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地瓜餐的原創設計者陳堅真老師長年推廣「自然律例」的養生保健觀念,開課至今受到社會上各個階層民眾的歡迎,並帶動起吃地瓜的風潮。其實地瓜餐只是她整套健康法的一環,本書詳實收錄了陳老師多年的養生經驗,讀者能夠從提綱挈領的篇章裡面輕鬆了解她的健康祕訣。本書內容一開始從建立正確的養生觀念談起;第二,提醒讀者飲食應該注意的事項,如何認識健康食品,以及如何吸收營養,不必花大錢就能夠得到最佳效果;第三,運動養生的訣竅與方式;第四,認識肝、腸、胃的致命傷,要從日常生活作息和飲食來維持身體重要器官的正常運作;第五,討論致癌的因果;最後,則對現今錯誤的育兒觀念提出建議,即養生之道要從小養成習慣。
陳老師曾經歷過重症,後來痊癒,甚至恢復青春。她總結自己的生、老、病到病癒、回春的經歷,以及學醫自療的心得,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然律例」養生之道,完成這本易懂且實用的養生保健書,非常值得受現代文明病痛所苦的大眾來參考
陳老師曾經歷過重症,後來痊癒,甚至恢復青春。她總結自己的生、老、病到病癒、回春的經歷,以及學醫自療的心得,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然律例」養生之道,完成這本易懂且實用的養生保健書,非常值得受現代文明病痛所苦的大眾來參考
目錄
【楔子】
陳堅真的生命軌跡──死去,活來
第一課 自然律例的主張
第二課 食物的屬性
第三課 細胞金字塔
第四課 回春&帶氧運動
第五課 保肝和治肝
第六課 保腸胃和治腸胃
第七課 致癌的因果
第八課 育兒論的迷思
陳堅真的生命軌跡──死去,活來
第一課 自然律例的主張
第二課 食物的屬性
第三課 細胞金字塔
第四課 回春&帶氧運動
第五課 保肝和治肝
第六課 保腸胃和治腸胃
第七課 致癌的因果
第八課 育兒論的迷思
序/導讀
癌症患者的見證,120天就能見到效果
十年前,我曾經幫助過一個罹癌學員。由於患有罕見疾病肺腺癌,再加上醫療疏失導致腎臟穿孔,這位學員剛開始時幾乎沒有體力自己走到我家上課,必須經由親人半背半扶,才能來上自然律例的課程。但是四個月之後,原本已經大到十四公分的腫瘤,明顯地縮小到七公分;再過四個月縮小至三‧五公分;第九月的時候,腫瘤已經只剩下一‧七五公分;到了一年左右,他的腫瘤已經小到幾乎不見的一公分左右。
這不是奇蹟也不是神話,而是真人真事。靠著人體新陳代謝的自癒能力,這個學員救了自己。他沒有吃什麼仙丹神藥,靠的就是全然地、嚴格地遵守自然律例的作息和飲食原則。
只要回歸自然律例,並執行自然律例,每個人都可以祛病回春,並且活出健康和青春。而且因為身體細胞的自然代謝周期為四個月,所以執行自然律例四個月之後,就可以明顯見到效果了。如果你相信並且執行自然律例,便能打破「生、老、病、死」的窠臼,朝「生、長、死」的理想生活而去,這是順應天地間既有的自然法則,將人類與生俱來既有的優勢和本能發揮到極致的結果。
十年前,我曾經幫助過一個罹癌學員。由於患有罕見疾病肺腺癌,再加上醫療疏失導致腎臟穿孔,這位學員剛開始時幾乎沒有體力自己走到我家上課,必須經由親人半背半扶,才能來上自然律例的課程。但是四個月之後,原本已經大到十四公分的腫瘤,明顯地縮小到七公分;再過四個月縮小至三‧五公分;第九月的時候,腫瘤已經只剩下一‧七五公分;到了一年左右,他的腫瘤已經小到幾乎不見的一公分左右。
這不是奇蹟也不是神話,而是真人真事。靠著人體新陳代謝的自癒能力,這個學員救了自己。他沒有吃什麼仙丹神藥,靠的就是全然地、嚴格地遵守自然律例的作息和飲食原則。
只要回歸自然律例,並執行自然律例,每個人都可以祛病回春,並且活出健康和青春。而且因為身體細胞的自然代謝周期為四個月,所以執行自然律例四個月之後,就可以明顯見到效果了。如果你相信並且執行自然律例,便能打破「生、老、病、死」的窠臼,朝「生、長、死」的理想生活而去,這是順應天地間既有的自然法則,將人類與生俱來既有的優勢和本能發揮到極致的結果。
試閱
Note
吃肉和海鮮的劈腿禁忌
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
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
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
什麼溫度吃什麼肉
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的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溫度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二十五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二十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十度以下可以吃羊肉。
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台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台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地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注射抗生素或是藥物等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 人為的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
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佈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比較高的而且比較乾燥的寒帶國家,因為當地的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台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不適合在台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緯度更高,氣候更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溼熱的台灣人食用了。
但是台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是在攝氏二十五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二十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攝氏十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
一餐混食多種類的肉和海鮮易致病
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食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喝牛肉湯;如果吃得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合消化之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完成,當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便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後果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
Note
用藥不用葯
藥與葯的不同
「藥」和「葯」,有何不同呢?
可能很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從兩個字的字型來看,就可以看出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藥」拆開來是「艸」和「樂」,「葯」拆開來則是「艸」和「約」。前者是可以讓人快樂的,後者則是對身體有約束作用的。也就是說,吃「藥」對人是有幫助的,吃「葯」則可能越吃讓身體越不舒服。
我常常告訴學員,「藥」屬於上品,「葯」則是下品。有病時應該要吃的是「藥」而不是「葯」。
在自然律例當中,所有的食物都是藥或葯,只是對身體有幫助、無副作用的就是「藥」;對身體有副作用、有負面影響的就是「葯」。至於哪些屬於「藥」?哪些屬於「葯」呢?
答案就在自然律例的飲食原則裡,當季當地、適人適性的食物就是「藥」,違反當地當季、適人適性原則的就是「葯」。以台灣人為例,在此生長、適合本地人吃的稻米和地瓜就是「上品藥」;非本地生產的小麥、燕麥等等所製作而成的麵包、麵類等等就是「下品葯」。
因為節令和地點的不同,同一樣食物有可能是「藥」也有可能是「葯」。比方說在台灣,夏天的瓜類,可以幫忙清熱洩火,是相當好的「上品藥」,但是在冬天,瓜類就是「下品葯」了。因為冬天吃瓜,很可能對身體造成過寒的副作用,身體容易出現畏寒或是手腳冰冷等等現象,對健康沒有好處反而有負面的影響。
葯是肝臟的大敵
之所以在此提到「藥」與「葯」的不同,不僅是因為兩者用法的正確與否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對於肝臟來說,葯物更是造成威脅肝功能的一大兇手,尤其是化學製造的「下品葯」。
肝臟是解毒工廠,但它也可能因為無法分解葯物的毒性而中毒,造成葯物性肝炎。葯物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一樣,剛開始不痛不癢,但是嚴重時可能引起包括急性和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腫瘤等,其中最嚴重的是猛爆性肝炎,因此談保肝、治肝,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拒絕亂吃「葯」。
有些葯物在正常劑量下也會在特定人身上引起過敏反應,而這種反應對肝臟的傷害也難以預測,例如抗痙攣藥在某些人身上會引起過敏性反應,而且通常在幾星期後才發生疲倦、發燒、出疹子等症狀。
勿任意阻止內層皮膚膜的代謝
要提醒的是,利用葯物阻止人體內層皮膚膜的新陳代謝,對於肝臟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何謂內層皮膚膜?口腔、鼻腔、喉嚨、陰道內的皮膚都屬於內層皮膚膜,這些部位的皮膚比身體外層的皮膚更接近人體器官,是保護器官的後端防線。當這些內膜皮膚出現破皮或是發癢的現象時,應該給予身體自然代謝的機會,而非用葯物阻止代謝過程,進而造成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因而給肝臟帶來更大的負擔。
所以我經常提醒學員,用葯的時候一定要特別小心,即便是擦拭或是塞劑等葯物都可能對肝臟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本身有肝炎或是肝功能差的人,更不可不慎。
吃肉和海鮮的劈腿禁忌
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
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
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
什麼溫度吃什麼肉
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的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溫度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二十五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二十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十度以下可以吃羊肉。
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台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台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地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注射抗生素或是藥物等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 人為的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
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佈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比較高的而且比較乾燥的寒帶國家,因為當地的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台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不適合在台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緯度更高,氣候更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溼熱的台灣人食用了。
但是台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是在攝氏二十五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二十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攝氏十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
一餐混食多種類的肉和海鮮易致病
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食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喝牛肉湯;如果吃得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合消化之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完成,當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便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後果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
Note
用藥不用葯
藥與葯的不同
「藥」和「葯」,有何不同呢?
可能很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從兩個字的字型來看,就可以看出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藥」拆開來是「艸」和「樂」,「葯」拆開來則是「艸」和「約」。前者是可以讓人快樂的,後者則是對身體有約束作用的。也就是說,吃「藥」對人是有幫助的,吃「葯」則可能越吃讓身體越不舒服。
我常常告訴學員,「藥」屬於上品,「葯」則是下品。有病時應該要吃的是「藥」而不是「葯」。
在自然律例當中,所有的食物都是藥或葯,只是對身體有幫助、無副作用的就是「藥」;對身體有副作用、有負面影響的就是「葯」。至於哪些屬於「藥」?哪些屬於「葯」呢?
答案就在自然律例的飲食原則裡,當季當地、適人適性的食物就是「藥」,違反當地當季、適人適性原則的就是「葯」。以台灣人為例,在此生長、適合本地人吃的稻米和地瓜就是「上品藥」;非本地生產的小麥、燕麥等等所製作而成的麵包、麵類等等就是「下品葯」。
因為節令和地點的不同,同一樣食物有可能是「藥」也有可能是「葯」。比方說在台灣,夏天的瓜類,可以幫忙清熱洩火,是相當好的「上品藥」,但是在冬天,瓜類就是「下品葯」了。因為冬天吃瓜,很可能對身體造成過寒的副作用,身體容易出現畏寒或是手腳冰冷等等現象,對健康沒有好處反而有負面的影響。
葯是肝臟的大敵
之所以在此提到「藥」與「葯」的不同,不僅是因為兩者用法的正確與否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對於肝臟來說,葯物更是造成威脅肝功能的一大兇手,尤其是化學製造的「下品葯」。
肝臟是解毒工廠,但它也可能因為無法分解葯物的毒性而中毒,造成葯物性肝炎。葯物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一樣,剛開始不痛不癢,但是嚴重時可能引起包括急性和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腫瘤等,其中最嚴重的是猛爆性肝炎,因此談保肝、治肝,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拒絕亂吃「葯」。
有些葯物在正常劑量下也會在特定人身上引起過敏反應,而這種反應對肝臟的傷害也難以預測,例如抗痙攣藥在某些人身上會引起過敏性反應,而且通常在幾星期後才發生疲倦、發燒、出疹子等症狀。
勿任意阻止內層皮膚膜的代謝
要提醒的是,利用葯物阻止人體內層皮膚膜的新陳代謝,對於肝臟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何謂內層皮膚膜?口腔、鼻腔、喉嚨、陰道內的皮膚都屬於內層皮膚膜,這些部位的皮膚比身體外層的皮膚更接近人體器官,是保護器官的後端防線。當這些內膜皮膚出現破皮或是發癢的現象時,應該給予身體自然代謝的機會,而非用葯物阻止代謝過程,進而造成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因而給肝臟帶來更大的負擔。
所以我經常提醒學員,用葯的時候一定要特別小心,即便是擦拭或是塞劑等葯物都可能對肝臟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本身有肝炎或是肝功能差的人,更不可不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