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自我療癒力:頌缽音療入門,身心共振的奇蹟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將頌缽推進日常生活的第一人──
聲波療癒師田定豐+身心靈療癒師Rafeeka
為你打造在家就能做到,自己專屬的音療能量場!
敲一聲缽,如同「身心吸塵器」,能清空情緒垃圾、震散心中的雜訊。
喚醒靈魂、平衡身心、和真我對頻,隨時都能開始的自我療癒練習!
結合科學與靈性,引領身心療癒的新浪潮──頌缽
讓內心與宇宙共振,在生活中建構出強大的正向能量場!
頌缽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是流傳千年的聲音療癒方式,以物理科學為基礎,運用敲缽發出的聲音頻率和振動,幫助清理身體經絡與內在阻塞能量。
初心苑創辦人、聲波療癒師田定豐,率先以醫學與科學為基礎,推出頌缽線上課程,被譽為將頌缽推進日常生活療癒的第一人。本書和從事身心靈療癒三十餘年的Rafeeka老師合作,以教授超過五百位個案的經驗,告知讀者在家就能做到的冥想和搭配頌缽的練習,讓你多變的日常中,得到內心穩定的力量。
只要閉上眼,敲下一個聲響,意識就能隨著音波瞬間徜徉在宇宙星際之間,身體自由、心靈自在,是最快、最有效的靜心捷徑。
書中還整合了各種音療領域的智慧,以清晰系統化的引導,讓每個人都可以在家調整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藉由空間能量場,將疲憊和壓力一掃而空,身心都獲得釋放和平靜。
【附】頌缽影片與音檔
從頭到腳針對各部位的頌缽運用指南
【共振推薦】
丁噹│知名歌手
比爾賈│金曲導演
李欣頻│《AI新天賦》《多維人生》作者
吳淡如│知名作家
吳克群│創作歌手
林辰唏│金鐘視后
陳謙文│創作歌手
張德芬│暢銷書作家
張之愷│星際音樂療癒師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
楊月娥│資深媒體人
楊皓崴│演員
趙婷│主持人
熊仁謙│禪商,雲川水月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打開這本智慧之書,你會從中打開對聲音的無限認知,回到「寧靜」裡來學習理解自己,練習用心來傾聽自己內在的真實聲音,學習在這個紛擾世界裡如何向下扎根,整合且內外合一。這個世界,只有我們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丁噹(知名歌手)
‧田定豐大哥就是自體浩瀚的聲音宇宙,不斷透過升維的方式,以及不變的善意初衷,不間斷地在這個世界上引起共振漣漪──這本《敲出自我療癒力》,就是你我可以在頌缽裡持續共振的場域,謝謝定豐大哥把身心靈豐盛的頻率,定頻在我們的心耳腦之中!──李欣頻(《AI新天賦》《多維人生》作者)
‧這本書溫柔地提醒我們:「請放下對完美的執著。」頌缽療癒的核心,不是向外追求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向內傾聽,找到與自己內在頻率最契合的那個聲音,那個「聲音知己」。這與音樂的本質何其相似——最終打動人的,永遠是那份真實的、與生命共振的誠懇。──吳克群(創作歌手)
‧頌缽成了我的日常儀式。當缽音流轉,心也跟著被梳理。技多不壓身,學會放鬆就是賺到。每一次的敲擊,都像在提醒我——療癒,不必遠求,它就在心的共鳴裡。──楊月娥(資深媒體人)
‧本書不僅是一本擁有著跨次元思維與多元形式轉喻語境的「頌缽音療之書」,更是一本整合了靈性、宇宙科學與古老頌缽操作實務的「日常修練手帳」°
──張之愷(自然醫學博士/「時間法則」推廣導師/星際音樂療癒師 )
‧本書不僅讓我們可以理解「頌缽」、「聲音療法」與我們的神經系統如何做連結,書裡也有許多實務操作方式教學,讓大家能自我學習如何讓「聲音」與我們「自己」產生共鳴。──楊皓崴(演員)
‧這本書的珍貴,在於它不是浮光掠影的技法羅列,而是深刻融合了量子科學、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與靈性心法,將頌缽的療癒力從「儀式」拉回「實用」。作者以其真誠的生命淬鍊,將這項古老智慧轉化為一本現代人的「身心吸塵器」指南,為我們提供了從根本上昇華生命、培養精神韌性的內在力量,既能即時療癒、又能養成習慣。──熊仁謙(禪商,雲川水月創辦人)
聲波療癒師田定豐+身心靈療癒師Rafeeka
為你打造在家就能做到,自己專屬的音療能量場!
敲一聲缽,如同「身心吸塵器」,能清空情緒垃圾、震散心中的雜訊。
喚醒靈魂、平衡身心、和真我對頻,隨時都能開始的自我療癒練習!
結合科學與靈性,引領身心療癒的新浪潮──頌缽
讓內心與宇宙共振,在生活中建構出強大的正向能量場!
頌缽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是流傳千年的聲音療癒方式,以物理科學為基礎,運用敲缽發出的聲音頻率和振動,幫助清理身體經絡與內在阻塞能量。
初心苑創辦人、聲波療癒師田定豐,率先以醫學與科學為基礎,推出頌缽線上課程,被譽為將頌缽推進日常生活療癒的第一人。本書和從事身心靈療癒三十餘年的Rafeeka老師合作,以教授超過五百位個案的經驗,告知讀者在家就能做到的冥想和搭配頌缽的練習,讓你多變的日常中,得到內心穩定的力量。
只要閉上眼,敲下一個聲響,意識就能隨著音波瞬間徜徉在宇宙星際之間,身體自由、心靈自在,是最快、最有效的靜心捷徑。
書中還整合了各種音療領域的智慧,以清晰系統化的引導,讓每個人都可以在家調整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藉由空間能量場,將疲憊和壓力一掃而空,身心都獲得釋放和平靜。
【附】頌缽影片與音檔
從頭到腳針對各部位的頌缽運用指南
【共振推薦】
丁噹│知名歌手
比爾賈│金曲導演
李欣頻│《AI新天賦》《多維人生》作者
吳淡如│知名作家
吳克群│創作歌手
林辰唏│金鐘視后
陳謙文│創作歌手
張德芬│暢銷書作家
張之愷│星際音樂療癒師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
楊月娥│資深媒體人
楊皓崴│演員
趙婷│主持人
熊仁謙│禪商,雲川水月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打開這本智慧之書,你會從中打開對聲音的無限認知,回到「寧靜」裡來學習理解自己,練習用心來傾聽自己內在的真實聲音,學習在這個紛擾世界裡如何向下扎根,整合且內外合一。這個世界,只有我們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丁噹(知名歌手)
‧田定豐大哥就是自體浩瀚的聲音宇宙,不斷透過升維的方式,以及不變的善意初衷,不間斷地在這個世界上引起共振漣漪──這本《敲出自我療癒力》,就是你我可以在頌缽裡持續共振的場域,謝謝定豐大哥把身心靈豐盛的頻率,定頻在我們的心耳腦之中!──李欣頻(《AI新天賦》《多維人生》作者)
‧這本書溫柔地提醒我們:「請放下對完美的執著。」頌缽療癒的核心,不是向外追求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向內傾聽,找到與自己內在頻率最契合的那個聲音,那個「聲音知己」。這與音樂的本質何其相似——最終打動人的,永遠是那份真實的、與生命共振的誠懇。──吳克群(創作歌手)
‧頌缽成了我的日常儀式。當缽音流轉,心也跟著被梳理。技多不壓身,學會放鬆就是賺到。每一次的敲擊,都像在提醒我——療癒,不必遠求,它就在心的共鳴裡。──楊月娥(資深媒體人)
‧本書不僅是一本擁有著跨次元思維與多元形式轉喻語境的「頌缽音療之書」,更是一本整合了靈性、宇宙科學與古老頌缽操作實務的「日常修練手帳」°
──張之愷(自然醫學博士/「時間法則」推廣導師/星際音樂療癒師 )
‧本書不僅讓我們可以理解「頌缽」、「聲音療法」與我們的神經系統如何做連結,書裡也有許多實務操作方式教學,讓大家能自我學習如何讓「聲音」與我們「自己」產生共鳴。──楊皓崴(演員)
‧這本書的珍貴,在於它不是浮光掠影的技法羅列,而是深刻融合了量子科學、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與靈性心法,將頌缽的療癒力從「儀式」拉回「實用」。作者以其真誠的生命淬鍊,將這項古老智慧轉化為一本現代人的「身心吸塵器」指南,為我們提供了從根本上昇華生命、培養精神韌性的內在力量,既能即時療癒、又能養成習慣。──熊仁謙(禪商,雲川水月創辦人)
目錄
【目錄】
序 願本書成為你生命中那顆敲響第一聲的缽
序章 在科學與靈性交會前的心法
意識:現實的創造之舞
人體:一座傾聽宇宙的水晶宮
改寫宿命的劇本:從線性因果到共時性網絡
第一章 靈魂的召喚:聲音,是我重新回家的路
從富裕走向靈魂的迷惘
靈魂失序的呼喚
頌缽初體驗:無需言語的撫慰
聲音裡的轉變與拾回自己
生命故事的共鳴
聲音是靈魂記憶的召喚
第二章 穿越振動:聲音的神祕語言
聲音:無形的醫生,無聲的召喚
頌缽的祕密:從物理振動到心靈觸動
為什麼我們天生對聲音有反應?
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共振
聲音不是玄學,而是能量波
第三章 頌缽與現代醫學:從共振療法到神經修復
案例故事:從身心失衡到重拾安定
‧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護理師的「喘息」瞬間
‧悲傷與情緒解凍:科技工程師的釋懷之淚
‧慢性疼痛與身體覺察
‧親子共振:媽媽的柔和與孩子的安定
‧排水與代謝:母親的體態與心靈轉變
科學解釋:聲音如何啟動神經修復
‧大腦與身體的深層對話:腦波調頻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安全感的神經路徑
超越聽覺:聲音振動的療癒路徑
‧骨傳導與本體感覺 ‧腸腦軸與消化系統 ‧細胞層級的療癒
跨領域應用與療癒見證
‧企業壓力管理與團體共振 ‧安寧照護
釐清迷思:頌缽不是萬靈丹
第四章 選一顆缽:讓聲音成為你的療癒夥伴
頌缽的身世之謎
‧材質的靈魂:七大行星的耳語
‧工藝的對白:手工與機器的哲學
音階與頻率的詩篇
‧聲音的風景:主音與泛音的交織
‧關於音準的真實狀況:請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如何選缽?找到你的聲音知己
‧感官的三個問題:一場身體的約會
‧科技的幫手:APP分析你的共鳴
如何操作?讓聲音成為你的語言
‧敲缽:聲音的第一個呼吸
‧磨缽:讓聲音漸漸甦醒
頌缽的儀式與空間
‧儀式感,是給自己一個「過門」
‧創建你的缽療空間:安定你自己的場
‧小練習:音場的點燈儀式
第五章 頌缽與七脈輪:能量宇宙的共振科學
七大脈輪與聲波療癒
‧低頻與高頻頌缽的差異
‧第一脈輪:海底輪
‧第二脈輪:臍輪
‧第三脈輪:太陽神經叢輪
‧第四脈輪:心輪
‧第五脈輪:喉輪
‧第六脈輪:眉心輪
‧第七脈輪:頂輪
科學佐證:「少」即是「深」的療癒
‧你本自圓滿,頌缽只是讓你想起這件事
‧靜心儀式:三點療癒
第六章 一顆缽的奇蹟:讓身心重新清空的吸塵器練習法
我們都需要一種無聲的清理方式
「身心吸塵器」是什麼?
聲音不是治療,而是提醒
一顆缽的三步驟練習法
‧第一步|呼吸:從思緒中退一步
‧第二步|敲缽:讓聲音為你振動
‧第三步|感受:靜靜與自己在一起
‧早晨版|開啟清醒與專注的一天
‧夜間版|釋放整日的壓力與焦慮
與缽的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
真實個案:從焦慮者、上班族到照顧者
清空,是一種重生的勇氣
第七章 身體地圖與缽的應用指南:了解頻率如何走進身體
聲音進入身體的方式與原理
‧聲音不只是「聽見」,更是「感覺」
‧為什麼聲音缽特別有效?
‧聲波如何在身體內旅行?
‧聲音如何影響神經與腦波?
‧從此刻開始,聲音就是你的療癒之道
身體部位應用指南:從頭到腳的缽聲地圖
‧頭部:清理思緒、喚醒靈感
‧喉部與胸腔:釋放情緒、表達自我
‧腹部:穩定情緒、修復消化系統
‧骨盆與下腹:連結根基、提升生命力
‧雙腿與足部:接地、放鬆神經、重建穩定感
‧自由探索:讓身體自己告訴你要放哪裡
‧小練習:三分鐘四步驟身體頌缽掃描儀式
情緒對應清單:你可以這樣用聲音照顧情緒
‧為什麼情緒與身體會連動?
‧八種情緒的聲音照顧
一週缽療計畫:每天十分鐘,自我療癒一個區塊
‧Day 1|頭部與眉心:放下思緒的雜音
‧Day 2|喉部與心輪:打開說不出口的心情
‧Day 3|胃與太陽神經叢:放下焦慮與控制
‧Day 4|骨盆與下腹:激活生命能與安全感
‧Day 5|背部與肩膀:卸下你扛太久的重擔
‧Day 6|腿部與腳踝:重新找回腳踏實地的感覺
‧Day 7|全身整合:讓頌缽的聲波為你畫下一個圓
缽聲與日常練習的整合建議
‧讓聲音,真正活在你的生活裡
‧建議一:讓聲音成為你的「起始儀式」
‧建議二:當你快要崩潰時,敲一下缽
‧建議三:讓缽聲替你說「我看見你了」
‧建議四: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缽儀式」
‧建議五:與家人、伴侶、孩子共享頌缽
第八章 頌缽療癒的四大元素煉金術:穿透細胞,與自然界的元素產生共鳴
水缽──聲音在水中的溫柔舞蹈
‧水的記憶與聲音的傳導
‧水缽的雙重療癒機制:安撫與疏通
‧科學視角下的水缽
‧如何進行一場基礎水缽療癒
火缽──焚化與蛻變的淨化之聲
‧火的古老象徵:淨化與轉化
‧火缽的心理與生理效應
‧如何安全地進行火缽淨化
氣血療癒──頌缽化為溫柔的聲音艾灸
‧中醫的氣血觀與頌缽的共振
‧聲音艾灸的實踐:溫通關元穴
‧生理學解析:熱療與聲療的協同作用
‧如何為自己進行氣血療癒
精油水缽──一場多重感官的煉金交響曲
‧頌缽療癒的維度升級:從聽到聞
‧聲音與香氣的協同科學
‧精油水缽的芳療配方指南
‧如何進行一場精油水缽儀式
第九章 打造你的聲音療癒儀式:日常照護與家庭陪伴
被聲音擁抱:實體頌缽與錄音的根本差異
‧聽CD與聽演唱會:同樣是聲音,為何差別如此巨大?
‧聲音不只是耳朵,頌缽振動是一場身體事件
頌缽與家庭的連結:陪伴,是最深的療癒
‧讓頌缽,成為你們之間最溫柔的語言
‧如何將聲音療癒自然地帶入家庭
日常缽聲儀式的設計範例
‧一聲晨起頌缽儀式:只要一聲,就足以為新的一天定調
‧情緒自我調頻頌缽儀式:有情緒不需壓抑,只需要讓頌缽陪自己一下
‧入睡前的安神頌缽儀式:適合睡前放鬆,解除身體與思緒張力
‧讓缽聲成為你生活的節奏,而非任務
你是一道頻率,而非一個角色
‧為自己留下一點空間,讓心有地方喘息
‧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刻,記得還有一顆缽在等你
‧成為自己最親密的療癒者
〈附錄一〉五度音的奧祕:喚醒身體與自然早已共存的節律
〈附錄二〉聲音開啟的門:團體共振的療癒反應
序 願本書成為你生命中那顆敲響第一聲的缽
序章 在科學與靈性交會前的心法
意識:現實的創造之舞
人體:一座傾聽宇宙的水晶宮
改寫宿命的劇本:從線性因果到共時性網絡
第一章 靈魂的召喚:聲音,是我重新回家的路
從富裕走向靈魂的迷惘
靈魂失序的呼喚
頌缽初體驗:無需言語的撫慰
聲音裡的轉變與拾回自己
生命故事的共鳴
聲音是靈魂記憶的召喚
第二章 穿越振動:聲音的神祕語言
聲音:無形的醫生,無聲的召喚
頌缽的祕密:從物理振動到心靈觸動
為什麼我們天生對聲音有反應?
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共振
聲音不是玄學,而是能量波
第三章 頌缽與現代醫學:從共振療法到神經修復
案例故事:從身心失衡到重拾安定
‧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護理師的「喘息」瞬間
‧悲傷與情緒解凍:科技工程師的釋懷之淚
‧慢性疼痛與身體覺察
‧親子共振:媽媽的柔和與孩子的安定
‧排水與代謝:母親的體態與心靈轉變
科學解釋:聲音如何啟動神經修復
‧大腦與身體的深層對話:腦波調頻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安全感的神經路徑
超越聽覺:聲音振動的療癒路徑
‧骨傳導與本體感覺 ‧腸腦軸與消化系統 ‧細胞層級的療癒
跨領域應用與療癒見證
‧企業壓力管理與團體共振 ‧安寧照護
釐清迷思:頌缽不是萬靈丹
第四章 選一顆缽:讓聲音成為你的療癒夥伴
頌缽的身世之謎
‧材質的靈魂:七大行星的耳語
‧工藝的對白:手工與機器的哲學
音階與頻率的詩篇
‧聲音的風景:主音與泛音的交織
‧關於音準的真實狀況:請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如何選缽?找到你的聲音知己
‧感官的三個問題:一場身體的約會
‧科技的幫手:APP分析你的共鳴
如何操作?讓聲音成為你的語言
‧敲缽:聲音的第一個呼吸
‧磨缽:讓聲音漸漸甦醒
頌缽的儀式與空間
‧儀式感,是給自己一個「過門」
‧創建你的缽療空間:安定你自己的場
‧小練習:音場的點燈儀式
第五章 頌缽與七脈輪:能量宇宙的共振科學
七大脈輪與聲波療癒
‧低頻與高頻頌缽的差異
‧第一脈輪:海底輪
‧第二脈輪:臍輪
‧第三脈輪:太陽神經叢輪
‧第四脈輪:心輪
‧第五脈輪:喉輪
‧第六脈輪:眉心輪
‧第七脈輪:頂輪
科學佐證:「少」即是「深」的療癒
‧你本自圓滿,頌缽只是讓你想起這件事
‧靜心儀式:三點療癒
第六章 一顆缽的奇蹟:讓身心重新清空的吸塵器練習法
我們都需要一種無聲的清理方式
「身心吸塵器」是什麼?
聲音不是治療,而是提醒
一顆缽的三步驟練習法
‧第一步|呼吸:從思緒中退一步
‧第二步|敲缽:讓聲音為你振動
‧第三步|感受:靜靜與自己在一起
‧早晨版|開啟清醒與專注的一天
‧夜間版|釋放整日的壓力與焦慮
與缽的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
真實個案:從焦慮者、上班族到照顧者
清空,是一種重生的勇氣
第七章 身體地圖與缽的應用指南:了解頻率如何走進身體
聲音進入身體的方式與原理
‧聲音不只是「聽見」,更是「感覺」
‧為什麼聲音缽特別有效?
‧聲波如何在身體內旅行?
‧聲音如何影響神經與腦波?
‧從此刻開始,聲音就是你的療癒之道
身體部位應用指南:從頭到腳的缽聲地圖
‧頭部:清理思緒、喚醒靈感
‧喉部與胸腔:釋放情緒、表達自我
‧腹部:穩定情緒、修復消化系統
‧骨盆與下腹:連結根基、提升生命力
‧雙腿與足部:接地、放鬆神經、重建穩定感
‧自由探索:讓身體自己告訴你要放哪裡
‧小練習:三分鐘四步驟身體頌缽掃描儀式
情緒對應清單:你可以這樣用聲音照顧情緒
‧為什麼情緒與身體會連動?
‧八種情緒的聲音照顧
一週缽療計畫:每天十分鐘,自我療癒一個區塊
‧Day 1|頭部與眉心:放下思緒的雜音
‧Day 2|喉部與心輪:打開說不出口的心情
‧Day 3|胃與太陽神經叢:放下焦慮與控制
‧Day 4|骨盆與下腹:激活生命能與安全感
‧Day 5|背部與肩膀:卸下你扛太久的重擔
‧Day 6|腿部與腳踝:重新找回腳踏實地的感覺
‧Day 7|全身整合:讓頌缽的聲波為你畫下一個圓
缽聲與日常練習的整合建議
‧讓聲音,真正活在你的生活裡
‧建議一:讓聲音成為你的「起始儀式」
‧建議二:當你快要崩潰時,敲一下缽
‧建議三:讓缽聲替你說「我看見你了」
‧建議四: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缽儀式」
‧建議五:與家人、伴侶、孩子共享頌缽
第八章 頌缽療癒的四大元素煉金術:穿透細胞,與自然界的元素產生共鳴
水缽──聲音在水中的溫柔舞蹈
‧水的記憶與聲音的傳導
‧水缽的雙重療癒機制:安撫與疏通
‧科學視角下的水缽
‧如何進行一場基礎水缽療癒
火缽──焚化與蛻變的淨化之聲
‧火的古老象徵:淨化與轉化
‧火缽的心理與生理效應
‧如何安全地進行火缽淨化
氣血療癒──頌缽化為溫柔的聲音艾灸
‧中醫的氣血觀與頌缽的共振
‧聲音艾灸的實踐:溫通關元穴
‧生理學解析:熱療與聲療的協同作用
‧如何為自己進行氣血療癒
精油水缽──一場多重感官的煉金交響曲
‧頌缽療癒的維度升級:從聽到聞
‧聲音與香氣的協同科學
‧精油水缽的芳療配方指南
‧如何進行一場精油水缽儀式
第九章 打造你的聲音療癒儀式:日常照護與家庭陪伴
被聲音擁抱:實體頌缽與錄音的根本差異
‧聽CD與聽演唱會:同樣是聲音,為何差別如此巨大?
‧聲音不只是耳朵,頌缽振動是一場身體事件
頌缽與家庭的連結:陪伴,是最深的療癒
‧讓頌缽,成為你們之間最溫柔的語言
‧如何將聲音療癒自然地帶入家庭
日常缽聲儀式的設計範例
‧一聲晨起頌缽儀式:只要一聲,就足以為新的一天定調
‧情緒自我調頻頌缽儀式:有情緒不需壓抑,只需要讓頌缽陪自己一下
‧入睡前的安神頌缽儀式:適合睡前放鬆,解除身體與思緒張力
‧讓缽聲成為你生活的節奏,而非任務
你是一道頻率,而非一個角色
‧為自己留下一點空間,讓心有地方喘息
‧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刻,記得還有一顆缽在等你
‧成為自己最親密的療癒者
〈附錄一〉五度音的奧祕:喚醒身體與自然早已共存的節律
〈附錄二〉聲音開啟的門:團體共振的療癒反應
序/導讀
願本書成為你生命中那顆敲響第一聲的缽
我的前半生,是一段在流行音樂的喧囂中,從高峰到谷底,再從谷底回到高峰的旅程。
我曾在這個圈子裡呼風喚雨,享受著聚光燈外的榮耀。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業起伏與人性背叛中,我開始感到內在的空洞與疲憊。在經歷了被背叛、被傷害的痛苦折磨後,我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外在的標籤與榮耀,轉向內在尋找答案。
就在那段自我探索的旅程中,我與頌缽不期而遇。我沒想到,這顆看似簡單的金屬缽,竟能陪伴我真正放下過去,走向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使命。我才驚覺,原來過去在流行音樂圈累積的經驗、對聲音的敏銳度,以及人生起伏跌宕所帶來的深刻體悟,都是為了這一刻,為了今日能夠療癒自己,也療癒更多的靈魂。
這段經歷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發現,現代人的壓力山大,每一個人的情緒都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與堆疊。這些深層的壓力,不是看一場電影、追劇、打電動,或是運動就能徹底解決的。這些活動確實能提供短暫的放鬆,但就像用抹布擦去灰塵,它只能帶來短暫的表層平靜,卻無法真正清除身心能量場中那些深層的、看不見的「垃圾」。
當這些壓力與情緒累積到一個極限,某個無關緊要的事件、某一句無心的話,就會像點燃引線的火花,讓所有累積的能量一瞬間爆發出來。
這場情緒的風暴,不僅影響了你最親近的關係,讓你事後懊悔萬分,也可能波及你的工作,甚至影響你的身體健康。我們以為這只是偶爾的情緒失控,但其實,這是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身心能量,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
這也讓我思考,難道沒有一種更根本的方式,能幫助我們應對這一切嗎?
其實,許多人都知道冥想能帶來巨大的好處。在商業和科技界,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從蘋果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到媒體巨頭歐普拉,無數頂尖的企業家和知名人士都公開表示,冥想是他們保持專注、激發創造力與應對壓力的關鍵工具。
然而對大部分人來說,冥想是非常困難的。腦袋裡喋喋不休的噪音,就是最大的阻礙。
其實,我多年前也一再嘗試冥想,卻越坐想越多。直到開始運用頌缽,藉由聲波轉化腦波的特性,才真正體會到,原來不用努力控制思緒,也能很快進入真正的冥想狀態。
這讓我意識到,推廣聲音療癒,並為其建立一個科學且易於理解的框架,已成為我這些年的使命。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理解:頌缽不應該只是身心靈圈朋友的工具,它更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的隨身工具。我將頌缽定位為「身心吸塵器」,它不僅能處理我們每天的身心能量場,還能處理空間,為自己和家人做最好的陪伴。
因此,我出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現代人都懂得運用這個工具。一顆缽,就可以協助你穩定身心能量場。
你或許會問:「頌缽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答案是肯定的。
你可能不知道,聲波的運用早已是現代醫學的日常。大家熟悉的產科超音波,就是透過高頻聲波在體內形成的影像,來觀察胎兒的健康;治療腎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術,則是利用強大聲波的物理衝擊力,將體內結石擊碎。這些醫學工具的核心原理,都是透過物理性的振動,對身體產生可觀測的影響。
而頌缽,正是運用了相同的振動原理,只是它的頻率溫和、範圍廣闊,能作用於身體與神經系統的「放鬆與修復」模式。
頌缽的聲波,不只是一種聲音,更是喚醒我們內在自癒能力的關鍵。
這就是這本書要帶你探索的旅程:從科學與醫學到音樂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頌缽,並將這份古老的智慧,重新帶回你的生活。
你無需有任何身心靈的背景,也不需要買昂貴的工具,你只需要一顆手工銅缽和願意聆聽的心。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生命中那顆敲響第一聲的缽。它會提醒你,你從未真正離開過自己,而這份安靜與完整,早已在你心裡等待。
我的前半生,是一段在流行音樂的喧囂中,從高峰到谷底,再從谷底回到高峰的旅程。
我曾在這個圈子裡呼風喚雨,享受著聚光燈外的榮耀。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業起伏與人性背叛中,我開始感到內在的空洞與疲憊。在經歷了被背叛、被傷害的痛苦折磨後,我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外在的標籤與榮耀,轉向內在尋找答案。
就在那段自我探索的旅程中,我與頌缽不期而遇。我沒想到,這顆看似簡單的金屬缽,竟能陪伴我真正放下過去,走向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使命。我才驚覺,原來過去在流行音樂圈累積的經驗、對聲音的敏銳度,以及人生起伏跌宕所帶來的深刻體悟,都是為了這一刻,為了今日能夠療癒自己,也療癒更多的靈魂。
這段經歷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發現,現代人的壓力山大,每一個人的情緒都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與堆疊。這些深層的壓力,不是看一場電影、追劇、打電動,或是運動就能徹底解決的。這些活動確實能提供短暫的放鬆,但就像用抹布擦去灰塵,它只能帶來短暫的表層平靜,卻無法真正清除身心能量場中那些深層的、看不見的「垃圾」。
當這些壓力與情緒累積到一個極限,某個無關緊要的事件、某一句無心的話,就會像點燃引線的火花,讓所有累積的能量一瞬間爆發出來。
這場情緒的風暴,不僅影響了你最親近的關係,讓你事後懊悔萬分,也可能波及你的工作,甚至影響你的身體健康。我們以為這只是偶爾的情緒失控,但其實,這是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身心能量,在向你發出求救訊號。
這也讓我思考,難道沒有一種更根本的方式,能幫助我們應對這一切嗎?
其實,許多人都知道冥想能帶來巨大的好處。在商業和科技界,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從蘋果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到媒體巨頭歐普拉,無數頂尖的企業家和知名人士都公開表示,冥想是他們保持專注、激發創造力與應對壓力的關鍵工具。
然而對大部分人來說,冥想是非常困難的。腦袋裡喋喋不休的噪音,就是最大的阻礙。
其實,我多年前也一再嘗試冥想,卻越坐想越多。直到開始運用頌缽,藉由聲波轉化腦波的特性,才真正體會到,原來不用努力控制思緒,也能很快進入真正的冥想狀態。
這讓我意識到,推廣聲音療癒,並為其建立一個科學且易於理解的框架,已成為我這些年的使命。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理解:頌缽不應該只是身心靈圈朋友的工具,它更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的隨身工具。我將頌缽定位為「身心吸塵器」,它不僅能處理我們每天的身心能量場,還能處理空間,為自己和家人做最好的陪伴。
因此,我出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現代人都懂得運用這個工具。一顆缽,就可以協助你穩定身心能量場。
你或許會問:「頌缽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答案是肯定的。
你可能不知道,聲波的運用早已是現代醫學的日常。大家熟悉的產科超音波,就是透過高頻聲波在體內形成的影像,來觀察胎兒的健康;治療腎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術,則是利用強大聲波的物理衝擊力,將體內結石擊碎。這些醫學工具的核心原理,都是透過物理性的振動,對身體產生可觀測的影響。
而頌缽,正是運用了相同的振動原理,只是它的頻率溫和、範圍廣闊,能作用於身體與神經系統的「放鬆與修復」模式。
頌缽的聲波,不只是一種聲音,更是喚醒我們內在自癒能力的關鍵。
這就是這本書要帶你探索的旅程:從科學與醫學到音樂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頌缽,並將這份古老的智慧,重新帶回你的生活。
你無需有任何身心靈的背景,也不需要買昂貴的工具,你只需要一顆手工銅缽和願意聆聽的心。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生命中那顆敲響第一聲的缽。它會提醒你,你從未真正離開過自己,而這份安靜與完整,早已在你心裡等待。
試閱
●如何操作?讓聲音成為你的語言
頌缽的聲音主要來自兩種方式:敲缽與磨缽。這兩種方式,就像是與頌缽進行一場優雅的對話。
◎敲缽:聲音的第一個呼吸
敲缽,是最直接喚醒聲音的方式。那一下輕觸,就像是對宇宙的問候。
‧放置方式:小缽可放在左手掌心,手心放鬆微拱;大型或過重的缽,則可置於軟墊或墊布上。
‧操作要領:以適中而穩定的力道敲擊缽口外壁的「三點鐘方向」。不必過於用力,以免發出刺耳聲。
‧心法:敲缽之前,先確保你的心安穩。因為只有當缽穩定,聲音才會完整;當聲音流淌開來時,你會發現,這份穩定也是一種隱喻:缽需要穩定,你的心也一樣。
◎磨缽:讓聲音漸漸甦醒
磨缽的聲音,需要在角度、力道與速度之間找到平衡。這不是憑空誕生,而是透過一個「引導」的過程。
‧操作要領:棒身與缽緣保持15°~30°,像畫圓一樣均勻帶動。起音階段,稍微快一點,幫助缽進入振動;當缽聲響起後,速度可以放慢,讓聲音渾厚穩定地進行,這樣可以避免發出惱人的「吱吱聲」。
‧手勢:握棒的手腕要穩,但不僵硬。持缽的手心要放鬆,避免吸收振動。
‧心法:當你開始磨缽,請先安靜下來。將棒子輕輕貼在缽緣,無需急於求聲。 起初,你需要給它一些力量與節奏,去推動它,去喚醒它的歌聲。當聲音緩緩響起,你要做的,不是掌控,而是與它同在——手與缽一起呼吸,一起流動。
這個循環,是心與心的共鳴。你會發現,你在磨的不是缽,而是,你自己的心。每一次圓圈的運行,磨去了急躁與浮動,磨去了蒙塵與煩憂,心清澈地歸於中心,如同被擦亮的鏡子,映照出真實的自己。
●一顆缽的三步驟練習法
你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時機,也不需要空出一整段時間,才能好好照顧自己。你只需要一顆缽,三個簡單的步驟,一段願意重新回到自己身上的時間。
這不是儀式,也不是任務,它更像是你在生活裡的一個「緩衝區」,讓你在日常的忙碌與擁擠中,有個屬於自己的、可以靜下來喘口氣的空間。
我把這個練習稱為「聲音吸塵器的三步驟」,你可以根據需要,在早晨重啟,或在夜晚放鬆。每次不必太長,3~5分鐘就能有感。真正的轉變,不在於一次練得多好,而在於你願不願意每天為自己留一點空間。
◎第一步|呼吸:從思緒中退一步
請先坐下或躺下,找到一個你覺得安全的空間。閉上眼,什麼都不做,只是把注意力帶回自己的呼吸上。不需要深呼吸,也不需要調整節奏,只要觀察每一口氣進出身體的感覺。你可以在心裡默念:「我正在回來。」「我允許自己放下。」「我願意被照顧。」這一步的目的是讓你從腦中跳脫出來,進入「感受」的狀態。
◎第二步|敲缽:讓聲音為你振動
請拿起你的敲棒,在缽邊輕輕敲一次。不需要太用力,也不需要漂亮的技巧,只要穩定地讓缽響起。然後,什麼都不用做,只是聽。聽聲音的開始、延伸、變小、消散。讓你的耳朵當作觀察者,感受缽音是如何在空氣中震盪、如何穿過你的身體、如何把某些緊繃的地方慢慢鬆開。等聲音自然消失後,再敲第二次,總共進行三次即可。如果你習慣敲更多次,也可以慢慢加到五次。關鍵是不要匆忙,也不要控制聲音要產生什麼效果。讓缽音自己走路,你只是陪著它。
◎第三步|感受:靜靜與自己在一起
當你敲完最後一聲,請不要急著睜開眼,先靜靜地待在那個沒有聲音的片刻。這個聲音結束之後的「空白」,其實才是最深的調整時刻。你的呼吸會變得比較深,你的身體會比較鬆,甚至可能突然有想哭、想笑、想動的衝動。請允許一切發生,不評價、不阻止、不解釋。這是你給自己最珍貴的陪伴。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一樣?」即使只有一點點不同——肩膀鬆了、心跳慢了、腦袋安靜了一點——那都是你清理的證據。
●身體部位應用指南:從頭到腳的缽聲地圖
如果說頌缽的聲波是一種能量的水波,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座充滿湖泊、溪流與暗河的地圖。每一個部位,都有它特別的「收音效果」,也有它渴望被聽見的頻率。此刻,我們想帶你去展開一場頌缽聲波的身體之旅。從頭到腳,你會了解哪些部位特別適合與缽聲親密接觸,究竟哪些聲音效果最容易帶來釋放與調整。這不只是一份操作指南,更是一張你與自己身體親密對話的地圖。
◎頭部:清理思緒、喚醒靈感
當你覺得腦袋昏沉、思緒打結、靈感卡關,頭部周圍就是一個非常適合敲缽的地方。
‧建議位置:將缽放在頭頂上方10公分處懸空敲缽,或把缽放在瑜伽墊上,自己躺下,讓頭部的任何地方可以很接近缽緣,但彼此沒有碰到的穩定位置。
‧效果:可幫助大腦過度活躍的β波緩慢下來,引導進入放鬆的α波狀態,可以清理過多雜念,帶來冥想般的清明與安定。
‧適用時機:失眠、焦慮、靈感匱乏、想要靜心創作的時刻。
‧科學小知識:研究顯示,穩定頻率的聲音刺激(如頌缽聲波)有助於減少前額葉皮質的過度活躍,使人更容易進入冥想與直覺模式。
◎喉部與胸腔:釋放情緒、表達自我
你是否常常喉嚨緊緊的,有話說不出口?胸口悶悶的,情緒卡住了?這些都是喉輪與心輪需要關照的訊號。
‧建議位置:仰躺時將缽放在胸口或胸骨下方,也可以採取坐姿,將缽放在雙掌中靠近喉嚨,或胸口前處,敲響缽。
‧效果:透過頌缽的聲波與振動,激活這些區域的能量流動,釋放未說出口的話語與壓抑的情感流動。
‧適用時機:情緒壓力大、人際關係緊繃、需要勇氣表達想法的時候。
‧聲音心理學指出,聲音透過胸腔的共鳴會喚醒情緒記憶,因此當頌缽聲波通過胸口,你不只是在放鬆身體,更在釋放心裡的負重感。
◎腹部:穩定情緒、修復消化系統
腹部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現代人常因壓力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腹部緊繃。在實際的頌缽團體療癒的活動經驗中,頌缽聲波在這個區域的應用效果以及反饋是非常顯著的。
‧建議位置:躺下時將缽直接放在肚臍上方(腹部正中央),或胃部偏右下方(肝膽區域)。
‧效果:促進腹部血液循環與蠕動,放鬆腸胃與消化系統,幫助情緒沉澱、帶來內在安全感。
‧適用時機:焦慮、腹脹、便祕、想強化消化系統與情緒穩定時。
‧研究發現,頌缽聲波所產生的低頻振動可以刺激「迷走神經」,而這條神經掌管腸胃與內臟的放鬆反應,有助於身心整體修復。
●一週缽療計畫:每天10分鐘,自我療癒一個區塊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說:「我真的很想好好照顧自己,但我每天實在太忙了。」你不是不想,而是還沒找到一個簡單又溫柔的方式,讓身心重回平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設計這套「一週缽療計畫」——每天10分鐘,一個缽,一個身體區塊,一種情緒的陪伴。你無需學會什麼艱深的技巧,也不需要排開整晚時間,只要願意每天給自己十分鐘,改變的奇蹟就會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發生。
這是一套循序漸進的頌缽療癒旅程,從頭到腳、從情緒到能量,我們將用七天的節奏,輕輕打開身體之聲的實用之門。
◎Day 1|頭部與眉心:放下思緒的雜音
第一天,從頭開始。閉上眼睛,將缽輕輕懸於頭頂上方10公分的位置,每隔一個呼吸輕敲一下缽。或是坐著,將缽放在眉心的前方,讓頌缽的聲波溫柔地穿越大腦。這天,你在做的,是「清理」。把多餘的雜念、過度緊繃的邏輯思維與資訊焦慮,慢慢放下。你可能會感覺到腦袋變輕了,甚至有些微微發熱、清明的感覺。這是聲音為你「梳理」內在雜音的開始。
◎Day 2|喉部與心輪:打開說不出口的心情
第二天,坐著或躺下,將缽放在胸口與喉部之間。每一次敲缽之後,不要急著再敲下一次,而是觀察聲音在胸腔中流動,感受它如何與你的情緒碰面。你不需要說話,只要去感覺,有些壓抑的話語,開始在心裡浮現。這是一個療癒「說話中心」的練習。它會幫助你聽見真正的聲音——不是外界的標準,而是你內心真正想說的話。每天有一刻,你是被允許發聲、而且被聽見的,不要忘了,靜默時,是整個宇宙正在傾聽著你。
◎Day 3|胃與太陽神經叢:放下焦慮與控制
第三天,將缽放在你的腹部中央,肚臍上方的位置。這裡是太陽神經叢輪的位置,它掌管著意志力、自我與行動力的區塊。但在現代社會,這裡也往往儲藏著控制、焦慮與自我懷疑。躺下,將缽放在腹部上,每敲響一聲缽,就深呼吸一次。慢慢地,你會發現那份「緊抓著的焦慮感」會開始鬆動,你會感覺到有股暖流,慢慢地從胃部散開。這是你的能量正在重新流動。學會放手,正是找回力量的第一步。
◎Day 4|骨盆與下腹:激活生命能與安全感
第四天,我們來到骨盆的位置。這裡是許多情緒與創造能量的匯聚處,也是與「歸屬感」息息相關的部位。坐下,或躺著,將缽放在恥骨上方或雙腿之間,輕敲三聲缽,然後敞開與接收所有的聲波與震動。你可能會感覺到一種震動沿著脊椎往上,也可能會注意到有些情緒會浮現——例如對親密關係的不安、對安全感的渴望。這天的練習,就是讓你重新與自己的生命力連結。生活無需太用力衝刺,而是靜靜地「接地」。
◎Day 5|背部與肩膀:卸下你扛太久的重擔
第五天,可以找一位家人、朋友,或自己用摩缽的方式,讓缽聲靠近肩膀與背部中段(心輪後方)。那裡藏著我們多年來「說不出口的責任感」。每一次摩缽,就是一次允許自己放下的練習。你可以在心裡默念:「今天,我容許自己不必完美。我允許自己,只做現在可以做到的。」任何的聲音都不是來責備你的,而是來鬆開那些你自己都忘記已經扛太久的重量。
◎Day 6|腿部與腳踝:重新找回腳踏實地的感覺
第六天,把缽放在雙腿、膝蓋、腳踝旁。敲擊的頻率可以慢一些,像是心跳、像是慢慢走路的節奏。每一次敲缽,都像是一個腳步,幫你走回「此時此地」。你會發現自己思緒變慢了、心跳變穩了,甚至更容易睡著。這是接地,也是我們日常最缺乏的能量來源。你可以說:「我允許自己慢下來,踏實下來。」
◎Day 7|全身整合:讓頌缽的聲波為你畫下一個圓
最後一天,請你回到身體最有感覺的部位——不用依照順序,不用按照計畫,只要傾聽自己真實的感覺。拿起缽,慢慢地在空中畫一個圓,然後敲響它。你正在進行一個「身心整合」的儀式。七天的頌缽之旅,讓你與自己重新相遇—— 一點一滴地聽見、感覺、允許、修復、連結。這一刻,請你為自己說一句話:「謝謝你,願意回到自己身上。」
一週七天,真的只需要每天十分鐘。這不是一套嚴格的訓練,而是一份溫柔的陪伴。在這個快速變動、節奏紊亂的世界裡,頌缽是一條穩定的繩索,牽引著你不再迷失。你不必成為頌缽療癒師,也不需要理解所有知識。你只需要一顆願意傾聽的心。
●缽聲與日常練習的整合建議
◎讓聲音,真正活在你的生活裡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我們要恭喜你。你不是只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為自己的身心建立一種全新的語言,一種用頌缽與自己連結的語言。從頌缽的聲波進入身體的原理,到從頭到腳的缽聲地圖,從情緒的照護到一週的療癒實踐——你已經握有一整套可以隨時啟動的療癒方法。但真正的關鍵,不在你記住了多少,而在你願不願意「開始使用」。
頌缽療癒不該只存在於文字裡、儀式中或某種特別的團體課程,而應該像呼吸、喝水、走路一樣,成為你日常生活的自然節奏。接下來的有幾個實用建議,想要幫助你將頌缽「活用」在日常的縫隙中,讓每一個微小的片刻,都有成為療癒奇蹟的可能。
◎建議一:讓聲音成為你的「起始儀式」
早晨起床的第一聲缽,可以不只是聲音——而是一個溫馨提醒:「我準備好,用覺知開始今天了。」你可以把缽放在床邊,每天起床後敲一聲缽,然後深呼吸幾次,直到你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個動作甚至不需要一分鐘,卻能立即切換你的狀態,從「被生活追趕」轉為「與自己同步」。一顆缽,一聲清響,就是你和世界說:「今天,我選擇帶著意識生活著。」
◎建議二:當你快要崩潰時,敲一下缽
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冥想,但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有那麼一刻,感覺快要爆炸。可能是工作壓力、情緒失控、爭吵後的失語感、育兒或人際的疲憊……這時候,請你練習一件小事:放下手機,敲一聲缽。就一聲,不解釋,不壓抑,不對抗。你會發現,光是敲響一聲缽,整個世界就會靜下來三秒,而那三秒,足夠你找到重新呼吸的入口。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重啟」的練習。
◎建議三:讓缽聲替你說「我看見你了」
情緒最怕的不是「不好」,而是「被忽略」。你可以練習在一天結束前,將缽輕敲在身體感覺最強烈的地方——也許是喉嚨,也許是胃,也許是腰際。這不需要太準確,只需要誠實。誠實地問:「我今天最需要被聽見的是什麼?」然後把那聲音,當作一句話:我看見你了,我聽見你了,我願意陪你。這是一種極簡、但極深入的一種自我情緒的照顧。
◎建議四: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缽儀式」
無論你住在繁忙城市的套房,還是山林溪畔的一隅,都可以選一個角落,擺放你自己的缽、香氣、水晶、或任何可以讓自己安心的物件。你不需要建造什麼聖壇,只要一個小空間,讓身體知道:「當我坐在這裡,我就可以放下一切,與自己同在。」這個角落,不屬於任何人,不被工作、責任、角色佔據,只屬於你,屬於你自己呼吸的地方。當世界太吵,它會是你最安靜的庇護所。
◎建議五:與家人、伴侶、孩子共享頌缽
頌缽是一種連結。你可以每天睡前,與伴侶共敲一聲缽,交換一句感謝的話。你也可以在孩子情緒暴躁時,不責備,只敲一聲缽,讓他們跟著自然呼吸。你甚至可以邀請父母,一起敲響一顆缽,在沒有言語的空氣中,讓代代的心靈得以共鳴。關係往往最不需要的是說教,只需要有一種很中性的聲波。頌缽真的會替你說出你說不出口的愛。
頌缽的聲音主要來自兩種方式:敲缽與磨缽。這兩種方式,就像是與頌缽進行一場優雅的對話。
◎敲缽:聲音的第一個呼吸
敲缽,是最直接喚醒聲音的方式。那一下輕觸,就像是對宇宙的問候。
‧放置方式:小缽可放在左手掌心,手心放鬆微拱;大型或過重的缽,則可置於軟墊或墊布上。
‧操作要領:以適中而穩定的力道敲擊缽口外壁的「三點鐘方向」。不必過於用力,以免發出刺耳聲。
‧心法:敲缽之前,先確保你的心安穩。因為只有當缽穩定,聲音才會完整;當聲音流淌開來時,你會發現,這份穩定也是一種隱喻:缽需要穩定,你的心也一樣。
◎磨缽:讓聲音漸漸甦醒
磨缽的聲音,需要在角度、力道與速度之間找到平衡。這不是憑空誕生,而是透過一個「引導」的過程。
‧操作要領:棒身與缽緣保持15°~30°,像畫圓一樣均勻帶動。起音階段,稍微快一點,幫助缽進入振動;當缽聲響起後,速度可以放慢,讓聲音渾厚穩定地進行,這樣可以避免發出惱人的「吱吱聲」。
‧手勢:握棒的手腕要穩,但不僵硬。持缽的手心要放鬆,避免吸收振動。
‧心法:當你開始磨缽,請先安靜下來。將棒子輕輕貼在缽緣,無需急於求聲。 起初,你需要給它一些力量與節奏,去推動它,去喚醒它的歌聲。當聲音緩緩響起,你要做的,不是掌控,而是與它同在——手與缽一起呼吸,一起流動。
這個循環,是心與心的共鳴。你會發現,你在磨的不是缽,而是,你自己的心。每一次圓圈的運行,磨去了急躁與浮動,磨去了蒙塵與煩憂,心清澈地歸於中心,如同被擦亮的鏡子,映照出真實的自己。
●一顆缽的三步驟練習法
你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時機,也不需要空出一整段時間,才能好好照顧自己。你只需要一顆缽,三個簡單的步驟,一段願意重新回到自己身上的時間。
這不是儀式,也不是任務,它更像是你在生活裡的一個「緩衝區」,讓你在日常的忙碌與擁擠中,有個屬於自己的、可以靜下來喘口氣的空間。
我把這個練習稱為「聲音吸塵器的三步驟」,你可以根據需要,在早晨重啟,或在夜晚放鬆。每次不必太長,3~5分鐘就能有感。真正的轉變,不在於一次練得多好,而在於你願不願意每天為自己留一點空間。
◎第一步|呼吸:從思緒中退一步
請先坐下或躺下,找到一個你覺得安全的空間。閉上眼,什麼都不做,只是把注意力帶回自己的呼吸上。不需要深呼吸,也不需要調整節奏,只要觀察每一口氣進出身體的感覺。你可以在心裡默念:「我正在回來。」「我允許自己放下。」「我願意被照顧。」這一步的目的是讓你從腦中跳脫出來,進入「感受」的狀態。
◎第二步|敲缽:讓聲音為你振動
請拿起你的敲棒,在缽邊輕輕敲一次。不需要太用力,也不需要漂亮的技巧,只要穩定地讓缽響起。然後,什麼都不用做,只是聽。聽聲音的開始、延伸、變小、消散。讓你的耳朵當作觀察者,感受缽音是如何在空氣中震盪、如何穿過你的身體、如何把某些緊繃的地方慢慢鬆開。等聲音自然消失後,再敲第二次,總共進行三次即可。如果你習慣敲更多次,也可以慢慢加到五次。關鍵是不要匆忙,也不要控制聲音要產生什麼效果。讓缽音自己走路,你只是陪著它。
◎第三步|感受:靜靜與自己在一起
當你敲完最後一聲,請不要急著睜開眼,先靜靜地待在那個沒有聲音的片刻。這個聲音結束之後的「空白」,其實才是最深的調整時刻。你的呼吸會變得比較深,你的身體會比較鬆,甚至可能突然有想哭、想笑、想動的衝動。請允許一切發生,不評價、不阻止、不解釋。這是你給自己最珍貴的陪伴。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一樣?」即使只有一點點不同——肩膀鬆了、心跳慢了、腦袋安靜了一點——那都是你清理的證據。
●身體部位應用指南:從頭到腳的缽聲地圖
如果說頌缽的聲波是一種能量的水波,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座充滿湖泊、溪流與暗河的地圖。每一個部位,都有它特別的「收音效果」,也有它渴望被聽見的頻率。此刻,我們想帶你去展開一場頌缽聲波的身體之旅。從頭到腳,你會了解哪些部位特別適合與缽聲親密接觸,究竟哪些聲音效果最容易帶來釋放與調整。這不只是一份操作指南,更是一張你與自己身體親密對話的地圖。
◎頭部:清理思緒、喚醒靈感
當你覺得腦袋昏沉、思緒打結、靈感卡關,頭部周圍就是一個非常適合敲缽的地方。
‧建議位置:將缽放在頭頂上方10公分處懸空敲缽,或把缽放在瑜伽墊上,自己躺下,讓頭部的任何地方可以很接近缽緣,但彼此沒有碰到的穩定位置。
‧效果:可幫助大腦過度活躍的β波緩慢下來,引導進入放鬆的α波狀態,可以清理過多雜念,帶來冥想般的清明與安定。
‧適用時機:失眠、焦慮、靈感匱乏、想要靜心創作的時刻。
‧科學小知識:研究顯示,穩定頻率的聲音刺激(如頌缽聲波)有助於減少前額葉皮質的過度活躍,使人更容易進入冥想與直覺模式。
◎喉部與胸腔:釋放情緒、表達自我
你是否常常喉嚨緊緊的,有話說不出口?胸口悶悶的,情緒卡住了?這些都是喉輪與心輪需要關照的訊號。
‧建議位置:仰躺時將缽放在胸口或胸骨下方,也可以採取坐姿,將缽放在雙掌中靠近喉嚨,或胸口前處,敲響缽。
‧效果:透過頌缽的聲波與振動,激活這些區域的能量流動,釋放未說出口的話語與壓抑的情感流動。
‧適用時機:情緒壓力大、人際關係緊繃、需要勇氣表達想法的時候。
‧聲音心理學指出,聲音透過胸腔的共鳴會喚醒情緒記憶,因此當頌缽聲波通過胸口,你不只是在放鬆身體,更在釋放心裡的負重感。
◎腹部:穩定情緒、修復消化系統
腹部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現代人常因壓力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腹部緊繃。在實際的頌缽團體療癒的活動經驗中,頌缽聲波在這個區域的應用效果以及反饋是非常顯著的。
‧建議位置:躺下時將缽直接放在肚臍上方(腹部正中央),或胃部偏右下方(肝膽區域)。
‧效果:促進腹部血液循環與蠕動,放鬆腸胃與消化系統,幫助情緒沉澱、帶來內在安全感。
‧適用時機:焦慮、腹脹、便祕、想強化消化系統與情緒穩定時。
‧研究發現,頌缽聲波所產生的低頻振動可以刺激「迷走神經」,而這條神經掌管腸胃與內臟的放鬆反應,有助於身心整體修復。
●一週缽療計畫:每天10分鐘,自我療癒一個區塊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說:「我真的很想好好照顧自己,但我每天實在太忙了。」你不是不想,而是還沒找到一個簡單又溫柔的方式,讓身心重回平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設計這套「一週缽療計畫」——每天10分鐘,一個缽,一個身體區塊,一種情緒的陪伴。你無需學會什麼艱深的技巧,也不需要排開整晚時間,只要願意每天給自己十分鐘,改變的奇蹟就會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發生。
這是一套循序漸進的頌缽療癒旅程,從頭到腳、從情緒到能量,我們將用七天的節奏,輕輕打開身體之聲的實用之門。
◎Day 1|頭部與眉心:放下思緒的雜音
第一天,從頭開始。閉上眼睛,將缽輕輕懸於頭頂上方10公分的位置,每隔一個呼吸輕敲一下缽。或是坐著,將缽放在眉心的前方,讓頌缽的聲波溫柔地穿越大腦。這天,你在做的,是「清理」。把多餘的雜念、過度緊繃的邏輯思維與資訊焦慮,慢慢放下。你可能會感覺到腦袋變輕了,甚至有些微微發熱、清明的感覺。這是聲音為你「梳理」內在雜音的開始。
◎Day 2|喉部與心輪:打開說不出口的心情
第二天,坐著或躺下,將缽放在胸口與喉部之間。每一次敲缽之後,不要急著再敲下一次,而是觀察聲音在胸腔中流動,感受它如何與你的情緒碰面。你不需要說話,只要去感覺,有些壓抑的話語,開始在心裡浮現。這是一個療癒「說話中心」的練習。它會幫助你聽見真正的聲音——不是外界的標準,而是你內心真正想說的話。每天有一刻,你是被允許發聲、而且被聽見的,不要忘了,靜默時,是整個宇宙正在傾聽著你。
◎Day 3|胃與太陽神經叢:放下焦慮與控制
第三天,將缽放在你的腹部中央,肚臍上方的位置。這裡是太陽神經叢輪的位置,它掌管著意志力、自我與行動力的區塊。但在現代社會,這裡也往往儲藏著控制、焦慮與自我懷疑。躺下,將缽放在腹部上,每敲響一聲缽,就深呼吸一次。慢慢地,你會發現那份「緊抓著的焦慮感」會開始鬆動,你會感覺到有股暖流,慢慢地從胃部散開。這是你的能量正在重新流動。學會放手,正是找回力量的第一步。
◎Day 4|骨盆與下腹:激活生命能與安全感
第四天,我們來到骨盆的位置。這裡是許多情緒與創造能量的匯聚處,也是與「歸屬感」息息相關的部位。坐下,或躺著,將缽放在恥骨上方或雙腿之間,輕敲三聲缽,然後敞開與接收所有的聲波與震動。你可能會感覺到一種震動沿著脊椎往上,也可能會注意到有些情緒會浮現——例如對親密關係的不安、對安全感的渴望。這天的練習,就是讓你重新與自己的生命力連結。生活無需太用力衝刺,而是靜靜地「接地」。
◎Day 5|背部與肩膀:卸下你扛太久的重擔
第五天,可以找一位家人、朋友,或自己用摩缽的方式,讓缽聲靠近肩膀與背部中段(心輪後方)。那裡藏著我們多年來「說不出口的責任感」。每一次摩缽,就是一次允許自己放下的練習。你可以在心裡默念:「今天,我容許自己不必完美。我允許自己,只做現在可以做到的。」任何的聲音都不是來責備你的,而是來鬆開那些你自己都忘記已經扛太久的重量。
◎Day 6|腿部與腳踝:重新找回腳踏實地的感覺
第六天,把缽放在雙腿、膝蓋、腳踝旁。敲擊的頻率可以慢一些,像是心跳、像是慢慢走路的節奏。每一次敲缽,都像是一個腳步,幫你走回「此時此地」。你會發現自己思緒變慢了、心跳變穩了,甚至更容易睡著。這是接地,也是我們日常最缺乏的能量來源。你可以說:「我允許自己慢下來,踏實下來。」
◎Day 7|全身整合:讓頌缽的聲波為你畫下一個圓
最後一天,請你回到身體最有感覺的部位——不用依照順序,不用按照計畫,只要傾聽自己真實的感覺。拿起缽,慢慢地在空中畫一個圓,然後敲響它。你正在進行一個「身心整合」的儀式。七天的頌缽之旅,讓你與自己重新相遇—— 一點一滴地聽見、感覺、允許、修復、連結。這一刻,請你為自己說一句話:「謝謝你,願意回到自己身上。」
一週七天,真的只需要每天十分鐘。這不是一套嚴格的訓練,而是一份溫柔的陪伴。在這個快速變動、節奏紊亂的世界裡,頌缽是一條穩定的繩索,牽引著你不再迷失。你不必成為頌缽療癒師,也不需要理解所有知識。你只需要一顆願意傾聽的心。
●缽聲與日常練習的整合建議
◎讓聲音,真正活在你的生活裡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我們要恭喜你。你不是只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為自己的身心建立一種全新的語言,一種用頌缽與自己連結的語言。從頌缽的聲波進入身體的原理,到從頭到腳的缽聲地圖,從情緒的照護到一週的療癒實踐——你已經握有一整套可以隨時啟動的療癒方法。但真正的關鍵,不在你記住了多少,而在你願不願意「開始使用」。
頌缽療癒不該只存在於文字裡、儀式中或某種特別的團體課程,而應該像呼吸、喝水、走路一樣,成為你日常生活的自然節奏。接下來的有幾個實用建議,想要幫助你將頌缽「活用」在日常的縫隙中,讓每一個微小的片刻,都有成為療癒奇蹟的可能。
◎建議一:讓聲音成為你的「起始儀式」
早晨起床的第一聲缽,可以不只是聲音——而是一個溫馨提醒:「我準備好,用覺知開始今天了。」你可以把缽放在床邊,每天起床後敲一聲缽,然後深呼吸幾次,直到你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個動作甚至不需要一分鐘,卻能立即切換你的狀態,從「被生活追趕」轉為「與自己同步」。一顆缽,一聲清響,就是你和世界說:「今天,我選擇帶著意識生活著。」
◎建議二:當你快要崩潰時,敲一下缽
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冥想,但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有那麼一刻,感覺快要爆炸。可能是工作壓力、情緒失控、爭吵後的失語感、育兒或人際的疲憊……這時候,請你練習一件小事:放下手機,敲一聲缽。就一聲,不解釋,不壓抑,不對抗。你會發現,光是敲響一聲缽,整個世界就會靜下來三秒,而那三秒,足夠你找到重新呼吸的入口。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重啟」的練習。
◎建議三:讓缽聲替你說「我看見你了」
情緒最怕的不是「不好」,而是「被忽略」。你可以練習在一天結束前,將缽輕敲在身體感覺最強烈的地方——也許是喉嚨,也許是胃,也許是腰際。這不需要太準確,只需要誠實。誠實地問:「我今天最需要被聽見的是什麼?」然後把那聲音,當作一句話:我看見你了,我聽見你了,我願意陪你。這是一種極簡、但極深入的一種自我情緒的照顧。
◎建議四: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缽儀式」
無論你住在繁忙城市的套房,還是山林溪畔的一隅,都可以選一個角落,擺放你自己的缽、香氣、水晶、或任何可以讓自己安心的物件。你不需要建造什麼聖壇,只要一個小空間,讓身體知道:「當我坐在這裡,我就可以放下一切,與自己同在。」這個角落,不屬於任何人,不被工作、責任、角色佔據,只屬於你,屬於你自己呼吸的地方。當世界太吵,它會是你最安靜的庇護所。
◎建議五:與家人、伴侶、孩子共享頌缽
頌缽是一種連結。你可以每天睡前,與伴侶共敲一聲缽,交換一句感謝的話。你也可以在孩子情緒暴躁時,不責備,只敲一聲缽,讓他們跟著自然呼吸。你甚至可以邀請父母,一起敲響一顆缽,在沒有言語的空氣中,讓代代的心靈得以共鳴。關係往往最不需要的是說教,只需要有一種很中性的聲波。頌缽真的會替你說出你說不出口的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