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中醫學說,是在古代中華文明的沃土中成長出來的一門科學。祝世訥教授精闢地指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科學化、醫學化的產物。
可以說,沒有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中醫;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理解和掌握中醫;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真正地發展中醫。」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周易》,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他們的學說都是只談人,不談神,只談生,不談死,以人為本,貫穿著真正的人文精神。孔子重乾道,尚陽剛之氣,自強不息;老子重坤道,尚陰柔之力,上善若水。這一剛一柔兩種哲學體系的對峙與交融,構成了中國兩千年歷史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澆灌出了中醫這朵中國傳統文化的奇葩。具體來說,儒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主要在醫學道德方面居多,而道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則在養生保健方面較大。
彭堅的《我是鐵桿中醫》,有一種期盼多年而難得的欣喜——終於看到一位現代式鐵桿「純中醫」的範例。從30年前起,對於教過的每一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我都鄭重地提出一項建議和希望——博學多才,做個「純中醫」,在未來世紀將是「國寶」。但是,各種潮流和時髦在衝擊,各種條件在誘惑和制約,在今天要做一個「純中醫」越來越難。
中醫傳統的成才之路是家傳、師承、自學、臨證,彭堅從這種傳統道路上走來,又接受了現代式的中醫規範化教育,但其傳統的根底沒有被「現代規範」所扭曲,沒有被各種潮流和時髦所動搖,相反,他用西醫的和科學技術的多種新知,來灌中醫之根,固中醫之本,從比較中認清中西醫之別,領悟中醫之「純」的價值、優勢、必由,煉得中醫之心鐵、道鐵、術鐵。彭堅以親身實踐證明,在現代條件下,可以培養和成長為「純中醫」,並且可以用各種現代條件把「純中醫」鍛造得更鐵。
在西醫東漸之前,中醫「純」了幾千年,只是近百年來,因為西醫進到中國,才在中國形成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形成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道路。西醫自然要發展「純西醫」,中西醫結合則要把中醫和西醫統一起來,那麼,中醫要不要像西醫發展「純西醫」那樣,堅持和發展「純中醫」?這本來不是什麼問題,現在卻成了問題。有些人否定中醫的自主發展,反對發展「純中醫」,這不像「廢止舊醫」、「遠離中醫」那樣公開地取消中醫,而是在從內部瓦解中醫。奇怪的是,中醫界的有些人也持這種觀點,使人不能不問,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中醫,難道糊塗得迷失了自我。
近50年來,關於中醫在當代條件下如何發展,在指導思想、學術思想上,發生了戰略性的偏差或失誤——模糊甚至背離了中醫的自主發展之路,自覺不自覺地把中醫的發展合併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上去,出現了兩種時髦。一是學術研究搞「以西解中」——用西醫的知識和方法來驗證和解釋中醫,有些較為表淺的內容被西醫化,而那些基本的核心性內容根本不能做這樣的驗證和解釋,立項的幾個重大課題幾乎都無果而終,事實證明了中西醫「不可通約」,證明了向中醫摻雜摻不進去,不能摻雜就必然是純的;二是臨床防治搞「衷中參西」——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互參,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並用。許多中醫師不以中醫特色為本,反以「中醫不丟,西醫不低」為豪,搞亦中亦西、半中半西,實則不中不西;有些人打著中醫的旗號搞西醫辨病中藥治療、西醫之病中醫辨證分型治療、中西醫診斷互參中西藥並用治療;有些中醫專科把中西醫結合作為特色,專攻某某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些中醫院把「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列為辦院宗旨,甚至加掛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牌子。有人立志要搞中西醫結合,應當支持;但是,有些人卻在以中醫之名,務中西醫結合之實,說當代中醫就是這個搞法,這就把事情搞亂了,把思想搞亂了,把方向和道路搞亂了。這種做法至今有增無減,許多人樂此不疲,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不過是20世紀末葉出現的一種浮躁,是在歷史洪流的潮頭上翻滾的泡沫和垃圾。決定歷史進程的不是這些漂浮物,而在沉在潮頭之下的深流。
為了糾正這種不健康的混亂態勢,人們才提出要堅持和發展「純中醫」。所謂「純中醫」,就是不摻雜西醫、未與西醫混合的中醫,就是原汁原味、不摻雜、不變質、不異化的「純正」、「純真」的中醫。「純中醫」之「純」有兩個重點:
第一,經典學術要純真。原版的、本義的中醫學術要原原本本地、不走樣地保持,可稱之為經典中醫學。不能用西醫的知識和方法,把經典中醫學術驗證、詮釋得摻雜、變質、異化,更不能「解構」、「重建」。要把純真的經典中醫學術千秋萬代地傳下去,讓子孫後代都能學到原版的、本義的經典中醫學,而不是把摻了雜、變了質東西當作中醫學傳給後代,以訛傳訛。中醫歷來主張博采眾方,現代發展更要借他山之石,中醫學術的純真並不排斥外來的東西,而是要吸收、同化,為中醫所用,推動中醫的突破和創造,建立和發展現代中醫學。現代中醫學是中醫學的現代發展階段,它以經典中醫學為基礎,掌握和運用現代條件,研究和揭示新規律,創立新理論,形成新體系。現代中醫學是中醫獨立自主地創新和發展的成就,絕不是對經典中醫學進行的西醫式驗證和詮釋,絕不是中西醫兩種理論的混雜。
第二,辨證論治要純真。辨證論治不純、不真、不準,是目前嚴重束縛中醫臨床療效的一大瓶頸,限制著中醫特色和優勢的發揮。有些中醫師學識很多,但不善辨證論治,或雖講辨證但是不純、不真、不準,嘴上千百良方,手下辨證茫茫,舉方難應其證,效如隔靴搔癢。病人們日益厭倦了那種亦中亦西、半中半西、不中不西的把式,欲求純正的辨證論治常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當非典流行、甲型H1N1流感到來時,人們特別懷念50年前的蒲輔周們,希望中醫真的拿出過人的殺手鐧。「純中醫」並非要中醫師只懂中醫,其他的一概不要學。不,中醫歷來講究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當代的中醫師需要或應當懂得西醫、中西醫結合,但是,純正的辨證論治是第一的、核心的,是立身看家的本事,要將西醫、中西醫結合的知識和方法服從和服務於辨證論治,通過比較研究使辨證論治更純、更真、更準,特別要靠純、真、準的辨證論治解決醫療難題。
堅持和發展「純中醫」不是什麼門派之爭,而是一種客觀規律。因為,中醫是中國古代第5大發明,其基本理論和實踐包含著一系列重大發現和發明,但都遠在西醫的視野之外,西醫迄今無法企及、無法理解、無法研究。人們用了一個世紀的努力,希望將中西醫匯通、結合,結果是「匯」而不「通」,「結」而難「合」,實踐證明中西醫「不可通約」。「不可通約」就是「純」,中醫無法不純,不能不純,不純也得純。堅持和發展「純中醫」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不論繞多少彎,都要走上這條必由之路。
培根當年曾說:「若期待用在舊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來在科學中取得什麼巨大的進步,這是無聊的空想。我們若是不願意老兜圈子而僅有極微小可鄙的進步,我們就必須從基礎上重新開始。」不要再枉費勞動去兜圈子了,中醫的自主創新和現代發展,應當從堅持和發展「純中醫」這個基礎上開拓。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批又一批有膽有識的純正中醫,一定會衝破各種羈絆成長起來,把純正的中醫學術、純正的辨證論治堅持和發展下去,走向現代化、國際化,把純正、純真的中醫貢獻給世界人民。
目錄
原序:喜見鐵桿中醫
前言:九年回眸
導論
第一篇我的學徒生涯
一、家學淵源
二、入門之階
三、最後一課
第二篇中西醫學史鳥瞰
一、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二、中西醫學的分道揚鑣
三、中醫與當代西醫比較
1. 基礎理論不同
2. 診斷方法不同
3. 治療觀念不同
4. 藥物來源不同
5. 文化背景不同
6. 科學方法不同
7. 哲學基礎不同
第三篇中醫的科學方法
一、拷問中醫
二、被中醫學揚棄的人體解剖
三、科學方法之謎
四、《傷寒論》的資訊方法
五、辨證論治的本質
六、《黃帝內經》與模型方法
1.陰陽二分模型
2.五行星圓模型
3.天地人三才模型
4.藏象模型
5.網絡模型
第四篇中醫的優勢領域
一、治療方法的優勢
二、文獻資源的優勢
三、醫學模式的優
四、養生保健的優勢
五、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六、諾獎之後的冷思考
第五篇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中醫
一、百年風雲
二、當代中醫的反思
1.科研的失誤
2.教育的失誤
3.臨床的失誤
4.管理的失誤
三、一場取消中醫的風波
第六篇中國哲學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一、陰陽學說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二、五行學說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三、六經辨證對中醫臨床的指導
四、簡短的結語
第七篇中醫抗擊流感的思維模式和防治方法
一、接種疫苗預防流感的困惑
二、張仲景:抗擊流感第一人
三、傷寒病即流感的幾點證明
四、中醫防治流感的科學方法
第八篇培養中醫臨床人才的一條捷徑
一、從讀《傷寒論》始,步入中醫之門
二、掌握辨證用方,即可臨床看病
三、學會三分思維,回歸六經辨證
四、突出方證體系,加強臨床教育
第九篇學好中醫的幾點訣竅
一、成才的訣竅
二、讀書的訣竅
三、臨床的訣竅
第十篇關於中醫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
二、開設中國古代醫學文化課
三、調整和重組西醫學課程
四、加強對中藥的感性認識
五、利用視頻跟隨名醫見習
六、調動校外資源帶教學生
七、鼓勵中青年教師上臨床
第十一篇對話與訪談
一、與馬伯英教授的對話
二、巴馬採訪四題
1.生平印象最深刻的幾個病例
2.方法論是中醫最大的優勢
3.革命性轉捩點不屬於中醫
4.中醫的發展方式是滾雪球
三、答新民週刊記者問
第十二篇書序與書評
一、願生命像山花一樣浪漫盛開--《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序言
二、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餘春--《名家教你讀醫案》序言
三、讀毛以林吧,相信這位中醫界的脊樑--《分部經絡辨證理論與實踐》序言
四、我與「法國小虎」的中醫緣 --《中西醫的思考與展望》序言
五、中醫葯史上的兩部扛鼎之作----《解碼中葯:傳統中醫药理學概論》與《解碼食物:傳統中醫药食同源理論析微》序言
六、引領新潮,別開生面--《我們在香港做中醫》導讀
七、用我們的雙手,去開創中國推拿的明天--《中國推拿》導讀
八、薪火傳承的篇章,繼承創新的典範---《痛風(濁瘀痹)診療與康復手冊》書評
九、漫漫從醫路,切切經方情--《中醫人生》書評
第十三篇 探尋中國古代的延年益壽之道
一、長生久視的歷史反思
二、中醫的養生治病觀
三、幾首延年益壽的古方
1.首烏延壽丹
2.還少丹與打老兒丸
3.萃仙丸
第十四篇中華傳統文化與中醫
一、儒家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二、道家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三、《黃帝內經》中的預防醫學思想
1.未病先防
2.有病早治
3.已病防變
四、養生保健與治未病的現實意義
五、中醫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開路先鋒
特寫蔣子丹:老師累了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
我是鐵桿中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校園內,師生皆曉,在百草堂藥店裡,醫患俱知。
我是天然的鐵桿中醫,因為我出生於薪火相傳的中醫世家,伯父彭崇讓教授生前是湘雅醫學院中醫顧問,湘雅醫學院1959級(首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導師,湖南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我從小生活在湘雅醫學院的大院裡,後隨伯父當學徒,走上中醫之路。中醫治病的卓越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病的好處,1960、70年代湘雅醫學院老一輩中、西名醫相互之間虛心學習,真誠以待的情景,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歷,由此鑄就了我對中醫事業的忠誠,終生不變,對中西醫臨床結合的主張,深信不疑。
我是當然的鐵桿中醫,因為我主講的課程是中國醫學史。倘若一個中醫院校的老師,對自己從事的學科尚無信心,講不出中醫的科學道理,中醫的優勢所在,中醫無法被西醫所淘汰或取代的原因,又怎麼能夠讓自己的學生熱愛中醫,獻身於中醫事業呢?當然,我對中醫的信心,並非出自盲目。一方面,我的專業是醫學史研究,這使得我對人類醫學發展歷史的瞭解和洞察,比一般人清楚得多,另一方面,我又是一個中醫臨床醫生,我可以拿出足夠的臨床例證,說明中醫治病的療效,中醫所具有的優勢。在主講中國醫學史的同時,我還兼授世界醫學史、中國古代醫學文化、科學技術史。從這樣的高度和視野來考察中、西醫學的過去、今天與明天,就不會被當前中醫事業發展中的一些風雲變幻所困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學生:以近現代科學為背景的西醫,在取得極其輝煌成就的同時,為什麼在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面,還會留下了許多誤區和遺憾?而經歷了兩千多年風雨滄桑的中醫,在經受了近代科學毀滅性的衝擊之後,為什麼還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並且日益傳播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歷盡艱難的中西醫結合,為什麼代表著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妄圖取消中醫的言行,為什麼是極端錯誤的?我把自己臨床治病的心得體會,貫穿到醫學歷史上的人物、事件、思想、規律的講解中,使得剛開始踏入中醫科學殿堂的學生們,對這門學科的陌生、敬畏、懷疑之心,逐漸冰化雪消。在我30年多的教學生涯中,幾次被全校同學海選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學生最愛戴的老師」。當然,我有自知之明,這只是類似於一種非官方的「民意調查」,並不是對一個教師教學水準的客觀評估,不值得張揚。學生們說得好:「是老師對中醫事業鐵的信念感染了我們!」早在幾年之前,學生們就稱我為「鐵桿中醫」。
我是必然的鐵桿中醫,由於特殊的師從、自學之路,使我不具備西醫的系統知識,只有較紮實的中醫功底;沒有在分科嚴格的中醫醫院看門診,進病房,只在「百草堂」藥號這樣的診所坐堂,是沿襲中醫傳統的治病模式,是地道的中醫全科醫生。所治疾病,不分內外婦兒、五官皮膚、骨傷腫瘤各科;診斷疾病,全憑望聞問切;遣方開藥,純用湯散膏丸;不會看片子,不用聽診器,不開西藥,治病的成敗得失,全憑中醫的本事。多年來,我所治療的疾病,大部分是找西醫治療效果不好,用西藥副作用大,或西醫診斷不明,轉而「慕名」來找中醫治療的。在知識爆炸、專業分科越來越細的現代資訊社會,一個中醫大夫,甚至連西醫解剖、生理、病理都沒有系統學過的中醫大夫,怎麼會看病?怎麼可能「百病都治」?單憑望聞問切、湯散膏丸這一套看似原始落後的診斷治療方法,怎麼能夠治好病?心存疑惑的人當然不少,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瞭解到並沒有什麼蹊蹺,這其實就是純中醫、本色的中醫。自古以來,中醫不就是這麼看病的嗎?
我認為,鐵桿中醫之「鐵」,不表現在排斥西醫,而是指鐵心搞中醫,對中醫事業充滿信心,並且有能力運用中醫自身的一套方法治好病,即對中醫,既要有堅定的信念,又要有過硬的本事,才「鐵」得起來。中醫是獨立的醫學體系,即使不學西醫,不靠西醫,用純中醫的方法也能夠治好病,正如學好了西醫,不必懂中醫,也能治病一樣。中國古代哪有西醫呢,不同樣可以治好病嗎?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固守本學科的既成體系,不思改變,不圖進取,拒絕接受西醫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即使作為一個純中醫,本色中醫、在臨床中瞭解一些西醫有關的、必要的臨床知識,參考西醫的檢測結果和治療藥物,不是壞事,是好事,有助於提高對疾病認識的精確性,有助於檢驗中醫的用藥療效,有助於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但不能讓西醫的觀點主宰或干擾中醫的辨證思維。中醫的病名可以變,劑型可以變,投藥方式可以變,這些都可以學習和吸取西醫的長處,可以權變,唯一不能變、不能丟的是「辨證論治」的方法論,這是中醫學術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我贊成並奉行「衷中參西」的學術主張,既然學的是中醫,就應當以中醫為本,花大力氣,紮紮實實打好中醫的功底,用純中醫的方法治病,在臨床中也可以吸取並參考必要的西醫知識,以期獲得更好的療效。中醫和西醫,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術體系,無一不博大精深,一個醫生,窮畢生之力,能夠精通中西兩種醫學體系,並且完美地結合運用於臨床,固然是上乘之選,但絕大多數中醫、西醫難以做到。我並不忌諱自己在西醫知識方面的缺陷,常自嘲是一個「跛足」的醫生,既然不能兩條腿平均施力,就只能讓中醫這條腿踩得更踏實,讓西醫那條腿起到輔助支撐的作用。我對「衷中參西」的理解,即作如是觀。
作為一個鐵桿中醫,對本學科的長處與不足,西醫的優勢和短處,要有清晰的認識和估計,知己知彼,才能領會中醫體系的精髓,在臨床中做到揚長避短。
西醫與中醫,在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方面,有著完全不同的方法論。西醫是近代科學,是在近代西方征服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學科,「對抗治療」是其對付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是古代科學,是在中國古代和諧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學科,「調節平衡,扶正祛邪」是其治病養生的主要方法。西醫建立在近代科學的基礎之上,「原子論」是其哲學基礎,「還原論」為其主要方法,近代科學強調精確和清晰,長於實驗與數理統計,長於微觀認識;中醫建立在古代科學的基礎之上,「元氣論」是其哲學基礎,「天人相應」、「陰陽五行」為其主要的方法論,古代科學強調和諧統一,長於動態觀察,長於整體聯繫,長於宏觀把握。西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是從生理和病理解剖出發的,西醫重實體,重形態,近百年來,更借助於現代儀器的發明,從器官、組織一直認識到細胞、基因,微觀的認識論幾乎登峰造極,因此,西醫重視檢測指標,注重疾病的病因和結果;中醫對人體和疾病的瞭解,建立在對生命活體的動態考察之上,中醫重結構,重功能,通過望聞問切,面對面地收集患者體內發出的動態的資訊,由於重視個體差異、氣候環境、心理因素對於發病的影響,中醫才有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臨床要求,才有了「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因此,中醫重視證候表現,注重疾病的過程和趨勢。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方法論,導致中、西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優勢和不足。
西醫是當代主流醫學,其優勢是通過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而體現出來的。它的長處在於有不斷創新的外科手術與檢測儀器,有一套成熟的常規搶救和生命維繫措施,在對一些嚴重的器質性疾病的治療和對疾病的實質性的診斷方面,在接種疫苗、預防大規模疾病傳播方面,在整體上佔有絕對優勢,中醫無法替代;中醫的優勢則是通過對傳統的繼承而體現出來的,其長處在於有幾千年積澱的豐富理論與臨床經驗作為後盾,無論是藥物還是針灸,都有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等優勢。中醫不但長於治病,而且長於養生,對於人體亞健康狀態,對許多需要通過服藥治療而不是手術治療的疾病,特別是對許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老年性疾病、診斷不明的疑難疾病等有很好的療效。總的來說,微觀認識,是西醫所長,而宏觀認識、整體聯繫,是其不足;宏觀認識,是中醫所長,而微觀認識,定量研究,是其不足。這兩者都能從東西方哲學科學史上找到根源,從臨床中找到實證。
總之,由於醫學研究的是人,是人的動態的生命活動和疾病規律,並非一種完全可以在實驗室進行靜態研究的純自然科學,故醫學應當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結合,是科學、技術、經驗三者的結合。以自然科學精神和方法為特長的西醫,往往在人文科學方面有所缺失,而以人文科學精神和方法為特長的中醫,往往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所不足,這就導致不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其本身都不是完美的科學,都存在缺陷,有的疾病用西醫治療效果好,有的疾病用中醫治療效果好,有的疾病西醫與中醫共同治療效果好。因此,純中醫、純西醫、中西醫臨床結合,這三種醫學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國三種醫學同時並舉,這實在是中國人的福氣!
儘管中西醫兩大體系具有一定的「不可通約性」,目前在理論上不可能結合,但兩種醫學可謂殊途同歸,都依靠自身的方法論和長期積累的經驗,認識到生命和疾病的一部分規律,兩種醫學的最終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兩種醫學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如果中西醫結合起來,在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面,特別是在對付威脅人類健康的各種嚴重疾病方面,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相互尊重,不存偏見,取長補短,同心協力,爭取創造單純用中醫或西醫達不到的效果,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正是中國醫學在全世界醫學領域中所具有的潛在的、獨到的優勢所在,這難道不是好事嗎?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中醫與西醫,互相之間,成見很多,誤會不少,加上近年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在其中挑撥離間,中西醫之間的團結面臨著考驗。面對人類大量尚未認識、無法治癒的疾病,中、西醫為什麼不能暫時擺脫文化上的差異,理論上的分歧,學術上的偏見,在臨床治療方面互相結合起來,為人類的衛生保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