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益生菌觀點:200個非懂不可的保健常識

  • 9 225
    25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健康飲食營養補充品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陳立維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洪葉大城北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09/11/12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知道如何遠離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嗎?
你知道如何維持既健康又窈窕的好身材嗎?
你知道怎樣做才能完全擺脫過敏症的困擾?告別惱人的便秘嗎?
吃了一大堆的營養補給品,你覺得自己更健康了嗎?
「益生菌時代」已經來臨,你今天補充益生菌了嗎?

揭開自然保健的秘密

很多人都有便秘的問題
很多人都有長期服藥的狀況
很多人都有不明疼痛的情形
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種類的過敏症狀
很多人擔心肝腎會有問題
很多人腸胃都不太好
很多人有骨頭關節的病痛
很多人都怕肥胖
很多人被慢性病纏身,一輩子甩不掉

你可知道這些問題都和「益生菌」有關?「益生菌」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都在討論益生菌?不起眼的細菌,突然出現在許多產品中,包括飲料、牛奶、優酪乳、奶粉……;千萬別以為「益生菌」只對腸道有幫助,它還有更多讓你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是藥,它本來就存在你的身體裡!

補充益生菌是維持最佳心血管健康的明智策略,規律補充益生菌將可控制膽固醇在健康的範圍,不僅清除多餘膽固醇,同時省掉降膽固醇藥物之副作用。
──美國紐約心臟血管健康暨長壽中心的首席醫學指導員維尼尼醫師(Frederic Vagnini)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介紹益生菌觀念的書,其實「益生菌」不只對腸道有幫助,它還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補充益生菌是維持最佳心血管健康的明智策略,規律補充益生菌將可控制膽固醇在健康的範圍,不僅清除多餘膽固醇,同時省掉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書中除了告訴讀者如何認識「益生菌」及其發展史外,並教導讀者如何挑選真正有益身體健康的「益生菌」,因為溫度會影響益生菌的存活力,溫度越高越不利,因此從製造過程的溫度控制,到包裝儲藏、陳列販賣的方式,都要嚴格控制才行。

作者

台北醫學院醫技系畢,曾任教於陽明醫學院,父親是澎湖的名醫,身為醫生的後代與醫療界的一分子,最後卻選擇成為醫界的逃兵,因為他深刻的體認到「前端的保健更勝於後端的治療!」沒有了醫界的包袱,卻生活得更踏實,專職寫作,希望藉由手中的筆,傳播正確的保健觀念。 ■臺北醫學院醫技系畢 ■現任台灣益生菌保健推廣協會會長、益生菌酵素專任講師 ■曾任陽明醫學院助教(專任「血液學」、「細胞診斷學」) ■專職寫作,著有《彩虹處方──拒絕生病之飲食秘方》、《諾麗觀點──保健養生Go Easy》等書 ■發表過保健相關文章數

目錄

〈推薦序〉你不能沒有「益」識 蔡英傑
〈推薦序〉檢視自己延緩老化的藍圖 何逸僊
〈推薦序〉從戒嚴到平反,走出巨塔的鬥士 劉硯中
〈推薦序〉人類健康最忠實朋友 陳瀅
〈自序〉益生菌 必也正名乎?
〈前言〉自覺與提醒──搶救好菌大作戰

第1章 進入益生菌觀點之前
1-1 破除根深柢固的舊觀點
1-2 看清「傳統醫學」的全貌
1-3 自體藥房

第2章 認識益生菌
2-1 為何大家都在討論益生菌?
2-2 何謂益生菌?
2-3 益生菌的發展史
2-4 益生菌應該怎麼補充?

第3章 益生菌的自然觀點
3-1 嬰幼兒成長與益生菌
3-2 酵素與益生菌
3-3 免疫力與益生菌
3-4 排毒與益生菌
3-5 致病菌與益生菌
3-6 自然法則與益生菌

第4章 益生菌的身體觀點
4-1 牙齒保健與益生菌
4-2 肝臟解毒與益生菌
4-3 腸道保健與益生菌
4-4 婦女健康與益生菌

第5章 益生菌的症候觀點
5-1 便秘與益生菌
5-2 腹瀉與益生菌
5-3 壓力與益生菌
5-4 過敏與益生菌
5-5 腸道症候與益生菌
5-6 骨質疏鬆與益生菌
5-7 真菌肆虐與益生菌

第6章 益生菌的疾病觀點
6-1 感冒與益生菌
6-2 自閉症與益生菌
6-3 糖尿病與益生菌
6-4 食物中毒與益生菌
6-5 自體免疫關節炎與益生菌
6-6 癌症與益生菌

第7章 益生菌的趨勢觀點
7-1 體重控制與益生菌
7-2 長壽與益生菌
7-3 自然醫療與益生菌
7-4 營養保健補給金字塔
附錄 益生菌常見及特殊問題Q&A
參考書目

序/導讀

〈自序〉
益生菌 必也正名乎?


當錯誤思考邏輯變成主流時

《彩虹處方─拒絕生病之飲食秘方》是我去年底的作品,是累積三年閱讀、實踐與演說心得的集合,書中隱藏一個很重要的主軸,這是我長久浸潤在社會醫療觀與健康觀的體會,其實它是一種已經誘導成規範的思考邏輯,你呼吸它的空氣,你咀嚼它的資訊,你很難說它有錯,好像意識形態一樣,是根深柢固的堅持。先不談醫療,光是吃早餐這檔事已經是全民墨守成規的真理,早餐不吃得像皇帝,也得吃得夠豐盛;不吃得體面,也得吃得像樣;不吃得像一回事,也得確定有東西下肚,反正早餐不能不吃已經是天經地義,不吃會壞了身體,也害了自己。

所以我可以用「哪一條街沒有早餐店」收尋全國的大街小巷,如果有,我敢說那一條街肯定沒住幾個人,因為早餐是一天作息的一部分,是一天營養和熱量的主要來源,將便利商店算進去,身上有幾個銅板,早餐想餓肚子都很難。事實上,從身體的生理邏輯看睡醒後的第一餐,一般早餐的熱量和內容物都嚴重干擾了健康,日本學者甲田光雄的「半日斷食」理論,從一天的第一餐為健康打下雄厚的基礎,我們則從夜間身體處理排毒與修補的能量需求去做延續,果然走出一套早餐「吃能量、不吃熱量」的寶貴體驗。

如果早餐吃能量是一條正確的路,如果這真的是一個日常生活中簡易可行的方案,讀者可以思考一下,我們到底走了多長的一段冤枉路?不要忘了,這已經是種植在民眾心中鐵打一般的主觀,吃過早餐是滿足的、愉悅的,而且是絕對必要的,推倒認知已經很困難,扳倒身體的記憶更是何等的艱難!這就是我所謂的「思考邏輯」,錯的變成對的,沒有立論基礎的變成主流,影響健康的變成民眾的重大堅持。我曾經思考,這種主張莫非在剝奪早餐店的生計?可是話說回來,早餐店老闆也渴望健康,他們還是應該以新思維看待自己的早餐。

就像藥廠大老闆不吃自己企業生產的藥物一樣,種菜的農人不吃自己親手撒過農藥的蔬菜,很多醫生已經要求自己小孩不要再服用抗生素,有一面照妖鏡會照到自己身上。健康有大部分思考邏輯和醫療緊緊綁在一起,撇開社會制約中的教條,不去在意媒體怎麼行銷醫療,閉起眼睛想健康,你會想到哪個行業?你腦中又浮現出哪一種顏色的制服?這一條路已經把人類的健康帶到什麼境界,我認為你我都有必要知悉。大環境上演著蒸蒸日上,實際上民眾的身體內是兵荒馬亂,好像銀行不停地向窮人吸利息之血一般,醫療業用一堆藥物荼毒病患的健康,手上拿著健康的招牌繼續「行善」,或說「行騙」。

這個世界繼續觀察下去,有時候你會搞不清楚誰有智慧,有時候你不知道誰才有良知,有時候你不清楚誰才是好人,而誰又是壞人。如果要把複雜的情況簡單化,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每個人,包括穿白袍的每個人,都回到自己的本位與良知,從健康的最基礎去思考自己的作法,一旦對的邏輯被自己掌握到,我們豈會輕易脫離正軌?我們怎麼可能動不動就以毒來殘害自己?所以這是一個不需要爭辯對錯的問題,只要問自己會如何用在自己身上,答案就在你我的心中。
該把益生菌的牆角放大了

地球所排放的熱氣是二十一世紀的大議題,科學家很肯定這就是溫室效應的源頭,在今天到處呼喊「搶救地球」的同時,自己回顧過去每一個污染地球的小動作,我們應該感到慚愧,多個五分鐘的汽車怠速,熟睡之後冷氣機還盡情的壓縮,或許從來都沒想過,在享受一塊牛排的同時,我們已經肩負了生態危機的一份責任。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積少成多,多數人的無知與自私可以聚集多大的破壞力,災難電影不都已經預先做出最文明的恐嚇?

人類作繭自縛的例子太多,地球的危機是最嚴重的失策,其實醫療的發展也具備對等的規模,兩者傷害都已經形成,對人體顯現的禍害是後者,諷刺的是人類非但沒有警覺,反而表現出極度的崇尚和渴求。讀者有必要深度理解一劑抗生素處方可能製造出的可怕效應,在微生物的生態,在腸道的生態,在藥物研發的生態,在人類生老病死的生態,處處可以看到因為抗生素的誤用和濫用所造成的後果,如果你看懂,在這條藥物的需求鍊之中,有一個起頭,也有一種結局,只是沒有人知道問題何在,製藥的、給藥的、吃藥的,不是裝瘋賣傻,就是蒙昧無知。

造物派遣益生菌族群在動物的腸道中駐守著,除了維繫免疫系統的基本動能外,營養素的過濾與轉換也成了益生菌的重責大任,嚴格地說,益生菌在腸道生態的健康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可是抗生素的出現很快地讓健康的基調失焦,腸道有益菌何其無辜,在殺菌的無邊想像中陪葬。最正確的解讀,在人類無限擴張的自大與自私中,健康的最原始定位被人類掩蓋住,存在的是數種逆向操作的反健康公式,益生菌一度被丟在一個小角落,屬於微生物學者的一只牆角,是醫療產業懶得瞧它一眼的黑暗角落。

可是正義終究要被喚醒,這是鑽研健康的人遲早會出現的覺悟,全世界的保健專家學者都在呼籲:腸道一亂,健康不在;益生菌一壞,生活品質也不在。原來這個主張不是新創意,這個焦點不是新發明,我們只不過是把失去的再找回來,把丟掉的再度建立起來,我有機會意識到這將是一條主流,益生菌醫學將會是未來保健趨勢中的一門顯學,渴望擁抱健康的人絕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我想借本書的一角說出一點體會,我從和讀者的互動中預見益生菌的未來世界,這些讀者少了看到好東西的興奮,卻多了從昏睡中覺醒的喜悅;與其說他們看到一本好書,不如說他們很高興為健康找到全新的依靠。我樂見種子一直不斷地發芽,樂見一直有新讀者來電詢問,氣氛已經是不停萌芽的繁榮,我感受到希望與樂觀,自信閱讀《益生菌觀點》之後,你不會再棄腸道菌相平衡於不顧,益生菌就是未來世界的新抗生素,其地位終於得到平反,其稱謂終於得到正名。恭喜你!也祝福你!

試閱

益生菌應該怎麼補充?


益生菌也是有分等級的!


美國優酪乳家族企業著名成員崔奈女士(Natasha Trenev),在她的著作《內部天然治療師》(Nature's Internal Healers)中明確指出,「液態益生菌是市場上最被誤導且錯誤行銷的商品」。崔奈女士正是「天然營養食物協會」(NNFA)鑑定標準的草擬人,此一觀點已被列入這個標準之列。我確信崔奈女士從健康以及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面道出了真心話,從不同成分及不同等級產品來看,若能各有其訴求面和市場範圍,各擁不同的山頭,應該是皆大歡喜的好事。然而現實卻非如此,到處充斥的丙級成分企圖攻占甲級場的現況,我相信這正是崔奈女士及專業人士的困擾和心聲。

在這個注重自然養生的廿一世紀,如果不能在商品裡加點什麼「好東西」的話,似乎不容易被大眾接受,我們之前提到過,單就添加並訴求益生菌的產品就有好多種,有飲料、奶粉和「健胃整腸」商品,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純益生菌補充品。以消費者的觀點來看,不同等級及不同機能的益生菌補充品,究竟應該怎麼分辨呢?在此提示大家如何選擇優質的益生菌產品。


從「如何讓益菌活下來的技術」來分辨

補充益生菌是吃活菌,花錢購買「死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別以為這很簡單,這可是高科技且複雜的工程,除了要確保你買到的乳酸菌是活的之外,還必須活著通過胃酸考驗,活的送到腸道內,這時還得繼續保持高度活性,確保它們能在腸道內存活,有足夠食物讓它們定居下來。

配置有顯微鏡的場所很容易鑑定出商品的優劣,尤其是針對活菌數的檢定,至於讓益菌存活進入腸道的技術,也是產品優劣的另一種指標,因為就算吃進去大量的活菌,到腸裡死光了也是沒用;要不然就是到達腸道裡的活菌數不足。消費者往往沒有辨別的能力,被廣告蠱惑,或是被價格所吸引而當了冤大頭,買到對自己健康毫無助益的東西。

從「活菌數」來分辨


活菌數量多少才夠呢?益生菌補充品牽涉的活菌數不是以百計,不是以千計,不是以萬計,不是以百萬計,也不是以千萬計,而是以上億來計,億是起碼的數量保障,每單位含有十億(Billions)之活菌才是合格的起碼要件。消費者可以直接委託專業單位鑑定活菌數,多一道手續,比起輕信廣告和價格絕對來得可靠且有保障。

從「DNA身分證明」來分辨


益生菌的菌種有很多,負責任的益生菌廠商,應該提供基因定序般之DNA身分證明(如LP-33就是其中一種菌株),提出益生菌株的種類或編號,以召公信,因為菌相牽涉到飲食習慣和食物內容,乳酸菌株取捨不一定合乎「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思維,如果有適合國人腸道的好菌種,配合優質的研發和生產技術,國人或許有機會取得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補給品。廣告打得兇,價格砍得低的,通常不是數量上拙劣,就是缺少了身分證明。果腹訴求和解渴訴求,豈可以和保健訴求一概相提並論?


從「低溫保存」來分辨


假設兩種成分相當的同質食品,一種強調冷藏,另一種以常溫兩年有效期行銷,而且以「免放冰箱省麻煩」來教育消費者,我們應該如何取捨?我個人的反應很直接,冷藏商品會是我的選擇,至少比較有機會避免防腐劑的傷害。如果換成是益生菌補給品呢?基本思維不變,溫度因素必需要列入考慮。溫度會影響益生菌的存活力,溫度越高越不利,因此從製造過程的溫度控制,到包裝儲藏的方式,陳列販賣的方式,都要嚴格控制才行。此外,在保存方式上,是否有提醒你要放入冰箱,還有在服用方式上,是否有提醒你:請以冷水配合服用。


從「生產封裝技術」來分辨


另外,生產封裝的因素也必須列入評估,活菌的製作包裝絕不同於我們一般吃的營養素,它必須考量通過胃酸和保留益生菌活動力等因素,需要特殊的包埋設備及技術。
粉狀優於液態


前面提到崔奈女士,讓我們先瞭解到,存在液體裡的益生菌在效果上有很大的爭議,以粉末或膠囊保存的純益生菌補充品,相對的是比較安全的,從保健的觀點看益生菌補給品,粉末和膠囊是所有學者專家最建議的補充形式,膠囊方便定量,粉末較經濟,且方便口腔及皮膚特殊應用,但市場上這類產品也很多,在購買前真的要小心辨識。


每天補充益生菌吧!

以我個人的觀察,營養保健觀念在我們周遭並未普及,多數人的保健觀念是被動的,是消極的,甚至於把自己的健康完完全全交給健保,也就是平時具備預防保健觀念的實際行動者不多。可是「益生菌補充」時代已經降臨,國內外不少學者都已在著作中呼籲「每天補充益生菌」,這個觀念也是本書的主張,注重健康的你,不容小覦。

我堅信美麗是可以經營的,年輕也是,年齡或許無法隱藏,可是透過自律和對的觀念,可以呈現與眾不同的風貌,國內外都有藝人及政治人物擁現令人驚豔的防老成效。皮膚只要保溼有道就不會有皺紋,皮膚只要防曬得宜也可以保持永遠無斑,腸道呢?我說:只要好菌數充沛就可確保健康無虞,你願不願意力行「補菌計畫」呢?

便秘與益生菌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回,應該是在學齡前,因貪玩而懶得上大號,最後被醫師老爸強迫灌腸的經驗。上學之後意識到,必須每天為一天的正常作息做好準備,坐馬桶成了例行公事,是每天不得不做的大事。文明人對外當然完全遮掩生命中似乎不太乾淨的這一塊,可是又不得不暗地裡承認,每天完成例行「大腸活動」(Bowel Movement)之後的超級爽快。

中國人把那檔事稱為「大便」,直覺就聯想到馬桶內那一坨,不得已以「上大號」來將之美化,老外都稱之為「大腸活動」,這是老外表現文明方式的說法,好像真的比較文雅一點。其實不論貴族平民、男女老幼所排出來的糞便,送做堆之後都一樣,可以看成地球的另一種資源,稱之為「黃金」也沒啥不對,有些養分又轉換成為植物的胺基酸或礦物質,再次進入人體內。此外,腸道中這些廢物,經由膽汁和血球崩解產物而呈現特有的顏色,臭味一般來說是腸道腐敗菌和特殊食物的傑作,對這些「自體黃金」有正確的認識,可以為健康踏出重要的一步。


你每天都有上大號嗎?

每天進行「大腸活動」的重要性已無需再強調,它的道理除了進與出的動態平衡之外,把食物消化後產生的毒素快速移除,才是必須徹底執行的重點。想像一下,廚餘及垃圾如果很久沒有處理,除了滋生蚊蠅外,是否還會伴隨腐敗噁心的臭味?人體也是一樣,如果幾天沒排便的話,以人體的體溫來保存腸道中的這些食物殘渣,不但會讓病菌繁殖得更快,還會造成毒素回流到其他部位。我們就從這個破壞健康的行為來思考,一天沒排便,兩天沒排便,一週沒排便會怎樣?想到就很恐怖吧!很多人迫於形象、工作、面子、場所,常常憋便度日,尤其是女性,「排便」不但成為生活中的夢魘,毒素日積月累的結果造成癌變,最後當然是個人及家人無法抹滅的悲痛。

如果讀者覺得我總是把情況講得很嚴重,我必須先強調,是的,因為這是現況,是我的經驗法則,少了如此「文明的恐嚇」,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不會把它當一回事,直到「怎麼會是我?」的那一刻才開始後悔。我在此恭請平時不重視「黃金移除」的朋友們認真的研讀並思考,如何修正價值觀,從日常基本動作開始經營自己的健康。本章我們暫且忘掉最不好的結果,從不好的源頭討論起,也就是困擾多數女性朋友的「便秘」(Constipation)症候。


便秘的原因

便秘並不難懂,或許沒經歷過的不能理解個中痛苦,「大便不順暢」是最基本的陳述。醫學上,便秘還稱不上是疾病,只能說是一種症狀,通常來自於個人飲食習慣的偏差,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可能只是部分原因,壓力、工作、長期憋便、缺乏運動等等,才是功能性便秘的主因。

患者長期排便困難,坐馬桶如坐針氈,不僅一週排便不到三次,排出的糞便堅硬如石,怎麼排都覺得意猶未盡,日子久了之後變成習慣。大腸蠕動緩慢,糞便毒素回流體內,造成免疫系統的動盪,嚴重者將引發一系列其他部位之病變,只是患者通常不清楚兩者的關聯,甚至有可能服用完全無關的藥物,造成便秘症狀更形嚴重而不自知。
以往每日排便次數一度被專業人士定調在一次,造成很多人誤以為一天不上廁所,不會有什麼大礙,甚至於以為幾天不上大號也沒什麼了不起。嚴格地說,高效率的腸道應該經營出每天至少兩次的習慣,睡覺之前將早餐和中餐的食物清除掉,隔日早上則將前一天的中餐和晚餐整理乾淨。如果此描述和你的習慣相距甚遠,我建議你認真思考自己腸道的健康狀況,還有你的飲食習慣和偏好。


便秘所引起的問題

假設一個三餐正常的案例,在晚餐期間,前面兩餐的食物殘渣已經在大腸會合,來自於晚餐食物的推力,在隔天早晨等待排泄的廢物已聚集在乙狀結腸。最完美的狀況即是,一天工作之前清除掉前一天進食之所有食物,日復一日,每天將身體處於最優勢的循環。讀者在完全理解自己的生理結構之前,還有兩個基本觀念必須明瞭:

其一,小腸大腸的蠕動必須經由食物的刺激來進行,也就是食物到位之後才會開始蠕動。

其二,腸道是細菌滋生毒素蔓延的溫床,二十四小時是「過渡期」的最大極限,糞便停滯時間過久,毒素很快就變成外來的抗原,這就是慢性疾病不折不扣的源頭。


皮膚與便秘

皮膚老化與便秘有直接關係,通常看膚色即可知大腸的狀況好不好,便秘可能直接引起腹部痙攣、頭痛、疲勞、脹氣、作嘔、舌苔,而且和大腸癌、憩室炎(Diverticulitis)、痔瘡以及各種因細菌毒素而起的自體免疫症狀都有關係,甚至有可能引起很多醫學界尚未明朗的疾病。所以我在此提醒女性朋友,尤其是愛美的女性,與其花大錢做美白保養,不如好好從「每日排便」做起。


小朋友的便秘問題

現代人工作繁忙,的確有相當高比例由情緒和壓力所帶來的排便障礙,尤其是外勤工作者必須長期忍著便意,這就是不少女性上班族有便秘困擾的原因。在陽明大學蔡英傑博士所撰寫的《你不能沒腸識》一書中,揭露了一項「各級學生腸道健康調查結果」,全國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居然每週平均排便三次以下的比例高達20%。這份統計報告從學童的壓力、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分析出我們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狀況,尤其看到如此高比例的便秘人數,他們就是未來慢性病的潛在病患,不曉得政府的教改有沒有將「健康為強國之本」列入重大政策方針?

現代的學齡兒童在生活品質上是得天獨厚的,可是生活環境的優渥卻隱藏著諸多健康的隱憂,電腦、鍵盤、手機、隨身聽等電氣用品增添了小朋友輻射電磁波的污染,可別忽略了這些物質的誘惑可能就是他們沒有時間上廁所的原因。再細看學童的飲食內容,他們的腸道圖像就很清楚,一天到晚不是過敏就是感冒,免疫系統是如何被腸道亂象折騰的,便秘當然可以歸納成一個主因,身為家長,背後的因素是否都掌握住了?



乳酸菌對便秘的幫助

透過本書,我不斷地強調一個可怕的生態,一個由醫師處方所製造的「慢性病症候群」,也就是抗生素及其他藥物長期累積的傷害。在所有現代人便秘的個案中,麻煩讀者陪我一起思考,有沒有因使用抗生素而使菌相紊亂的因素?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國外的研究以資佐證。來自瑞典一個研究報告,對象為四十二位年齡五十歲至九十五歲的慢性便秘患者,以實驗組和對照組區分,供應七週的乳酸菌優酪乳早餐,統計出每日200cc.優酪乳為最佳便秘改善量,理論基礎就在乳酸菌製造出的酸性環境,營造出更佳的蠕動效果,而使用抗生素會影響腸道菌相,當然是排便的負面因素。

乳酸菌優酪乳的主要菌種叫做「保加利亞型」,乳酸菌優酪乳正是保加利亞人的主食,他們不但很少有人便秘,一般都健康長壽,由此可見補充益生菌是何等的重要。

乳酸菌的「定居寄生」習性

為何乳酸菌對便秘有幫助呢?乳酸菌有個很重要也很有趣的習性,那就是「定居寄生」,我們可以把腸道看成是一個「大社區」,裡面住了好人(好菌,包括乳酸菌)、壞人(壞菌),還有警察(腸道免疫細胞)。如果這社區的壞人很多,一天到晚製造事端,不但警察疲於奔命,好人一定想趕快搬家;這時如果我們經常補充好菌,讓好人一直搬進社區裡來,不但會排擠掉壞人居住的空間,還會充分與警察「警民合作」,幫忙抓壞人,那這社區不就會漸漸安寧了嗎?腸道穩定了,蠕動正常了,排便就順暢了。

這就是乳酸菌的「定居寄生」習性,也是居住型乳酸菌進入腸道後的效應,當乳酸菌在腸道黏膜落腳之後,不但不會讓別人搶占它的位置,還會排除鄰近的物體,不管是食物殘渣(宿便)或者是細菌,宿便脫離腸道黏膜後,配合著腸道蠕動即可排出體外,所以為何乳酸菌對便秘有幫助的道理就在此,而且當腸道黏膜住滿了乳酸菌之後,宿便和細菌既然沒有居住空間,自然就會隨著糞便蠕動排出體外。


健康就從「每日排便」開始

談論健康往往離不開「自然」與「平衡」,益生菌是人類演化的「自然」產物,本來就存在你體內的東西,以益生菌主導優勢的菌相「平衡」,是人類最先進的保健基礎。順著「平衡」和「自然」的原則走,免疫系統自然往優勢成長,所有壽命長的部落、村莊、種族或國家,不論他們的主食是什麼,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鐵則。

試想想,當人類因文明因素而出現排便不順的問題,西醫發展出輕瀉劑(Laxative),以化學機轉來協助排便,完全忽略了纖維攝取不足、益生菌含量低落及情緒壓力因素等根本原因,結果腸道蠕動的自然本能被干擾,腸道最渴望用來協助蠕動的乳酸菌得不到補充,甚至被抗生素不斷地破壞,造成病情惡化,惡性循環不斷,這就是後果。

現代人常談「價值觀」,代表著重視事情的程度,我們也從價值觀的優先2來做個人時間的規劃。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重視「每日排便」這檔事的人,幾乎沒有人會便秘,因此我強烈建議要把「上大號」當成是你每天例行公事的第一件,並且要嚴格去執行,這不僅是個人修鍊,也是健康修鍊,更是很棒的保健養生修鍊。

過敏與益生菌

還記得自己「乖乖牌」的學生時代,不抽菸、不喝酒是基本形象,說實話,我甚至不知女色為何物,真的把時間都奉獻給永遠看不完的教科書,就連大學畢業旅行也是一票窮小子的經濟旅遊,我們規劃到不同的同學家玩,包括花蓮、鹿港、澎湖、高雄,第一站也是我畢生第一次蒞臨美麗的花蓮(後來預官役分發花蓮,也取回花蓮老婆),生平第一次喝酒就在當晚,和同學及老師頻頻乾杯,從來不知道喝多了會是個什麼樣的後果,結果畢業旅行第一晚無法入眠,不是因為太興奮,而是全身起紅疹。


「食物過敏」的問題

以醫學院修免疫學最基本的常識,我們對這種現象的唯一反應就是「過敏」,而且如果我沒有記錯,第三天症狀已消失。回到我當年對「過敏」的認識,「鼻炎」與「氣喘」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過敏症候,對「食物過敏」則完全陌生,可是當我以此刻的所學來回顧這輩子唯一一次酒疹,可以確定的是,那只能算是「食物不耐」(Food Intolerance),並不等同於因為吃蛋、核桃、堅果、花生、海鮮等著名過敏原所引發的免疫過敏反應,後者才是被過敏學者名正言順的冠上「食物過敏」(Food Allergy)的代表性過敏原。

「食物過敏」是近年新興的學問,它牽涉了人體基本過敏免疫反應,表現方式卻不一定相似,從口瘡炎潰爛、呼吸道氣喘、皮膚癢到消化道不適,都有可能,不過是否產生過敏反應的定義,還是要看免疫反應是否被啟動,也就是說,和身體各組織之肥大細胞(Mast Cell)相依為命的免疫球蛋白IgE,被特定過敏原所啟動,接著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Histamine)等化學訊息傳遞物質,造成過敏反應,這才是我們實際感受到的最終過敏表現。


過敏原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特定的過敏原,可是不一定在其人生歷程中有機會碰到,如果產生的過敏是延遲型(Delayed Food Allergy),非常有可能誤導了專業醫師的判斷,我個人就碰過吃螃蟹三天後皮膚起紅疹的朋友,要不是經過反覆驗證,很可能一輩子不明究理。科學家更發覺,有些延遲型過敏的過敏原,必須以量來促發,這就像是身體自我設定了「生理閾值」(Threshold),低於閾值的食量是沒有危害的。從保健的角度,這是蠻先進的警覺系統,提醒我們不應對特定食物因嘴饞而猛吃。

有別於延遲型過敏的就是隨即出現症狀的「典型過敏」,這種過敏原的來源眾多,表現方式也是多樣化,醫學上甚至有所謂「致命性過敏反應」(Anaphylaxis)的諸多記載。


避開過敏原的重要

如果一輩子沒見過因過敏而幾乎致命的緊急狀況,或許很難相信避開過敏原有多麼重要。在我手邊的「食物過敏」叢書中,外國學者描述的過敏案例曾經令我詫異,有吃花生造成急性消化道出血、嘔吐、腹痛;吃海鮮造成急性氣喘甚至休克的。我個人長期吃火鍋就鬧肚子,後來證實是沙茶醬在作祟,我也懷疑是沙茶醬裡面的細菌引起我腸道的反應,此外,觸碰到蜘蛛網也每每讓我皮膚搔癢,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多少會提醒哪些是應該留意或避開的過敏原。


「口腹之慾」也是過敏的元凶

本書解釋了很多腸道症候,尤其重複提到所謂的「漏腸症」(Leaky Gut Syndrome),這也是現代人在面對諸多文明症候時,必須建立的觀念認知。由於造成人類過敏的主要來源是蛋白質,不小心因為「漏腸」而進入血液內的蛋白質分子〔或代謝不完全的胜肽(peptides)〕,也可能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幾乎可以形容成是一種另類的過敏反應。過量的高澱粉飲食在腸道誘發的發炎,也有類似過敏的免疫聚集,可見過敏反應的表象和成因相當複雜,甚至於特殊食物組合的迴避,例如蛋白質適合在酸性環境消化,碳水化合物適合在鹼性氣氛中代謝等,都應列在「食物過敏」的研究範疇之中。所以,現代人無法駕馭的口腹之慾,才是過敏的元凶,而且,誰又敢說,過敏症狀一定和癌症沒有關係呢?


普遍的「過敏性鼻炎」

「食物過敏」是個新觀念,抽血及量子檢測都有機會測出過敏原,但很多人的觀念仍然停留在「迴避」,反正會造成過敏的食物不吃就是了,可是空氣中的懸浮物呢?你看得到肉眼難見的過敏原嗎?你能夠不呼吸嗎?氣候冷熱的變化呢?這些才是出現在我們周遭,一天到晚「哈天啾地」的惱人樂章起源。你可以算一算,周遭有多少人有「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的困擾,從垃圾桶中成團的面紙,多少人已經接受「過敏性鼻炎」就是他一輩子根除不了的宿命,如果進而惡化成動不動就可能要人命的「氣喘」(Asthma),一輩子帶著吸入器哈類固醇的生活,是否也注定跟定了這些人一輩子?
或許真是因為悲天憫人,我常覺得小朋友真無辜,父母親要他吃什麼、喝什麼、打什麼、補什麼,都得照單全收,萬一錯了呢?萬一這些東西有害呢?萬一影響他們一輩子呢?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其實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曾經無知,我們也曾經疏忽,但孩子因為我們的錯誤觀念,必須承受一生的痛苦,他們是多麼的無辜。試著統計一下,校園中有多少小學生每天必須哈類固醇,診所醫院有多少幼兒已經吃了一肚子的抗生素,甚至幼小身軀就得接受「抗組織胺」的洗禮,諷刺的是,竟然絕大多數人仍然堅信,氣候潮濕是引起過敏的唯一禍源,也只相信,醫師的處方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台灣生物科技的奇蹟!

討論到此,一定有很多讀者想問:「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改善我的過敏問題嗎?」我有一份感動想告知讀者,不僅是「意外驚喜」,這可是來自於我們自家台灣的驕傲,因為夠格,索性就稱之為「奇蹟」。

國外不少學者對於乳酸菌和過敏免疫反應之相對關係早有存疑,但久久未見重大突破,早期由許清祥博士所領軍的「台灣景岳生物科技」研究團隊已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確認了特殊乳酸菌種針對抑制過敏反應之成效。人體之免疫T細胞可分為Th1和Th2兩種,彼此之間的消長牽動了過敏反應之啟動,Th2過分活躍時,就會啟動產生過敏的免疫反應,當乳酸菌精準的激活了Th1細胞,創造了Th1和Th2兩者的勢力平衡,即可中止所有過敏反應的形成,不用吃藥,不用打針,這是最天然的抗過敏方式。
有感於西醫長久以來對抗過敏的被動與無奈,景岳團隊的成就在被全球肯定之前,這種造福世界幾億人口的貢獻,我找不到比「奇蹟」更恰當的形容詞了。同時,益生菌的抗過敏文獻在全球不斷地批露出喜訊,在雜誌和醫學刊物中都一直有新發現,我只能說這一條路將帶給人類更多驚奇,一條造物早就規劃完整的道路,我們不但後知後覺,還正津津樂道呢!


益生菌對過敏症莫大的幫助

原來過敏的保健與預防是如此簡單而容易處理,醫學界常稱乳酸菌為「友善細菌」,乳酸菌也在在證明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的工作幾乎也都在保護人類免於疾病的紛擾。可是諷刺的是,我們常年生活在五花八門的廣告世界中,尤其是藥品廣告的真實性經常讓人質疑,可是當抗過敏乳酸菌被置入優酪乳,「過敏」理所當然成為廣告訴求時,可以稍微打聽一下,有多少比例的高級知識分子,仍然以個人的偏見應對,繼續相信藥物,繼續供應下一代殘害終生的類固醇?

醫師本是救人的工作,當然不可能有害人的意圖,所有醫師都會承認藥物的副作用,是病人無可避免的承擔。我個人的人生經驗對於「賺錢背後的承擔」總是有說不盡的警覺,我指的當然是「賺錢這一方」的責任和擔當,我們總是只看到重大事件後面的追訴,隱藏在世界小角落的受害者不知有多少?沒有擔當的貪婪企業或個人究竟有多少?醫療產業一直存在著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黑洞,無從追訴,也無法追究。我們就注定活該倒楣嗎?不,我們應該監督醫生成長,不懂得建議過敏患者吃乳酸菌的大夫,我們可以不客氣地指責他,不是他的知識跟不上時代,就是他的行醫動機可議,我們很清楚,安全、天然、沒有副作用的「益生菌醫學」足堪取代可能產生併發症的所有藥物。

必須提醒讀者的是,所有過敏現象即使表現方式不一,基本的免疫機轉都一致,也就是說,當乳酸菌將Th1和Th2兩種免疫細胞的平衡狀態處理完善時,不論是來自於空氣還是食物蛋白質的過敏原,身體不會產生任何型態的過敏反應。這是一個基本的保健觀念,必須先拿掉過往一蹴可幾的短視特效需求,建立起長期養生的保養觀,宣稱自己有過敏體質的朋友,更不應忘了結交這一位可能才是你終生的好朋友,它就通稱為「益生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82844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9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