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國宴與家宴(20周年紀念版,收錄詹宏志專序、親自下廚重現五道江浙菜)

每一次親友或好友相聚,我們都要全力以赴。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10個人喜歡
  • 79 237
    30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旅行飲食/自然文學飲食文學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王宣一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繪者:朱守谷 追蹤 ? 追蹤繪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繪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2/12/28
  • 相關主題: 名人推薦

出版情報

一點都不優雅,粗暴得很。

2017/06/12 某年夏天旅行至義大利西西里島,跟當地媽媽學做地方菜,來自北義的旅伴一臉肅然提醒我:勿帶貴重物品出門。我不以為意,認為是北義人的驕傲情結作祟。在造訪當地家庭前,我得空四處溜搭,遊客中心工作人員也耳提面命告誡:「這幾個街區有很多美食,只要顧好隨身物品,大可放心玩耍。但這裡以南……」他用手指點了點地圖,語氣下沉,說:「一步都不要踏入,這裡是黑手黨集散地,連警察都不敢去。」 我轉頭踱進隔壁小食店寫明信片回台灣:這裡一切都好,前有活火山艾特納、後有黑手黨夾攻,我感到精神抖擻,非常有冒險性! 場景回到倫敦市中心的義大利餐廳,一天我被主廚差到吧檯請求緊急支援新鮮水果,邊等吧檯經理清點存貨,邊偷聽客人對話,這群江湖味濃厚的客人顯然認為一個亞洲女孩大抵聽不懂義大利文,正大方談論他們的豐功偉業:欺行霸市巧取豪奪樣樣來,不時替天行道讓麻煩人物消失。 話鋒一轉,逞凶一哥說起:「那天我兒子在看《地獄廚房》,你們看過沒?他媽媽的,那主廚在廚房裡可兇了,把廚師都罵哭了欸!」 「有、有!我有看過!我還聽說他們會在廚房拿東西砸人。」逞凶二哥回,帶著不可置信的語氣。 「小姪子喜歡做菜,我出錢送他去廚藝學校,餐廳實習回來後,竟然不願意學了,說做廚師一點都不如想像中優雅。粗暴得很。」逞凶三哥接話,一臉驚魂未定。 大夥兒瞄了身著廚師服的我一眼,沉默下來,若有所思。而我也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把我帶上這條路的? 好友常問我,認識這麼久,卻不知道妳轉行的原因?雖然他們後來接受了我從寫新聞稿、辦記者會、採訪影人的印象中,轉換成蓬頭垢面、油膩膩的舞刀弄火之人。但我自己思索半天,卻還是找不到適當的答案。 幼時家中有一套漢聲出版的青少年讀物,我日夜捧著勤啃,其中一系列由羅蘭‧英格斯‧懷德寫的自傳式小說,是我長年的最愛。那年我大約十歲,卻神迷於主角小時在美國西部開墾時,物質不豐的時代,人們用勞力與心血將餐桌填滿,在爐火光照映下吃著珍貴美食的畫面。一家人聚集在柴火前取暖,享用裝在牛皮紙袋中,由印地安人帶來的珍貴爆米花,以及父親用勞力換來的肉品、由母親細細調製成的美味。這種生活細節與製造美食的過程從小便深深迷惑著我。 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電影雜誌當採訪編輯,月底截稿時,加班到凌晨四、五點回家,幾小時後回到辦公室繼續截稿是家常便飯。前輩開玩笑:雜誌社工作,女的當男的操,男的當狗操。後來進入電影公司,繼續半夜寫稿、白天身兼粗工家庭代工兼電影明星小跑腿,不時要對媒體噓寒問暖,將自我縮自最小,我自嘲是從一個坑跳入另一個坑。然而這些年中,想尋求出口的心意在當時的日記中早已見端倪:「十一月底剛截完稿,我撐過三次試圖靠爆食減輕壓力、三次試著想藉由撞牆或染上H1N1來逃避截稿(這時我盡責的美編總說:想被車撞死沒關係,至少等截完稿再去死。)……」,或是「去廚房熱了昨天燉的雞湯,下了最後一點白麵,捧著碗工大口大口吃掉,如果說有什麼能真的治癒人心,非食物莫屬。」 漸漸地,此症頭越來越嚴重。我除了寫新聞稿、辦活動之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吃飯跟煮飯,睡前讀物也漸漸變成食譜跟美食書,代替小說散文詩集的地位;買衣服、看電影的錢開始投資在鍋碗瓢盆上。覺得一事無成時,只有在廚房裡才感到踏實。時常,周末的一天是這麼過的:中午做白酒蛤蠣義大利麵,下午放下讀到一半的小說,進廚房做馬鈴薯千層派、烤約克夏布丁,新買的小說進行到第四章,主人公就著燭光吃將起來……我嘆口氣,起身去廚房用義大利生火腿(當然彼時我並不知道那並不是義大利進口的生火腿,對它的製造過程更一無所知)與生菜做三明治吃。就這麼晃晃悠悠地,晚間九點三十分,才驚覺十分鐘後有一場已買票的金馬影展場次。而我從來不錯過任何電影場次。 記得我曾對一位公司前輩說:「這才是生活,才是能夠讓現在的我心滿意足地重要的事。」他笑了,說:「年紀輕輕就這樣,怪沒出息一把的。」當然,進入專業廚房後,才發現喜歡做菜,跟以做菜為職,根本是天差地遠兩回事。而這樣的覺悟,絕大多數已寫進這本書裡。 其實在出發前往義大利學做菜時,我並無心轉職,只是習慣性地像頭固執的牛,一旦著手做起喜歡的事情,其他事都不管了,只懂得往前。這種個性當然讓我在廚房裡吃了不少苦,前輩廚師曾苦惱地說:妳的頭跟這不鏽鋼台一樣硬。一邊用指節用力敲著檯面,似乎這樣就能把我敲醒。 過程中遇到挫折時(內容當然就在之後的這些文章裡),朋友勸我:這件事妳開始做了,不代表不能放棄,回頭做老行業就好。遺憾的是,我的程式設定只有向前進,回頭這選項太丟臉,頭洗了一半,頂著滿頭泡沫想退場,連想都不敢想。 於是就這樣開啟我的廚師生涯了。 本書裡的食譜,多是跟文章情境有所連結的菜色,換句話說,它們都曾在我的異鄉生活中,留下刻痕,呼應當下的喜怒哀樂。有些菜我到現在都還常做,譬如獵人燉雞、巴西里蒜味番茄麵、南瓜燉飯跟紅酒燉豬頰肉,它們都不難做;有時候越簡單的事物,反而越能慰藉人心。 本書的文章,跟在美食頻道裡那種,優雅又快樂的做菜不同,如果你尋求的是那種無憂無慮的美食書籍,大概翻錯書了。我能分享的,是對喜愛事物的熱誠與偏執,跟美好事物表象之下的真實情境。 一點都不優雅,粗暴得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20周年紀念經典回味版

 

「親朋好友們所記得的母親的家宴國宴,不只是菜色,
還有那一種歡樂、愉快、溫馨的氣氛。
那種氣氛,一直讓我們家庭延續著成為朋友親戚的精神中心。」──王宣一

 

朱守谷 繪圖 × APUJAN 設計
改版策畫 詹宏志 複刻5道國宴與家宴江浙菜 全彩呈現

 

關於本書
2003年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
聯合報讀書人新書金榜

 

「宣一本來好客,張羅飯菜的本事也很大,她寫《國宴與家宴》我們才知道她媽媽從前也是這麼對待所有的親友,包括小孩子的朋友。大約在二○○五年以後,我的生活也起了變化,我的活動力和生活圈變小了,自己也變得愛動手做菜;我們的請客變認真了,好像每一次親友或好友相聚,我們都要全力以赴。」
──詹宏志專序

 

一次家族聚會,她憶起了母親的「國宴與家宴」
二十年前,王宣一女士在《中國時報》副刊上發表了〈國宴與家宴〉一文,掀起廣大迴響。作者透過一場與兄弟姊妹們聚在一起回憶母親的餐桌談話展開全文,她們在母親離世後,用最日常的方式懷念她,一起圍桌吃飯、討論母親做的菜餚、懷念母親主持過的一場又一場飲宴,說起那些或大或小,或中或西的席間。最後作者又陸續寫出一篇又一篇關於家庭飲饌的紀錄,為華人記錄下了一個那樣的年代,那是廚房與餐桌的光陰凝聚了說不完的家庭故事與文化的年代。
  
江浙菜的美味,就像《紅樓夢》裡的茄子,是帶有文化底蘊含蓄深沉的滋味
除了家族故事,書中更完整記下江浙菜傳統,出身杭州世家的作者,借用母親的家傳好手藝,把這支中華菜系的菜式說得淋漓盡致。例如作者在〈隱藏的滋味〉中提到《紅樓夢》裡劉姥姥吃的那盤美味的茄子:「表面上是一盤茄子,其實裡面加添了雞油、雞胸肉、蘑菇、核果、新筍、五香豆乾、雞爪子等等,是眾多根本看不見的材料去煨去蒸去燜出來的……上菜時只看得到是一盤茄子,做主人的洋洋得意的說,請吃點茄子,最後就等著客人說,啊,這是什麼茄子這麼好吃?」

 

改版後由詹宏志親自重現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

2015年後,詹宏志先生開始學習烹調妻子在日常裡下廚操持的江浙菜──他跑遍市場買齊王宣一指定的食材、反覆製作後請親友們鑑定,既重現了「國宴與家宴」中五道菜:紅燒牛肉、白菜獅子頭、如意菜、海參燴蹄筋、豆沙芋泥,也凝聚了親人好友們對故人的想念。

他一一記下妻子多年來請客的手法:「如意菜」重刀工、「海參燴蹄筋」入鍋爆炒前要先蒸透、「白菜獅子頭」肉丸子比例要對、「豆沙芋泥」連豆沙都要親自耗工炒出;當然,還有那道至少三天工夫燉煮才能入味的「紅燒牛肉」,更是務求重現原味……這份紀錄的珍貴,在於紀念一個家族來台後保留傳承的江浙風味,如今由台灣女婿深入其中重新複刻飽含想念的滋味。

名人推薦

小野、王文靜、朱全斌、林金城、邱一新、吳念真、吳繼文、吳寶春、高琹雯、胡天蘭、許心怡
張大春、陳  浩、初聲怡、陳志煌、陳雨航、陳陸寬、陳寶旭、葉怡蘭、舒國治、番紅花
趙少康、劉克襄、蔡康永、劉昭儀、黎智英、謝忠道、羅文嘉、羅智成、嚴長壽
圍桌推薦

 

《國宴與家宴》讓許多文化圈好友們回味無窮
●就讓這本書,帶著大家再三咀嚼回味王宣一這位美食文化人,精彩而短暫的一生吧!──嚴長壽
●江浙菜是王宣一食識廚藝的原點,因此從《國宴與家宴》一窺江浙美食的門道,對照或參考十幾道食譜,欣賞實用兩宜。再則,她書寫的初衷為留下一個光陰的故事,是這本書另一道內在的光芒。《國宴與家宴》見證了曾經的美好生活,同時也是一個逝去的時代。──陳雨航
●有兩種味道是不能挑戰的,來自媽媽廚房的味道,以及鄉愁的味道。宣一的文字,讓廚房的燈光都亮了起來,味覺鄉愁頓時靠岸。──林金城
●能夠拜讀一位主廚親自撰寫的細膩之文,娓娓道出自家的食材典記,進而又能品嚐到貼心費工的餐飲,我是何等幸運。──劉克襄
●宣一愛朋友寵朋友的赤誠,從她在廚房裡張羅餐飯一覽無遺。紅燒牛肉加蛋包是我們永遠的渴盼與期待……讓人巴不得口中感覺永遠停格,宣一的家宴,滋味遠勝國宴。──胡天蘭
●透過對家傳菜餚與專精與態度,讓讀者重新去認識一個他們沒能親炙的、技藝精深、熱情大氣又如此可信賴倚靠之人。──羅智成
●宣一家的廚房與餐桌是熱愛生活者的常寂光淨土,國宴、家宴,一期一會,饗應不盡!──吳繼文
●宣一溫潤家常的飲食書寫,文如其人,細訴外省第二代味覺系的集體成長記憶,招喚出味蕾的醇醇鄉愁。──朱全斌
●宣一的菜大多是王媽媽的家傳美味……有她花了兩天時間熬出的醬汁,不吃可惜,真是幸福的滋味。──趙少康
●這麼多年來,我總是一再驚奇於宣一之味的與眾不同。不管是她做的料理、抑或她選的餐廳她點的菜,總是比我曾經歷的、理解的要更多出一些什麼──更精細、更深沉、更複雜、更扎實。是遠非常人能及,需得先天的敏慧、自小日日通曉歷練、加之後來的博聞多見,以及每一分寸細節都真真切切誠誠懇懇投注心血氣力反覆鑽研熟習後,方能達致的境界。這境界,我在十多年前展讀《國宴與家宴》之初,便徹底欽羨而後折服。──葉怡蘭
●重出的《國宴與家宴》彷彿把她的身影與笑聲,又帶回熟悉的空間。如果沒有文字,我們要如何細細回味那些人、那些事與那些風景和味道呢?──羅文嘉

 

◎讀者迴響:
●王宣一筆下的種種隱藏的滋味串起的不只是屬於王宣一的光陰的故事,更記錄了一個一去不回的年代,甚至我相信你會在這書裡找到屬於你我的集體記憶。
●家常、平實、平淡,卻寫出了食物的真滋味。寫吃的人多,寫得好卻不容易。這本書裡有人性、有人情,有人生,寫母親之愛卻不過份歌頌母愛,寫食物之美卻不歌頌美食之必要,不容易。
●江浙菜的含蓄,挑起每個人的食慾,也挑起每個人的回憶。
●這是一本不華麗但隨著時間可以一讀再讀都有不同感覺,細水長流的薄薄小書啊!
●真情實感。像散文又好像菜譜,談談浙江菜,談談睹物思人。

作者

王宣一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家,曾任記者。

曾在報社擔任編輯記者,離開媒體工作後從事文字創作,一九九○年起開始發表作品,連續兩年拿下聯合報文學獎。隔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旅行》,之後陸續完成《少年之城》、《懺情錄》、《蜘蛛之夜》、《天色猶昏,島國之雨》四部小說。她的作品捨棄花俏炫麗的文字和繁複的敘述,選擇把故事說清楚:「我不想寫特別的事物,我喜歡一般的、很生活的東西,特別情節總會把故事的重點模糊。」

二○○三年在中國時報發表了追憶母親的散文〈國宴與家宴〉,引起廣大迴響,開啟另一個創作途徑──跨足飲膳創作。出身杭州世家的背景淵源,從小培養敏銳的味蕾,獲邀擔任台北亞都麗緻飯店天香樓顧問。同時間受邀在報章雜誌撰寫美食推薦專欄,為了真實呈現店家特色,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挑選餐廳,每一家店都有她默默來去的身影,最後完成有故事、有情感的《小酌之家》、《行走的美味》散文集。

創作兼及兒童文學《青粿種子》、《九十九個娘》、《三件寶貝》、《丹雅公主》、《金瓜與銀豆》、《哪個錯找哪個》、《板橋三娘子》等。

 

目錄

序之一:側記《國宴與家宴》王宣一 文/詹宏志
序之二:「廚房裡的」身影 文/王定一
序之三:吃這本書──回憶宣一寫做菜 文/張北海
自序:廚房裡的光陰的故事

 

●國宴與家宴
「我們戲稱母親的宴客,分為兩種,一種是宴客方式比較正式,氣氛也較嚴肅,以父親往來的朋友為主,我們稱之為國宴,另一種是親朋友好友年節生日聚會等等,我們稱之為家宴……」

 

●學做菜
「我不只從母親處自然的學到了一些廚藝,更重要的是,看到她在做菜時,散發的自信與從容……我一直記得母親穿著晚宴旗袍,在廚房進進出出的樣子。」

 

●陽光 貓與火腿
「那樣一個暖陽初露的午後,年節的喧嘩已經過去,寒假也已經結束,屋子裡靜悄悄的,院子裡也安靜得幾乎要聽到花開的聲音,火腿的香氣卻遠遠超過花香,吸引了遠近的大小貓兒們,大夥安靜的守候著那一串串冒著出油的臘腸、火腿。」

 

●母親與西瓜
「母親吃西瓜不論季節,許是因為她有喉嚨痛的老毛病,每回她說:「我的喉嚨狗狗叫。」就是她感覺喉頭不舒服要找西瓜吃的時候了。」

 

●隱藏的滋味──江浙菜
「我覺得江浙菜在中國南方菜系裡是屬於比較複雜的菜系,不論是做菜的程序還是品嚐的方法,在赤油濃露之下,口味是隱藏了多層滋味的,很少有一道菜魚是魚肉是肉的,大部分是經過多道加工處理之後,魚早不是魚、肉也不只是肉……」

 

●重現國宴與家宴
掌廚、文字:詹宏志
攝影:高琹雯
一、紅燒牛肉
二、海參燴蹄筋
三、白菜獅子頭
四、如意菜
五、豆沙芋泥

序/導讀

作者自序

 

廚房裡的光陰的故事

 

我有時候在想,我怎麼會想出版這樣一本談食物和記憶的書?或許是因著一場家族聚會,多年沒有聚在一起的兄弟坦妹們又都回來了,年紀都過半百的兄姊們聚在一起,坐在餐桌前,話題多半離不開童年往事,回憶往事便是由一連串母親的盛宴開展而來,於是在那樣的氣氛下,我開始寫下那篇長文〈國宴與家宴〉。

〈國宴與家宴〉在媒體刊登出來的第一天,就接到一家熟識的出版社編輯打來的電話,說要幫我出食譜。出版食譜,從來不是我的計畫,我請求他看完全文再談出版計畫。說實在,我寫的是我母親的某一部分的故事,我的母親並不是料理名師、也不是美食家,我懷念的是圍繞著她的廚房的那種氛圍,並非要幫她或幫我自己出版食譜。

因此我一直排斥把這本書出版成食譜的型式,因為我畢竟不是專業廚師。這本書是童年的追憶,是對那個年代的懷念(抱歉,我不願意說它是對母親的懷念,我怎能用這樣微薄的書寫來懷念她?)。那樣圍繞著一個廚房或一張餐桌的懷念,基本上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氛圍吧?當我們討論母親做的菜餚,我們懷念母親主持的一場又一場餐宴,或大或小,或中或西,菜色不一定道道出色,但是氣氛卻從未打折,只要有母親在的場合,無不賓主盡歡的,而且那歡愉和暖,絕不是無謂的交際應酬,是輕鬆平常且歡樂自在的。

印象中,那一場又一場的餐宴,多是親朋好友的聚會,參加過的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深刻的不只是滿桌佳餚,還有母親的風範,母親一向是領袖也是個性格開明的傢伙,我們的朋友來家裡,從來不覺得長輩在旁有什麼話不好說或是難以溝通,母親總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印象深刻的是當年二哥大學時期,參加橋牌比賽,母親帶著還在唸小學的我,在二哥比賽時到會場塞一文人參給他補充體力,那個年代,有做母親的會為了孩子的課外活動送人參去打氣?也許有些人會說,你家有人參可送,我連人參都沒有見過呢。話當然如此,但那時代,能夠那樣支持孩子、鼓勵孩子的恐怕真是不多。可是我媽媽就是那樣一個活潑、時髦、思想前進的母親。因此多年來,即使兄姊們旅居國外,仍是有他們的同學會到家裡來探望母親,且有時候就坐下來吃頓便飯的,很開心自在的,母親一直是親友聚合的中心,如果在從前大家族時代,母親無疑就是地位尊貴的族長,能幹又有氣魄。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這樣寫我母親的烹飪廚藝,她一定會有些不爽。因為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是領袖也其實具備很多才藝,烹飪不過是她的小才藝之一,雖然她一生主持的大宴小宴無數,但那僅是日常生活之一,她是個很會安排生活的人,她有很多朋友,她會下圍棋、打橋牌、還會很多時是新鮮的玩意兒,不過最重要的,她永遠是所有朋友中的意見領袖,是孩子群之中的孩子王。

但是這本書寫的只是關於母親宴客的故事,關於她的故事她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是我這個不成功的作家女兒寫不出來的。母親從來不是個有條件當選模範母親的那種典型,她不是那種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人,她的事蹟對其他人而言也不轟轟烈烈,可是母親知識豐富、頭腦清楚,在處理家務上一向指揮若定,是個很平凡也很不凡的家庭主婦,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一個大將之材……

試閱

自序:廚房裡的光陰的故事

我有時候在想,我怎麼會想出版這樣一本談食物和記憶的書?或許是因著一場家族聚會,多年沒有聚在一起的兄弟坦妹們又都回來了,年紀都過半百的兄姊們聚在一起,坐在餐桌前,話題多半離不開童年往事,回憶往事便是由一連串母親的盛宴開展而來,於是在那樣的氣氛下,我開始寫下那篇長文〈國宴與家宴〉。
〈國宴與家宴〉在媒體刊登出來的第一天,就接到一家熟識的出版社編輯打來的電話,說要幫我出食譜。出版食譜,從來不是我的計畫,我請求他看完全文再談出版計畫。說實在,我寫的是我母親的某一部分的故事,我的母親並不是料理名師、也不是美食家,我懷念的是圍繞著她的廚房的那種氛圍,並非要幫她或幫我自己出版食譜。
因此我一直排斥把這本書出版成食譜的型式,因為我畢竟不是專業廚師。這本書是童年的追憶,是對那個年代的懷念(抱歉,我不願意說它是對母親的懷念,我怎能用這樣微薄的書寫來懷念她?)。那樣圍繞著一個廚房或一張餐桌的懷念,基本上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氛圍吧?當我們討論母親做的菜餚,我們懷念母親主持的一場又一場餐宴,或大或小,或中或西,菜色不一定道道出色,但是氣氛卻從未打折,只要有母親在的場合,無不賓主盡歡的,而且那歡愉和暖,絕不是無謂的交際應酬,是輕鬆平常且歡樂自在的。
印象中,那一場又一場的餐宴,多是親朋好友的聚會,參加過的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深刻的不只是滿桌佳餚,還有母親的風範,母親一向是領袖也是個性格開明的傢伙,我們的朋友來家裡,從來不覺得長輩在旁有什麼話不好說或是難以溝通,母親總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印象深刻的是當年二哥大學時期,參加橋牌比賽,母親帶著還在唸小學的我,在二哥比賽時到會場塞一文人參給他補充體力,那個年代,有做母親的會為了孩子的課外活動送人參去打氣?也許有些人會說,你家有人參可送,我連人參都沒有見過呢。話當然如此,但那時代,能夠那樣支持孩子、鼓勵孩子的恐怕真是不多。可是我媽媽就是那樣一個活潑、時髦、思想前進的母親。因此多年來,即使兄姊們旅居國外,仍是有他們的同學會到家裡來探望母親,且有時候就坐下來吃頓便飯的,很開心自在的,母親一直是親友聚合的中心,如果在從前大家族時代,母親無疑就是地位尊貴的族長,能幹又有氣魄。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這樣寫我母親的烹飪廚藝,她一定會有些不爽。因為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是領袖也其實具備很多才藝,烹飪不過是她的小才藝之一,雖然她一生主持的大宴小宴無數,但那僅是日常生活之一,她是個很會安排生活的人,她有很多朋友,她會下圍棋、打橋牌、還會很多時是新鮮的玩意兒,不過最重要的,她永遠是所有朋友中的意見領袖,是孩子群之中的孩子王。
但是這本書寫的只是關於母親宴客的故事,關於她的故事她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是我這個不成功的作家女兒寫不出來的。母親從來不是個有條件當選模範母親的那種典型,她不是那種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人,她的事蹟對其他人而言也不轟轟烈烈,可是母親知識豐富、頭腦清楚,在處理家務上一向指揮若定,是個很平凡也很不凡的家庭主婦,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一個大將之材……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82455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