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
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憂鬱來襲 是臣服,還是擁抱?
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
除了開藥單 我還能做什麼?
「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
而是,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85%的憂鬱症患者,一輩子只會發生一次!
專業的醫師都知道,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很難痊癒。憂鬱只是個過程,須從生活中找出癥結,才能走出陰霾,而把抗憂鬱藥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藥物一吃,就停不下來。
吞下藥丸,同時 也吞下醫師無助的心。
本書作者是專業精神科醫師,因為一桶瓦斯,而頭也不回地投入非藥物治療的研究。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親眼看見藥物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疾病本身。書中網羅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數據、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化為悲天憫人的感人文字,只希望表達一個信念: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這本書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了解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作法。
少了煩寧、百憂解 ,人可以活的更好。
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
除了開藥單 我還能做什麼?
「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
而是,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85%的憂鬱症患者,一輩子只會發生一次!
專業的醫師都知道,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很難痊癒。憂鬱只是個過程,須從生活中找出癥結,才能走出陰霾,而把抗憂鬱藥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藥物一吃,就停不下來。
吞下藥丸,同時 也吞下醫師無助的心。
本書作者是專業精神科醫師,因為一桶瓦斯,而頭也不回地投入非藥物治療的研究。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親眼看見藥物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疾病本身。書中網羅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數據、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化為悲天憫人的感人文字,只希望表達一個信念: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這本書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了解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作法。
少了煩寧、百憂解 ,人可以活的更好。
名人推薦
真情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助理教授 周佩琪醫師
前能量醫學會理事長、常務監事 張文韜醫師
光流聯合診所院長 楊紹民醫師
三總復健部早療負責專職醫師 楚恆毅醫師
瀚仕功能醫學研究中心 歐忠儒博士
人間診所院長 蘇聖傑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助理教授 周佩琪醫師
前能量醫學會理事長、常務監事 張文韜醫師
光流聯合診所院長 楊紹民醫師
三總復健部早療負責專職醫師 楚恆毅醫師
瀚仕功能醫學研究中心 歐忠儒博士
人間診所院長 蘇聖傑醫師
目錄
前言-- 不開藥單,還能為病人做什麼?
第一章 你好,憂鬱。
1-1她崩潰了,卻沒有人發現
1-2走出漫漫長夜
第二章 醫生說我瘋了!?
2-1「到底誰瘋了!?」
2-2在問卷背後……
第三章 醫生沒說的事
3-1無能的醫師!?
3-2安慰劑比藥物,更讓人安心
第四章 「醫生,為什麼我有憂鬱症?」
4-1大腦受損
4-2基因
4-3器質性憂鬱症
4-4環境或飲食
4-5營養缺失
4-6血糖代謝不佳
4-7賀爾蒙失調
4-8腸道功能失衡
4-9過敏發炎
4-10兒時創傷
4-11日照不足
4-12睡眠問題
4-13頭痛
4-14氣喘
第五章 不開藥,可以做更多
5-1照光療法
5-2運動
5-3營養素療法
第六章 身心安頓的良方
6-1都是我不好!?
6-2跟著感覺走
6-3完整比完美重要
6-4走出幸福
6-5 「想要」的力量
6-6撫平受傷的心
第一章 你好,憂鬱。
1-1她崩潰了,卻沒有人發現
1-2走出漫漫長夜
第二章 醫生說我瘋了!?
2-1「到底誰瘋了!?」
2-2在問卷背後……
第三章 醫生沒說的事
3-1無能的醫師!?
3-2安慰劑比藥物,更讓人安心
第四章 「醫生,為什麼我有憂鬱症?」
4-1大腦受損
4-2基因
4-3器質性憂鬱症
4-4環境或飲食
4-5營養缺失
4-6血糖代謝不佳
4-7賀爾蒙失調
4-8腸道功能失衡
4-9過敏發炎
4-10兒時創傷
4-11日照不足
4-12睡眠問題
4-13頭痛
4-14氣喘
第五章 不開藥,可以做更多
5-1照光療法
5-2運動
5-3營養素療法
第六章 身心安頓的良方
6-1都是我不好!?
6-2跟著感覺走
6-3完整比完美重要
6-4走出幸福
6-5 「想要」的力量
6-6撫平受傷的心
序/導讀
前言
除了開藥單,還能為病人做什麼?
「我好像得了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每天問診室的門開開關關著,這是形形色色的患者,常說的第一句話。
是事實,但是,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時間拉回從前,當我在花蓮院區服務時,認識一位護理長,她是虔誠的基督徒,無論對病人還是醫生,她都面帶微笑,感覺非常溫暖。我們私底下常常談天,有一天她告訴我:「鄭醫生,我常常覺得很心酸,每天笑著面對病人,但一轉頭就流淚。」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驚訝,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笑口常開的人,偷偷拭淚?原來每天在病房間穿梭換藥,見證病患的生老病死,心裡明明知道,藥物對精神病患來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會增加身體器官的負擔,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而是因為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護理長親眼看見病患吃藥後,眼神呆滯、腦筋遲鈍的只能傻傻發笑,話也說不清楚,渾然不見以往的神采;但如果不吃藥,當精神病一發作,病患又會痛苦萬分。這樣的心理掙扎,逼出開朗的護理長心酸的眼淚。因為缺乏有效的方法,讓精神病患恢復健康,醫師無奈地開出一張張藥單,惡性循環持續,讓她覺得精神病患很可憐,醫師也很辛苦。
她把另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的深沈感慨,轉述給我:「我是無能的醫師。因為經過我的治療,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不會痊癒。」
醫師當然不是萬能,我必須承認:非藥物治療並非適用於每個人,但真正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比例不高,所以,可以透過非藥物方式來改善的人,是佔多數的。如果有比藥物治療更好的療法,我想身為一個想幫助患者真正痊癒的醫者,應該多瞭解並設法讓求助的患者受惠。
我在花蓮的時候,曾經接到一封信,信中寫道:「鄭醫師,你是上帝派來拯救我的!」
原來,是一位在神召會做全時間奉獻基督徒的來信,她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無法穩定的工作,長期服用藥物的結果,只是讓她精神更不集中、昏昏欲睡。她想不起上一次露出笑容是什麼時候,只記得自己無時無刻都想哭泣。
在她情緒最低潮的時候,流著淚走進我的診療室。她的痛苦、鬱悶,在幾十分鐘的訪談中通通傾倒出來,當時我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想法:「我要幫助她!」經過一次次的深談,我漸漸深入她生命中的癥結,幫助她走出了陰霾,將要長期服用的精神科藥物都停下來,且能繼續穩定的工作。
「鄭醫師,我心裡終於出現了陽光!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一輩子心中都烏雲籠罩。」她的信裡這樣寫著。
生命的一切改變,自有安排,神愛世人,不是嗎?
醫師只是盡人事,然而在盡人事的過程中,將副作用與傷害減到最少,好讓身體恢復更沒有阻礙,我不相信神是要人吃很多藥才會健康。
我並不偉大,只是幸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更好的治療方式。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我盡量以非藥物的方式,協助每個有需要的人。
除了開藥單,我們還能為病人做些什麼?這是我工作上長期在思考的問題。
以前當住院醫師時,曾經以為這輩子大概就是把專科拿到,然後終老。但是院內前輩說到,考到專科醫師後,才有機會去鑽研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漫漫長路其實只是序幕。我不知道,同業有多少人願意像我去探究預防醫學領域,但是我選擇一條比較心安理得的醫學之路。
之前當上住院醫師之後,一直有個困惑,圍繞在腦海:生物精神醫學,運用藥物的治療方式,並不是每個患者的效果都很好;療效不明顯,或因為副作用而把患者嚇跑的個案,屢見不鮮。事實上,服用藥物的效果,能到達六、七成,對於醫療專業人員來說,就問心無愧了。但是,其他三、四成的人又該怎麼辦?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因此,在2000年通過專科醫師考試之後,便積極尋找,任何可以不用吃藥,就能改善心理困擾的方式,但是翻遍文獻、四處求教卻尋不到答案,就像深陷一團霧中,隱約看見前方有些亮光,卻怎麼走都到達不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一套有趣的訓練系統──戴尼提,我終於看見指引方向的燈塔。
戴尼提,意思是穿越心靈。
當時,還在花蓮的我,利用周末北上,到中山北路的訓練中心上課,這個技術學習不難,但它定義心靈的方式讓我大開眼界:精神分析的理論只能解釋病態,無法充分解釋正常人心理反應。
有趣的是,課程尚未結業,便在花蓮遇到一位專業藥師,身材高瘦,帶著一副銀邊眼鏡,講話時總是露出淺淺的微笑,給人專業又放心的感覺。我們對於不用藥的疾病治療法,都相當有興趣,常交換彼此的心得,她吃東西時總是細嚼慢嚥,也吃的很少,我總是稱讚她很有氣質,卻換得她的苦笑,跟我提起一個長年以來的困擾:「鄭醫師,這其實是不得已的,因為我長久以來吞東西時,都會感覺喉嚨有東西哽住,不好吞,只能夠吃細軟流質的食物,所以才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看了無數次的醫生都找不出原因。」享受美食原是件暢快的事,對她來說卻是很難達成的願望。看遍耳鼻喉科醫師,結果都是──沒有問題,因此她想了解是否有其他解決方式。
當時我的戴尼提課程沒上完,但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把書拿起來,邊做邊看,結果在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她不僅宣洩多年積鬱在心中的負面情緒,也找出自己吞嚥困難的原因。結束之後,她握著我的手說:「鄭醫師,這是個神奇的療法!拯救了我的生活,一定也可以拯救許多人!」她肯定這些技術對她的幫助,之後也陸續請我來幫助她及其他朋友,我們成為一輩子好友。
「戴尼提」是一套技術,一人提問,另外一人回答,直到提問者認為,回答者已經完全回答他的問題,目的其實是要幫助回答的人「復返」,就是回到過去,捨去不舒服,對生命產生新的看法。
和戴尼提接觸一段時日,打開我另一層視野。原來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之外,對於改善精神困擾,還存在其他可能。想幫助患者,一部分必須回到臨床研究,後來有幸接觸功能性醫學,也透過持續的進修及臨床上的印證,發現其實有不少專業的研究證實,營養醫學可以為精神科患者做不少事。
醫療的本質,是服務。
二年多前有一位從桃園上來的同業,透過網路搜尋找到我進而深談,緣由是,他自己原本有代謝症候群,長期必須靠藥物來穩定身體症狀,直到有人建議,嘗試營養補充品進行改善,出乎意料的,才半年便瘦了十幾公斤,也不須再服用降血壓藥物,或靠咖啡來提神,這樣的經歷讓他開始思考:對精神科患者而言,是否有可能從這類調整方式來協助他們?但是令人沮喪的是,當他和其他醫師討論時,得到的都是冷淡及不解的回應,才想上網找找其他知音,了解相關作法及執行細節。
醫療,其實是種服務業。對於患者,如果我們提供的服務不符合期待,或者對某些人來說,藥物的副作用就是難以忍受,除了增加服藥順從性,還可以做什麼?如果說,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讓個案了解在任何情境下,他們都是有能力可以去作選擇的,那麼對於精神疾患的改善,是否也可以選擇?
還記得幾年前,曾參與一場有趣的研討會,報告者是位耶和華見證人的牧師,主要是宣導,他們的信仰,對於血的處理必須非常謹慎,因此那位牧師把醫療上把取代輸血的替代處置作法,介紹給在場的專業人員,希望專業人員若是遇到信徒大量失血,可以尊重他們的信仰,透過替代方式來解決。在場當然就有些醫師不以為然,但如果以同理觀點來看,若能提供改善患者病情又能滿足他們期待,這不是雙贏的結果嗎?
其實不用藥物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功能性醫學是蠻值得參考的方式。因為服用藥物的人無法施做戴尼提,我剛好透過一位麻醉科護士認識功能性醫學,開始有深入的接觸。
醫院是等你生病了,才會去看病的場所;可是當你身體不舒服,但是又還沒有生病的時候,醫生什麼也沒辦法做。不過功能性醫學卻可以在身體功能降低,還沒有到生病程度的時候,提早發現問題,讓你回復健康狀態,就像是預防機制,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功能性預防醫學」。
原理很簡單,透過營養、飲食和身體的排毒,來解決發炎、處理毒素。先觀察細胞的能量產生是否正常,接著才談到心理層面的壓力,最後再依照整體狀況去評估哪些問題需要處理,如果醫生處理得越完整,病患的身體狀況改善的狀況會更快。
我十分推薦一本書──《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已經長銷二十幾年,雖然內容是一些簡單的作法,但如果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願意用書裡的方法找回自信和善待自己的話,其實很多精神方面的問題,改善也就快多了。
功能性醫學的重心,不是症狀,是原因。
一切症狀都是結果,那麼一定是有因才有果。功能性醫學把人當作一個系統,雖然有同樣的症狀,可能是不同原因所引起;同樣原因,也可能引起不同的症狀,如何把原因找出來才是重點。
這是人生的選擇題,沒有標準答案。
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想尋求非藥物協助的人,我想讓他們了解,的確有可以不吃藥就痊癒的方法存在,而且國外的研究也不少,寫這本書目的,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並了解其中可能性以及作法。
當我們執著相信權威,往往會失去常理的判斷,這本書不是在爭論誰對誰錯,孰優孰劣,而是提供大家在隨手可得,以藥物治療為主流的精神病學背後,身心健康回復,仍存有其他可能。從近十年累積的臨床經驗,以及國外行之有年的功能性醫學相關研究與臨床實證,清楚地告訴我這項事實,現在就讓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除了開藥單,還能為病人做什麼?
「我好像得了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每天問診室的門開開關關著,這是形形色色的患者,常說的第一句話。
是事實,但是,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時間拉回從前,當我在花蓮院區服務時,認識一位護理長,她是虔誠的基督徒,無論對病人還是醫生,她都面帶微笑,感覺非常溫暖。我們私底下常常談天,有一天她告訴我:「鄭醫生,我常常覺得很心酸,每天笑著面對病人,但一轉頭就流淚。」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驚訝,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笑口常開的人,偷偷拭淚?原來每天在病房間穿梭換藥,見證病患的生老病死,心裡明明知道,藥物對精神病患來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會增加身體器官的負擔,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而是因為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護理長親眼看見病患吃藥後,眼神呆滯、腦筋遲鈍的只能傻傻發笑,話也說不清楚,渾然不見以往的神采;但如果不吃藥,當精神病一發作,病患又會痛苦萬分。這樣的心理掙扎,逼出開朗的護理長心酸的眼淚。因為缺乏有效的方法,讓精神病患恢復健康,醫師無奈地開出一張張藥單,惡性循環持續,讓她覺得精神病患很可憐,醫師也很辛苦。
她把另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的深沈感慨,轉述給我:「我是無能的醫師。因為經過我的治療,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不會痊癒。」
醫師當然不是萬能,我必須承認:非藥物治療並非適用於每個人,但真正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比例不高,所以,可以透過非藥物方式來改善的人,是佔多數的。如果有比藥物治療更好的療法,我想身為一個想幫助患者真正痊癒的醫者,應該多瞭解並設法讓求助的患者受惠。
我在花蓮的時候,曾經接到一封信,信中寫道:「鄭醫師,你是上帝派來拯救我的!」
原來,是一位在神召會做全時間奉獻基督徒的來信,她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無法穩定的工作,長期服用藥物的結果,只是讓她精神更不集中、昏昏欲睡。她想不起上一次露出笑容是什麼時候,只記得自己無時無刻都想哭泣。
在她情緒最低潮的時候,流著淚走進我的診療室。她的痛苦、鬱悶,在幾十分鐘的訪談中通通傾倒出來,當時我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想法:「我要幫助她!」經過一次次的深談,我漸漸深入她生命中的癥結,幫助她走出了陰霾,將要長期服用的精神科藥物都停下來,且能繼續穩定的工作。
「鄭醫師,我心裡終於出現了陽光!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一輩子心中都烏雲籠罩。」她的信裡這樣寫著。
生命的一切改變,自有安排,神愛世人,不是嗎?
醫師只是盡人事,然而在盡人事的過程中,將副作用與傷害減到最少,好讓身體恢復更沒有阻礙,我不相信神是要人吃很多藥才會健康。
我並不偉大,只是幸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更好的治療方式。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我盡量以非藥物的方式,協助每個有需要的人。
除了開藥單,我們還能為病人做些什麼?這是我工作上長期在思考的問題。
以前當住院醫師時,曾經以為這輩子大概就是把專科拿到,然後終老。但是院內前輩說到,考到專科醫師後,才有機會去鑽研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漫漫長路其實只是序幕。我不知道,同業有多少人願意像我去探究預防醫學領域,但是我選擇一條比較心安理得的醫學之路。
之前當上住院醫師之後,一直有個困惑,圍繞在腦海:生物精神醫學,運用藥物的治療方式,並不是每個患者的效果都很好;療效不明顯,或因為副作用而把患者嚇跑的個案,屢見不鮮。事實上,服用藥物的效果,能到達六、七成,對於醫療專業人員來說,就問心無愧了。但是,其他三、四成的人又該怎麼辦?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因此,在2000年通過專科醫師考試之後,便積極尋找,任何可以不用吃藥,就能改善心理困擾的方式,但是翻遍文獻、四處求教卻尋不到答案,就像深陷一團霧中,隱約看見前方有些亮光,卻怎麼走都到達不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一套有趣的訓練系統──戴尼提,我終於看見指引方向的燈塔。
戴尼提,意思是穿越心靈。
當時,還在花蓮的我,利用周末北上,到中山北路的訓練中心上課,這個技術學習不難,但它定義心靈的方式讓我大開眼界:精神分析的理論只能解釋病態,無法充分解釋正常人心理反應。
有趣的是,課程尚未結業,便在花蓮遇到一位專業藥師,身材高瘦,帶著一副銀邊眼鏡,講話時總是露出淺淺的微笑,給人專業又放心的感覺。我們對於不用藥的疾病治療法,都相當有興趣,常交換彼此的心得,她吃東西時總是細嚼慢嚥,也吃的很少,我總是稱讚她很有氣質,卻換得她的苦笑,跟我提起一個長年以來的困擾:「鄭醫師,這其實是不得已的,因為我長久以來吞東西時,都會感覺喉嚨有東西哽住,不好吞,只能夠吃細軟流質的食物,所以才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看了無數次的醫生都找不出原因。」享受美食原是件暢快的事,對她來說卻是很難達成的願望。看遍耳鼻喉科醫師,結果都是──沒有問題,因此她想了解是否有其他解決方式。
當時我的戴尼提課程沒上完,但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把書拿起來,邊做邊看,結果在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她不僅宣洩多年積鬱在心中的負面情緒,也找出自己吞嚥困難的原因。結束之後,她握著我的手說:「鄭醫師,這是個神奇的療法!拯救了我的生活,一定也可以拯救許多人!」她肯定這些技術對她的幫助,之後也陸續請我來幫助她及其他朋友,我們成為一輩子好友。
「戴尼提」是一套技術,一人提問,另外一人回答,直到提問者認為,回答者已經完全回答他的問題,目的其實是要幫助回答的人「復返」,就是回到過去,捨去不舒服,對生命產生新的看法。
和戴尼提接觸一段時日,打開我另一層視野。原來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之外,對於改善精神困擾,還存在其他可能。想幫助患者,一部分必須回到臨床研究,後來有幸接觸功能性醫學,也透過持續的進修及臨床上的印證,發現其實有不少專業的研究證實,營養醫學可以為精神科患者做不少事。
醫療的本質,是服務。
二年多前有一位從桃園上來的同業,透過網路搜尋找到我進而深談,緣由是,他自己原本有代謝症候群,長期必須靠藥物來穩定身體症狀,直到有人建議,嘗試營養補充品進行改善,出乎意料的,才半年便瘦了十幾公斤,也不須再服用降血壓藥物,或靠咖啡來提神,這樣的經歷讓他開始思考:對精神科患者而言,是否有可能從這類調整方式來協助他們?但是令人沮喪的是,當他和其他醫師討論時,得到的都是冷淡及不解的回應,才想上網找找其他知音,了解相關作法及執行細節。
醫療,其實是種服務業。對於患者,如果我們提供的服務不符合期待,或者對某些人來說,藥物的副作用就是難以忍受,除了增加服藥順從性,還可以做什麼?如果說,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讓個案了解在任何情境下,他們都是有能力可以去作選擇的,那麼對於精神疾患的改善,是否也可以選擇?
還記得幾年前,曾參與一場有趣的研討會,報告者是位耶和華見證人的牧師,主要是宣導,他們的信仰,對於血的處理必須非常謹慎,因此那位牧師把醫療上把取代輸血的替代處置作法,介紹給在場的專業人員,希望專業人員若是遇到信徒大量失血,可以尊重他們的信仰,透過替代方式來解決。在場當然就有些醫師不以為然,但如果以同理觀點來看,若能提供改善患者病情又能滿足他們期待,這不是雙贏的結果嗎?
其實不用藥物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功能性醫學是蠻值得參考的方式。因為服用藥物的人無法施做戴尼提,我剛好透過一位麻醉科護士認識功能性醫學,開始有深入的接觸。
醫院是等你生病了,才會去看病的場所;可是當你身體不舒服,但是又還沒有生病的時候,醫生什麼也沒辦法做。不過功能性醫學卻可以在身體功能降低,還沒有到生病程度的時候,提早發現問題,讓你回復健康狀態,就像是預防機制,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功能性預防醫學」。
原理很簡單,透過營養、飲食和身體的排毒,來解決發炎、處理毒素。先觀察細胞的能量產生是否正常,接著才談到心理層面的壓力,最後再依照整體狀況去評估哪些問題需要處理,如果醫生處理得越完整,病患的身體狀況改善的狀況會更快。
我十分推薦一本書──《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本書已經長銷二十幾年,雖然內容是一些簡單的作法,但如果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願意用書裡的方法找回自信和善待自己的話,其實很多精神方面的問題,改善也就快多了。
功能性醫學的重心,不是症狀,是原因。
一切症狀都是結果,那麼一定是有因才有果。功能性醫學把人當作一個系統,雖然有同樣的症狀,可能是不同原因所引起;同樣原因,也可能引起不同的症狀,如何把原因找出來才是重點。
這是人生的選擇題,沒有標準答案。
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想尋求非藥物協助的人,我想讓他們了解,的確有可以不吃藥就痊癒的方法存在,而且國外的研究也不少,寫這本書目的,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並了解其中可能性以及作法。
當我們執著相信權威,往往會失去常理的判斷,這本書不是在爭論誰對誰錯,孰優孰劣,而是提供大家在隨手可得,以藥物治療為主流的精神病學背後,身心健康回復,仍存有其他可能。從近十年累積的臨床經驗,以及國外行之有年的功能性醫學相關研究與臨床實證,清楚地告訴我這項事實,現在就讓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