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管理學的新世界(最新修訂版)

  • 9 702
    7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以「整合」來重新詮釋管理的意義,並發展出管理矩陣的架構,以圖像化方式協助讀者有效吸納、靈活運用,並有系統地累積各種管理理論的觀點以及實務上的做法。

本書的管理矩陣分析能大幅深化我們對管理現象的觀察與詮釋,並使參與分析者擁有共同的架構與溝通語言,大幅提高思想交流的效率。

本書所稱的「六大管理元素」為:目標與價值前提、環境認知與事實前提、決策與行動、創價流程、能力與知識、有形與無形資源等,不僅是各級管理者面對組織內外時,必須整合的標的,而且在完成管理任務的過程中,也是重要的整合工具。

作者依據此六大管理元素建構了管理矩陣,也將管理理論中,經典而核心的概念,歸納至此六大管理元素中,為讀者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與例示。本書不僅有助於讀者全面瞭解當前的重要管理思想,讀者也可以運用管理矩陣的架構與思維模式,對未來各種可能出現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進行精準而深入的解析、驗證、學習,並將它們整合至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中。

名人推薦

王正一(桂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王振堂(宏碁公司董事長)
宋文琪(台北101董事長)
李錫華(前明碁公司總經理)
汪林祥(萊爾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苗豐強(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
黃河明(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
葉國筌(精技電腦公司董事長)
蘇慶陽(前匯豐汽車公司董事長)

目錄

最新修訂版序 司徒達賢
序邁向「整合化」與「科學化」的管理 許士軍
自序寫在《管理學的新世界》出版之前 司徒達賢
導讀管理學的新世界

第1章管理工作的本質與本書特色
第2章六大管理元素與整合對象及工具
第3章管理矩陣
第4章管理元素之陰陽表裡
第5章創價流程
第6章有形及無形資源
第7章能力與知識
第8章決策與行動
第9章目標與價值前提
第10章環境認知與事實前提
第11章整合
第12章正式組織
第13章組織設計
第14章管理矩陣在管理議題上的應用

參考書目
重要名詞索引

序/導讀

自序

寫在《管理學的新世界》出版之前 司徒達賢

「管理」的重要性不待多言,世界愈來愈多元開放,組織所面對的問題也愈來愈複雜,管理能力對於組織的成效與發展,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全球的企業、非營利組織,乃至於政府機構,無不求才若渴,希望能網羅和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管理人才。而管理能力的高下,也高度影響了個人事業前程的發展。

作者投入一整年的寫作時間,終於完成了這本《管理學的新世界》。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發展一完整的觀念架構,將管理的基本道理平實而有系統地闡釋清楚,期能對讀者的管理能力有所增益,或至少建議一些提升管理知能的有效途徑。

本書之寫作,係基於一些背景與想法,想藉由這一篇自序來說明。同時也必須在此表達對許多人的感謝。

管理學在教學上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管理」(management)應該是管理教育的核心,然而在學校教育中,「管理學」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大多數「管理學」課本的內容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組織行為,例如:領導、激勵與溝通;一部分是策略與環境;一部分是組織設計。各部分在論述上自成一格,分別摘錄整理相關的理論或實務。其內容往往與「組織行為」、「策略管理」等更深入的課程,有高度的重疊。因此許多負責「管理學」的教師,對前後課程間的分工,以及「管理學」的定位,常常產生一些困惑。上焉者設法經由個案教學或專案實習的方式,讓學生自行體會「管理」的意義,下焉者則索性取消這門課程,或僅列為選修,例如:台灣有些MBA或EMBA學程中,已無「管理學」(或「組織理論與管理」、「企業組織與管理」等)這門課,核心課程中只剩下財務、行銷、組織行為、策略管理、數量方法、管理會計以及法律等科目。

此一趨勢反映出多數管理學者的認知中,「管理學」似無獨立存在的價值。然而,「管理」本身在實務界其實極為重要,各級人員普遍感到提升管理知能的迫切性,而管理教育卻不能有效予以回應。其主要原因,或許正是因為缺乏合用的課本或專書。因為現有課本中的組織行為、策略、組織設計等,並不等同於「管理」,而只是管理工作延伸出來的一環。學習者若未能掌握管理的核心,只是片段研習各個議題中的各種學說與理論,則對管理知能的提升終究有限。

本書以「整合」為主軸來闡釋管理的意義,舉凡策略、結構、管理制度、決策、執行、溝通、激勵、談判等重要的管理議題,皆被「整合」到此一觀念體系之下,並希望讀者可以藉由此一整合的觀念體系,掌握管理工作的本質。無論其本身在組織中所居職級之高低,皆可針對本身的管理工作思考可以改進的方向。各章論述之後,所列的「管理工作的自我檢核」單元,即試圖協助讀者將各章中的觀念具體地「操作化」,對本身的管理工作產生直接的檢視、反省與提升的作用。

本書試圖整合分歧的知識體系

本書作者在過去三十幾年間,從不同的知識體系,深淺不一地接觸到不同的管理學知識,其各自內容皆十分豐富,但彼此間似乎並無明顯的連結,代表了尚有可以整合的潛在空間。

第一種知識體系是管理學的教科書。世界上已有不少被廣泛使用的管理學教科書,寫作結構已相當成熟,內容也不斷隨時代而更新。但可惜的是,有如前述,這些內容似乎更著重於組織行為或策略、組織設計等專題方面的理論介紹與研究成果呈現,而與實際的管理工作始終存在一段距離。

第二種知識體系是組織理論的經典名著。過去數十年,在組織理論的領域中,有許多經典名著對組織的運作以及管理工作的內容,都曾分別提出極為精闢的見解。一般人閱讀經典的困難在於:這些經典因其原創性,在觀念的表達上,往往稍嫌零散甚至艱澀。

第三種知識體系是新興的學術研究成果。管理學觀念的全面進步,有賴眾多學者不斷進行研究,但由於每一項研究成果只追求單點突破,在面對複雜實務問題時,難免掛一漏萬,或令人不易掌握其實際應用的方法與價值。

第四種知識體系是實務界或管理顧問對實務經驗的報導或歸納,其內涵主要為先進國家的管理實務。這些作品可以使讀者涉獵許多實務上的創意,也有相當高的應用價值,其缺點是故事或案例雖然極具說服力,但背後的道理卻往往未能與前述幾種知識體系相互銜接,而且各家所建議的做法,其實各有其適用範圍,讀者卻不易自行從其中發掘或掌握原則,因而難以靈活運用。

第五種知識體系是作者從事個案教學的經驗。在台灣這一充滿變化與競爭的經營環境下,本土企業家與高階經理人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累積了極為豐富而獨特的管理經驗與智慧,這些經驗與智慧不易外顯為具體的知識,即使經由公開演講或訪問,也未必能展現其精髓,只有經由深入的個案研討,才能激盪或引導出智慧的火花。二十餘年來,作者有幸長期與高階管理人員互動研討,甚有收穫。然而這些內容並無系統性,若不經由整理,納入完整的思想架構,亦不易轉述傳承。

以上這些知識體系,主題皆針對「管理」,各有其獨特的價值,然而彼此間似乎關連不大。本書的努力方向即是致力於這些知識體系間的整合。

管理學術研究的專精化與學派觀點的分歧

由於管理問題無所不在,因此,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學科領域來觀察分析管理的現象與課題。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這些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社會科學,挾其強大的觀念工具與研究能量,紛紛投入管理學的研究。而年輕的管理學者,也不得不依附於某一個學派之下,方可充分掌握其既有體系內的知識內容與研究脈絡。

此一發展的結果是:各個學派皆有其獨到而深入的見解,然而習慣從事嚴謹學術研究的學者們,通常由於一門深入,而無法或無暇去吸收或欣賞其他學派的觀點。換言之,學術研究使得管理理論日益專精,也日益「分化」,需要有人將這些進行一些「整合」。

本書的論點不屬於任何學派,但是卻努力博採各家之長,即是基於以上的認識。

本書企圖整合各方的知識
  
本書認為管理最重要的本質是「整合」,而本書的寫作也在試圖「整合」各方面的管理知識與思想。作者的整合功力當然尚有太多可以改進的空間,但以開放的態度來吸納各方的論述與觀點,則是一貫努力的方向。
  
易言之,本書希望能整合管理學中的各個議題(例如:策略、領導、激勵等)、整合過去的經典與近代的研究、整合理論觀點與實務經驗,並盡可能吸納各個學派的學術研究精華。而六大管理元素的「陰陽表裡」,也是將東方的思想模式與西方的管理架構相結合的嘗試。

本書原創的觀念與架構
  
本書有幾項與過去各種「管理學」書籍不同的觀點,也提出了一個整合性的觀念架構,皆有某些程度的原創性,茲簡單介紹如下(詳見導讀):
  
第一是將管理的核心本質界定為「整合」,並以「整合」的觀念來解析各種管理行為,甚至策略、組織等等,且進而利用「整合」來詮釋行銷、財務、人事等功能領域在組織中的作用與角色。經由此一分析,即可將各種管理活動的意義,納入一完整而互有關聯的思想體系中。
  
第二是提出「六大管理元素」,將它們視為整合的標的,也是整合的工具。不同的經典、不同的學派、不同的研究,曾分別對這些觀念提出深入的論述,但本書將它們整理分類成為相當「周延且互斥」的管理元素,不僅可以依各元素來介紹有關學理與觀念,而且也將它們發展成為管理矩陣的構面,用來描述與解析更多的觀念。
  
第三是將整合對象分為六大層級,並以「對局」的觀點來觀察「整合」與「被整合」。提醒大家「人人都是整合者」,人人也都是別人整合棋局中的潛在整合對象。
  
第四是設計「管理矩陣」,做為每位管理者檢視本身管理工作的工具,以及用於終身累積管理知識與經驗的觀念架構。而管理矩陣中的「編碼系統」,也可以進一步發展成描述管理觀念與現象的「語法結構」。
  
第五是提出「陰陽表裡」的觀念,使六大管理元素及管理矩陣的內容更為豐富,也為許多西方學理未曾深入探討的實務現象與課題,做出解釋。而本書也試圖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個人」與「組織」的相對關係。
  
其他重要觀念尚有:以「整合平台」的觀念來分析正式組織、組織外的網絡,以及組織內的派系。在組織設計上,則以「軸線」的方式來分析組織設計的原理,並指出「軸線」中流通與傳達的是「六大管理元素」,而組織設計的用意則在協助基層成員順利地進行創價活動,亦即為基層的創價成員提供及時、正確而有效的「六大管理元素」。
  
此外,本書特別強調:組織中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分擔一部分管理與整合的工作,若大家都能積極主動地負起一部分整合的責任,則組織的運作必然更為順暢。因而本書預期的潛在讀者,並不限於高階主管,而是基層幹部以上所有可以從事整合工作的人。基於同樣的道理,組織中所謂「授權」與「分權」,其標的其實即是「整合」的權責,誰負責更多的整合工作,誰的權力,以及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愈大。
  
總而言之,本書所呈現的整體架構,與傳統的管理學也大不相同。本書書名為「管理學的新世界」,一方面也是因為內容及架構皆有其原創性之故。

本書定位
  
本書強調觀念架構的建立,著重於讀者在管理工作上的實用價值,而未對一般的基本觀念或名詞,進行學術性的嚴謹定義與介紹。因此對初次接觸管理學的年輕學生,本書似乎應是「第二本」管理學,換言之,本書並非初階入門的教科書。而對略具實務經驗甚至是社團經驗者,則可以從閱讀本書中快速產生共鳴,使過去的經驗在本書的架構中有系統地被喚起、整理、及活化,並達到心領神會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許士軍

邁向「整合化」與「科學化」的管理

時至今日,儘管人們都同意,管理是有關如何增進一機構績效(performance)的一種功能,或如杜拉克所形容,「管理代表掌管一機構之生產力的器官」。然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卻是人言言殊。這讓我們想到,當代管理大師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曾在他的一本近著《策略巡禮》(A Guide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8)中將「策略形成過程」比喻為「瞎人摸象」之舉:每個人都摸到了大象真實的一部分,但是沒有一個人看到一頭完整的大象;因此,每個人都緊抓住自己摸到的某一部分,用來批評或挑剔別人的講法。事實上,這個譬喻也同樣適用於人們對於「管理學」的理解上,以致於造成在管理領域內,只有「theories of management」,而沒有「the management theory」的狀況。

「瞎人摸象」的原因

造成管理或管理理論如此眾說紛紜的原因很多。首先,管理並非先來自一套界說良好(will-defined)的理論架構,而是來自人們為了提高一組織經營績效所採取的實務。具體言之,實務工作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本身所面臨的問題,然後根據當時的情況發展適合的解決方法,這時他並沒有想到有什麼理論問題。根據杜拉克所回憶,在管理學發展之初,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當時所做的,就是今日被稱為的管理工作,事實上今日所稱的各種管理理論及方法,多是日後經由學者將各種實務予以系統化和理論化而形成的。

其次,上述管理實務以及理論的發展,主要源自美國的社會和經濟背景,這又使得它們具有高度之文化特殊性(culture-specific),這種管理及相關理論,對於美國以外的人來說,透過自己的社會和文化有色眼鏡來看,也免不了產生不同的體會和詮釋。

第三,如前所強調,由於管理的作用與價值,乃為了提升一組織的績效。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使得管理在實務應用上必須配合當時的外界環境和條件。譬如說,在農業社會以及工業社會前期,企業所面臨的,是一個較穩定的國內經濟環境,這時所謂的「有效管理」,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務上,乃建立在穩定和效率的基礎上,這種時代背景下所需要的管理,和今日在「全球化」、「數位化」以及「十倍速」時代下所需要的,幾乎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第四,再以管理理論的發展而言,依學者戴維斯(Stan Davis)在其鉅著20-20 Vision(1992)中指出,它不但落後於實務,尤其落後於科學、技術及產業發展之後。例如有關資訊科學、技術及產業之發展,至一九九○年代已臻成熟,以致於有《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 2004)一書,認為資訊科技目前在使用上已出現有成熟現象,使得它所帶給企業的競爭優勢發生消褪。然而,令人詫異的,屬於資訊科技時代的組織和管理,例如網絡或虛擬組織等之應用卻方才萌芽,這較之IC與半導體技術的出現,落後竟達四十年之久。相形之下,目前在大多數企業中所採行的種種管理觀念與實務,如事業部組織、責任中心、目標管理等,實際上仍然屬於前一工業社會時代的產物。

兩大基本問題

由於上述各種原因,使得管理學的發展,一直存在有兩項基本問題:一是理論與外界環境間的調適問題,一是理論與實務間的融合問題。這兩大問題在過去即已存在,但其嚴重程度尚未受到重視。但近幾年來,由於全球化與數位化時代之到來,對於管理的許多基本前提產生極其根本而嚴重的挑戰,甚至帶來管理理論上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使得上述兩大問題更加尖銳化。

首先,在這「典範轉移」中所帶來之一項管理上重大觀念的改變,即是管理績效的來源,不再是「分工」而是「整合」。具體言之,在過去幾百年內,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致於泰勒的「科學管理運動」所倡言的「分工」利益,被發現只適合於較靜態環境下的大規模和標準化的生產狀況。一旦人類進入需要「創新」以建立優勢的狀況時,彈性與多元化能力才是致勝的關鍵,這時所需要的,乃是「整合」,不是「分工」。這也就是說,一企業必須能夠靈活地整合下列各種要素:

不同知識和經驗
各種產品和服務
內部有關部門
外界合作夥伴
  
再就前述第二問題—亦即理論與實務間的融合—而言,多年以來,人們深切感到,徒有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論並不能有效地應用於解決實務問題,在理論與實務之間,似乎存在有一道難以踰越的鴻溝。為了跨越這道鴻溝,人們嘗試在教育上大量使用個案教學法—又稱案例討論—希望藉由提供一特定時空與條件下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們模擬各種現實狀況,嘗試應用所習得的理論、觀念與工具以求得最適解答。

採用這種貫通理論與實務的個案教學,其優點在於:同學們可以盡情發揮,相互激盪,產生創意,從不斷重複演練中,從而隨機應變,悟解和內化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這種學習途徑,終究屬於高度非結構性的,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是難以掌握的。較理想的辦法,還是希望能從實務經驗中結晶出某種分析架構或推理程序—就像波特所提出的「鑽石模型」(Diamond model)或波士頓顧問群所發展的「組合分析」(portfolio model)那樣—對於某些原屬非結構性問題,能夠依循一種被稱為heuristic途徑,將一種藝術化的工作,轉變為可程式化的分析步驟,予以普遍應用。這種發展方向,有如將奕棋過程發展為競賽電腦程式,同樣也代表管理領域內一種「科學化」的努力方向。

貫通理論與實務的橋樑

就以上所提出的兩個管理學上的大問題—「整合化」和「科學化」—而言,司徒教授在本書中無疑地都提出他的見解和貢獻。司徒教授這些著作之所以和一般教科書最大不同者,即在於它們提供了一種貫通理論與實務之間的橋樑;一方面融合了各種管理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提出具有原創性的分析架構,使學者可以有系統地應用於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而不至於在研讀大量理論之後仍然理不出頭緒。經由這一著作,他不僅帶領MBA學生在實務上朝「整合化」邁進一大步,同時也使管理學在理論上朝「科學化」方向邁進一大步。值此書出版前夕,拜讀本書之餘,不僅想要向作者表達欽佩之意,也要向有志於管理工作者說聲:「你們有福了!」

最新修訂版序

本書初版距今已經八年。在這八年間,經過無數次公開講解、提問討論、案例分析,讓我(以及曾經深入閱讀、思考與操作過的使用者)更加深信本書所介紹的管理矩陣是十分實用的思維架構與編碼系統。「目、環、決、流、能、資」這「六大管理元素」也是管理理論與觀念極佳的分類體系,不僅周延而互斥,而且它們彼此間的各種相互關聯,也可以用來描述絕大部分管理實務現象。此一編碼系統當然無法創造理論,但肯定可以深入解析各種管理理論背後的邏輯以及理論形成中,對各項因果關係的認知。

本書第三章及第十四章已列舉了許多管理矩陣可以應用的實例,這幾年的實際操作不僅使此一編碼系統的運用更加成熟,同時在思考討論任何管理議題時也可以使用此一圖像思考工具來澄清思路、整合觀點、擴大考慮層面。

例如,在深入研究「組織創新」、「組織慣性」、「權力衝突」這些學術議題時,發現所有的理論回顧及實務訪談結果,竟然都能落入管理矩陣的七十二欄中,無一例外。可見複雜的理論,只要讀者能試著將它套入管理矩陣,或用管理矩陣的語法結構去解讀這些理論,就能深化對此一理論的理解,並可以與其他相關理論快速進行整合累積。

甚至也有碩士論文以長篇幅的方式,運用管理矩陣的方法詳細分析「韋小寶」、「課長島耕作」、「胡雪巖」等小說或漫畫中的人物在故事中的種種作為,以及思維與行動上,「陰陽兩面的目標與價值前提」、「上下階層的流程互動」、「任務環境中無形資源對各級人員環境認知的影響」等現象與道理。這些都足以證明管理矩陣分析的確能大幅深化我們對管理現象的觀察與詮釋,並使參與分析者擁有共同的架構與溝通語言,大幅提高思想交流的效率。

此次修訂,除了在編排方面力求提高版面美觀與清爽程度之外,在內容或文字方面也進行了數百項修訂或補充,使本書的論述更為完整合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86320257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79
    • 商品規格
    • 16開19*26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