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野鳥朋友
精采野鳥攝影近三百張,捕捉鳥類的一顰一笑、日常點滴!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作者與「20位野鳥朋友」相遇的故事,並穿插「鳥事知多少」BOX,以詳實、溫暖的筆觸帶出對於這些小生命的觀察與科普知識,呼籲野鳥固然美麗,不應該僅止於「欣賞」,我們應該跟牠們做朋友。
★精采野鳥攝影近三百張,捕捉鳥類的一顰一笑、日常點滴
★有別於坊間鳥書,多著重科普硬知識的傳遞,本書從生活出發,以感性的文學筆調、生動的影像視覺,引領讀者走進充滿靈犀與哲思的野鳥世界。
★鳥事知多少:介紹書中野鳥不為人知的生活習性及傳奇故事等,如五色鳥的巢洞「裝潢」狀況如何、夜鷺為何在夜間行動、秧雞飛不飛、什麼叫做「猛禽」、翠鳥怎麼洗澡、撿到落地的小鳥怎麼辦等大大小小的知識整理。
編輯推薦
作者張伯權相信,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第一隻鳥」,一隻在記憶裡永遠不會磨滅的「鳥」。只是這隻鳥的種子,不知道麼時候埋進了心底,也不知什麼時候才會萌芽;但只要看見了,就會是「一輩子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幕」。而他生命中的第一隻鳥,就是俗稱「暗光鳥」的夜鷺,「一隻在黑暗中發光、晚上不睡覺的鳥」?
親近飛鳥,不僅鼓舞他度過生活中多個「低潮」,更讓他從牠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重新「認識」了自己。正因以一個平等的地位來看待這群野地朋友,所以張伯權時時告訴自己:「野鳥固然美麗,不應該僅止於『欣賞』,我們應該跟牠們做朋友。」
因此,從張伯權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他與野鳥的感情,以及筆下靈活神現的野鳥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些鳥友還「教會了我們許多人類社會學不到的事」。(文/遠流出版執行主編張尊禎)
目錄
《推薦序一》「真高興遇見你!」 范欽慧
《推薦序二》換個角度來「愛鳥及屋」 劉伯樂
《自序》尋找第一隻鳥
《寫在前面的話》走出荒野
《我的20位野鳥朋友》
1. 飛翔的五色彩虹 五色鳥
2. 我的鄰居 綠繡眼
3. 一隻很會捕魚的狗 翠鳥
4. 香蒲草澤間的小隱士 鷦鷯
5. 荷葉梗上的漁夫 夜鷺
6. 那一眸最後的藍天 鴛鴦
7. 牠們一家都是雞 紅冠水雞與白冠雞
8. 永遠一雙鮮橘色的雨鞋 綠頭鴨
9. 青山碧水任遨遊 大蒼鷺
10. 沒見過這麼憨的鳥 黑冠麻鷺
11. 秋去春又回 燕子
12. 侏儸紀摩登鳥 鸕鶿
13. 橘紅胸脯的旅鶇 知更鳥
14. 策馬獨行草原遊騎兵 澤鷂
15. 優雅敏感的大鳥 鶴
16. 台灣客鳥 埃及聖鹮
17. 森林裏的鼓手 啄木鳥
18. 長尾山娘趕廟會 台灣藍鵲
19. 坪林的美麗飛羽傳奇 鷺鷥
20. 一隻鳥之死 黑頸鷿鷈、加拿大雁、綠頭鴨
序/導讀
自序
尋找第一隻鳥
我以為,每個人在塵世歲月的生命中,都應當去尋找他的「第一隻鳥」。
這隻鳥的種籽,常常不知在什麼時候埋進了我們的心底,也不知何時才會萌芽抽長。但是我深深相信,總有一天時間到了就會發生。
也許,就在你翻讀這本書,看到這篇序言之後。也或許有一天,當你第一次領著孩子走入野地、親近水邊、踏進林裏,不知不覺就在孩子的心田裏,埋下了那一顆他一生「第一隻鳥」的種籽。
許多年來,我在曠野裏認識了不少「野鳥」朋友,陸陸續續寫了幾篇「鳥」文章,說了一些「鳥」故事。現在,我把這些故事收集在這裏,成了一本書,迫不及待想與你分享。
走進大自然親近飛鳥,接觸各種大大小小的野生動物,始終帶給我心靈上極大的慰藉與喜悅。這些野地裏的生命,不僅鼓舞我度過生活中多個「低潮」,更讓我從牠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重新「認識」了自己。反過來說,也讓我有能力,能夠重新審視這些以前被我疏忽的野生動物的生生息息;也逐漸明白了,在同一片藍天白雲下,牠們與我同時存在這同一個「時間」和「空間」的意義。
每次我在野地與野鳥相遇,每次總會學到一些事情。我從大自然、野鳥朋友身上學習來的,教導了我從今而後該如何重新在我的同類--「人」與「人」之間行走。如今,我不僅明白了應當如何輕輕撫摸一片葉子,也知道應該如何去握緊一個人的手--當這隻手需要我牽握的時候。
我把我的一些「思想」與「情感」,用心而努力地揉進了每一個字裏,至於說了些什麼,只有請正在翻閱這本書的你,從字裏行間去探索。我深深相信,你所「讀」到的會比我「寫」的更多。
當我們下定決心,要走進野地尋找生命裏的「第一隻鳥」時,請容我提醒你,也提醒我自己--時時刻刻莫忘記,人也是一種「動物」,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離開了大自然,並沒有因此離開了「野蠻」,反而失去了大自然的「包容」與「慰撫」。
如果此刻我們還無法接受,「其他動物與我們人類是對等的」這個觀念,至少我們應該勇於承認,其他動物也當擁有一些生命最基本的權利--譬如「生存」以及「免於懼怕」。雖然我不得不承認,即使今天的社會我們身邊仍然有一些「人」,在某些角落,為了這兩項最基本的權利,還在掙扎、奮鬥。
我誠心祝福你,很快就能夠找到你生命中的「第一隻鳥」。
我們會發現,從今而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原來,許多生命的「美麗」與「感動」,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的身邊,猶如我們的家人與朋友,雖然與我們一樣的平凡,卻是如此的「真實」與「珍貴」。以前,也許因為「習以為常」或「理所當然」,所以看不見了。
我十分同意法國小說家法郎士說過的一句話,「只有當我們愛過了動物,我們靈魂的某一部分才得以甦醒。」(Until one has loved an animal, a part of one's soul remains unawakened.) 。這句話我認為更可以延伸為,「只有當我們懂得,而且也有了能力去愛別人的時候,我們的軀殼才具有了靈魂。」
除了台灣,我幸運地也能有機會在加拿大西岸的英屬哥倫比亞省觀察野鳥。這樣的機會,不僅擴大了我的視野與觀點,也豐富了我的野鳥經驗。英屬哥倫比亞省差不多有二十六個台灣那麼大,長期留棲在此繁殖的鳥類,大約有三百種左右。很多鳥兒我們台灣也有,但也有不少的鳥兒只有這裏才看得到。譬如夜鷺,雖然在這裏也看得見,不過最多時候,用不到五根手指就數盡了。又譬如知更鳥「旅鶇」,台灣看不到,不過如果有機會讓我們的赤腹鶇與知更鳥並棲樹頭,看到的人一定多數認為,牠們根本就是同父同母兄弟。
野鳥是沒有國界的。不管棲住地球上那個角落,牠們的家園沒有籬笆,也沒有圍牆,即使住在台灣同一個島嶼,也沒有哪一種鳥,專門隸屬於台南四草,或是宜蘭五十二甲;也沒有哪一種鳥的戶籍固定在台北關渡,或是屏東三地門。野鳥天生應該自由,所以才長有翅膀。不是嗎?
我時時告訴自己,野鳥固然美麗,不應該僅止於「欣賞」,我們應該跟牠們做朋友。一直以來,我對「賞鳥」一詞並不完全認同。我認為如果鳥兒只是用來「欣賞」,只是用來「看」得讓自己高興,那麼鳥兒不過是我們身外千千萬萬種的「物」之一。我們對待朋友,不會這樣的。我會想分享他的歡喜,也會想了解他的悲傷;如果可以,我很願意分擔。
我在野地裏,找到了我在人類社會裏一直在尋找,但卻不容易的「友情」。
最後,有幾個人我要向他們表示謝意。一位是《講義》雜誌社社長林獻章,因為《講義》我才有機會寫出這些「鳥」文章,一個月寫一篇,竟也連寫了好幾年。還有,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李傳理、出版二部總編輯兼總監黃靜宜,尤其主編張尊禎與美術編輯張小珊,謝謝他/她們讓這些「鳥」文章,變成了一本美麗精緻的「鳥」書。因為這本書的編輯,讓我深深體會了團隊工作的專業精神。還有,《講義》的胡佩瑛與蘇乃霙兩位主編,也要說一聲謝謝。
猶記得,當我寫〈似曾相似「燕」歸來〉這一篇的時候,心頭一直有一份極「特殊」的感覺。我母親,是麻豆鄉下長大的,姓林,單名「燕」。是她,在我的心田裏播下了我生命中「第一隻鳥」的種籽,雖然她並不知道。即使我跟她解釋了,她也不以為如此。可是,我可以感覺她心裏的高興。
《寫在前面的話》
走出荒野
終於我知道了,我走進大自然,
為的是要走出荒野。
回想自己多年來行走於大自然,放身無名的野外,追尋的就是實踐自我,希望做一個雙腳踩入大地--歲月的行者、時間的旅人。如今山林愈走愈遠,溪水愈涉愈深,路愈走愈荒野,但願一顆心也能愈走愈靜。
走進大自然,懷的是「尋找」的念頭
炎炎夏日吃西瓜的方式有好幾種,我想,人活著的方式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若干年來默默蜷跼城市的一角,無時無刻不在想望身邊的島嶼或遙遠的海角,有一片闃靜無聲的森林,除了風的嘆息、葉子的唏嗦,就只有自己偶爾踩斷枯枝的回響。而,我在一動一靜之間試圖攫住每一個機會,汲汲吸取那渴望已久、最原始也最粗野的「自由」氣息,深深地一口又一口。
我走進大自然,懷的是「尋找」的念頭,而非「征服」的妄想。我只是請求靜默的大地能夠張開雙臂接納我--至少暫時的「容納」我。我,不過是一個回頭浪子,藏著一顆虔誠知過但不能不說忐忑的「返鄉」心願--人本來就出自大自然,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我遺忘太久了。
我將簡單的需求,放進簡單的背囊裏。一顆8×25雙筒望遠鏡、幾瓶清水以及一點可以暫時止饑耐餓的乾糧,通常是幾顆家裏自己做的雜糧饅頭,也許再加一條巧克力或是幾粒黑糖。我在外衫右邊口袋插上一枝筆、一本小筆記,左邊放一只指北針。有時候看天氣,背囊裏再塞一件大外套或薄夾克。現在將近秋天時分,野外的天氣難以預測,雨水常常說來就來,風颳起來更是隨性。
走在曠野,我不必在意自己穿什麼衣服,戴什麼手錶,甚至用什麼名牌的鋼筆寫字。我要專注的是,如何避免破壞大自然,以及如何不讓自己在荒野遭受意外傷害,甚至喪失了生命。大自然很「美麗」,可也是很「無情」。
我深切感受,唯有在大自然的面前,人才獲得真正的「平等」與「自由」,我們在「人造社會」裏所擁有的身分與地位,有如口袋裏的紙鈔或信用卡,在這裏皆無可用之處。走進森林的深處,荒野裏隱密的溪谷,發覺只有自己獨與大自然面面相對、孑身相處。環顧周遭,沒有別人可以彰顯我們的「功名」,襯托我們的「財富」與「地位」,想來我們許多人一生所謂的「得意」,在荒野裏竟是顯得如此虛浮。
我在荒野與野鳥朋友相遇
我彳亍荒野,並非漫無目的。
在不知多少個清晨的微光裏,我凝視昨夜不知何時落下的葉子,被嚴霜凍僵了的薄弱軀體。這些葉子都是在一夕之間,措手不及,就以昨夜睡夢中的姿態蜷縮長眠。黃昏時候,我蹲下來撿拾被風吹落一地的葉子。我一片一片的挑撿,驀地驚覺,落地的葉子竟沒有一片是完整的。
好幾次,我在帶著寒意的迷霧
推薦序一
「真高興遇見你!」 生態作家 范欽慧
我們都知道,鳥兒有所謂的「銘印」現象,會把出生後第一個看到的動物視為母親。最初印象往往帶來最深的記憶,對人類來說也是如此。一隻在黑暗中發光的鳥,成為作者生命中的第一隻鳥。而我則是八歲時去南港玩,無意中發現了一隻五顏六色的鳥,立刻像是發現寶貝一樣,大聲吆喝家人來看,就在那瞬間,五色鳥從我眼中消失了,留下我無法解釋的迷惑與空洞。
長大後我也成了鳥友,並且熱愛聆聽鳥語,或許是為了要彌補當年的遺憾。對很多人來說,鳥兒就像是走進大自然的邀請卡,一但你開始學會看鳥,似乎很快的你就會注意到其他自然的布局。然而,要掌握一隻鳥的外觀,透過日益先進的攝影器材並非難事,但是要能夠對鳥寄情寓意,並抒發哲思,讓人能產生嚮往仰慕之情,此番閱歷實屬不同的創造層次。因為我們欣賞到的,不只是透過作者的見解,更是透過細膩的文字探微,與自我生命相融的獨特風景。這正好可以呼應作者所言:「你讀到的比我寫得更多。」
古人說,「情必近於痴而始真」,人生痴者,必定貪戀於美麗。於是尋尋覓覓的路上,不僅止於遊山玩水間的隨性相遇,更是專注於捕捉片刻光影所觸動的美麗音息。《我的野鳥朋友》所帶來的情趣,就在那份「痴」上。但是這番痴情,絕非懵懂年少所能體會,除非你有少年沈復的慧黠,能在童稚階段,便能發掘物外之趣,大部分的人,似乎要到中年之後,歷經了人生的起伏波動,才能逐漸領略更多的細節與情意,因此正處在生命秋季中的我,似乎更能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平靜與虔誠。但是針對不同階段或需求的人,都能在這本書上獲得啟發,比如從鴛鴦所衍生的愛情經營理論,以至於黑冠麻鷺「自欺欺人」的獨門工夫,都會讓你拍案叫絕。
跟鳥兒做朋友,這樣的交心難免「一廂情願」,卻充滿著「自然療癒」的力量。如果對生命不夠敏感,或許也不會被這群飛羽所吸引而一路追隨,也因為對生命敏感,卻無法忍受紅塵間對生命的箝制與扭曲,於是走進這些生命的個別世界中,找到不同的彩虹或寶石,觀詳出不同的複雜與簡單,於是一隻小小山雀的身手,就能讓人開了眼、開了心,回過頭來,似乎更能明白自己當下所處的情境,也能從自然呼喚中,聽到自己內心的歌聲。就在萬物騷動間,自己的某些部分也就跟著甦醒了。
不論你是否原為賞鳥一族,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都能讓你在文字的風情間,欣賞到一部部精彩的「生態影片」。雖然這本書所記錄的鳥兒我都不陌生,但是很多篇章都讓我重新回味了在野外觀察的情節,甚至提供了更完整的劇情,尤其是當我讀了翠鳥釣魚的過程,黑冠麻鷺與蚯蚓的拉鋸戰,以及綠頭鴨的霸凌事件,都讓我身歷其境,情緒深受牽動與震撼。
我想不論對作者而言,或是對我自己來說,一但愛上鳥,那曾經相遇的鶯鶯燕燕,所留下的風韻傳奇只會更加豐富精彩。最後,我想透過一隻我最鍾愛的鳥兒「冠羽畫眉」作為結尾,牠是台灣的特有種鳥類,鳴叫聲也很像台語的「吐米酒」,但是有人說其實那是一句英文,我想藉此獻上此鳥語送給本書的作者,以及書中所有可愛的野鳥朋友們,那就是:Nice to meet you!(真高興遇見你!)
推薦序二
換個角度來「愛鳥及屋」 自然作家 劉伯樂
「去-去-去!沒有蟲了!」黃尾鴝從手中叼走了小蟲以後,老李狠下了決心。他做勢威嚇,甚至做出丟擊石塊的大動作驅趕黃尾鴝。我看著他眼角泛著淚水,騎上機車頭也不回掉頭離開。關渡老李因愛鳥而餵食野鳥,種下了人與鳥之間不應該有的感情。讓候鳥忘記北返的生理時間,成為關渡平原人人傳誦的軼事變文。
賞鳥、愛鳥、保護野鳥、攝影野鳥,諸多有關人與鳥之間以及野鳥環境相關情事,從黑面琵鷺到丹頂鶴事件,儼然已經是社會上膾炙人口的話題,也因此造就不少愛鳥達人。
《我的野鳥朋友》一書,讓我看見另一個執著鳥事的人,以攝影和寫作的方式愛鳥。
我並不認識本書作者,不知道他為何賞鳥?如何攝鳥?初讀本書,看著他拍攝的野鳥作品,讀了他的文章,知道作者對於野鳥的興趣,並不只是在乎那些網路上的攝鳥大師「睍睆黃鳥,載好其音」而已。有關鳥類的多樣性、獨特性,與環境的關係、人類的互動,更加上自己觀察得到的見解,舉凡鶯鶯燕燕,任何鳳毛鱗爪,鳥類的知識、賞鳥的心情、攝影心得,鉅細靡遺都在他的字裡行間斑斑可見,而且樂於和大家分享。再看那些圖片,記錄著野鳥的一舉一動,幀幀都是得來不易的生態佳作。如果和那些所謂「大師」的作品相比,始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我也是個愛鳥的人,喜歡野鳥生態繪畫。為了取得鳥類生態知識,也從事野鳥攝影。和作者一樣,用謙卑和求知若渴的心態去親近野鳥。舉凡和鳥類相關的環境、田野資訊,都要明察秋毫,也都必須事必躬親、身體力行。為達到這個目的,上山下海尋鳥蹤、求鳥影,想盡辦法取得野鳥的各種資訊自不用說。
藉著拍攝野鳥的過程,我也看到了環境、社會問題和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為什麼小水鴨喜歡聚集在華江橋下的河面上呢?想當然是為了食物。淡水河流域河水汙染由來已久,汙水孳生蚊蚋,魚蝦、水族聚集,於是雁鴨翔集覓食。當初設立「雁鴨公園」是為了要保護野鳥;但又期望「河清水清」還我一條乾淨的河流,如何兩全,恐得甚費思量。
作者愛鳥,把野鳥當作朋友。在野外遇見朋友,和朋友將心比心,關心自己也關心朋友。倘若我們不能「愛屋及鳥」,是不是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愛鳥及屋」?大家一起來愛鳥,交換不同的愛鳥心得,結交野鳥朋友,集合朋友一起來鞭策、改善環境,使人與鳥都可以安適而生存。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