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

Understanding your three-year-old
歷經五十年歲月粹鍊來的經典育兒書,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演變
  • 9 270
    3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歷經五十年歲月粹鍊來的經典育兒書
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演變
幫助你了解孩子


本書第一篇描述三歲的孩子是如何脫離學步期,又如何擴展他們的社交環境及發展情感世界,作者針對不同主題提供詳盡的引導說明,包括規矩的養成,或是:

◎為何孩子在托兒所「像天使一樣乖」,在家裡卻像小暴君?
◎如何訓練孩子順利如廁?
◎孩子為何會做惡夢?
◎孩子挑食時,怎麼辦?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如何透過遊戲,激發孩子想像力?

第二篇則是探討四到五歲這個年紀所發生在社交互動與情緒發展上的重要議題,包括認同,與同儕間的友誼,例如:孩子對異性的身體充滿好奇,該如何處理?

◎手足之間的吵架與競爭,父母是否該介入?
◎孩子如何在幼稚園裡學習正向的同儕關係?
◎如何透過繪本故事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名人推薦

王浩威(專任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林玉華(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仁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及台灣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
莊裕安(醫師作家)
陳質采(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鄧惠文(媒體心理專家、會心診所精神科醫師)
樊雪梅(開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本書的作者群都受過精神分析或是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的訓練,因此主要在於陳述嬰幼兒內心世界的發展,特別是一個人從受胎、嬰兒、幼兒到學齡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所發展出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嬰幼兒與父母親之間的情緒經驗、這些強烈的情緒經驗如何彼此傳遞,以及這些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嬰幼兒內心世界的發展……這一系列叢書不一定可以提供你要的答案,但是一定可以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和小孩。--林玉華教授

早在半世紀前,塔維斯托克就出版分齡兒童教養指導書籍,專家團隊用觀察年輪般的縝密心思,匯整出親子關係以同心圓方式年年擴展,但每個季節遞移都留下不同的光影痕跡。這套叢書既有案頭百科隨時可查的方便,當作教養隨筆來讀也不失親切。--莊裕安醫師

作者們根據無以計數的嬰幼兒觀察經驗,串連許多生動的例子,帶領讀者走過從懷孕開始的各個階段。透過書中父母及孩子們深刻的經驗、感受和情緒,將帶給父母們極大的共鳴與支持。--周仁宇醫師

編輯推薦

我學會更去傾聽孩子內在的聲音



當接到要編輯「了解你的孩子」系列叢書時,第一個想法是「哇!要重溫舊夢了。」這套「了解你的孩子」系列,仔細剖析了0-14歲孩子的心理發展,而我的孩子今年已十二歲,小學五年級。如果早點看到這套書就好了。我一面如此惋惜,但又不禁慶幸:「還好,我還有兩年可以參考。」

每每進行書中編輯時,往昔情景不時浮現。想起兒子第一天到托兒所,因陌生而不肯讓我離開,雖然之前也曾帶他來托兒所玩,熟悉環境好幾次,但真正要分離時,還是十分難受,後來我聽從老師的建議「偷偷離開」。聽說兒子後來哭了整整兩小時,我的心都揪結在一起了。

多年來,每次聽到其他父母採取同樣做法,我還是忍不住納悶,當時的偷偷溜走是對的嗎?如今從書中得到證實,是大錯特錯,而且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直到現在如果不跟兒子說明去處,他便有極大的不安全感。如果當時我就接觸到《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與《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這兩本書,也許心中就不會有這麼大的遺憾及愧疚了。

不過,誠如書中所言:「從錯誤中學習是父母必經的過程。」我不確定也不保證我從此在教養孩子方面不會犯錯,但我會更去傾聽孩子內在的聲音,而我也會把我內在的聲音說給孩子聽。孩子,是老天爺送給我最棒的禮物,我珍惜他。(文/心靈工坊編輯小謝)

目錄

推薦序 / 林玉華
前言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第一章.了解你的孩子
內在氣質+ 生活經驗= 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遊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呢?
為什麼孩童會走進幻想世界裡?
進入語言高階班: 能表達感受與對話

第二章.家庭親密網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相信嗎? 嫉妒會導致睡眠障礙
父母需要偶爾離開孩子, 享受兩人世界
我要像爸比媽咪一樣
孩子被不同的管教方式給搞亂了
單親的爸爸或媽媽, 孩子還是你的

第三章.家中新成員
懷孕這件大事
兄弟姊妹間的互動關係- 友誼與嫉妒
朋友之間的對話討論

第四章.處理憤怒
藉由玩遊戲來攻擊和發洩
暴衝的小孩
每一個人都會生氣
說「不」需要理由嗎?
一手拿胡蘿蔔,一手拿棒子:賄賂和威脅
你同意打小孩嗎?

第五章.找出問題,開處方簽
如廁訓練.故意亂尿.尿床
需要一個安靜放鬆的反省時刻
幼兒為什麼會睡不好睡不著呢?
食物與情感間的聯繫
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
當難過的事情來臨時

第六章.好棒,上托兒所了
說再見,很重要
遊戲幫孩子轉移了分離的痛苦
接受團體生活的挑戰
把老師當作媽咪
即將進入冒險的四歲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幼兒

第一章.在家中的生活時光
為什麼學校家中兩個樣?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關係
手足間的對抗賽
想像遊戲帶來心靈的撫慰
尊重孩子做自己
我需要爸比媽咪了解我的情緒

第二章.上學去正式教育開跑了如何讓孩子早點適應學校生活?願意和我做朋友嗎?在學校和在家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從合作遊戲中可觀察孩子們的個性競爭,不好嗎?

第三章.社交生活有挑戰
懂得分辨真實與想像
好奇心作祟
我是女生,你是男生
恃強欺弱的開始
喜歡有人作伴還是獨來獨往?

第四章.書籍繪本與親子共讀
利用繪本表達常見的恐懼
值得唸給孩子聽的繪本
爸比媽咪讀故事書給我聽

第五章.孩子的焦慮與擔憂
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學習障礙怎麼來的?
生病造成的恐懼和憂慮
我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是有問題的嗎?

第六章.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一樣
孩子明確的界線
適時放手,讓孩子獨立
愛他就去了解他

試閱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內在氣質+生活經驗=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貼心小叮嚀:早期關係的經驗會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友善希望還是敵意沮喪。


家長們可能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個性,喜歡和不喜歡,恐懼和熱愛的事物。是什麼造就這樣獨特的個性發展呢?三歲孩子的思考方式、感受及行為模式,有部分是當自己還是嬰兒時和父母親的關係有所關聯。
  
當遇到新的經驗時,像是到托兒所上學或換老師,孩子會依照以往遇到挫折、轉換和發展時—例如斷奶和學習爬行—所得到的協助來適應。而父母親小時候所經歷的養育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有所影響。有時候父母親自己有著相當不一樣的童年經驗,甚至是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中長大。幫助孩子對自己逐漸增長的能力建立自信,並提供明確的界線範圍,這項工作不僅是個挑戰,也會是個有回報的任務。
  
但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內在氣質與早期的生活經驗合在一起,導致他們在內心對於外在世界形成了獨特的景象。早期關係的經驗會影響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是個友善、充滿希望和善解人意的地方,還是令人沮喪和充滿敵意。他們可以期待這個世界會怎麼樣歡迎他們?而這些關係的發展,部分取決於孩子自己,他是個容易滿足的孩子,還是要求很多的孩子?是對外界刺激反應很慢,還是會馬上微笑應人的?
  
三歲的時候,孩子和其他人的許多關係模式和期望已經建立,但仍然會繼續發展新的關係,他對於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停地改變。伴隨著每個行為和想法,孩子心裡會有畫面或景象,而這些通常都會表現在行為、遊戲和日常對話當中。仔細觀察和注意聆聽孩子的遊戲及動作的細節,可以幫助我們去嘗試和了解他們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對什麼有興趣、關心什麼。

遊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呢?
貼心小叮嚀:常常陪孩子玩,從玩遊戲中去了解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很容易就低估了遊戲對孩子的價值與重要性,事實上,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這是他們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和發洩情緒的方式。當孩子在玩火車組,布置農場或表演故事情節時,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臉上看到全神貫注的專注神情。對於孩子而言,遊戲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以及許多不同的功能。有時是關於釐清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差異,有時是嘗試不同的角色和身分認同,有時是尋找方法來適應強烈的感受,如:喜愛、嫉妒或生氣。孩子通常會在遊戲當中,將希望和恐懼藉由玩偶、玩具動物或其他玩具表現出來,就好像這些是玩具們的情緒感受。遊戲是孩子面對且處理生活經驗的方式,這個年紀的小孩玩遊戲的許多主題中包括:分離時的焦慮、迷路或被遺忘、學習新技能時的欣喜、被孤立的恐懼、手足競爭等。他們可能會在布置農場時,將一隻小羊放在一邊咩咩地叫,表示這隻小羊「丟掉了媽媽」,然後又很高興地將小羊和其他羊群相聚在一起。或是將小豬仔們圍繞著母豬,互相推擠著要吃母奶。躲貓貓的遊戲總是百玩不厭,因為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表達出他們對於分離和「失去」某個人的焦慮,然後再度找到這個人。年紀小的孩子在躲藏時的等待忍受力有限,所以不要讓他們躲太久才被找到。
  
絕大多數的時間,孩子是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他們身邊來來去去的事物,多一個手足等等),遊戲便是他們能夠主導的時候,他們會扮演成很會泡茶、照顧生病的小娃娃或幫她準備晚餐、假裝將「泰迪熊」小孩留在家裡,自己則去店裡買東西或去上班。
為什麼孩童會走進幻想世界裡?
貼心小叮嚀:當孩子對現實世界無能為力的時候,幻想世界是他們很好的庇護所和情緒發洩處。


在孩子成長的第四年裡,他們的想像力會越來越豐富,可以花上很長的時間自己一個人或跟玩伴沉浸在虛構的遊戲情節當中。他們可能會假裝自己是電視節目裡的超級英雄,例如蝙蝠俠或許瑞德(忍者龜裡的壞蛋角色),突然消失在天線寶寶樂園裡,並用歌唱的語調說話,或者假裝自己是公主、戴著寶劍的騎士、皇后或小仙子。
  
擁有魔力、力量和保護別人的能力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情。只要有一根魔杖,就能變出食物,也就不用依賴媽媽提供了;受傷了可以馬上復原,還可以殺死壞蛋。想像一下,無時無刻覺得所有事情是自己無法完成,所有的技能無法自己掌握,所有好的事物都需要倚賴他人提供,這樣的感覺對一個小孩而言必然是很難受的。孩子需要躲到一個虛構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中,他可以擔任所有的角色,處理並戰勝所有的危險。有時候孩子很難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幻想,回到外界的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他們太沉溺於想像的遊戲之中,而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和遊戲混合交織在一起。只要不過度干涉或控制,孩子都很喜歡父母加入遊戲中,他們需要成人在旁保持適當的參與度,當遊戲太過嚇人的時候能夠適時地阻止,並將他們帶回現實世界中。
  
查理和提姆在院子裡玩,在成堆的落葉中跑來跑去。查理六歲大的哥哥彼得,騎著腳踏車咻咻地飛奔而來,跳躍過落葉堆,並和他們打起一場「落葉仗」,最後將兩位小朋友埋在落葉堆裡。因為被落葉蓋住,查理顯得有點驚恐。當他哥哥騎著腳踏車離開,他爬了出來時,就和提姆假裝他們在一艘船上,並在媽媽的幫助下,立起一隻掃把當作桅桿。他們對於誰該當船長有點爭執,媽媽出面幫忙解決。之後,他們假裝自己需要划過一片有漩渦的「海洋」,且不能離開船,因為四周充滿了「險惡的鯊魚群」。當媽媽喊他們進屋裡吃點心時,查理看起來很擔憂,請媽媽來「解救」他們,因為「鯊魚正在追殺他們」。鯊魚的威脅對查理而言相當真實,如果沒有緊握住媽媽的手,他沒有辦法說服自己踏出船外。
  
小孩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如:生氣、害怕和厭恨,可能會淹蓋他們,且很快地流露出來。哥哥的欺負可能讓查理覺得害怕和生氣,或許讓他想要攻擊或咬哥哥。這些感受對他而言太過強烈以致無法處理,瞬間,覺得自己周遭充滿了危險,尤其是想像出來的鯊魚,似乎代表了查理氣憤攻擊的情緒——難怪鯊魚讓他覺得害怕和焦慮。
  
吃完點心後,查理說:「我想要像彼得那樣騎腳踏車。」媽媽建議他自己試試看。查理的三輪車對他而言有點太大,要將車子推到小徑上有點困難。當他把車子推到草地上時,因為腳一直從踏板上滑掉,讓他無法順利地騎車。最後,他沒好氣地請媽媽幫忙推車,媽媽答應了他。媽媽抓住三輪車的龍頭將他拖過落葉堆,查理很兇地大叫:「妳從後面推!」當媽媽從後面推著車時,查理則笑容滿面地騎著,完全像是自己在騎車,就跟哥哥一樣。
  
或許在這個時刻,提供幫助的媽媽不在他的視線之內,他便可以相信真的是自己騎著三輪車,他是哥哥,強而有力且不會受傷或被欺負。
要將孩子從幻想中拉出嗎?
貼心小叮嚀:父母應該學習知道什麼時候該陪著孩子演戲,什麼時候要將他們拉回現實來。


如同我們在查理的例子中看到的,父母有時候需要能夠忍受自己只是個配角,附屬於孩子的,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及幫助他們誇耀自己的能力。當然,很重要的,不能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協助孩子完成事情,這樣會讓他們誤認自己擁有比實際上更多的技能,也會讓他們對某些尋常事物失去耐心,因為學習新技能有時是需要經歷辛苦緩慢的過程。當孩子無法忍耐挫折感,或認為「不知道」是一種缺點且厭惡它時,可能在學習新技能或在學校聽從老師的指令上,會遇到相當多的困難。為了要學習其他人的經驗,我們必須要忍受像小孩一樣,擁有那種「不知道」的感覺。

假想的朋友
貼心小叮嚀:假想的朋友是孩童內心需求的投射。


有時候,孩子會創造出一個假想的朋友,來幫助他們處理遭到冷落或孤單的感受。例如:賓客(Binker),《小熊維尼》裡的主角克利斯多福.羅賓長期受苦的同伴。
  
皮帕發現當媽媽在給嬰兒餵奶的時候,自己沒辦法一個人玩玩具,她會消失一會兒,再出現的時候,會說她剛剛跟蘇珊愉快地一起野餐。媽媽覺得蘇珊是一個假想的朋友,便問皮帕:「蘇珊現在在哪裡呢?」她會草率地表示蘇珊現在去度假了,並在媽媽不停追問她去了哪裡時變得有點慌張。
  
對於孩子在轉移某些感覺的時候,假想的人物或填充玩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那些他們想要逃避的感受,例如:如果孩子試著想要當大姊姊的話,那可能是她的「朋友」會怕黑、怕狗或討厭垃圾車的聲音。

辨別幻想與真實之間的差異

這個年紀的孩子在辨識真實和恆久性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他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例如喬許告訴媽媽:「當我是女生的時候,我要留長頭髮!」有時剛滿三歲的小孩會相當堅決地想要將世界塑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即使不符合現實。這通常會明顯地發生在當孩子面臨可能讓他擔心的狀況,或日常生活產生變化的時候。
  
泰莎有一點發燒,祖母在她的醫生媽媽去上班的時候負責照顧她。泰莎跟祖母說:「婆婆,我媽咪是個醫生,她讓生病的小朋友快一點好。」祖母表示同意,並告訴她因為媽咪要上班,所以祖母會照顧她,泰莎回答:「那妳也是個醫生!」祖母說不是,但泰莎堅持地說:「妳就是有點像是醫生。」祖母不再堅持,就讓泰莎這樣認為吧。
  
因為想念媽媽,泰莎必須找出一個方法來適應現實,因為這個現實狀況不是她所希望的。她的方式便是將其轉變成——祖母就是那個在她生病時所需要的那個醫生媽咪。
利用角色扮演處理緊張時刻
貼心小叮嚀:大人應該容許孩童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緊張,但需把握適可而止及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天,只需一眼就知道幼兒園裡有多少孩子是穿著有薄紗翅膀的仙子服裝,揮舞著魔杖,或是帶著警察的鋼盔、父親的舊公事包和玩具手機。手機可以幫助他們覺得自己和不在場的父母在情感上有所聯繫。這些配件和家長們允許孩子想像自己擁有特殊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度過可能因為緊張而號啕大哭的時刻。
  
在開學的第一個月,蘇西每天都穿著芭比娃娃的服裝來到幼兒園。當老師叫她的名字時,她總是說:「我是芭比。」只要有人叫她「蘇西」,她就會生氣難過。此時她似乎真的覺得自己就是芭比。幼兒園的老師們不確定要怎樣處理,是該妥協改用「芭比」來稱呼她?還是要強迫她接受現實的世界?最後,在與蘇西的父母討論後,大家同意讓蘇西繼續這樣的遊戲直到早上的團體分享時間結束,之後,她就必須脫下芭比服裝,並且「成為」蘇西。這樣的方式幫助蘇西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很快地就不再需要她的「芭比人格」了。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幼兒
為什麼學校家中兩個樣?

「看!這個我會!」

貼心小叮嚀:父母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當年的樣子,對於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四到五歲的孩子,很容易出奇不意地游移在兩種狀態裡,一會兒想要展現自己新學會的技巧和迅速發展出的獨立感;但一會兒又將拇指塞入口中,所有的能力都瞬間消失地退縮回一個較為幼稚的狀態中。四歲九個月的艾里斯帖在每天下午從學校回到家中時便是如此,他會打開家裡的電腦,試著要完成對他而言其實是太過困難的數學練習程式。當他答對的時候,會高興地大叫:「看!這個我會!」,然而,當他無法順利計算出較複雜的加法時,就會說:「我現在好無聊唷!」藉以掩飾自己能力尚嫌不足的事實。之後,便會用力地吸著手指,爬上媽媽的大腿蜷曲著,假裝自己回到一個不需要是「聰明的」,或是「一個大男生」的狀態裡,他可以只是媽咪的小男孩,直到再一次準備好離開去發現新的事物為止。
  
孩童在這個年紀,過完一整天的學校生活後,通常都已經是精疲力竭,即使只是去幼稚園。當回到家中,他們會變得易怒且難以溝通,家長們發現孩子在外受到稱讚的模範行為,往往和家中的表現大不相同,而感到疑惑。一個試著與愛哭及發大脾氣孩子奮戰的惱火母親,不禁好奇為什麼小孩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不能偶爾表現的乖一點呢?但是,只有在家裡,他們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足夠的愛包圍著,才能夠展現出比較負面的情緒。他也許一整天在外都在壓抑住那些難以忍受、覺得自己是渺小和愚笨的感受。這其中還包含母親能夠容忍多少孩子較不令人喜愛的那一面,以及要如何在不報復的情形下堅定地維持界線。孩童很容易激發起父母親自己同樣是在四、五歲時候的感受。這是因為無論我們年紀多大,原始的情緒都會引起我們原始的反應。舉例而言,當克莉絲汀四歲的兒子大衛,在不停挑釁自己之後,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會異於平常地對著孩子用力跺腳和吼叫著:「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完全就像大衛先前時候的行為。
  
父母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當年的樣子,對於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是很有幫助的。克莉絲汀仍然記得自己小時候很喜歡和媽媽窩在沙發裡一起讀故事書。於是,她現在也和大衛做同樣的事情,而大衛就像自己當初一樣地喜歡。
父母與孩子之間微妙的關係
「爸爸會很生氣唷!」

貼心小叮嚀: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幻想,或是如何想盡辦法杵於父母之間,他都無法取代父親,成為母親的伴侶。

貼心小叮嚀:孩子需要一個父親,或是一個母代父職的角色(單親家庭中),來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極限。

這個時候是孩子開始把焦點從和父母親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中,轉移到有時候相當親密的其他關係中,如朋友,或甚至是老師。四歲的班,有天從學校回到家時跟媽媽說:「我希望可以有兩個媽咪,一個是妳,一個是瑞特老師。」問班為什麼這麼喜歡老師,他害羞小聲地說:「她有時候讀故事書給大家聽時,會讓我坐在她的腿上。」班在剛開始的時候,對於上學這件事情相當焦慮,甚至不願意讓媽媽走出學校的大門。瑞特老師,一個微胖媽媽型的女士,很敏銳地感受到他的困難,提供給班最想念的—像媽媽雙手環繞著自己一樣的感覺。
  
很容易地,父親會扮演著訂定規則的那一個角色,而讓媽媽來當溫和撫慰的照護者。有的時候,母親覺得要對孩子表現出嚴厲和嚴格的態度是困難的,寧願讓爸爸來展現這些特質。四歲半的保羅,正拿著兩台玩具車對撞,媽媽很和氣有理地請他停下來,且告訴他:「如果你弄壞了玩具,爸爸會很生氣!」坐在一旁的妹妹聽到這些,突然動也不動地攤在地板上。媽媽馬上將注意力轉移到女兒身上,用雙臂將妹妹抱起來,溫柔地關心並說道:「喔!可憐的孩子。」並在她臉上親了一下。此時,保羅又開始玩小汽車,而且用更大的力氣將它們對撞。只有在這個時候,媽媽才能夠在不需要父親的介入之下,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生氣,另一方面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保羅停止這樣的遊戲。保羅的確停了下來。保羅的母親顯然比較喜歡扮演傳統的安撫者角色,就像她對待女兒般,但是她想辦法在內心裡找到一個堅定的聲音,一種具有說服力且不需要帶有懲罰威脅的方式。最後,保羅停止了這個遊戲,表示他的確被媽媽說服了。
  
生男生的媽媽常常會說:「兒子總是比較聽爸爸的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過每次我跟兒子說的時候,他總是不理我,但只要他爸爸開口,他馬上就會跳起來去做。」父親可以幫助孩子,藉由包含了第三個人,將和媽媽之間那種「母親—嬰兒」的連結,延伸到另一種不同的關係模式。當一切都很順利時,爸爸也會傳達出清楚的訊息給兒子,讓他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幻想,或是如何想盡辦法杵於父母之間,他都無法取代父親,成為母親的伴侶。孩子需要一個父親,或是一個母代父職的角色,來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極限。以下這段描述,是四歲的山米在描述他和爸爸幾天前利用一個紙箱做成的小汽車:

山米跑向小汽車,拖著它去找媽媽。媽媽問道:「山米,車子的輪子是誰著色的啊?」山米回答:「是妳畫的!」媽媽說:「不是我呀!」山米用猜疑的口氣說著:「難道是爸比嗎?」之後,山米笑著說:「不是!是我啦!」媽媽說:「原來是你唷!那方向盤又是誰做的啊?」山米滿心盼望著說:「是我嗎?」媽媽回答:「不是,是……?」「是爸比做的!」山米大聲地回答。然後,用輕輕的聲音說著:「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爸比,」他看著媽媽,又很快地補上一句:「還要有一個媽咪!」之後媽媽給了山米一個擁抱。

當山米滿心盼望地猜想那小汽車的方向盤是自己做的,他同時展現出想要長大,或可以管控事情的冀望,事實上,如果可以掌控汽車的方向盤,就可以像他曾經想像過的那樣,像爸爸開車帶著媽媽出門。然而,從語調中的猶豫不決,顯示出山米對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這件事情,也還沒有足夠的信心。當山米記起來這是爸爸做的,所感受到的那種愉悅中帶著一種感激之情,而且能夠理解到他仍然需要一個父親來幫助自己成長。因為這是山米的方式,用以了解自我極限的範圍,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渺小而覺得羞愧。這也說明了兩個人物,在這個案例中指的是山米和爸爸,聯合一起創造出一些新事物,而這些在四到五歲孩子的世界中是很重要的主題。後續章節會有更多探討。
相較於山米,在對父母的掌控度上,對阿曼達而言,要認知到自我的渺小和因其形成的無力感,是不太容易的。她會在爸媽相擁親吻或是有任何親密動作時,想辦法擠進兩人中間,有時候甚至直接地說出「噁心!」有時候則利用比較間接的方式,如讓自己處在危險當中,例如爬到窗臺上,或是攀在沙發背上,假裝快要掉下去,好引起父母的注意,讓他們跳起來「解救」自己。阿曼達對父母的嫉妒,部分來自幾個月前弟弟出生所引起的情緒,讓她成為特殊的案例。對她而言,爸媽親吻的動作表示會產生新生兒,這是必須極力避免的,無論任何代價。阿曼達很痛苦地承受著父母這一對伴侶個別所帶給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引起了想與母親競爭父親的敵意感受,另一方面是媽媽和剛出生的小寶寶的關係,這個關係讓自己失去了母親的注意力。她似乎在訴說著:「那我現在要怎麼辦?」
  
有很多小孩像阿曼達一樣,總是覺得自己的兄弟跟自己比起來,會和媽媽形成更好的伴侶關係,當然,這只是他們的想像。男孩和女孩都需要清楚地界限,以便適度提醒自己是個小孩的身分。小女孩在父親在的時候會變得嫵媚,就像四歲的愛蜜莉一樣。在某個媽媽不在家、由父親來照顧她的日子裡,她跟爸爸說:「爸比,爸比!你看!你看!你看我會做什麼!你看我會倒立用手走路。你看,我會劈腿!」父親稱讚地回應愛蜜莉,並且建議當母親回來時,再表演一次給媽媽看。這個提醒了愛蜜莉,父親和母親兩者同時存在,他們可以一同分享孩子在發展上的成就所得到的喜悅,也確認了,自己在潛意識裡(有時候愛蜜莉並不是有意識地思考著,但的確存在於她的內心深處)想像可以擺脫媽媽而獨自擁有父親的那個幻想是永遠不會成真的。
  
有些孩童一直相信自己有掌控父母行為的能力,雖然可能只是心中暗自期望,而非確實的信念。五歲的奧莉薇雅,是家中的獨生女,在玩著洋娃娃時宣布:「我爸爸希望媽咪有另外一個小寶寶,但這是不可能的!」很難得知是否奧莉薇雅真的以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防止父母背叛自己,或者她僅是無法忍受會發生這件事情的可能。已經有五年的時間,家中只有自己一個小孩,愛蜜莉似乎有著一種秘密的感受,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比較適合爸爸的伴侶,如果真的有個新生兒要加入,父親會把小寶寶交給她,而不是給媽媽——看她可以把洋娃娃照顧得很好就知道了!

手足間的對抗賽
「他搶我的糖果!我討厭他!」

貼心小叮嚀:孩子必須能夠調適自己,適應一個事實,那便是自己不是媽媽生命裡的唯一。他必須要學會和其他人一起分享這個母親,長大後在學校,則需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位老師。

貼心小叮嚀:如果孩子擁有足夠的愛,便會開始理解到和家庭以外的人發展關係是有可能的。

兄弟姊妹之間可以展現出令人訝異的侵略和敵對感覺,相同地也具有無法置信的忠誠度和友誼。沒有人更能了解如何捉弄對方直到爆發的臨界點。夏綠蒂,即將要六歲的小女生,正和四歲的弟弟陶比,愉快地玩在一起,直到陶比露出詭譎的笑容,轉移夏綠蒂的注意力,以便把姊姊身上背著的糖果袋搶走。夏綠蒂發現的時候,馬上從椅子上跳起來,撲向陶比緊緊拿在手上的糖果袋,但弟弟卻在她的肚子上用力踢了一下,夏綠蒂抱著肚子哭喊著叫爸爸,父親趕到且命令陶比把糖果還給姊姊,弟弟雖然聽話照做,但卻是故意地以緩慢的速度,從袋中拿出一顆糖果,丟進口中之後才把糖果袋還給夏綠蒂,臉上仍閃爍著挑釁的表情,這又讓姊姊對著弟弟吼叫了一陣。過了一會兒,兩人一起到花園裡玩,他們一同爬上蹺蹺板,互相比較看誰比較能夠讓對方翹得高。不過,當陶比開始覺得無聊,想要從蹺蹺板上下來的時候,卻讓姊姊失去平衡而跌落在地上,「笨蛋!」夏綠蒂罵了弟弟一聲、在他的手臂打了一下。陶比推了姊姊一把,以示回敬,然後兩人扭打在一起,用手臂和腳試著扳倒對方。弟弟最後掙脫了,轉身撿起一段竹枝,指著夏綠蒂恐嚇她,姊姊尖叫著說:「陶比,不可以!」然後跑回家中,哭喊著:「媽咪!媽咪!」

在這兩個事件當中,姊弟二人一剛開始是相互合作地玩在一起,直到其中一個做了一件會激怒對方的事情,對立持續加速升溫,直到某個他們好像會真的傷害對方的地步。有趣的是,一剛開始是呼喚父親前來排解糾紛,然而,在事件發展到最後,需要的保護者化身卻是母親。
  
就讀幼稚園大班的威廉,一直以來在團體中都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且會毫不遲疑地指使其他小朋友,僅有一天例外,那一天他跌倒了,膝蓋嚴重地受了傷。在等待包紮的時候,威廉說起了他的「寶貝妹妹」凱蒂,描述妹妹是多麼地調皮不聽話。其中一個冗長的故事是跟浴室裡壞掉的水龍頭有關。因為水龍頭壞掉了,所以媽媽需要在水桶裝滿水才能幫他們倆洗澡。凱蒂會不停地踩踏著地面上的水,還「會拉我的頭髮,弄壞我的玩具」。當問及威廉事情發生的時候他怎麼處理,他輕描淡寫的回答說自己就回到房間裡,以便「遠離妹妹」。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威廉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會要聲稱自己有主導的權力。顯然地,當他在面對妹妹的「調皮搗蛋」時,是相當不知所措。同時,威廉也在他受傷且需要媽媽的時刻,表達出了自己嫉妒妹妹和生氣妹妹的感受,而且妹妹是那個已經佔據了母親的人。「這不公平!」威廉說道,「妹妹這樣不乖,她為什麼可以跟媽媽在家?我討厭她!」當威廉說話的時候,臉上佈滿了淚痕,還不時哽咽到喘不過氣來。不過,一旦傷口包上繃帶,疼痛的感覺逐漸消失後,他又好像忘記了對妹妹的抱怨牢騷,高興地跑開去玩耍了。
  
像威廉這樣的孩子,只有在回到那個感覺需要母親關愛的階段時,才會喚起他們對弟弟妹妹的嫉妒心,而燃起他們因無法獨自擁有母親而引起的怒火。然而,就像我們看到威廉一樣,一旦孩子準備好再回到五歲時,他就會忘記妹妹,並重拾起對自我的感受,再度感覺到那個充滿好奇並期望探索的自我。凱蒂可以繼續去當那個笨小子——他是哥哥,可以做到妹妹無法完成的所有事情。
柔伊則是一個全然不一樣的案例,她對妹妹有著相當高漲的負面情緒。從妹妹出生那一刻起,三歲半的柔伊,就嫉妒著她。柔伊一直以來都和媽媽相依為命(因為爸爸派駐於海外的軍事單位),妹妹的誕生對她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衝擊,一直以來都還無法適應。然而,柔伊找到一個不需對外表現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取而代之的是在內心存著一個想法,認為自己是那個負責任的好姊姊。利用煽動妹妹瑞秋去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然後當媽媽對妹妹生氣的時候,讓自己在旁邊看起來是較為乖巧優越的。舉例來說,十八個月大的瑞秋坐在高腳椅上,自己用湯匙吃飯的時候,當媽媽一離開房間,柔伊就鼓勵妹妹把食物挑出來丟在地上。當媽媽回來時,發現瑞秋正咯咯作笑,地上和牆壁上都灑滿了食物,姊姊則是看起來很生氣地雙臂交叉站在一旁,當媽媽生氣地罵瑞秋的時候,柔伊則說:「媽咪,妹妹是不是太頑皮了?」柔伊在上學的第一年當中,一直還保持著能幹姊姊的姿態,而這也影響到她和其他人做朋友的方式。柔伊發展出一種假象,假裝自己能夠領導其他人,例如:幫所有其他小朋友綁鞋帶,因為她已經在年紀小一點的時候就學會這項技巧。瑞秋可以當那個調皮搗蛋、骯髒不乾淨,且總是惹麻煩的那一個小孩;柔伊則在媽媽身上找到自我認同,上學後,她的對象轉換成學校裡的老師,在一些自己已經會的事物上幫助其他較小的小朋友。柔伊的老師對她的行為相當憂心,反而在看到柔伊沒有這麼能幹的時候,才覺得鬆了一口氣。
  
在柔伊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弟弟妹妹的誕生,會造成相當激烈的幻滅。孩子必須要能夠調適自己,來適應一個事實,那便是自己已經不是媽媽生命裡的唯一。他必須要學會和其他人一起分享這個母親,而長大後在學校,則需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位老師。孩子的心裡總是會懷疑,母親或老師的心中,是否有足夠的空間,或是足夠的關愛,來分給兩個或更多的小孩。在這個發展的重要階段,四到五歲的小孩需要接受媽媽並不是專屬於自己一個人的這個事實,母親還擁有許多其他的關係,包括爸爸、兄弟姊妹和朋友。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擁有足夠的愛,便會開始理解到,和家庭以外的人發展關係是有可能的。然而,還是有些時候,尤其是感覺到焦慮時,孩子會想要回到母親是專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11242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開學季-買指定類別贈電影早優券
預計 2025/09/2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