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0930_開學語言展

傷寒論之現代應用精華(上)

  • 9 270
    3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談太陽病之證治,強調桂枝湯與白虎湯;
另增:少陰(腎)、厥陰(肝經)與厥陰病(心包絡經)補遺三篇,
頗符仲景所云「雖不能盡癒諸病,庶可見病知源」之說。


《傷寒雜病論》共列398條114個成方,其中詳列病理、病因、藥性、治療原則與注意事項,包括汗、吐、下法及誤用反應、處理之道等等,可說鉅細靡遺,自傳世以來即被醫者奉為圭臬,解讀之作不絕如縷。然原作畢竟成書於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環境、醫藥衛生、飲食習慣與現在相差十萬八千里,加上歷代傳抄、增補,其實已非原貌,現代應用更應因時、因地制宜。

作者依其數十年臨床經驗詳細解析,並說明應用與取捨原則;相當值得當代醫者參考。

作者

李政育 醫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民國六十七年中醫師特考及格

現任︰
1.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2.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3. 遼寧中醫藥大學與遼寧中醫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
4.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免疫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5. 學術成就被當作研究對象,至目前共有:
a. 台灣醫家李政育學術思想及臨床診療經驗整理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博士班)
b. 李政育教授治療乳腺癌学術思想及經驗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博士班)
c. 李政育教授從肝論治白塞氏綜合症經驗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班)
d. 台灣醫家李政育醫師的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在魁北克的實踐(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博士班)
e.台灣醫家李政育醫師的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在魁北克的實踐(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士班)
f.台灣醫家李政育大補陽法之臨床經驗總結(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士班)
6. 中藥誘導腦細胞增生、週邊血幹細胞增生、癌幹細胞抑制、中風防治、截癱……等數十個美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

經歷︰
1. 民國六十九年榮獲教育部社會青年學術著作獎。
2. 民國八十四、九十九、一百年中醫師特種考試命題典試委員。
3. 2005年第九屆國際腦移植及修復會議召集人(INTR-9)。

著作:
《不吃藥飲食法》、《不吃藥飲食法二》、《有病自己醫》、《不吃藥養生法》、《十二經脈飲食法》、《點穴療法》、《季節養生心法》、《人參為補藥之王》、《蔬果瘦身美容》、《健康性愛寶典》、《益智安神一百分》、《中西結合之中醫臨床治療心法》上中下冊、《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上下冊等。

目錄

序言:醫者當知變、日新、融匯古今中外……李政育 003
原序: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見病知源……021

第一章:《傷寒論》為天地人合一之治病大法……030
人體六經脈與五運六氣相應
各家的分類不同且各有特色
《傷寒雜病論》共列一一四個成方
亦有人將其分門別類成六門
一、喘促(短氣、少氣)門
二、氣逆門
三、口渴與不渴門
四、項背強門
五、痞硬脹滿者
六、結胸疼痛門
上課曾將其分成三大類
一、談太陽病之證治
二、仲景方中的桂枝湯證
三、白虎湯證

第二章:先談太陽病之病理病因及治則—以前面九十五條為代表……04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桂枝湯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甘草乾薑湯 芍藥甘草湯 調胃承氣湯 四逆湯
葛根湯證 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芩連湯
麻黃湯證 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桂枝湯證之可發汗與不可發汗
二陽並病
虛者不可發汗
可發汗之脈
證同(自汗出)病不同
論亡陰與亡陽
乾薑附子湯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桂枝甘草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茯苓四逆湯
論太陽腑病之水蓄 五苓散 茯苓甘草湯 
論梔子豉湯之證治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生薑梔湯方
梔子厚朴湯 梔子乾薑湯 真武湯
表裡俱病之辨證論治

第三章:臨床應用與解析……164
氣上衝的原因與證治
從臉色即可初步診斷
頸部瘰癧的治療經驗
氣上衝者須考慮血量不足
氣不上衝再依症斟酌
「汗漏不止」以桂枝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三方須仔細辨證
細說白虎湯的妙用
「汗」有多種
「渴」症不是只有口渴
白虎湯功效多
微惡寒,腳攣急
關節炎與歷節風
甘草也有妙用
桂枝湯也能縮汗、治水
小便清包含攝護腺肥大問題
「衄」不只是流鼻血 五苓散方
小便不利原因多
一、過汗、過下、過吐引起。
二、五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沙淋
三、肺表過宣。
四、尿閉。
五、轉胞。
六、腎臟或腎臟病引起。 尿毒症:通常中醫將其分成三類。
七、吐津液、吐痰過多。
八、胸腹腔引流或失血過多。
九、表裏實熱,邪熱旺盛。
十、黃疸與酒疸。
十一、血液科的毛病。
十二、瘀血症。
十三、服熱或燥熱藥後致尿不解。
十四、不喝水。
吐可分為十多種
一、水逆症。
二、食已吐。
三、食後吐。
四、食入吐。
五、「食已後吐」。
六、食道、胃或大腸、小腸痙攣。
七、妊娠嘔吐。
八、情緒性因素。
九、嗢嗢欲吐。
十、食物中毒引起。
十一、胸中窒。
十二、陽虛、血壓低所起。
十三、腦部問題引起。
十四、外傷碰撞、瘀血蓄積於胃上脘。
下利清穀與清便
身疼痛
食道靜脈曲張要瀉心湯類併用活血化瘀法
恢復萎縮細胞之活性用養陰活血法
情緒引起的痞用甘草、紅棗、或桂枝開胃
肝硬化末期治法
肝硬化下後腸蠕動麻痺治法
貧血性潰瘍心下痞用小建中湯加黃耆或加當歸
邪風用桂枝湯

序/導讀

序言:
醫者當知變、日新、融匯古今中外
李政育


中醫藥傳統典籍浩如煙海,其中較常被提及者之一,包括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論者認為台灣為亞熱帶氣候,感冒等寒熱病時常可見,特別適合「桂枝湯」等證。中醫藥界同道因而幾度囑我就這個議題開講,幾年下來總共大約二十講,聽講者(尤其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紛紛要求結集出版,以便應用於現代生活之中。然因當初演講多應主辦單位的要求,針對特定主題或需要而提出一己之見,並未根據張仲景的原文逐條解析,為了便於說明,先引述九十五條稍做說明,之後再做綜合評述與心得介紹。以下為本人講述本書時的一些淺見,就教於高明。

文人對四書五經與歷史之研究,有尊(崇)古派、疑古派與古文派、今文派之分。中醫亦有經方派、後世方派之別,經方派自奉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為典,不敢更易半字,以為字字如金;不敢增減一字,以為聖人之言,後學者力有未逮。不思自伊尹作湯液到仲景成《傷寒雜病論》,歷千七八百年,經不斷演進、觀察、歸納、收集、創作才底成。後代學子怎可無新見病情、藥物、處方,而不予總結成帙耶?所以二派互訐近二千年,猶如金元四大家之弟子,或外科之正宗派、全生派之互相攻擊一般,真與抱殘守缺之愚癡子弟之亡家滅國之因同。事實上,臨床辨證論治只有一派—實事求是,只要對症,能將病人的病,包括危急重症、難治病、加護病房之疾病,能充分緩解,並再投入社會工作的治療方劑、方法、工具,皆可奉為「經典」詳細記錄,提供後學者參考,後學者亦應量自己腦力、聰明才智、勉力多學、庶幾不因固守一家一方而誤人生命,延誤治療、戕害生機。

「中醫」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民族之文化圭寶、衍於中華土地。實則「中醫」只是用五千年未被消滅掉的中國字,將傳之於四面八方的醫學,傳承與記載下來的醫學,並非全部為產自中國之醫學。憶中國歷史,自上古氏族社會,由龍的文化民族與鳳的文化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東西對抗與融合其文化為主流,再吸收少量荊蠻與匈奴、四夷醫學組成,例如漢以前的中國朝代版圖內,本身不產黃耆、人參、玉桂、大蒜、葡萄……係透過商人貿易而來之產品,人參在東北,大蒜在希臘、羅馬,蔥產在中亞,玉桂在嶺南到東南亞……,一一分析下來,有多少藥物係中國在漢以前所自有?尤其黃耆係產自外蒙古、內蒙古沙漠邊緣,草原上者為佳,可作為弓箭使用者之「箭耆」為首。
自漢以後,中華版圖轉由南北對抗與統一,四夷就擴大到滇、桂、越南等中南半島,或婆羅洲、韓、日、印……,又納入其各地不同疾病、飲食、醫藥,有各代醫家新的採集、歸納、總結,於是「神農本草經」由簡略三百,擴張到「本草綱目」,甚至於近代的「中藥大辭典」之繁錦,或藥物成分分析定量之分子醫學與藥學,皆係先民不斷努力研究,以生民為實驗對象,「一將功成,萬古枯」,亦可曰:「一醫名成,萬古枯」之結果。

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本就虛懷,他只歸結當代常見疾病治法,期望後學者能於醫學成熟時機予以增補,此由「溫病」之「風溫」……所記可知,其亦力有未逮,直到明末清初,因中國政治財經中心,轉到江南以下到嶺南,才由葉天仕、吳鞠通,……總結歸納而成。所以經方學派之攻訐後世方派者,是為食古不化者也,這和歷朝帝國一般,開國者建國立制,後世子孫守不住而亡國亡民一般。

事實上,《傷寒雜病論》只可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臨床症治基礎的一部份啟蒙而已,而其文簡略,症象描述過簡,又加傳抄不便,編輯斷繩蟲蝕脫漏,或學者因時代、環境之不同,無法體會到漢代的中國,遍地沼澤、蟲蚘、疫癘之環境,必須不斷予以增補而註解,否則其條文為「僵」、「死」,其處方劑量與君臣佐使,臨症加減,都必須依症而調整,否則執古死之方,以臨千變萬化之疾,絕對不是「生死人而肉白骨」,反而係「死生人而骨白肉」。

千百年來,經方派學者與從業者,從不檢討反省經方之不足,常一有小得,即大為宣揚經方之玅,其所得如依今日之醫學發達反觀之,往往發現其為精神心理疾病、交感神經疾病,或飲食不足之故,但在歷代醫案中,常將心理、身體、宗教信仰、民俗習慣……之臟躁,百合、癲、癇、痙、癔……全部歸之於外感之一般。雖然《傷寒雜病論》所有方劑,皆可通過各種「屏障」,但見歷家醫案,往往心、身、靈、飲食、起居、衣著、作息……皆不分而雜錯自宣其長。

今日之重病,一發作絕對是錯綜複雜,尤其送急診、加護病房的疾病,在古代皆為不醫必死之疾,寒熱交雜,虛實兼有,實無法以《傷寒雜病論》之方以臨症。必須綜合各種症狀,融匯多方,取其綜合療效,並結合實驗診斷、影像診斷、臨床所見,以辨證論治、開方治病。

曾有台灣某位傷寒論研究著作者,常言西醫如何不是,而被一林姓皮膚科醫師當場打臉,建議如依其醫術之能,可試將各醫院之急診與住院、加護病房之醫療工作交由其來進行,而當場受窘。亦曾以柴胡桂枝湯之治一過性「妥瑞氏症」,而刊登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刊物,並印贈台灣同道,以批評以妥瑞氏症之研究獲碩博士學位之林醫師,此種「管中窺豹」現象以經方派學者居多,其往往將細微末節之得,或病人及其家屬之客套奉承,自加揚喻,志得意滿,讓同道不以為然。

如今醫學不斷進步,社會生活條件亦不斷精進,人類生命之可貴,觀念不斷受尊重,明朝龔信之《醫箴》云:「至重為人命,最難卻是醫,病源須洞察,藥餌要詳施;當奏萬全效,莫趁十年時;死生關係大,惟有上天知,叮嚀同志者,濟世務加思」。這個觀念在目前被奉為醫者之行醫圭臬,但古代因生活、醫療之簡鄙、人命不值錢,往往一家生十個小孩,能存活一、二個就已經偷笑,感謝上天與祖宗有靈了。而且公共衛生不發達,稍有疫癘,往往整個村莊或鄉、縣、郡、州相繼病屍遍地,荒無人跡,尤其旱澇、戰爭、蝗害之至時。所以古代醫者,無法看到今日危急重症與加護病房的病人仍可穩定下來,這種病在古代皆「死症」,例如腦震盪或腦中風(按:非TIA與RIND)幾乎皆千病千死。連《醫宗金鑑》兒科雜病之「五軟」、「五鞭」、「五遲」、「轆轤轉睛(關)」、「龜背」……;今日所謂「腦性麻痺」病人,清初所用方劑,皆不足以救助今日重症之腦性麻痺之須「胃造瘻」,或裝「鼻胃(餵)管」者,在當時這種病人皆一出生就置於神桌案下,或外受露水於稻草堆或麥桿堆上,任其死亡。至於產婦血崩,妊娠毒血症、植入性胎盤……,皆幾乎一失血或昏迷,即以門板草席一包就下葬,這就是為何常有「神醫」流傳下來的故事所在。

古人多傳染病與勞動意外、勞力過度、營養不良、保溫不足而重病或死亡,今人長壽而多慢性病。古人六、七十歲即稱耄耋,今日百歲亦不足奇;康熙與乾隆之宴老叟,全國才得幾人,今日社會連老叟之定義亦已推到八十歲以上。因此,吾人須依時代環境、醫術之不同,找出「主流醫學」之不足處,予以補充,利用越來越精密之儀器設備,做精準之診斷;同時充分了解、分析中西醫對同一疾病之診治異同,如症象相同,該給予下何方?加入何藥,才能使病情、體質低下者趨於中庸,高亢者得以中和,如此才不會影響病情,也有助於促使影像或實驗診斷更進步。

古人體力消耗過度、營養不足,養生主「靜」。今人體力無消耗、營養過剩、醫藥過度使用,甚至於「依賴」與「上癮」,或生怪動作、怪聲音,或過度、或不足、或生命功能神經傳導受抑制,形成「幻」覺,或幻痛、或幻視、或幻聽、或幻癢、或幻麻、或本體感異常,動作僵剪……,不一而足,這些現象皆應主「動」以養生與養病,減少藥物與營養之使用,多受陽光與足手之重力運動。

近代醫療以化學合成藥物為主,不能通過各種「屏障」,久服反而致腦疾,此時中醫藥界應乘勢而起,大力以替代之,促使腦循環、側枝循環之啟動,促進腦細胞與器官之增生,抑制癌細胞之活化,誘導正常幹細胞之正常分裂,不使趨於癌變,並且對於基因與癌細胞、癌細胞之治療、與幹細胞之治療能不轉向癌化,並排除之「介面排斥」,使能與正常細胞相連絡,產生正常動能,這是目前中西醫學從業者所應努力的方向。

沒有一種醫學理論與學說是「圓滿」無缺的,也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或處方可行之千百年而不變的,尤其醫學執古御今、執簡御繁當然可以,但在進入簡之過程,必須將各家學說與治法通透了解,不斷上臨床的「戰場」磨練精進才行。主治醫師天天臨床,醫院的領導管行政,如不再臨床考驗,往往又是「庸醫」,也期待讀者能有自我體悟。

易乾有「乾元夕惕,君子以自強不息」,醫者須「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斷吸收時代新知識,形成自己之內涵,用最能通過各種「屏障」的自然藥材,形成每一時代之醫學,方為一精誠「大醫」之正常修養。否則縱有力扛千萬斤之勇士,亦抵不過一把刀或一顆子彈,不要因自己之無知,反自只徒呼負負,這些徒呼者皆心胸不夠大與虛空、執偏御全所致。

「勿藥元詮」的觀念,「萬藥皆是毒」的現象,希望近代功利為先的中西醫從業者,能切記。鼓勵、安慰、詳細說明病情,教導正確的養生比給藥物重要。要記住,最好的治療是「觀察」,不是治療。最好的藥物是不給藥,因為目前在醫院診所門診的病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心身症病人,如何以安病人之心,穩定大腦之內分泌、血流、傳導之正常,比給藥物為重要。

「禮失,求諸野」,日本醫家今日用藥與炮製,選材,仍宗盛唐,因此凡對經方有疑時,可求諸日本,在日本開處方「桂枝」,藥局所給的『桂』為清華桂,清華桂外皮厚,但肉中油多且濃深,故須去粗皮為佳;而非中國大陸諸注家所習用之品。只是『清華桂』量少價昂,有時不妨改以『玉桂子』代之。因為清華桂每年皆結子,量多價廉,其所含『玉桂素』約為清華桂之八成,搥細用之,其功效比桂枝為佳。

不才曾不自量力,增補了三章,仿《傷寒

試閱

亦有人將其分門別類成六門

上冊九十五條可以分門別類,以利了解,那就是:喘促(短氣、少氣)門、氣逆門、口渴與不渴門、項背強門、痞硬脹滿者、結胸疼痛門等。

一、喘促(短氣、少氣)門:

26、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氣管與肺內積液致喘)。

27、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8、太陽中風,不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熱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急性、實性胸腔積液)。

35、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炎性肺或肋膜、心包膜積液)。

37、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氣管,肺內積液)。

41、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急性、實性胸腔積液)。

7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79、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炎性心包積液,膿性肋膜積液)。

二、氣逆門

38、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氣管、肺內積液,用玉桂)。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39、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水停胃外之胸腔積液)。

74、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76、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聆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長期久病,臟器功能衰竭性胸腔積液,用玉桂)。96、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中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炎性、急慢性胸腔積液)。

三、口渴與不渴門

53、病在陽,應以汗解之,若反以冷水譔之、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屎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胸腔積液之初起;長期久病,臟器功能衰竭性胸腔積液,用玉桂)。

68、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胸肋膜、心包膜積水)。

四、項背強門

47、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急性、實性胸腔積液)。

75、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芍(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長期久病、臟器功能衰竭性胸腔積液,用玉桂、乾薑)。

五、痞硬脹滿者

但這樣的分法並不恰當,因為有些條文橫跨多門,以致內容頗有重複者,並不可取。

上課曾將其分成三大類

後來因為上課的方便,上冊曾依照其內容性質,分成三段:談太陽病之證治、仲景方中的桂枝湯證,以及白虎湯證等。其內容分為:

一、談太陽病之證治

第十六條:脈浮緊用桂枝湯。

第十七條:酒客乃肝臟毛病代稱。

第二十條:「汗漏不止」以桂枝湯。

第二十四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二、仲景方中的桂枝湯證

第十五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第十七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第十九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第三十五條:桂枝跟麻黃通調十二經絡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第四十八條: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第五十四條: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第五十六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第五十七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第九十五條:邪風用桂枝湯。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第二章

先談太陽病之病理病因及治則—以前面九十五條為代表

《傷寒雜病論》總共三百九十八條,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少陰、厥陰、陰陽及霍亂病七大類,分別從脈辨證;其中以「辨太陽病脈症」占上中下三種最多。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在細談「辨太陽病脈證」之前,首先要了解何謂「太陽」?太者巨大也,故太陽即巨陽。手太陽屬火,足太陽屬水;火在上,水在下,火臨於水,則水化為氣,升騰於周身,故太陽之為病,屬於水病。水病在表者可用麻黃湯、桂枝湯治療;水病在裡者,可用陷胸湯、十棗湯治療。若水病在中與在下,則去桂枝,加茯苓白朮湯、五苓散治療。

太陽病還分表裡、經腑與虛實、陰陽。傷寒與中風者其病在表,痞與結胸者其病在裡;頭痛項強者其病在經,小便不利者其病在腑。病人無汗乃邪氣之實,有汗則為正氣之虛;病人脈浮其邪在陽,脈微者則邪入於陰。

張仲景認為六氣與六經有關,寒邪傷人其病在水,因此須察其表裡,辨其寒熱虛實,才能辨證論治。「辨太陽病脈證」及治療方劑共三十條。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人體之六經(手足三陽三陰)各有其綱,執綱以察變,則病無所遁形。《傷寒論》開宗明義即講「太陽病」,此即為其綱領。太陽有手足之分,手太陽為小腸,足太陽為膀胱;雖有手足之分,其氣相同,因此凡書中所稱之太陽病,皆包括手足在內。這方面的論述以陳修園最透徹,他說:

「三陰三陽上奉天之六氣,下應地之五行,中合人之臟腑,合而為一,分而為三,所該(涵蓋)者廣。今人言太陽只曰膀胱,言陽明只曰胃,言少陽只曰膽,三陰亦然,是以有傳足不傳手之說。」殊不知臟腑有形,三陰三陽無形(無具體器官或組織);無形者可以該(涵蓋)有形,有形無法概無形。「故一言三陽,而手足三陽俱在其中,一言三陰,而手足三陰俱在其中,所以六經首節,只提太陽之為病,而不言足太陽足少陰之為病,其義可思矣。」何況《傷寒論》中也談了很多厥陰心胞、少陽三焦與太陰肺經等證;又如陽明經雖以胃為主,但大腸燥結當然與大腸經有關,是故「傳足不傳手之說非也」。也就是說,六經包含手與足,「傷寒傳足不傳手,溫病傳手不傳足」之說不夠周延。

太陽病的特點之一就是「脈浮」,即脈象輕手可得,好像浮在體表一樣。其典型症狀為「頭項強痛」、「惡寒」。之所以「頭項強痛」,是因頭項乃太陽經脈所過之處,太陽經的走向「連風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若受虛邪賊風之毒,太陽經所過處即造成頭項強痛。之所以「惡寒」,是因太陽主一身之表,陽虛不能勝寒。其實不論陽虛在表或在裡都會出現惡寒之證,但證見惡寒、脈浮,同時出現者,表示病在太陽之表;即為表證。

進一步言,太陽病脈浮又可分為:自病脈浮與感邪脈浮兩種;自病脈浮之浮為正氣虛,感邪脈浮之浮則為邪氣之實,不可不知。太陽病之頭項強痛還可再細分為:自病頭項強痛與感邪頭項強痛;自病頭項強痛者為津液內虛,感邪頭項強痛則風寒外束。太陽病惡寒亦分自病與感邪兩種,前者(自病惡寒)為正虛,欲多著衣被,而後者(感邪惡寒)為邪實,喜著厚重衣物,不輕易脫下來。

再就表裡來說,太陽病之經病在表,胸中之病在裡,膀胱之病在腑;雖病位不同,但以有無六經為綱之脈證為辨證基礎,如無六經為綱之脈證則病在他經,非太陽病。太陽病之脈浮、頭項強痛為惡寒之一脈兩證,雖病在表,也在經,有時同時存在,有時只出現一項。若頭不痛、項不強,則病不在經;不惡寒而脈沉遲,表示病不在表。診斷時需知太陽病之惡寒是其病機,頭項強痛、脈浮才是病情。辨病時唯有得其機、知其情才能知病。如陽明之惡熱是其病機,胃實、口渴、大便硬為其病情;又如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是其病機,而胸脅苦滿為其病情;太陰病之手足自溫是其病機,腹滿時痛,吐、利為其病情;少陰病者脈微細、思睡欲寐是其病機,自下利為其病情;厥陰病之手足厥冷是其病機,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為其病情。總之,太陽病之特點是「一脈兩證」,三者合一,知其理即可執簡馭繁。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此條意在正名,即凡「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此證不能叫「傷寒」。因為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邪傷陽,寒邪傷陰;風邪傷陽病在於衛,寒邪傷陰病在於營,兩者不同,且風寒相挾有輕重之分,風邪傷於人,與傷寒之證不同,故只能叫「中風」,而不能名之為傷寒。當然這裡所說的「中風」也與目前所說的「腦中風」不一樣,《傷寒雜病論》中所說的「血痺」,才是今日所說的腦中風,但本節不論。

風為百病之長,發熱、惡風為風邪傷到衛陽,兩陽相合,熱氣轉盛,因此發熱。衛為風傷,營失其固,故為之汗出。衛傷而肌疏,畏風邪之相襲,故為惡風。衛氣泄而營氣損,氣血之運行不及,故其脈緩。風與溫邪相挾而傷於人,名為風溫;與熱邪相挾傷人名風熱,與濕邪相挾傷人為風濕;與寒邪相挾,而以風邪為重,其證治亦不同。何況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邪傷陽,寒邪傷陰;風邪傷陽病在於衛,與寒邪傷陰病在於營者不同。由以上分析可知,「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風寒相挾不能以傷寒為名。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病第一條即論自病與風寒,自病為正氣虛,風寒為邪氣實,正不虛則邪不入,故先論正虛,後論邪實,兩者依次以論病;而傷寒與雜病皆在其中,所以書名《傷寒雜病論》。之所以先論中風,後論傷寒,是因兩者雖各有獨自之脈證,卻皆為風寒相挾為病;風多於寒、只傷及衛陽者名為「中風」,寒多於風、傷及營陰者才叫「傷寒」。寒邪之傷人與風邪不同;風邪傷於衛陽者必發熱,而寒邪傷於營陰雖也會發熱,但有遲有早,從其發熱之不同可知病為傷寒,並非中風,所以說「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至於「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是因營為寒傷,畏外寒之相侵,故證為惡寒。寒邪在膚表,內凌於筋骨,故證為體痛;胃氣為寒邪所束,逆之於上,故證為嘔逆;邪正陰陽兩相搏擊,故脈為陰陽俱緊。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桂枝湯用得最多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前面已說明中風與傷寒之差異,兩者亦可從脈象得知。太陽病患者的脈象若輕手取之有力,重手取之反覺無力,就是「陽浮而陰弱」,可據以診斷為典型的「太陽中風之脈」。此即成無己所云:「陽以候衛,陰以候營,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營氣弱也。」衛陽受邪才是太陽中風之脈,若營陰受邪則為太陽傷寒之脈。故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者」,重點在營衛而非尺寸。若衛陽受邪(風邪與衛陽相合,或風邪侵入衛陽),則陽氣強而發熱,故脈浮;營陰弱則汗出,此為營衛之氣不和之象,所以說「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較難懂的是所謂「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嗇嗇、淅淅、翕翕都是形容詞,成無己云:「嗇嗇者不足也,惡寒之貌也;淅淅者灑淅也,惡風之貌也。翕翕者槁槁然而熱也,若合羽所覆,言邪在表也。」即以嗇嗇形容惡寒,以淅淅形容惡風,以翕翕形容皮表如蓋著一層羽毛一樣,不透氣而悶熱,表示有表邪發熱症狀。比較起來,「鼻鳴乾嘔」就很容易理解;至於為何太陽病會出現鼻鳴、乾嘔之證?經云:「太陽根於至陰,是太陽之氣由至陰上於胸膈,由胸膈而出肌腠,由肌腠而達於皮毛,外行於三陽,內行於三陰,氣從此而出入,邪亦從氣而出入。」。張令韶解釋道:風邪雖在表,亦可內入於裡,風邪至肺則鼻鳴,擾胃則易致乾嘔。亦即風邪在表,肺氣不利,證見鼻鳴;胃氣不下即出現乾嘔。「乾嘔」指有反胃而嘔吐之聲音與動作,但未真正吐出食物之意。

本條意指凡惡寒、惡風、發熱、乾嘔等風邪傷衛之病,均可「桂枝湯主之」,用各種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營衛之氣調和之後,不必重在散邪,風邪亦可自去,此即「不治而治」的道理,此即當代西醫的治療感冒原則,而中醫早在二千年前就已悟出此理:感冒不治療也可自動痊癒。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66493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0/08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