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睡眠寶典!寶寶睡好,媽媽好睡:一步一步,幫助孩子學習好好睡覺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只要一步一步遵循本書方式,就能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幼兒睡眠權威經典,全球銷售超過100萬本
★2012年芝加哥雜誌100名最有影響力的芝加哥人
★全球知名小兒科醫師、國際頂尖睡眠專家的育兒指南
★美國媽媽人手一冊,一致推崇必讀育兒書
本書深受家長們喜愛是有道理的:大家可以輕鬆地睡覺了!
→幫助你,了解白天睡眠與夜間睡眠的不同,中止愛哭、做噩夢、尿床等問題。
→幫助你,分析不同氣質孩子的睡眠循環需求,以最自然的方式讓寶寶入睡。
→幫助你,應付拒絕小睡的孩子,預防嬰兒到青少年時期的睡眠問題。
→幫助你,避免為了讓孩子睡覺而犯下的錯誤,包括搖哄和餵食等。
→幫助你,養成孩子健康的睡眠習慣,健康長大、輕鬆和樂。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我最喜歡本書的一項理論就是:一個獲得充分休息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我何其幸運,感謝有這本書,使得我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如此快樂。——辛蒂․克勞馥(國際名模)
照顧新生兒,寶寶的睡眠決定了父母的生活品質,如果寶寶睡得好,帶小孩就會變得輕鬆!本書由美國小兒科醫師馬克‧魏斯布魯斯所著,內容很實用,推薦給每一個新手媽媽。──楊濬光(禾馨新生婦幼診所院長)
孩子的睡眠品質,與健康、情緒、學習及氣質的養成息息相關。透過本書,家長可以了解孩子從嬰兒到青少年時期,在睡眠時大腦是如何巧妙地運作,以及在心理產生的深遠影響;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睡眠與作息,克服諸多睡眠障礙。我受益良多,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好書!──許登欽(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非常重要,需要從小養成。讓寶寶睡過夜是所有新手爸媽的最高理想,即本書提到的處理「夜醒」的方法。若想睡眠充足,就不該錯過本書!──張桂玲(前台大醫院護理長、疏乳棒發明人)
如何幫寶寶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讓自己和孩子都能獲得充分休息,解決干擾睡眠的策略,父母們應該好好學習。──江桂香(嬰兒與母親雜誌總編輯)
一針見血道出所有的育兒秘訣,把嬰幼兒睡眠分析得既清楚又簡明易懂。熟讀本書,所有的新手父母都可以成為育兒高手。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我以為看到我自己的書。——鈞媽(《管他百歲千歲,能帶好孩子才是萬歲》作者)
目錄
推薦序:獲得充分休息才是最重要的辛蒂‧克勞馥
如何使用本書?
前言:幫你度過孩子帶來的夜間陰影
第一篇寶寶怎麼睡?
1為何健康的睡眠如此重要?
2健康的睡眠與睡眠策略
〔健康的睡眠〕
一、睡眠時間:夜晚與白天
二、小睡
三、睡眠固化
四、睡眠作息、睡覺的時機
五、睡眠規律性
睡覺姿勢及嬰兒猝死症
睡眠與智力、學習的表現
〔睡眠策略〕
想睡的徵兆
安撫入睡
安撫的資源
睡前儀式
親餵和瓶餵、家庭床和嬰兒床
親餵躁動的寶寶
副食品與餵食習慣
幫助寶寶睡得更好的解決之道
睡眠問題:避免vs.治療
給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3睡眠問題和解決之道
受干擾的睡眠
睡眠記錄
早上起床時間太早
早上小睡消失、太短、太長或時間點錯誤
下午小睡消失、太短、太長或時間點錯誤
第三次小睡消失、太短、太長或時間點錯誤
需要兩次,但只能有一次小睡
需要小睡但拒絕入睡
就寢時間太晚
夜醒、難以維持睡眠
家裡不只一個孩子也會造成就寢問題
無法入睡
害怕黑暗或獨處
不願意待在嬰兒床或大床上
無法在其他地方睡覺
只有一個臥室
從家庭床轉換至嬰兒床
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4極度躁動/腸絞痛及個性氣質
預防未來發生的睡眠問題
睡眠和極度躁動/腸絞痛
四個月大的個性氣質
睡眠、極度躁動/腸絞痛和個性氣質的連結
後腸絞痛:避免四個月大以後的睡眠問題
總結及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第二篇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
5 第一到四個月
新生兒:第一週
第二至四週:更多的躁動
第五至六週:躁動/哭泣的高峰期
第七至八週:提早就寢和夜間長時間睡眠的發展
第三到四個月:極度躁動/腸絞痛期結束,開始在9:00到10:00A.M.進行早上小睡
預防並解決睡眠問題
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6 第五到十二個月
第五到八個月:下午在12:00到2:00P.M.間小睡,不定期在傍晚3:00到5:00P.M.小睡
第九個月:傍晚小睡消失,晚上不再夜奶
第十到十二個月:早上小睡開始消失,但大多維持兩次小睡
預防並解決睡眠問題:第五到十二個月
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7 第十三到三十六個月
第十三到十五個月:一或兩次小睡
第十六到二十一個月:早上小睡消失
第二十二到三十六個月:只有一次午後小睡
預防並解決睡眠問題
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8 學齡前兒童
三到六歲:小睡消失
預防並解決睡眠問題
疲憊父母的行動計畫
9 學齡兒童和青少年
七到十二歲:就寢時間變得更晚
青少年:睡覺時間不夠,特別是早晨
預防並解決睡眠問題
第三部分其他睡眠干擾的問題
10 特殊的睡眠問題
夢遊
說夢話
夜驚
做噩夢
撞頭和搖晃身體
磨牙
猝睡症(Narcolepsy)
呼吸品質不佳(過敏或打鼾)
過動行為
季節性情緒失調
尿床
11 特殊的事件和顧慮
日光節約時間的改變
新的手足
雙胞胎、三胞胎和多胞胎
搬家
度假和跨越時區
經常生病
母親回到職場
在家上班
雙薪家庭
領養
受傷
體重過重、運動和飲食
虐待兒童
異位性皮膚炎和濕疹
12 稱職的父母、令人滿意的孩子(凱倫‧皮爾斯醫師)
自尊
夠好的教養
內在控制的發展
說「不」能幫助您的孩子
我的孩子有睡眠問題,現在我們該怎麼做?
還有其他的問題
總結
13 其他睡眠問題治療法的優劣
入睡的適當關聯(理查費柏理論)
無限制的親餵和家庭床(威廉西爾斯理論)
總結
序/導讀
推薦序
獲得充分休息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第一個孩子普雷斯利七個月的時候,友人向我推薦這本書,當時我還在哺乳,正準備停止並取消早上四點的那次餵奶,而且那時候我們讓普雷斯利有個趴在大人身上小睡的壞習慣,這對我需要小憩時是很好的藉口,只是當我很忙的時候則不太方便。
我在幾小時之內貪婪地將書讀完,並立刻執行書中的原則——馬上獲得了成效,我尤其喜歡作者魏斯布魯斯博士教導我如何觀察孩子的睡眠徵兆,並在他過度疲倦之前讓他上床睡覺,博士說要讓孩子依照其需求而睡,這個說法讓我感到非常安慰,孩子餓的時候提供他健康的食物,而孩子倦了的時候也要提供他健康的睡眠——即使孩子本身不知道或不認為他有這樣的需要(正如我的孩子們通常不會選擇吃蔬菜一樣)!
身為「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的特派員,我有機會在我的「寶寶的第一年」系列報導中與作者接觸並進行採訪,作者能夠成為我生活中的諮詢來源,讓我感到無比幸運(是的,這讓人挺得意的)。本書作者不但在睡眠的議題上是個令人信服的顧問,也是訓練如廁和教導規矩的專家。
感謝魏斯布魯斯博士,成為我的良師益友,我的孩子因此從不夜醒,而且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入睡。如果為人父母者對睡眠有一套規則,能在旅行或孩子生病後恢復常規,對我們來說真的很有幫助而且有效,特別是在半夜兩點睡眼惺忪的時候。我最喜歡魏斯布魯斯博士的一項理論就是:一個獲得充分休息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我何其幸運,感謝有這本書,使得我大部分的日子(和夜晚)都是如此快樂。
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
試閱
未成熟的嬰幼兒(可能)會被夜間醒來的問題所襲……。
—凱爾蘇斯(Aulus Cornelics Celsus),西元130年
孩童失眠及對失眠的憂慮存留已久。
對新生兒來說,健康的睡眠十分容易且自然,他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入睡並維持睡眠狀態;然而這樣的睡眠模式在剛開始幾週或幾個月腦部發展成熟後,將有所改變與進化,這樣的改變會造成「日夜混淆」,也就是白天睡得很多、晚上清醒的時間很長。這樣的問題令人很困擾,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改善;較小的嬰兒仍可以輕易地入睡或維持睡眠狀態,而幾週後父母就可以為孩子的睡眠習慣建立起自然的節奏與模式。
令許多父母驚訝的是,健康的睡眠習慣並非自然而然建立的;事實上,父母可以也能夠幫助健康睡眠習慣的建立,但有時候反而會成為阻礙。當孩子筋疲力竭的時候當然會自動入睡,「秒睡」是生理上的必須反應!但這是不健康的,因為極度疲憊(通常被稱為造成秒睡的「連動」反應),與正常社會互動甚至與學習是互相牴觸的,我們不該認為在一天結束時,孩子的易怒、暴躁或脾氣不好是「自然」的,因為能獲得適當休息的孩子是不會這樣的。
在電力、收音機、電視、電腦或長距離通勤上班還沒有出現之前,那時候的孩童比現在的孩子早上床睡覺,現代人流行晚點上床睡覺,跟以前的人認為胖寶寶是健康的一樣,都是違反自然的行為。也就是說,現今社會所認同的或是流行的健康、自然理念並非絕對正確。此外,當談到孩子的養育時,父母可能還是用很傳統的方式,像是日夜不停的母乳哺餵與寶寶同寢、用背巾把寶寶背在身上、總是在離寶寶很近的地方或是回應寶寶所有的需求,這些方式對某些家庭來說是不實際的,甚至於對認同這些「自然的」照顧方式的家庭來說,他們的寶寶如果有躁動/愛哭/不睡覺或其他「不自然的」表現,都會跟這樣的照顧方式有所牴觸。
自然
所有的寶寶都有躁動和哭泣的魔咒。
這些寶寶魔咒使父母感到苦惱。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安撫他們的寶寶。
情緒越不穩定或哭得越多的寶寶,睡眠的時間越少。
寶寶睡得越少,父母也睡得少。
父母睡得越少,越難安撫自己的寶寶。
親戚朋友希望幫忙安撫寶寶,並期望對父母提供幫助。
親餵母乳及跟寶寶同寢是安撫寶寶有效的方法。不自然
都市的刺激(噪音、講話聲、貨車、購物行程、雜務)可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白天的照顧(不能在孩子剛開始變得疲累時上床睡覺,或是刺激太多)可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
社會孤立使母親成為安撫和讓孩子入睡的完全負責者,這對母親來說造成很大的壓力。
忙碌的生活型態指父母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時間很少,有時候甚至需要在孩子睡覺時間還帶著他們活動。
母親在家以外的地方工作,很想跟寶寶玩,因此晚上讓孩子熬到很晚。
父親或母親長時間通勤,下班回家已晚但還想跟寶寶玩,因此晚上讓寶寶很晚才睡。
祖父母妨礙孩子的睡眠常規。
克麗絲汀‧桂樂米諾(Christian Guilleminault)醫師與威廉‧迪門醫師一樣,都是有關睡眠研究的全球領導性期刊的創始編輯,她教我在了解睡眠時需考慮的五大基本原則:
1.睡眠中的大腦並沒有在休息。
2.睡眠中的大腦與清醒時的的大腦以不同的方式在運作。
3.睡眠中大腦的活動和工作都是有目的性的。
4.入睡的過程是學習而來的。
5.提供成長中的大腦足夠的睡眠是必須的,且有助於專注力和較隨和氣質的發展。
睡眠是維持心智靈敏和平靜的動力源,在每晚和每次小睡時,睡眠替大腦充飽了電,睡得好能增加智力,就像舉重能鍛鍊強健的肌肉一樣,因為睡得好能增加你的注意廣度,能夠同時讓你在生理上放鬆並在心理上維持靈敏度,而達到最佳狀態。
在你閱讀此書時會發現,當孩子學會好好睡覺,他們同時也學會了維持最佳清醒度。最佳清醒度也稱為最佳警醒度,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我們常單純地以為人不是醒著就是睡著,但就像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只有白天和黑夜一樣,期間有漸進式的變化—我們稱之為清晨和黃昏,睡眠和清醒期也有一樣的過渡變化。
睡覺的時候,有熟睡和半夢半醒程度的差別;清醒時,也會有精神很好和精神不濟的不同。
最佳清醒度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他可能會昏昏欲睡或顯得極度清醒,如果以上任一種情況持續的時間太長,結果都是一樣的:孩子會變得情緒不好而且出現難以控制的行為,絕對無法自得其樂,或從眼前大量的學習機會中獲得助益。然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我們要如何維持小睡的作息和規律的上床時間?如果晚上寶寶哭著找我而我給予安撫,是否真的對我的寶寶有害?我要怎麼確定睡覺這件事有這麼重要?如果我的孩子哭了,我就是很壞的父母嗎?如果他晚上哭了,是不是代表他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許多父母經常問我的問題。他們也經常提到,不同的文章或書本似乎支持不同的論點,因此他們得到一個結論,也就是既然這個議題如此具「爭議性」,那不如就維持現狀。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睡得不好,而且你不認同本書的建議,請自問你願意花多久的時間等待狀況好轉?三個月?還是三年?如果你認同專家給你的建議,認為你應該在夜晚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那就諮詢這位專家的意見,問他:「何時才會知道我做的方向是對的?」不要無止盡地等待,請參考在英國威爾斯王子綜合醫院(Prince of Wales General Hospital)負責兒童部門的查理斯‧森德爾(Charles E. Sundell)醫師1922年所寫的一段話:「是否能成功地治療嬰兒失眠症,是評估醫師耐心與技術很好的標準。」他同時也寫道:「監護人應該對寶寶不睡覺感到羞愧,這顯示出他們的失敗與監護不周。」所以不要認為對失眠的擔憂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問題。
事實上,近代有關睡眠/清醒期的研究,只是證實了像森德爾這樣細心的醫師在八十年前的發現,他當年寫道:
我們必須嚴格地避免,為了讓一些很晚才造訪的親友探視寶寶,或是為了讓護士可以先完成手邊的工作,而延遲寶寶睡覺的時間。讓已有睡意的寶寶保持清醒會很快地消耗他的精力,讓他變得易怒不安,當你準備好讓他睡覺時,他可能已經過度疲倦而無法安定下來。
習慣的規律性就像是支撐嬰兒健康的船錨,儘管經過短暫的中斷後重新建立常規,也常造成養育過程中耐性的拉鋸戰,孩子可能會有好幾晚強烈的反抗,但只要堅持立場通常可以得到所期望的結果。每個寶寶都是獨特的,他們就像小小的雪花,與生俱來個別的特性會影響其生理活動、睡眠長短,以及哭泣持續的時間。但寶寶們會在一些細微處稍有不同,有些寶寶較易「解讀」,對於餵食和睡眠似乎有較可預期的規則,這樣的寶寶通常哭得少睡得多;規律的寶寶比較能夠自我安撫、容易入睡,當他們半夜醒來時更能不藉外力再次入睡。如果你的寶寶較無規律、常哭泣且不易自我安撫,請不要過度責怪自己,雖然社會風俗會影響你的想法,但這完全是運氣問題。
在某些社會中母親整天抱著小孩,媽媽的胸部隨時提供哺餵與安撫,然而在這種環境成長下的寶寶其不安與哭泣的狀況仍大不相同。做母親的為了應付這種狀況只好增加規律的搖哄或哺餵的次數,她也不期望寶寶離開身邊獨睡,當孩子長大,可能仍會與父母同床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情況無所謂好與壞,只是與大多數西方中產家庭的期望有出入。
不單是寶寶的睡眠有所不同,社會的期望也以不同方式影響父母親的感受。請記得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沒有絕對「對」或「錯」的方式,或「自然」與「不自然」的作法。發展程度較弱的社會在撫養孩子方面不見得比較「自然」和「健康」,就好比番木鱉鹼(strychnine,譯註:由馬錢子所提煉,是一種白色、無嗅、味苦的結晶粉末,其化學物質含劇毒,只要少量即可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跟牛奶一樣是「自然」的產物,但經消化後產生的結果卻全然不同。
大人被寶寶的哭泣和不良睡眠習慣影響的程度,亦反應出自己對於當個「好」父母的期望,你願意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帶著寶寶?或是有時候你也希望能夠把寶寶放下睡覺?
這裡有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沙烏地阿拉伯公主到我的辦公室接受諮詢,同行的還有接受英式訓練的沙烏地阿拉伯小兒科醫師和保母,以及兩位婦人,要與我討論有關皇家孩童的睡眠習慣。這位小兒科醫師說,十九世紀英國貴族很流行有專人照顧孩童,因此就像十九世紀時英國受過訓練的護士一樣,這位沙烏地阿拉伯保母必須隨時抱著公主的寶寶,即使孩子已經睡著,原因很簡單,因為沙烏地阿拉伯護士也有自己的僕人幫她這麼做!這些保母並未接受過良好訓練,卻要負責和養育孩子有關的雜務。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這些員工幫忙照顧孩子,因此必須仰賴自己的照護技巧。如果我們因為寶寶的哭泣或是被無法當個「好」父母的罪惡感所困擾,這將會影響自身成就感,讓我們覺得無法影響自己孩子的睡眠模式,不幸的是,這種想法恐怕會造成未來的睡眠不正常。
睡眠問題不但會中斷孩子的夜晚,也在白天對他造成影響,讓孩子變得精神上缺乏警覺、注意力較不集中,也會使得孩子生理上變得較衝動、過動或是懶惰。當孩子睡得好,他們可以維持最佳清醒度和警覺性,能夠在魅力和幽默下學習和成長;當家長自己缺乏規律、態度不一致或操之過急或者父母間有尚未解決的問題,都會造成睡眠問題,形成夜醒和哭泣。
請不要假設孩子在不同年齡應該要經歷不同「階段」,而這些階段不可避免地會製造一些睡眠問題;事實是在三、四個月以後,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開始學習好好睡覺,這個學習的過程會像學走一樣自然地發生。
壞消息是有些父母會製造出睡眠問題,好消息是父母可以避免睡眠問題並加以矯正。
相較於採用激進手段法(忽略或削弱)的父母來說,傾向採用漸進手段(控制哭泣或漸進式削弱)的父母較常抱怨問題的「復發」。長遠來說,漸進式手段較不易成功的原因在於其所需的時間較長,而且經常會有影響睡眠的自然狀況發生,例如孩子生病或是出門度假。因此用漸進方式重新建立健康的睡眠常規,對父母來說變得壓力很大,可能需要好幾天或幾週,父母親因此感到筋疲力竭,最後只好放棄而變得跟以前態度不一致。而成功採用忽略法的父母則知道,他們離家好幾天去度假或去拜訪親戚,回到家只需一晚就可以恢復作息。
事實上有些父母親常常在堅定和放任間搖擺不定,這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他們常將自己期望的想法與孩子真實的行為混淆,這就是為什麼睡眠日誌對於幫助記錄你做了什麼,以及孩子實際的反應為何,是一項很重要的工具,稍後我會做更詳盡的說明。畢竟,短時間的「成功」只會在你的孩子因為慢性疲倦而秒睡時短暫出現,或者睡眠習慣的改進微乎其微,使得度假、旅行、生病或其他的不規律作息等自然的狀況,持續對依然疲倦的孩子造成衝擊,使得壞習怪持續「復發」,不斷地夜醒或抗拒入睡。相反的,成功地採用激進再訓練計畫「戒癮法」來改善睡眠習慣的父母,可以在沒有任何持續性的負面影響下獲得立即且戲劇性的改善,這些孩子壞習慣復發情況較少,當有自然狀況影響睡眠作息時,也能較快速且完整地恢復。看到這樣的狀況能長時間地「維持」,會讓你更有信心持續嚴格控制睡眠模式,並在需要的時候重複這個過程。
我必須再次強調,父母親及早開始幫助孩子學習好好睡覺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開始得早,就不會有長時間的哭泣以及睡眠問題,不借外力幫助入睡的過程是一種技能,跟其他的技能一樣,教一項好習慣比糾正壞習慣容易。相同的,成功是在一連串的練習後才會到來。
本書裡許多個人的記錄,是各行各業有愛心和細心的父母的親身經歷,應該能夠為你提供一些誘因及早教導孩子健康的睡眠習慣,或是從現在開始立即改正你孩子的睡眠問題,這樣你才能體會到擁有孩子最棒的一點就是—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時刻。有些父母可能需要由專業協助他們建立合理、有秩序的家庭作息,平撫父母間的衝突,或幫助較大的孩子處理既有的睡眠問題;為了維持你幼小孩童的健康睡眠,你必須要有勇氣保持堅定,不要有罪惡感或害怕孩子討厭你或不愛你。事實上,我能提供給你最好的處方,就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以及獲得充分休息的小孩與父母。
惹人憐愛的孩子
母親不會捨得讓他入睡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健康的睡眠能使你的孩子有很大的改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