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寵與勇氣:生與死的靈性與療癒(二版)
Grace and Grit: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
內容簡介
「因為不能再忽視死亡,於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崔雅.吉蘭.威爾伯
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也是讀者信中所表達的:關於崔雅的故事如何感動他們,讓他們記起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試著平衡內在的陽剛/行動,與陰柔/存在,這樣的企圖如何直接碰觸到他們在今日世界裡最深刻的憂慮;她無比的勇氣如何激勵了他們,在自己難以承受的苦難中繼續前進;她的例子如何幫助他們度過自己夢魘中最黑暗的時刻;她的「熱情的靜定」如何讓他們安頓在真實的自我當中;以及為什麼他們所有人都能從內心最深處明白,這本書其實有個深深幸福的結局。──肯恩.威爾伯(二版序)
《恩寵與勇氣》是威爾伯與他的妻子崔雅的生命故事。透過崔雅的罹病、治療與過世,他們共同構築了五年充滿愛、智慧與勇氣的人生經歷。書中並解析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等偉大的傳統智慧,以及冥想的內涵、心理療法與靈修的關係、健康與治療的本質。威爾伯廣博的論述質疑了傳統與新世紀對疾病的治療途徑,並與崔雅的日記相結合,共同為健康與痊癒、整體與和諧、苦難與屈服描繪出一個鮮活的畫像。
無論是在講述一位抗癌病人的故事,還是做為病人與照顧者的指南,抑或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世界神祕傳統的調查研究、死亡與瀕死的檢視,以及靈性發展意義的關係探究,這本書都是極為成功的。
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也是讀者信中所表達的:關於崔雅的故事如何感動他們,讓他們記起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試著平衡內在的陽剛/行動,與陰柔/存在,這樣的企圖如何直接碰觸到他們在今日世界裡最深刻的憂慮;她無比的勇氣如何激勵了他們,在自己難以承受的苦難中繼續前進;她的例子如何幫助他們度過自己夢魘中最黑暗的時刻;她的「熱情的靜定」如何讓他們安頓在真實的自我當中;以及為什麼他們所有人都能從內心最深處明白,這本書其實有個深深幸福的結局。──肯恩.威爾伯(二版序)
《恩寵與勇氣》是威爾伯與他的妻子崔雅的生命故事。透過崔雅的罹病、治療與過世,他們共同構築了五年充滿愛、智慧與勇氣的人生經歷。書中並解析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等偉大的傳統智慧,以及冥想的內涵、心理療法與靈修的關係、健康與治療的本質。威爾伯廣博的論述質疑了傳統與新世紀對疾病的治療途徑,並與崔雅的日記相結合,共同為健康與痊癒、整體與和諧、苦難與屈服描繪出一個鮮活的畫像。
無論是在講述一位抗癌病人的故事,還是做為病人與照顧者的指南,抑或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世界神祕傳統的調查研究、死亡與瀕死的檢視,以及靈性發展意義的關係探究,這本書都是極為成功的。
名人推薦
一本罕見的書──一個在所有痛苦與讚揚所組成的人類情境中,帶出生命年歲恆長智慧的愛情故事。崔雅.吉蘭.威爾伯的真誠、活力與憐憫,透過她的日記、隨筆,緊緊地與肯恩的文本結合在一巧,使恩寵與勇氣成為一種神聖關係的真實經驗。──瓊恩.波利森科(Joan Boresenko),著有《關照身體,修復心靈》、《聰明的餅乾不會碎》等
目錄
其實結局是幸福的(二版序) 肯恩.威爾伯
也是自療(譯序) 胡因夢
給讀者的短箋
1 幾次擁抱,數個好夢
2 超越物理
3 被意義定罪
4 平衡與否的問題
5內心的宇宙
6 身心脫落
7 我的人生突然擰轉了
8 我是誰?
9 自戀還是自我緊縮
10 自療的時候到了
11 心理治療和靈修
12 一種不同的聲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麼才是真正的幫助?
15 新時代
16 聽鳥兒歌唱!
17 春天是我現在最喜愛的季節
18 可是我還沒死
19 熱情的靜定
20 支持者
21 恩寵與勇氣
22 閃耀之星
也是自療(譯序) 胡因夢
給讀者的短箋
1 幾次擁抱,數個好夢
2 超越物理
3 被意義定罪
4 平衡與否的問題
5內心的宇宙
6 身心脫落
7 我的人生突然擰轉了
8 我是誰?
9 自戀還是自我緊縮
10 自療的時候到了
11 心理治療和靈修
12 一種不同的聲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麼才是真正的幫助?
15 新時代
16 聽鳥兒歌唱!
17 春天是我現在最喜愛的季節
18 可是我還沒死
19 熱情的靜定
20 支持者
21 恩寵與勇氣
22 閃耀之星
序/導讀
作者序文
其實結局是幸福的 二版作者序肯恩.威爾伯 (李淑珺譯)
在寫下這篇序的此刻,距崔雅過世已經十年了。因為她的存在,我多了無限多,也少了無限多。多了無限多,是因為認識了她;少了無限多,則是因為失去了她。但或許生命中事事皆如此:在同一時刻將你充滿,又把你掏空。只是我們鮮少能見到像崔雅這樣的人,因此那喜悅,那痛苦,如此更被強烈放大。
崔雅在每個認識她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面貌,以下是我心中的崔雅。我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崔雅,或許甚至不是最好的崔雅,但我相信這本書是很完整的、平衡而公平的描述。尤其是這本書可以自由運用她自己的日記。崔雅成年之後都斷斷續續地寫日記,我們在一起的那段日子,她幾乎每天都寫。
崔雅過世後,我一直打算不先看過就把這些日記全部銷毀,因為它們對她而言是極度私密的。她從來不曾把日記給任何人看,包括我在內。不是因為她要保留或隱藏她「真正的感覺」,所以要將它們「藏在」日記裡。事實正好相反,崔雅最特別的一點,事實上可以說是她最最令人驚訝的一點,正是她公開的自我與私下的自我幾乎沒有分別。她沒有藏匿任何「祕密」的、她害怕或羞於跟全世界分享的想法。只要你開口問,她就會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她的想法,對你或對其他任何人,但是她表達的方式如此直接明白,毫無防衛,因此極少有人會因此生氣。就是這樣的基礎,讓她如此正直坦率。大家會從一開始就信任她,因為他們似乎都知道她絕對不會對他們說謊。據我所知,她也確實如此。
所以我曾經想銷毀這些日記,不是因為她想隱藏什麼,而是因為寫日記的時刻是她單獨與自己相處的特別時光,我覺得任何人,包括我在內,都不應該侵入那個空間。但就在她即將過世前,她指著她的日記說:「你會需要它們。」她之前就要求我寫下我們歷經的折磨,而她知道我會需要這些日記,才能傳達出她自己的想法。
在寫《恩寵與勇氣》時,我讀完了她寫在十大本筆記本跟許多電腦檔案中的所有日記,因此關於書中涵蓋的每個主題,我幾乎都能從中找到一些片段,而能讓崔雅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說話。在閱讀這些日記時,我發現它們就如我所猜測:裡面沒有任何祕密,沒有任何她不曾大致上跟我或跟她的家人朋友分享過的事情。崔雅公開的自我與私下的自我根本沒有任何分別。我想,這正是她正直人格的一部分,我也認為,這跟她只能稱之為無所畏懼的個性息息相關。崔雅有一股絕對無懼的力量,這絕對不是我隨口說說。崔雅無所畏懼,因為她對你,對我,對上帝,或對任何人,都無所隱瞞。她面對現實,面對神聖力量,面對世界,都是完全透明的,因此對來自其中的一切也毫無畏懼。我見過她極度痛苦,我見過她極度憂傷,我見過她極度憤怒。但我從沒見過她陷入恐懼當中。
你不難了解為什麼許多人跟她相處時都會覺得充滿生氣,活力充沛,被徹底喚醒。即使是當我們進出各間醫院,當崔雅經歷一次又一次讓人失去尊嚴的殘酷經驗時,許多人(護士、訪客、其他病人、其他病人的親友)都經常待在她的病房裡,只為了在她身邊,感受她渾身上下散發出的那股生命力與活力。我記得在德國波昂的一間醫院時,我甚至得排隊等候進她的病房。
她有時會很頑固;堅強的人經常如此。但是那頑固是來自於她散發活力、清明與存在感的核心,這給人無比的支持力量。與崔雅相處過之後,許多人都會變得更有活力,更開放,更直接。她的存在會改變你,這改變有時候很細微,有時候很重大,但無論如何都會讓你有所改變,讓你真正存在於當下,讓你清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崔雅非常漂亮,但是(你會在書中看到),她卻毫不虛榮,這點很令人訝異。她只是毫不自覺地做她自己,如此而已。那種自在的程度可與我認識的許多人比擬,包括一些靈性啟發甚深的導師。她只是單純而直接地,讓她整個人存在當下。她對自己的不在意讓她更是完全「就在當下」。在崔雅身邊,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接近而聚焦,清晰而誘人,明亮而坦率,開放而活躍。
《恩寵與勇氣》是她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許多人問我,既然我如此留心地將崔雅自己的文字與聲音放在書裡,為什麼不把她列為本書的共同作者。我從一開始就想這麼做,但是在跟編輯與發行人多次討論過後,我們越來越清楚這麼做會誤導讀者。就像一位編輯說的:「共同作者應該是主動與另一人一起寫作的人。」有些讀者認為我不肯定崔雅的貢獻,但我絕對無意如此。我希望他們能明白,這本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包含了崔雅真實的聲音,讓她替自己發聲。
崔雅在一本日記中寫道:「跟香巴拉(Shambhala)的編輯愛蜜麗.賀班.賽爾(EmilyHilbrunSell)吃午飯。我很喜歡她,很信任她的判斷。我告訴她我正在寫一本書,關於癌症、心理治療與靈性,並且問她願不願意幫我編輯。她說她很樂意,這讓我更下定決心要完成這項計畫!」結果崔雅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她的書,所以她要求我寫這本書,但我很高興能向各位報告,愛蜜麗確實是《恩寵與勇氣》的編輯,而且做得好極了。
另外我想提幾件小事。大多數人讀這本書都不是為了了解我的工作內容,而是為了看崔雅的故事。如我在「給讀者的短箋」中所說,第十一章的專業術語特別多,你絕對可以略過這章,而不會遺漏任何東西!(事實上,如果你想略過那章,可以只讀穿插在訪問之間的幾段文字,因為裡面有一些重要故事的成分;其他你大可以全部略過。讀者若想了解關於我的工作的最新近況,歡迎閱讀《整合心理學》(IntegralPsychology)。
在這本書的英文版裡,所有節錄自崔雅日記的部分,在左邊留白處都會有一條垂直的實線(編註:中文版以仿宋體區分),而她其他的文字,包括一些信件,旁邊則沒有實線。她的信件雖然大多是私密的,但仍舊是對其他人開放的(對那些她寫信的對象),而以實線標示的部份則是來自她的日記,因此是過去從來沒有人看過的內容。
《恩寵與勇氣》引起了熱烈的迴響,而讀者們想回應的人並不是我。到今天為止,我收到李淑珺譯來自全世界各地讀者將近一千封信,而其中前所未有的比例都是寫來告訴我,崔雅的故事對他們而言有多大的意義,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有些人還寄來他們在襁褓中女兒的照片,寶寶的名字就叫「崔雅」。我可以從完全客觀的旁觀者角度告訴你,這些寶寶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女孩。有些來信的讀者罹患癌症,而他們一開始都很害怕讀這本書。但是一旦他們開始讀,經常就能逐漸拋開恐懼,有時候甚至能完全不再懼怕,我真的相信,這是崔雅給他們的禮物。
「親愛的肯恩,去年八月我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我動過部分乳房切除手術、淋巴結摘除手術,還接受過三星期的治療。我現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與癌症息息相關。幾個星期前,一個朋友向我介紹了你的書,我就知道我非讀不可。但這個想法讓我害怕,畢竟我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尾。
『但是,』我心想,『她得的癌症是比較嚴重的那種。』我很會自欺欺人吧?事實是,我得的是跟崔雅的癌症一樣恐怖的癌症。而真相是,這本書有時候真的很『令人驚恐』,但同時又極度『讓人自由』……」
讓人自由,是因為崔雅幾乎是一步步鉅細靡遺地描述她如何度過癌症的痛苦與折磨,走向靈性的自由與解放,而能壓過死亡以及死亡必定帶來的驚恐。就如我最愛的其中一封信所寫(以下是這封信的全文):
「親愛的肯恩.威爾伯,我現在十四歲。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很害怕死亡。但是讀了崔雅的故事之後,我就不害怕死了。我想告訴你這件事。」
或者另一封信:「親愛的肯恩,去年我被診斷出罹患轉移性乳癌。我的一個朋友說我一定得看《恩寵與勇氣》這本書,但我問他書的結局時,他說:『她過世了。』因此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都很害怕讀這本書。
但是現在讀完之後,我想要打從心底感謝你跟崔雅。我知道我也可能會死,但是閱讀崔雅的故事讓我不再害怕。我頭一次覺得我擺脫了恐懼……」
大部分來信的讀者並沒有罹患癌症,只是崔雅的故事也是每個人的故事。崔雅看來似乎「擁有一切」:聰明、漂亮、魅力、正直、幸福的婚姻、美妙的家庭。但是崔雅就跟我們所有人一樣,也有她自己的懷疑、不安全感、自我批判,也對自己的價值與自己人生的意義感到深刻疑惑;更不用說因為與一項致命疾病殘酷搏鬥而煩亂不安。但在這些陰影相伴之下,崔雅仍舊打了一場漂亮的仗;而且打贏了,不論你如何定義「贏」這個字。崔雅的故事能啟發我們所有人,因為她是帶著勇氣、尊嚴,與優雅,正面地面對這些夢魘。
而且她為我們留下了日記,清楚說明她是如何做到的。她描述了她如何用冥想覺察去承受痛苦,進而消除痛苦對她的掌控;如何沒有封閉自己,變得怨懟憤怒,反而滿懷著愛迎向世界;如何以「熱情的靜定」(passionateequanimity)面對癌症;如何擺脫自哀自憐,選擇喜悅地生活下去;如何無所畏懼,不是因為她沒有恐懼,而是因為她會立刻擁抱恐懼,即使在她清楚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時:「我會帶著恐懼到我的心底。我會以開放的心情面對痛苦與恐懼,擁抱它,接納它的存在。領悟這一點會帶來生命中的驚喜。這使我的心洋溢喜悅,使我的靈魂充分滋養。我感到如此的喜悅。我並不想『打敗』我的疾病;我要順受,原諒它。我會繼續向前,不帶著憤怒與怨懟,而是帶著決心與喜悅。」
而她確實如此,帶著決心與喜悅迎接生與死,遠遠超越了生死所帶來的令人厭煩的恫嚇。如果崔雅做得到,那麼我們也做得到;這就是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也是讀者信中所表達的:關於她的故事如何感動他們,讓他們記起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試著平衡內在的陽剛∕行動,與陰柔∕存在,這樣的企圖如何直接碰觸到他們在今日世界裡
其實結局是幸福的 二版作者序肯恩.威爾伯 (李淑珺譯)
在寫下這篇序的此刻,距崔雅過世已經十年了。因為她的存在,我多了無限多,也少了無限多。多了無限多,是因為認識了她;少了無限多,則是因為失去了她。但或許生命中事事皆如此:在同一時刻將你充滿,又把你掏空。只是我們鮮少能見到像崔雅這樣的人,因此那喜悅,那痛苦,如此更被強烈放大。
崔雅在每個認識她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面貌,以下是我心中的崔雅。我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崔雅,或許甚至不是最好的崔雅,但我相信這本書是很完整的、平衡而公平的描述。尤其是這本書可以自由運用她自己的日記。崔雅成年之後都斷斷續續地寫日記,我們在一起的那段日子,她幾乎每天都寫。
崔雅過世後,我一直打算不先看過就把這些日記全部銷毀,因為它們對她而言是極度私密的。她從來不曾把日記給任何人看,包括我在內。不是因為她要保留或隱藏她「真正的感覺」,所以要將它們「藏在」日記裡。事實正好相反,崔雅最特別的一點,事實上可以說是她最最令人驚訝的一點,正是她公開的自我與私下的自我幾乎沒有分別。她沒有藏匿任何「祕密」的、她害怕或羞於跟全世界分享的想法。只要你開口問,她就會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她的想法,對你或對其他任何人,但是她表達的方式如此直接明白,毫無防衛,因此極少有人會因此生氣。就是這樣的基礎,讓她如此正直坦率。大家會從一開始就信任她,因為他們似乎都知道她絕對不會對他們說謊。據我所知,她也確實如此。
所以我曾經想銷毀這些日記,不是因為她想隱藏什麼,而是因為寫日記的時刻是她單獨與自己相處的特別時光,我覺得任何人,包括我在內,都不應該侵入那個空間。但就在她即將過世前,她指著她的日記說:「你會需要它們。」她之前就要求我寫下我們歷經的折磨,而她知道我會需要這些日記,才能傳達出她自己的想法。
在寫《恩寵與勇氣》時,我讀完了她寫在十大本筆記本跟許多電腦檔案中的所有日記,因此關於書中涵蓋的每個主題,我幾乎都能從中找到一些片段,而能讓崔雅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說話。在閱讀這些日記時,我發現它們就如我所猜測:裡面沒有任何祕密,沒有任何她不曾大致上跟我或跟她的家人朋友分享過的事情。崔雅公開的自我與私下的自我根本沒有任何分別。我想,這正是她正直人格的一部分,我也認為,這跟她只能稱之為無所畏懼的個性息息相關。崔雅有一股絕對無懼的力量,這絕對不是我隨口說說。崔雅無所畏懼,因為她對你,對我,對上帝,或對任何人,都無所隱瞞。她面對現實,面對神聖力量,面對世界,都是完全透明的,因此對來自其中的一切也毫無畏懼。我見過她極度痛苦,我見過她極度憂傷,我見過她極度憤怒。但我從沒見過她陷入恐懼當中。
你不難了解為什麼許多人跟她相處時都會覺得充滿生氣,活力充沛,被徹底喚醒。即使是當我們進出各間醫院,當崔雅經歷一次又一次讓人失去尊嚴的殘酷經驗時,許多人(護士、訪客、其他病人、其他病人的親友)都經常待在她的病房裡,只為了在她身邊,感受她渾身上下散發出的那股生命力與活力。我記得在德國波昂的一間醫院時,我甚至得排隊等候進她的病房。
她有時會很頑固;堅強的人經常如此。但是那頑固是來自於她散發活力、清明與存在感的核心,這給人無比的支持力量。與崔雅相處過之後,許多人都會變得更有活力,更開放,更直接。她的存在會改變你,這改變有時候很細微,有時候很重大,但無論如何都會讓你有所改變,讓你真正存在於當下,讓你清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崔雅非常漂亮,但是(你會在書中看到),她卻毫不虛榮,這點很令人訝異。她只是毫不自覺地做她自己,如此而已。那種自在的程度可與我認識的許多人比擬,包括一些靈性啟發甚深的導師。她只是單純而直接地,讓她整個人存在當下。她對自己的不在意讓她更是完全「就在當下」。在崔雅身邊,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接近而聚焦,清晰而誘人,明亮而坦率,開放而活躍。
《恩寵與勇氣》是她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許多人問我,既然我如此留心地將崔雅自己的文字與聲音放在書裡,為什麼不把她列為本書的共同作者。我從一開始就想這麼做,但是在跟編輯與發行人多次討論過後,我們越來越清楚這麼做會誤導讀者。就像一位編輯說的:「共同作者應該是主動與另一人一起寫作的人。」有些讀者認為我不肯定崔雅的貢獻,但我絕對無意如此。我希望他們能明白,這本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包含了崔雅真實的聲音,讓她替自己發聲。
崔雅在一本日記中寫道:「跟香巴拉(Shambhala)的編輯愛蜜麗.賀班.賽爾(EmilyHilbrunSell)吃午飯。我很喜歡她,很信任她的判斷。我告訴她我正在寫一本書,關於癌症、心理治療與靈性,並且問她願不願意幫我編輯。她說她很樂意,這讓我更下定決心要完成這項計畫!」結果崔雅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她的書,所以她要求我寫這本書,但我很高興能向各位報告,愛蜜麗確實是《恩寵與勇氣》的編輯,而且做得好極了。
另外我想提幾件小事。大多數人讀這本書都不是為了了解我的工作內容,而是為了看崔雅的故事。如我在「給讀者的短箋」中所說,第十一章的專業術語特別多,你絕對可以略過這章,而不會遺漏任何東西!(事實上,如果你想略過那章,可以只讀穿插在訪問之間的幾段文字,因為裡面有一些重要故事的成分;其他你大可以全部略過。讀者若想了解關於我的工作的最新近況,歡迎閱讀《整合心理學》(IntegralPsychology)。
在這本書的英文版裡,所有節錄自崔雅日記的部分,在左邊留白處都會有一條垂直的實線(編註:中文版以仿宋體區分),而她其他的文字,包括一些信件,旁邊則沒有實線。她的信件雖然大多是私密的,但仍舊是對其他人開放的(對那些她寫信的對象),而以實線標示的部份則是來自她的日記,因此是過去從來沒有人看過的內容。
《恩寵與勇氣》引起了熱烈的迴響,而讀者們想回應的人並不是我。到今天為止,我收到李淑珺譯來自全世界各地讀者將近一千封信,而其中前所未有的比例都是寫來告訴我,崔雅的故事對他們而言有多大的意義,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有些人還寄來他們在襁褓中女兒的照片,寶寶的名字就叫「崔雅」。我可以從完全客觀的旁觀者角度告訴你,這些寶寶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女孩。有些來信的讀者罹患癌症,而他們一開始都很害怕讀這本書。但是一旦他們開始讀,經常就能逐漸拋開恐懼,有時候甚至能完全不再懼怕,我真的相信,這是崔雅給他們的禮物。
「親愛的肯恩,去年八月我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我動過部分乳房切除手術、淋巴結摘除手術,還接受過三星期的治療。我現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與癌症息息相關。幾個星期前,一個朋友向我介紹了你的書,我就知道我非讀不可。但這個想法讓我害怕,畢竟我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尾。
『但是,』我心想,『她得的癌症是比較嚴重的那種。』我很會自欺欺人吧?事實是,我得的是跟崔雅的癌症一樣恐怖的癌症。而真相是,這本書有時候真的很『令人驚恐』,但同時又極度『讓人自由』……」
讓人自由,是因為崔雅幾乎是一步步鉅細靡遺地描述她如何度過癌症的痛苦與折磨,走向靈性的自由與解放,而能壓過死亡以及死亡必定帶來的驚恐。就如我最愛的其中一封信所寫(以下是這封信的全文):
「親愛的肯恩.威爾伯,我現在十四歲。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很害怕死亡。但是讀了崔雅的故事之後,我就不害怕死了。我想告訴你這件事。」
或者另一封信:「親愛的肯恩,去年我被診斷出罹患轉移性乳癌。我的一個朋友說我一定得看《恩寵與勇氣》這本書,但我問他書的結局時,他說:『她過世了。』因此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都很害怕讀這本書。
但是現在讀完之後,我想要打從心底感謝你跟崔雅。我知道我也可能會死,但是閱讀崔雅的故事讓我不再害怕。我頭一次覺得我擺脫了恐懼……」
大部分來信的讀者並沒有罹患癌症,只是崔雅的故事也是每個人的故事。崔雅看來似乎「擁有一切」:聰明、漂亮、魅力、正直、幸福的婚姻、美妙的家庭。但是崔雅就跟我們所有人一樣,也有她自己的懷疑、不安全感、自我批判,也對自己的價值與自己人生的意義感到深刻疑惑;更不用說因為與一項致命疾病殘酷搏鬥而煩亂不安。但在這些陰影相伴之下,崔雅仍舊打了一場漂亮的仗;而且打贏了,不論你如何定義「贏」這個字。崔雅的故事能啟發我們所有人,因為她是帶著勇氣、尊嚴,與優雅,正面地面對這些夢魘。
而且她為我們留下了日記,清楚說明她是如何做到的。她描述了她如何用冥想覺察去承受痛苦,進而消除痛苦對她的掌控;如何沒有封閉自己,變得怨懟憤怒,反而滿懷著愛迎向世界;如何以「熱情的靜定」(passionateequanimity)面對癌症;如何擺脫自哀自憐,選擇喜悅地生活下去;如何無所畏懼,不是因為她沒有恐懼,而是因為她會立刻擁抱恐懼,即使在她清楚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時:「我會帶著恐懼到我的心底。我會以開放的心情面對痛苦與恐懼,擁抱它,接納它的存在。領悟這一點會帶來生命中的驚喜。這使我的心洋溢喜悅,使我的靈魂充分滋養。我感到如此的喜悅。我並不想『打敗』我的疾病;我要順受,原諒它。我會繼續向前,不帶著憤怒與怨懟,而是帶著決心與喜悅。」
而她確實如此,帶著決心與喜悅迎接生與死,遠遠超越了生死所帶來的令人厭煩的恫嚇。如果崔雅做得到,那麼我們也做得到;這就是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也是讀者信中所表達的:關於她的故事如何感動他們,讓他們記起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試著平衡內在的陽剛∕行動,與陰柔∕存在,這樣的企圖如何直接碰觸到他們在今日世界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