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水的漫舞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3個人喜歡
  • 9 198
    22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健康飲食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王唯工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大塊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07/04/25

出版情報

王唯工養生之道《氣血的旋律》

2010/02/08 血壓為什麼會高?如何治療?王唯工日前公開宣佈,關於高血壓的成因與治療,西醫錯了,中醫也錯了。中醫普遍認為高血壓是因為肝火旺,肝陽上亢,多以降肝火藥方來治,這搞錯高血壓成因的療法,反而降低了肝臟的解毒功能。西醫解釋高血壓,十之七八「原因不明」,也就是本態性高血壓。 至於西醫開的降血壓藥,一吃就不能停,吃不好,吃不死,得吃一輩子,背後是循著資本主義邏輯運作的藥廠。但所有的藥都有副作用。 故事回到令中醫起死回生的關鍵2002年。那一年,王唯工積二十年「中醫現代化」研究之力寫出他的第一本科普書《氣的樂章》(大塊),提出了一個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西醫不肯承認其存在的「氣」就是一種共振。用「共振」觀點王唯工解釋了七大生理學無法回答的問題,如「心臟為什麼不長在頭頂上?」、「器官為何與主動脈聯接角度呈九十度排列?」,並大膽結論,要治療現代病,只需針對一個共同的「因」──血液循環。 《氣的樂章》用科學證明中醫的「氣」「經絡」確實存在,讓聲稱中醫不科學的反對派把「消滅中醫」的傲慢吞了回去。 八年後王唯工再出版《2014130279678》(大塊),更進一步對「氣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做出更精確的描述。西醫一直把肺循環視為體循環的縮小版,這把整個現代醫學的循環系統論引向一條錯誤的道路,王唯工在書中以一張體循環與肺循環解剖圖呈顯兩者「任務截然不同」,這圖西醫一看就懂,「比一萬個方程式更有用」,再根據循環理論找出八成高血壓的最大成因──肺虛,既是肺虛所致,無論用藥、練功、運動,都應以補肺、補中、練中焦之氣為目標,總之就是提高血中含氧量。 王唯工直指醫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只知相關性,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因為找出因果性最難」。 現代人追求健康,一要減少體內二氧化碳濃度,二是增加血循環。王唯工個人的養生之道,遂以「香功」為底,再打上一節太極拳,每天必飲一大杯全脂牛奶,大量吃以油脂包裹的青菜(見《水的漫舞》/大塊),多年下來,水腫不再,黯黑的面色消褪。遙想當年唸台大物理系時,王唯工和另一位同學是班上身體最弱二人組,如今這位六十七歲「年輕老人」有把握他是同學中最健康的一個。 王唯工從小不但體弱,還多災多難,十歲以前就經歷過從四公尺樹上摔下、遭石塊擊中右腦,毒蟲咬傷等幾次生死大劫,整個身體的地基搖搖欲墜,好在這些外傷內傷只動搖他身體卻沒影響腦袋的聰明,只不過每逢考試,因為力氣不足以貫之,一整天考下來,最後考的科目成績一定最差。上大學以後,整天纏擾他的是頭昏眼花、失眠、鼻涕倒流、齒牙動牙,真是苦不堪言,這樣的身體迫使他自力救濟,開始練太極拳,進而對中醫盟發興趣,清大物理所畢業後,再選擇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物理。1988年,王唯工用他研發的脈診儀測量膽經循環,發現到他頭上的血液只有一般人的三分之一。 寫作《氣的樂章》之前,王唯工是一個埋在深深學院裡鑽研的教授學者,論文等身,享譽醫學工程界。他從來不曾想過推廣,一直到2000年遇上一場驚險車禍。車禍發生在美國加州,當時他才剛開完一場學術會議,一輛原本平行的車忽地從側面轉個大彎撞過來,他連人帶車差一點被撞進海裡,這一撞卻把他撞醒了,那一剎那浮出的第一個念頭竟是「啊,我必須寫書推廣我的研究」,因為如果不寫,「再兩百年也沒有人知道」。 車禍撞出了《氣的樂章》《水的漫舞》與《氣血的旋律》,因為天降王唯工,中醫得以用現代化的語言和西醫對話。 所謂的中醫西醫,王唯工認為,是文化造成的,而非天生自然的分類,有時除了文化,還有政治介入,「文化都不純粹了,更何況黑暗的政治,更何況不可質疑的宗教?」所以嚴格來說,無論中醫西醫都不是最純粹的科學,兩邊都有太多文化的雜音攙雜其中。王唯工用雙子星高塔做比喻,中西醫要對話,兩邊就不能站在各自的高塔頂端,必須回到最底層,從人的身體,回到循環的基礎。 王唯工因此慶幸自己唸的是物理,物理給他最寶貴的訓練,就是一種「看到事物本質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幫助他擺脫文化的迷思。 那麼可不可能有一天,中醫西醫合體成為一致的醫學,回到最基礎的,人的身體,回到人最根本的「食色性也」對話?王唯工漫長的「中醫現代化」研究之路如果有終點,他期待的終點就在這裡:沒有中醫西醫,只有從人的身體,從最基礎的循環出發的醫學;不問中醫西醫,只要能把病治好,讓身體回到初始的平衡,就是好的醫學。 *文中王唯工照片,由大塊文化提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水是陰,氣是陽;氣不足則水起,水排除則氣至。

在《氣的樂章》一書中,王教授清楚地說明了氣即共振,解釋了養份在人體中的運送;在本書中,王教授則進一步解釋,要健康,除了養份能順利輸送,還要廢料能順利排除。所謂廢料,就是含二氧化碳的酸水;酸水的堆積,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水腫」。

現今社會極強調排酸、排毒,並且不時流行各式各樣的健康飲食理論,但一般人──包括許多營養專家,都只知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實上,所謂的「酸」和「毒」,都是人體沒有排出的廢料(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可以說,幾乎所有不健康和肥胖的原因,都和二氧化碳的堆積有關。所以任何一種健康飲食、減肥理論,都必須理解這個最根本的成因,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王教授的背景結合中西醫,他在本書中以精簡且邏輯清楚的方式,說明二氧化碳如何產生、如何堆積,如何形成幾個不同階段的水腫;更重要的,我們可以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消除水腫,邁向真正沒有病痛、不會老化的人生。有了水腫這個健康早期退化的指標,我們就不必仰賴西醫成千上萬的標準值來為健康下定義,也不必等身體器官拉警報了才來修正我們的飲食作息。

王教授提出的減重飲食新理論,推翻一般人的既有認知,很有可能會是繼阿金瘦身法(Atkins diet)之後最具有影響潛力的革新理論。

「氣」與「水」是健康的一體兩面,有了這兩方面的知識,我們都有機會預約一百二十歲的未來。

作者

王唯工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了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聘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醫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

目錄

前言  

I.人體的運作之舞
我健康嗎?
水腫與老化的關係
血循環之再探
能量醫學的觀點

II.二氧化碳是毒
人體的下水道系統
酸水的形成
水腫的五個階段
排毒就是排除含二氧化碳的酸水

III.減水腫計劃
脂肪是比碳水化合物更好的能量來源
飽和油和不飽和油的正確食用方式
為什麼要多吃纖維素
健康飲食之兩大原則

IV.保健的要訣(運動篇)
酸水集中處
協助身體排除二氧化碳的方法
增加氧氣的運動
排酸水運動──伸展運動
糾正姿勢的運動

V.保健的要訣(飲食篇)
早期診斷、並可自我檢測的健康標準
飲食的四大原則
多吃油,皮膚就不油
蛋白質是最不好的熱量來源
食物分配的革新理論


結語  以能量為出發點的食物觀

試閱

前言

東西方醫藥學中最大的分歧是「血」與「氣」。

西方文化重形,以解剖為基礎;以看得見的內臟、骨骼、肌肉及血管等可以清晰分析的標的為主,進而對血液的成分、各個器官之大小、各種組織之結構都一一加以了解。東方以中國為代表重勢,以氣之運行為基礎;強調推動血循環的動力,是比較不著相的,類似物理學的力或場。

若以更簡單的分類來說,可以說西方比較重物質,而東方比較重精神。

不著相的東西是很難了解,更是難以研究的。克卜勒觀察星體之運行,做了幾十年的記錄,才得到一些規則,而這些星球之運行是著相的,是物質的位置,可以精確地觀察和測量;但是造成這些星球如此規則地運行的是萬有引力,力則是不容易觀察的,一直到牛頓從蘋果的落下悟出萬有引力,才發現重力的道理。

身體則是比星球、比蘋果更為複雜的系統,從巨觀的解剖到微觀的細胞及DNA、RNA、蛋白質等各種分子,我們就忙不完了,要進一步了解其間之作用力──如萬有引力一樣的較抽象的分析與觀察,更是遙遠。

近年來另類醫學開始流行,各家各派的理論都言之成理,但是比較具體而又有長久歷史的還是行血之「氣」。

本書提供一個與氣直接相關而又容易了解的指標,希望這個指標可以成為中西醫學會師、進而融合的起始點。

氣與水像極了,都與心肺功能有關,而且都在全身各處鼓盪。易經中的陰與陽,水是陰,氣是陽;氣不足則水起,水排除則氣至;相互剋制,又相互糾纏。

《氣的樂章》中提到氣的運行,主要討論人體如何輸送養份;本書則要從水的角度──即血的運作──來談人體的健康,探討人體如何排除廢料,如何因排廢料功能不佳而造成水腫。氣與水的道理,陰與陽的關係,至此,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才算是有了較完整的認識。
Ⅰ. 人體的運作之舞

我健康嗎?

「我健康嗎?」這可是許多人的問題,但是答案要怎麼找呢?

你可以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接受抽血、照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甚至正子掃描等等。西醫定義的健康是由成千上百的標準值建構的。身高有正常範圍,相對的,體重、頭圍、腰圍也有正常範圍,甚至哪根骨頭的長寬高度都有正常的範圍,肝有正常的形狀、肺也有正常的形狀……而這些還是變化比較緩慢的;血液中的成份、電解質、微量元素、各種荷爾蒙……等等,則是變化的比較快的。如果上述各種指標林林總總都在正常範圍,這下可算是健康了吧!

但是許多人仍會抱怨,雖然一切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可是我總覺得不舒服。健康的人也會不舒服嗎?你可能是交感神經失調、焦慮症……,於是一些無法理解的新名詞就被強加在我們身上。

生在廿一世紀的我們,除了孩童、青少年以外,很少有人自覺是全然健康的,尤其是年過四十以後,不是這兒酸就是那兒痛,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我們的健檢報告與我們親身的感覺怎會差那麼多?中醫的脈診可以看到我們的病灶,甚至病因,但是氣終究是個玄之又玄的能量,有什麼能讓我們更容易了解,甚至自行測量自我評估的指標嗎?


水腫與老化的關係

我們常聽說身體不好的人體質偏酸,慢性病人、癌症病人身體的組織多是酸性的。而大家一再強調的排毒,多是排除農藥、重金屬等等環境污染的毒素,這些毒素如果累積,一定會造成中毒。可是一些身體衰弱的病人身體變酸,又與這些毒素有何關連呢?我們也常聽說自由基──也就是鉀、鈉、氯等身上必須的離子之外一些其他的離子,尤其是活性高的離子,是細胞病變的元兇,到底身體中有哪些有害的自由基,最大量的有害自由基又是什麼離子?而毒素、自由基、體質變酸,和我們即將談到的「水腫」,又有什麼關連?

以心臟衰弱的病人為例。所有心臟衰弱的病人,心臟輸出不足,幾乎都會水腫。依據最權威的蓋頓生理學中心的解釋,心臟衰竭病人之水腫是由於下例幾個原因造成:第一,心臟無法正常運作,將血由靜脈送回動脈,導致靜脈血壓、微血管血壓都隨之上升;第二,動脈血壓傾向下降,因而降低了泌尿系統排除水與鹽的能力;第三,流至腎臟的血流減少,導至分泌腎素,腎素促進血液中升壓素之生成,引起腎上腺素分泌Aldosterone,最後升壓素與Aldosterone直接造成腎臟保留更多的水與鹽。由於這些綜合現像,造成心臟衰竭者之水腫現象。其實不止心臟衰竭的病人,只要輕微局部受傷,就會造成局部水腫。
水腫似乎是組織變弱或局部供血不足的共同現象,那麼不論你身上有什麼毒素或什麼疾病,身體虛弱就容易水腫。心臟衰竭是極端的全身供血不足,引起的是全身性的急性水腫,同理,局部的供血不足,就會引起局部的水腫。這種水腫是共通性的,只要哪裡供血不足,哪裡就會水腫。

在正常的老化──也就是沒有外力打傷、外在毒素中毒、外在誘因、情緒、壓力等導致急性老化的情況下,我們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機能逐漸退化而自然而然的老化,多與這種水腫有著很高的相關性。換句話說,自然老化就像是慢性的心臟衰弱,心血管系統逐漸老化,而分期地走完急性心臟衰竭的過程。

如果我們能多了解一些局部的水腫──也就是局部自然老化──的原因及發展的規則,對我們維持健康、促進健康,都將會有極大的幫助。


血循環之再探

讓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來推進。氣血兩虛,這是中醫對自然產生的衰弱最常用的描述。氣是什麼?血又是什麼?虛又是什麼?

水腫會發生,一定是水被滯流在組織之中,無法順利帶走而造成的。身上不斷送水到組織來的是血管,血管把水加上溶解其中的營養品如氧氣、各種荷爾蒙、元素……等引導至身體各部位。這個分佈綿密的血管網以最有效的分配方式,將這些充滿營養成分的血送到每一個細胞。

在《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到心臟只有1.7瓦,以這麼小的能量,將七、八公升的血送到身體的每個組織,這是多麼艱巨的工作。我們也提到了人體如何利用共振的原理,讓循環系統成為最有效率的運輸系統。

動脈是一個架在骨頭上的網子,主幹是脊椎骨,所以脊椎骨俗稱龍骨,是所有血管及內臟的支撐。而脊椎本身又由兩旁的肌肉拉緊,才能直挺挺地站著。

血管由心臟出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愈分愈多分支,經過三十幾次分支,到了微血管是已有卅億(3×109)的分支。血管網到了微循環已是一個綿密的網子,散佈在身上的每個地方。如果只看血管而把身體其他組織拿掉,血管就像密度大了千百倍的蜘蛛網,以心臟為中心,最後分佈到全身的每個地方,共有卅億的分支。

在身體中展開這張大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心臟要怎麼掛,又不能把心臟定住,因為心臟要不停的跳動。中間的分支也要有足夠的支撐,才不會塌垮下來或互相糾纏在一起。更大的困難是卅億個最終極分支要如何固定在身體之中。現代的電路、鍵盤、太陽能電池,最進步是折疊式的,可以自由自在地捲起來;我們身體中的這個網子也是如此精妙,手、腳、腰、頸,都可以打折,可以運動,而且不影響血液的輸送。愈高等的動物,網子中的圈圈愈發達。
這個網子以心臟為中心逐步地展開,我們先沿著脊椎骨內側器官一個一個接上來看。最先是肺臟,這個風箱負責氧氣的吸入及二氧化碳的呼出,同時由於其柔軟,也可成為心臟的避震器,下面接續是肝臟、膽囊、脾臟、胃、腎、大小腸。

每個內臟的基本組成都是由基因決定的。1995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三位學者發現,在胚胎發生早期,各種物種的橫切面都被相同基因決定;不論是果蠅、大象、人、老鼠……的頭部、頸部、胸部等等,都是由相同的基因決定的。

這是胚胎發生的橫切面,就像X光斷層掃描一樣,我們身體一片一片的橫切面,是由基因決定的,而身體的立體圖像,則需把一片一片的剖面圖,用正確的定位連接起來。如同我們在地球上要定位,必須要有經度,也要有緯度,身體橫切面便是我們的(橫)緯度。但是如果只有緯度沒有(直)經度,地球還是可以像魔術方塊一樣,可經由一軸之旋轉扭得亂七八糟。

心臟及循環系統在胚胎發育時,是最先成形的。而由於經絡的走向都是縱向,我們因而推測,這些縱向的座標──也就是緯線──是由經絡決定的。如此一來,由基因定緯度,經絡定經度,就可以把胚胎、每個器官、每個組織定位得清清楚楚,就像在地球上,有了經緯度,就能找到每一寸位置。

在胚胎發育時,應是基因與供血相互作用而成形的,所有的器官各有其共振頻率,也就容易生長在主動脈上該頻率振幅較大的位置,如此才能接收到足夠的供血,也就是養分。而內臟的成形也受到這個共振特性的規範。結果是人肝、狗肝、牛肝、豬肝,其外型長的大同小異,人腎、狗腎、牛腎、豬腎,外型也長得大同小異。可是肝與腎卻全然不同。不同物種相同的器官,不僅外型相似,其與大動脈相連的位置也相似。這恐怕不容易只靠基因控管。

「氣」與「血」

這個非常複雜又井然有序的大網──以基因為經,經絡為緯──終於組成了。運送在這個網子之中的是血,而推動血前進的就是氣。

這個氣行血,做個簡單的比方,就像交流電一樣,電壓推動電流,電壓在循環中為血壓,而電流在循環中為血流。心臟打出強烈的血流,就像發電機產生電流,經過主升動脈後強烈的血流轉換升高的血壓。只要網子內的壓力存在,這個網子中任何缺口,都立刻有血液噴出去。

血循環系統還有一個按頻率分配血壓能量的功能,這是交流電系統所沒有的。不同頻率的血壓波與不同器官及經絡共振,就可更有效地將壓力波能量送過去。

在氣功師傅的表演場,常常叫你將注意力集中右手食指,專心想個三、五分鐘,再與左手食指相比,居然長了一些。其實這就是血液壓力充滿後的必然現象,男性的勃起是最極端的例子。所有身體的組織只要壓力充滿都會飽滿。所以中醫望診時,常常會看病患臉上有沒有下陷,或有沒有血色,那都是氣到不到得了的表現。
各種氣的感覺

「一切唯心造」,這是佛祖的開示,其實這一句也是科學事實。

我們所有的感覺,眼、耳、鼻、舌、身,哪樣不是依靠「心」──也就是神經系統──去造出來的。所以一些所謂氣感──酸、麻、脹、痛等,也只不過是神經系統在缺血或供血充足時所產生的必然反應。

清朝末年義和團分子去見慈禧太后,這些拳匪號稱有隱身術,他們站在慈禧面前,一發功,慈禧就眼前一黑,而看不見他們了。這讓慈禧信心大增,以為是神兵天降,一定可以打贏那些洋鬼子,怎知,洋鬼子用洋槍,老遠就把這些拳匪打死了。其實慈禧也不是笨蛋,哪有這麼好騙,這個所謂的隱身術不能說是假的;當拳匪發功時,會有一個壓力震波向前發送,站在正前面的慈禧眼睛受此一震,血循環受阻,也就眼前一黑視而不見了。

氣要走得順,骨架要撐好,就像送電的電線桿一樣,要拉直並且電線要掛好。所以脊椎骨是大旗竿,骨盆是基座,肩膀是掛線的支架,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是我們可以很容易就注意到、並且應該加強維護的重點。

這個網子架好了之後,最末端的卅億分支如何固定在身上,這另是一個新問題的開始!當我們想到這裡,就不禁同時要問,血液又是如何回收到心臟來的?

卅億個分支網的運作

這個網子有這麼多分支是有必要的,因為血液要流到每個細胞。網子的末端深深地與每個細胞糾纏在一起,你儂我儂,微血管埋在細胞裡,細胞擁抱著微血管。於是氧氣、養份就可以穿過微血管薄薄一層的細胞,再穿過各個細胞的細胞膜進入細胞,提供補給,同時將廢料、廢氣收集起來。細胞與微血管之間,間隔著幾個A0的細胞間隙。

網子的盡頭,又是另一個完全相似的網子的開端。靜脈是動脈的影子,或說是動脈鏡中的影像。卅億個分支從這裡逐漸回縮,最後回到心臟的右心室來。靜脈是廢料廢氣的回收之途,與動脈幾乎是完全對稱的(鏡中之像)。這回收的過程,難免有漏網之魚,那就靠淋巴系統來回收了。

人體中,血液大約70%都在靜脈,只有不到30%的血液是在動脈。血的總重量約為體重的1/10,所以六十公斤的人,約有大約六公升的血,而其中4.5公升在靜脈淋巴,約一‧五公升在動脈之中。這個分配看似效率很低,70%以上的血放在沒有用處的靜脈之中,其實這也是節省能量的做法。

這個網子包含兩組網子,如果加上淋巴就是三組網子,唯一的能源,就是心臟的跳動,心臟只有1.7瓦的功率,要把兩個有卅億分支的網子都推動是很難想像的。動脈的這個網子是利用共振以達最高效益,但到了靜脈端,能量已消耗殆盡,主要依靠防止回流的瓣膜,其推動回流的動力就依靠靜脈附近肌肉皮膚等等之運動或震動來推動血液,由一個瓣膜回流到下一個瓣膜。就像船在運河中,要由低水位的海面流向高水面的海面,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調整水位,造成局部的水位差。這個設計之下,船不需要動力,只要移動柵欄(瓣膜)即可。但是卻要有很多的水(血)。如果不多存放些血在這裡,靜脈的回流就很容易中斷,心臟如果沒有血液回流進入右心室,那可是死路一條。如要節省血液就必須增加動力把血液由靜脈壓回來,這樣心臟可能需要十倍的功率。在節省能量與節省血液的兩難之間,演化選擇了節省能量,由此看來節約能量在演化上是最優先的選擇。
Ⅱ. 二氧化碳是毒

人體的下水道系統

這次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廢料處理,也就是二氧化碳的運送。氧氣會與血紅素上面的鐵原子結合,血紅素由四個蛋白質構成,由於它們的相互合作,所以氧氣與血紅素結合有加乘效果。要嘛,四個氧分子一起上,否則就一起下。這大大提高了氧氣與血紅素的結合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紅血球的送氧能力。這些知識在生物學中都教的,但是二氧化碳是如何回收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血紅素會與二氧化碳結合嗎?

常識似乎是「氧氣放出後,二氧化碳就取代了氧的位置,與血紅素結合」,然後被紅血球循著靜脈帶回心臟來。真的是如此嗎?二氧化碳是三個原子的分子,比氧分子是兩個原子的分子大得太多了,怎能擠進血紅素並與鐵原子結合呢?大家都聽過一氧化碳中毒,一年之中台灣總有十幾起這類意外。一氧化碳也是二個原子的分子,而碳原子比氧原子小一點點,所以一氧化碳與血紅素中的鐵原子的結合力非常強,其至比氧氣還強。因為一氧化碳中毒是非常危險的,即使氧氣比一氧化碳多,血紅素還是會滿載一氧化碳而失去攜帶氧氣的能力。如此一來,雖然提供了高濃度氧的空氣供病人呼吸,如果血紅素都被一氧化碳佔滿了,還是無法上車,經由動脈血管送到各種組織去,組織也就因此窒息而死了。

二氧化碳是身體生產能量時所產生的廢氣。就像汽車要有排氣管一樣,身體也要有排氣管。汽車的廢氣一定在引擎的燃燒室中發生,所以只要在引擎處接個管子,引導廢氣到車子後方,排出去,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身體有億萬個細胞,就有億萬個引擎,每個細胞都產生廢氣,這該如何是好?因此這個系統要設計得比較像下水道系統,各家要有分管,逐漸接到大管,再接到主管,這才處理,放流。在人體中對應的是靜脈系統,將細胞中的廢物收集、回流,送回心肺處理後,可不是放流,而是再生,重新注入氧氣及補給品,又回送到數以億計的細胞去。而一個好的污水系統,廢料要先經過處理才能送入下水道,以提高效率減少阻塞。


酸水的形成

細胞燃燒後的廢氣二氧化碳,一定要由組織中帶走,這是最高指導原則,否則細胞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有這麼可怕嗎?二氧化碳是人體中最大量最普遍的廢氣。排毒!排毒!!排毒!!!最重要的就是要將這個大量產生的廢氣排出體外。

先反思一下,如果二氧化碳無法由靜脈排出,在組織中會產生什麼後果:
CO2+H2O→H2CO3 H2CO3→H++HCO3-●
以上的化學式,細胞中,尤其是細胞間隙中如有CO2的存在,就會生成H+與HCO3-的離子而變酸。
這裡我們必須介紹一下滲透壓。細胞膜是包圍在細胞外圍的一層膜,有了這個膜,細胞就有了內外之分。細胞內的是組成成分穩定的細胞質,外面的空間就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細胞總是把好東西留在細胞內,而把壞的東西排到細胞外。細胞膜就是這個隔絕體、城牆,而城內是細胞。牆外是細胞外,也就是城外,可是人進人出車馬無礙,毫無管理。這個細胞膜對小分子,尤其是最多的水分子,就像城門開個小口,是自由通透的;但是比較大的分子,多是有用的東西,就不讓它們溜出去了。至於二氧化碳(CO2)和氧(O2)因可溶解於細胞膜,可從城牆中直接穿牆而過。

在液體中,每個分子都在動,撞到細胞膜的機會均等。水是小分子,一撞上細胞膜就通過了,大分子則會彈回來。如果細胞膜兩邊分子總數一樣多,哪一邊大分子多,就多些分子被彈回來,而水分子多的那一邊的水就會滲些分子過到大分子多的那一邊,因此使得大分子多的那一邊因為水分子之增加而分子總密度增加,也就是壓力變大。

CO2與H2O分子都是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膜的,可是一旦變成了H與HCO3-,成了離子有了電性,就不能穿過城牆了,更因為吸引水分子吸附而變成較大分子又帶電性,更不能通過細胞膜的小口了。如此一來,H+與HCO3-在哪邊,哪兒就會吸引更多水分子,而產生積水。

在細胞中有很多蛋白質大分子,加上磷鹽酸濃度為細胞外濃度十幾倍以上,PH值非常穩定。但在細胞外的細胞間隙中,多是纖維、玻尿酸及水泡,碳酸就成為酸鹼變化的主要角色,一但H+與HCO3-在細胞間質的水泡中形成,由於突然大量增加了不能通過細胞膜的成分而破壞了原有的壓力平衡,則水分子就會由微血管及細胞內滲到細胞間質來而讓其中的水泡長大,同時也變成酸性。

這個變酸而又漲水的現像對身體的功能是有害的,人體演化的過程中就一直選擇出抑制這個現象的各種聰明方法。


水腫的五個階段

不要H+與HCO3-在細胞間質中產生,就要壓低CO2在組織中的濃度,並儘快地將它帶走,回到肺臟去經過呼吸送到身體外面去。

CO2在微血管中的濃度與細胞間質中的濃度是平衡的,因為CO2可自由穿過細胞膜。在微血管中有大量的紅血球,紅血球中有大量的血紅素,紅血球為了降低微血管之CO2的濃度,擁有一種酵素,能迅速地把二氣化碳與水結合成碳酸。如此一來,紅血球就可收容大量之CO2在紅血球之中,而達到降低微血管中的CO2。但是如果H+與HCO3-的濃度太高,而溶解又變酸(碳酸之PK=6.1),則化學平衡就會把化學反應往「生成CO2與H2O」的方向推,那麼紅血球就不能再收容更多的CO2了。而為增加收容CO2的容量,血紅素就演化出大量吸收H+之功能,將H+由紅血球的內部吸走,抑制紅血球之酸化,也就抑制了CO2的產生。但是血紅素對H+的吸收力終有限度,一旦H+遇到更多的HCO3-還是會生成CO2的。

於是演化又進一步推出一種幫浦,將身體中很多的離子Cl-,由紅血球之外,與紅血球之內的HCO3-交換。大量Cl-因而集中在紅血球之中,而HCO3-留在紅血球的外面,跟隨著紅血球一起運送。在CO2送出身體的過程中,跟隨著紅血球運送的HCO3-,是最主要將CO2帶走的方法。而HCl→H++Cl的平衡酸度是1,所以紅血球中又可容忍更多H+,而讓紅血球之外的微血管不要酸化,也就可以容忍更多的HCO3。
結語 以能量為出發點的食物觀

血液是物質,而氣是能量,是來推動血液的。我們身體中之物質與能量又是由何而來?如何產生產生?這就回到最基本的生命需求。

其實不論身體內的物質或能量,最基本的元素都是食物。食物提供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主要營養成分,還有維生素、礦物質等等較微量的分子。我們的身體將吃進來的食物依照身體內的程序重組而成,身體中各器官都依照需要及一定的程序更新。例如紅血球的壽命大約兩週,而腦細胞的變動就較少,多是細胞間連結的改變。不僅器官,組織更新要營養素,受捐也要修補,又要抵抗外力(細菌、病毒入侵為小者,大者如與敵人作戰需要增強肌肉,應付流血受傷的狀況),就不斷要補充新材料。

目前西方營養學家非常重視各種營養素在身體內部之使用、儲存。

近年來,因為食物的精製化,而工具愈來愈發達,汽車、電鋸、電鑽、洗衣機、洗碗機……一切都由汽油或電力帶動,人的活動愈來愈少,故而肥胖成為共同的流行病。尤其是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

例如美國過重者(BMI>25)佔了人口的65%,而肥胖者(BMI>30)也有30%。甚至新興地區如中國大陸,過重者也達25%,而肥胖者超過六千萬人。

現代人勞力的活動比以往的世代少得太多了,而食物又變得更純化,白米、白麵、白糖等都含有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而素菜、水果也有精製的果菜汁、罐頭取代。雞、牛、豬、羊、甚至魚也都是養殖的產品。我們所吃的天然產品愈來愈少,更因加工食品取得容易也就愈吃愈多。肥胖就變成了流行病。

而由肥胖帶來的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甚至癌症,就成為現代人死亡主要病因。

其實這些胖子也知道好吃懶作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食色性也,多少人能抵抗美食的誘惑。美國一個最近的民調,70%的人寧願胖,也不肯少吃美食,這個數據好像與65%的美國人過胖不謀而合。

愛吃是人的天性,其然也是億萬年來演化的結果。在沒有養殖業的遠古時期,要吃到肉是需要以大量的體力——打獵──來取得的;在沒有農業的更原始時期,稻、麥、甘薯都是野生的,要靠體力去採集。自己做衣服、用手洗衣服、生火做飯,要吃到口、穿上身,是要以多少的勞心勞心換來的。

而今,坐在辦公桌或生產線旁,只要動動手,領到了薪水,就可以用錢買到所有這些需要。我們動的比我們的祖先少了,而吃的卻比我們的祖先多多了。

在演化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期我們是吃不飽的,所以都養成了耐餓的本領。只要多吃了就一定消化掉而且存起來,所有能在生存競爭中活下來的物種都是儲存營養的高手。

我們的味覺也跟著演化出一些選擇的規則。營養成分高的就好吃,例如膽固醇,就在內臟及蛋黃、鮑魚、海瓜子、螃蟹等有外殼的海鮮這些特別美味的食品中;而油脂也是高熱量的食物,炸薯條、炸雞、炸魚、煎馬公、蚵仔煎……哪樣炸的、煎的食物不好吃?

所以減肥已成了最流行的時尚,就個人而言,身材的曼妙,有時比五官的美麗更重要,身材好,五十公尺遠就受人注目,而五官美要到五公尺內才能覺察。何況肥胖又會帶來各種疾病。減肥可是裡子、面子兼顧的好事,也就難怪減肥這行業可能是比酒的市場更大的生物技術。

目前的營養專家,叫人少吃、多動,但是美食的誘惑、飢餓的難耐,又有多少人能抵抗。低脂、低糖的食物就應運而生,這些產品就像淡煙一樣,降低了使用者的罪惡感,結果,吃了三碗80大卡的低脂食物比吃一碗130大卡的普通食物還多了110大卡,又怎能減肥呢?其實一起肥的還有製造低脂、低糖食物的公司,這個行業目前在美國年銷售額達321億美金,而且仍在成長之中。

目前流行的油切、流糖,標榜能把美味食品中的油帶走,或阻止糖分吸收。但誰知又有多少效果?真正肥的恐怕又是製造這些產品的公司了。

在血液循環的探討中,我們發現,身體為了節省能量,願意多提供三倍以上的靜脈血液。這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食物除了提供我們物質來組成各種器官、組織、細胞、分子,也提供我們美味的享受,甚至心靈的安慰,食物更提供了我們每分每秒都在使用的能量。而在身體使用的優先順序上,節省能量似乎有較高的優先權。所以我們是生來就懶做又好吃的,這也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如果我們由能量、而非物質的角度來看食物,這是一個另類的嶄新的角度,就可能把二度空間的思考改成三度空間。我們不僅考慮營養是製造身體的基本成分,以及「好吃」是來滿足食慾與心靈的安慰,更要考慮食物如何產生能量,來為我們身體提供各種運作。這個想法與中醫的思路是一致的,西醫多在「血」上思考,多研究物質,而中醫多思考「氣」這個推動血的能量。所以這個以能量為出發點的食物觀,應是繼「氣」的樂章之後,東方的邏輯可以提供給這個世界一個──如果不是更重要──至少也是同樣重要的思考方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705981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8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mo*******mot 說:
    2015-05-15
    最差的食物是含碳酸氣的糖水,次不健康的食物是糖果。保養頸部是現代人最重要的功課。翹屁股可以讓命門鬆,心臟強。打哈欠是為了伸展,伸展後腦勺及後脖子的肌肉。希望多燒脂肪,就要少吃碳水化合物。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