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童年的傷和壓力,身體會記住,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本書教你辨識自己身上是否有這顆炸彈和拆解之道。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TED演講超過400萬人點擊瀏覽。亞馬遜讀者4.7顆星好評支持。
這是一本震撼世界的革新之作!幫助我們治癒自己、孩子,以及全世界!
童年的傷和壓力,身體會記住,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
本書教你辨識自己身上是否有這顆炸彈和拆解之道。
7歲的小男孩,沒有發育不良,卻從4歲後停止生長……
43歲的男子,無不良嗜好又熱愛運動,某夜突然中風右邊癱瘓……
3歲的小女孩,一直想辦法要增重卻失敗,卻只要爸爸出遠門就會稍微變重……
42歲的女子,半夜會夢遊狂嗑猛吃,造成嚴重過胖……
如果你是醫生,
發現來看病的100名病人都取同一口井的水,其中有98人開始腹瀉,
那麼你該一直開抗生素治療?還是停下來問:「那口井裡到底有什麼鬼東西?」
你我都暴露在這種常見卻不曾察覺的危險之中,
因為那口深井裡藏著的不是可見的有毒物質,而是:你我的童年逆境經驗。
童年逆境經驗對我們不只有心理層面的影響,還能改變細胞讀取DNA和複製的方式,長期改變我們的身體。不僅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2.6倍、曾試圖自殺機率也高達12.2倍、罹患冠心病、癌症、肺部疾病、中風、糖尿病的機率都高達近3倍、憂鬱等心理疾病更突破4.5倍。
作者當了好幾年的醫學偵探,終於找到戰勝童年逆境經驗的方法,並在書中提出六大治療重點。我們不該把童年逆境經驗視為悲劇或童話故事,也不須克服、怪罪或選擇遺忘自己的童年。而是該找到直視這個問題的勇氣、打破惡性循環,進一步獲得能治癒一個人、一個社區的工具,從而逐步改善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健康。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胡嘉琪博士 專文導讀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何素秋(家庭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靜如(律師娘)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留佩萱(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娟瑜(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陳潔晧(《不再沉默》自傳作者)
謝文宜(實踐大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專業推薦
●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以溫柔但堅定的文字語言,深刻描繪每一件真實案例裡所透露的身體語言。本書的出版,不僅可做為專業工作者的閱讀寶典,更值得推薦給所有家長共同感受。
●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作者是學養熱情兼具的臨床醫師與運動倡議者,《深井效應》因她一流的說故事技巧,深深感染了同在臨床第一線的我。
● 胡嘉琪,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身心整合之旅》作者
對於在臺灣推動創傷知情照護或創傷知情學校,本書將帶來莫大的幫助。
●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令人佩服。從為人忽略的角度歸納,得到更進步的理論。
● 陳娟瑜,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相較於霍亂汙染的井,童年逆境經歷這口井對於健康的影響更為廣泛(過敏、癌症、心臟血管疾病與精神疾病等),傷害更為長久(到子孫後代)。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兒少健康發展的家長及在工作場域與社會參與中,為經歷童年逆境族群服務與倡議的人。
●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美國執業諮商師
當社會能開始討論童年逆境經驗,就能幫助更多人復原。
●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我們都有機會幫助孩子抵禦毒性壓力的衝擊,扭轉成長命運。
● 陳潔晧,《不再沉默》自傳作者
這是本對童年受虐者意義重大的書。
●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我深知童年創傷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及人際關係都具有極深遠的負面影響,閱讀此書後更是震撼於它對一個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有多大。非常佩服作者娜汀哈里斯醫師盡其畢生之努力企圖預防並減少童年負面經驗對人們造成的傷痛,這是一本令人心痛但卻也充滿可能性的書,強力推薦關心孩子未來以及從事心理衛生及醫療專業的人士細細品讀。
● 保羅.塔夫,紐時全年暢銷書《孩子如何成功》作者
一個令人心碎、震驚世界的革命之書。娜汀‧哈里斯醫師發現了我們每個人曾經隱藏的故事,並提供一套基於科學的方式,幫助我們每個人醫治自己、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世界。
● 艾許莉・賈德,美國女演員和政治行動家
這本極具智慧和富有同情心的書籍,揭露我們的身體、家庭、社區在童年的毒性壓力下的真實情況,以及針對個人治療的針對性解決方案。我的ACE指數高達九分。當我需要時,一個人伸出了希望之手並幫助我,這本書也將有能力把這一手伸向無數其他人。
● 蜜雪兒‧亞歷山大,《新黑人》作者
這本書是驚人的呼喊求救,挑戰我們重新想像公共健康問題。在這個高度吸引人的書中,分享了多項研究和故事,都證明數百萬人的生命取決於我們最終是否接受兒童逆境和有毒壓力的長期後果。
● 傑德‧凡斯,《絕望者之歌》作者
本書令人心碎卻又美麗,講述我國弱勢人群面臨的最重要的單一問題:童年創傷。作者將觸手可及的個人故事與突破性研究結合在一起。除非我們解決它,否則失敗者將成為我們國家的孩子。
讀者推薦
● 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對人體的運作機制更加了解,這本書也是你更了解自己人生的大好機會。
● 這是本非常棒的書、是一項很棒的發現,也是能夠改變世界的書。不僅很聰明也充滿同理心,不但很科學卻容易理解,不光是很個人的體驗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的問題。
● 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改變生活的方式,就能做出極大的改變。所以如果你認識任何人因生活的困難而遭到折磨,而且深切急需尋求他們生病的原因,推薦他們讀這本書吧!
● 我幾乎是站著讀完這本書的。讀完書後,我在社群網站上,如IG或Goodreads上都大力推薦這本書,因為我希望大家都能讀它!
● 即便我自己是名職業諮商師,還是從書中學到了不少。
● 每個關心我們社會未來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更應該強制每對父母、每位兒科醫生都該了解作者說的童年負面經驗對人生的重大影響。
● 我自己是老師。讀了這本寫得極好又容易理解的書,大力推薦給我的幾位同事!其中有同事馬上就買了一本!
● 這本書雖然探討的是非常重大的問題,但作者透過非常對話性的方式、非常詳盡的研究資料,讓整個內容變得非常好讀,像是在讀小說一樣。每個人都應該讀看看,而我保證絕對不會後悔!
● 非常有說服力!而且是份給予我們希望的研究!
● 充滿洞見與豐富的資訊!
● 我自己也是遭受性虐待的受害者,並且透過許多療法幫助自己獲得療癒。大家都知道遭受身體、精神或性行為虐待的孩子會永遠改變,並對過去的經驗保持沈默。我們該如何防止這種沉默的流行?這本書能夠給我們一些見解。
● 這本書對所有想要改善與孩子相處方式的人,或是曾經在童年時深受痛苦的人,都能派上用場、幫上大忙!
● 我自己的ACE指數大約在6,因為童年時媽媽有憂鬱症,再加上直到18歲才找到我的爸爸。因為如此,我一直在心理上都有一些陰影。我不斷告訴自己過去的已過去,但卻一直無法好好振作繼續向前。直到後來我的母親告訴我,她在6歲時曾被父母遺棄,在22歲時就懷了我。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禁思考,若我的母親早就因為檢驗出ACE的高指數而進一步改善生活,我的人生應該就會是完全不同的樣貌。但是,幸好我藉著書中教導的方式,逐步改善我的睡眠、運動、飲食、冥想,以及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際關係。的確,讓現在的生活變得更好了。接下來的日子,我會繼續利用這本書當作工具,並推薦給所有需要它的人。
目錄
推薦序 心靈創傷是一口深井 洪素珍
推薦序 看見創傷,成為創傷知情 留佩萱
推薦序 看懂問題背後的真相,停止複製創傷 陳志恆
推薦序 孩子,受傷不是你的錯 陳潔晧
導讀 人人創傷知情的社會,方享安康 胡嘉琪
前言 童年的傷,一直和我們同在
─你我頭頂上的童年陰影
第一步 發現
CH01 就是不太對勁
─難以察覺的答案
─到底少了什麼?
─童年深井
CH02 為了前進,回到過去探究
─適應不良,發育出錯
─壓力出現的時機
─壓力激素皮質醇,可能毀了一生健康
CH03 十八公斤那一年
─一切問題的答案
─一份重要的童年逆境經驗研究
─研究的起源,來自一個口誤
─夢遊的復胖病人
─十類童年負面事件
─童年逆境經驗讓生病機率提高
─為什麼大家都看不見?
第二步 診斷
CH04 開車槍擊案與熊
─記住壓力的大腦
─壓力反應系統
─與熊同住(壓力反應失調)
CH05 動態擾亂
─準確診斷,精確預後
─崔妮緹的心跳
─惡性壓力反應與大腦
─大腦警報器:杏仁核
─我不會空手道,可是我會狂踢亂打:藍斑核
─指揮家:前額葉皮質
─記憶庫:海馬迴
─拉斯維加斯啊,寶貝:腹側被蓋區
─內分泌和睦相處
─外交關係:惡性壓力反應與免疫系統
CH06 舐犢情深
─惡性壓力反應的世代傳承
─愛親吻與擁抱的媽媽
─壓力損壞DNA序列
─誰能解決問題
第三步 處方
CH07 童年逆境經驗的解藥
─嶄新的治療方法
─睡不飽的媽媽與女兒
─肥胖治療計畫
─六大治療重點5
─身心覺知計畫
CH08 阻止大屠殺!
─槍擊兒童受害者
─夢寐以求的機會
─幸運的高跟鞋
─社區顧問
─灣景區的女族長
─改變一切的報導
CH09 世上最性感的男人
─跨部門聯合診治
─隱藏的根本原因
─神經可塑性的關鍵期和敏感期2
─通用篩檢法
─改變醫療文化
CH10 強力緩衝
─卡洛琳的困境
─突然生病的孩子
─母親的眼淚
─照顧好自己
─你能做的事
─公共衛生危機
第四步 變革
CH11 浪潮
─加拿大家庭健康行動
─兒童歸航組織
─惡性壓力影響學習力
─建立學習基本元素
─貧窮熊、種族問題熊、暴力熊5
─關乎全人類的問題
CH12 李施德霖
─重回逆境的深淵
─不會消失的負面影響
─前所未見的合作模式
─細菌論
CH13 後照鏡
─快樂媽媽,恐怖媽媽
─成長的一部分
─直視問題的勇氣
後記 走向健康的未來
附錄一:童年逆境經驗檢測表
附錄二: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心童年逆境經驗問卷
銘 謝
試閱
在一九八五年的某一天,文斯.費利帝醫師在聖地牙哥的凱薩肥胖診所,準備見他這一天的第一位病人。如果你和他一起在醫院餐廳排隊點餐,或是在走廊上和他擦肩而過,應該會對他的行為舉止印象深刻,然後用「莊重」「沉著」這些詞彙形容他。他有一頭濃密的白髮,看上去就是位態度莊重的知識份子,隨時可能會上電視主持新聞節目,或冷靜地為合不來的兩個政客主持一場辯論。他說話時很有自信、很有威嚴,而且條理分明—所以,當費利帝醫師把這個故事說給我聽時,我著實嚇了一跳。原來他最偉大的醫學發現,是口誤所致。
唐娜是名五十三歲的婦女,患有嚴重的糖尿病,體重也過重。過去曾在兩年內靠新減重計畫成功減了大約四十五公斤,結果在過去六個月又全部胖了回來。費利帝感到挫敗的同時,也放不下自己的責任心。他實在不曉得唐娜為什麼會減重失敗,她之前明明表現得那麼好,她的努力明明換來了成功⋯⋯結果她又回到原點了。
費利帝下定決心要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妳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結果,他唸錯了。
費利帝本來想問的是:「妳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結果他不小心說成:「妳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有多重?」
「十八公斤。」唐娜回答。
聽到唐娜的回答,費利帝愣了一下。等等,妳說「十八公斤」?
他相信自己只是聽錯了。沉默一小段時間後,不知道為什麼,他又對唐娜提出相同的問題。說不定唐娜說錯了,說不定她想表達的是「四十八公斤」。
「抱歉,唐娜,妳可以再說一次嗎?妳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有多重?」
她沒有說話。
費利帝隱約感覺到這之中有隱情,於是靜靜地等待唐娜回答。當了二十幾年醫師,他知道病人經常在漫長的沉默後說出幫助他診斷病症的關鍵資訊。
「那時候我十八公斤。」唐娜垂著頭說。
費利帝震驚地等她說下去。
「我那時候四歲。是跟我父親。」她說。
費利帝告訴我,當時他驚呆了,但是他很努力隱藏自己的情緒(這種掙扎我自己也經歷過無數次)。他行醫二十三年,沒有一次為病人做健康檢查的時候,聽病人提到自己被性侵的經歷。你現在聽我這麼說,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這可能是因為費利帝從來沒向病人問起這件事。而且當時是一九八○年代,那時人們比現在更不願說出自己被侵犯的經歷。我問起這件事時,費利帝說應該是他從來沒問過。畢竟他是個醫師,不是諮商師。
十類童年負面事件
費利帝找到童年逆境經驗和身體健康的關連,造就了後來關鍵的童年逆境經驗研究。在這個例子中,醫師學偵探追尋線索,用科學方法檢驗他們的直覺猜測。這場研究從一開始的兩名病人,發展到後來,成為幫助醫療工作者了解病人的基礎與關鍵。
費利帝開始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調查,然後努力推廣這件事。他在一九九○年參加了一場於亞特蘭大舉行的全國性肥胖研討會,被同儕狠狠批評了一番。觀眾席中一位醫師甚至堅稱病人被虐待的經歷都是他們自己杜撰的,目的是掩飾他們失敗的人生。根據費利帝的說法,其他觀眾聽那位醫師這麼說,紛紛鼓掌表示同意。
並不是所有參加研討會的人都認為費利帝醫師被病人耍了。那天,在講者的晚餐會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流行病學家大衛.威廉森坐在費利帝身旁。這位資深科學家告訴費利帝,假如童年受虐的經驗和肥胖真的有關係,那將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沒有人會相信只有二八六個案例的研究。費利帝需要做規模更大、在流行病學方面更完整的研究。用幾千人證實他的假說,而不是用減重計畫中的一小群病人做研究。
幾週後,威廉森介紹費利帝認識流行病學醫師羅伯.安達。過去好幾年,安達都在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行為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的關連。接下來兩年,安達和費利帝讀遍了連結受虐與肥胖的文獻,想辦法設計最好、最有意義的研究計畫。他們有兩個目標:
一、找到兒時受虐/家庭關係失衡,和成人危害健康的行為(酗酒、抽菸、嚴重肥胖)有什麼關係。
二、找到兒時受虐/家庭關係失衡,和疾病的關係。
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必須得到大量成年人的綜合醫學評估報告和身體健康資料。幸好,他們需要的一部分資料,是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每天都會蒐集的,因為每年有超過四萬五千名成人會在凱薩健康檢查中心做綜合醫學檢驗。對費利帝和安達來說,這裡蒐集的醫學評估報告,簡直是祕密寶藏。因為裡頭包含人口統計學資訊、過去的診斷、家族病史,和每個病人現在的病症與身體狀況。
費利帝和安達花了九個月爭取監督委員會的認可,最後終於得到批准,開始進行童年逆境經驗的研究。在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他們徵詢了兩萬六千名凱薩醫療機構的病人,其中六成七的病患(一七四二一人)同意幫助他們研究童年經驗對健康的影響。頭兩次看診以研究為目的;一週後,費利帝和安達寄了問卷給每一位病人,請他們提供關於童年受虐和家庭關係失衡的資訊,也請他們列出自己現在接觸的危險因素,例如抽菸、濫用藥物和允許自己接觸患有性病的性伴侶。
這份問卷蒐集了關於費利帝和安達所謂「童年逆境經驗」的關鍵資訊。他們根據之前在減重計畫病人身上看到的負面經驗普遍性,把虐待、忽視和家庭關係失衡分成十個類別。他們請病人回答自己在十八歲前有沒有經歷過這十類負面事件,希望能透過問卷判別每一名病人暴露在負面經驗中的程度。十類負面事件包含:
一、情感虐待(一再發生)
二、肢體虐待(一再發生)
三、性虐待(曾經發生)
四、肢體忽視
五、情感忽視
六、家中有藥物濫用情形(和酗酒者或濫用藥物者同住)
七、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和憂鬱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或曾嘗試自殺者同住)
八、母親遭受暴力對待
九、父母離異或分居
十、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
每一類別的虐待、忽視或家庭關係失衡都計一分。因為總共有十個類別,童年逆境經驗的最高分是十分。
費利帝和安達利用醫學評估報告和問卷調查結果,連結了童年逆境經驗分數和危害健康的行為與健康狀況。首先,他們發現童年逆境經驗比他們想像中更常發生—有六七%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而且一二.六%的人擁有四種以上。接著,他們發現童年逆境經驗的「劑量」,會影響人們長大後的健康狀況。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童年逆境經驗分數越高,身體不健康的可能性就越高。舉例來說,和一個童年逆境經驗分數為零的人比起來,若有四分以上,此人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機率是他人的兩倍,得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更高達三.五倍。
與熊同住(壓力反應失調)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遇到有過恐怖經歷的孩子,其中一名病人生命中的「熊」是他爸爸。這位爸爸不但經常用言語貶抑孩子的媽媽,還會肢體虐待。另一個孩子的「熊」是他媽媽,當這位媽媽沒有照指示服用精神藥物時,她的孩子們往往被丟在危險的情境中,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有位病人令我印象深刻—這名十四歲女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流彈打傷,自此,她居住的整個社區成了她生命中的「熊」。
對我見過的許多病人來說,壓力反應已經是家常便飯,一天發生幾十次,甚至幾百次都不奇怪。想了解迪亞哥和其他病人面對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本源,就得了解壓力反應會對身體造成什麼不良影響,還有它在「什麼情況下」會造成負面作用。
遭遇這麼嚴苛的逆境時,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究竟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幸好我不是唯一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已經有聰明的科學家做出相關研究。
上一回,我跳進研究界的汪洋,找到賈桂琳.布魯斯和菲利普.費雪等人的研究成果。他們在二○○九年一篇研究中,探討進入寄養家庭體系的學齡前孩童,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特別是HPA軸—會不會受痛苦的經歷影響。研究者找了一一七名寄養家庭中的孩子,與沒有遭受虐待的六十名貧窮孩童,分析他們體內的皮質醇濃度。研究結果印證了我對病人的猜測:和沒有痛苦經歷的孩子比起來,那些養子、養女體內的皮質醇濃度失調了。皮質醇濃度每天會規律變動。一大早濃度比較高,是為了幫助你起床迎接新的一天。然後隨時間過去,它的濃度會越來越低,在睡前降到最低點。了解皮質醇濃度變化的規律後,研究者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是不是被打亂了。費雪和布魯斯發現,整體來說,曾受虐的兒童皮質醇濃度比較高,一天下來的皮質醇分泌量也不規律—這些孩子一大早的皮質醇濃度不夠高,濃度隨時間下降的速率也不夠快,結果無論是夜間或整天的濃度都比別人高。
有趣的是,這篇研究中的養子養女和貧窮的孩子(控制組),不管是父母的教育程度或收入都差不多。兩組最大的差別是,控制組至少和爸爸或媽媽同住,他們既沒有接觸過兒童保護服務單位,也沒有被虐的經驗。控制組的孩子家境清寒,他們當然也經歷過某種程度的逆境,可是這些孩子的皮質醇濃度很正常—這告訴我們,有些孩子就算遇到壓力,也不會導致壓力反應失調。
我們都很清楚,痛苦、災難與困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都想保護孩子,不讓他們生病、不讓他們經歷爸媽離婚的痛苦,也不想讓他們受到傷害,但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避免。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有關愛孩子、疼惜孩子的照護者一路支持孩子走下去,他們就可以克服生命中的難關。
完成上面這篇研究之後,費雪接著和美國兒童發展全國科學委員會合作,欲進行一項遠大的研究:他們想知道,逆境從什麼時期開始影響孩童發育中的身體與大腦。委員會之前的研究也指出,問題的核心是壓力反應失調。
關鍵問題是,一個人太常啟動壓力反應,或是造成壓力的刺激太激烈,身體可能會失去關閉HPA軸與SAM軸的能力。這種現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回饋抑制中斷」。其實這就像一個人的壓力調節器壞了,本來身體應該維持一定程度的壓力,結果過了平衡點,身體還一直分泌皮質醇,怎麼也停不下來。這就是費雪和布魯斯在寄養家庭子女身上看到的狀況。
美國兒童發展全國科學委員會最後提出三種不同的壓力反應程度:
•良性壓力反應:身體正常的壓力反應,也是孩童健康發育所需的身體機能。這種反應通常包括心跳短暫加速,以及激素濃度微幅上升。可能引發良性壓力反應的情境包括和新照護者相處的第一天,或施打預防針等等。我舉一個良性壓力反應的例子好了:很多運動員賽前都會緊張,就算是田徑好手也會感受到焦慮。他的心跳會加速,胃裡感覺有什麼東西一直翻騰。這時候,腎上腺素正在做一些重要的準備,幫助運動員吸收更多氧氣、為肌肉供應更多血液,還有提高他的專注力。有了這樣的壓力反應,起步槍響時,就能全力以赴。
•可容忍的壓力反應:指一個人遇到更嚴重、更長久的困境,例如失去摯愛的親友、遭遇自然災害或受重傷時,強烈刺激身體警報系統的反應。如果身體能在一段時間後關閉這樣的反應,且孩童身邊有成人幫助他們適應變化,孩子的大腦和其他器官就會逐漸修復,不受負面影響。
很多孩子小時候會尿床,長大就不會了。當父母離婚時,有些孩子可能又會出現尿床現象,這就是一種可容忍的壓力反應。假設這孩子的爸媽和平分手,爸爸就算搬出這個家,還是和媽媽合力照顧孩子,給這個孩子更穩定、充滿更多關愛的生活,孩子的壓力有了緩衝,過幾個月後就不會再尿床了。這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開車槍擊事件,它雖然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但只要孩子有穩固的人際支持網,逆境經驗的效果就不會太持久。
•惡性壓力反應:當孩子面對強烈、頻繁或長期的負面經驗,又沒有大人支持時,身體產生的不良反應。這樣的負面經驗可能是身心虐待、忽視、照護者濫用藥物或患有心理疾病、暴力,或者家庭經濟困難造成的各種壓力。孩子的身體長期開啟惡性壓力反應,會阻礙大腦和其他器官系統發育,即使孩子長大了,也必須承擔罹患壓力相關疾病和認知障礙的風險。
我非常確定迪亞哥面對的是惡性壓力反應。他除了四歲時遭受性虐待以外,他和家人也遭遇了其他困難,例如爸爸酗酒、媽媽罹患憂鬱症,兩人都沒辦法幫他緩衝壓力,這些會對迪亞哥的身體造成更多壓力。迪亞哥的種種症狀,也符合我們對孩子缺乏大人關愛又長期壓力反應失調的認知。外交關係:惡性壓力反應與免疫系統
我告訴你,免疫學是我修得最痛苦的醫學課程。這有點諷刺,因為人體免疫系統理應是醫師的合作夥伴。我之所以學得很痛苦,是因為免疫系統太複雜了。它掌握很大的權力,負責監控體內和體外的關係,更保護身體不受外部威脅侵襲。免疫系統就像身體的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人體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敵人和盟友,有時候辨別敵友很困難;免疫系統必須成為外交專家,知道細菌或病毒表面的蛋白質不好,有這些蛋白質的微生物是敵人;但它也要知道肺臟、神經和血球的蛋白質是好的,不能攻擊它們。
當身體的外交部長兼國防部長對外交關係很滿意,它就會很低調地處理例行公事,時時刻刻檢查體內有沒有被感染、受傷或癌化的細胞。若找到這些細胞,免疫系統就會摧毀它們。但是,當壞人躲過免疫系統的例行檢查與防禦、害你生病時,身體的國防部長就會敲響警鐘、組織軍隊,對入侵者展開策略性攻擊。免疫系統會用一些稱為「細胞因子」(cytokine,意指細胞移動者)的化學物質傳訊息,啟動身體受傷或疾病的反應。它們會催促身體產生更多白血球,抵禦外敵,並活化其他種類的細胞,刺激那些細胞產生抗體、吞噬細菌。除此之外,免疫系統也會引起發炎反應(例如我們被蟲子叮咬,皮膚會紅腫)。和體內的其他系統一樣,免疫系統也非常依賴平衡。
幾乎所有構成免疫系統的要素都受壓力激素影響,所以壓力反應失調會嚴重影響免疫反應和發炎反應。如果身體長期暴露在壓力激素中,免疫系統的一些部分會遭到抑制,另外一些部分則會被活化—壞消息是,這些都不是好事。壓力會減弱負責抵抗感冒、肺結核和一些腫瘤的免疫功能。在瑞典,耶爾克.卡爾廉等研究者發現,經歷過三次以上壓迫事件的孩子,皮質醇濃度比較高,而且比較容易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腸胃炎、病毒感染等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我們也知道,壓力反應失調可能會讓發炎反應更嚴重、引起過敏反應(過敏、溼疹和氣喘),甚至是引起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身體,例如崔妮緹的葛瑞夫茲氏症)。費利帝和安達發表第一篇童年逆境經驗研究之後,科學家開始研究童年逆境經驗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他們發現,無論是在孩童或成人身上,都能看到童年壓迫和自體免疫疾病緊密相關。研究者山塔.杜伯和費利帝與安達合作,分析了超過一萬五千名參與童年逆境經驗研究者的資料。他們特別注意這些人的童年逆境經驗分數,以及他們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狼瘡、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特發性肺纖維化等自體免疫疾病而住院的頻繁程度。杜伯發現了驚人的現象:童年逆境經驗分數兩分以上的人,因自體免疫疾病住院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
孩子出生時,大腦和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完全,他們的免疫系統也會在出生後繼續發育—其實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幾乎沒有免疫力,他們需要一段時間與媽媽的幫助,才能發展出免疫功能。喝母乳非常重要,是因為媽媽的抗體會保護孩子不受感染,也會幫助他的免疫系統成長、發育。就是因為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這麼脆弱,家長才不願意帶小嬰兒出門(另外一個原因是家長嚴重睡眠不足)。
孩子剛出生前幾年,免疫系統會因應環境漸漸發育。就像外交部長上任第一年,忙著會見外國元首,一步步摸索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不幸的是,當我們體內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濃度過高,免疫系統辨別敵我的能力會受到干擾。如果這樣的干擾發生在童年,免疫系統可能會發生永久變化,而且很可能害我們生病。這樣說吧:國防部長受到刺激,派部隊去攻打入侵身體的敵人;有時候軍隊會攻擊敵人,但有時候軍隊會誤判,攻擊自己人。身體發炎得越嚴重,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組織的機率也就比較高。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