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自從臺灣省主席黃杰先生於1964年著手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和人才培育以來,隨著臺灣經濟發展,氣候變遷、環境保護與生態棲地保育等意識興起,水土保持以水土資源保育為核心,與時俱進調整內容以營造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互利共存環境,水土保持工程之理解與應用也益形重要。
本書第一版係配合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和水土保持手冊內容撰寫;第二版則是從臺灣水文和地文特性出發,以水文分析和土壤沖蝕之理論分章節闡述泥砂生產、土壤流失,與野溪治理、崩塌地處理、土石流防治、排水系統規劃設計等工程項目,並介紹滯洪池、沉砂池、擋土牆、防砂壩、生態工程、防災工程等設計單元,以及工程規劃設計相關內容,適合專業人員參考使用。
本書第一版係配合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和水土保持手冊內容撰寫;第二版則是從臺灣水文和地文特性出發,以水文分析和土壤沖蝕之理論分章節闡述泥砂生產、土壤流失,與野溪治理、崩塌地處理、土石流防治、排水系統規劃設計等工程項目,並介紹滯洪池、沉砂池、擋土牆、防砂壩、生態工程、防災工程等設計單元,以及工程規劃設計相關內容,適合專業人員參考使用。
目錄
第一章 水土保持概論
1.1 水土保持重要性
1.2 演進與發展
1.3 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範圍
1.4 工程手冊與水土保持手冊
1.5 水土保持法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二章 臺灣地理特性與氣候變遷
2.1 形成
2.2 地形
2.3 工程地質
2.4 全球氣候變遷
2.5 全球暖化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
2.6 全球暖化對於臺灣地區的影響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三章 水文分析
3.1 流域與集水區
3.2 設計洪峰流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四章 土壤沖蝕
4.1 土壤沖蝕
4.2 土砂生產
4.3 岩石之風化 7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五章 泥砂生產量及土壤流失量計算
5.1 集水區土砂生產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六章 野溪治理/坑溝整治
6.1 野溪治理
6.2 整流工程
6.3 防災設施設計
6.3.5 土石流
6.4 蝕溝控制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七章 邊坡穩定與崩塌地處理
7.1 邊坡穩定
7.2 崩塌
7.3 地滑
7.4 防治工程
7.5 大規模崩塌
7.5.2 危險等級評估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八章 土石流防治
8.1 土石流
8.2 土石流發生臨界公式
8.3 土石流流速公式
8.4 土石流防治之規劃目標
8.5 土石流影響範圍
8.6 土石流潛勢溪流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九章 排水系統規劃設計
9.1 地表逕流
9.2 排水系統
9.3 流速公式
9.4 河床阻力
9.5 綜合粗糙係數
9.6 複式斷面
9.7 現地流量量測
9.8 最佳水力斷面
9.9 堰壩水理
9.10 排水溝設計步驟
9.11 主支流匯流之水文分析
9.12 彎道水理、泥沙與工程規劃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章 滯洪池
10.1 滯洪設施種類及適用範圍
10.2 滯洪量
10.3 在槽式滯洪池
10.4 離槽式滯洪池
10.5 抽排式滯洪池
10.6 各項工程單元
10.7 規劃設計原則
10.8 規劃設計流程
10.9 設計洪峰流量
10.10 滯洪池透水保水指標
10.11 滯洪池規劃設計與出流管制、雨水流出抑制設施之關係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一章 沉砂池
11.1 沉砂池種類及適用範圍
11.2 沉砂池設計
11.3 沉砂池設計步驟
11.4 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二章 擋土牆
12.1 擋土牆
12.2 作用力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三章 防砂壩
13.1 防砂壩特性
13.2 防砂壩設計
13.2.1 溢洪口設計
13.2.2 壩翼設計
13.2.3 壩體作用力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四章 生態工程
14.1 生態工法與生態工程
14.2 生態工程發展
14.3 基本原則及考量重點
14.4 目前常見河溪工程影響環境之問題
14.5 道路規劃設計對生態考量之原則
14.6 森林對水土保持功能
14.7 生態工法執行原則
14.8 生態保護計畫
14.9 生物環境影響
14.10 生態河溪工程
14.11 河川評估方法
14.12 生態系統服務
14.13 永續發展目標
14.14 河溪工程構造物常見生態影響
14.15 魚類棲地基本要求
14.16 生態影響評估程序
14.17 工程生態檢核
4.18 研擬減輕對策
14.19 棲地單元
14.20 河溪治理工程生態保育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五章 防災工程
15.1 前言
15.2 洪災與坡地災害
15.3 防災設施設計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六章 工程規劃設計
16.1 基本資料調查與分析
16.2 河床沖淤和河道變遷
16.3 河床型態
16.4 水土保持計畫撰寫
16.5 目的事業水土保持規劃
16.6 生態工法
參考文獻
習題
附 錄
附錄一 計算案例
附錄二 相關表格
附錄三 各雨量站無因次降雨強度公式係數表
附錄四 土壤流失公式
附錄五 降雨沖蝕指數
附錄六 土壤沖蝕指數
附錄七 土壤粒徑分級
附錄八 採樣點曼寧 n 值計算
附錄九 水土保持計畫內容(一般性適用)
附錄十 水土保持計畫格式(含水土保持規劃書)
1.1 水土保持重要性
1.2 演進與發展
1.3 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範圍
1.4 工程手冊與水土保持手冊
1.5 水土保持法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二章 臺灣地理特性與氣候變遷
2.1 形成
2.2 地形
2.3 工程地質
2.4 全球氣候變遷
2.5 全球暖化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
2.6 全球暖化對於臺灣地區的影響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三章 水文分析
3.1 流域與集水區
3.2 設計洪峰流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四章 土壤沖蝕
4.1 土壤沖蝕
4.2 土砂生產
4.3 岩石之風化 7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五章 泥砂生產量及土壤流失量計算
5.1 集水區土砂生產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六章 野溪治理/坑溝整治
6.1 野溪治理
6.2 整流工程
6.3 防災設施設計
6.3.5 土石流
6.4 蝕溝控制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七章 邊坡穩定與崩塌地處理
7.1 邊坡穩定
7.2 崩塌
7.3 地滑
7.4 防治工程
7.5 大規模崩塌
7.5.2 危險等級評估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八章 土石流防治
8.1 土石流
8.2 土石流發生臨界公式
8.3 土石流流速公式
8.4 土石流防治之規劃目標
8.5 土石流影響範圍
8.6 土石流潛勢溪流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九章 排水系統規劃設計
9.1 地表逕流
9.2 排水系統
9.3 流速公式
9.4 河床阻力
9.5 綜合粗糙係數
9.6 複式斷面
9.7 現地流量量測
9.8 最佳水力斷面
9.9 堰壩水理
9.10 排水溝設計步驟
9.11 主支流匯流之水文分析
9.12 彎道水理、泥沙與工程規劃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章 滯洪池
10.1 滯洪設施種類及適用範圍
10.2 滯洪量
10.3 在槽式滯洪池
10.4 離槽式滯洪池
10.5 抽排式滯洪池
10.6 各項工程單元
10.7 規劃設計原則
10.8 規劃設計流程
10.9 設計洪峰流量
10.10 滯洪池透水保水指標
10.11 滯洪池規劃設計與出流管制、雨水流出抑制設施之關係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一章 沉砂池
11.1 沉砂池種類及適用範圍
11.2 沉砂池設計
11.3 沉砂池設計步驟
11.4 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二章 擋土牆
12.1 擋土牆
12.2 作用力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三章 防砂壩
13.1 防砂壩特性
13.2 防砂壩設計
13.2.1 溢洪口設計
13.2.2 壩翼設計
13.2.3 壩體作用力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四章 生態工程
14.1 生態工法與生態工程
14.2 生態工程發展
14.3 基本原則及考量重點
14.4 目前常見河溪工程影響環境之問題
14.5 道路規劃設計對生態考量之原則
14.6 森林對水土保持功能
14.7 生態工法執行原則
14.8 生態保護計畫
14.9 生物環境影響
14.10 生態河溪工程
14.11 河川評估方法
14.12 生態系統服務
14.13 永續發展目標
14.14 河溪工程構造物常見生態影響
14.15 魚類棲地基本要求
14.16 生態影響評估程序
14.17 工程生態檢核
4.18 研擬減輕對策
14.19 棲地單元
14.20 河溪治理工程生態保育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五章 防災工程
15.1 前言
15.2 洪災與坡地災害
15.3 防災設施設計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十六章 工程規劃設計
16.1 基本資料調查與分析
16.2 河床沖淤和河道變遷
16.3 河床型態
16.4 水土保持計畫撰寫
16.5 目的事業水土保持規劃
16.6 生態工法
參考文獻
習題
附 錄
附錄一 計算案例
附錄二 相關表格
附錄三 各雨量站無因次降雨強度公式係數表
附錄四 土壤流失公式
附錄五 降雨沖蝕指數
附錄六 土壤沖蝕指數
附錄七 土壤粒徑分級
附錄八 採樣點曼寧 n 值計算
附錄九 水土保持計畫內容(一般性適用)
附錄十 水土保持計畫格式(含水土保持規劃書)
序/導讀
序
1964年臺灣省主席黃杰先生以「治山先治水」觀念說明水土保持之重要性後,隨即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和人才培育。五十幾年來,隨著臺灣經濟發展,氣候變遷、環境保護與生態棲地保育等意識興起,水土保持以水土資源保育為核心,與時俱進,適時調整工作內容以營造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互利共存環境。從山坡地農牧利用、防砂工程,逐漸融入整體性治山防災、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農村建設和生態工程等工作項目,水土保持工程之理解與應用也益形重要。
本書第一版係配合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和水土保持手冊內容撰寫,第二版之撰寫原則與第一版不同,從臺灣水文和地文特性出發,以水文分析和土壤沖蝕之理論基礎,分章節闡述泥砂生產、土壤流失,與野溪治理、崩塌地處理、土石流防治、排水系統規劃設計等工程項目,接著介紹滯洪池、沉砂池、擋土牆、防砂壩、生態工程、防災工程等設計單元,以及工程規劃設計相關內容。本書廣泛探討山坡地和平地城鄉地區之保水、蓄水和滯洪,以及維持地力,防止土壤劣化等議題。適合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和研究所學生,以及公務員和專業技師參考使用。
感念指導教授於在學期間之諄諄教誨,謹以此書獻給中興大學何智武教授與臺灣大學陳信雄教授。
1964年臺灣省主席黃杰先生以「治山先治水」觀念說明水土保持之重要性後,隨即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和人才培育。五十幾年來,隨著臺灣經濟發展,氣候變遷、環境保護與生態棲地保育等意識興起,水土保持以水土資源保育為核心,與時俱進,適時調整工作內容以營造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互利共存環境。從山坡地農牧利用、防砂工程,逐漸融入整體性治山防災、大規模崩塌防減災、農村建設和生態工程等工作項目,水土保持工程之理解與應用也益形重要。
本書第一版係配合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和水土保持手冊內容撰寫,第二版之撰寫原則與第一版不同,從臺灣水文和地文特性出發,以水文分析和土壤沖蝕之理論基礎,分章節闡述泥砂生產、土壤流失,與野溪治理、崩塌地處理、土石流防治、排水系統規劃設計等工程項目,接著介紹滯洪池、沉砂池、擋土牆、防砂壩、生態工程、防災工程等設計單元,以及工程規劃設計相關內容。本書廣泛探討山坡地和平地城鄉地區之保水、蓄水和滯洪,以及維持地力,防止土壤劣化等議題。適合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和研究所學生,以及公務員和專業技師參考使用。
感念指導教授於在學期間之諄諄教誨,謹以此書獻給中興大學何智武教授與臺灣大學陳信雄教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