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吃品味:尋常好滋味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270
    300

出版情報

和風家常菜的美味隨筆

2013/08/05 看完了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這本書,我也有一種情緒上吃飽了的感覺;很愉快,誰說寫飲食文章是為了指點讀者去哪吃吃什麼,而不是看了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寫飲食文章寫得比真實食物好吃,就像寫愛情小說寫得比平常戀愛更精彩一樣重要。 過去五年,台灣書市翻譯了不少日本作家寫的飲食書,其中有不少都很好看,如:《食記百味》《餐桌上的點點滴滴》《記憶的味道》《男性料理讀本》《獻給炒高麗菜》等等,這些日系飲食書和其他國家的飲食書略有不同,如果用口感來形容,就是寫得比較清淡簡樸,台灣的飲食書寫大多比較重口味,中國大陸的比較厚實,法國的比較華麗精巧,如果用食物來描述,大部分日本作家喜歡寫的美味隨筆的風格,都有一種隨興輕簡做家常小菜的感覺,角田光代也屬於這樣的作家,在這本《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中,我們不時會看到她隨心所欲試做的各種日常輕食小菜,用的大多是常見的食材,幾乎沒有太繁重的料理程序,而她的文筆也因此十分易讀,像和風家常菜般親切。 多年來閱讀日系作家的美味隨筆,讓我有個心得,那就是不管這些作家(就如本書的角田光代)寫的多麼清淡,卻不會讓人有滋味不夠的感覺,是文章裡有什麼嗎?原來是日常生活裡輕淡卻雋永的對食物、生活、人情的感受性,這些感受性好像做和風小菜時打底的昆布高湯,淡淡的存在的好滋味,才讓文章可以清爽卻可口,法國人也很看重前菜、主菜中的高湯,但他們愛用肉高湯或蔬菜高湯,他們的飲食文章因此濃郁香醇,常吃比較不容易消化。 在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中,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季相遇的食材為經緯,寫出日本人和食物的季感心,對季節食物的敏感和珍惜,本是古老的世界飲食文化的通性,但在工業文明興盛的今日,大部分國家的飲食都喪失了和自然時令的聯結,日本人雖然也不能遵守不時不食的傳統,卻比較看重時食的食俗,在角田光代書中,從春天吃筍、野菜、新洋蔥、初鰹、蘆筍、馬鈴薯、酪梨,到夏天吃玉米、茄子、苦瓜、素麵、鰻魚、海鰻、番茄、秋葵,再到秋天吃秋刀魚、栗子、秋茸、芋頭、雜菇、鮭魚,以及冬天吃的番薯、白菜、蓮藕、螃蟹、牡蠣、鮪魚、菠菜、豆腐等等,哎呀!原來四季都有這些家常好食材,讀者們!你們有這樣依著時令吃東西嗎?還是總是不自覺地偏食、亂食、不時食呢? 角田光代除了寫美味隨筆外,也寫小說(還曾得過直木賞),使她對於生活的情思格外細膩,書中有不少她對自己和食物的關係的反省,例如她原本是超級的偏食狂,卻在三十而立的那年經由食物革命而扭轉了她和食物的偏執關係,而她在四十歲後也逐漸發現她和食物進入了成熟、平衡、穩建的關係,讓她懂得了原味最美,如豆腐、豆子的美味,在回憶她一生和各種食材相遇的情景,會讓我們看到角田光代在世界各地旅行時對食物展露的好奇心,她也會不時流露因某項食物而回想起一生和母親、情人、朋友的互動,食物的世界原來就是人生的世界啊! 在這本談四季食材相遇心得的書中,角田光代用非理論而充滿生活體驗感的方式,一直在談她和食物偏執與開放的關係,她的偏執主要在她自稱腦內有個食物建置區,因為母親的縱容,從不糾正她的偏食,使她在三十歲前一直是個不吃大部分蔬菜的人,角田光代的例子或許太誇張,但我們大部分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腦內食物建置區,其中有特別喜歡的食物及特別排斥的食物等等,這些與食物的關係都很值得回想,其中也許藏有人生不少的情感、情緒的秘密,另外,角田光代在三十歲後的食物革命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開始接受食物與文化魔咒的關係,例如像江戶人一般,晚春期待吃初鰹,夏日土用之日吃烤鰻,秋日吃松茸,冬日吃河豚等等,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食物,如華人的端午粽子、春節年糕等等,台灣是長期受日本文化飲食的地方,許多台灣人也不免受日本文化飲食魔咒的催眠,也讓我們看角田光代的書備感親切,但日本人的飲食文化中,也有不少淵源於中國,如烏魚子叫唐墨,炸雞塊叫唐揚,哎呀!食物的有趣,即在於此,可吃亦可說。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陳念萱筆寫食物;手作料理,讓我們體悟舌尖上的「品」與「味」
看她將不愛吃的菜,烹飪成美味料理的挑戰

日常食材幻化成不思議的味蕾
創意、隨意,烹飪出不重複的美味
這位廚房女巫、飲食文學魔女
這次終於寫下關於吃;關於食的愛戀與敬意

吃,是最容易發酵的親密關係。
用吃捕捉記憶,讓滋味永遠沒有保存期限!

「這本書的風格是二元對立的,在矛盾中吃香喝辣,是對立物矛盾與統一的辯證關係,很具陳氏特色。像是懶人vs.烹飪;文人vs,烹飪;不耐煩vs.烹飪;旅行vs.烹飪;不煎、不炸、不熱炒的無油煙模式vs烹飪……。」~~卜大中(蘋果日報總主筆)


★ 《吃品味:尋常好滋味》為陳念萱對食材、香料、烹調方法眾多的啟發和匯通!帶著厚意深情,彷彿我們跟隨她吃東西,也吃記憶。書中「食單」皆揮灑自如之作,如爵士音樂的任運隨興,但又合乎節氣與健康之道,且清晰可感、可學。

廚房裡,才是真正地無國界。

她愛說菜也愛做菜,卻偏偏不愛寫食譜;她謙稱自己有間「懶人廚房」,但打過牙祭的饕客們無不驚訝於那底蘊無窮的舌尖趣味。談食材想像、談食膳手作、談食物源流,陳念萱帶領我們吃東西,也吃記憶,在簡單滋味中學習好品味;對食材、香料、烹調方法有眾多啟發和匯通,這是一本揮灑自如,任運隨興之作,一翻開便教人滿嘴生津、齒頰留香。

「懶人廚房」心法大公開:

「最家常的東西,最容易引起驚歎。從此往後,我都在廚房裡尋找最平常的滋味,卻惹來了眾多饕客們更多的驚歎。」

「你若真對食物有興趣,請務必增加自己的常識,甚至認識食物的源流史,那麼,你的廚房就有想像的動能,信手拈來,如有神助。」

「做廚房小巫婆的第一門課,就是逛生鮮市場,走走超市,偶而去傳統市場和菜商肉販聊天打屁,撿一些現成的常識,先熟悉一下未來的「玩具」,你會發現樂趣無窮。」

「任何一片菜葉,甚至別人丟棄的蘿蔔葉或芹菜葉,都可以有非常好的用途,仔細聞一聞,特殊的香氣是最好的佐味菜餡,慢慢地觀察,也許會是上好的餐盤裝飾品。」

「另外一種鍛鍊火候的方式,便是自己品嘗剩菜。每回宴客過後,讓朋友各自選擇打包偏愛,剩餘的,讓我隔天思考,這道菜的分量與味道,還能有什麼樣的變化?」

「最重要的採購方式,就是當令食材,新鮮又便宜,拿起來聞香便知,否則也能以價錢判斷,越貴的反而越不實用也不健康。」

※ B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EtNFEhkI0

YOUTUBE關鍵字搜尋:「吃品味:尋常好滋味」

名人推薦

21位海內外重量級饕客 眾星拱月推薦!

卜大中(蘋果日報總主筆)、陳浩(雲廣科技總經理、資深媒體人)、愛亞(作家)、王師(資深電影工作者)、
駱蘭(分眾傳媒副總裁)、王蓉(資深媒體人)、馮光遠(資深媒體人)、朱寶雍(前加州柏克萊大學東方語文系教授)、
吳昌怡(珠寶藝術設計師)、李永年(上海台僑)、沈宇哲(北京媒體謀生的上海人)、
汪玨(西雅圖東方博物館策展人暨線裝書專家)、阮景正(服裝設計師)、邵作俊(忠欣公司董事長)、
于莉(《看世界》週刊品牌總監)、孫藍蔚(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祕書長)、楊智麟(導演)、
葉肇元(醫師)、廖阿貫(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理事長)、趙一鳴(北京乾女兒)、林婉華(資深文字工作者)

推薦摘文

廚房無國界,是她的理想國,也是理想廚房。而曹又方提醒她的「吃記憶」才是念萱流烹飪藝術的最高境界。——卜大中(蘋果日報總主筆)

她的私房菜不僅講究色香味,還講究吃友。大費周章地備宴,需要充分的理由,更需要樂意品嘗的親友助陣,才能圓滿。——于莉(《看世界》週刊品牌總監)

那些信手拈來,每次都由不同原料組成的「雜碎飯」真他媽地好吃,也確實讓我領略了些什麼,關於人生難以名狀的,某種滋味。——王師(資深電影工作者)

當她不慌不忙擺出一桌子滿滿的漂亮菜,我都會跟進廚房「抽查」,還是乾淨清爽。她果然是巫婆,這一桌絕對是扭扭鼻子變出來的!——王蓉(資深媒體人)

老實說,看念萱這本書其實是一個極為痛苦的經驗,為什麼?因為不能專心。真的,當那些美食的敘述字字句句都勾引著味蕾章章節節都提振著食慾時,你怎麼能專心?——馮光遠(資深媒體人)

念萱一直都是我兒子口中的「食物亂加天才」,在我以為,「天才」無誤,「亂加」則是小童未諳世事的誤解。——阮景正(服裝設計師)

我覺得一個人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就是幸福的人,而念萱,她超幸福的,因為她有個左右逢源、揮灑自如的舞台。——朱寶雍(前加州柏克萊大學東方語文系教授)

這本新書能讓讀者體會到她教意不教形的苦心。就算悟性不高,領略不到那麼高的境界,念萱的生花妙筆也絕對能逗弄得我們食指大動,口水流滿地。——李永年(上海台僑)

陳念萱對吃的態度,我的理解是她把吃融合了文創的美感,偶然間某幾種平時看似無關的食材,在她的搭配下或許能激蕩出美妙的味道也說不定。——沈宇哲(北京媒體謀生的上海人)

念萱來做飯,總可以因材就料整治點什麼出來!……一條條的麵條,左一扭,右一轉 ,就好像我第一次見到她……一雙手攏著長髮一扭一轉竟挽成一個別出心裁的半髻,長長的髮尾拂在頸後……。——汪玨(西雅圖東方博物館策展人暨線裝書專家)

念萱是個「很真很靈」的傢伙,她可以一眼看穿許多人間俗事,她的食物跟她的人一樣,總是表現出食材的真樸與靈魂。——吳昌怡(珠寶藝術設計師)

有一天你我會驚覺最普通的食材,最基本的處理,最隨意的配料,不分國界反璞歸真,才是尋覓多年的真美味吧!——邵作俊(忠欣公司董事長)

我想念萱不需要繆思女神,也不需要廚神,因為她自己就是。……在她的餐桌上跟每道菜的相遇,正應了所謂「一期一會」,就別問了,珍惜地品嘗每一口就是。——林婉華(資深文字工作者)

在念萱家吃的幾道素菜,卻又另闢谿徑,舌間有說不出來的喜悅,因為有幾度邂逅,想像女主人的行腳閱歷,無窮歡喜,菜入口中,咀嚼有味。——陳浩(雲廣科技總經理、資深媒體人)

每當「去哪裡吃飯?」閃入腦中時,答案必定是「問念萱」。她給的建議,每次都讓我心滿意足而歸。……要吃美食,找念萱就對了。——孫藍蔚(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祕書長)

念萱是為抒自己的壓才燒菜的,「燒菜開心」,她說。甚至剛才病癒,也燒菜請客,「心裡悶」,她說。不皺眉時那張美麗的臉一派平和,你不知道她在想什麼,她也不在意你知不知道。——愛亞(作家)
每每看到她用一些你我都知道的材料,做出讓人驚奇連連的菜餚時。我總會想起洪七公為了黃蓉的炒白菜和蒸豆腐而口水收不住的樣子。——楊智麟(導演)

心直口快,但是感覺細膩而敏銳,這樣的特質,充分反應在她的料理當中。要認識念萱,必定要品嘗她的料理;要懂她的料理,必定要認識她的人。——葉肇元(醫師)

如果在看完這本書後,你能丟掉它,跑到廚房開始實踐腦海中跳脫出的畫面與想像,激發起心底對於烹飪的熱情本能……我想那定是乾媽最樂見的事情了。——趙一鳴(北京乾女兒)

來自植物行光合作用產出的莖葉瓜果菜蔬,透過阿立(念萱)的慧心巧手,在餐桌上以更豐富飽滿的樣貌出現,宛若重生,也滋養了咱們的身心靈。——廖阿貫(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理事長)

她的菜,有時候會讓我想起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筆鋒奇異而細膩,層次豐富而變化,最妙的是,是它的留白,而留白帶給我最大的空間感和想像力。——駱蘭(分眾傳媒副總裁)

編輯推薦

《吃品味:尋常好滋味》為陳念萱對食材、香料、烹調方法眾多的啟發和匯通!帶著厚意深情,彷彿我們跟隨她吃東西,也吃記憶。書中「食單」皆揮灑自如之作,如爵士音樂的任運隨興,但又合乎節氣與健康之道,且清晰可感、可學。

她愛說菜也愛做菜,卻偏偏不愛寫食譜;她謙稱自己有間「懶人廚房」,但打過牙祭的饕客們無不驚訝於那底蘊無窮的舌尖趣味。本書談食材想像、談食膳手作、談食物源流,陳念萱帶領我們吃東西,在簡單滋味中學習好品味,這是一本揮灑自如,任運隨興之作,一翻開便教人滿嘴生津、齒頰留香。(文/有鹿文化行銷企宣經理孫正寰)

目錄

自序 旅途中的加持力

輯一 廚房小巫
廚房小巫
不可能的任務
化腐朽為神奇
沒有肉的豐盛膳食
蔬菜水果是最好的朋友
糕餅自己做幸福馬上來
吃剩菜品火候
花香茶葉蛋吃昏諸親好友
一碗冷湯的開示
小巫食譜

輯二 懶人廚房
番茄——在舌尖上舞蹈的陽光滋味
茄子——怪味也能淬鍊出魚蝦鮮美之氣
苦瓜——濃郁多變,一如初戀的覺醒
南瓜——神奇傑克的鬼才料理術
白菜——是溫柔的陪客,也是特色饗宴
香椿——食肉老饕也難抗拒的蔬食
黃瓜——夏日餐桌上美妙的開場戲
蘿蔔——一種穿越時空的鄉愁
蘿蔔葉——被忽視的奇蹟與救贖
朝鮮薊——風華絕代的殖民貴族氣息

輯三 四季物語
春韭——發芽的氣息
夏瓜——滲透心脾的濕寒
秋藕——平撫胃氣的肅殺之氣
冬菜——掃蕩積存的陳腐

輯四 食物軌跡
食物的軌跡--大航海時代引起的食材變革
品茗茶道蹤跡--喝出畫面來的生活饗宴
尋找咖啡的路線--聞香而至的身心靈淨化作用
喝一碗好湯——暖胃揉心腸
麵條的故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稻米的無限可能——米香四溢中汲取太陽光華

各路饕客笑罵聲

序/導讀

自序
旅途中的加持力


最家常的,便是最好的味道。好吃鬼,都明白。

在理解尋常好滋味前,仍需品嘗過山林野味與富貴酩酊,知道人間凡俗與仙氣有別,才懂得靜下來咀嚼尋常滋味的歡愉。那是某種入嘴便教人閉目專注的味道,很家常,卻非常有畫面,吃在齒頰間,卻聞百鳥鳴,忍不住雀躍擊掌,彷彿讀出了掌廚者的心事,欣然莞爾。

記憶裡,最讓人激動的一回,是去雲南大理農村,朋友母親讓兩歲孫兒去雞窩裡掏出餘溫猶熱的雞蛋,在柴火灶鍋裡,隨便油煎出不太整齊的荷包蛋,如此隨手做出的簡單東西,卻是我第一次嘗到了真正濃烈芳香的「蛋」味。最家常的東西,最容易引起驚歎。從此往後,我都在廚房裡尋找最平常的滋味,卻惹來了眾多饕客們更多的驚歎。

我的廚房主張,進市場,看見漂亮便宜的就買,或者,蹲在地面上的老農自售自種蔬果,隨便買。到了廚房,有什麼就任意放,端上桌前,仍來得及思考「色」相完美的張羅,而非事前想「色」,事後顧不上最重要的「味」,更別提「香」氣迷人的前導作業了。

旅行,越發地讓我的廚房功夫簡便隨性,恰恰因為各種不方便與陌生的限制,激發並汲取了異地養分。創意,是家常便飯,並非藝高人膽大,實在是不得已也。許多留學生都能明白,人在異鄉,廚藝變高,一回到熟悉便利的家鄉,立即打回原形成生手。因此,聽到有人強調自己不會做飯,我隨口便問:「你會吃飯吧?」會吃就會做,想當然耳。

原本是為上海《私家歷史》雜誌書寫專欄,閒聊食物的蹤跡,說著說著,適巧也要在廣州的《看世界》雙週刊開專欄,被要求許久的「懶人廚房」,還是擠出來了。愛說也愛做菜,卻偏偏不愛寫食譜。在寒舍打過牙祭的人,紛紛要求分享獨門食譜,不是我小氣,實在是不想把進廚房的樂趣,變成最害怕的「數據」名冊,清楚標示溫度、時間與分量,於我而言,等於是扼殺了廚房裡最有意思的想像遊戲。烹飪原則與處理蔬果邏輯,我非常樂意交流,涉及教學,實在不適合我這種「懶人」。

經常在各種通訊上看朋友們交換美食心得,照片拍得引人,評價卻教人失望的比比皆是,顧上精緻擺盤的星級地位,卻失去舌尖上的趣味,反而本末倒置。這色香味俱全,實在不太可能張口就來,卻儼然成為人人隨手可得的讚美。到後來,我只願意跟常進廚房的人談食物,不需要太多的廢話,便能心領神會,溢美之詞,也就不會輕易上口地叫人頭皮發麻了。

這本書,必須向故友曹又方致敬,是她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吃記憶」。

愛旅行愛美食的曹又方,臨終仍急急地交代:「離開醫院就一起去旅行,我帶妳到濟州島,那裡有真正的家鄉味道,東北菜,現在只有那裡吃得到。」我想,她思念的是母親做的滿洲菜餚。山珍海味,於她,是沒必要的炫耀與浪費,功夫火候,有傳承的家常味,才是真正迷人的養分,不僅僅涉及髮膚,同時也要撫慰魂魄。

你若真對食物有興趣,請務必增加自己的常識,甚至認識食物的源流史,那麼,你的廚房就有想像的動能,信手拈來,如有神助。古人說廚房裡有灶神,我覺得這是非常浪漫的精神傳承。心存敬意,這份崇敬帶著知識,心裡便能慢慢地餵養出與食物交流的情分,做菜,就不需要用大腦,用直覺,與「神」對話,輕鬆自如。

在童年記憶與旅途中見識食材的交會中,我愛上了廚房。同時,悄悄地發現,廚房裡,才是真正地無國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28157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