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動力學入門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系統動力學」的第一個功勞是1972年的世界模型「成長的極限」,它顛覆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經濟成長的崇拜,鄭重宣佈「增長典範」已經結束,「極限典範」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永續發展」概念。
「系統動力學」的第二個功勞是「五項修煉」的指導,即利用因果反饋環的分析工具看破「花非花,霧非霧」的假象。管理者的許多失敗可歸咎於他們上了直覺的當。
本書除了著名的世界模型之外尚提供三十多個各種各樣的模擬模型,包括:人文、社會、生態、經濟、環境、宗教和全球變遷等各個方面。各種模型均附有詳盡的數據,讀者可以把這些模型作為藍圖發展適合自己需要的新模型。
本書特色
●涵蓋人文、社會、生態、經濟、環境、宗教和全球變遷等30多種模型。
●開放全部數據和公式。
●提供製作模型的路線地圖。
●傳授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動手實作靈活運用。
●直接與世界模型對話。
●模型的可視化輸出。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作者自序
第1章 系統概念
第2章 系統分析的基本工具-反饋環
第3章 模型概論
第4章 系統動力學模型入門
第5章 經典一階二階和多階模型
第6章 生命週期和生物震盪模板
第7章 人口模型
第8章 能源與溫室氣體減量模型
第9章 生態與環境模型
第10章 經濟及旅遊模型
第11章 管理及其他
第12章 世界模型
參考文獻
試閱
「系統」(System)作為科學的術語或生活的用語,已被廣泛使用,可是究竟何謂系統,至今也沒有人給過令所有其他人滿意的定義。System這個詞源於希臘文sýstéma,譯為拉丁語systēma,又轉譯為英語system,最後經日本漢譯之後,成為中文名詞。其涵義可追溯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歐幾里德等。它的意思是「放在一起」、「總體」、「群體」或「聯盟」。
我們先來看西方主要辭典的傳統性解釋。
德文Duden辭典說:「由許多部分組成而又被分割的整體(Ganzes)稱為系統。」
英文Webster大辭典的解釋是:「系統是相互關連形成一個單位或有機整體的事物集合。」
以上兩種解釋被著名的美國系統學家戈登(Geoffrey Gordon, 1978)總結為「所謂系統是指互相作用、互相依靠的所有事物,按照某些規律結合起來的總和。」
那波普德(Anatol Rapoport,1911-2007)是另一位著名的系統科學家,他更是著名的生物數學家,他說:「一個系統是世界的一部份,被看成一個單位,儘管內外發生變化,但它仍能保持其獨立性。」
21世紀的「新字典」是維基百科,我們有必要看看是如何定義的。
中文維基百科的定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系統 (2015/9/5登錄)
「系統泛指由一群有關聯的個體組成,根據某種規則運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
英文維基百科的定義: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stem (2015/9/5登錄)
“A system is a set of interacting or interdependent components forming a complex (intricate) whole.”「系統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許多個體所組成的複雜性整體。」
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郎非(Karl Ludwig von Bertalanffy ,1901-1972)是發展一般系統論(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先驅。他的最偉大貢獻在於開創了開放系統理論,即,系統不僅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基礎的封閉系統,更有與環境有能量﹑物質交換關係的開放系統,例如生物。系統狀態既有平衡態更有非平衡的穩態(Stead State)。1945年他引入了討論廣義系統的模型和法則,而不糾纏於特定種類、性質、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或相互作用等細節。他的貢獻超越了生物學,及於控制論、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學。很多科學家相信一般系統論能夠為所有科學領域提供概念性架構。所謂一般系統無非是指人,事,物三大類別,人和部分物是活的生命,事則由人與物所組成,因此作者建議系統的一般定義如下:
「系統是人﹑事﹑物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許多個體所組成的複雜性整體。」
在東方,日本和中國大陸是討論系統概念和利用系統方法最早又最多的國家,但他們也沒有找到系統的更好定義。例如,日本工業標準(JISZ 8121)對系統的定義是:「許多組成部分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標行動,這就叫做系統。」
在中國大陸,從1970年代起,著名的錢學森教授便提出系統科學論,1978年起錢氏又組織大規模的研究。1981年他提出「系統學」的設計,他認爲系統科學具有工程技術(包含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與技術科學(包含運籌學 、控制學、信息學)兩大層次。錢學森(1911-2009)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孫永健的堂叔乃中國著名的「航天之父」。錢氏更是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系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女婿。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工程控制論」創始人(1954年)。由美國回到中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989年獲美國「羅克韋爾(Rockwell,Jr.)獎章」。
國際學界對中國系統研究的結果仍給予很好的評價,乃因為系統的整體觀原本是中國哲學的特徵,更何況世界上許多微分動力系統的研究均出自中國數學家,而鄧聚龍(1933-2013)教授的「灰色系統論」更具備中國人自己的特色。因此國際著名的「協同學」(Synergetics)創始人,德國的哈肯教授(Hermann Haken)說,中國是充分認識到系統科學巨大重要性的國家之一,並認為「系統科學」的概念是由中國學者較早提出的。
我們先來看西方主要辭典的傳統性解釋。
德文Duden辭典說:「由許多部分組成而又被分割的整體(Ganzes)稱為系統。」
英文Webster大辭典的解釋是:「系統是相互關連形成一個單位或有機整體的事物集合。」
以上兩種解釋被著名的美國系統學家戈登(Geoffrey Gordon, 1978)總結為「所謂系統是指互相作用、互相依靠的所有事物,按照某些規律結合起來的總和。」
那波普德(Anatol Rapoport,1911-2007)是另一位著名的系統科學家,他更是著名的生物數學家,他說:「一個系統是世界的一部份,被看成一個單位,儘管內外發生變化,但它仍能保持其獨立性。」
21世紀的「新字典」是維基百科,我們有必要看看是如何定義的。
中文維基百科的定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系統 (2015/9/5登錄)
「系統泛指由一群有關聯的個體組成,根據某種規則運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
英文維基百科的定義: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stem (2015/9/5登錄)
“A system is a set of interacting or interdependent components forming a complex (intricate) whole.”「系統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許多個體所組成的複雜性整體。」
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郎非(Karl Ludwig von Bertalanffy ,1901-1972)是發展一般系統論(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先驅。他的最偉大貢獻在於開創了開放系統理論,即,系統不僅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基礎的封閉系統,更有與環境有能量﹑物質交換關係的開放系統,例如生物。系統狀態既有平衡態更有非平衡的穩態(Stead State)。1945年他引入了討論廣義系統的模型和法則,而不糾纏於特定種類、性質、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或相互作用等細節。他的貢獻超越了生物學,及於控制論、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學。很多科學家相信一般系統論能夠為所有科學領域提供概念性架構。所謂一般系統無非是指人,事,物三大類別,人和部分物是活的生命,事則由人與物所組成,因此作者建議系統的一般定義如下:
「系統是人﹑事﹑物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許多個體所組成的複雜性整體。」
在東方,日本和中國大陸是討論系統概念和利用系統方法最早又最多的國家,但他們也沒有找到系統的更好定義。例如,日本工業標準(JISZ 8121)對系統的定義是:「許多組成部分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標行動,這就叫做系統。」
在中國大陸,從1970年代起,著名的錢學森教授便提出系統科學論,1978年起錢氏又組織大規模的研究。1981年他提出「系統學」的設計,他認爲系統科學具有工程技術(包含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與技術科學(包含運籌學 、控制學、信息學)兩大層次。錢學森(1911-2009)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孫永健的堂叔乃中國著名的「航天之父」。錢氏更是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系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女婿。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工程控制論」創始人(1954年)。由美國回到中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989年獲美國「羅克韋爾(Rockwell,Jr.)獎章」。
國際學界對中國系統研究的結果仍給予很好的評價,乃因為系統的整體觀原本是中國哲學的特徵,更何況世界上許多微分動力系統的研究均出自中國數學家,而鄧聚龍(1933-2013)教授的「灰色系統論」更具備中國人自己的特色。因此國際著名的「協同學」(Synergetics)創始人,德國的哈肯教授(Hermann Haken)說,中國是充分認識到系統科學巨大重要性的國家之一,並認為「系統科學」的概念是由中國學者較早提出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