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改善全身失能、恢復身體機能、避免再度中風(圖解&影音)
中風雖是常見疾病,但如何復健必須好好作才行!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肢體復健運動 ‧臉部復健運動 ‧行走能力訓練
‧抗失禁運動 ‧抗排泄運動 ‧善用輔具 ‧關鍵營養選擇
本書集結職能&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諮商心理師等專家,
提供中風後各階段的復健運動、居家環境調整及飲食原則,
並提出減少患者與照顧者雙方負面情緒及照顧壓力等建議,
協助中風患者對抗後遺症,重拾自理能力,提升生活品質。
中風可能會出現以下障礙:
‧動作失能 ‧吞嚥障礙 ‧認知障礙 ‧語言障礙
‧感覺障礙 ‧知覺障礙 ‧排泄障礙 ‧水腫不適
腦中風除了會造成生理及動作失能,還會引起許多後遺症。
該如何掌握復健運動的原則,進而恢復病患失去的日常生活功能?
該如何調整中風後生活?該如何調適身心才能在照顧時減少負擔?
本書結合臨床上的動作、語言、認知、飲食、心理上等復健原則,
提供復健照顧觀念以及操作範例,跟著做就能逐步恢復身體機能!
本書章節重點:
Part1 認識腦中風與復健基本觀念
.關於腦中風相關名詞.中風後的症狀與影響
.中風復健與神經恢復過程.認識中風復健運動的類型
Part2中風復健運動──上肢、下肢、軀體復健動作
.上肢功能很重要──肩、肘部復健動作
.恢復手部細膩動作──手掌、手腕、手指復健動作
.下肢功能很重要一一大腿、膝蓋、腳踝動作
.軀幹訓練強化軀幹力量
.恢復走路的能力──行走訓練動作
Part3特殊後遺症的自我復健法
.其他常見後遺症?.口腔後遺症,吞嚥及語言障礙
.改善肢體水腫,減少不適.頭腦不靈光?認知功能障礙與復健
.排泄問題該怎麼辦?.「感覺」不對勁,改善知覺與感覺障礙
Part4中風後的生活調整原則
.復健課程該如何安排?.居家環境需調整,生活更安全
.中風患者的飲食建議.中風患者的管灌飲食選擇
.調整生活習慣,遠離二度中風
Part5 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壓力解方
.生活安排好,照顧壓力比較小
.適切的互動技巧,減少雙方負面情緒
.安養機構也是減少照顧壓力的選項
.擁抱自己的情緒──一個諮商心理師的生命故事
.希望充電站:中風後重生的真實案例
Part6復健迷思大公開
.復健課程越多越好,而且一定要搭配復健器材?
.年輕人復原快,老年人自然復原較差?
.中風有特效藥嗎?打一針癱瘓就會復原?
.黃金復健期真的只有6個月?
.有人說大腦可以復健,這是對的嗎?
.中風新科技輔療種類多,真的有效嗎?
名人推薦
各界專業推薦
專文推薦: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部主任 周正亮
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介入血管科主任 崔源生
高雄長庚中醫針灸科主治醫師 邱顯學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執行長 鍾孟修
專業推廌
愛長照執行長 朱偉仁
樂齡網總經理 張慶光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王子娟
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 吳菁宜
職能治療師全國聯合理事會理事長 王珩生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組長 劉若蘭
目錄
目錄
作者群簡介
推薦序1中風後,自我復健時的必備書周正亮
推薦序2正確的醫療知識與觀念很重要崔源生
推薦序3易懂易學,一本適合中風病友即翻即知的好書邱顯學
推薦序4復健不應該是生活的全部鍾孟修
作者序1匯集多元中風知識的復健運動書王柏堯
作者序2獻給腦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照顧指引楊昀霖
Part1 認識腦中風與復健基本觀念
1-1關於腦中風的相關名詞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的盛行率
腦中風的分類
誰屬於容易中風的高風險族群?
1-2中風後的症狀與影響為何?
中風出現現那些徵兆與症狀?
中風發生在不同腦區,會造成不同症狀
1-3關於中風復健與神經恢復過程
透過復健運動找回中風後失去的動作
為什麼做復健運動是有效的?
中風復健的科學觀點──神經動作誘發模式
中風患者的識別證──布朗斯壯動作治療模式
1-4認識中風復健運動的類型
中風後的動作恢復時期與困難
不同的能力,搭配不同的運動類型
誰能指導患者做復健運動?
Part2 中風復健運動──上肢、下肢、軀體復健動作
2-1上肢功能很重要──肩、肘部復健動作
中風後上肢近端的動作損傷
上肢的居家訓練運動──肩膀
案例1肩膀軟趴趴,完全沒動作時該如何處理?
肩部關節運動1舉手過頭式
肩部關節運動2肩膀外展式
案例2肩膀可稍微抬起,但動作仍不明顯,可以做哪些運動?
肩部關節運動3雙手抬舉式
肩部關節運動4手臂平移擦桌運動
案例3患側肩膀有動作,但力量不足,如何改善?
肩部強化運動1肩膀前舉式
肩部強化運動2肩側舉式
上肢的居家訓練運動──手肘
案例4為什麼手肘無法伸直,該怎麼處理?
手肘抗痙攣運動1RIP拉筋式
手肘抗痙攣運動2交扣手肘前伸式
手肘關節運動1手肘前伸式
2-2恢復手部細膩動作──手掌、手腕、手指復健動作
上肢的居家訓練運動──手腕
案例5手腕總是不靈活,該如何訓練?
手腕關節運動1左右彎手腕式
手腕強化運動1翹手腕式
上肢的居家訓練運動──手掌與手指
案例6手掌不太會翻動,該怎麼訓練?
手掌強化運動1手掌翻動式
案例7患側手指軟趴趴沒動作,怎麼辦?
手指關節運動1包拳式
手指關節運動2掌指關節彎曲式
案例8手部有動作但是握力不夠,該如何訓練?
手指強化運動1握拳運動
手指強化運動2揉捏紙球
案例9手指痙攣嚴重,可以如何改善?
對抗手指痙攣仰賴拉筋、運動以及副木穿戴
案例10患側手指靈活度不佳,可以做些什麼活動?
手指靈活度運動1手指數字操
手指靈活度運動2手指對掌式
2-3下肢功能很重要一一大腿、膝蓋、腳踝動作
下肢的居家訓練運動──大腿
案例11患側大腿無法彎曲抬起,該怎麼辦?
大腿關節運動1大腿伸彎式
案例12大腿可以自主彎曲,但是力量不足怎麼辦?
大腿關節運動2躺姿抬腳式
大腿強化運動1站姿抬腳式
案例13大腿無法側抬,該怎麼練習?
大腿強化運動2站姿側抬腿式
案例14內收肌群的動作很弱無法合併大腿,該怎麼訓練?
大腿強化運動3大腿夾球運動
下肢的居家訓練運動──膝蓋
案例15膝蓋總是硬梆梆的,不好彎曲,可以如何處理?
膝蓋抗痙攣運動1前弓後箭式
膝蓋強化運動1小腿前踢式
下肢的居家訓練運動──腳踝
案例16腳踝出現「垂足」的問題,該如何訓練?
腳踝關節運動1躺姿腳背勾壓式
腳踝強化運動1腳打拍子式
下肢的居家訓練運動──腳趾
案例17腳趾痙攣、彎曲問題嚴重,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腳趾抗痙攣運動1腳踩彈繃式
2-4軀幹訓練強化軀幹力量
案例18中風初期都躺在床上,該如何練習軀幹力量?
軀幹強化運動1翻身
軀幹強化運動2抬臀運動
案例19患者想要坐起來,該怎麼練習?
軀幹強化運動3坐姿穩定訓練
軀幹強化運動4動態坐姿訓練
軀幹強化運動5從坐到站
軀幹強化運動6動態站姿訓練
2-5恢復走路的能力──行走訓練動作
案例20走路時腳踝都垂下來該怎麼辦?
走路強化運動1踩階梯
案例21患腳出現環狀代償步態,走路都會掃堂腿怎麼辦?
走路強化運動2跨步
案例22走路的時候,膝蓋會後頂怎麼辦?
走路強化運動3弓步曲膝式
Part3 特殊後遺症的自我復健法
3-1肢體動作之外,其他常見後遺症?
口腔後遺症、吞嚥及語言障礙
患側胖一圈,肢體出現水腫
頭腦不靈光,中風後的認知功能損害
「方便」不方便,中風後的排泄障礙
「感覺」不對勁,中風後的知覺與感覺障礙
3-2中風後的口腔後遺症,吞嚥及語言障礙
認識中風後的失語症(aphasia)
認識中風後的吞嚥障礙
臉部、舌部、唇部的復健動作
臉部運動1臉部按摩術
臉部運動2閉氣嘟臉式
臉部運動3臉頰微笑式
舌頭運動1吐舌頭式
舌頭運動2舔嘴唇式
舌頭運動3彈舌式
唇部運動1嘟嘴式
唇部運動2「五一五一」式
面對吞嚥困難,我們應具備的觀念
3-3改善肢體水腫,減少不適
為什麼腦中風後會出現肢體水腫?
水腫會對中風患者帶來什麼影響?
如何改善偏癱肢體的水腫?
不當的習慣會使水腫更為嚴重
3-4頭腦不靈光?認知功能障礙與復健
認知一旦損壞將嚴重影響生活
認知復健以日常生活為目標
3-5上廁所有困難,排泄問題該怎麼辦?
4種不同型態的排泄問題
如何處理中風後的排泄問題?
抗失禁運動1夾臀式
抗排泄障礙運動1腹部增壓式
抗排泄障礙運動2站立式
3-6「感覺」不對勁,改善知覺與感覺障礙
知覺障礙1──忽略症候群
知覺障礙2──推倒者症候群
感覺障礙
Part4 中風後的生活調整原則
4-1復健課程該如何安排?
國內有哪些復健的資源可以使用?
住院復健
PAC計畫
不能住院復健了,改門診復健好嗎?
4-2居家環境需調整,生活更安全
居家生活無障礙,小心防跌
生活輔具的運用
善用輔具讓生活回歸正軌
4-3中風患者的飲食建議
中風患者的飲食以均衡為目標
腦中風患者的進食方式視情況調整
中風三階段的關鍵營養
4-4中風患者的管灌飲食選擇
關於天然食物攪打配方
關於商業腸道營養配方
選擇適合的產品
關於管灌配方的常見疑問
4-5調整生活習慣,遠離二度中風
造成二度中風的原因
二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控制三高,預防二度中風
調整生活的習慣也很重要
定期健檢的重要性
Part5 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壓力解方
5-1生活安排好,照顧壓力比較小
照顧中風患者是長期抗戰
發生在照顧者身上的繭症候群
只有一個照顧者怎麼辦?
5-2適切的互動技巧,減少雙方負面情緒
人生驟變後心境改變
彼此相處時的情緒很重要
5-3安養機構也是減少照顧壓力的選項
這時候,可以試著選擇安養機構
挑選一間合適的安養機構
選擇機構的綜合考量
(節錄)
序/導讀
匯集多元中風知識的復健運動書
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 王柏堯
距離上次在原水文化出版專書已經是兩年前,那是一本癌症復健的書籍,出版之後,業界、媒體、演講等各種邀約,使得生活逐漸忙碌,寫作似乎就被排在工作行程中比較後段的事項,但這段時間,我仍不斷地在思考,可以撰寫什麼衛教文章給廣大的讀者朋友,在我的臨床工作中,以中風患者與癌症患者為大宗,相較於癌症患者,復健對中風患者來說,可說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幾乎所有的中風患者,都必須透過長期的復健,才能逐漸恢復身體的動作以及日常生活的能力,進一步的回歸到病前的生活。
當時在發想這本《中風復健跟著做,提升生活好品質》時,我參閱了市面上多數的中風書籍,發現很多都以講解中風的原理與預防的部分為主,甚少有專書講解如何做復健運動,這很有趣,中風復健是最重要的事,但卻沒有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復健運動書,所以著手設計讓這本書得以問世。過程中,我又邀集了不少中風復健的專家一起參與,提供中風患者各方面的復健知識,希望打造一本給中風患者得以直接用來改善中風後遺症的復健書籍。
這本《中風復健跟著做,提升生活好品質》的目標是讓讀者知道為何要復健、該怎麼復健。從Part1開始講解中風的原因以及重要的復健原理,很多患者做復健時都不知所以然,本書在一開始就讓讀者知道復健為何而做。而該做什麼我們安排在Part2,匯集了上、下肢、軀幹的居家復健運動,這些都是臨床常見且實用的動作,本書的特色是除了精美的圖文介紹,還搭配了影音檔案,讓可以多方參考,重點是這些運動不需要太多設備器材,讀者們在家中就能直接參考練習。
接著Part3延續了中風問題的處理,鎖定幾個常見的中風後遺症以及處理方法,像是吞嚥問題、感覺障礙、排泄問題等等,有的是靠策略調整,有些是靠運動改善,讓大家能夠跟著做看看。有人說,中風之後會生活大亂,的確是,人生的驟變讓大家一時手忙腳亂,所以Part4介紹中風後生活調整的原則,像是無障礙空間規劃、輔具使用、飲食調整、生活習慣的調整,透過這些處理原則,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中風是一家人一輩子的功課,照顧者的壓力會非常大,我們在Part5介紹了照顧者的調適技巧,減少照顧的負擔。另外也分享了四個患者在中風後,重生的真實案例,讓大家知道其實一切的努力都是有成果的。最後在Part6整理了數個關於中風復健的迷思,讓患者打破這些迷思,執行正規的復健。
這本書由一群中風復健的醫療人員,匯集了多元的中風知識,為了貼近患者的需求,撰稿前,我們還在網路上蒐羅患者與家屬最在意的問題,再開始寫作,歷時許久才完成這本書,惟中風的領域太廣太深,礙於篇幅,在內容上總須取捨,難以周全,若有疏漏,還請先進前輩們海涵。
特別感謝一同完成本書的作者們,也感謝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的長官周正亮主任及劉若蘭組長的支持,謝謝張慶光總經理、吳勝良總監、王玫婷專案工程師以及各合作單位夥伴們對本書大力的支援,最後也感謝原水文化出版社林小鈴總編輯、責任編輯梁瀞文的信任與協助,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期盼本書能讓所有正因中風而苦的患者與家屬感到溫暖且受用,是所至幸。
獻給腦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照顧指引
愛迪樂治療所職能治療師 楊昀霖
腦中風來的很快,一夕之間患者的人生就會發生巨變,過去在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最常遇到的就是腦中風患者,有的是餐廳老闆,有的是是企業主管,腦中風伴隨的後遺症,讓他們在職場上、甚至是照顧自己都有許多困難,家屬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往往會不知所措……。
確實,現今醫學中,還沒有辦法能夠完全逆轉腦中風對腦神經的傷害,唯一恢復功能的方式就是復健,但是復健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克服心理障礙,需要學習正確的觀念,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及家人背後的支持,這些,都是幫助中風患者復健道路上,持續前進的動力。
復健的道路上,一起走比較快
治療室的患者們,往往會互相勉勵,資深的學長姐鼓勵新來的學生,甚至互留聯絡方式相互交流,我覺得這樣的氛圍很好,因此在2017年,在臉書上成立了腦中風復健照護社團,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要建立一個可以讓中風患者們互相討論分享的平台!
在社團裡,我們稱中風患者為風友,是一起努力奮鬥的戰友,社團成立三年多以來,累積了許多討論與分享,有人已經成功畢業,而有人還在努力的路上,分享自己的復健心得,勉勵其他風友。記得三年前最常在社團內分享的風友,最近比較少在社團上互動,因為他已經考上身障公務員,返回職場;也有風友和家屬不定期的分享他們的復健進度,從在醫院的動作訓練,回家後的生活訓練,最近一次上傳則是他們一起到機構,擔任志工服務其他衰弱長輩的照片呢!
此外,在社團裡也有許多和我一樣的專業醫療人員,會撥空解答風友們遇到的問題,讓風友們不會徬徨無助,所以你們真的不孤單!
一本中風復健照顧的指引書
確實,在臉書上資訊較雜論、不易查詢,因此我們整理了社團上千則討論中,風友與家屬最常詢問的問題,邀請醫療復健照護專家,結合了臨床上的經驗與醫學相關知識,將所有資訊整理成這本書,提供風友與家屬動作、語言、認知、飲食、心理上的復健原則,也有分享實際案例,提供風友們參考。
復健雖然辛苦,但只要堅持努力,一定有回報
我自己常在臨床上和風友分享,中風後就像人生重新開機,重新學習走路、拿湯匙,幸運的是,這些技能是我們原本就會的,所以只要每天持續練習,且將練習學習的應用在生活,學以致用,身體一定會回應你的努力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