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人才學:前惠普經理人談惠普經驗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擁抱變革,成為草原上的獅子
1939年創立的惠普公司,如何基業長青,成為全球最大電腦公司?
25位傑出經理人暢談惠普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經驗,亦是絕佳企業治理典範。
在台灣的外商公司中,惠普與台灣資訊產業的互動特別深,不僅創業的人才很多,進入本土企業工作的專業經理人也很多,影響層級及面向都很廣泛。 惠普經理人的傑出表現,不僅來自客觀的環境條件,而是獨特的企業文化。
惠普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把企業文化注入惠普人的思想與行為,給予信任與授權,讓他們真心為企業打拚。惠普風範的成功,在於完成了文化教養及信任授權,讓這群專業經理人深信,這樣的企業文化也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得更好,即使要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與協調。也因為惠普人準備好最基礎的扎根功夫,就能夠在機會降臨時,緊緊抓牢,攀上高峰。
  
《惠普人才學》專訪25位前惠普經理人,暢談他們的事業發展與管理經驗談。對於關心外商及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人來說,書中分享了許多企業發展與生涯規畫的心得與啟發,可以作為華人地區發展資訊產業的教材,也是一般讀者個人學習及成長的最佳見證。
                        
					
				1939年創立的惠普公司,如何基業長青,成為全球最大電腦公司?
25位傑出經理人暢談惠普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經驗,亦是絕佳企業治理典範。
在台灣的外商公司中,惠普與台灣資訊產業的互動特別深,不僅創業的人才很多,進入本土企業工作的專業經理人也很多,影響層級及面向都很廣泛。 惠普經理人的傑出表現,不僅來自客觀的環境條件,而是獨特的企業文化。
惠普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把企業文化注入惠普人的思想與行為,給予信任與授權,讓他們真心為企業打拚。惠普風範的成功,在於完成了文化教養及信任授權,讓這群專業經理人深信,這樣的企業文化也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得更好,即使要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與協調。也因為惠普人準備好最基礎的扎根功夫,就能夠在機會降臨時,緊緊抓牢,攀上高峰。
《惠普人才學》專訪25位前惠普經理人,暢談他們的事業發展與管理經驗談。對於關心外商及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人來說,書中分享了許多企業發展與生涯規畫的心得與啟發,可以作為華人地區發展資訊產業的教材,也是一般讀者個人學習及成長的最佳見證。
目錄
						第一篇本土創業家
1.科技人也能改變社會——張明正
在惠普時,新進員工被要求先去看車庫,我當時並沒有什麼感覺,後來創業才知道文化這麼重要。企業文化要能夠被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都接受,得要建立一套普世都能接受的價值,包括對產品的創造、對客戶的價值以及對員工的公平對待。
2.花為何美?因它一心地開——柯文昌
回想在惠普的日子,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惠普的文化不是教條,而是兩位創辦人身體力行創造出來的企業核心價值——認為每個員工都會做最好的貢獻,所以尊重並相信每個人,也因此造就了惠普文化。
3.誠實、開放與全球化是企業最重要的精神——劉克振
說起惠普之道,其實,我應該是長期努力推展、貫徹執行惠普精神的人。在公司經營理念上,誠實、踏實、人本經營,與創新全球化的理念最讓我心儀,讓我在創業時就立下志向,要把研華做到跟惠普一樣。
4.因為自由 所以敢於開創——束崇萬
所謂的「惠普之道」,我覺得就是一種尊重人的態度,所有的員工都會自動自發地工作,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而且惠普願意給員工犯錯的機會,會不斷鼓勵員工,讓他們不斷地嘗試。
5.馮竹健——突破職業生涯最大的成長曲線
在惠普工作的那段時間,我們有很多機會在不同領域歷練。在公司提供機會,經過甄選過程及個人興趣,就有機會換個領域做做看,很多人平均兩、三年就換一個位置,因此,每個人都練就一身的經驗與功夫,而且非常札實。
6.相信每個人——曹約文
我相信惠普訓練員工的方式,對企業整體發展是有助益的,因為「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如果用心去訓練員工,他就有可能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我堅持自己培養人才,除了薪水外,應該給員工更多的訓練,以面對未來挑戰。
7.服務至上是事業的基礎——鍾祥鳳
惠普經驗對我創業幫助最大的地方在於,惠普精神所強調的服務至上、奮鬥不懈與堅持到底。把服務當成與客戶建立長久關係的基礎,以服務為主要訴求,不把利潤擺在第一位。
8.台灣要尋找下一個優勢產業——張堂楨
惠普尊重員工、公平公正與當面溝通的核心價值觀是眾所皆知的,不過身處其中時,才能深刻體會到,惠普真的是一家非常表裡一致的公司,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核心價值觀永遠不變,也都落實到每個人身上,讓大家有共同信仰,為公司奮鬥。
9.以人為本的成功之道——陳翼良
我在惠普學到「成功要跟員工分享」的觀念,所謂分享不只在金錢上,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平等、互相尊重的方式對待員工,能讓他們備感窩心並產生認同感,若能與員工分享努力成果,他們也會更了解經營者的經營理念。
第二篇專業經理人
10.台灣走向國際的罩門——林樂基
台灣企業要朝國際市場發展,在外派人才時,應該派一流人才出去,同時,最好一次派三個人,才能保證文化與系統可以完全移植。如果沒有找到幾位在國際間受尊敬的人才出去,連英文溝通能力都不好,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
11.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程天縱
企業的內部文化、決策與核心價值,就好比洋蔥一般,由內到外,一層層地規範著公司員工行動的依據。最裡面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與信念,第二圈是遠景與策略,第三圈為政策與常規,最外層則是決策與行為。
12.擁抱變革,成為草原上的獅子——孫振耀
二○○二年五月八日,惠普宣布和康柏合併,當時,我就跟中國惠普的員工及媒體說,我們要證明誰才是真正的藍色巨人。我很高興在任內就能夠看到中國惠普超越IBM中國,惠普全球也超越IBM全球,完成了我個人的心願。
13. 從HP Way到Internet Way,再到My Way——何薇玲
外界都說,為何我在經歷那麼多次併購案後,常常能夠坐上大位?其實,每次的企業合併,我都在找代表成長這邊的人。不論到那個公司都一樣,只要你能讓整個公司向上提升,就一定會被重視。
14.效率與人性兼顧——杜家濱
人,同處一個環境,一定會有競爭,但惠普更鼓勵同儕,不僅有工作上的同儕,也有學習上的同儕,這也是人性管理的一環。而且,惠普會挑選培訓老師,為後進員工傳授知識,一方面加強經驗傳承,另一方面,更能將惠普文化保留下來。
15.企業經理人三大致勝祕訣——楊紹綱
成功的主管要能找出最重要的幾件工作,投入足夠資源來確保這些工作完成,更重要的是,他要能排除一些似乎該做但其實卻是不重要的工作,以免分散力量而影響重要工作的完成。
16.惠普之道 vs.微軟文化——范成炬
微軟會花時間尋找合適的人才,但不會花時間訓練員工,因為公司成長很快,必須直接上場打仗,沒有多餘時間訓練人才。相較之下,惠普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公司會依照員工特性施以不同訓練,讓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7.離開安逸區,面對挑戰——詹文寅
安逸對成長是沒有貢獻的。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所以要學習接受挑戰,無所畏懼。不是因為遭遇挫折後才考慮換公司,而是要衡量是否有前景,能否有貢獻,能否從中得到最大滿足感,做為換工作的依據。
18.從交響樂團到爵士樂團——白崇亮
任何人在尋找工作時,總是希望找到一個尊重、開放與自由的工作環境,而且在工作時每個人都可以受到重視,讓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創造自己的價值,並和周遭有連結,產生一種歸屬與認同。我想,惠普當時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9.人性化管理的力量——陳秋銘
很多人問我外商的營運模式是否適用於台灣本地的廠商?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主要理由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談,第一是目標管理,其次是對員工坦誠溝通,第三點則是人才的培育。
20.從惠普到國巨,彎下腰、蹲下去——黃峻樑
幾乎沒有外商能夠有台灣人的速度、專注、負責任,所以我現在做的事,就是把兩套方法合在一起。IBM成立一百年、惠普也經營了八十年,這些美國大公司走過的路,台灣企業也正在走。
21.惠普十年,我人生最重要的學習與資產——何春盛
我在惠普的職業生涯雖然只有短短十年,可是惠普卻帶給我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資產。雖然離開惠普已經近二十年,可是我還是會很驕傲地告訴所有的朋友,我在惠普服務了十年,那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22.信任為企業文化的基石——張嘉祥
惠普選擇適度成長,不要超出能力的過度擴張。惠普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進行自己內部有機的成長,換來的卻是永續經營及穩健的成長,況且穩健成長才能有時間可以培養自己的人才,也保持了惠普的核心價值。
23.誠實、踏實、信實的惠普精神——劉家馴
我在惠普工作了十二年,歷經公關部、企畫部以及直銷部經理等職務。這段工作經驗帶給我的最大收穫,就是公司給我的訓練,這些完整的訓練從大到「如何制定公司策略」,小至「如何與上司相處」都包含在其中,讓我獲益良多。
24.人性化的惠普——彭康雄
惠普員工成長的文化是一種三個同心圓的觀念,中間的靶心是員工自己,在此階段,員工自我期許和訓練是最重要的,而向外一層的圓圈則是主管,扮演了讓自我訓練成長更快的催化劑,最外面一圈是公司,提供了所有學習與成長的環境。
25.每位主管都是HR——尹德宇
很多人談惠普風範,但惠普風範到底指的是什麼?簡單的說,惠普有一信念就是「只要公司提供適當的環境,每一位員工都會盡其所能。」也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來談,第一是企業價值觀,第二是企業目標,第三是企業的策略與執行。
					
				1.科技人也能改變社會——張明正
在惠普時,新進員工被要求先去看車庫,我當時並沒有什麼感覺,後來創業才知道文化這麼重要。企業文化要能夠被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都接受,得要建立一套普世都能接受的價值,包括對產品的創造、對客戶的價值以及對員工的公平對待。
2.花為何美?因它一心地開——柯文昌
回想在惠普的日子,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惠普的文化不是教條,而是兩位創辦人身體力行創造出來的企業核心價值——認為每個員工都會做最好的貢獻,所以尊重並相信每個人,也因此造就了惠普文化。
3.誠實、開放與全球化是企業最重要的精神——劉克振
說起惠普之道,其實,我應該是長期努力推展、貫徹執行惠普精神的人。在公司經營理念上,誠實、踏實、人本經營,與創新全球化的理念最讓我心儀,讓我在創業時就立下志向,要把研華做到跟惠普一樣。
4.因為自由 所以敢於開創——束崇萬
所謂的「惠普之道」,我覺得就是一種尊重人的態度,所有的員工都會自動自發地工作,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而且惠普願意給員工犯錯的機會,會不斷鼓勵員工,讓他們不斷地嘗試。
5.馮竹健——突破職業生涯最大的成長曲線
在惠普工作的那段時間,我們有很多機會在不同領域歷練。在公司提供機會,經過甄選過程及個人興趣,就有機會換個領域做做看,很多人平均兩、三年就換一個位置,因此,每個人都練就一身的經驗與功夫,而且非常札實。
6.相信每個人——曹約文
我相信惠普訓練員工的方式,對企業整體發展是有助益的,因為「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如果用心去訓練員工,他就有可能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我堅持自己培養人才,除了薪水外,應該給員工更多的訓練,以面對未來挑戰。
7.服務至上是事業的基礎——鍾祥鳳
惠普經驗對我創業幫助最大的地方在於,惠普精神所強調的服務至上、奮鬥不懈與堅持到底。把服務當成與客戶建立長久關係的基礎,以服務為主要訴求,不把利潤擺在第一位。
8.台灣要尋找下一個優勢產業——張堂楨
惠普尊重員工、公平公正與當面溝通的核心價值觀是眾所皆知的,不過身處其中時,才能深刻體會到,惠普真的是一家非常表裡一致的公司,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核心價值觀永遠不變,也都落實到每個人身上,讓大家有共同信仰,為公司奮鬥。
9.以人為本的成功之道——陳翼良
我在惠普學到「成功要跟員工分享」的觀念,所謂分享不只在金錢上,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平等、互相尊重的方式對待員工,能讓他們備感窩心並產生認同感,若能與員工分享努力成果,他們也會更了解經營者的經營理念。
第二篇專業經理人
10.台灣走向國際的罩門——林樂基
台灣企業要朝國際市場發展,在外派人才時,應該派一流人才出去,同時,最好一次派三個人,才能保證文化與系統可以完全移植。如果沒有找到幾位在國際間受尊敬的人才出去,連英文溝通能力都不好,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
11.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程天縱
企業的內部文化、決策與核心價值,就好比洋蔥一般,由內到外,一層層地規範著公司員工行動的依據。最裡面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與信念,第二圈是遠景與策略,第三圈為政策與常規,最外層則是決策與行為。
12.擁抱變革,成為草原上的獅子——孫振耀
二○○二年五月八日,惠普宣布和康柏合併,當時,我就跟中國惠普的員工及媒體說,我們要證明誰才是真正的藍色巨人。我很高興在任內就能夠看到中國惠普超越IBM中國,惠普全球也超越IBM全球,完成了我個人的心願。
13. 從HP Way到Internet Way,再到My Way——何薇玲
外界都說,為何我在經歷那麼多次併購案後,常常能夠坐上大位?其實,每次的企業合併,我都在找代表成長這邊的人。不論到那個公司都一樣,只要你能讓整個公司向上提升,就一定會被重視。
14.效率與人性兼顧——杜家濱
人,同處一個環境,一定會有競爭,但惠普更鼓勵同儕,不僅有工作上的同儕,也有學習上的同儕,這也是人性管理的一環。而且,惠普會挑選培訓老師,為後進員工傳授知識,一方面加強經驗傳承,另一方面,更能將惠普文化保留下來。
15.企業經理人三大致勝祕訣——楊紹綱
成功的主管要能找出最重要的幾件工作,投入足夠資源來確保這些工作完成,更重要的是,他要能排除一些似乎該做但其實卻是不重要的工作,以免分散力量而影響重要工作的完成。
16.惠普之道 vs.微軟文化——范成炬
微軟會花時間尋找合適的人才,但不會花時間訓練員工,因為公司成長很快,必須直接上場打仗,沒有多餘時間訓練人才。相較之下,惠普強調的是團隊合作;公司會依照員工特性施以不同訓練,讓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7.離開安逸區,面對挑戰——詹文寅
安逸對成長是沒有貢獻的。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所以要學習接受挑戰,無所畏懼。不是因為遭遇挫折後才考慮換公司,而是要衡量是否有前景,能否有貢獻,能否從中得到最大滿足感,做為換工作的依據。
18.從交響樂團到爵士樂團——白崇亮
任何人在尋找工作時,總是希望找到一個尊重、開放與自由的工作環境,而且在工作時每個人都可以受到重視,讓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創造自己的價值,並和周遭有連結,產生一種歸屬與認同。我想,惠普當時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9.人性化管理的力量——陳秋銘
很多人問我外商的營運模式是否適用於台灣本地的廠商?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主要理由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談,第一是目標管理,其次是對員工坦誠溝通,第三點則是人才的培育。
20.從惠普到國巨,彎下腰、蹲下去——黃峻樑
幾乎沒有外商能夠有台灣人的速度、專注、負責任,所以我現在做的事,就是把兩套方法合在一起。IBM成立一百年、惠普也經營了八十年,這些美國大公司走過的路,台灣企業也正在走。
21.惠普十年,我人生最重要的學習與資產——何春盛
我在惠普的職業生涯雖然只有短短十年,可是惠普卻帶給我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資產。雖然離開惠普已經近二十年,可是我還是會很驕傲地告訴所有的朋友,我在惠普服務了十年,那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22.信任為企業文化的基石——張嘉祥
惠普選擇適度成長,不要超出能力的過度擴張。惠普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進行自己內部有機的成長,換來的卻是永續經營及穩健的成長,況且穩健成長才能有時間可以培養自己的人才,也保持了惠普的核心價值。
23.誠實、踏實、信實的惠普精神——劉家馴
我在惠普工作了十二年,歷經公關部、企畫部以及直銷部經理等職務。這段工作經驗帶給我的最大收穫,就是公司給我的訓練,這些完整的訓練從大到「如何制定公司策略」,小至「如何與上司相處」都包含在其中,讓我獲益良多。
24.人性化的惠普——彭康雄
惠普員工成長的文化是一種三個同心圓的觀念,中間的靶心是員工自己,在此階段,員工自我期許和訓練是最重要的,而向外一層的圓圈則是主管,扮演了讓自我訓練成長更快的催化劑,最外面一圈是公司,提供了所有學習與成長的環境。
25.每位主管都是HR——尹德宇
很多人談惠普風範,但惠普風範到底指的是什麼?簡單的說,惠普有一信念就是「只要公司提供適當的環境,每一位員工都會盡其所能。」也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來談,第一是企業價值觀,第二是企業目標,第三是企業的策略與執行。
序/導讀
						  司徒達賢推薦序  管理人才的搖籃
台灣的管理水準以及管理人才的質與量,在亞洲地區素有盛名。過去幾十年來,台灣雖然地小人稠又缺乏天然資源,經濟發展上仍得以超越其他開發中國家,主要憑藉的也正是管理能力與管理人才。尤其在傳統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的管理水準,更明顯領先星港等國際化程度高、以語言能力取勝的國家或地區。
文化傳統、教育普及,加上人民的努力,固然有助於管理水準的持續進步,但現代化的管理知能還必須經由有系統的轉移與吸收,才可能在一個新興國家中真正生根與普及。身為管理教育界三十餘年的老兵,當然不會否認大學的正式管理教育在這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但平心而論,過去大批外資企業所訓練的人才,以及所帶來的管理觀念與方法,對台灣管理水準的提升也不容忽視。
在台外資中,以美、日兩國企業占最大多數。日資企業的管理方法,固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一般而言,服務於日資的本地員工流動率比較低,加上日資企業在管理上,多為「不可言傳」的內隱知識,因此,其管理知識「外溢」至本國企業的似乎也比較少。反之,美資企業習於將其管理制度甚至細部的管理流程記錄於書面,對本地僱用的各級管理人員,除了經常提供高水準的訓練之外,對他們的離職也抱持著「好聚好散」的心態,因此,許多曾任職於美資企業的中高階管理者,得以帶著所學的本事,轉任於本土企業,或自行創業,並經由此一過程,成功地將外資企業的管理知能外溢或轉移至本國企業。此一現象,本來即是國際企業經營管理上,眾所熟知的議題,也充分印證在過去幾十年的台灣。我們不妨環視一下現今的企業界領導階層或風雲人物,應不難發現其中有很高的比率是所謂的「外商出身」,他們的才幹與管理風格,也往往明顯地反映出當年任職外資企業時所受到的訓練與薰陶。
在眾多美資企業中,惠普科技(Hewlett-Packard,簡稱HP)又獨樹一格。其母公司高階領導人的心態以及公司的整體文化,使HP在本地管理人才的培育以及管理知能的傳播方面,比起其他美商,更勝一籌。
據我直接接觸的經驗以及間接的聽聞,HP除了有良好的制度之外,與眾不同之處大致可歸納如下:
第一,HP組織文化十分強調對員工的尊重。基於對人性本質的認識以及長短期績效並重的價值觀念,HP內部十分強調對同仁的尊重,此一文化提高了同仁的向心力與自尊心,甚至在離職多年以後,還會由衷地感懷當年公司的栽培。從本書中許多受訪者的言辭裡,都能體會到這種感受。
其次,HP的各級人員在心態上對管理知能的傳授與教導持有高度的「分享誠意」。或許是對本身技術優勢充滿自信,或許是深知本身管理方法可以不斷推陳出新,HP從創辦人開始,即鼓勵組織內於同仁之間,甚至對供應商、經銷商等外部合作對象,在傳授管理知能時,切實做到「不留一手」。這不僅使台灣的HP子公司得以不斷培養大量人才,而且與其合作的周邊廠商也受惠良多。
第三項特色是言行如一的組織文化。每當推動一項管理方法,由上到下,大家都理所當然地依照上級所要求的細節落實執行,不會虛應故事。在我們故有文化中,「說一套做一套」,或對上級交辦事項表面應付了事之類的積習頗深,因此,第一次接觸到HP此一組織文化的人,相互對比之下,常會大吃一驚。
由於以上的組織文化特性,HP的管理階層乃至於「畢業校友」,普遍予人的印象是:誠懇、善良、踏實,而且似乎都很會「教」管理。在商場互動上,即使有時「侵略性」稍弱,然而,大家都認同HP是可以長久合作的商業伙伴。
本書中介紹的管理菁英,有好幾位與我相識多年。但我對大部分人在HP時的成長過程,以及離開HP以後的事業發展,卻始終沒有機會深入了解。而這本《惠普人才學》相當完整地介紹了他們在HP成長的心路歷程以及後續的事業發展,不但引人入勝,閱讀之後,更令我對他們又增加了許多敬佩。
嚴格來說,本書所介紹的都是屬於「老HP時代」的風雲人物。近十年來,HP在各方面歷經滄桑起伏,組織文化似乎也改變了不少,多年來引以為傲的「HP Way」也因應時代而有所調整。再過一、二十年,惠普公司所培養出來的領導人才,或許和本書所介紹的,在本質上又將大不相同了。
──本文作者司徒達賢為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教授
 
					
				台灣的管理水準以及管理人才的質與量,在亞洲地區素有盛名。過去幾十年來,台灣雖然地小人稠又缺乏天然資源,經濟發展上仍得以超越其他開發中國家,主要憑藉的也正是管理能力與管理人才。尤其在傳統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的管理水準,更明顯領先星港等國際化程度高、以語言能力取勝的國家或地區。
文化傳統、教育普及,加上人民的努力,固然有助於管理水準的持續進步,但現代化的管理知能還必須經由有系統的轉移與吸收,才可能在一個新興國家中真正生根與普及。身為管理教育界三十餘年的老兵,當然不會否認大學的正式管理教育在這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但平心而論,過去大批外資企業所訓練的人才,以及所帶來的管理觀念與方法,對台灣管理水準的提升也不容忽視。
在台外資中,以美、日兩國企業占最大多數。日資企業的管理方法,固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一般而言,服務於日資的本地員工流動率比較低,加上日資企業在管理上,多為「不可言傳」的內隱知識,因此,其管理知識「外溢」至本國企業的似乎也比較少。反之,美資企業習於將其管理制度甚至細部的管理流程記錄於書面,對本地僱用的各級管理人員,除了經常提供高水準的訓練之外,對他們的離職也抱持著「好聚好散」的心態,因此,許多曾任職於美資企業的中高階管理者,得以帶著所學的本事,轉任於本土企業,或自行創業,並經由此一過程,成功地將外資企業的管理知能外溢或轉移至本國企業。此一現象,本來即是國際企業經營管理上,眾所熟知的議題,也充分印證在過去幾十年的台灣。我們不妨環視一下現今的企業界領導階層或風雲人物,應不難發現其中有很高的比率是所謂的「外商出身」,他們的才幹與管理風格,也往往明顯地反映出當年任職外資企業時所受到的訓練與薰陶。
在眾多美資企業中,惠普科技(Hewlett-Packard,簡稱HP)又獨樹一格。其母公司高階領導人的心態以及公司的整體文化,使HP在本地管理人才的培育以及管理知能的傳播方面,比起其他美商,更勝一籌。
據我直接接觸的經驗以及間接的聽聞,HP除了有良好的制度之外,與眾不同之處大致可歸納如下:
第一,HP組織文化十分強調對員工的尊重。基於對人性本質的認識以及長短期績效並重的價值觀念,HP內部十分強調對同仁的尊重,此一文化提高了同仁的向心力與自尊心,甚至在離職多年以後,還會由衷地感懷當年公司的栽培。從本書中許多受訪者的言辭裡,都能體會到這種感受。
其次,HP的各級人員在心態上對管理知能的傳授與教導持有高度的「分享誠意」。或許是對本身技術優勢充滿自信,或許是深知本身管理方法可以不斷推陳出新,HP從創辦人開始,即鼓勵組織內於同仁之間,甚至對供應商、經銷商等外部合作對象,在傳授管理知能時,切實做到「不留一手」。這不僅使台灣的HP子公司得以不斷培養大量人才,而且與其合作的周邊廠商也受惠良多。
第三項特色是言行如一的組織文化。每當推動一項管理方法,由上到下,大家都理所當然地依照上級所要求的細節落實執行,不會虛應故事。在我們故有文化中,「說一套做一套」,或對上級交辦事項表面應付了事之類的積習頗深,因此,第一次接觸到HP此一組織文化的人,相互對比之下,常會大吃一驚。
由於以上的組織文化特性,HP的管理階層乃至於「畢業校友」,普遍予人的印象是:誠懇、善良、踏實,而且似乎都很會「教」管理。在商場互動上,即使有時「侵略性」稍弱,然而,大家都認同HP是可以長久合作的商業伙伴。
本書中介紹的管理菁英,有好幾位與我相識多年。但我對大部分人在HP時的成長過程,以及離開HP以後的事業發展,卻始終沒有機會深入了解。而這本《惠普人才學》相當完整地介紹了他們在HP成長的心路歷程以及後續的事業發展,不但引人入勝,閱讀之後,更令我對他們又增加了許多敬佩。
嚴格來說,本書所介紹的都是屬於「老HP時代」的風雲人物。近十年來,HP在各方面歷經滄桑起伏,組織文化似乎也改變了不少,多年來引以為傲的「HP Way」也因應時代而有所調整。再過一、二十年,惠普公司所培養出來的領導人才,或許和本書所介紹的,在本質上又將大不相同了。
──本文作者司徒達賢為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教授
試閱
						  1.科技人也能改變社會
張明正,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兩度獲選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之星」,1988年創辦趨勢科技以前,於美國Sales Promotion Analysis Research Inc.任專案經理、台灣惠普業務工程師及創辦華夏資訊。
早年我出國念研究所,然後在紐約州一家小公司做程式設計師,那家公司的創辦人是從惠普公司出來的。當時我二十五歲,有太太、一個小孩、一台車、一戶房子,還背了三個負擔,就是房貸、保險及稅,這就是一般人定義的美國夢。
那時,很多留學生會聚在一起打麻將、喝烏龍茶,去紐約買豬心或五花肉回來滷,把美國夢搞得很台灣。一天,有個朋友提到史欽泰(前工研院院長)回台灣工作,大家都非常驚訝,不知他為何都已到美國這個天堂定居了,還要回台灣那個地獄受苦。
後來,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台灣惠普要找一位sales,我從東岸飛到西岸面試,當我把想回台灣的決定告訴老婆及父母時,他們都無法想像,薪水只有三分之一,而且還當sales;但我一心想創業,覺得自己繼續待在美國,不僅沒有機會當sales,而且若創業失敗的話,代價也太高,惠普是好公司,要創業有大公司的經驗應該比較好。
於是,我把房子賣了,帶老婆小孩全家搬回台灣,我是南部人,台語講得比國語好,訓練九個月後,就派到南部七縣市當sales。我的第一個客戶是做汽車零件的東陽,還記得那時楠梓加工區好熱,我到處去賣電腦,但做得很快樂,南部客人要喝酒,我沒辦法喝,就請總經理柯文昌去喝。
那時,我的名片上寫的是FAE(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我老婆開玩笑說是野戰工程師,對照我在南部拚業務,譯得實在很貼切。做了兩年,我覺得自己創業的條件有了,那時我二十七歲,已拿到碩士,在美國的小公司待過,也見識了大美商公司的管理方式,我決定到本地的公司工作,記得當時我和劉克振及黃育民(後來兩人創立了研華電腦)三個人,就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一家咖啡廳,決定離開惠普出來闖一闖。
當時,我對惠普之道(HP Way)的感覺,是雖然擁有很好的環境,以及高格調的外商文化,但員工卻是一群同質性太高的台灣菁英,很單純的HP寶寶,草根性不夠,而且會有排外性,無法與時俱進。例如惠普當時做軟體中文化,大家只管把東西做好就好了,但出來後一下子就被copy;後來我創業時就做防copy的軟體保護鎖,結果就發展出後來的防毒軟體。
雖然我很喜歡惠普,但卻想遠離它,創業時都沒找惠普的人,當然,也是因為那時找不到那麼優秀的人。後來,微軟非常強勢,業務成長很快,在創設趨勢科技初期,我的組織與策略幾乎完全模仿微軟,連下個分公司要設在哪裡,都會先看一下微軟的動作。
創業初期很辛苦,我把家裡的床頭櫃拿來當書桌,和惠普創辦人在自家車庫創業一樣。文化是很奇妙的東西,當時在惠普時,新進員工都被要求先去看車庫,我當時對此沒什麼感覺,後來創業才知道文化這麼重要。企業文化要能夠被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都接受,得要建立一套普世都能接受的價值,包括對產品的創造、對客戶的價值以及對員工的公平對待。我們把最初創業時在麗水街的房子保留下來,改成基金會,很多老外因為看了我們的床頭櫃,而願意為趨勢效命。
我覺得,企業文化要能夠被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都接受,得要建立一套普世都能接受的價值,包括對產品的創造、對客戶的價值以及對員工的公平對待。除此之外,趨勢更尊重差異性,讓文化裡面更具包容性,這點是和惠普很不同的,也因此讓趨勢不會像溫水煮青蛙、在穩定環境中死亡,而能在變化快速的環境中,迅速調整因應。
舉例來說,早期惠普的電腦都輸給昇陽及IBM,後來也輸給戴爾,就是因為電腦部門的文化比較不敢變,注重自己的專屬架構,當別人更好的晶片或作業系統出來後,考慮了好久以後,最後都還是HP Way,還是決定用自己的。但惠普的印表機部門就不一樣,一直勇於改變,像是用雷射的技術取代噴墨技術,就好像連自己的兒子都可以殺掉,難怪惠普的印表機到現在都還是最強的。
趨勢的企業文化與我的風格有很大的關聯,就像惠普兩位創辦人也深深地影響惠普一樣,我是一個愛搞笑的人,有時候還會變魔術給員工看,我希望塑造趨勢的文化,是個靈活,求新求變,尊重人性,也重視差異化的文化。
創業至今,我對惠普的感覺已有改變,之前我應邀到惠烈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受訓,學習他們如何把一個慈善基金會做得很有效率,而且創造出很大的價值。我發現,基金會的經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花錢比賺錢還難,因為賺錢可以看別人怎麼做,但怎麼花錢能學的卻很少。
這個基金會目前是由惠烈的孫女在負責,我與她見面聊天時,讓我回想起過去在惠普的日子,那時我還是一名小業務員,與兩位創辦人也都沒見過,當時對惠普文化沒有太多的感覺;但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卻深深感覺到,我對惠普兩位創辦人實在非常尊敬,因為他們不僅創造了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他們塑造了一個文化,這個文化不僅在矽谷流傳,還深刻地影響到全世界許多國家的菁英,就如同二十年前我就被影響到一樣;我現在正在學習他們,還與他們的孫女握手,並全心投入基金會的工作。
惠烈與普克是科技人改變社會的最高典範,他們創建矽谷最早的公司,將之國際化,並把他們的價值傳給專業經理人;而且,當他們擁有許多財富後,在他們還活著時就把錢捐出來,成立基金會做了許多事;如今,他們又願意教我一個台灣來的人,希望把這種普世的價值繼續傳承下去。
兩年前,我就把趨勢的執行長工作交出去,專任董事長職務,過去我想的都是賺錢,但現在我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如何花錢,尤其是台灣在非營利組織的經驗還沒有很成熟。目前我已搬回台灣定居,希望能夠把基金會的工作做好,我覺得企業一定要思考能夠同時兼顧雙底線(double bottom line),也就是說,除了公司要能賺錢以外,也要盡到社會公民的責任,我想這可能是未來所有企業最重要的課題。(發表於今周刊517期,2006/11/20,口述‧張明正 整理‧林宏文)
					
				張明正,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兩度獲選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之星」,1988年創辦趨勢科技以前,於美國Sales Promotion Analysis Research Inc.任專案經理、台灣惠普業務工程師及創辦華夏資訊。
早年我出國念研究所,然後在紐約州一家小公司做程式設計師,那家公司的創辦人是從惠普公司出來的。當時我二十五歲,有太太、一個小孩、一台車、一戶房子,還背了三個負擔,就是房貸、保險及稅,這就是一般人定義的美國夢。
那時,很多留學生會聚在一起打麻將、喝烏龍茶,去紐約買豬心或五花肉回來滷,把美國夢搞得很台灣。一天,有個朋友提到史欽泰(前工研院院長)回台灣工作,大家都非常驚訝,不知他為何都已到美國這個天堂定居了,還要回台灣那個地獄受苦。
後來,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台灣惠普要找一位sales,我從東岸飛到西岸面試,當我把想回台灣的決定告訴老婆及父母時,他們都無法想像,薪水只有三分之一,而且還當sales;但我一心想創業,覺得自己繼續待在美國,不僅沒有機會當sales,而且若創業失敗的話,代價也太高,惠普是好公司,要創業有大公司的經驗應該比較好。
於是,我把房子賣了,帶老婆小孩全家搬回台灣,我是南部人,台語講得比國語好,訓練九個月後,就派到南部七縣市當sales。我的第一個客戶是做汽車零件的東陽,還記得那時楠梓加工區好熱,我到處去賣電腦,但做得很快樂,南部客人要喝酒,我沒辦法喝,就請總經理柯文昌去喝。
那時,我的名片上寫的是FAE(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我老婆開玩笑說是野戰工程師,對照我在南部拚業務,譯得實在很貼切。做了兩年,我覺得自己創業的條件有了,那時我二十七歲,已拿到碩士,在美國的小公司待過,也見識了大美商公司的管理方式,我決定到本地的公司工作,記得當時我和劉克振及黃育民(後來兩人創立了研華電腦)三個人,就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一家咖啡廳,決定離開惠普出來闖一闖。
當時,我對惠普之道(HP Way)的感覺,是雖然擁有很好的環境,以及高格調的外商文化,但員工卻是一群同質性太高的台灣菁英,很單純的HP寶寶,草根性不夠,而且會有排外性,無法與時俱進。例如惠普當時做軟體中文化,大家只管把東西做好就好了,但出來後一下子就被copy;後來我創業時就做防copy的軟體保護鎖,結果就發展出後來的防毒軟體。
雖然我很喜歡惠普,但卻想遠離它,創業時都沒找惠普的人,當然,也是因為那時找不到那麼優秀的人。後來,微軟非常強勢,業務成長很快,在創設趨勢科技初期,我的組織與策略幾乎完全模仿微軟,連下個分公司要設在哪裡,都會先看一下微軟的動作。
創業初期很辛苦,我把家裡的床頭櫃拿來當書桌,和惠普創辦人在自家車庫創業一樣。文化是很奇妙的東西,當時在惠普時,新進員工都被要求先去看車庫,我當時對此沒什麼感覺,後來創業才知道文化這麼重要。企業文化要能夠被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都接受,得要建立一套普世都能接受的價值,包括對產品的創造、對客戶的價值以及對員工的公平對待。我們把最初創業時在麗水街的房子保留下來,改成基金會,很多老外因為看了我們的床頭櫃,而願意為趨勢效命。
我覺得,企業文化要能夠被不同國籍、種族的人都接受,得要建立一套普世都能接受的價值,包括對產品的創造、對客戶的價值以及對員工的公平對待。除此之外,趨勢更尊重差異性,讓文化裡面更具包容性,這點是和惠普很不同的,也因此讓趨勢不會像溫水煮青蛙、在穩定環境中死亡,而能在變化快速的環境中,迅速調整因應。
舉例來說,早期惠普的電腦都輸給昇陽及IBM,後來也輸給戴爾,就是因為電腦部門的文化比較不敢變,注重自己的專屬架構,當別人更好的晶片或作業系統出來後,考慮了好久以後,最後都還是HP Way,還是決定用自己的。但惠普的印表機部門就不一樣,一直勇於改變,像是用雷射的技術取代噴墨技術,就好像連自己的兒子都可以殺掉,難怪惠普的印表機到現在都還是最強的。
趨勢的企業文化與我的風格有很大的關聯,就像惠普兩位創辦人也深深地影響惠普一樣,我是一個愛搞笑的人,有時候還會變魔術給員工看,我希望塑造趨勢的文化,是個靈活,求新求變,尊重人性,也重視差異化的文化。
創業至今,我對惠普的感覺已有改變,之前我應邀到惠烈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受訓,學習他們如何把一個慈善基金會做得很有效率,而且創造出很大的價值。我發現,基金會的經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花錢比賺錢還難,因為賺錢可以看別人怎麼做,但怎麼花錢能學的卻很少。
這個基金會目前是由惠烈的孫女在負責,我與她見面聊天時,讓我回想起過去在惠普的日子,那時我還是一名小業務員,與兩位創辦人也都沒見過,當時對惠普文化沒有太多的感覺;但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卻深深感覺到,我對惠普兩位創辦人實在非常尊敬,因為他們不僅創造了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他們塑造了一個文化,這個文化不僅在矽谷流傳,還深刻地影響到全世界許多國家的菁英,就如同二十年前我就被影響到一樣;我現在正在學習他們,還與他們的孫女握手,並全心投入基金會的工作。
惠烈與普克是科技人改變社會的最高典範,他們創建矽谷最早的公司,將之國際化,並把他們的價值傳給專業經理人;而且,當他們擁有許多財富後,在他們還活著時就把錢捐出來,成立基金會做了許多事;如今,他們又願意教我一個台灣來的人,希望把這種普世的價值繼續傳承下去。
兩年前,我就把趨勢的執行長工作交出去,專任董事長職務,過去我想的都是賺錢,但現在我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如何花錢,尤其是台灣在非營利組織的經驗還沒有很成熟。目前我已搬回台灣定居,希望能夠把基金會的工作做好,我覺得企業一定要思考能夠同時兼顧雙底線(double bottom line),也就是說,除了公司要能賺錢以外,也要盡到社會公民的責任,我想這可能是未來所有企業最重要的課題。(發表於今周刊517期,2006/11/20,口述‧張明正 整理‧林宏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