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SARS風暴席捲全台時,第一線的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跨越封鎖線,大喊「我們不要等死!」、「我們不想感染SARS!」政府與媒體卻以「防疫脫逃視同抗命」、「醫護人員有救人的責任」等理由大加撻伐,究竟孰是孰非?
政策與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造成護理界人力短缺、低薪高壓長工時的糟糕環境?當我的親朋好友入院,能否得到適當的照護?
女人只要月經來就愛生氣?有週期性的情緒障礙?天生就是不理性的生物?當「經前症候群」、「更年期」、「骨質疏鬆症」成為大眾皆朗朗上口的醫學名詞,女人的身體成為醫學凝視與規訓的對象,一旦懷孕,更要焦慮自己是否會生出「唐寶寶」或「遲緩兒」,自我監控儼然成為應盡的義務。但你知道這些疾病定義與篩檢標準是如何訂出來的、有何潛在意圖嗎?
精神疾病被稱為21世紀的流行病,但「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疾患」、「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如何診斷的?「舉世皆然」的診斷標準真能適用於所有文化?除了吃藥與住進精神病院,我們是否有其他選擇?
護理工作與醫療技術並非完全中性客觀,時常受到政經社會變遷、性別、階級與權力等因素影響。不論你是醫護人員還是一般民眾,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經過程中,都會與此領域有所接觸。本書呈現出護理、醫療科技以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相互形塑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遵從各界專家與媒體的建議之前,你或許可以先翻開這本書。
目錄
推薦序(一)跨界的思維∕王秀紅
推薦序(二)重新看見病「人」∕陳月枝
推薦序(三)串起社會、性別與技術的另一條軸線∕傅大為
主編序 跨界之對話∕盧孳艷
導讀 醫療科技與護理臨床實作之相遇∕盧孳艷
第一篇 技術與護理
1.護理技術與專業認同:歷史面向的分析∕張淑卿
2.護理人力市場∕范國棟
3.緊急防疫與醫護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以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為例∕翁裕峰、尤素芬
第二篇 性別與身體
4.骨質疏鬆超音波篩檢之身體規訓∕盧孳艷、林雪貴
5.台灣婦女停經的身體政治∕楊舒琴
6.戰後婦女墮胎技術選擇的轉變(1945-1960s)∕吳燕秋
7.子宮切除的歷史︰醫療知識、性別與女人的經驗∕王秀雲
第三篇 精神心理衛生與社會
8.社會變遷與跨文化精神醫療:以達悟族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為例∕蔡友月
9.醫學凝視與女性身體:從歇斯底里症到經前症候群∕陳嘉新
10.精神醫學診斷戰後分類及標準化的歷史: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跨國計畫為例∕吳易叡
11.會所經驗對社區精神復健社工的挑戰∕林修雯
第四篇 倫理與政策
12.唐氏症母血篩檢技術網絡∕蔣欣欣
13.對蚊子宣戰:以噴灑DDT根除瘧疾的社會世界研究∕林宜平
14.台灣保健食品的社會學分析︰政策、產業與中草藥∕安勤之
15.「看見」遲緩風險:嬰幼兒發展監管的技術與政治∕曾凡慈
附錄1.相關法案及網站
附錄2.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配置相關規定
作者簡介
序/導讀
主編序
跨界之對話∕盧孳艷(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
本書的付梓源自於我與STS領域知識及學者的相遇和交流,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或者也稱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於1960年代在歐洲與美國漸漸發展成為新興跨領域學門,其歷史可追溯至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書中首度探究科學知識的統一性如何產生,並將科學與其他人類活動同樣描繪為社會活動。接著英國愛丁堡學派的「強綱領」,提出了清晰的理論架構以探討科學知識的建構,後來被歸類為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爾後STS領域發展許多分析架構,諸如Actor Network Theory(ANT)、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SCOT)、Social Worlds Theory,以及與女性主義結合的性別視野等等,並且在歐美國家的發展脈絡下逐步機構化,大學院校紛紛成立相關學系或碩博士班 (Sismondo, 2008)。總的來說,STS的理論視野著眼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起源、動態、及其影響之整體性理解(Hackett, Amsterdamska, Lynch & Wajcman, 2008),其本質乃在於整合跨領域知識並進而產生開創性視野。
目前許多醫療爭議,例如護士被視為晚娘、病患在手術或治療期間非預期死亡、病患在短暫的看診時間內無法聽懂醫師與護士專業的語言,種種現象都被以「醫療倫理」包裹放入黑盒子,進而要求醫療人員應加強溝通能力、培養親切態度、提升人文素養,甚至「倫理課程」成為醫護學院的必修課程,畢業後接受在職教育時還必須修習倫理學分;然而,對於醫療爭議的內涵,以及醫療系統內包括知識、技術、使用之科技物、醫院管理系統、人力、工時、研究方法、政策等面向,還未能有系統性的深入分析。雖然我肯定「醫療倫理」是值得也是應討論的方向,但同時我也認為STS可以提供顯著不同於過往的視角。舉例來說,科學的中立客觀性需要受檢視,醫療場域的各類實務操作如產前超音波檢測、癌症化學治療之移入、發展與擴散及品質監控等需要一一揭露,HPV疫苗是否需要施打的科學證據也須放在台灣社會脈絡下討論;意即,在這抽絲剝繭的歷程中鋪陳各種面向,促使更好的策略與政策被創造出來。其次,隨著科技發展而產生科技爭議與災難(如核災)、醫療體系被批評醫療化、出現醫療糾紛、藥商利益無擴大等各種情況,運用STS擅於分析科學實務操作過程如何形塑科學知識的特點,加之其個案研究方法很能抓住特定時空脈絡,促使各方論點得以深入且充分被納入,STS視野將是重要的切入角度,創造另類的解決方案。
民國九十六年,我與蔣欣欣教授、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王文基所長合作,進行教育部顧問室〈新興議題及專業教育改革中程綱要計畫〉下,屬於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的醫護類—〈護理、醫療科技與社會〉。這計畫持續執行了四年,後來王文基所長接任總計畫主持人,轉由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林宜平教授加入。-計畫目標為,透過課程開設、活動舉辦、教材發展,讓具有科技與社會兩大面向特質的護理專業有多樣思考角度,加強護理學院師生跨領域視野,提升專業自省與人性化關懷照顧能力。本著這樣的目標和期許,我們進一步開設新課程︰〈健康、科技與社會〉、〈性別與身體〉與〈環境、社會與健康〉,並且修訂原有必修課程,選定〈護理學導論〉及〈精神衛生護理學〉兩門課融入STS視野;此外,定期邀請STS領域學者授課、演講,舉辦讀書會和工作坊,在跨領域的教學創新過程中,激發編寫教案的火花,讓教學更具啟發性。歷經二至三年籌畫與執行教育部教學計畫,期間深刻體會到台灣本土教材的缺乏,這不僅降低教學效果及學習意義,更是教與學上的一大障礙。有鑑於此,本計畫團隊決議邀請相關專家集體書寫,以本土研究為基礎,改寫成教案,出版一本讓教學更順暢的教科書。
對護理系師生來說,STS這個新興跨學門領域顯得有些陌生。為此,教科書的定位在於輔助教師授課時掌握住每個主題的核心概念、各主題之理論架構,也期待學生能有可閱讀的本土材料,而與生活產生更直接的連結,方能刺激批判性的思考與對話。所以讀本的每一單元主題都以「現象發想」為開端,引導出問題意識,緊接著的「理論架構」則旨在鋪陳主題的理論範疇並勾勒討論的主要概念,佐以「概念辭典」減少專有名詞對主題詮釋帶來的阻礙,「問題討論」部分則作為活化課室活動之策略,並為讓教師能有多元選擇,安排「延伸閱讀」囊括相關論文、影片媒體等等。
《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預設的讀者是大專院校的老師與學生,尤其是我們認為護理學系(科)開設的課程中,適用的必修科目包括:〈護理學導論〉、〈護理專業問題研討〉、〈精神科護理學〉、〈護理倫理〉,選修科目包括:〈多元文化護理〉、〈性別與身體〉、〈健康、科技與社會〉、〈醫病關係〉、〈性別與醫療〉等。醫療相關科系如醫學、公衛、醫技等科系的老師及學生亦適用。另外,也推薦給開設醫療社會學等課程的人文社會學科作為必讀教材。對於醫療相關包括醫護、公衛、健康照護相關專業人員的在職教育PGY(Post Graduate Year)受訓,本書也是非常好的教本,能夠培養專業人員的醫療倫理素養及文化敏感度。
《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由一篇導讀與四個主軸組成:「技術與護理」、「性別與身體」、「精神心理衛生與社會」、「倫理與政策」。導讀引言一開始,由一個長年爭辯未歇的護理知識發展的護理史議題開展︰護理是否為一種專業?護理專業知識發展之路徑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不同歷史社會脈絡下,護理專業知識有何樣貌上的不同?而這些重要提問,也應是護理發展最基本的反思課題。
本書第一部分以護理人員實務工作內涵,包括技術、人力及工作場域之討論為主軸。護理實務工作不只是「護理技術」,更不應只是「如何操作技術之步驟」。這幾年護理人員短缺是不爭的事實,照顧人力配置議題亦備受重視,然而許多討論往往聚焦於健保給付太低以及經營成本考量。我們試圖加入並強調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醫療體系的變遷、醫院管理科技之更迭、社會健康需求或新興傳染病的產生,形塑了醫療團隊互動模式及護理專業認同等等的討論面向。
第二部分凸顯STS學者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相反的,也顯現台灣護理專業仍然存在性別盲點。當99.9%的執業護理人員是女性,具性別意識的相關論文卻非常缺乏,護理專業教育的內容也未能納入性別課程。討論如何照顧婦女例如產科護理學,不等同於具性別意識的婦女健康。1970年代,女性主義者創造「gender」(社會性別)概念,與「sex」(生物性別)區隔,強調社會建構的性別差異創造了性別不平等,與生物性別差異毫無關係。然而1990年代女性主義者如Nelly Oudshoorn(2001)就指出gender∕sex的分野,只是在複製社會科學與生物科學的二元論,雖然創造了gender意圖打破生物決定論的謬誤,結果卻將sex(生物性別)本質化。當我們重新檢視生物性別的「婦女身體」時,會發現不同時空脈絡形塑出了不同的身體及身體經驗。也就是說,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會相互形塑,第二部分的主軸試圖闡述身體的性別必定是特定時空下生命週期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與實踐。
第三部分是精神科護理學課程這幾年來持續研擬修訂與執行的結晶。我們對於「醫療化」的護理課程內涵非常不以為然,本書試圖挑戰主流精神疾患的藥物治療思維,甚至是精神疾病基因模式之致病機轉詮釋。例如檢視「WHO既定準則」精神醫學診斷的產生歷史,看見問題化診斷分類之建構,尤其是標準化過程中的文化地域特異性影響;精神疾病的故事敘述,則將蘭嶼達悟族面臨社會鉅變時如何被邊緣化的歷程,活生生展現在我們眼前;疾病診斷在界定「正常∕不正常」的過程本身就是權力的展現,婦女的身體往往是醫學凝視的客體;最後揭露醫療體系的不平等權力關係,鼓勵學生創造賦權的臨床實務照護模式。
第四部分剖析醫療科技發展、使用與擴散,如何由人與非人行動者轉譯、吸納、結盟等建構技術網絡。STS視野促使倫理與政策議題的討論,著眼於社會文化影響及權力關係的鋪陳,而非侷限於道德說教。太過仰賴專家科學知識的政策,相信科學的中立性與客觀性,反而容易忽略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再者,護理人員往往是政策執行者,盲目追求效率,可能成為政策壓迫的共犯。例如,嬰幼兒發展遲緩篩檢,以新住民婦女所生的「新臺灣之子」為對象,如何汙名化新住民婦女。護理人員要能檢視政策制定過程隱含的政治社會因素,才更能具備文化敏感度、勝任護理實務工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