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_李珠珢主場日記

你不是破碎,而是入口:身心療癒師的身體療癒筆記

A Manual Therapist`s Notes on the Body and Healing
  • 79 435
    55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自我成長生與死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趙耕樂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暖暖書屋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11/25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內容簡介

這本書,讓我們邂逅了用手呵護生命的使者。
──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醫療若少了理解,僅餘技術;加上理解,才是完整的醫療。
──宋晏仁∣前衛生署副署長∕初日診所院長

理性與觸感之間,讓身體的故事被聽見。
──王子娟∣財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讓我們傾聽身體的僵硬處,引領它找到柔軟的方向。
──高堯楷∣高醫師∕《養氣》作者

這些故事,讓渴望與身體對話的我獲得極大滿足。
──黃獻銘∣鍼還診所院長「阿銘師」

在傷痛的縫隙裡,他以雙手為光,於是希望也有了形狀。
──蕭家駒∣「蕭御醫」中醫內科醫師

✽✽✽

這不只是一本書,還是一場「可體驗的」療癒
本書獨家附贈QR Code線上延伸體驗,是一份臨床市價NT$2500等級的
專業完整導引,將療癒化為行動!

■17分鐘語音身心學導引(Somatics × Polyvagal × SE)
作者親自引導,融合三大頂尖學派(身心學Somatics、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E、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精華,帶你用身體學會安定,將療癒化為日常練習。

■MAIA-2內感受量表
療癒不再是玄學!提供科學化的專業量表,讓你親自測量、親眼見證自己「內在安定」的轉變。

✽✽✽

這本書不是消費痛苦,而是見證勇氣
更是一場深度的療癒體驗與專業的指引
也許你會看見別人的故事
更可能,你會再一次看見自己

你是否也感覺「卡住」了?
那些說不出口的創傷、莫名緊繃的脖子、慢性焦慮與失眠,
或是那句在心中盤旋已久的:「為什麼我遲遲無法療癒?」
我們習慣對抗症狀、修理身體,卻從未真正聽懂,身體想說的話。

資深身心療癒師,趙耕樂的雙手觸碰過無數緊繃的身體,也聆聽了藏在症狀背後,那些說不出口的無聲故事。他用這本溫柔而深刻的筆記告訴我們:
身體從不說謊。每一個症狀,都是一封寫給心的信。

真正的療癒,不是粗暴地「修復」;而是在安全與信任中,用一雙安靜的手,「陪你,等那一刻來到。」

在作者詩意而精準的文字中,讀者將走進那些「無聲」卻震耳欲聾的生命現場。他讓我們看見:
*「脖子像一直被勒住」——原來藏著出生的創傷與恐懼。
*「創傷後的空洞感」——是靈魂還沒回到身體的家。
*「厭食症女孩的疤痕」——不是自殘,而是「活下來的證明」。
*「撐著不說的男人」——他的胸悶其實在說:「我其實很怕」。

他以最溫柔的筆觸,寫下這些在靜默中發生的「回家」。
本書的六大篇章,就是一幅完整的「回家地圖」:
I. 點燈與穩定:把安全感立起來
II. 聲:讓身體把話說完
III. 無聲:當沉默自己呼吸
IV. 身體地圖:在感覺裡重回連結
V. 疤痕:活下來的筆記
VI. 回家與合一:把路走完

✽✽✽

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間「隨身療癒室」
資深身心療癒師 趙耕樂
引導你穿越身體的痛,抵達靈魂的家

療癒的邀請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你
‧總覺得自己「撐不住了」,卻又不敢倒下的人
‧被慢性疼痛、失眠、焦慮、胸悶、胃痛長期困擾的人
‧對自己的身體充滿責怪,覺得自己「壞掉了」的人
‧卡在過去的創傷中,覺得自己「破碎」而空洞的人
‧醫療人員、心理師、諮商師、以及所有「接住別人的人」

請翻開這本書。它不是要你變得完美,而是陪你,溫柔地,
「回到自己的身體,走回內在的家。」

你會發現,那些你以為的「破碎」,從來不是終點。
那裡,正是光照進來的入口。

你不是破碎,你只是太久沒被溫柔看見。
請翻開這本書,讓身體,帶你回家。

✽✽✽

本書獨特性
以「觸碰—關係—同意—邊界」為核心方法,邀請身體自行回到秩序。
非技術教科書、非心靈雞湯,而是可慢讀、可陪伴的臨床敘事。
結合徒手療癒臨床故事 × 詩意散文 × 身心整合的療癒文學。

◎真實稀有的臨床第一線敘事
全書來自作者真實治療現場,非虛構。這些案例故事不是獵奇或展示技巧,而是展現一個個真實生命的掙扎與轉化。從厭食症女孩到失去摯愛的丈夫,每一個故事都帶著巨大的情感重量,都處理得極為溫柔而有尊嚴。它們不是消費痛苦,而是見證勇氣。病人的生命困境深刻動人,真實感十足,極具共鳴。

◎身體感的書寫,症狀即訊息
不是在「描述」身體,而是讓文字本身成為一種「觸碰」,用溫柔語言轉譯身體訊息,降低專業門檻,把被忽視的「難以言說的痛」轉譯為可被理解的身體語言與自我照護路徑。讀者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開始感受自己的呼吸、肩膀的重量、胸口的起伏。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場徒手治療。

◎專業與體貼並重,療癒與思辨兼具
作者專業知識與技能深厚,具徒手物理治療、整骨學、顱薦椎、內臟、神經、淋巴、ScarWork等40項療法背景及國際認證,更有二十多年的臨床經歷。
用詩的語言描述最深邃的內在感受,詩性語感承載臨床智慧與倫理哲思(觸碰、節奏、同意、邊界),兼具專業深度與文學美感。充滿了溫柔與同理,但從不越界。始終保持著一種專業的清明,讓讀者感到安全,而不是被情緒淹沒。精準掌握慈悲的邊界感:觸碰、節奏、同意、界線,明確清楚,不流於「心靈雞湯」。

名人推薦

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宋晏仁∣前衛生署副署長∕初日診所院長
王子娟∣財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高堯楷∣高醫師∕《養氣》作者
黃獻銘∣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阿銘師」
蕭家駒∣中醫師「蕭御醫講透中醫」

聯合推薦

作者

趙耕樂
身心療癒師,行醫二十餘年,足跡橫跨南美、亞洲與歐洲。曾任巴拉圭前總統與副總統的私人健康顧問,亦服務於南美多國大使、台港中政商名流及國家級運動員(如巴西奧運體操隊)。

畢業於巴西UNIOESTE物理治療系,持巴西國家執照;後赴西班牙Escuela Osteopatia de Madrid修習六年,取得整骨療法師資格。其後深入研習三十餘種國際徒手療法,涵蓋:顱薦椎、內臟筋膜、神經淋巴、大腦血管、ScarWork疤痕療法、Rolfing結構整合、Zero Balancing、迷走神經調節等領域,專注於身體與神經系統的整體整合。

在臨床與技術的深耕之外,他始終將療癒視為一場與生命的靜默交會。
他以一雙手,傾聽身體的低語;以安靜,照見深處。
臨床之外,他亦是一位行者,
在生與死、慈悲與慾望、激情與淡然之間,
與生命對話,書寫療癒者的詩與路。

目錄

前言|給初次相逢的你
第一篇|點燈與穩定:先把安全感立起來
點燈的瞬間:等待身體自己覺醒
關係中的修復:創傷與療癒的重建
醫者之心:從敬畏到合一的行醫之路
我也是人:治療師的情緒與人性掙扎
生病,不是妳的錯
當我不再療癒,只是陪著
接住,不是靠靠近,而是靠穩定
療癒者的心內功:當你什麼都不能做,還剩下什麼?
她差一點就掉進去了──守門人的臨在
允許,是最深的陪伴

第二篇|聲:讓身體把話說完
有聲:那些終於能說出口的話
她說,脖子像是一直被勒住
她說,好像有一點點開心
我們是那些接住別人的人
給照顧者的一封信──妳不是隱形的
身體在說:我撐不住了
當他終於說出:我其實很怕
我以身體為樂器──療癒者的內在功

第三篇|無聲:當沉默自己呼吸
無聲:當創傷沒有語言可說
創傷後的空洞感:身體裡沒有我
無聲的誕生──為了一場遲來的相遇
她終於記起,那個從未離開的自己
當雙手開口──徒手治療中的無聲對話
脈動中的寂靜
療癒是一條未完的路

第四篇|身體地圖:在感覺裡重回連結
身體從不說謊:症狀是寫給心的信
每一個症狀,都是一封信
當我的手,讀懂她的身體地圖
那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其實都在教我怎麼活
為什麼我遲遲無法療癒?
一場完整的療癒,不只是病好了

第五篇|疤痕:活下來的筆記
當我觸碰你的疤痕:深層療癒與身心整合
活下來的證明:從自殘的傷痕走回生命
當傷痕不再是傷──真正療癒的樣子
胸口的空白,慢慢長回自己
無法承受的重量──厭食症女孩與我
你不是破碎,而是入口

第六篇|生死、回家與合一:把路走完
我為你撐傘──一位丈夫陪伴妻子走過最後時光的故事
當我們不得不親手送別──陪一位兄弟走過最安靜的夜
他來看她最後一次──一場無聲的道別
無形的來者:療癒中與靈的相逢
療癒,是我們之間的呼吸
真正的療癒,是彼此記得如何愛
療癒,是一場彼此記得的同行
當治療師,也需要回家
當你不再以同樣的方式崩潰
回家的練習:給離開治療室之後的你
療癒不是變好,而是回家
回家,是一種想起──小水滴的低語
合一之境:我所理解的療癒

後記|當語言被重複千遍,我願守住它的重量

附錄
紅旗與轉介:停手的藝術
結案學:讓秩序回家
治療者自我照顧與督導
文化與觸碰:在台灣的同意與邊界
求助與免責(Safety & Disclaimer)
書的四大支柱:如何使用

序/導讀

這本書,讓我們邂逅了用手呵護生命的使者。
──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醫療若少了理解,僅餘技術;加上理解,才是完整的醫療。
──宋晏仁∣前衛生署副署長∕初日診所院長

理性與觸感之間,讓身體的故事被聽見。
──王子娟∣財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讓我們傾聽身體的僵硬處,引領它找到柔軟的方向。
──高堯楷∣高醫師∕《養氣》作者

這些故事,讓渴望與身體對話的我獲得極大滿足。
──黃獻銘∣鍼還診所院長「阿銘師」

在傷痛的縫隙裡,他以雙手為光,於是希望也有了形狀。
──蕭家駒∣「蕭御醫」中醫內科醫師

✽✽✽


趙翠慧∣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宋晏仁∣前衛生署副署長∕初日診所院長
王子娟∣財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高堯楷∣高醫師∕《養氣》作者
黃獻銘∣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阿銘師」
蕭家駒∣中醫師「蕭御醫講透中醫」

聯合推薦


前言
給初次相逢的你

讀這本書的時候,請慢一點,
你可以停下、跳過,
把呼吸放回胸口,
把自己放回自己。
你的感覺,永遠優先。
願你在光裡,也在身體裡。



如果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或許你會好奇:
徒手物理治療,到底是什麼?
它不是華麗的技術表演,它是一種用「觸碰」說話的醫療關係——
在安全與同意之中,以穩定的節奏邀請身體自己回到秩序。
當內在準備好了,治療師只需在對的地方,
點一盞小燈,其餘就交給身體的智慧。

整個過程,純粹用雙手與一顆心。
真正決定治療品質的關鍵,常常只有三件事:
你願意、我安穩、此時此地能承接。

當這三者悄悄對齊,療癒就會啟動。
身體會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而心也在同一時間慢慢安靜。

我們做的,其實很簡單:
用安靜的手,傾聽骨與肉的對話,讓緊繃有出口;
讓頭與尾骨的起伏慢下來,神經像潮汐般回到穩定;
讓臟腑彼此重新滑動、互相讓路;
讓未完成的驚嚇與委屈,有機會被看見、得以安放。
讓呼吸變得有重量,心因此有了空間。
我們以清明的在場,守住邊界——不是去「操控」,只是輕輕引路,安靜陪伴。

我們不做的,也很清楚:
不粗暴拉扯,不追求瞬間的「喀啦」聲來證明什麼;
不把你當壞掉的零件修理。
你的身體不是問題本身——它正握著答案。

一次治療,常常是這樣開始:
我們先確認三件事:你願意、我安穩、此時此地能承接。
你躺下;我們先約好界線與同意——你說停,我就停。
一切從尊重開始;有了空間,才能從容轉身。

手落在需要被看見的地方,
也許是胸口的門檻、後腦的岸、肋骨的轉角、或一條舊疤。
幾個呼吸後,節奏變慢、空間變寬:某個拉扯鬆開了;
一段卡住的記憶被溫柔地完成;
一個你以為「壞了」的地方,悄悄回到隊伍裡。

你帶走的,不只是一個「沒那麼痛」的今天:
你更聽得見身體的小聲音;
睡得更深、食慾與節律更安穩、情緒多了餘裕;
還有一份可以帶回家的安定——你知道怎麼把自己再次帶回來。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些在手掌與靜默之間發生的回家。
當我們不再急著修好自己,身體會牽著你,穿越裂縫。
當你願意停下來,身體會告訴你:回家的路,一直都在。

你不是破碎——你正在入口。

✽✽✽

底層的秘密:為什麼雙手能幫助創傷修復與功能恢復

你或許會問:這些轉變,到底怎麼發生的?
以下是身體在雙手陪伴下的細微運行。

當手輕輕落下,身體裡其實在悄悄改變——
層次先鬆:表層先放軟,深層跟著回應;原本彼此拉扯與沾黏的組織,開始互相讓路,滑移關係恢復。(筋膜層間滑移fascial gliding;張力完整性tensegrity∕張力重分配force redistribution)

警報轉小:貼在組織上的細小感受器,不再持續拉響警報;神經由緊繃退回安穩,發炎訊號逐漸退潮。(自律神經平衡ANS balance∕心率變異度HRV回穩)

水開始流:血、淋巴與組織液重新運行;營養能進去,代謝能出去。基質不再黏滯,細胞間的滑動更容易;細胞骨架與膜上的閘門感受到微小拉伸,把力學訊號轉譯成修復訊號。(微循環與淋巴回流;機械轉導mechanotransduction∕細胞骨架cytoskeleton)

位置就定位:臟腑與骨架重新找到彼此的距離與方向,動作因此更順暢,擁有新的自由。(張力整合;感覺—運動整合sensorimotor integration)

安全感升起:當身體感到被看見、被尊重,呼吸變深,自律神經的節律回來;睡眠與消化更穩,心跳與呼吸像潮汐般協奏。(迷走神經調節vagal modulation;腸—腦軸gut–brain axis,主要經迷走神經雙向連結)

情緒有出口:被卡住的驚嚇與悲傷得以完成,不再只能靠疼痛或僵硬來自保;在安全脈絡裡,舊記憶重新連結,你也獲得更多資源去面對。(內感受interoception;記憶再整合memory reconsolidation;下行性疼痛調節descending pain modulation)

由內而外的串連:身體的改變,帶動感覺的改變;感覺的改變,引動想法與意義的轉變;想法的改變,延伸為新的選擇與行為。於是身體—心理—認知—行為排成同一條河,走向療癒、放下、成長。(生物—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預測處理predictive processing)

學習在進行:每一次釋放、每一個新的安全經驗,都會在神經系統裡留下痕跡。突觸連結被更新,舊的路徑減弱,新的路徑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它讓身體記住鬆動,讓心學會新的反應,讓療癒得以延續,而不只停留在當下。

注意力與視野:當阻塞散開,生命力回流,你靠近那個更清明、更寬廣的自己。這裡的「能量」不神秘,指的是注意力、呼吸與意圖同向而行的暖流。(注意力Í呼吸Í意圖同向;副交感張力parasympathetic tone)

這就是徒手治療的底層機制,用最簡單的話說:
被看見的地方會鬆,會流;能流的地方會穩,會長。
雙手不替你完成生命的功課,它只是把路照亮——
其餘的,要由你與你的身體,一起走完。

試閱

給初次相逢的你

讀這本書的時候,請慢一點,
你可以停下、跳過,
把呼吸放回胸口,
把自己放回自己。
你的感覺,永遠優先。
願你在光裡,也在身體裡。



如果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或許你會好奇:
徒手物理治療,到底是什麼?
它不是華麗的技術表演,它是一種用「觸碰」說話的醫療關係——
在安全與同意之中,以穩定的節奏邀請身體自己回到秩序。
當內在準備好了,治療師只需在對的地方,
點一盞小燈,其餘就交給身體的智慧。

整個過程,純粹用雙手與一顆心。
真正決定治療品質的關鍵,常常只有三件事:
你願意、我安穩、此時此地能承接。

當這三者悄悄對齊,療癒就會啟動。
身體會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而心也在同一時間慢慢安靜。

我們做的,其實很簡單:
用安靜的手,傾聽骨與肉的對話,讓緊繃有出口;
讓頭與尾骨的起伏慢下來,神經像潮汐般回到穩定;
讓臟腑彼此重新滑動、互相讓路;
讓未完成的驚嚇與委屈,有機會被看見、得以安放。
讓呼吸變得有重量,心因此有了空間。
我們以清明的在場,守住邊界——不是去「操控」,只是輕輕引路,安靜陪伴。

我們不做的,也很清楚:
不粗暴拉扯,不追求瞬間的「喀啦」聲來證明什麼;
不把你當壞掉的零件修理。
你的身體不是問題本身——它正握著答案。

一次治療,常常是這樣開始:
我們先確認三件事:你願意、我安穩、此時此地能承接。
你躺下;我們先約好界線與同意——你說停,我就停。
一切從尊重開始;有了空間,才能從容轉身。

手落在需要被看見的地方,
也許是胸口的門檻、後腦的岸、肋骨的轉角、或一條舊疤。
幾個呼吸後,節奏變慢、空間變寬:某個拉扯鬆開了;
一段卡住的記憶被溫柔地完成;
一個你以為「壞了」的地方,悄悄回到隊伍裡。

你帶走的,不只是一個「沒那麼痛」的今天:
你更聽得見身體的小聲音;
睡得更深、食慾與節律更安穩、情緒多了餘裕;
還有一份可以帶回家的安定——你知道怎麼把自己再次帶回來。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些在手掌與靜默之間發生的回家。
當我們不再急著修好自己,身體會牽著你,穿越裂縫。
當你願意停下來,身體會告訴你:回家的路,一直都在。

你不是破碎——你正在入口。

✽✽✽

底層的秘密:為什麼雙手能幫助創傷修復與功能恢復

你或許會問:這些轉變,到底怎麼發生的?
以下是身體在雙手陪伴下的細微運行。

當手輕輕落下,身體裡其實在悄悄改變——
層次先鬆:表層先放軟,深層跟著回應;原本彼此拉扯與沾黏的組織,開始互相讓路,滑移關係恢復。(筋膜層間滑移fascial gliding;張力完整性tensegrity∕張力重分配force redistribution)

警報轉小:貼在組織上的細小感受器,不再持續拉響警報;神經由緊繃退回安穩,發炎訊號逐漸退潮。(自律神經平衡ANS balance∕心率變異度HRV回穩)

水開始流:血、淋巴與組織液重新運行;營養能進去,代謝能出去。基質不再黏滯,細胞間的滑動更容易;細胞骨架與膜上的閘門感受到微小拉伸,把力學訊號轉譯成修復訊號。(微循環與淋巴回流;機械轉導mechanotransduction∕細胞骨架cytoskeleton)

位置就定位:臟腑與骨架重新找到彼此的距離與方向,動作因此更順暢,擁有新的自由。(張力整合;感覺—運動整合sensorimotor integration)

安全感升起:當身體感到被看見、被尊重,呼吸變深,自律神經的節律回來;睡眠與消化更穩,心跳與呼吸像潮汐般協奏。(迷走神經調節vagal modulation;腸—腦軸gut–brain axis,主要經迷走神經雙向連結)

情緒有出口:被卡住的驚嚇與悲傷得以完成,不再只能靠疼痛或僵硬來自保;在安全脈絡裡,舊記憶重新連結,你也獲得更多資源去面對。(內感受interoception;記憶再整合memory reconsolidation;下行性疼痛調節descending pain modulation)

由內而外的串連:身體的改變,帶動感覺的改變;感覺的改變,引動想法與意義的轉變;想法的改變,延伸為新的選擇與行為。於是身體—心理—認知—行為排成同一條河,走向療癒、放下、成長。(生物—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預測處理predictive processing)

學習在進行:每一次釋放、每一個新的安全經驗,都會在神經系統裡留下痕跡。突觸連結被更新,舊的路徑減弱,新的路徑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它讓身體記住鬆動,讓心學會新的反應,讓療癒得以延續,而不只停留在當下。

注意力與視野:當阻塞散開,生命力回流,你靠近那個更清明、更寬廣的自己。這裡的「能量」不神秘,指的是注意力、呼吸與意圖同向而行的暖流。(注意力呼吸意圖同向;副交感張力parasympathetic tone)

這就是徒手治療的底層機制,用最簡單的話說:
被看見的地方會鬆,會流;能流的地方會穩,會長。
雙手不替你完成生命的功課,它只是把路照亮——
其餘的,要由你與你的身體,一起走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4575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56
    • 商品規格
    • 21*13*2.1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分享你的年度之書,送50元電子禮券
預計 2025/11/26 出貨 上市後立即出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