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中醫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作者因學哲學起家,對道學與科學明判涇渭,在當今之醫界可謂獨樹一幟。有關中醫之論述更是全篇精采之所在。更盼望能對有興趣研究或求治中醫之讀者…
本篇所楬櫫的是已隱沒匿跡的「道術論」。學「道」是為了安身立命,學「術」是為了經世致用。二者乃一體兩面,不可偏廢。如今「道學」已逐漸荒蕪,而「術學」更是秘而不宣。愚弟因學哲學起家,對道學與科學明判涇渭,在當今之醫界可謂獨樹一幟。有關中醫之論述更是全篇精采之所在。更盼望能對有興趣研究或求治中醫之讀者,指出一條明路…
本篇所楬櫫的是已隱沒匿跡的「道術論」。學「道」是為了安身立命,學「術」是為了經世致用。二者乃一體兩面,不可偏廢。如今「道學」已逐漸荒蕪,而「術學」更是秘而不宣。愚弟因學哲學起家,對道學與科學明判涇渭,在當今之醫界可謂獨樹一幟。有關中醫之論述更是全篇精采之所在。更盼望能對有興趣研究或求治中醫之讀者,指出一條明路…
序/導讀
楔子
本篇所楬櫫的是已隱沒匿跡的「道術論」。學「道」是為了安身立命,學「術」是為了經世致用。二者乃一體兩面,不可偏廢。如今「道學」已逐漸荒蕪,而「術學」更是秘而不宣。
愚弟因學哲學起家,對道學與科學明判涇渭,在當今之醫界可謂獨樹一幟。有關中醫之論述更是全篇精采之所在。更盼望能對有興趣研究或求治中醫之讀者,指出一條明路,不致於誤入歧途而浪費時間與生命。或多少能對質疑「中醫之理論與價值」者釋惑。
二○一○/一○/一○ 陳廣玄序言
有一位霍姓朋友介紹史姓患者到我中醫診所來就診。這位患者得的是鼻咽癌﹔已發現約半年,目前正接受台中榮總醫院的放療與化療。剛好我這位霍姓同學以前也得過鼻咽癌,但很久以前就痊癒了。這位史姓患者也是因去請教霍先生如何治癒鼻咽癌而結識的,他們同在教育界服務。這時史先生正好很用心的在讀由梁士洪醫師著作的一本叫《癌能醫更能防》的書,他很在意書中以中醫的方法──「癌能醫,用金醫」的治療,於是請我把這本書研究研究,看看能否對他的治療有幫助。我花了兩夜的時間把書讀完了,發現有關中醫的部分,也是回歸傳統的精神,以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加上「信息」啟發,來解釋中醫的理論。只不過他以玄學的四維思惟來超越科學的三維思惟,並以為最先進的物理學也玄學化了,來印證中醫理論的超科學。在這一點「玄學化」的中醫理論上深獲我心。因我最近也完成了《玄學中醫學》的著作,可謂「一拍即合」,很快的就有這一本《玄學中醫學》,即「道術論」的問世。
其實中醫與西醫在本質上最大的差異,有兩點:
(一)中醫以整體的「觀念」在治病,講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用的是「四兩撥千金」的方法﹔不像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的思惟理路是哲學的,也就是玄學的。而西醫的思想來自科學。科學的認知對象是部分的,不能涉及「全體」。依梁士洪醫師在《癌能醫更能防》一書的觀點,認為即時性的三維思想,不能超越時間,即不能超越過去與未來。而中醫是四維思惟,是玄學思惟,不受時空的限制。
(二)西醫是一種科學。科學的本質來自「概念」。「概念」是抽象的,即一切個別事物的「共相」,也就是個別事物的「定義」。這個個別事物的「共相」只存在於人的「理智」中而已,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實際上存在的只有個別的、具體的事物而已!換句話說,實際上並沒有「概念」這個東西﹔「概念」只是理智思惟的對象而已!「概念」的性質是「普遍性」的,可普遍「指涉」每一個實際的個別事物。「概念」雖然可指涉每一個個體──這就是邏輯上的「外延」﹔但卻無法指涉每一個個體的「特殊相」。而概念的「共相」──也就是事物的定義,就是邏輯上的「內包」,可由理智推演其邏輯性,判斷事物的「對」與「錯」﹔這就是科學的「真」,也即是科學的唯一「價值」。由「概念」與「概念」的比較推演,可演繹為一則公式或一套定律﹔純粹的推演就是「數學」,數學是純粹抽象的。由於純粹抽象的數學之發達,才能帶領科學的進步。因此,科學的「真」是「普遍性」的,也就是獵取到了事物的「共相」而捨棄了個別事物的「特殊相」。
這N個個別事物的「特殊相」,是理智所無法獵取的。「特殊相」要靠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識)以「現量」認知。而第六識(意識)的個別認知是「直觀」,即「意像」﹔這也可取名為「觀念」。換句話說,「觀念」也是「個別的」,是「意識」的「現量」認知。這有別於「概念」是「意識」的「比量」認知。而恰恰是這一點個別具體事物的「特殊相」,是中醫所取用者。這也就是在本質上與西醫的最大差別﹔也是永遠也無法被「科學西醫」所取代的原因。
從這一點「特殊性」看,中醫就是一種「治病的藝術」,而不是「科學」。其研究與思惟是哲學性的、或玄學性的﹔其價值之所在是臻於「真、善、美」的藝術的。此故,傳統的中醫稱為「術」,屬「五術」之一﹔而「五術」又是源於「道」﹔此故,有「道術論」之問世。
舉一例來說:「茶杯」是一個「概念」。當「茶杯」成為理智中的認識對象時,只是一個抽象的「共相」而已。也就是茶杯之所以為茶杯的「定義」──這就是邏輯學上的「內包」。「茶杯」的定義我們可以解釋為「喝茶的杯子」﹔而「杯子」的定義更複雜了。我們可以定義為「用於盛流質飲料的容器」。這個定義並非百分之百的正確,其間尚有模糊的空間。當我們的理智捕捉到事物的「內包」而形成「概念」時,只是指涉到事物的「共相」而已,並沒有捕捉到事物的「全相」。而事物的「全相」,理智是無法捕捉到的。就如拿「杯子」來說,當「概念」指涉實際的杯子──即其「外延」時,只是捕捉到「杯子」的「共相」而已,並沒有捕捉到「杯子」的「全相」。但實際上每個事物都以「全相」存在著的。比如眼前實實在在的這一只杯子,它是「塑膠」做的(質)、它是圓形的(形)、它是白色的(色)、它很小(量)、它很輕(量)、它很薄(狀)、它很耐用(值)、它很好用(值)、它很美觀(值)、它是愛人送給我的(價)……等等,這些構成茶杯「全相」的N種「特殊相」,是被排除在「概念」之外的。當「概念」指涉到其「外延」──即實際的事物時,就會產生「對」、「錯」的「判斷」問題。當這個「判斷」在理智上推演時,就有了邏輯的「對」與「錯」了。這邏輯的推演即是「數學的演算」。春秋戰國時的一個詭辯家公孫龍子,就是以「概念」的邏輯性,而推演出「白馬非馬」的名言。以邏輯的推演,我們也可以說「茶杯非杯」,這是沒有「錯」的,因「茶杯」與「杯子」的內包跟外延都格格不入。「茶杯」的「內包外延」「窄」,「杯子」的「內包外延」「寬」,說「茶杯非杯」是邏輯上的「對」,就如同說「1不等於2」的道理一樣,因「1」所指涉的「內包外延」「寬」,而「2」所指涉的「內包外延」「窄」。
事物要成為「概念」必須通過「智性」的「抽象」過程。因此,「智性」越發達,「抽象」的能力越好,所得的「概念」便越「清晰」﹔則「是非對錯的判斷」便越容易。小孩子智性尚未完全成長,故必須搬手指算蘋果。
科學的基點是「概念」,所獲得的是事物的「共相」﹔而「共相」有其邏輯的「普遍性」,這是科學的價值﹔但卻無法獲得事物的「全相」,這是科學之失。而恰恰是這一個「全相」──即萬事萬物的個別的「特殊相」,是為中醫所用者。萬事萬物的「全相」,即是實際存在的每一個個體,其表現是以N個「特殊相」表象來存在著的。而這N個「特殊相」正是中醫所用者。中醫通過玄學的「太極、陰陽、五行」這一套理論系統,將萬事萬物的N個「特殊相」,「化繁為簡」,然後「執簡馭繁」,使個個事物還原為個個本來的「全相」,即呈顯原來個個事物的N個「特殊相」。這就是中醫「治病的藝術」。
個個事物的N個「特殊相」,其實離不開「五行」屬類,而「五行」中本就含藏「陰、陽」二象,而「陰、陽」卻從「太極」而來,而「太極」又從「無極」而來。易經曰:「無極而太極」,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老子本易經曰:「道生一──太極﹔一生二──兩儀﹔二生三──四象﹔三生萬物」(老子說生三是說生第三次的意思)。道即是易經的「無極」,無極是「形而上」的,屬「先天的─天地未判前之謂」,「太極」以下是「形而下」的,屬「後天的─天地已判後之謂」。「無極」是先天存在的「精神能量」,「太極」是「先天能量」轉化為「有形物質」的開始。故易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即是說有形的物質是由無形的精神所轉化的。易經以「形而上、形而下」來形容「道、器」,揭開了物質由能量轉換的秘密。如今科學亦已證明質量與能量可以互換。但科學比易經卻慢了五千年。不僅物質可以化為能量,就是能量亦可還原為「精神」﹔這就「神」了,也是科學所無能為力的。
梁士洪醫師在《癌能醫更能防》一書中提到「光」有「粒子」與「波動」的二相性;「粒子」是物質,「波動」接近「能量」﹔二者尚在「太極」以後的階段,不知尚有「無極而太極」的「而」階段。道家已將「而」階段分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五劫。這五個階段就是「先天的」,乃「神」蘊釀「精神能量」達一千兩百萬度以上而產生的一點物質──即「太極」的準備階段。「無極」就是「道」,是萬事萬物所演化的源頭與規律。無極演化為太極(物質之起點),太極演化為陰陽(起闟闢作用),陰陽兩氣,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下降為地﹔有天地而後有日月,有日月而後有萬物。萬物皆由陰陽二氣所化──故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而陰陽二氣又是由「先天祖」──太極所化。而「先天祖」是由無形無象的「無極」所蘊釀的「精神能量」。萬事萬物的N個「特殊相」都具有「五行」的任一「相」,而「五行」又具有「陰陽」二相,「陰陽」又歸於一「太極」。由此可知物物有一「太極」。「一本散於萬殊」、「萬殊不離一本」,「一與多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這是玄學的精闢論述。易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又曰:「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不急而速,不行而至。」莊子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又曰:「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些話都是玄學的論述(命題),非科學所能問津。
本篇所楬櫫的是已隱沒匿跡的「道術論」。學「道」是為了安身立命,學「術」是為了經世致用。二者乃一體兩面,不可偏廢。如今「道學」已逐漸荒蕪,而「術學」更是秘而不宣。
愚弟因學哲學起家,對道學與科學明判涇渭,在當今之醫界可謂獨樹一幟。有關中醫之論述更是全篇精采之所在。更盼望能對有興趣研究或求治中醫之讀者,指出一條明路,不致於誤入歧途而浪費時間與生命。或多少能對質疑「中醫之理論與價值」者釋惑。
二○一○/一○/一○ 陳廣玄序言
有一位霍姓朋友介紹史姓患者到我中醫診所來就診。這位患者得的是鼻咽癌﹔已發現約半年,目前正接受台中榮總醫院的放療與化療。剛好我這位霍姓同學以前也得過鼻咽癌,但很久以前就痊癒了。這位史姓患者也是因去請教霍先生如何治癒鼻咽癌而結識的,他們同在教育界服務。這時史先生正好很用心的在讀由梁士洪醫師著作的一本叫《癌能醫更能防》的書,他很在意書中以中醫的方法──「癌能醫,用金醫」的治療,於是請我把這本書研究研究,看看能否對他的治療有幫助。我花了兩夜的時間把書讀完了,發現有關中醫的部分,也是回歸傳統的精神,以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加上「信息」啟發,來解釋中醫的理論。只不過他以玄學的四維思惟來超越科學的三維思惟,並以為最先進的物理學也玄學化了,來印證中醫理論的超科學。在這一點「玄學化」的中醫理論上深獲我心。因我最近也完成了《玄學中醫學》的著作,可謂「一拍即合」,很快的就有這一本《玄學中醫學》,即「道術論」的問世。
其實中醫與西醫在本質上最大的差異,有兩點:
(一)中醫以整體的「觀念」在治病,講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用的是「四兩撥千金」的方法﹔不像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的思惟理路是哲學的,也就是玄學的。而西醫的思想來自科學。科學的認知對象是部分的,不能涉及「全體」。依梁士洪醫師在《癌能醫更能防》一書的觀點,認為即時性的三維思想,不能超越時間,即不能超越過去與未來。而中醫是四維思惟,是玄學思惟,不受時空的限制。
(二)西醫是一種科學。科學的本質來自「概念」。「概念」是抽象的,即一切個別事物的「共相」,也就是個別事物的「定義」。這個個別事物的「共相」只存在於人的「理智」中而已,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實際上存在的只有個別的、具體的事物而已!換句話說,實際上並沒有「概念」這個東西﹔「概念」只是理智思惟的對象而已!「概念」的性質是「普遍性」的,可普遍「指涉」每一個實際的個別事物。「概念」雖然可指涉每一個個體──這就是邏輯上的「外延」﹔但卻無法指涉每一個個體的「特殊相」。而概念的「共相」──也就是事物的定義,就是邏輯上的「內包」,可由理智推演其邏輯性,判斷事物的「對」與「錯」﹔這就是科學的「真」,也即是科學的唯一「價值」。由「概念」與「概念」的比較推演,可演繹為一則公式或一套定律﹔純粹的推演就是「數學」,數學是純粹抽象的。由於純粹抽象的數學之發達,才能帶領科學的進步。因此,科學的「真」是「普遍性」的,也就是獵取到了事物的「共相」而捨棄了個別事物的「特殊相」。
這N個個別事物的「特殊相」,是理智所無法獵取的。「特殊相」要靠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識)以「現量」認知。而第六識(意識)的個別認知是「直觀」,即「意像」﹔這也可取名為「觀念」。換句話說,「觀念」也是「個別的」,是「意識」的「現量」認知。這有別於「概念」是「意識」的「比量」認知。而恰恰是這一點個別具體事物的「特殊相」,是中醫所取用者。這也就是在本質上與西醫的最大差別﹔也是永遠也無法被「科學西醫」所取代的原因。
從這一點「特殊性」看,中醫就是一種「治病的藝術」,而不是「科學」。其研究與思惟是哲學性的、或玄學性的﹔其價值之所在是臻於「真、善、美」的藝術的。此故,傳統的中醫稱為「術」,屬「五術」之一﹔而「五術」又是源於「道」﹔此故,有「道術論」之問世。
舉一例來說:「茶杯」是一個「概念」。當「茶杯」成為理智中的認識對象時,只是一個抽象的「共相」而已。也就是茶杯之所以為茶杯的「定義」──這就是邏輯學上的「內包」。「茶杯」的定義我們可以解釋為「喝茶的杯子」﹔而「杯子」的定義更複雜了。我們可以定義為「用於盛流質飲料的容器」。這個定義並非百分之百的正確,其間尚有模糊的空間。當我們的理智捕捉到事物的「內包」而形成「概念」時,只是指涉到事物的「共相」而已,並沒有捕捉到事物的「全相」。而事物的「全相」,理智是無法捕捉到的。就如拿「杯子」來說,當「概念」指涉實際的杯子──即其「外延」時,只是捕捉到「杯子」的「共相」而已,並沒有捕捉到「杯子」的「全相」。但實際上每個事物都以「全相」存在著的。比如眼前實實在在的這一只杯子,它是「塑膠」做的(質)、它是圓形的(形)、它是白色的(色)、它很小(量)、它很輕(量)、它很薄(狀)、它很耐用(值)、它很好用(值)、它很美觀(值)、它是愛人送給我的(價)……等等,這些構成茶杯「全相」的N種「特殊相」,是被排除在「概念」之外的。當「概念」指涉到其「外延」──即實際的事物時,就會產生「對」、「錯」的「判斷」問題。當這個「判斷」在理智上推演時,就有了邏輯的「對」與「錯」了。這邏輯的推演即是「數學的演算」。春秋戰國時的一個詭辯家公孫龍子,就是以「概念」的邏輯性,而推演出「白馬非馬」的名言。以邏輯的推演,我們也可以說「茶杯非杯」,這是沒有「錯」的,因「茶杯」與「杯子」的內包跟外延都格格不入。「茶杯」的「內包外延」「窄」,「杯子」的「內包外延」「寬」,說「茶杯非杯」是邏輯上的「對」,就如同說「1不等於2」的道理一樣,因「1」所指涉的「內包外延」「寬」,而「2」所指涉的「內包外延」「窄」。
事物要成為「概念」必須通過「智性」的「抽象」過程。因此,「智性」越發達,「抽象」的能力越好,所得的「概念」便越「清晰」﹔則「是非對錯的判斷」便越容易。小孩子智性尚未完全成長,故必須搬手指算蘋果。
科學的基點是「概念」,所獲得的是事物的「共相」﹔而「共相」有其邏輯的「普遍性」,這是科學的價值﹔但卻無法獲得事物的「全相」,這是科學之失。而恰恰是這一個「全相」──即萬事萬物的個別的「特殊相」,是為中醫所用者。萬事萬物的「全相」,即是實際存在的每一個個體,其表現是以N個「特殊相」表象來存在著的。而這N個「特殊相」正是中醫所用者。中醫通過玄學的「太極、陰陽、五行」這一套理論系統,將萬事萬物的N個「特殊相」,「化繁為簡」,然後「執簡馭繁」,使個個事物還原為個個本來的「全相」,即呈顯原來個個事物的N個「特殊相」。這就是中醫「治病的藝術」。
個個事物的N個「特殊相」,其實離不開「五行」屬類,而「五行」中本就含藏「陰、陽」二象,而「陰、陽」卻從「太極」而來,而「太極」又從「無極」而來。易經曰:「無極而太極」,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老子本易經曰:「道生一──太極﹔一生二──兩儀﹔二生三──四象﹔三生萬物」(老子說生三是說生第三次的意思)。道即是易經的「無極」,無極是「形而上」的,屬「先天的─天地未判前之謂」,「太極」以下是「形而下」的,屬「後天的─天地已判後之謂」。「無極」是先天存在的「精神能量」,「太極」是「先天能量」轉化為「有形物質」的開始。故易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即是說有形的物質是由無形的精神所轉化的。易經以「形而上、形而下」來形容「道、器」,揭開了物質由能量轉換的秘密。如今科學亦已證明質量與能量可以互換。但科學比易經卻慢了五千年。不僅物質可以化為能量,就是能量亦可還原為「精神」﹔這就「神」了,也是科學所無能為力的。
梁士洪醫師在《癌能醫更能防》一書中提到「光」有「粒子」與「波動」的二相性;「粒子」是物質,「波動」接近「能量」﹔二者尚在「太極」以後的階段,不知尚有「無極而太極」的「而」階段。道家已將「而」階段分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五劫。這五個階段就是「先天的」,乃「神」蘊釀「精神能量」達一千兩百萬度以上而產生的一點物質──即「太極」的準備階段。「無極」就是「道」,是萬事萬物所演化的源頭與規律。無極演化為太極(物質之起點),太極演化為陰陽(起闟闢作用),陰陽兩氣,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下降為地﹔有天地而後有日月,有日月而後有萬物。萬物皆由陰陽二氣所化──故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而陰陽二氣又是由「先天祖」──太極所化。而「先天祖」是由無形無象的「無極」所蘊釀的「精神能量」。萬事萬物的N個「特殊相」都具有「五行」的任一「相」,而「五行」又具有「陰陽」二相,「陰陽」又歸於一「太極」。由此可知物物有一「太極」。「一本散於萬殊」、「萬殊不離一本」,「一與多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這是玄學的精闢論述。易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又曰:「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不急而速,不行而至。」莊子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又曰:「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些話都是玄學的論述(命題),非科學所能問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