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祕密生命
全球25國語言授權,德國亞馬遜2015年度百大選書,《紐約時報》特別跨海專訪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渥雷本將樹木的言語譯為文字,樹木在其筆下綻放光華。
「科學語言去除了所有的情感,讓人們再不能通曉其意,但當我說『樹木孕育著他們的孩子。』每個人都能立刻了解我的意思。」──渥雷本
你知道樹會說話嗎?金合歡樹會彼此警告,提醒同伴在葉子裡散布毒素,把啃食的長頸鹿趕走。你知道樹也怕嫁錯郎嗎?甜櫻桃會阻止同一朵花上的雄花粉和雌蕊相戀,只有陌生的雄花粉才能一探香閨,愛情也才能開花結果。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從小立志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畢業後如願進入德國林務機關任職,因與當局著重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合,十年前辭去終身公務員職務,成為胡默爾小鎮旁一二OO畝原始森林的看守人,並將其轉化為樹葬森林,讓這片歲月靜好的土地,成為自然愛好者最後的長眠之所,也維護森林在接下的一百年裡,不會遭受外來的侵擾。
終日徜徉在綠色世界的渥雷本,用優美恬靜的筆觸與自身的實際經驗,描繪出三十六篇森林裡不可思議的精采故事,細細詮釋樹木生命的華麗與蒼涼,夏浴日光、冬飲霜雪,字裡行間洋溢著發自樹木靈魂深處的寧靜與睿智。若你曾經陶醉於華茲華斯的浪漫詩作,怎能不因此重新愛上樹木,若你不曾真正地邂逅一顆樹,就更不能錯過這一場如詩如歌的森林饗宴。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明鏡週刊》2015年度暢銷書冠軍、長據《明鏡週刊》TOP1四十週
2015年德國最美麗的自然書寫
全球25國語言授權,德國亞馬遜2015年度百大選書,《紐約時報》特別跨海專訪
吳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金恒鏕/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番紅花/作家
蔡明哲/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羅紹麟/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森林學系退休
好評推薦
「令人著迷的書,關於那些我們總是視而不見的巨大生物。」─《世界報》(Die Welt)
「渥雷本只是一名小小的林務員,卻在森林裡發現了全世界。」─《明鏡週刊》(Spiegel)
「渥雷本將靈魂重新還給森林中的樹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讀完本書,人們將以嶄新的眼光看待樹木。」─《自然雜誌》(Natur)
「一場森林摯友的盛宴!」─《圖書雜誌》(Buchjournal)
「下一次森林漫步時,讀者鐵定會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周遭這片綠色世界。」─《科學畫報》(Bild der Wissenschaft)
「學識淵博且引人入勝。」─德國時尚雜誌《Gala》
「渥雷本喚醒了對新生命的嚮往。」─《新奧斯納布呂克報》(Neue Osnabrücker Zeitung)
「迷人的專書!為我們發現身邊那片全然未知的有趣宇宙。」─《綠色和平雜誌》(Greenpeace Magazin)
目錄
專文推薦
閱讀群樹的語態/吳鳴
有樹、就還有希望/李偉文
樹的故事,等您自己來察覺!/蔡明哲
與樹對話的幸福人生/羅紹麟
一、 前言
二、 友誼
三、 樹木的語言
四、 森林社會局
五、 愛
六、 樹木大樂透
七、 就這樣慢慢來
八、 樹木行為手冊
九、 樹木學校
十、 在一起會更好
十一、 高深莫測的水分運輸
十二、 年齡會說話
十三、 橡樹是軟腳蝦?
十四、 生存達人
十五、 是樹?非樹?
十六、 在黑暗的國度
十七、 二氧化碳吸塵器
十八、 木製的氣候調節機
十九、 綠色抽水幫浦
二十、 我的還是你的?
二十一、 社會住宅
二十二、 生物多樣性母船
二十三、 冬眠
二十四、 時間感
二十五、 性格問題
二十六、 生病的樹
二十七、 神說:要有光
二十八、 街頭遊童
二十九、 精疲力盡
三十、 到北方去!
三十一、 超強耐力
三十二、 風暴來襲
三十三、 新住民
三十四、 健康的森林空氣?
三十五、 森林為什麼是綠色的?
三十六、 重獲自由
三十七、 生物機器人?
三十八、 謝辭
結語
名詞對照表
序/導讀
專文推薦
閱讀群樹的語態
吳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這本書寫的不只是一棵樹的故事,也不是一座森林的故事,而是全世界森林的故事。非僅敘述樹的祕密生命,也描繪整個森林裡,所有生命的故事,包括植物、動物和菌類,將森林視為整體的共生結構。
擔任林務員的渥雷本,並非例行植樹、護林、砍伐樹木的執行者,而是以生命來愛護林樹,從樹的角度出發,用三十六篇動人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森林的世界。須彌若芥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原是詩教,可惜我們常常忘記這些,導致四體不勤,五榖不分,只能隨大流去日本看櫻花,對身邊的草木林樹反倒視若無睹。
這本《樹的祕密生命》沒有說教,而是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有若柳敬亭說書,時而令人驚奇,時而令人贊歎。作者是說故事的能手,而這些故事以堅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足堪為自然書寫之典範。作者採用與自然對話的形式,和樹木同呼吸共脈搏,真正體驗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精神。也許我們會用科普著作來看待本書,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非僅以科普的方式書寫,其中的專業內涵尤令人稱道。德文原書固生動活潑,譯筆亦得信達雅之要旨,讀來令人興味盎然。有別於彼得.梅爾(Peter Mayle)《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純以生活感受引人入勝,這本《樹的祕密生命》的學術面向,顯然高明許多,既廣且深。
法國年鑑學派祖師爺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云,不瞭解當代即無以瞭解古代。每年秋天,大學新生入學時,我會在歷史系大一必修課「史學導論」問學生幾個問題。從學校正門上山,過了渡賢橋,左邊是什麼樹,樹下種什麼花;從後校門進來,左邊是什麼樹,右邊是什麼樹;上課這棟大樓,靠山邊植的是什麼樹,山坡上有些什麼樹。這些問題,學生大部分回答不出來。我會告訴學生,歷史學研究非止於文獻考索,更重要的是熱愛生活。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毫無關注,如果我們對草木林樹沒有感覺,那麼,我們如何能對歷史事件能有深刻領會。歷史學研究並非在草原上找一棵大樹,而是在草原裡找一棵不同的草,在森林裡找一棵特別的樹。
有一回,系上同事到研究室找我,興沖沖要帶我去看季陶樓側坡的一棵薊花。可惜當我們抵達時,發現前一天工人剛割完草,薊花也被割掉,光禿禿的根莖,無以辨識。同事彼時遭逢生命之困境,在尋不到出口時,看到了草坡上的薊花。同事說他似乎感覺到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引領他向前行去。薊花是蘇格蘭國花,同事留學愛丁堡,對薊花有著深深的契情,草坡上的一棵薊花,讓他充滿前行的勇氣。
也許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融入草木林樹,群樹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對樹木的瞭解又有多少?過度工具主義的林業政策,讓我們計較著森林的利用,森林的價值,而遺忘了如何與群樹和平共處。所有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作者在書中如此寫道,「離科隆不遠的「國王村森林之友」(Waldfreunde Königsdorf)社團,在參與森林部會的協調訴訟中,就成功地促成了不在當地動用重型機具與不再砍伐高齡闊業老樹的法規。在瑞士的案例中,所有植物都應該被合理對待並可以適得其所地生活的法令,則被推行到全國」。德國憲法明文規定,「在處理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相關事物的過程中,所有生命的尊嚴都必須列入考量」。
唯有我們能從樹的角度出發,方能真正做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而非從人類角度看待一切的草木林樹。藉由渥雷本的眼睛,透過文字敘述,作者以三十六篇精采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樹的祕密生命。並且,邂逅全世界的森林。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寫於景美溪畔
有樹、就還有希望
李偉文/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這是一本太不可思議,也太令人感動的書了!
感動?說不可思議大家應該沒有意見,因為書裡揭露了許許多多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的知識,但是,充滿知識的書會像扣人心弦的戲劇或電影般使我們感動嗎??
沒錯,是感動。那些我們以為很熟悉的樹木,那始終不言不語矗立在大地上的樹木,居然也有情感和記憶,有感覺而且會思考,樹木彼此間會溝通、合作,甚至一起抵禦外侮,這太令人震撼了,但是「樹的祕密生命」卻用詳實的研究證據與作者自身長期的觀察,引領我們重新看見樹木。
雖然每個關心環境,關心人類未來的民眾都知道,也都願意保護大樹,因為樹木不僅提供我們果實木材,其所形成之森林除了穩定氣候、清淨空氣、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還會防止土石流,山洪暴發;一方面使人類免於水災,一方面也使我們免於乾旱之苦。一棵樹木等於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有許多藤蔓、蕨類與蕈類都依賴著樹存活,還有數不盡的微生物、昆蟲、鳥類與哺乳類也都棲息在樹上。我們可以說,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源,也是人類生存的命脈。
除了這些實用的價值之外,許多能欣賞與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仰望一顆巨大的老樹時,心中總會充滿莫名的感動,想到那麼悠久且堅韌的生命,以及庇蔭了多少的生物在此綿延,就會對老樹充滿感激之情。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就曾經這麼寫:「老樹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無須人為的修飾,老樹就是廟宇。」
同時,大樹自古以來就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老樹也像是時光機一樣,讓我們回到往日時光。許多社區或人們的老家旁邊,目前都還有著令人懷念的老樹。在社區裡能留下一棵老樹,就有機會讓人重新感受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真的是非常珍貴的遺產。一個地方會不會形成我們精神上的故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是否充滿了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此,都市裡的老樹,不僅對當下的生活品質有助益,長期上也可以凝聚愛鄉土的情懷。
當然,這些都是以人類本位主義來思考樹對人類的實用價值,「樹的祕密生命」還讓我們真的了解樹跟人一樣,是有知覺有情感有記憶的,是個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就像是有位好朋友多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經驗。
他跟我一樣,也是個牙醫師,不過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登山,也是位高山嚮導,有一年他到大小鬼湖,在原始森林中,看到一顆有如電影龍貓裡的巨木。那時,他突然覺得,能坐在那棵樹下,是這輩子最有福氣的事。所以當晚他就在那裡升起了營火,靠著樹睡覺。睡一睡,突然間醒了過來,看到樹身上發了光,像一顆顆綠色的光球。他還聽到清脆的聲音,像樹的笑聲。「那時候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半,我只覺得很舒服,忍不住站起來往山上走,彷彿有什麼東西在召喚我。」
從那次之後,他就常能在樹身上看到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有時候是光,有時候是影子,有時候是顏色。那應該都是樹靈吧!
他是有名的「抱樹專家」。他抱樹,不只是在感受樹身那古老堅實的力量,還能和樹靈溝通。樹靈向他說出植物的密語,於是我們能夠知道,拉拉山的神木是孤獨苦悶的,「我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的子子孫孫都死了。」目前為止,他所感覺到最好的,是能高安東軍山的巨木群,「他們像個與世隔絕的大家族,但很自得其樂。」
他這種神奇的能力,在一般人眼中難免會有怪力亂神之疑,雖然我一直相信這些應該是真的,因為他不會騙我(也不需要騙我),但對於我們這種太過理性的人來說,多多少少還是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看了這本書,我知道,這的確是真的。
幸好有樹,不僅守護萬物生命,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謙遜地看待這神奇的世界,是的,有樹,就有希望。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樹的故事,等您自己來察覺!
蔡明哲/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學校課堂上,我講述的課程是有關木質材料、木材及木質材料在木建築與綠建築上之應用,從木材的角度來理解樹木的祕密,作者在此書中介紹到樹木是二氧化碳的吸塵器,根據研究,每立方公尺材積平均約可吸存二百五十公斤的碳,也因此常會有人隨口問我說這樹木固定多少碳在木材裡面,而碳亦儲存在枝條、樹幹及根部。如果哪天樹木死了,透過真菌與細菌的分解、處理及排放,它們會再度釋出剛好等量的溫室氣體。這樣子的概念就會出現一種說法,燃燒木頭不就對於環境就沒有影響了嗎?作者從生態系的角度釐清了二氧化碳的問題,更指出近年研究二氧化碳的增加,樹木的生長速度變得更為快速,但是秧苗助長的方式並不會給植物帶來長期的健康
作者在書中有太多樹木的祕密,例如
試閱
剛剛展開林務員的工作生涯時,我對樹木祕密生命的理解,差不多就像肉鋪老闆對動物感受的認識那麼多。現代林業經營的主要目的是生產木材,也就是砍下樹木然後種下新苗,只要翻一下專業雜誌,我們很快就會得到這種印象:一座森林的福祉,似乎只有在它影響到林業經營時才會有人重視。其實林務員平日的工作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也就已經足夠了,只不過在長期的忽視中,他們看待森林的方式也就日漸偏頗。就像當時的我,每天必須忙於評估數以百計的雲杉、橡樹、松樹或山毛櫸樹,根據特性判斷該如何在鋸木廠裡處置它們,以及其市場價值的高低,我對它們的認知,也就不免侷限在這樣的視野裡。
大約在二十年前,我開始為一些遊客籌辦生存訓練活動與長途健走行程,之後還參與了森林樹葬與原始林保留地的相關事務。在與眾多參與者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我修正了對森林的認識。例如那些枝幹彎曲多節、以前總被我歸類為價值低劣的樹木,反而特別能喚醒那些健行者的熱情,我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了,不要只關心樹幹林材的品質,也要觀察樹木那詭譎糾結的根、每棵樹木獨特的生長形態,甚或是樹皮上鬆軟的地衣青苔。我六歲起就已經萌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而今它又重新熊熊燃起。大自然中無數的奇蹟突然為我揭開了面紗,那許許多多我無法解釋又妙不可言的事物。
同一期間,亞琛大學(Universität Aachen)也在我負責的林區裡展開了經常性的研究工作,他們解開了許多謎題,但更多的疑問卻又相繼浮現,這讓我的林務員生活突然再度變得精彩刺激,在森林裡的每一天都像是探索之旅。然而,這也使我從此對森林管理工作,有了不同以往的思慮及考量,因為一旦知道樹木也有痛覺、也存在記憶,而且親樹也一樣與他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就再也無法如此簡單地砍掉一棵樹,或開著大型機具在森林裡到處咆哮壓碾。大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在我的林區裡就完全禁止這種粗暴之舉,如果必須採集某棵樹木,伐木工人會與馬兒小心翼翼地完成這項任務。
一座健康的、或甚至快樂的森林,顯然更有生產力,而這同時也意味著較高的營收。我的雇主─埃佛區(Eifel)的迷你小鎮胡默爾鎮(Hümmel)─也很信服這樣的論點,因此在未來也不會考慮其他的管理方式。如此一來,萬千樹木便可以好好地在這裡休養生息,或許還能透露出更多的祕密,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甫設置的保護區內且完全不受打擾的樹群。我想我永遠不會停止從它們身上學習,僅僅是現在從這些綠蔭華蓋下所發現的,就已經是過去的我無從夢想的。
因此我誠摯地邀請你!一起來分享樹木給予我們的種種快樂。而且,誰知道呢?下次當我們漫步在林間,會有哪些大大小小的奇妙發現。
時間感
秋風吹起時落葉凋零,春日和煦之際則新芽綻放,在地表上我們這個緯度帶的森林裡,這完全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然而,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思考並且觀察這整個過程,就會發現它根本是一大奇蹟,因為要完成這些程序,樹木特別需要一項天賦:時間感。它們怎麼知道冬天即將再臨?或者某段時間上升的氣溫並不只是冬天裡的一個插曲,而是真正宣告春天已經降臨?
溫暖的天氣是樹木抽出葉芽的啟動器。這點聽起來完全符合邏輯,畢竟樹幹裡結成冰的水會因此解凍並可以再度流動。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現象:前一年的冬天愈是寒冷,樹木會愈早抽出葉芽。慕尼黑工業大學(TU München)的研究人員,就在氣候實驗室測試了這個現象,⁴¹他們發現,當一年中理應寒冷的季節卻不夠冷時,山毛櫸樹的枝椏反而會延遲長出綠葉。這乍聽之下完全沒有道理,因為許多其他植物,例如草本植物,便經常在天氣過度暖和的一月開始活躍,它們有時候甚至還會開起花來!媒體裡這類令人驚奇的報導從來就不少。那樹木的反應為何會如此不同?難道是如果冬天的氣溫不降到冰點以下,樹木就不能享有真正放鬆的冬眠,於是春天時它們也就無法精力充沛地開跑?無論如何,在當前氣候變遷的框架中,這個現象對於某些樹種相當不利;不過其他比較不受暖化影響的樹種,則會因為可以快一步長出葉子而掌握優勢。
我們是不是也已經有過太多這樣的經驗,在一、二月分時享受了一小段不尋常的溫暖時光,但卻不見橡樹或山毛櫸樹冒出一點綠芽?它們究竟是從何得知,抽芽的時機尚未成熟?針對這個謎團,目前我們至少能從果樹身上找到一點線索:樹木顯然會算數!它們只有在溫暖的天數累積到超過一定數字後,才會確認狀況並啟動春日模式。⁴²不過,春天之所以是春天,當然不會只依靠溫暖日數的多寡來定義。
闊葉樹葉子的脫落與再生,不僅與氣溫高低有關,也受晝夜長短操控。例如山毛櫸樹就必須等到白晝至少有十三個小時長,才會開始活躍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要完成這樣的判斷,樹木必須具備有某種形式的「視覺」能力。而且很顯然地,能夠具備類似能力的部位,應該就是樹葉。畢竟它們本來就內建有某種形式的太陽能電池,因此對於接收光波來說,等於已經有著最理想的配備。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夏半年這段時間情況的確應該是如此,可是四月時枝椏上卻常常還是光禿一片,葉子根本尚未冒出蹤影!
關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沒有人可以完全解答。然而根據推測,很可能是即使尚未展開的葉芽,也已經具備了與樹葉相似的能力。所謂的葉芽,內部是還在休眠且皺疊擠縮成一團的嫩葉,為了避免水分散失,外部還有褐色的葉鱗包覆。你可以找個機會觀察一下葉鱗,而且最好是在新葉剛要抽出時,把它拿到背光的位置仔細瞧瞧。沒錯,你會發現它是透光的!所以說不定葉子只要能夠感應到一點點光線,便足以記錄白晝的長度,像一些農地上雜草的種子就是如此。對這些種子來說,甚至是夜晚微弱的月光,都已經足夠啟動它們發芽的機制。除此之外,樹幹顯然也具備感應並記錄光線的能力。在大多數樹種的樹皮下,都潛藏著沉睡中的微小葉芽,一旦身邊有哪棵樹木突然不幸死去或倒下,傾瀉進來的陽光便會觸發一些樹種沉睡的葉芽;它們會被喚醒然後綻開,讓樹木可以利用這額外的陽光大禮。
但樹木是如何辨識出,某些較為溫暖的日子並非晚夏時分,而是和暖春日?其實能夠讓樹木做出正確反應與判斷的,是白晝長短與氣溫高低這兩個要素的合併效應。一段時間裡逐漸上升的氣溫代表著春天,逐漸下降者則是秋天——這點樹木同樣也能夠記錄。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的本土樹種像山毛櫸樹或橡樹等,即使在氣候週期完全相反的南半球上也可以適應良好,如果它們要被引進到紐西蘭並在那裡落地生根的話。此外,這也再度證明了一個我們提過的理論:樹木必定具有記憶能力。否則它要如何處理晝夜長短變化的資料,要如何計算氣溫足夠暖和的天數呢?
在一些秋日有著不尋常高溫的溫暖年分裡,我們發現有些樹木的時間感會因此陷入一片混亂。它們可能在九月時就已經鼓起醞釀中的葉芽,有些隨後真的還長出了新葉。然而,任何草率的行為都有其代價,對這些樹木來說,接著可能驟然降臨的寒霜就是最嚴苛的懲罰。剛長出的嫩枝當然還沒發展出較強韌的木質組織,嫩葉又本來就毫無抵抗能力,結果它們將會在寒害之下全軍覆沒,這對樹木而言,自然是令人痛惜的代價。它們不僅折損了所有為隔年春天預備的葉芽,還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再製造一批來替代,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很容易讓它們失去能量平衡,並在接下來的季節裡變得格外脆弱。
樹木不僅在新舊葉的替換上需要時間感。至少還有另一項同樣重要的任務,也需要這種天賦:當樹木的種子在秋日時分落於地面,基於兩個原因,它們最好不要急著發芽露面。首先是弱質纖纖的幼苗沒有時間發展出較堅韌的木質組織過冬,因此常常會凍死;其次是野鹿在冬天的森林裡通常沒什麼東西可吃,這些鮮嫩的新綠自然會成為牠們的盤中飧。因此比較理想的狀況,是耐心等待春天降臨,再與所有其他植物的種子一起發芽。為此,種子必須也要能夠記錄寒冷,而且只在寒冷刺骨的天氣後,若有連續暖和的一段時日,這些樹木的寶寶才敢從防護外衣中探出小腦袋,真正地來到這個世界。
不過,對許多種子來說,要像樹木在抽出葉芽時運用的那種精準微妙的計算能力,其實並非必要。例如橡樹或山毛櫸樹的果實,就常常被松鴉或松鼠埋在好幾公分深的土壤裡歇息,在這底下,只有真正的春天降臨時,它的溫度才會變暖。但重量輕如鴻毛的種子,例如白樺樹的種子,就必須特別留意;它們帶著薄膜狀小羽翼的種子常常直接就降落並在地面停留,因此也存在著隨時突然曝曬在大量陽光下的可能。所以這些小傢伙也必須像它們的親樹一樣聰明,能夠正確地記錄日夜消長,並學會耐心等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