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8.05

和風家常菜的美味隨筆

文/韓良露(知名作家)
看完了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這本書,我也有一種情緒上吃飽了的感覺;很愉快,誰說寫飲食文章是為了指點讀者去哪吃吃什麼,而不是看了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寫飲食文章寫得比真實食物好吃,就像寫愛情小說寫得比平常戀愛更精彩一樣重要。

過去五年,台灣書市翻譯了不少日本作家寫的飲食書,其中有不少都很好看,如:《食記百味》《餐桌上的點點滴滴》《記憶的味道》《男性料理讀本》《獻給炒高麗菜》等等,這些日系飲食書和其他國家的飲食書略有不同,如果用口感來形容,就是寫得比較清淡簡樸,台灣的飲食書寫大多比較重口味,中國大陸的比較厚實,法國的比較華麗精巧,如果用食物來描述,大部分日本作家喜歡寫的美味隨筆的風格,都有一種隨興輕簡做家常小菜的感覺,角田光代也屬於這樣的作家,在這本《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中,我們不時會看到她隨心所欲試做的各種日常輕食小菜,用的大多是常見的食材,幾乎沒有太繁重的料理程序,而她的文筆也因此十分易讀,像和風家常菜般親切。

多年來閱讀日系作家的美味隨筆,讓我有個心得,那就是不管這些作家(就如本書的角田光代)寫的多麼清淡,卻不會讓人有滋味不夠的感覺,是文章裡有什麼嗎?原來是日常生活裡輕淡卻雋永的對食物、生活、人情的感受性,這些感受性好像做和風小菜時打底的昆布高湯,淡淡的存在的好滋味,才讓文章可以清爽卻可口,法國人也很看重前菜、主菜中的高湯,但他們愛用肉高湯或蔬菜高湯,他們的飲食文章因此濃郁香醇,常吃比較不容易消化。

在角田光代的《今天也謝謝招待了》中,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季相遇的食材為經緯,寫出日本人和食物的季感心,對季節食物的敏感和珍惜,本是古老的世界飲食文化的通性,但在工業文明興盛的今日,大部分國家的飲食都喪失了和自然時令的聯結,日本人雖然也不能遵守不時不食的傳統,卻比較看重時食的食俗,在角田光代書中,從春天吃筍、野菜、新洋蔥、初鰹、蘆筍、馬鈴薯、酪梨,到夏天吃玉米、茄子、苦瓜、素麵、鰻魚、海鰻、番茄、秋葵,再到秋天吃秋刀魚、栗子、秋茸、芋頭、雜菇、鮭魚,以及冬天吃的番薯、白菜、蓮藕、螃蟹、牡蠣、鮪魚、菠菜、豆腐等等,哎呀!原來四季都有這些家常好食材,讀者們!你們有這樣依著時令吃東西嗎?還是總是不自覺地偏食、亂食、不時食呢?

角田光代除了寫美味隨筆外,也寫小說(還曾得過直木賞),使她對於生活的情思格外細膩,書中有不少她對自己和食物的關係的反省,例如她原本是超級的偏食狂,卻在三十而立的那年經由食物革命而扭轉了她和食物的偏執關係,而她在四十歲後也逐漸發現她和食物進入了成熟、平衡、穩建的關係,讓她懂得了原味最美,如豆腐、豆子的美味,在回憶她一生和各種食材相遇的情景,會讓我們看到角田光代在世界各地旅行時對食物展露的好奇心,她也會不時流露因某項食物而回想起一生和母親、情人、朋友的互動,食物的世界原來就是人生的世界啊!

在這本談四季食材相遇心得的書中,角田光代用非理論而充滿生活體驗感的方式,一直在談她和食物偏執與開放的關係,她的偏執主要在她自稱腦內有個食物建置區,因為母親的縱容,從不糾正她的偏食,使她在三十歲前一直是個不吃大部分蔬菜的人,角田光代的例子或許太誇張,但我們大部分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腦內食物建置區,其中有特別喜歡的食物及特別排斥的食物等等,這些與食物的關係都很值得回想,其中也許藏有人生不少的情感、情緒的秘密,另外,角田光代在三十歲後的食物革命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開始接受食物與文化魔咒的關係,例如像江戶人一般,晚春期待吃初鰹,夏日土用之日吃烤鰻,秋日吃松茸,冬日吃河豚等等,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食物,如華人的端午粽子、春節年糕等等,台灣是長期受日本文化飲食的地方,許多台灣人也不免受日本文化飲食魔咒的催眠,也讓我們看角田光代的書備感親切,但日本人的飲食文化中,也有不少淵源於中國,如烏魚子叫唐墨,炸雞塊叫唐揚,哎呀!食物的有趣,即在於此,可吃亦可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