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倒數:負碳技術的運用-永續ESG經營管理策略叢書No.2
內容簡介
書籍簡介
【本書特色】
★全面解析負碳技術
1.全球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
在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書內收錄、說明目前全球發展的減碳目標及作法,並分析其優缺點、現況等,並詳盡說明臺灣的碳排現況與減碳目標。
2.負碳技術
負碳技術作為減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技術包括碳匯與CCSU等,書內詳盡介紹碳匯的種類,如綠碳、藍碳等,而CCSU的技術項目及發展現況,更是不可錯過的議題。
3.臺灣碳匯及CCSU 發展之建議
以臺灣負碳發展作為主題,說明臺灣碳匯與CCSU的現況與發展過程、推動狀況等,並期許臺灣未來的負碳發展。
【內容簡介】
ESG 為什麼是下一個企業獲利公式?
永續不是「理想」,是「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的策略工具。
─企業必備最強ESG工具書─
當永續成為生存關鍵,理解 ESG 就是企業的必修課。
由企業ESG永續長詹中原教授領導跨領域專家團隊,
共同解析企業 ESG 實務、策略推動與品牌價值提升之道。
★負碳=移除>排放
所謂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若無法完全移除,是可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而淨零碳排是指七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需先盡力進行減量及移除,剩餘的排放量再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
至於負碳技術,則是指能移除的碳比排放出的碳還多的技術,其中包括:碳匯與CCSU。
★想達到零碳目標,不僅要淨零,更要負碳。
臺灣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但在2024年時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仍高達95.8%,且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的0.75%左右,要達到淨零排放,是具有相當的挑戰性,特別是臺灣極度缺乏能資源,且製造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都超過總排放量的50%,若要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就非得發展負碳技術。
★當氣候進入極端時代,減碳已無法等待!
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減少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而我們不僅要達到淨零碳排,更要發展負碳技術,才能讓二氧化碳逐步減少。
由於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超過95%,因此亟需發展負碳技術,方能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承諾。
本書說明全球及臺灣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並完整解讀負碳中碳匯與CCSU的技術、發展趨勢與所面臨的問題,最後則對於臺灣日後如何藉由跨產業與跨領域的整合,以共同推動並建立自主的負碳技術,提出看法與建議。
★負碳領域權威,帶領您深入剖析負碳技術
談駿嵩教授曾任多項國家負碳領域召集人,深耕減碳議題長達40年,以其豐富的學術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負碳技術,更能深刻體會負碳對於臺灣的重要性。
★本書為「永續ESG經營管理策略叢書」系列叢書第二本,以負碳技術為主題,暢談負碳技術的起源、過程,以及臺灣目前所面對的挑戰與期許。作者簡介
【本書特色】
★全面解析負碳技術
1.全球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
在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書內收錄、說明目前全球發展的減碳目標及作法,並分析其優缺點、現況等,並詳盡說明臺灣的碳排現況與減碳目標。
2.負碳技術
負碳技術作為減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技術包括碳匯與CCSU等,書內詳盡介紹碳匯的種類,如綠碳、藍碳等,而CCSU的技術項目及發展現況,更是不可錯過的議題。
3.臺灣碳匯及CCSU 發展之建議
以臺灣負碳發展作為主題,說明臺灣碳匯與CCSU的現況與發展過程、推動狀況等,並期許臺灣未來的負碳發展。
【內容簡介】
ESG 為什麼是下一個企業獲利公式?
永續不是「理想」,是「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的策略工具。
─企業必備最強ESG工具書─
當永續成為生存關鍵,理解 ESG 就是企業的必修課。
由企業ESG永續長詹中原教授領導跨領域專家團隊,
共同解析企業 ESG 實務、策略推動與品牌價值提升之道。
★負碳=移除>排放
所謂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若無法完全移除,是可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而淨零碳排是指七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需先盡力進行減量及移除,剩餘的排放量再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
至於負碳技術,則是指能移除的碳比排放出的碳還多的技術,其中包括:碳匯與CCSU。
★想達到零碳目標,不僅要淨零,更要負碳。
臺灣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但在2024年時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仍高達95.8%,且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的0.75%左右,要達到淨零排放,是具有相當的挑戰性,特別是臺灣極度缺乏能資源,且製造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都超過總排放量的50%,若要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就非得發展負碳技術。
★當氣候進入極端時代,減碳已無法等待!
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減少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而我們不僅要達到淨零碳排,更要發展負碳技術,才能讓二氧化碳逐步減少。
由於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超過95%,因此亟需發展負碳技術,方能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承諾。
本書說明全球及臺灣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並完整解讀負碳中碳匯與CCSU的技術、發展趨勢與所面臨的問題,最後則對於臺灣日後如何藉由跨產業與跨領域的整合,以共同推動並建立自主的負碳技術,提出看法與建議。
★負碳領域權威,帶領您深入剖析負碳技術
談駿嵩教授曾任多項國家負碳領域召集人,深耕減碳議題長達40年,以其豐富的學術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負碳技術,更能深刻體會負碳對於臺灣的重要性。
★本書為「永續ESG經營管理策略叢書」系列叢書第二本,以負碳技術為主題,暢談負碳技術的起源、過程,以及臺灣目前所面對的挑戰與期許。
【本書特色】
★全面解析負碳技術
1.全球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
在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書內收錄、說明目前全球發展的減碳目標及作法,並分析其優缺點、現況等,並詳盡說明臺灣的碳排現況與減碳目標。
2.負碳技術
負碳技術作為減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技術包括碳匯與CCSU等,書內詳盡介紹碳匯的種類,如綠碳、藍碳等,而CCSU的技術項目及發展現況,更是不可錯過的議題。
3.臺灣碳匯及CCSU 發展之建議
以臺灣負碳發展作為主題,說明臺灣碳匯與CCSU的現況與發展過程、推動狀況等,並期許臺灣未來的負碳發展。
【內容簡介】
ESG 為什麼是下一個企業獲利公式?
永續不是「理想」,是「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的策略工具。
─企業必備最強ESG工具書─
當永續成為生存關鍵,理解 ESG 就是企業的必修課。
由企業ESG永續長詹中原教授領導跨領域專家團隊,
共同解析企業 ESG 實務、策略推動與品牌價值提升之道。
★負碳=移除>排放
所謂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若無法完全移除,是可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而淨零碳排是指七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需先盡力進行減量及移除,剩餘的排放量再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
至於負碳技術,則是指能移除的碳比排放出的碳還多的技術,其中包括:碳匯與CCSU。
★想達到零碳目標,不僅要淨零,更要負碳。
臺灣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但在2024年時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仍高達95.8%,且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的0.75%左右,要達到淨零排放,是具有相當的挑戰性,特別是臺灣極度缺乏能資源,且製造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都超過總排放量的50%,若要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就非得發展負碳技術。
★當氣候進入極端時代,減碳已無法等待!
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減少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而我們不僅要達到淨零碳排,更要發展負碳技術,才能讓二氧化碳逐步減少。
由於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超過95%,因此亟需發展負碳技術,方能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承諾。
本書說明全球及臺灣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並完整解讀負碳中碳匯與CCSU的技術、發展趨勢與所面臨的問題,最後則對於臺灣日後如何藉由跨產業與跨領域的整合,以共同推動並建立自主的負碳技術,提出看法與建議。
★負碳領域權威,帶領您深入剖析負碳技術
談駿嵩教授曾任多項國家負碳領域召集人,深耕減碳議題長達40年,以其豐富的學術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負碳技術,更能深刻體會負碳對於臺灣的重要性。
★本書為「永續ESG經營管理策略叢書」系列叢書第二本,以負碳技術為主題,暢談負碳技術的起源、過程,以及臺灣目前所面對的挑戰與期許。作者簡介
【本書特色】
★全面解析負碳技術
1.全球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
在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書內收錄、說明目前全球發展的減碳目標及作法,並分析其優缺點、現況等,並詳盡說明臺灣的碳排現況與減碳目標。
2.負碳技術
負碳技術作為減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技術包括碳匯與CCSU等,書內詳盡介紹碳匯的種類,如綠碳、藍碳等,而CCSU的技術項目及發展現況,更是不可錯過的議題。
3.臺灣碳匯及CCSU 發展之建議
以臺灣負碳發展作為主題,說明臺灣碳匯與CCSU的現況與發展過程、推動狀況等,並期許臺灣未來的負碳發展。
【內容簡介】
ESG 為什麼是下一個企業獲利公式?
永續不是「理想」,是「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的策略工具。
─企業必備最強ESG工具書─
當永續成為生存關鍵,理解 ESG 就是企業的必修課。
由企業ESG永續長詹中原教授領導跨領域專家團隊,
共同解析企業 ESG 實務、策略推動與品牌價值提升之道。
★負碳=移除>排放
所謂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若無法完全移除,是可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而淨零碳排是指七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要等於移除量,需先盡力進行減量及移除,剩餘的排放量再使用抵換做為移除手段。
至於負碳技術,則是指能移除的碳比排放出的碳還多的技術,其中包括:碳匯與CCSU。
★想達到零碳目標,不僅要淨零,更要負碳。
臺灣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入法,但在2024年時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仍高達95.8%,且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的0.75%左右,要達到淨零排放,是具有相當的挑戰性,特別是臺灣極度缺乏能資源,且製造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都超過總排放量的50%,若要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就非得發展負碳技術。
★當氣候進入極端時代,減碳已無法等待!
全球進入極端氣候後,減少碳排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而我們不僅要達到淨零碳排,更要發展負碳技術,才能讓二氧化碳逐步減少。
由於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存度超過95%,因此亟需發展負碳技術,方能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承諾。
本書說明全球及臺灣碳排現況與減碳方案,並完整解讀負碳中碳匯與CCSU的技術、發展趨勢與所面臨的問題,最後則對於臺灣日後如何藉由跨產業與跨領域的整合,以共同推動並建立自主的負碳技術,提出看法與建議。
★負碳領域權威,帶領您深入剖析負碳技術
談駿嵩教授曾任多項國家負碳領域召集人,深耕減碳議題長達40年,以其豐富的學術經歷,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負碳技術,更能深刻體會負碳對於臺灣的重要性。
★本書為「永續ESG經營管理策略叢書」系列叢書第二本,以負碳技術為主題,暢談負碳技術的起源、過程,以及臺灣目前所面對的挑戰與期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