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生態管理學
內容簡介
1.國內首本林火教材
林火對森林生態的影響是多元複雜的,藉由林火行為有助於了解整個森林的影響。幾十年來歐美澳林火生態學家已付出相當努力,作出大量研究工作。而本書即網羅全球文獻,以林學博士背景來詮釋原文內容,編輯出國內第一本林火完整之教科書。
2.分類引導,輕鬆入門
本書分13章,從森林如何起火延燒之火災學理,進而於生態環境形成影響,以及如何進行相關性林火管理,最後探討未來之管理策略,如此方式來進行有序列分析,使讀者具有全新林火國際觀之專業知識。
3.森林消防完美結合
林火為森林生態火燒行為,涉及森林領域及火燒之消防領域,作者為消防人員攻讀森林博士學位,完美結合森林及消防雙重領域。無論於森林生態及林火行為解析上,能作全面性專業深入之闡釋。
4.30年火場經驗,消防本職博士
累積30年火場經驗,進行數十場小規模森林火燒實驗研究,對林火行為有其專業見解,能深入淺出探討不同林火現象,並彙編全球林火文獻,納入相關圖表,力求一本優質之林火學書籍。
林火對森林生態的影響是多元複雜的,藉由林火行為有助於了解整個森林的影響。幾十年來歐美澳林火生態學家已付出相當努力,作出大量研究工作。而本書即網羅全球文獻,以林學博士背景來詮釋原文內容,編輯出國內第一本林火完整之教科書。
2.分類引導,輕鬆入門
本書分13章,從森林如何起火延燒之火災學理,進而於生態環境形成影響,以及如何進行相關性林火管理,最後探討未來之管理策略,如此方式來進行有序列分析,使讀者具有全新林火國際觀之專業知識。
3.森林消防完美結合
林火為森林生態火燒行為,涉及森林領域及火燒之消防領域,作者為消防人員攻讀森林博士學位,完美結合森林及消防雙重領域。無論於森林生態及林火行為解析上,能作全面性專業深入之闡釋。
4.30年火場經驗,消防本職博士
累積30年火場經驗,進行數十場小規模森林火燒實驗研究,對林火行為有其專業見解,能深入淺出探討不同林火現象,並彙編全球林火文獻,納入相關圖表,力求一本優質之林火學書籍。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第1章 森林起火
第1節 起火條件
第2節 起火步驟
第3節 起火機率
第4節 起火含水率與熄滅含水率
第5節 滅火原理
第6節 結論
第2章 森林延燒
第1節 熱傳
第2節 延燒機制
第3節 延燒原則
第4節 有焰與無焰延燒
第5節 結論
第3章 林火環境
第1節 林火氣象
第2節 地形
第3節 燃料理化性
第4節 燃料分類
第5節 燃料型
第6節 綜合討論
第7節 結論
第4章 林火行為
第1節 林火種類
第2節 特殊林火行為
第3節 林火行為參數
第4節 林火行為模式分類
第5節 歐洲林火行為模式
第6節 澳洲與美國林火行為模式
第7節 加拿大林火行為模式
第8節 綜合討論
第9節 結論
第5章 全球林火問題分析
第1節 全球性林火問題
第2節 林火原因
第3節 林火季節
第4節 林火面積
第5節 林火位置
第6節 結論
第6章 起火管理
第1節 起火與人類活動
第2節 驅動起火因素分析
第3節 林火與人口密度
第4節 起火和土地植被之間關係
第5節 燃料對起火的影響
第6節 起火預防管理
第7節 綜合討論
第8節 結論
第7章 林火阻隔技術
第1節 工程阻隔
第2節 自然阻隔
第3節 生物阻隔
第4節 林火阻隔之維護
第5節 生物化防火林帶之阻隔機制
第6節 生物化防火林帶之建置效益
第7節 結論
第8章 林火影響生態
第1節 林火歷史
第2節 林火物理參數
第3節 動植物對火燒的反應
第4節 林火生態影響
第5節 林火與全球氣候變遷
第6節 結論
第9章 林火生態與林火體制
第1節 生態理論下林火
第2節 生態原則
第3節 生態過程
第4節 依賴火與火敏感生態系統
第5節 林火體制
第6節 林火體制分類
第7節 林火類型與林火體制
第8節 林火體制時態屬性
第9節 林火體制空間屬性
第10節 林火體制屬性規模
第11節 林火體制屬性及改變
第12節 結論
第10章 林火體制與林火管理
第1節 林火體制架構
第2節 林火體制驅動因素
第3節 轉變中林火體制
第4節 林火體制地區例
第5節 管理林火
第6節 恢復火燒
第7節 林火管理策略和方法
第8節 林火管理經濟效益與偏好
第9節 林火管理研究需求
第10節 結論
第11章 林地交界面林火管理
第1節 林地交界面易致災性
第2節 交界面林火風險
第3節 交界面識別、描述和圖形化
第4節 交界面林火危險度評估
第5節 交界面易致災性評估
第6節 交界面易致災性管理政策
第7節 交界面林火管理策略
第8節 結論
第12章 氣候變遷與林火管理
第1節 變化中氣候
第2節 氣候、天氣和林火間相互作用
第3節 氣候和植被間相互作用
第4節 林火與植被間相互作用
第5節 不確定性相互作用:我們可預測未來?
第6節 綜合討論
第7節 結論
第13章 未來林火管理與生態系統
第1節 林火生態概念
第2節 改變中看法
第3節 林火改變整個生態體系
第4節 林火管理需以生態為基礎
第5節 需要社會預防適應性措施
第6節 我們從哪裡出發
第7節 改善野地林火管理策略
第8節 林火管理新要求和挑戰
第9節 林火和土地管理的未來
第10節 結論
參考文獻
林火術語(中英文)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自序
第1章 森林起火
第1節 起火條件
第2節 起火步驟
第3節 起火機率
第4節 起火含水率與熄滅含水率
第5節 滅火原理
第6節 結論
第2章 森林延燒
第1節 熱傳
第2節 延燒機制
第3節 延燒原則
第4節 有焰與無焰延燒
第5節 結論
第3章 林火環境
第1節 林火氣象
第2節 地形
第3節 燃料理化性
第4節 燃料分類
第5節 燃料型
第6節 綜合討論
第7節 結論
第4章 林火行為
第1節 林火種類
第2節 特殊林火行為
第3節 林火行為參數
第4節 林火行為模式分類
第5節 歐洲林火行為模式
第6節 澳洲與美國林火行為模式
第7節 加拿大林火行為模式
第8節 綜合討論
第9節 結論
第5章 全球林火問題分析
第1節 全球性林火問題
第2節 林火原因
第3節 林火季節
第4節 林火面積
第5節 林火位置
第6節 結論
第6章 起火管理
第1節 起火與人類活動
第2節 驅動起火因素分析
第3節 林火與人口密度
第4節 起火和土地植被之間關係
第5節 燃料對起火的影響
第6節 起火預防管理
第7節 綜合討論
第8節 結論
第7章 林火阻隔技術
第1節 工程阻隔
第2節 自然阻隔
第3節 生物阻隔
第4節 林火阻隔之維護
第5節 生物化防火林帶之阻隔機制
第6節 生物化防火林帶之建置效益
第7節 結論
第8章 林火影響生態
第1節 林火歷史
第2節 林火物理參數
第3節 動植物對火燒的反應
第4節 林火生態影響
第5節 林火與全球氣候變遷
第6節 結論
第9章 林火生態與林火體制
第1節 生態理論下林火
第2節 生態原則
第3節 生態過程
第4節 依賴火與火敏感生態系統
第5節 林火體制
第6節 林火體制分類
第7節 林火類型與林火體制
第8節 林火體制時態屬性
第9節 林火體制空間屬性
第10節 林火體制屬性規模
第11節 林火體制屬性及改變
第12節 結論
第10章 林火體制與林火管理
第1節 林火體制架構
第2節 林火體制驅動因素
第3節 轉變中林火體制
第4節 林火體制地區例
第5節 管理林火
第6節 恢復火燒
第7節 林火管理策略和方法
第8節 林火管理經濟效益與偏好
第9節 林火管理研究需求
第10節 結論
第11章 林地交界面林火管理
第1節 林地交界面易致災性
第2節 交界面林火風險
第3節 交界面識別、描述和圖形化
第4節 交界面林火危險度評估
第5節 交界面易致災性評估
第6節 交界面易致災性管理政策
第7節 交界面林火管理策略
第8節 結論
第12章 氣候變遷與林火管理
第1節 變化中氣候
第2節 氣候、天氣和林火間相互作用
第3節 氣候和植被間相互作用
第4節 林火與植被間相互作用
第5節 不確定性相互作用:我們可預測未來?
第6節 綜合討論
第7節 結論
第13章 未來林火管理與生態系統
第1節 林火生態概念
第2節 改變中看法
第3節 林火改變整個生態體系
第4節 林火管理需以生態為基礎
第5節 需要社會預防適應性措施
第6節 我們從哪裡出發
第7節 改善野地林火管理策略
第8節 林火管理新要求和挑戰
第9節 林火和土地管理的未來
第10節 結論
參考文獻
林火術語(中英文)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序/導讀
自序
林火是一個重要的生態過程,林火之間的相互作用環境構成林火生態系統。火因子與植被和天氣間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森林在自然界的循環系統中,一般都會有其自身的火因子活動週期,這是自然環境自身的調理,對植被的交替、生物的繁衍等,扮演一種積極的作用。過度的人類干預火因子,會造成林火生態的失衡,如造成樹木的耐火性下降,導致耐火性差的植被被外來入侵取代,改變已有的生態體系。因此,林火生態的研究和管理對於自然迴圈與生態平衡,具有某種程度之重要意義。
火、燃料管理以及瀕臨危險物種的保存和保護,是經常發生衝突而不一致的。物種保護通常意味著排除林火。雖然有困難,但林火管理也存有潛在機會,來幫助保護瀕臨危險物種。控制焚燒的使用,可能為這些物種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因為沒有火的地方已退化了棲息地,或者火不可能自然恢復。在美國加州將林火和燃料管理活動、控制焚燒、人為滅火或林火後復原,予以整合,同時進行保存和保護瀕臨風險物種、棲息地和生態過程。許多處於瀕臨危險物種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如果沒有火來提供直接和長期的生態功能,就可能無法維持或恢復。顯而易見的是,如果火要繼續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就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一角色,並將其納入土地及林區管理上。
現在,儘管盡最大努力繼續人為壓制火燒,但林火的生態作用正在發生變化。由於積聚的燃料,林火會燃燒得更強烈,所以樹木、樹皮等抵抗機制已不夠用。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大規模林火,每年都會威脅到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人類社區。結果,人為壓制預算支出增加了。由於人為壓制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此傾向於促進人類能居住在大片森林邊緣交界面。因此,我們在撲滅林火方面的成功有助於風險擴大,促使對更多林火壓制的需求。而與氣候變遷有關的新風險,包括更乾燥和更熱的條件,預計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本書得以完成非常感謝我的老師呂金誠教授指引,提出許多非常寶貴的意見,讓本書得以更清楚精確地呈現林火管理的思考架構。而國內林火研究前輩陳明義博士、林朝欽博士、呂金誠博士、邱祈榮博士、顏添明博士與黃清吟博士等文獻,其對國內林火研究具一定貢獻,尤林博士更是對林火鑽研精深。倘若本書對教學與實務上有些微貢獻,自甚感榮幸。而在寫作歷程中雖謹慎,內容疏失之處祈請不吝指正。
推薦序
林火,是極為重要與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態系因子,嚴重的火燒固足以摧毀整個生態系,但一般的火燒卻有助於生態系的更新、養分的回歸及部分生物族群的控制。因此,從生態學或林業的專業觀點,我們通常用比較中性的「林火」或「野火」,而罕用「火災」來稱呼它。
近世紀來,人們關於林火的觀點和認知不斷在更新,在1968年英國國家地理雜誌出版了一篇標題為〈森林火災—撒旦的野餐〉之文章;內容敘述了森林大火燃燒席捲了一切,正如撒旦快樂享用他的野餐似的。過了30年以後,國家地理雜誌則出版一篇標題為〈火,為十分重要之元素,且視為一項上帝所賜禮物〉之文章。無論時空因素對火的評價如何?有件事是值得肯定地的,有或沒有人類存在,林火是自然界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林火對森林的影響是多元的,尤其對於生態的影響更是複雜,而藉由了解林火行為特性,有助於了解對於整個森林生態系的影響。近幾十年來,歐美生態學家和土地管理者已非常關心,如何減輕對歷史性林火體制的影響。歐美科學家和土地管理者已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來提高對歷史性林火體制的理解和對其所產生之變化。火燒在生態系統和林火體制動態中的作用,是驅動許多物種棲息地變化的機制。了解林火體制對於評估目前的情況和制定實現土地管理目標的戰略,是至關重要的。今日人類社會正在重新定義土地管理的目標和策略,管理林火體制已成為管理生態系統的一個主要因素,以滿足社會的願望和要求。
在臺灣,林火不僅是我們必須面對限制損害的一種緊急情況,也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工具,實際上也是一個自然生態過程,我們需要了解如何正確使用火,並成功恢復林火生態區域。因此,林火生態管理有其專業深度與廣度,為國內大學森林學系重要生態課程之一。
本書作者盧守謙博士,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勤敏好學者之一,原畢業於警察大學消防系、研究所;進入職場後,累積了極豐富的現場火災搶救經驗,2002年有次到系上拜訪我,談起臺灣雖有部分林火的研究,且大部分均著眼於生態系或林政,卻絕少從消防專業入門者,殊屬遺憾。從廿世紀80年代後,全球已走入了多元化的社會,講求學科的整合;我國教育部也從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學系的整合,這是一個極重要的趨勢,因此我極力推薦他於公餘到森林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為這片空白抹上幾許彩色。而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表現的一切,也確實令人深受感動與讚嘆。盧博士為栽培我國的消防人才,提前自消防崗位上退下來,轉至吳鳳大學消防系任教,累積了足夠的教學經驗。且他本人精通英、日文,為教學需要,閱讀了大量的文獻,感於坊間上專業的消防書籍不多,乃戮力於著作。藉助於豐碩的學識及經驗,在消防書籍上著作頗多,亦深受好評。前年底有次到本人的研究室聊起,有意撰寫一本林火行為的教科書,個人極表贊成。近兩年來,藉其對於林火的專業見解,並解析了大量原文資料,使本書完整結合理論面與火燒行為實務面之內涵,相信本書能使讀者對林火有完整與全面的系統式了解,對於臺灣未來在這一領域必有莫大之助益,故樂以為序!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前系主任呂金誠 教授謹誌
2018年6月
林火是一個重要的生態過程,林火之間的相互作用環境構成林火生態系統。火因子與植被和天氣間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森林在自然界的循環系統中,一般都會有其自身的火因子活動週期,這是自然環境自身的調理,對植被的交替、生物的繁衍等,扮演一種積極的作用。過度的人類干預火因子,會造成林火生態的失衡,如造成樹木的耐火性下降,導致耐火性差的植被被外來入侵取代,改變已有的生態體系。因此,林火生態的研究和管理對於自然迴圈與生態平衡,具有某種程度之重要意義。
火、燃料管理以及瀕臨危險物種的保存和保護,是經常發生衝突而不一致的。物種保護通常意味著排除林火。雖然有困難,但林火管理也存有潛在機會,來幫助保護瀕臨危險物種。控制焚燒的使用,可能為這些物種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因為沒有火的地方已退化了棲息地,或者火不可能自然恢復。在美國加州將林火和燃料管理活動、控制焚燒、人為滅火或林火後復原,予以整合,同時進行保存和保護瀕臨風險物種、棲息地和生態過程。許多處於瀕臨危險物種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如果沒有火來提供直接和長期的生態功能,就可能無法維持或恢復。顯而易見的是,如果火要繼續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就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一角色,並將其納入土地及林區管理上。
現在,儘管盡最大努力繼續人為壓制火燒,但林火的生態作用正在發生變化。由於積聚的燃料,林火會燃燒得更強烈,所以樹木、樹皮等抵抗機制已不夠用。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大規模林火,每年都會威脅到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人類社區。結果,人為壓制預算支出增加了。由於人為壓制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此傾向於促進人類能居住在大片森林邊緣交界面。因此,我們在撲滅林火方面的成功有助於風險擴大,促使對更多林火壓制的需求。而與氣候變遷有關的新風險,包括更乾燥和更熱的條件,預計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本書得以完成非常感謝我的老師呂金誠教授指引,提出許多非常寶貴的意見,讓本書得以更清楚精確地呈現林火管理的思考架構。而國內林火研究前輩陳明義博士、林朝欽博士、呂金誠博士、邱祈榮博士、顏添明博士與黃清吟博士等文獻,其對國內林火研究具一定貢獻,尤林博士更是對林火鑽研精深。倘若本書對教學與實務上有些微貢獻,自甚感榮幸。而在寫作歷程中雖謹慎,內容疏失之處祈請不吝指正。
推薦序
林火,是極為重要與不可或缺的一個生態系因子,嚴重的火燒固足以摧毀整個生態系,但一般的火燒卻有助於生態系的更新、養分的回歸及部分生物族群的控制。因此,從生態學或林業的專業觀點,我們通常用比較中性的「林火」或「野火」,而罕用「火災」來稱呼它。
近世紀來,人們關於林火的觀點和認知不斷在更新,在1968年英國國家地理雜誌出版了一篇標題為〈森林火災—撒旦的野餐〉之文章;內容敘述了森林大火燃燒席捲了一切,正如撒旦快樂享用他的野餐似的。過了30年以後,國家地理雜誌則出版一篇標題為〈火,為十分重要之元素,且視為一項上帝所賜禮物〉之文章。無論時空因素對火的評價如何?有件事是值得肯定地的,有或沒有人類存在,林火是自然界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林火對森林的影響是多元的,尤其對於生態的影響更是複雜,而藉由了解林火行為特性,有助於了解對於整個森林生態系的影響。近幾十年來,歐美生態學家和土地管理者已非常關心,如何減輕對歷史性林火體制的影響。歐美科學家和土地管理者已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來提高對歷史性林火體制的理解和對其所產生之變化。火燒在生態系統和林火體制動態中的作用,是驅動許多物種棲息地變化的機制。了解林火體制對於評估目前的情況和制定實現土地管理目標的戰略,是至關重要的。今日人類社會正在重新定義土地管理的目標和策略,管理林火體制已成為管理生態系統的一個主要因素,以滿足社會的願望和要求。
在臺灣,林火不僅是我們必須面對限制損害的一種緊急情況,也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工具,實際上也是一個自然生態過程,我們需要了解如何正確使用火,並成功恢復林火生態區域。因此,林火生態管理有其專業深度與廣度,為國內大學森林學系重要生態課程之一。
本書作者盧守謙博士,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勤敏好學者之一,原畢業於警察大學消防系、研究所;進入職場後,累積了極豐富的現場火災搶救經驗,2002年有次到系上拜訪我,談起臺灣雖有部分林火的研究,且大部分均著眼於生態系或林政,卻絕少從消防專業入門者,殊屬遺憾。從廿世紀80年代後,全球已走入了多元化的社會,講求學科的整合;我國教育部也從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學系的整合,這是一個極重要的趨勢,因此我極力推薦他於公餘到森林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為這片空白抹上幾許彩色。而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表現的一切,也確實令人深受感動與讚嘆。盧博士為栽培我國的消防人才,提前自消防崗位上退下來,轉至吳鳳大學消防系任教,累積了足夠的教學經驗。且他本人精通英、日文,為教學需要,閱讀了大量的文獻,感於坊間上專業的消防書籍不多,乃戮力於著作。藉助於豐碩的學識及經驗,在消防書籍上著作頗多,亦深受好評。前年底有次到本人的研究室聊起,有意撰寫一本林火行為的教科書,個人極表贊成。近兩年來,藉其對於林火的專業見解,並解析了大量原文資料,使本書完整結合理論面與火燒行為實務面之內涵,相信本書能使讀者對林火有完整與全面的系統式了解,對於臺灣未來在這一領域必有莫大之助益,故樂以為序!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前系主任呂金誠 教授謹誌
2018年6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