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在台灣(台灣史論叢 醫學公衛篇)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台灣最早系統性的公共衛生,誠然是19世紀末日本基於殖民統治之必要,特別為有效控制傳染病,所建立的公共衛生體系。20世紀上半葉,台灣位處兩個帝國體系之邊陲位置:近代殖民帝國日本、二次大戰後非正式帝國的美國,促成台灣公共衛生的持續發展。伴隨日本在台殖民統治趨於鞏固,台灣的公共衛生不僅有階段性的發展,並逐漸與日本帝國中心同步。二次大戰後,美國為鞏固東亞地區反共勢力,促使台灣成為美式醫學衛生的示範地,台灣的公衛醫學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從戰前日本德日式殖民近代衛生,轉至美式醫學衛生體系,其間日本遺產延續與斷裂的問題,都影響台灣現代醫學與公衛發展,是重要的歷史課題。
本書名為《現代醫學在台灣》,是基於「西方現代醫學」在台灣展開之涉及多重的歷史意義。共選錄9篇文章,探討清代、日治與戰後台灣公共衛生史課題。結合不同學科的研究亦展現此議題的發展性、開創性與跨領域性。希冀藉由各篇的研究成果,得以架構台灣醫學與公衛史發展的主軸與其歷史脈絡,展現此研究領域的新面貌。
本書名為《現代醫學在台灣》,是基於「西方現代醫學」在台灣展開之涉及多重的歷史意義。共選錄9篇文章,探討清代、日治與戰後台灣公共衛生史課題。結合不同學科的研究亦展現此議題的發展性、開創性與跨領域性。希冀藉由各篇的研究成果,得以架構台灣醫學與公衛史發展的主軸與其歷史脈絡,展現此研究領域的新面貌。
目錄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目次
導論:現代醫學在台灣╱范燕秋
第一章 19世紀福爾摩沙醫學教育溯源:打狗慕德醫院及其附設醫學校╱呂佩穎、賴淑芳
一、前言
二、慕德醫院
(一)慕德醫院的前身:打狗醫館
(二)慕德醫院開幕
(三)地理勘正:山腰上或山腳下的醫生館?
三、醫學教育計畫:西方正統醫學教育之引進
(一)培育在地醫師
(二)傳統蘇格蘭醫學教育的影響
(三)醫學教育落根之困難
(四)語言障礙
(五)課程安排、挑戰與文化衝擊
四、資格審定與學成
(一)資格審定:蘇格蘭制度影響
(二)在香港第一階段的初階專業考試
(三)「有志竟成者矣」:考試、畢業、職涯
五、林晟:慕德醫學校的醫學生?
六、結語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台灣瘧疾防遏政策:「對人法」?「對蚊法」?╱顧雅文
一、前言
二、特別防治區的「對人法」
三、從「防蚊」到「驅蚊」
四、「對蚊法」的實施與成效
五、結語
第三章 流轉與離鄉:日本西洋醫學的擴散╱劉士永
一、前言
二、日本明治醫界內的師承系譜與新派閥
三、漣漪效應
(一)高木友枝抵台:第一波的漣漪
(二)北里門生在朝鮮:第一波漣漪的餘波蕩漾
(三)餘波裡的滿洲
(四)往上海的發展:第二波的漣漪效應
四、結語
第四章 在帝國醫學與殖民醫學的夾縫之中: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腳氣病問題╱范燕秋
一、前言:從一則台灣人的日記談起
二、從「日本國民病」到殖民地腳氣病:疾病流行結構與機制
三、日本帝國醫學與1910年代腳氣病因爭議:醫學生傅春鏡之死
四、1920年代日本腳氣病防治與反殖民醫學權力:新時代台灣醫師的批判
五、1930年代台灣人的腳氣病及其醫療:腳氣病防治變革中的主體經驗
六、結語:在醫學的夾縫之中
第五章 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雷祥麟
一、前言:傳統醫療與東亞現代性
二、杜聰明與余巖
三、實驗治療學
四、漢醫醫院
五、「倒行逆施」法
六、結語:創造價值
第六章 樂生療養院與台灣近代癩病醫學研究:醫學研究與政策之間╱范燕秋
一、前言
二、19世紀末國際癩病政策範型「挪威」:癩病細菌學研究的起點
三、日本癩病隔離政策與醫學研究之建立:日本癩學會細菌學與體質論的爭議
四、日本癩病醫學研究的移植與台灣的殖民醫學:以樂生院為研究據點
五、戰後台灣癩病醫學研究的延續與斷裂:現代免疫學研究的登場
六、結語
第七章 大鶴正滿與臺北帝國大學:一位寄生蟲學者的生涯軌跡╱飯島渉著,郭婷玉譯
一、前言
二、從臺北高等學校到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三、軍隊經驗
四、從戰場到研究室:九州大學醫學部、新潟大學醫學部
五、中國與台灣
六、前往琉球:擔任琉球大學醫學部部長
七、結語
第八章 世界衛生組織與1950年代台灣護理專業之發展╱張淑卿
一、前言
二、台灣護理專業的起源與世界衛生組織簡史
三、既有研究成果
四、1952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國際護理教育會議」
(一)正式會議前的準備
(二)參與成員的名單
(三)會議進行方式與會後討論
五、WHO與台灣公共衛生護理
(一)砂眼防治
(二)結核病防治
(三)婦幼衛生
六、WHO與台大護理教育之改革
七、結語
第九章 戰後台灣的免疫學專科化:國際援助、學術外交與邊界物╱許宏彬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三、1960年之前的台灣免疫研究與實作
四、從細菌學及微生物學中開展:1960年代國際免疫學的發展與引介入台
五、在診間與實驗室之間:1970年代的國際援助、免疫檢測技術與臨床免疫學
六、1970年代後期的學術外交與早熟的免疫學專科
七、結語
延伸閱讀書目╱范燕秋
索引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目次
導論:現代醫學在台灣╱范燕秋
第一章 19世紀福爾摩沙醫學教育溯源:打狗慕德醫院及其附設醫學校╱呂佩穎、賴淑芳
一、前言
二、慕德醫院
(一)慕德醫院的前身:打狗醫館
(二)慕德醫院開幕
(三)地理勘正:山腰上或山腳下的醫生館?
三、醫學教育計畫:西方正統醫學教育之引進
(一)培育在地醫師
(二)傳統蘇格蘭醫學教育的影響
(三)醫學教育落根之困難
(四)語言障礙
(五)課程安排、挑戰與文化衝擊
四、資格審定與學成
(一)資格審定:蘇格蘭制度影響
(二)在香港第一階段的初階專業考試
(三)「有志竟成者矣」:考試、畢業、職涯
五、林晟:慕德醫學校的醫學生?
六、結語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台灣瘧疾防遏政策:「對人法」?「對蚊法」?╱顧雅文
一、前言
二、特別防治區的「對人法」
三、從「防蚊」到「驅蚊」
四、「對蚊法」的實施與成效
五、結語
第三章 流轉與離鄉:日本西洋醫學的擴散╱劉士永
一、前言
二、日本明治醫界內的師承系譜與新派閥
三、漣漪效應
(一)高木友枝抵台:第一波的漣漪
(二)北里門生在朝鮮:第一波漣漪的餘波蕩漾
(三)餘波裡的滿洲
(四)往上海的發展:第二波的漣漪效應
四、結語
第四章 在帝國醫學與殖民醫學的夾縫之中: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腳氣病問題╱范燕秋
一、前言:從一則台灣人的日記談起
二、從「日本國民病」到殖民地腳氣病:疾病流行結構與機制
三、日本帝國醫學與1910年代腳氣病因爭議:醫學生傅春鏡之死
四、1920年代日本腳氣病防治與反殖民醫學權力:新時代台灣醫師的批判
五、1930年代台灣人的腳氣病及其醫療:腳氣病防治變革中的主體經驗
六、結語:在醫學的夾縫之中
第五章 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雷祥麟
一、前言:傳統醫療與東亞現代性
二、杜聰明與余巖
三、實驗治療學
四、漢醫醫院
五、「倒行逆施」法
六、結語:創造價值
第六章 樂生療養院與台灣近代癩病醫學研究:醫學研究與政策之間╱范燕秋
一、前言
二、19世紀末國際癩病政策範型「挪威」:癩病細菌學研究的起點
三、日本癩病隔離政策與醫學研究之建立:日本癩學會細菌學與體質論的爭議
四、日本癩病醫學研究的移植與台灣的殖民醫學:以樂生院為研究據點
五、戰後台灣癩病醫學研究的延續與斷裂:現代免疫學研究的登場
六、結語
第七章 大鶴正滿與臺北帝國大學:一位寄生蟲學者的生涯軌跡╱飯島渉著,郭婷玉譯
一、前言
二、從臺北高等學校到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三、軍隊經驗
四、從戰場到研究室:九州大學醫學部、新潟大學醫學部
五、中國與台灣
六、前往琉球:擔任琉球大學醫學部部長
七、結語
第八章 世界衛生組織與1950年代台灣護理專業之發展╱張淑卿
一、前言
二、台灣護理專業的起源與世界衛生組織簡史
三、既有研究成果
四、1952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國際護理教育會議」
(一)正式會議前的準備
(二)參與成員的名單
(三)會議進行方式與會後討論
五、WHO與台灣公共衛生護理
(一)砂眼防治
(二)結核病防治
(三)婦幼衛生
六、WHO與台大護理教育之改革
七、結語
第九章 戰後台灣的免疫學專科化:國際援助、學術外交與邊界物╱許宏彬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三、1960年之前的台灣免疫研究與實作
四、從細菌學及微生物學中開展:1960年代國際免疫學的發展與引介入台
五、在診間與實驗室之間:1970年代的國際援助、免疫檢測技術與臨床免疫學
六、1970年代後期的學術外交與早熟的免疫學專科
七、結語
延伸閱讀書目╱范燕秋
索引
序/導讀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
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將研究回饋到教學」的理念,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人文社會環境之憾,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中,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獨特性,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入台灣史研究,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有鑑於此,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台灣史論叢」,擬以單一的學術領域,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進行分冊。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面向的探究,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以拓展史學研究者的視野;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於運用台灣的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所亟需之台灣史基礎知識,裨益於人文社會理論的在地化。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願,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形塑台灣新文化!
這套「台灣史論叢」的出版契機,來自2018年台大教務處運用教育部經費,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優質教科書出版計劃」。在最初的發想階段,承蒙劉翠溶院士、謝國興教授、張隆志教授殷切指導,湯世鑄總編輯為多面向的考量,方見其端倪。按台灣學界自1970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起迄今,在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各層面,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應論述上之需,匯集其個人所撰寫、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串連成一書,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有幸邀集來自國內外、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王泰升、李文良、呂紹理、吳叡人、吳聰敏、洪郁如、范燕秋、許佩賢、許雪姬、黃美娥、張隆志、詹素娟、劉益昌、劉翠溶、薛化元、謝國興(依姓名筆畫排列),擔任各分冊主編。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中,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接近者,故為彌補這項缺憾,各分冊都列有「延伸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本論叢之完成有賴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下,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全書格式一致化、編排索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行銷。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所為的學術累積。個人才具有限,忝為叢書的策劃,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作者及出版中心同仁,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貢獻一份心力,甚感幸運與榮耀。
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將研究回饋到教學」的理念,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人文社會環境之憾,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中,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獨特性,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入台灣史研究,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有鑑於此,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台灣史論叢」,擬以單一的學術領域,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進行分冊。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面向的探究,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以拓展史學研究者的視野;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於運用台灣的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所亟需之台灣史基礎知識,裨益於人文社會理論的在地化。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願,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形塑台灣新文化!
這套「台灣史論叢」的出版契機,來自2018年台大教務處運用教育部經費,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優質教科書出版計劃」。在最初的發想階段,承蒙劉翠溶院士、謝國興教授、張隆志教授殷切指導,湯世鑄總編輯為多面向的考量,方見其端倪。按台灣學界自1970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起迄今,在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各層面,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應論述上之需,匯集其個人所撰寫、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串連成一書,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有幸邀集來自國內外、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王泰升、李文良、呂紹理、吳叡人、吳聰敏、洪郁如、范燕秋、許佩賢、許雪姬、黃美娥、張隆志、詹素娟、劉益昌、劉翠溶、薛化元、謝國興(依姓名筆畫排列),擔任各分冊主編。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中,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接近者,故為彌補這項缺憾,各分冊都列有「延伸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本論叢之完成有賴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下,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全書格式一致化、編排索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行銷。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所為的學術累積。個人才具有限,忝為叢書的策劃,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作者及出版中心同仁,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貢獻一份心力,甚感幸運與榮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