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憂鬱症,是心太累:身心科名醫教你:不依賴藥物、零復發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亞馬遜讀者4顆星好評推薦★★
作者每年在企業、工會、地方政府、教育機構等
舉辦200多場講座和培訓,
主題是「透過歡笑改善企業文化及客戶溝通」。
★★聽講者累計超過25萬人次★★
我名叫「晴野日向」,在一家小廣告公司工作,是一名大學畢業5年的粉領族,職稱是業務員。某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像平常那樣步出家門,一如往常地走路到電車站,坐上每天搭的同一列電車的同一節車廂。
我擠在人滿為患的通勤電車裡,完全動彈不得,隨著列車的行進搖晃,好不容易攀住靠近門邊的扶手,車廂裡的人團忽然像孩子在玩推擠遊戲似的,使勁向我頂過來,壓得我直不起身。我忽然感到心口一陣慌,有什麼在敲擊著我的肋骨外側。
正當我再也撐不下去,眼看就要失去意識的時候,車門忽然打開,我反射性的一個箭步衝出車廂。我蜷縮在月台的座椅前,右手撐著椅面,上半身靠在座椅邊,低垂著頭蹲坐下來。意識矇矓之際,隱約感覺到雜沓的人群紛紛從我身邊走過。
「妳還好嗎?」若有似無的聲音響起,這聲音好像是朝著我來的,我於是緩緩抬起臉……
►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治療。
全書以主角的第一人稱,忠實呈現其療癒過程,故事中涵蓋「精神疾病」、「憂鬱症」、「如何治療憂鬱」等相關知識,同時一步步療癒自身的疾病。
主治醫師龜仙人以引導日向醬理解疾病為主旨,在醫學知見的基礎上,傳授呼吸吐納、正念冥想、生活指導、認知行為治療等手段,指導日向醬如何「不依賴藥物治憂鬱」。
現在,請準備好自己的心情,設想病患的情境,然後展開書頁,聽日向醬娓娓道來吧~~~
【專業推薦】
鄭光男 光能身心診所 精神科專科醫師
張雅淳 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所長/諮商心理師
作者每年在企業、工會、地方政府、教育機構等
舉辦200多場講座和培訓,
主題是「透過歡笑改善企業文化及客戶溝通」。
★★聽講者累計超過25萬人次★★
我名叫「晴野日向」,在一家小廣告公司工作,是一名大學畢業5年的粉領族,職稱是業務員。某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像平常那樣步出家門,一如往常地走路到電車站,坐上每天搭的同一列電車的同一節車廂。
我擠在人滿為患的通勤電車裡,完全動彈不得,隨著列車的行進搖晃,好不容易攀住靠近門邊的扶手,車廂裡的人團忽然像孩子在玩推擠遊戲似的,使勁向我頂過來,壓得我直不起身。我忽然感到心口一陣慌,有什麼在敲擊著我的肋骨外側。
正當我再也撐不下去,眼看就要失去意識的時候,車門忽然打開,我反射性的一個箭步衝出車廂。我蜷縮在月台的座椅前,右手撐著椅面,上半身靠在座椅邊,低垂著頭蹲坐下來。意識矇矓之際,隱約感覺到雜沓的人群紛紛從我身邊走過。
「妳還好嗎?」若有似無的聲音響起,這聲音好像是朝著我來的,我於是緩緩抬起臉……
►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治療。
全書以主角的第一人稱,忠實呈現其療癒過程,故事中涵蓋「精神疾病」、「憂鬱症」、「如何治療憂鬱」等相關知識,同時一步步療癒自身的疾病。
主治醫師龜仙人以引導日向醬理解疾病為主旨,在醫學知見的基礎上,傳授呼吸吐納、正念冥想、生活指導、認知行為治療等手段,指導日向醬如何「不依賴藥物治憂鬱」。
現在,請準備好自己的心情,設想病患的情境,然後展開書頁,聽日向醬娓娓道來吧~~~
【專業推薦】
鄭光男 光能身心診所 精神科專科醫師
張雅淳 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所長/諮商心理師
影音介紹
目錄
【推薦序】
客製化醫療,讓醫者與患者看到治本痊癒的希望 鄭光男
症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與症狀共處 張雅淳
【前 言】歡迎來到身心科的世界
Part 1:當憂鬱說來就來
★在電車上差點昏死過去,眼前忽然出現一位神秘大叔
★這不是疲勞,是精神疾病!?
★儘管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推開身心科診所的大門
★病人回職後「再發病率掛蛋」的身心科治療
★話說回來,你真的是「憂鬱症」嗎?
★「憂鬱症」這病名太好用!?
★什麼是「雙極性情緒障礙」?
★為什麼反覆酗酒、自殘、吸毒?
★憂鬱症衛教宣導活動的背後玄機
★一回神才發現已經成了超級藥罐子的病人現身說法
Part 2:活在「當下」
★「好壓力」和「壞壓力」
★努力過頭只會累壞自己
★找出「自己專屬的解壓之道」
★調整「晝夜節律」
★戴上橘色鏡片太陽眼鏡
★飲食指導1:每天吃發酵食品
★飲食指導2: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運動效果竟然和抗憂鬱劑作用相當
★尋求中藥處方
★制訂專屬的「自我使用說明書」
★揪出「自我傷害的慣性思維模式」
★讓我們擴展思維角度,凡事差不多就好
★做就對了!
★心中永遠有一輪太陽
【後記有點長的後記】成為「病患復興後再發率0%」的診所
客製化醫療,讓醫者與患者看到治本痊癒的希望 鄭光男
症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與症狀共處 張雅淳
【前 言】歡迎來到身心科的世界
Part 1:當憂鬱說來就來
★在電車上差點昏死過去,眼前忽然出現一位神秘大叔
★這不是疲勞,是精神疾病!?
★儘管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推開身心科診所的大門
★病人回職後「再發病率掛蛋」的身心科治療
★話說回來,你真的是「憂鬱症」嗎?
★「憂鬱症」這病名太好用!?
★什麼是「雙極性情緒障礙」?
★為什麼反覆酗酒、自殘、吸毒?
★憂鬱症衛教宣導活動的背後玄機
★一回神才發現已經成了超級藥罐子的病人現身說法
Part 2:活在「當下」
★「好壓力」和「壞壓力」
★努力過頭只會累壞自己
★找出「自己專屬的解壓之道」
★調整「晝夜節律」
★戴上橘色鏡片太陽眼鏡
★飲食指導1:每天吃發酵食品
★飲食指導2: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運動效果竟然和抗憂鬱劑作用相當
★尋求中藥處方
★制訂專屬的「自我使用說明書」
★揪出「自我傷害的慣性思維模式」
★讓我們擴展思維角度,凡事差不多就好
★做就對了!
★心中永遠有一輪太陽
【後記有點長的後記】成為「病患復興後再發率0%」的診所
序/導讀
【推薦序】客製化醫療,讓醫者與患者看到治本痊癒的希望
鄭光男(光能身心診所 精神科專科醫師)
今年初,一位三十餘歲的女性由先生陪同來診間,她主訴因遭職場霸凌,出現過度換氣、心悸、心情低落、易哭泣、食慾降低、失眠等症狀來求診,經過評估,先予以她生理改善的建議,不到一個月,自覺改善八成,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已完全恢復且找到新的工作。她在診間曾透露她原本的擔憂:「原本我以為會治療很久,沒想到好這麼快。」我提醒她之前的症狀是因為壓力大,導致身體原本的問題惡化導致,身體穩定了,心情自然會回穩。
還記得幾年前,一位阿嬤帶著他的孫子來診間看診,我習慣性對於陌生的患者或是客戶詢問他們是如何得知診所看診的資訊?這位阿嬤回答:「醫師你忘了嗎?大概將近十年前我帶我兒子來看診,當時他精神狀況很糟,吃了一大堆藥物,也沒辦法工作,來這邊看一段時間,改善之後藥也不用吃,還可以正常工作,到現在都很好。」
我聽了心中不由自主地跟著感動,眼眶霎時微濕,更開心曾經幫助她的家人重返健康生活,因為這正是我近二十年來開設整合醫學診所的心願。
近日接到幸福綠光出版社即將出版由日本精神科醫師龜廣聰,與文學家夏川立也合著的《我不是憂鬱症,是心太累》一書的訊息,彷彿看到平行時空的自己,包含改善的建議也大同小異,甚至連呼吸放鬆的建議(先呼氣再吸氣,請見本書100頁)也如出一轍,很感謝在地球上,也有和自己理念做法不謀而合的醫者。誠摯推薦大家不妨透過此書來理解客製化的整合醫療模式,如何根本改善身心問題。
在此,我並非主張這種自身而心、整合正念、提升覺察、配合運動及飲食的整合療法才是正道,然而不可諱言在正統精神科醫療體系下,的確存在許多對標準SOP診治系統適應不良的患者,他們不是對藥物治療沒反應,就是因副作用而狀況更糟,導致生活品質長期低落、認知委靡不振,整體功能難以提升及恢復,旁人除了不解,愛莫能助外,甚至還會潑冷水,讓當事人有苦難言,只能默默忍受,諸如此類慘況並不少見,尤有甚者,禁不住身心煎熬,甚至選擇輕生者,也不時聽聞,實令人不捨。
提醒大家,一旦懷疑有身心困擾,還是要先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接受完整的專業評估及了解相關治療建議。若有疑慮,可以尋求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意見,找到自己適合的改善療方。
衷心期待有更多醫者如同本書作者願意學習及提供患者或客戶整合性客製化醫療模式,幫助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早日從身心困頓的迷霧中突圍而出,讓醫者及患者在復健過程中,彼此看到真正治本痊癒的希望,雙贏圓滿。
【推薦序】症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與症狀共處
張雅淳(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所長)
憂鬱近年成為人人皆熟知的名詞,然而大家對於憂鬱症的概念與處遇卻不甚理解,甚至不確定是否冠上精神疾病的稱號。
「心理師,我覺得我最近情緒很憂鬱,我不知道怎麼辦?」
「心理師,老師說我的孩子可能有憂鬱症,我自己覺得沒有,你覺得我要帶孩子去看醫生嗎?」
「心理師,醫生說我有憂鬱症,然後開藥給我;但是我不想吃藥,我怕我一吃藥,就一輩子都要靠藥物了!」
「心理師,我不覺得我需要吃藥;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好?」
長期在社區的工作中,每每接觸到不同的個案與個案親友,可以感受到大家期待獲得一個症狀名稱,並解放對於內在情緒低落或憂鬱症狀的困惑;然而獲得醫師的診斷與建議之後,當必須開始面對服用藥物的階段,卻又感到抗拒且擔憂服藥後的副作用。也許來自於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焦慮與恐慌,也許擔心冠上精神疾病後的標籤化,相對治療的療效就有所設限。
當每每聽到民眾內心的吶喊與無助感時,除了同理內在的焦慮外,我最常跟我的個案說:「症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與症狀共處。」
精神疾病的發展歷史中,因為社會風氣的發展而有所轉變,目前台灣依據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翻譯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至第五版的修正(DSM-5-TR)隨著不同的歷史階段亦進行修正,正如同在第一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將同志列如精神疾病,但隨著社會的轉變,同志已經成為多元性別的一環,不再以精神疾病為看待。
憂鬱若看成精神疾病,好像就會讓我們陷入疾病的眼光,甚至自己也會給自己更多的壓力。《我不是憂鬱症,是心太累》把病理與症狀淡化,假若看成只是「心生病了或太累了」,可以透過休息或調適的方法讓自己調理身心,再度重新出發。
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單單是介紹憂鬱症的相關症狀與類別,除了談及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同時也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學習與憂鬱共處。在心理處遇與治療,往往由「生理-心理-社會」三個角度進行討論,生理的介入可以由醫師所開的藥物中獲得協助,心理則可以透過心理師的專業晤談,而社會則可以從家庭生活或自我照顧著手。
書中除了融合了心理介入的活在當下的正念,以及尋找自我解壓方式外,同時也提供飲食建議與生活作息的回歸方式,讓我們可以在家就可以照顧自我身心健康。在共處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與生活調適策略。
鄭光男(光能身心診所 精神科專科醫師)
今年初,一位三十餘歲的女性由先生陪同來診間,她主訴因遭職場霸凌,出現過度換氣、心悸、心情低落、易哭泣、食慾降低、失眠等症狀來求診,經過評估,先予以她生理改善的建議,不到一個月,自覺改善八成,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已完全恢復且找到新的工作。她在診間曾透露她原本的擔憂:「原本我以為會治療很久,沒想到好這麼快。」我提醒她之前的症狀是因為壓力大,導致身體原本的問題惡化導致,身體穩定了,心情自然會回穩。
還記得幾年前,一位阿嬤帶著他的孫子來診間看診,我習慣性對於陌生的患者或是客戶詢問他們是如何得知診所看診的資訊?這位阿嬤回答:「醫師你忘了嗎?大概將近十年前我帶我兒子來看診,當時他精神狀況很糟,吃了一大堆藥物,也沒辦法工作,來這邊看一段時間,改善之後藥也不用吃,還可以正常工作,到現在都很好。」
我聽了心中不由自主地跟著感動,眼眶霎時微濕,更開心曾經幫助她的家人重返健康生活,因為這正是我近二十年來開設整合醫學診所的心願。
近日接到幸福綠光出版社即將出版由日本精神科醫師龜廣聰,與文學家夏川立也合著的《我不是憂鬱症,是心太累》一書的訊息,彷彿看到平行時空的自己,包含改善的建議也大同小異,甚至連呼吸放鬆的建議(先呼氣再吸氣,請見本書100頁)也如出一轍,很感謝在地球上,也有和自己理念做法不謀而合的醫者。誠摯推薦大家不妨透過此書來理解客製化的整合醫療模式,如何根本改善身心問題。
在此,我並非主張這種自身而心、整合正念、提升覺察、配合運動及飲食的整合療法才是正道,然而不可諱言在正統精神科醫療體系下,的確存在許多對標準SOP診治系統適應不良的患者,他們不是對藥物治療沒反應,就是因副作用而狀況更糟,導致生活品質長期低落、認知委靡不振,整體功能難以提升及恢復,旁人除了不解,愛莫能助外,甚至還會潑冷水,讓當事人有苦難言,只能默默忍受,諸如此類慘況並不少見,尤有甚者,禁不住身心煎熬,甚至選擇輕生者,也不時聽聞,實令人不捨。
提醒大家,一旦懷疑有身心困擾,還是要先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接受完整的專業評估及了解相關治療建議。若有疑慮,可以尋求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意見,找到自己適合的改善療方。
衷心期待有更多醫者如同本書作者願意學習及提供患者或客戶整合性客製化醫療模式,幫助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早日從身心困頓的迷霧中突圍而出,讓醫者及患者在復健過程中,彼此看到真正治本痊癒的希望,雙贏圓滿。
【推薦序】症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與症狀共處
張雅淳(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所長)
憂鬱近年成為人人皆熟知的名詞,然而大家對於憂鬱症的概念與處遇卻不甚理解,甚至不確定是否冠上精神疾病的稱號。
「心理師,我覺得我最近情緒很憂鬱,我不知道怎麼辦?」
「心理師,老師說我的孩子可能有憂鬱症,我自己覺得沒有,你覺得我要帶孩子去看醫生嗎?」
「心理師,醫生說我有憂鬱症,然後開藥給我;但是我不想吃藥,我怕我一吃藥,就一輩子都要靠藥物了!」
「心理師,我不覺得我需要吃藥;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好?」
長期在社區的工作中,每每接觸到不同的個案與個案親友,可以感受到大家期待獲得一個症狀名稱,並解放對於內在情緒低落或憂鬱症狀的困惑;然而獲得醫師的診斷與建議之後,當必須開始面對服用藥物的階段,卻又感到抗拒且擔憂服藥後的副作用。也許來自於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焦慮與恐慌,也許擔心冠上精神疾病後的標籤化,相對治療的療效就有所設限。
當每每聽到民眾內心的吶喊與無助感時,除了同理內在的焦慮外,我最常跟我的個案說:「症狀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與症狀共處。」
精神疾病的發展歷史中,因為社會風氣的發展而有所轉變,目前台灣依據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翻譯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至第五版的修正(DSM-5-TR)隨著不同的歷史階段亦進行修正,正如同在第一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將同志列如精神疾病,但隨著社會的轉變,同志已經成為多元性別的一環,不再以精神疾病為看待。
憂鬱若看成精神疾病,好像就會讓我們陷入疾病的眼光,甚至自己也會給自己更多的壓力。《我不是憂鬱症,是心太累》把病理與症狀淡化,假若看成只是「心生病了或太累了」,可以透過休息或調適的方法讓自己調理身心,再度重新出發。
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單單是介紹憂鬱症的相關症狀與類別,除了談及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同時也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學習與憂鬱共處。在心理處遇與治療,往往由「生理-心理-社會」三個角度進行討論,生理的介入可以由醫師所開的藥物中獲得協助,心理則可以透過心理師的專業晤談,而社會則可以從家庭生活或自我照顧著手。
書中除了融合了心理介入的活在當下的正念,以及尋找自我解壓方式外,同時也提供飲食建議與生活作息的回歸方式,讓我們可以在家就可以照顧自我身心健康。在共處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與生活調適策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