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的茶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品一杯好茶,讀懂千年文化
從選茶到泡茶,讓生活因茶而豐盈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從認識茶葉、選擇茶葉到品飲茶葉,全面介紹中國茶的魅力,並指導讀者如何在生活中實現健康飲茶的理念。
▎上篇:認識中國茶
上篇為總論,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引導讀者走進茶葉的世界。從綠茶、白茶、黃茶到紅茶、黑茶、烏龍茶,介紹各類茶葉的工藝、成分與健康功效,並分析其感官品質特徵。同時穿插中國茶的典故,搭配色彩豐富的插圖,讓讀者不僅了解茶葉的製作過程,還能感受中國茶的文化底蘊,認識這一份清新雅致、歷史悠久的飲品。
▎中篇:選茶與飲茶
中篇進一步結合不同飲茶場景和需求,實現知識的實際應用。以中茶的代表性茶葉為例,講解如何根據茶葉包裝資訊選擇適合自己的茶葉,並融入茶席設計、香薰、插花等環境營造技巧,使飲茶成為一種愉悅的生活體驗。針對讀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如季節飲茶選擇、不同年齡段飲茶需求以及中醫體質與飲茶的關聯,提供科學且實用的解答,幫助讀者建立適合自己的健康飲茶方式。
▎下篇:品茶與茶食搭配
下篇聚焦實踐,詳細指導典型飲茶生活場景中的泡茶方法。不論是專業品茗還是辦公室、旅行等情境下的簡便飲茶方式,皆有具體的操作指引,包括水質、水溫、器具選擇與手法等。此外,還介紹如何搭配茶食,不同茶類與點心的最佳組合,讓飲與食相得益彰。同時,還有將茶葉用作原料製作奶茶、點心等茶食品的實用建議,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飲茶靈感。
從選茶到泡茶,讓生活因茶而豐盈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從認識茶葉、選擇茶葉到品飲茶葉,全面介紹中國茶的魅力,並指導讀者如何在生活中實現健康飲茶的理念。
▎上篇:認識中國茶
上篇為總論,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引導讀者走進茶葉的世界。從綠茶、白茶、黃茶到紅茶、黑茶、烏龍茶,介紹各類茶葉的工藝、成分與健康功效,並分析其感官品質特徵。同時穿插中國茶的典故,搭配色彩豐富的插圖,讓讀者不僅了解茶葉的製作過程,還能感受中國茶的文化底蘊,認識這一份清新雅致、歷史悠久的飲品。
▎中篇:選茶與飲茶
中篇進一步結合不同飲茶場景和需求,實現知識的實際應用。以中茶的代表性茶葉為例,講解如何根據茶葉包裝資訊選擇適合自己的茶葉,並融入茶席設計、香薰、插花等環境營造技巧,使飲茶成為一種愉悅的生活體驗。針對讀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如季節飲茶選擇、不同年齡段飲茶需求以及中醫體質與飲茶的關聯,提供科學且實用的解答,幫助讀者建立適合自己的健康飲茶方式。
▎下篇:品茶與茶食搭配
下篇聚焦實踐,詳細指導典型飲茶生活場景中的泡茶方法。不論是專業品茗還是辦公室、旅行等情境下的簡便飲茶方式,皆有具體的操作指引,包括水質、水溫、器具選擇與手法等。此外,還介紹如何搭配茶食,不同茶類與點心的最佳組合,讓飲與食相得益彰。同時,還有將茶葉用作原料製作奶茶、點心等茶食品的實用建議,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飲茶靈感。
目錄
序 陳宗懋
前言 牛興和
第一章-認識中國茶
清新雅致,綠茶
純粹自然,白茶
溫潤甘醇,黃茶
茶香多變,烏龍茶
紅豔甜蜜,紅茶
醇厚內斂,黑茶
百花齊放,再加工茶
第二章-健康飲茶的過去與現在
千年歷史傳承,茶在中國
走遍千山萬水,茶的世界傳播
科技助力發展,當代茶葉健康研究
第三章-選茶指南
四季選茶
24 小時茶生活
一個像火星,一個像金星
而立 、不惑 、耄耋
不同健康需求與飲茶
中醫體質與飲茶
飲茶之不宜
第四章-暢飲中國茶
泡茶之水 、器 、火的選擇
專業泡茶篇
辦公室泡茶篇
旅行泡茶篇
家庭聚會篇
閨蜜小聚篇
第五章-時尙茶飲與茶食
茶飲篇
茶食篇
參考文獻
前言 牛興和
第一章-認識中國茶
清新雅致,綠茶
純粹自然,白茶
溫潤甘醇,黃茶
茶香多變,烏龍茶
紅豔甜蜜,紅茶
醇厚內斂,黑茶
百花齊放,再加工茶
第二章-健康飲茶的過去與現在
千年歷史傳承,茶在中國
走遍千山萬水,茶的世界傳播
科技助力發展,當代茶葉健康研究
第三章-選茶指南
四季選茶
24 小時茶生活
一個像火星,一個像金星
而立 、不惑 、耄耋
不同健康需求與飲茶
中醫體質與飲茶
飲茶之不宜
第四章-暢飲中國茶
泡茶之水 、器 、火的選擇
專業泡茶篇
辦公室泡茶篇
旅行泡茶篇
家庭聚會篇
閨蜜小聚篇
第五章-時尙茶飲與茶食
茶飲篇
茶食篇
參考文獻
試閱
純粹自然,白茶
白茶是中國特有茶類,也是工序最簡單的一種茶類,因此白茶能夠呈現出最拙樸自然的鮮甜口感。傳統的白茶製法,要求採摘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種、上饒大面白等多茸大毫的茶樹品種的鮮葉,不炒不揉,僅經萎凋和乾燥。獨特的原料選擇和簡潔的製作工藝,使得白茶在製成之後,依然能滿披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後更是剔透晶瑩。白毫不僅美觀,而且味道鮮爽的茶胺酸等胺基酸含量極高。白毫中胺基酸含量是葉片的1.3倍,這使得白茶具有一種獨特的「毫香」,清新自然,帶著淡淡的回甘。
白茶的分布、分類與品質特徵福建省是白茶的發源地,白茶主產區除了福鼎、政和外,還有福建省的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也有少量生產。多年來,白茶一直是「牆裡開花牆外香」。自清朝末年起,就開始銷往海外。近幾年,隨著白茶在中國興起,雲南、廣西、廣東、江西、貴州等地也有白茶產品。
白茶根據茶樹品種、採摘標準和加工工藝的不同,可以細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新工藝白茶等。需求提醒的是,這些年流行起來的「安吉白茶」產於浙江安吉,其實是一種極為鮮爽的綠茶品類,因為採摘時葉片呈現白色而稱之為「白茶」。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極品,原料主要為採摘自福鼎大白茶品種或政和大白茶品種中春茶嫩梢的肥壯單芽,也有採一芽一葉後到室內剝去葉片後製作而成,俗稱「抽針」。
白牡丹原料以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為主,也有用水仙種,採摘頭春的一芽二葉製成。白牡丹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蓓蕾,沖泡後宛如牡丹初綻,故得美名,是白茶中的佳品。
貢眉和壽眉的產量約占白茶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貢眉以菜茶(當地的有性群體茶樹的別稱)一芽二三葉製成,品質次於白牡丹。這種用菜茶芽葉製成的毛茶因芽毫瘦小,故稱為「小白」,以區別於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樹芽葉製成的「大白」毛茶。用製作白毫銀針「抽針」時剝下的單葉,或白茶精製中的片茶按規格配製而成的白茶稱為壽眉。
白茶的儲藏
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由於白茶未經過殺青,茶葉中的活性酶未被破壞,存放過程中茶葉中小分子茶多酚緩慢的氧化聚合成茶色素,使茶湯的苦澀味逐漸降低,滋味變得更加醇和。香氣由新茶的毫香逐漸轉變為清新的荷葉香(3~5年),再被打磨成清甜棗香(8年以上),最後蛻變成醇厚甜潤的藥香(15年以上)。陳化過程中,有殺菌消炎作用的黃酮類成分不斷增加,這也是老白茶具有保健價値的物質基礎之一。福鼎人將老白茶視為消炎殺菌的聖品,感冒、溼疹、牙齦腫痛,都要泡上幾杯老白茶來喝。
白茶的儲存條件對後期的物質轉化非常重要。白茶儲存溫度宜控制在25℃以下,相對溼度在70%以下。日常生活中,將白茶放在常溫陰涼、通風乾燥的環境中保存即可,注意避光、防潮、防異味。
白茶的品飲
白茶的沖泡有多種選擇,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建議選擇玻璃杯和蓋碗沖泡,當然還可以用瓷杯、瓷壺、玻璃壺、紫砂壺沖泡。用玻璃杯沖泡,可以欣賞到白毫銀針、白牡丹在杯中舒展的優美姿態。用蓋碗沖泡,雖無法欣賞到茶葉在水中的曼妙身姿,但是茶葉的香氣和滋味更易顯現。對於貢眉、壽眉以及白茶餅,選擇蓋碗沖泡比玻璃杯更合適。對於存放多年的老白茶可以用紫砂壺沖泡或者用煮茶的方式飲用,煮茶可選擇玻璃壺、陶壺、蒸汽煮茶壺、提梁紫砂壺、銀壺等。玻璃壺更適合新手,可以觀看到壺裡茶的狀態,並且適合現煮現喝。陶壺適合煮茶經驗豐富的茶客,並且陶壺保溫性能好,可以煮好一壺慢慢品飲。蒸汽煮茶壺可以實現茶水分離,煮出的茶湯不渾濁。煮茶時,選擇炭爐比電爐更適合老白茶的脾性。
投茶量的多寡可依個人口味而定,一般4克白茶,150毫升的水為宜。
關於水溫的選擇,白毫銀針、白牡丹可用80~90℃開水沖泡,貢眉、壽眉、餅茶可用沸水沖泡或者煮茶,能更好地喚醒茶性。
關於沖泡時間和次數,第一泡20秒內出湯為宜,以後每泡增加20~30秒。白茶一般可沖泡4~6次,且無需潤茶。
溫潤甘醇,黃茶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與綠茶相類似,只比綠茶多了一道「悶黃」的工序。「悶黃」是將殺青、揉撚、初烘後的茶原料趁熱用布或紙包裹,堆積黃變,使茶坯在水和熱的作用下進行非酶促氧化反應,苦澀的酯型兒茶素發生氧化和異構化,蛋白質水解成胺基酸,澱粉水解成可溶性醣,最終形成了黃茶「乾茶黃、茶湯黃、葉底黃」的「三黃」特徵,滋味濃醇鮮爽、不苦不澀、香氣清悅。
黃茶的分佈
黃茶是六大茶類中品種最少、產量最低、知名度也最小的一類茶,可以說是中國茶類中的小眾茶類,生產黃茶的地區有湖南、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湖北、貴州。
黃茶產量低,這並非黃茶香氣和滋味不如其他茶類,而是有歷史原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影響,需求用茶葉來換取外匯,而當時主要的出口國蘇聯,當地人大多飲用紅茶。因此當時黃茶最大的產出地霍山縣全部改製紅茶,直到中蘇關係破裂,紅茶出口受阻,綠茶及黃茶才重新得以生產。但是,黃茶的製作工序已幾近失傳,特別是黃茶「悶黃」的特殊工藝很難掌握,當地又缺乏關於傳統工藝的記錄資料,所以當年恢復的霍山黃芽也不能完全保留傳統工藝。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市場上黃茶品質參差不齊,很多黃茶甚至並沒有很明顯的「黃湯黃葉」特徵。如今很多黃茶的主產區,其主產的茶葉並非黃茶,造成了黃茶產地很多,但黃茶產量極低的尷尬局面。對於很多人來說,黃茶貌似都聽過,卻只聞其名,不得其香。
黃茶的分類與品質特徵
黃茶按鮮葉老嫩、芽大小,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品質特徵除了黃葉黃湯的共同特點外,各類黃茶的造型和香味也各具特色。
黃芽茶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蒙頂山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黃小茶採摘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加工而成,其品種主要包括湖南岳陽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的遠安鹿苑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黃大茶採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黃茶的儲藏與品飲
同綠茶一樣,當年的黃茶最好當年喝完,儲藏方法可以參考綠茶。
黃茶可以選擇玻璃杯、蓋碗、瓷杯、玻璃壺、瓷壺、飄逸杯等茶具進行沖泡。君山銀針等黃芽茶尤以直筒玻璃杯沖泡最佳,可以欣賞到茶葉緩緩上升,升而復沉,沉而復升,最後沉入杯底的過程,如刀槍林立,似群筍破土。芽頭肥壯的茶都會觀賞到「浮浮沉沉」的妙趣奇觀,尤以君山銀針為甚,有「三起三落」之稱,讓人不禁想起「陌上人如玉」。對於黃小茶和黃大茶這兩類嫩度不太高的茶更推薦選用蓋碗或茶壺,確保能夠及時將茶水分離,以避免浸泡時間過長導致茶味太過濃重。
投茶量的多寡可依個人口味而定,一般4克黃茶,150毫升的水為宜。黃芽茶可用80~85℃開水沖泡,黃小茶和黃大茶可用90~95℃開水沖泡,能更好地喚醒黃茶的茶性。黃茶是輕微發酵的茶,與綠茶的特性比較接近,沖泡的時候只要比綠茶的沖泡時間稍微長兩三秒鐘即可。黃茶一般可續水沖泡3~4次,且無需潤茶。
白茶是中國特有茶類,也是工序最簡單的一種茶類,因此白茶能夠呈現出最拙樸自然的鮮甜口感。傳統的白茶製法,要求採摘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種、上饒大面白等多茸大毫的茶樹品種的鮮葉,不炒不揉,僅經萎凋和乾燥。獨特的原料選擇和簡潔的製作工藝,使得白茶在製成之後,依然能滿披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後更是剔透晶瑩。白毫不僅美觀,而且味道鮮爽的茶胺酸等胺基酸含量極高。白毫中胺基酸含量是葉片的1.3倍,這使得白茶具有一種獨特的「毫香」,清新自然,帶著淡淡的回甘。
白茶的分布、分類與品質特徵福建省是白茶的發源地,白茶主產區除了福鼎、政和外,還有福建省的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也有少量生產。多年來,白茶一直是「牆裡開花牆外香」。自清朝末年起,就開始銷往海外。近幾年,隨著白茶在中國興起,雲南、廣西、廣東、江西、貴州等地也有白茶產品。
白茶根據茶樹品種、採摘標準和加工工藝的不同,可以細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新工藝白茶等。需求提醒的是,這些年流行起來的「安吉白茶」產於浙江安吉,其實是一種極為鮮爽的綠茶品類,因為採摘時葉片呈現白色而稱之為「白茶」。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極品,原料主要為採摘自福鼎大白茶品種或政和大白茶品種中春茶嫩梢的肥壯單芽,也有採一芽一葉後到室內剝去葉片後製作而成,俗稱「抽針」。
白牡丹原料以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為主,也有用水仙種,採摘頭春的一芽二葉製成。白牡丹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蓓蕾,沖泡後宛如牡丹初綻,故得美名,是白茶中的佳品。
貢眉和壽眉的產量約占白茶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貢眉以菜茶(當地的有性群體茶樹的別稱)一芽二三葉製成,品質次於白牡丹。這種用菜茶芽葉製成的毛茶因芽毫瘦小,故稱為「小白」,以區別於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樹芽葉製成的「大白」毛茶。用製作白毫銀針「抽針」時剝下的單葉,或白茶精製中的片茶按規格配製而成的白茶稱為壽眉。
白茶的儲藏
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由於白茶未經過殺青,茶葉中的活性酶未被破壞,存放過程中茶葉中小分子茶多酚緩慢的氧化聚合成茶色素,使茶湯的苦澀味逐漸降低,滋味變得更加醇和。香氣由新茶的毫香逐漸轉變為清新的荷葉香(3~5年),再被打磨成清甜棗香(8年以上),最後蛻變成醇厚甜潤的藥香(15年以上)。陳化過程中,有殺菌消炎作用的黃酮類成分不斷增加,這也是老白茶具有保健價値的物質基礎之一。福鼎人將老白茶視為消炎殺菌的聖品,感冒、溼疹、牙齦腫痛,都要泡上幾杯老白茶來喝。
白茶的儲存條件對後期的物質轉化非常重要。白茶儲存溫度宜控制在25℃以下,相對溼度在70%以下。日常生活中,將白茶放在常溫陰涼、通風乾燥的環境中保存即可,注意避光、防潮、防異味。
白茶的品飲
白茶的沖泡有多種選擇,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建議選擇玻璃杯和蓋碗沖泡,當然還可以用瓷杯、瓷壺、玻璃壺、紫砂壺沖泡。用玻璃杯沖泡,可以欣賞到白毫銀針、白牡丹在杯中舒展的優美姿態。用蓋碗沖泡,雖無法欣賞到茶葉在水中的曼妙身姿,但是茶葉的香氣和滋味更易顯現。對於貢眉、壽眉以及白茶餅,選擇蓋碗沖泡比玻璃杯更合適。對於存放多年的老白茶可以用紫砂壺沖泡或者用煮茶的方式飲用,煮茶可選擇玻璃壺、陶壺、蒸汽煮茶壺、提梁紫砂壺、銀壺等。玻璃壺更適合新手,可以觀看到壺裡茶的狀態,並且適合現煮現喝。陶壺適合煮茶經驗豐富的茶客,並且陶壺保溫性能好,可以煮好一壺慢慢品飲。蒸汽煮茶壺可以實現茶水分離,煮出的茶湯不渾濁。煮茶時,選擇炭爐比電爐更適合老白茶的脾性。
投茶量的多寡可依個人口味而定,一般4克白茶,150毫升的水為宜。
關於水溫的選擇,白毫銀針、白牡丹可用80~90℃開水沖泡,貢眉、壽眉、餅茶可用沸水沖泡或者煮茶,能更好地喚醒茶性。
關於沖泡時間和次數,第一泡20秒內出湯為宜,以後每泡增加20~30秒。白茶一般可沖泡4~6次,且無需潤茶。
溫潤甘醇,黃茶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與綠茶相類似,只比綠茶多了一道「悶黃」的工序。「悶黃」是將殺青、揉撚、初烘後的茶原料趁熱用布或紙包裹,堆積黃變,使茶坯在水和熱的作用下進行非酶促氧化反應,苦澀的酯型兒茶素發生氧化和異構化,蛋白質水解成胺基酸,澱粉水解成可溶性醣,最終形成了黃茶「乾茶黃、茶湯黃、葉底黃」的「三黃」特徵,滋味濃醇鮮爽、不苦不澀、香氣清悅。
黃茶的分佈
黃茶是六大茶類中品種最少、產量最低、知名度也最小的一類茶,可以說是中國茶類中的小眾茶類,生產黃茶的地區有湖南、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湖北、貴州。
黃茶產量低,這並非黃茶香氣和滋味不如其他茶類,而是有歷史原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影響,需求用茶葉來換取外匯,而當時主要的出口國蘇聯,當地人大多飲用紅茶。因此當時黃茶最大的產出地霍山縣全部改製紅茶,直到中蘇關係破裂,紅茶出口受阻,綠茶及黃茶才重新得以生產。但是,黃茶的製作工序已幾近失傳,特別是黃茶「悶黃」的特殊工藝很難掌握,當地又缺乏關於傳統工藝的記錄資料,所以當年恢復的霍山黃芽也不能完全保留傳統工藝。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市場上黃茶品質參差不齊,很多黃茶甚至並沒有很明顯的「黃湯黃葉」特徵。如今很多黃茶的主產區,其主產的茶葉並非黃茶,造成了黃茶產地很多,但黃茶產量極低的尷尬局面。對於很多人來說,黃茶貌似都聽過,卻只聞其名,不得其香。
黃茶的分類與品質特徵
黃茶按鮮葉老嫩、芽大小,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品質特徵除了黃葉黃湯的共同特點外,各類黃茶的造型和香味也各具特色。
黃芽茶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蒙頂山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黃小茶採摘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加工而成,其品種主要包括湖南岳陽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的遠安鹿苑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黃大茶採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黃茶的儲藏與品飲
同綠茶一樣,當年的黃茶最好當年喝完,儲藏方法可以參考綠茶。
黃茶可以選擇玻璃杯、蓋碗、瓷杯、玻璃壺、瓷壺、飄逸杯等茶具進行沖泡。君山銀針等黃芽茶尤以直筒玻璃杯沖泡最佳,可以欣賞到茶葉緩緩上升,升而復沉,沉而復升,最後沉入杯底的過程,如刀槍林立,似群筍破土。芽頭肥壯的茶都會觀賞到「浮浮沉沉」的妙趣奇觀,尤以君山銀針為甚,有「三起三落」之稱,讓人不禁想起「陌上人如玉」。對於黃小茶和黃大茶這兩類嫩度不太高的茶更推薦選用蓋碗或茶壺,確保能夠及時將茶水分離,以避免浸泡時間過長導致茶味太過濃重。
投茶量的多寡可依個人口味而定,一般4克黃茶,150毫升的水為宜。黃芽茶可用80~85℃開水沖泡,黃小茶和黃大茶可用90~95℃開水沖泡,能更好地喚醒黃茶的茶性。黃茶是輕微發酵的茶,與綠茶的特性比較接近,沖泡的時候只要比綠茶的沖泡時間稍微長兩三秒鐘即可。黃茶一般可續水沖泡3~4次,且無需潤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