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糖尿病疑惑10大名醫解答

  • 9 324
    36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94個糖尿病疑問+11個成功診療實例

10大權威名醫傾囊相授,詳細剖析糖尿病常見問題,提供對症健康新概念,教您吃對食物、正確用藥,遠離相關併發症,享受樂活人生!

 

中醫對症調理+16道養生料理+簡易穴位自療按摩

透過藥茶、藥膳、按摩,循序漸進改善體質,維持經絡暢通,多管齊下溫和調理,滋養臟腑、解除病痛、益壽延年!

 

94個降血糖疑惑解答+11個經典診療實例+中醫調養祕訣

中西醫雙管齊下,戰勝糖尿病!

小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

注意!糖尿病高居10大死因第4名!

 

做好血糖管理,遠離致命併發症

●糖尿病可以根治嗎?

●糖尿病會不會影響壽命?

●糖尿病患者能維持正常性生活嗎?

●為什麼血糖總是忽高忽低?

●飯吃得越少,血糖控制越好?

●如何安排糖尿病患者的三餐?
●糖尿病患者須補充哪些營養?

 

※讀者身分描述:

1.主要年齡層:25~60歲

2.性別/職業:男女不拘,職業不限

3.描述:

(1)長期為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困擾者

(2)25~60歲關注自身與家人健康者

(3)有養生需求、重視身體保健的族群

作者

王治元醫師

 

現任: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管碩士

台大醫學院生理研究所博士

資歷: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祕書長

 

何一成醫師

 

現任: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碩士

資歷:

台北榮總醫師

省立桃園醫院醫師

衛生署台北醫院主治醫師

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會員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醫師高等考試及格

 

洪建德醫師

 

現任: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

德國約翰固騰堡大學醫學博士

資歷:

台北榮總醫院內科部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老年醫學中心召集人

國立陽明醫學大學內科學兼任副教授

 

翁瑄甫醫師

 

現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研究部教學副主任

台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講師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資歷:

台大醫院內科部總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臨床研究員

敏盛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敏盛綜合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品質部副主任

 

黃中瑀醫師

 

現任: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

中華中醫學會理事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台北醫學大學生藥研究所碩士

資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針灸科主任

中醫師國家考試第1名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

中華中醫學會副祕書長

 

裴馰醫師

 

現任:

耕莘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院教授、副院長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資歷: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員

慈濟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主任、社區醫學部主任、

一般醫學科主任、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蔡世澤醫師

 

現任:

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級醫師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學歷: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謝安慈醫師

 

現任:

雙和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資歷: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資格:

台灣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

糖尿病衛教人員合格證書

中華民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謝勝湖醫師

 

現任:

台北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資歷:

台北長庚醫院內科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病房主任

 

簡銘男醫師

 

現任:

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

台北科技大學機電科技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資歷:

台大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研究員

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

教育部定講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員代表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

序/導讀

控制血糖是健康之鑰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

 

糖尿病是血糖的新陳代謝異常,會造成神經、視網膜、血管傷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失明、截肢等問題。急性併發症有「酮酸血症」,此時脂肪組織大量分解,產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酮體、酮酸,造成酸中毒。糖尿病患者使用降血糖藥物,如果劑量過大,或沒有定時進食、吃太少或過度運動等,會造成低血糖,症狀有頭暈、心悸、冒冷汗等,若沒有及時處理,會進一步導致抽筋、昏迷。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有血管病變硬化,造成冠心病、心肌梗塞、腦梗塞、下肢血管阻塞等,如果下肢血管病變合併神經病變時,易導致下肢壞疽或潰瘍,嚴重時必須截肢。糖尿病常造成腎病變,嚴重時須洗腎、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造成失明。糖尿病會導致神經病變,最常見的是:患者會感覺四肢末端有發麻或針刺感,感覺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很重要,要以低糖、低鹽、低脂肪、高纖維為原則,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醃製的肉類、魚類、醃菜等,以免因攝取過多的鈉而引起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選擇低GI食物,可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食物含澱粉類比含麥芽糖、葡萄糖的GI值低,而含纖維質較多的食物,通常GI值也較低,例如蔬菜、水果的GI值,通常低於蛋糕、甜甜圈、果汁,而食物煮得越熟爛,GI值通常也越高,例如稀飯比乾飯的GI值高。

 

善用「食物代換表」均衡飲食

有相似營養素的食物,列成表格稱為「食物代換表」,應用食物代換表,可使每餐食物較有變化,幫助控制熱量與均衡飲食,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取醣類的量,應約占總熱量的50%,最好是以澱粉類為主,脂肪的攝取約占總熱量的25~30%,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攝取蛋白質應占總熱量約15~20%。

糖尿病患者如果發生腎病變,第一要務是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並實行低蛋白飲食。由於腎臟的功能是負責排除體內廢物,當功能下降時,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所以須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以減輕腎臟負擔。但也不能完全不吃蛋白質,若不吃蛋白質,身體會分解肌肉,反而增加廢物,因此飲食調配要適當。

低蛋白飲食的蛋白質中,需有1/2~2/3的優質蛋白質,如奶類、蛋、魚、肉、黃豆製品等。在限制攝取蛋白的情形下,熱量可能不足,須注意補充熱量。如果熱量攝取不足,反而會引起身體組織蛋白質分解,增加含氮廢物。為了維持熱量的攝取量,可適量補充油脂、低蛋白澱粉製品、糖分等。

 

調整食量和用餐時間以控制血糖

不論是用胰島素還是口服藥物治療,營養均衡和飲食控制都非常重要,經由調整食物分量和用餐時間,往往可以讓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口服降血糖藥,適用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凡是進行飲食、運動控制,仍無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的患者就應使用。口服降血糖藥依服用時間的藥物特性,可分為3類:

1空腹服藥類,作用為刺激胰臟分泌較多胰島素。

2飯後服藥類,可調節血糖的新陳代謝。

3隨餐服藥類,須隨用餐時的第1口食物服用,主要作用為減緩澱粉類吸收。

服用降血糖藥首重定時定量,以維持血糖穩定。

雖然現今醫療科技還不能完全治癒糖尿病,但控制好血糖,卻是打開健康的鑰匙,如糖尿病患者能控制好血糖,那麼其壽命與健康族群並無多大差別,而糖尿病是一個必須長期追蹤、長期控制的疾病,患者必須要更有耐心地聽從醫囑,並配合運動、飲食三管齊下。希望糖尿病高危險群,及糖尿病患者皆能徹底力行,以邁向健康的人生大道。

 

 

用對中藥,有助控制血糖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

近10多年來,由於人口老化、飲食西化、肥胖,以及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致使糖尿病(尤其是第2型糖尿病)在台灣的發生率直線飆升。糖尿病是一種長期的隱性無症狀疾病,在未做明確診斷前,是非常不容易被發現的疾病。正因為這種長期、無症狀的高血糖傷害的結果,產生各種血管性疾病(MicrovascularandMacrovasicular),因而造成高發生率的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以及神經病變等。

糖尿病有很多合併症,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引發腎病變,目前台灣洗腎人口比率居高不下,糖尿病和藥物是主因。在此呼籲大眾,很多人對中藥有誤解與迷思,認為吃中藥會導致洗腎,事實上,吃中藥造成洗腎的機率實在微乎其微!

 

勿吃來路不明的中藥

許多民眾以為吃中藥會導致洗腎,會有這種誤解,通常是因為有些人服用來路不明的藥材。早期,比利時婦女吃減肥藥,發現其中含有馬兜鈴酸而導致洗腎,這是因為外國人不懂中藥,還有一些不合法的藥商所為。像是關木通、青木香這些中藥都具有毒性,合格的中醫師是不會使用這種藥材的。我個人就不喜歡開外單,讓病人到院所外抓藥,因為一般民眾對藥材的辨識能力有限,很容易誤用。

加上很多人誤解中藥藥性緩慢,相對於西藥療效沒那麼好、那麼快。事實上,中藥用藥比西藥複雜,如果沒有合格的中醫師處方,中藥常會遭誤用,因而被誤以為沒什麼療效。曾經有個病人來到我的門診,說他只要做推拿,但是我沒有幫他做,並且還告訴他,在「辨證論治」的機理下,正確的處方治療,勝過盲目的推拿。

 

彼此配伍可增強藥效

幾千年來,中醫源遠流長。而現代社會,許多人對文言文根本不能理解,讀不通,也不瞭解中藥的用法。簡言之,中藥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藥物彼此間的配伍、協調作用。中藥不用單藥,「單藥久服必致病」,如果只用一味藥,雖然藥效很好、很快,但一定會有不適的情況發生。例如只吃黃耆,黃耆吃久了一定會口乾舌燥,但是如果黃耆加了當歸,黃耆補氣、當歸養血,兩者交互作用,即可降低單味藥物的用量,卻又能增強藥效。

中醫講的是辨證論治,用中藥不但要看個人體質,還要看中藥成分,舉例來說:用「六味地黃丸」可以降血糖,可是六味地黃丸有的是用糖蜜、有的是用蜂蜜,有研究證實,蜂蜜比糖蜜較不易讓血糖上升,但很多民眾受到廣告大肆渲染的影響,不清楚成分就買來吃,結果吃出問題,反而歸咎於中藥,這對中醫師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此外,中藥若是用對,的確對腎臟有幫助,包括對腎臟病患者也是有幫助的。但中醫已經強調「臟病不治」(即器官已經損壞,要再靠中藥重新恢復器官功能,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也就是說,已經要洗腎了,想再靠吃中藥醫好的可能性,必須再仔細研究,但是對於不適症狀的緩解是可以做到的。

 

中西藥可以一起服用

還要補充的是,有些中藥和西藥是可以一起服用的,但要經過合格的中、西醫長期觀察。我曾經告訴一位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中藥可以輔助延緩血糖上升;因為他是台商,有一陣子不在台灣,他發現停用中藥後,血糖果真變得不穩定,之後返台又來門診找我,我也同時叮囑他西藥不要停,結果,現在血糖穩定很多;另有一位患者血糖不穩定,已經中風2次,經過我的診治後,血糖終於穩定下來了,我告訴她西藥不要停,中藥是作為輔助之用的;但老奶奶聽不進去,擅自停用西藥,在第3次中風後,連患者的家屬都開始責怪我們。

此外,絕對不要道聽塗說。曾經有患者拿來路不明的藥方來問我,吃了有沒有效?我一看是非處方藥,便叫他不要吃,因為不是從我手中開出的藥方,我是無法對病患負責的,如果吃出問題,病患又要責怪中醫師處方無效,這真是天大的冤枉!

最後,給糖尿病患者一點養生建議:中醫特別強調吃新鮮、當季的食材,而非名貴的食物。至於運動,則著重遲緩深沉、全身性放鬆的運動,才能使含氧量增加,讓深沉的內臟呼吸,細胞也才能修復良好。中醫強調,白天陽、晚上陰,所以盡量不要在晚上運動,以免過度消耗一天的能量。除此之外,糖尿病要找合格的中醫師診療,吃對中藥,才是治病的不二法門。

試閱

◎肥胖和糖尿病有關嗎? 蔡世澤醫師解答
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只要適當減重,血糖控制藥物的效果就會更明顯,也能降低併發症

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根據統計,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因為「胰島素阻抗現象」,導致肥胖者的胰島素作用鈍化,體內必須要有更多的胰島素代償,但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細胞功能,往往已較常人衰退,因此更是雪上加霜。
臨床發現,糖尿病患只要減重3~5公斤,血糖控制藥物的藥效就會明顯提升許多。

代謝手術-病態性極端肥胖患者的福音
通常對於「病態性極端肥胖」的患者,如果進行適當的代謝手術,患者的血糖都能獲得很好改善,血糖控制也因此變好;有些糖尿病患因為病態性肥胖,BMI值高達35以上,此時可藉由手術來降低體重;有些人術後甚至不必再使用控制血糖藥物,糖尿病也因此有了戲劇化的改善。
醫學統計發現,身體的BMI值越高,糖尿病的盛行率就越高;此外,糖尿病未能好好控制者,常會引發心血管問題,「減重」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也有很大助益。

◎糖尿病病友易發生視網膜病變? 王治元醫師解答
約50%病友會出現視網膜病變

根據統計顯示,糖尿病導致失明的機率,高於一般人的25倍!糖尿病患者因為日積月累的微血管病變,和新陳代謝的緣故,導致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其中以視網膜病變最嚴重,也是導致失明的原因之一。

視網膜病變2大類型
1 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
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又稱「單純性視網膜病變」,此時眼部血管會慢慢變窄、阻塞,一開始會出現微血管瘤,並有硬性滲出的白斑塊,接著出現棉絮狀的軟性白斑。醫生可根據「眼底檢查」發現這些變化。
早期的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不會引起視力下降,但視網膜小片出血,會引發局部視野缺失。如果出血或滲出白斑擋住黃斑部,視力將明顯下降。

2 增殖性視網膜病變
發生「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時,新生血管會進入玻璃體,這些新生血管只生成單層內皮細胞,所以很脆弱,容易出血,造成玻璃體出血;再加上血管纖維增生,使得視網膜遭到拉扯,有時還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
與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相比,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對視力的危害性更大,會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治療糖尿病如何因人而異? 謝勝湖醫師解答
每個病友的體況、病情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針對各人情形,給予適當治療,才能穩定血糖,減少併發症

糖尿病的治療,依患者的身體狀況、疾病的種類及嚴重程度、有沒有併發症、是否伴隨其他疾病同時治療等,而有差異,須針對每個患者的情形,給予適當的治療,才能把血糖控制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相對地,對醫療成本的減少也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第1型糖尿病病友,因為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必須定期注射胰島素治療;懷孕婦女、曾接受手術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患有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嚴重感染疾病、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無效、肝腎功能異常或過敏的患者,則應給予適當的胰島素治療。

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才是降血糖王道
此外,糖尿病的治療必須飲食、運動及藥物三管齊下,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就如同藥物治療一樣,並非單靠一種方法或一套食譜,就能適用於所有患者,必須依照患者個人的病況、生活習慣、糖尿病控制目標、患者的意願等,設計一套最適合個人的營養治療計畫。

◎糖尿病的併發症 裴馰醫師解答
一般人可能認為,糖尿病只是血糖升高所引發的一些問題,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簡單。近年來,有人提出「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的觀念。主要是第2型糖尿病病友的血中胰島素濃度,不但不比正常人低,反而更高。胰島素的作用之一是降低血糖,但為什麼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胰島素濃度比正常人高,血糖值卻無法下降?
胰島素阻抗性:是指胰島素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作用不佳。也就是說,第2型糖尿病病友的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性。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形?雖然有人提出與遺傳有關的論點,但目前確切的原因仍不清楚。
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除了出現高血糖的症狀外,還發生高胰島素的情況。血糖高會造成許多併發症,胰島素高也同樣會導致某些併發症。另外,第2型糖尿病患者還會合併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病症。
想瞭解糖尿病的併發症,必須先瞭解身體狀況。糖尿病令人困擾之處,不只是糖尿病本身,還有伴隨而來的種種併發症。在這些併發症中,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

急性併發症
1 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
高危險族群:常見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未控制血糖者,或未發現自己已罹患糖尿病者,發生如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急性病症時。
發病原因:血糖值高於800mg/dl,引起高滲透壓,導致患者意識不清而昏迷。

2 酮酸中毒症
症狀:通常會出現高血糖、脫水、呼吸快且深、血壓降低,進而造成意識昏迷,此時應立即送醫急救。
高危險族群:較常發生於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患者身上。
發病原因:病人沒有注射足夠的胰島素,或身體突然需要較多的胰島素(如肺炎、急性腸胃炎等),卻沒有適當增加胰島素的劑量。
人體缺乏胰島素的運作,就無法正常利用糖分,體內在無法得到糖分補充的情況下,脂肪組織就會進行分解,以解決體內缺少糖分供應的事實。但在脂肪分解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並被輸送到肝臟,產生大量酮體及酮酸,導致人體酸鹼失衡。

3 乳酸性酸中毒症
發病原因:患者可能由於不明原因的感染,或因脫水、休克而造成血液循環障礙,使體內沒有足夠氧氣幫助進行代謝工作,而產生乳酸。
乳酸性酸中毒症會影響體內的酸鹼平衡,甚至危及生命。

4 低血糖症
發病原因:多因藥物使用過量(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或未正常進食所引起。
症狀:病友會全身發抖、冒冷汗、飢餓、頭痛、心跳加速等。
處理方式:症狀輕微者,可補給糖分,如糖果、果汁等加以改善。如果15分鐘後症狀仍未好轉,應立即送醫救治。症狀較嚴重者,通常會使用「升糖精」(Glucagon)治療,以防止發生低血糖昏迷的情形。

慢性併發症
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超過正常標準的上限,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中風、糖尿病足、冠狀動脈疾病等慢性併發症。

1 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需要依靠血管供應氧氣、養分。如果糖尿病病友的血糖長年控制不佳,視網膜上的血管就會受到傷害,主要為血管壁變薄,血管壁變薄後會破裂,使供應視網膜的血流大量減少,甚至完全沒有。身體為了自我保護,會製造新的血管,以供應足夠的養分和氧氣。
視力減退:主因是由於血管破裂,和新血管的產生。血管破裂會有出血的情形,出血後的血塊不透明,在眼睛裡就像戴上一副不透明的眼鏡,無法正常視物。新血管也不透明,且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擋住視網膜原本可接受的光線,故也會影響視力。
視網膜剝離:出血的血塊會結疤,而這些疤會收縮,將視網膜從眼球上剝離,如同蛋殼內的薄膜被剝離蛋殼,可想像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國人失明的3大原因之一,血糖如果控制不佳,就容易導致此種結果。

2 腎病變
腎臟屬於泌尿器官之一,所以腎臟方面的病變,也會禍及其他泌尿器官,最常引發膀胱炎、腎盂炎,甚至腎絲球病變而導致尿毒症。而且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腎病變的發生率越高,必須特別小心。要預防腎病變,平時可定期檢驗「白蛋白尿」,觀察尿液中蛋白質的排泄是否異常。
哪些糖尿病病友較可能併發腎病變?一般來說,引發糖尿病腎病變的原因有下列5項:
1 罹患糖尿病的時間長:得到糖尿病的時間越久,越容易引發腎病變。
2 血糖控制不佳:血糖越高,腎病變的機率越高。
3 高血壓:通過腎臟的血流很大,因此過高的血壓會破壞腎臟結構。
4 血脂肪:血脂肪越高的人,腎功能越差。
5 抽菸:會對腎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腎功能並非在短時間內變差,而是需要一段時間。開始時會出現蛋白尿,但一般的尿液檢查,敏感度較差,因此無法檢測出,一定要檢查「微量白蛋白尿」,才能將最早期的白蛋白尿檢驗出來。
如果早期未及時控制,蛋白尿病情會在數年內逐漸加重,直到身體每天損失300mg/dl的蛋白質時,腎病變已進入第2期,此時腎功能會急轉直下,進入「不可逆」期。蛋白尿嚴重時,會導致足部水腫。

3 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包括周邊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神經根病變等。依其侵犯的部位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一般認為,「高血糖」是造成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而臨床醫學研究顯示,隨著病程的增長,高達50%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由以上臨床觀察可看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和糖尿病是否控制良好、病程時間,有相當的關聯性。
糖尿病神經病變因受影響的神經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根據臨床症狀的表現、病程可分成:局部性神經病變、全面性神經病變2大類。
局部性神經病變:如單神經病變、神經根神經叢病變。
全面性神經病變:如多發性神經病變、自律神經病變。
這些神經病變有些和血液循環障礙有關,有些和代謝異常有關,但其發生均和糖尿病的控制息息相關。

4 糖尿病足
人體器官中,一般人較少注意到足部健康,但因為足部是人體的末梢部位,特別容易發生病變,尤其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更是如此。足部問題常困擾糖尿病患者,嚴重者還可能導致截肢,一定要小心防範。
發生原因:主要為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感染。
糖尿病患者因血液循環不佳,極易造成血管病變,因此截肢的機率,是正常人的5倍。主要原因在於:病友膝蓋以下的中、小型動脈堵塞機率很高,如果再出現微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或有抽菸的習慣,就會造成嚴重的「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較差,再加上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故極易引發糖尿病足。往往一個小小的傷口,便會造成極嚴重的感染、壞死,最後導致截肢。
糖尿病足的治療方式,依傷口的輕重程度而不同。傷口的輕重程度可分為6期,傷口較輕微時,可在家中用口服抗生素、傷口換藥的方式自行治療;但只要傷口在2、3天內未好轉甚至惡化,即應立刻就醫,住院做進一步的治療。住院後除了靜脈點滴注射,給予抗生素外,傷口的處理也很重要。如果仍未改善,可能需要透過高壓氧或外科手術加以輔助。

5 冠狀動脈疾病
發生原因:大多是脂肪代謝障礙,其次為高血壓,而脂肪代謝異常和糖尿病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因為其是在胰島素分泌不足下,脂肪分解大量游離脂肪酸,脂肪酸再合成各類脂蛋白而造成。
根據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高達55%者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而第2型糖尿病患者,約有60%死於心臟病,其餘則因腦中風和其他原因而死亡。這裡所指的「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疾病,其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病友會因為多種原因而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罹患心臟病的比例,是正常人的2~3倍。
冠狀動脈心臟病預防方式:必須針對引發心臟病的4大殺手:血糖、血壓、血脂肪、抽菸,做好全面控制,才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大多伴隨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且成年男性抽菸的情形也不容忽視,這些情形往往會造成相互加乘的傷害,等到心臟病發作後,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併發症。所以,預防心臟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此4大原因,使其無法危害身體的健康。

6 中風
根據統計,一旦罹患糖尿病,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2~4倍。目前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領先心肌梗塞和糖尿病。但實際上,造成中風的原因並非只有高血糖,其他如高血壓、抽菸和膽固醇過高等,也都會使中風的機率增加。
發生原因:其實和糖尿病其他併發症一樣,主要是血管經年累月受到各種傷害,造成血管壁硬化、薄弱,或破裂、堵塞。導致血管受損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抽菸、高壓、高血脂、高血糖。
一旦血管受損,原本由該血管供應氧氣、養分的腦部組織會壞死。如果該腦部區域範圍很大,就會導致死亡;但如果較小時,則視該區域負責人體哪些功能,就會造成那個部分的功能喪失。

7 痛風
發生原因:過多尿酸堆積在身體的關節處,造成關節發炎。
一般有2種情況易造成痛風:尿酸製造過多、尿酸代謝不良。此2種情況均會使尿酸在體內堆積,而產生痛風或腎結石。痛風並不會立刻危及生命,不必太擔心,只要按照醫囑按時服藥,即可恢復健康。
痛風發作時,關節會非常疼痛,往往導致患者無法行走。因此有人將類風濕性關節炎誤認為痛風,其實兩者並不相同。
預防方式:最主要須依靠飲食控制。尿酸的來源以普林(Purine)類食物為主,多存在於豆類和動物內臟中。因糖尿病病友飲食以清淡為主,故難免會攝取豆類製品,可依照營養師建議,適當攝取豆類蛋白質,即可避免痛風發作。如果飲食控制仍無法改善狀況,醫師可考慮給予幫助尿酸代謝的藥品,以協助痛風的治療。

8 高血脂
所謂的「血脂肪」,就是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2種不同成分。正常的總膽固醇值,以不超過200mg/dl為標準,如果超出此一範圍,即須考慮加以治療。一般人總膽固醇值過高時,約介於200~300mg/dl之間,高於300mg/dl以上的個案較少。
高膽固醇引起的併發症:主要是心臟和腦部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和心臟病。
三酸甘油酯的正常值應低於150mg/dl,但仍有部分病友高達3000、4000,換言之,三酸甘油酯的範圍值較大。三酸甘油酯雖會引發心臟病,但主要會導致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而造成糖尿病,因此控制三酸甘油酯是必須的。
發生原因: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數和飲食不當、遺傳有關,雙親若有此一症狀,子女須更加注意這類問題的發生。
預防方式:主要從飲食控制、運動著手,並須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飲食原則:大致和糖尿病相同,簡單而言,就是不油、不多、不甜3大原則。若能確實掌握這3大原則,就可控制血脂肪。如果飲食控制、運動都已努力執行,血脂肪仍偏高,則可詢問醫師,是否給予口服降血脂藥物治療,以降低血脂肪過高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

9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對停經後的婦女而言,是很嚴重的問題,瘦小、不運動的婦女,更容易罹患此一疾病。更年期婦女因缺乏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骨質易流失,發生骨折的機率大增。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主要在於腰椎和股骨:
腰椎骨折:並非骨頭斷掉,而是壓扁;壓扁後所產生的症狀是疼痛、身高變矮,背部會向前彎曲而形成駝背。
股骨骨折:所謂的「股骨」,是指連接大腿骨和臀部的骨頭。股骨發生骨折時,情況比較嚴重,必須使用人工關節去連接大腿骨和臀部,嚴重時往往必須臥床一段時間。一旦長時間臥床,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對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糖尿病病友也要特別注意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
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對女性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偏高時,骨質疏鬆的情況也會比較嚴重。是否由於該族群女性的運動量不足,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目前仍無法證實。
整體而言,血糖控制不佳的婦女,骨質疏鬆的情形也相對較嚴重,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也要針對可能引發的原因,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
預防方法:「定期健康檢查」不失為好方法,目前健保給付只提供65歲以上的婦女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可多加利用以預防骨質疏鬆發生,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追蹤家族史」也可提早發現,如果家族中有此類病友,則自身須特別注意。再者可服用鈣片,但必須經醫師指示後服用,切記不可道聽塗說,亂服藥物。

◎糖尿病自然療法 黃中瑀醫師解答
除了內服藥外,針灸或按摩,也可視病況或症狀辨證論治,例如出現手足麻痺不適等併發症,可透過針灸或按摩來緩解。

視病況輔助使用針灸、按摩
常見緩解糖尿病針灸穴位:合谷、手三里、曲池、三陰交、陰陵泉、血海、足三里等穴位,都有助於改善血糖,可再配合當時病症,以其他穴位輔助治療。病友如果怕痛,也可配合耳穴治療,例如肝穴、腎穴、脾穴等。

糖尿病對症藥膳食譜
*山藥茯苓鵝肉湯
材料:
鵝肉塊250克,山藥、茯苓、枸杞、蓮子各15克
調味料:
鹽1/4小匙
作法:
1 材料洗淨,山藥去皮,切塊。
2 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中小火燉煮至熟,加鹽調味即可。

降血糖功效
山藥與茯苓皆能穩定血糖,枸杞的β-胡蘿蔔素可預防小血管病變,而常食鵝肉湯,對老年患者具有控制病情和補充營養的作用。

*丹參荔枝燉鮮魚
材料:
魚肉塊150克,荔枝核、桂圓核、桔核各15克,丹參7克
調味料:
鹽1/4小匙
作法:
1 所有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熟。
2 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降血糖功效
中醫認為糖尿病中期以益氣養陰、活血祛瘀為主,即西醫的預防心血管疾病;丹參能活血,可作為預防病變用藥;魚油在此為藥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74406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