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手帳展

那些書店這些人:書店如何形塑文化與生活,獻給書店與書店員的情書

  • 79 442
    56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Goodreads二〇二四年讀者年度之選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客》一致盛讚
◎《科克斯評論》星級評論、《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賣書這行「垂死了少說也有五千年」?!十三則精彩的書店故事,探索書業古怪又迷人的歷史。

從連鎖書店到主題書店;
從百貨公司的附屬書店到獨立書店,
從高雅的經銷商珍本交易到流動書車,
這本書講述了書店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與引人入勝的書店發展史

長久以來,書店一直有它不同於其他任何商店的屬性,書店塑造著自己的讀者乃至作家,也影響著我們讀書的品味、思想和政治觀念,它們帶給當地社區民眾精神食糧的同時又在不斷創建自己的新領域。

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書給一個正確的人,可能會改變這些人的一生。讀者、作家和文學也隨著我們買書的方式和地點被影響著。《那些書店這些人》是一部充滿情懷且引人入勝的美國書店發展史,講述了書店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塑造美國身分方面所發揮的低調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書中,作者艾文‧佛里斯鉅細靡遺地從美國開國之初,富蘭克林創辦的第一間書店開始說起,細數美國歷史上重要的、且別具特色的書店,涵蓋獨立書店、議題書店、連鎖書店,也談及街頭小販與行動書車的樣貌。書店既是文人匯聚之地,也以屢屢犯禁的選書品味引領文化;作者認為最成功的書店不僅僅是賣小說、非虛構和兒童文學,更是當地社群聚集的場所,也因此,許多早期的獨立書店,反而積極打造一個社交空間,並銷售各種可以賺錢維持營運的「副業」,如咖啡、飲品、酒水、食物、藥品,也積極舉辦各種快閃店活動,書店可以是一間博物館、美術館、諮商師的沙發、一間淩亂的英語教授辦公室、祖母的客廳和一間巴黎的咖啡館,所有這些元素都在一家書店裡被呈現。

書中內容取材於口述歷史、檔案收藏、市政記錄、日記、信件和大量採訪,讓讀者對書店這個我們深愛的場所有更深入的瞭解,作者佛里斯帶我們領略了一系列書店的歷史風采,書中也講述了美國圖書銷售發展進程中那些重要的人物,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文青,也分享了兩個多世紀以來書籍如何被行銷和銷售的有趣故事,例如有書店曾經請來一頭三千磅的大象來簽書。

這是一本給書店的情書,從古至今,書店一直是給人帶來愉悅的商店,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界讚譽】
「以充滿活力的筆觸,熱情捍衛書店這個重要、奇怪、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商業文化。」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十三篇精煉的書店與店長小傳⋯⋯佛里斯將當代美國的小型書店視為商業主義的避風港——這裡是凝聚社群的空間,書本也不僅僅是商品⋯⋯在佛里斯的敘述中,書店透過不斷重塑自身而得以生存。」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讀來宛如置身最愛的書店之中⋯⋯沿途遇見諸多奇聞趣事⋯⋯佛里斯彷彿歷史版的印象派畫家喬治‧修拉,將這些精彩細節與軼事精心拼貼,讓點滴史實匯聚成美國書店業及其式微的完整畫作。」
——芝加哥文學雜誌《新城市文學》(New City Lit)

「嗜讀者必將為這部美國書店史沉醉……生動活潑……佛里斯寫出一本知識與娛樂兼具的通俗歷史書。」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引人入勝……獻給書店這個文學聖地及其經營者的真摯情書。」
──《人物》雜誌「本週好書」(People magazine, "Book of the Week")

「精彩絕倫⋯⋯《那些書店這些人》既是獻給這些魔法空間的頌歌;更是一部必讀之作,協助我們理解書店為何始終是美國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何以在社群媒體時代仍深具影響力。」
——《匹茲堡郵報》(The Pittsburgh Post-Gazette)

「書中必有一些片段能喚醒每位書迷的暖心回憶⋯⋯一本值得你珍藏的書。」
──書評網站Book Reporter

「書店往往體現出店長的獨特個性,在這本溫暖慷慨的著作中漫遊美國書店史實為樂事。書中介紹的書店主人皆全心投入、熱情且略帶瘋狂,令我深感共鳴。我們從事的真是門美妙事業。」
——艾瑪.史特勞布(Emma Straub),《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暨「魔法書屋(Books Are Magic)」店主

「身為賣書人,我懷著無比愉悅的心情讀完艾文‧佛里斯的《那些書店這些人》。他筆下的美國獨立書店史,恰如其主題本身——充滿權威、個人色彩且引人入勝。」
——保羅.山崎(Paul Yamazaki),舊金山「城市之光」店長兼出版人

「細膩而深邃⋯⋯艾文‧佛里斯是我們穿梭書店歷史之旅的理想嚮導,他帶來豐富的知識與軼事,並以苦樂參半的筆觸提醒我們:書店何其重要,對我們的文化與社群又是何其必要,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守護它們。」
——茱莉亞‧哈斯(Julia Hass),文學網站Lit Hub「二〇二四年最受期待書籍」(Lit Hub's "Most Anticipated Books of 2024")

【聯合推薦】
小憩|人生觀察粉專主理人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信賢|政大書城經理
洪沛澤|現流冊店店長
洪毓穗|晴耕雨讀小書院店主
馬欣|作家
許俐葳|小說家
解永華|師大白鹿洞店長
詹慶齡|主播、名人書房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作者

艾文.佛里斯(Evan Friss)
是詹姆斯·麥迪森大學(James Madison University)的歷史學教授,著有《輪轉之城:十九世紀九〇年代的單車與美國城市》(The Cycling City: Bicycles and Urban America in the 1890s)和《論單車:紐約兩百年的騎行歷史》(On Bicycles: A 200-Year History of Cycling in New York City)這兩本書。他和妻子(一位書店員)以及兩個孩子(偶爾也充當書店員)住在維吉尼亞州的哈里森堡。

譯者

艾平
台灣高雄人,喜歡為故事服務。譯有《沉睡的殺手》、《佩吉男孩》、《還在暈?Tinder 幹話解讀指南》、《塔羅指引》等。
聯絡方式:iveping@gmail.com

目錄

引言:三生書局定終生
  書店風景:UPS快遞司機
1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書本事業
  書店風景:書的味道
2第一間能「逛」的書店:老街角書店
  書店風景:書店採購
3行動書車:輪子上的帕那索斯
  書店風景:藝術家與女權鬥士
4馬歇菲爾德百貨公司把大象給弄進書店
  書店風景:建築師
5實驗創作的搖籃:高譚書城
  書店風景:貓
6漫步書街內外:岸濱書店
  書店風景:在書店長大的孩子
7倡議與政治的場域:雅利安書店
  書店風景:奶奶
8同志社群的集散地:王爾德書店
  書店風景:召集人
9黑人書店的精神所在:鼓與矛書店
  書店風景:從不消費的客人
10連鎖書店巨頭:邦諾書店
  書店風景:怪人
11戶外淘書的好去處:街頭書攤
  書店風景:打卡牆
12亞馬遜的線上與線下
  書店風景:開店講師
13獨立書店的當代復興:帕那索斯書店
  書店風景:關於書店的書

 致謝
 關於本書的英文字體
注釋

序/導讀

引言:三生書局定終生(節選)
在當今的市場,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獨立書店都是顯眼的存在。不久以前,這樣的店其實還是主流。那時,它們就只是「書店」,無須冠上「獨立」之名。一九五八年,美國約有七二%的書籍銷售來自像三生這樣小型、僅此一間、個人經營的書店。而今,即使把各種稱得上是書店的店全部相加,數量也比過去減少許多。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一九九三年時,全美還有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九間書店(平均每一萬九千二百五十三人就有一間書店),當中涵蓋獨立書店、綜合書店、超大型書店、主題書店,以及營收一半以上來自書籍的店家。然而,到了二○二一年,這個數字銳減至五千五百九十一間(平均每五萬九千二百八十三人才有一間書店)。如今,最大的書商甚至不再是書店,而是亞馬遜。若論實體店家,排名前兩大的書商竟是好市多(Costco)和目標百貨(Target),兩個同樣沒人會當它們是書店的地方。無論是獨立經營或企業體系,無論在紐約還是新墨西哥,書店都在消失。如果書店是一種動物,早就列入瀕臨絕種名單。
書店或許是瀕臨絕種的空間,卻也是強大的存在,只是它們的力量被古色古香的店面、穿著開襟毛衣的店員等揮之不去的形象遮蔽了。在對的時機將對的書放進對的人手中,足以改變一個人甚至許多人的人生軌跡。我們如何買書、在哪裡買,對讀者、作家乃至文學本身都影響甚鉅。普立茲獎得主小說家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稱三生是他的「心靈聖殿」,是「每當我需要找回創作小說的意義與價值時,最可靠的地方」。
書店不僅塑造我們每個人的品味、觀念和政治立場,也經常創造意想不到的驚喜。發生在書店的奇妙緣分多到讓托比忍不住拿本子記錄下來。好比說有一次,顧客來問某本書,結果那本書的作者恰好就站在旁邊。一九九七年,加州愛墨里維爾(Emeryville)的博德書店店員也做過同樣的事。他們在線圈筆記本上記錄下書店裡的溫馨時刻(脖子上掛著相機的小男孩邀請熱心的店員加入他們的家族旅行)、難纏的客人(堅持現在立刻馬上要拿到法文原版《小王子》的「奧客」),以及可怕的顧客(「一個長得像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美國恐怖分子〕的人想知道數學書在哪裡。我慢慢領他過去」)。
書店也刺激了我們的感官。生活中有書很重要。社會學家發現,一個人若從小在充滿書籍的環境中長大,即使只是物理上的親近,就能賦予我們終生受用的智慧。書籍給予我們溫暖與安慰,是精神的避風港。難怪現在社群上有這麼多的帳號都在經營所謂的「書籍美照」(book porn),例如分享書店或圖書館頂天立地的書架場景,或是幽靜小巧的木質書房。與此同時,書籍也被賦予某種近乎神聖的光環,讓人難以想像隨意丟棄它們。這也是為何走進書店經常讓人有步入老教堂之感。
書店的力量不僅僅來自書籍、建築空間和店員,顧客也是為書店注入靈魂的關鍵。這些既非住家、也非工作場所的「第三空間」,是人們獲取知識、與他人互動、形塑政治觀點及交流文化的重要場合。書店不只凝聚本就存在的社群,也孕育新的連結。書店雖說是店,但本質上更像是公共空間,是人們得以相聚碰面的所在。誰都不必花錢就能進入書店。人們去書店往往只是圖一個陪伴。約翰.藍儂(John Lennon)遇刺那晚,是三生書局開業以來最擁擠的一天。
比起酒吧或咖啡館,書店更容易讓人一不小心迷失其中,讓人藉由書本逃離現實。書店每招呼一位健談的顧客,就會庇護另一位寧可獨處的讀者。他們想在人群中一個人待著,感受書的分量,聞一聞紙本書特有的氣味,品味慢下來的時光。
書店既是文學的遊樂場,也是一門賺錢的資本生意,有時前者更明顯,有時後者更重要,更多的時候似乎卡在兩者之間。就連明擺著想賺錢的書商,也常得假裝事實並非如此。有時,微薄的利潤反而成了值得驕傲的事。一九八八年的電影《愛在德蘭西》(Crossing Delancey)中,一位角色向「紐約最後一家真正的書店」舉杯致敬,感嘆這座城市已經被那些「乾淨、高得離譜、一心只想賺錢」的新型書店占領。做生意是冰冷的、錙銖必較的,書本則溫暖而無價。「書市」這個概念本身似乎天生就自相矛盾。一八二一年,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寫信給繼任者麥迪遜(James Madison)時,稱書籍為「資本」,而非「純供消費」的產品。一百五十年過後,三生書局創辦人想像中的書店也更像是「客廳」,而非商店。

◄◊✶◊►
一般而言,書本上架的路徑大致相同。作者完成作品後尋找經紀人,經紀人將書稿賣給出版社編輯,出版社則負責編輯、包裝、行銷,並將書籍鋪給通路,通路再轉售給讀者。關關都站著守門人。作者得先說服經紀人,經紀人得說服編輯,編輯得說服行銷部的同事,行銷得去說服通路,通路則得說服顧客。
即使進入AI時代,親手推薦和口耳相傳仍是無可取代的根本途徑。當令人信賴的書店店員(全天下這種店員不只米莉安一個)告訴顧客一定要買這本書,顧客往往就會照做。如今,隨著市面上出版的書比任何時候都多,書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慧眼挖掘。書島、書架、照明和店員的引導,都會影響讀者的選擇。顧客心裡想著某本書走進書店、離開時卻拿著另一本的情況,在實體書店的發生率是亞馬遜網站的兩倍左右。儘管電商知道你是誰、住哪裡、過去買過哪些書(以及哪一牌的電動牙刷),地方書店依然是不容忽視的意見領袖。
書店到今天還沒絕跡,某種程度上簡直是奇蹟一樁。許多專家曾斷言書店早就沒救了,就連開書店的人自己也這麼想。一位書商就曾開玩笑說,賣書這行「垂死了少說也有五千年」。這句話說於一九六一年,也就是後來許多書商口中的黃金年代。事實上,在這行工作的每個人,似乎人人心中都有一段剛入行時的「黃金年代」。
十九世紀的書商擔心公共圖書館會毀了他們的生意。到了二十世紀,大魔王變成收音機,接著是電影,然後是電視,再來是口袋版平裝書,最後是超大型連鎖書店。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子書和亞馬遜成了最大的生存威脅。認為圖書產業岌岌可危、甚至已是風中殘燭的態度,向來是這個產業的常態。一八八七年,美國最老牌的出版商之一亨利.霍特(Henry Holt)就曾感嘆:「書店早已滅亡,至少不再是真正的書店,都變成了玩具店和冰淇淋攤」,只是假扮成書店罷了。一九三○年,新聞工作者兼作家孟肯(H. L. Mencken)著急地問:「該怎麼救救可憐的書商?」他預言書商最後要不淪為私酒販子,要不更糟,跑去當整脊師。一九五二年,芝加哥克羅克書店(Kroch's)的創始人阿道夫.克羅克(Adolph Kroch)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書店還有救》(Bookstores Can Be Saved),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書店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提出十四條拯救方案,但全部石沉大海。
儘管如此,書店還是活了下來。甚至,對於那些支持個性化、在地化、獨立經營的人,相信道德消費的人,渴望被書本環繞、和真人聊書的人,以及重視網路購物所缺少的那股人情味的人來說─書店的生命力從未像今日一樣強勁。

試閱

4馬歇菲爾德百貨公司把大象給弄進書店(節選)
一九一六年,於芝加哥舉行的美國書商協會大會上,哈娜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商齊聚一堂,一邊享用開胃小點、春季羔羊、法式青豆和薄荷雪酪,一邊聆聽產業簡報和一場探討女性角色的演講。該名講者宣稱,賣書這行看重的是完美的調和:一匙宜人的個性、一劑正確的心理洞悉,再加上一份直覺─全都是經常被視為女人天性的特質。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經營書店與母職難以兼顧。因此幾年後,當瑪塞拉.伯恩斯結婚,成為瑪塞拉.伯恩斯.哈娜時,人人都以為她會退休。她卻沒這麼做。
哈娜確實曾於一九一七年短暫離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跟著紅十字會被派往巴黎,投身為期十一個月的戰地工作。那些傷兵都很欣賞她的幽默感,當然還有她帶去的甜甜圈。但那段經歷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閱讀對士兵的重要:「那些負傷的、生病的、甚至幾乎沒救的男孩子,竟然還奮力翻著歐.亨利(O. Henry)的書,一頁頁讀下去。」
返回芝加哥後,有一次,哈娜去逛了一場辦在體育館的汽車展。逛著逛著,她心想:書比車有趣多了。何不辦一場書展呢?到了這時,九樓的高層已經學會相信哈娜的直覺。於是,他們撥出一萬美元,讓她在一九一九年十月舉辦為期五天的書展。公司花錢打了廣告,並於書區設置了四十六個八英尺高的出版社展位,每個展位配有一張桌子、一盞鋼琴燈和鮮花。雖然出版社之間本為競爭對手,起初對合作參展表示懷疑,但這股敵意最終仍屈服於現實考量。達波戴出版社(Doubleday)展示了秋季新書和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手稿,哈潑出版社(Harper)搬出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原稿,Little Brown出版社則策劃了一場《小婦人》展,直接把作者奧爾科特的書桌搬到現場。此外,各家出版社也邀請作者前來親自簽書、與讀者交流。他們很快便意識到其中的價值:「作者變得更加真實可親。」
書展還沒落幕,就已被《出版人周刊》盛讚為空前盛事。隔年的活動吸引十萬人造訪,還精心針對不同族群策劃了最適合的藏書組合:醫師、工程師、音樂愛好者、「勞工」(多為經典作品,作為自我啟蒙之用)、時髦女性(「開本窄小、設計優雅的小冊子,以鮮豔或柔軟的皮革裝幀,專為淑女的手所設計」)。書區內甚至以自身為範,搭建了一間「模範書店」。類似的書展很快在其他城市出現,連倫敦的哈洛德百貨(Harrods)也響應辦理。
哈娜與她的團隊最擅長的就是打造一場表演,以及不斷調整陳列:「保持絕對的靈活是我們部門向來奉行的準則。」每張桌子都裝有滑輪,貨品也經常更新,而且這些反覆的調整必須看起來「毫不費力」。
一九二二年,圖書部門以「春意」為主題,主打運動、花卉、蔬菜、鳥類與犬類相關書籍。除了幾根大柱子以及從白色天花板垂吊下來的球型燈具外,整個書區宛如一座戶外花園。主通道兩旁,書本像花圃的泥土般簇擁著繡球花。鳥類標本高踞在一座座書本堆起的小山上。隔年,哈娜以「改編成電影的書籍」為題策展。電影不光是圖書的競爭對手,更是曝光的大好機會。整座書區被改造成一間大戲院,設有巨型銀幕和舞臺簾幕,四周張貼著電影海報。現場展示著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在《羅賓漢》(Robin Hood)中穿過的盔甲,以及辛克萊.路易斯小說《大街》改編電影中的街燈,以紙雕的形式重現。路易斯是哈娜的好友,曾寄給她一張一次包辦了「聖誕/新年/復活節/贖罪日/哥倫布騎士團(Knights of Columbus)的節日賀卡」,還在一九一九年的一篇短篇小說中,以她的名字「瑪塞拉」為一位角色命名,以表敬意。
聖誕節前幾周,三樓的人潮幾乎滿到失控。全國各地書店十二月的營業額是其他月分平均的三倍之多。圖書部雇用了一百名臨時工讀生以應變預期的人潮。禮品包裝是免費的─並以一絲不苟著稱。
無論什麼季節,菲爾德百貨都會舉辦作家講座和簽書會,這些活動已成為哈娜為書店打造的招牌。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在林肯誕辰當天在店裡幫他為這位前總統寫的第一本傳記簽名。葛楚.史坦拒絕演講,但願意簽書。海軍上將柏德(Admiral Byrd)出版《小美國》(Little America)時在此舉辦簽售會,現場的人潮之洶湧(共售出二千五百本),連柏德上將都表示很想「回歸南極那片寧靜與舒適的懷抱」。
等作家簽完書、顧客都離場之後,哈娜會邀請文人雅士移步辦公室,來場私密小聚。特別來賓會坐在最體面的椅子上,在地作家、書評人,以及幾位哈娜欽點的同事圍坐四周。糕點由百貨內的茶室提供,哈娜則設法弄來酒水(即使是禁酒令期間也難不倒她)。眾人一邊享用美食佳釀,清潔人員一邊在外面收拾圖書部門,幫書島蓋上防塵布單,將書「哄睡」。聚會通常會一路延續至她在亞斯特街的家,距離百貨公司約一點五英里。她家堆滿了作家親簽的初版書(都是出版社寄來的聖誕禮物),還有狗。許許多多的狗。
哈娜的成就為她帶來了相當大的權力。她嫌留聲機區太吵,維克多留聲機(Victrolas)就撤了;她抱怨擦鞋攤太臭,擦鞋攤就消失無蹤。百貨公司總裁笑稱,他非常願意「滿足任何女士的心願」,只要對方名叫瑪塞拉.哈娜。一名書店店員表示:「我們的部門就像座自成一派的孤島,沒人能指指點點。」
在菲爾德百貨,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預算、自己的損益表和自己的採購人員。某種程度上,菲爾德百貨的圖書部門就跟獨立書店一樣運作,只不過多了隸屬商業帝國的優勢。大部分的小書店既沒有空間、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請來世界知名作家,也難以提供顧客如此廣泛的選擇。在菲爾德,幾乎每本書都有一席之地。既有十美分的書,也有四十美元的書。還有一座藏書六千冊的圖書館,每本書每天的租金只要三美分。「就像一座城市能容納各式各樣的人,一間店也能和各式各樣的人做生意,」哈娜斷言道。
其他書店要送貨,得由店員抽出時間親自跑腿,而不是配有馬匹的專業送貨團隊(後來變成了車隊)。小型書店也許願意讓熟客賒帳,但菲爾德可是在一九二○年代末就已為十八萬名顧客提供記帳購物的服務。此外,圖書部還有一份超過十萬人的通訊名單。一九二九年,這些顧客收到了一份一百零五頁的圖書型錄,內容不僅適合各類讀者:包含男孩、女孩、主婦、園藝愛好者、古董收藏家、橋牌玩家、音樂家和旅人,商品類別也包羅萬象:傳記、歷史、小說、詩集、宗教、食譜、喜劇、經典、軍事、精裝書、禮品書、藝術和設計。這份型錄還不包括單獨成冊的聖誕特刊,以及另一本專為兒童準備的七十三頁書單。男孩該讀《大地英豪》(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女孩要讀《小婦人》。《灰姑娘》則是人人必讀。隨著型錄和傳單一同附上的,是預付郵資的回函明信片。顧客只需在想要的書名旁打勾,就是這麼簡單。
此外,菲爾德也聘有專業的櫥窗設計師,負責打造精美絕倫的街道櫥窗(星期日會用布遮住),同時握有龐大的行銷預算,常在主流報紙上刊登半版廣告,並發行一本免費的雙月刊《當季時尚》(Fashions of the Hour)。月刊典型的文章包括「適合南北兩地的重點帽款」,以及備受歡迎的固定專欄「在店裡散步時注意到的那些小事」。報導印第安納藝術展的文章旁邊會順帶列出與該州有關的書籍(全都能在三樓買到)。廣告菲爾德旅行社的服務時,則會搭配以法國、義大利、印度和埃及為背景的小說清單。得益於哈娜的人脈,雙月刊不乏知名作家投稿。艾蜜莉.波斯特(Emily Post)†為雜誌撰文,克里斯多夫.墨里也是,他在一九二六年貢獻了一篇短篇小說《愚蠢的魔術師》(The Stupid Magician)。哈娜禮尚往來,為墨里的一本書送上推薦語:「每個六十歲以下的好孩子」都該買一本。
她的背書越來越有分量。一九二一年,《紐約時報》的一則廣告誇讚某部小說「贏得了瑪塞拉.伯恩斯.哈娜的芳心。她是馬歇菲爾德圖書部門的主管,也是全美最敏銳的書籍品鑑人。」渴望獲得一紙出版合約的作家紛紛向她求助。有人聲稱,「只要/唯有哈娜夫人一聲令下」,出版社就會/才會照做。還有作家曾經請她代為解決自己與出版社的糾紛,糾紛的起因是出版社堅持使用他不中意的扉頁。他也承認這種請託可能被視為「冒昧之請,但這正是您在這一行身居要職必須承擔的代價。」
要是哈娜認為某本尚未存在的書會有市場,她就會想方設法讓它誕生。她曾說服一名友人撰寫旅遊指南,一九二八年自己也在編輯的協助之下寫了一本《一百則謎語和一百零一件該做的事》(100 Riddles and 101 Things to Do)。次年,她又寫了《一百條禮儀要點和一百零一條禁忌》(100 Points in Etiquette and 101 Don'ts)。
這個圖書部有時甚至兼任出版商。它推出的作品包括克里斯多夫.墨里的一本小書《給莉歐諾拉的信》(A Letter to Leonora),改編自一七一一年《旁觀者》(Spectator)雜誌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在文中透過一名女性(「莉歐諾拉」)的書架來點評她這個人。這本書以手工英國紙印製,是一部向書店和從業人員致敬的作品。「讀者是否曾想過,書商的工作有多困難?……他們得及時滿足客人的需求,不僅要端出時下流行的特調,還得常備最稀有的陳年佳釀。」墨里呼籲讀者:「多一點探索精神……最重要的作品往往最害羞。」只要讀者敢於探索,便會感受到書店真正的魅力,愛上那些「魔幻之地」。菲爾德為他的這部作品支付了三百美元。他拿這筆錢買了一輛福特汽車。
哈娜的地位與權勢讓她與出版社的關係非比尋常。簡言之就是,出版社需要她。理查德.L.西蒙(Richard L. Simon)回憶起創辦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的日子時,曾提到與哈娜的合作。西蒙原本是賣糖和鋼琴的,後來,他靠著一本填字遊戲書進入出版業。這是一步大膽的棋。儘管填字遊戲很受歡迎,但當時市面上還沒有相關書籍。哈娜答應下訂一千本。「在瑪塞拉還沒下訂單以前,我還不敢說我們真的抓住了什麼大商機,」西蒙回憶道。得到她的訂單「就跟獲頒國會榮譽勳章差不多」。
克諾夫出版社的聯合創辦人阿爾弗雷德.A.克諾夫(Alfred A. Knopf)也有同感。儘管他已將大部分的銷售業務委派下屬處理,仍親自經營幾個重要客戶。他會搭乘二十世紀特快車(Twentieth Century Limited)前往芝加哥,為他最新出版的凱瑟小說拿下二千五百本的訂單。他讚揚哈娜「將馬歇菲爾德百貨的圖書部門變成全國最傑出的書店之一─這可不簡單,畢竟那部門不在一樓」。確實,正如《成功的書店》(The Successful Bookshop)這本寫給準書商的小指南所指出,就連真正的愛書人,也不太願意爬樓梯、穿過一堆亞麻製品、毛毯和高級雜貨去買書。
小型書店的店主開始憂慮菲爾德日漸坐大的勢力,對於百貨公司普遍以折扣銷售並將書籍商品化的做法表達不滿。然而,在他們心懷不滿的同時,小型書店仍密切關注菲爾德的動向。要知道,當哈娜下訂一千本《烹飪的樂趣》(Joy of Cooking),她不是在猜測市場風向,而是在創造市場風向。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書商協會年會於一九二五年重返芝加哥時,哈娜並沒坐在觀眾席中品嘗雪酪,而是作東接待與會者喝下午茶,帶他們參觀全美最著名的圖書部門。隔年,美國書商協會授予她榮譽會員資格,表彰她打造了「偉大的書籍銷售據點」。
哈娜引以為傲。她和她的員工─和其他書店同業一樣─始終相信,自己的工作背負著更高的使命,遠不只銷售數字那麼簡單。「說到底,我想我們確實覺得自己比百貨公司裡的其他人更高人一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33108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7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