的自然地景,例如,看起來是原始地貌的山地,卻有人類踩踏出來的步道,看起來蔚藍深邃的大海,可能已被人類影響,產生汙染或酸化。(圖1-1∼圖1-9)
(二) 人文地景
原始地景經過人類活動產生重大改變後稱為人文地景或文化景觀,例如,受人類耕作影響產生的稱為農業地景,經過人類聚集、發展形成的聚落樣貌,人口較少者稱為鄉村地景,大量人口與房屋聚集者稱為都市地景等。(圖1-10∼圖1-16)
一、什麼是地景
我們生活中所見的就是地景,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景觀(Landscape),可以大致分為自然地景與人為地景。
(一) 自然地景
指沒有經過人類活動產生重大改變的原始地貌,如高山、極地、荒原等地區的地景,或各種內、外營力塑造出來的岩石、礦物、河流、海岸、冰川、風化或風成等地景。但是在人類的干擾下,地球上實際很難有純粹的自然地景,例如,看起來是原始地貌的山地,卻有人類踩踏出來的步道,看起來蔚藍深邃的大海,可能已被人類影響,產生汙染或酸化。(圖1-1∼圖1-9)
(二) 人文地景
原始地景經過人類活動產生重大改變後稱為人文地景或文化景觀,例如,受人類耕作影響產生的稱為農業地景,經過人類聚集、發展形成的聚落樣貌,人口較少者稱為鄉村地景,大量人口與房屋聚集者稱為都市地景等。(圖1-10∼圖1-16)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