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策略:在數位競爭、創新與影響力掛帥的時代勝出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協助企業家與管理者建立可長可久的平台事業!
哈佛大學商學院 X MIT史隆管理學院 X 薩里大學商學院
研究策略與創新30年作者的權威之作
擁有好平台比擁有好產品更重要!
♦四步驟,啟動平台事業
♦避開失敗平台常犯的四大致命錯誤
♦傳統企業加入平台經濟的三種方式
♦提前掌握未來將成為重要平台的四項新興技術
名人推薦
邱奕嘉/政大商學院副院長
——專文推薦
王雪紅/HTC創辦人暨董事長
朱文儀/台大商研所教授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亞馬遜9成讀者5星好評
研究高科技事業策略與創新的三位專家揭露,哪些原理讓平台事業造就出世界上最有價值,也讓政府最難監管的企業。在數位時代中,管理者和企業家必須學會在傳統經濟和平台經濟這兩個世界裡生存。業務運作導向的平台通常存在於產業或生態系統這個層級,將個人和組織聚集在一起,讓雙方得以在其他方式無法達成的環境下,進行創新與互動。平台創造的經濟價值遠超過我們在傳統企業所能看到的。
《平台策略》這本書對平台策略和數位創新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寶貴的洞見,深入淺出地分析、歸納如下事項:
1.簡述何謂「平台」、平台的重要特徵,以及驅動平台的力量;
2.審視平台市場的驅動因素,包括網路效應、多歸屬問題等;
3.分析不同類型的平台的策略與商業模式,包括創新平台、交易平台與混和平台;
4.失敗平台常見的四大錯誤;
5.傳統企業如何融入平台經濟;
6.指出四種即將成為重要平台的新興技術,包括自動駕駛、語音辨識、量子電腦,以及基因編輯。
庫蘇馬諾、高爾和尤菲談到,少數企業如何在我們個人生活、專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非比尋常的影響力。他們解釋這些平台事業跟以往實力雄厚的企業有何不同;他們質疑這些數位巨擘的市場霸權和擴張上是否有其侷限;最後,他們討論在重新省思數據隱私法、反托拉斯法和其他可制止這些強大事業濫用本身影響力的法規中,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三位作者期能以本書協助管理者和企業家建立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平台事業,並在跟數位競爭對手和傳統競爭對手一較高下時,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身為研究這些企業並與這些企業合作三十多年的專家,三位作者針對造就平台事業的強大經濟動能與技術力量,進行最權威且最及時的調查,讓我們洞悉亞馬遜、蘋果、微軟、臉書和Google這些平台巨擘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形塑全球經濟和未來工作型態。
目錄
前言與謝詞
第一章 平台思維
——介紹
♦我們如何發展至此?
♦定義平台
♦平台商業模式:兩種基本類型
♦數據怎麼說
♦後續章節概述
第二章 贏家通吃或拿到最多好處
——不僅僅是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裝設電話附贈工商電話簿的教訓
♦其他市場驅動因素:多歸屬、差異化和利基市場、進入障礙
♦數位技術:對平台市場驅動因素的影響
♦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
第三章 策略與商業模式
——創新平台、交易平台或混合平台
♦建立平台的四個步驟
♦混合平台:結合交易平台與創新平台
♦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
第四章 失敗平台常犯的四大錯誤
——定價不當、互不信任、錯失良機、輕忽對手
♦平台失敗的模式
♦平台的一邊定價不當
♦互不信任,尤其是交易平台
♦傲慢或不把競爭當一回事
♦錯失時機或無法在市場對哪一邊有利前先採取行動
♦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
第五章 老狗要能學會新把戲
——建立平台、購買平台或加入平台
♦加入競爭平台
♦購買平台(尤其是技術和人才)
♦建立自己的新平台
♦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
第六章 平台是把雙刃劍
——善用但不要濫用平台的力量
♦大眾對平台的態度丕變
♦別作惡霸:為反托拉斯和競爭問題預做準備
♦在信任與開放之間取得平衡:隱私、公正與詐騙
♦遵守勞動法:並非人人都應是承攬人
♦自我監管:早在監管機構出手前就先與其合作
♦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
第七章 展望
——平台與未來
♦平台事業面面觀
♦平台的未來
♦平台新戰場
♦新興平台戰場與未來展望
♦結語
數據附錄
注釋
序/導讀
推薦序》平台經濟下之動態能力
邱奕嘉博士╱政大商學院副院長
二十一世紀的通勤族,不再是閉目養神或埋首閱讀;二十一世紀的餐桌風景,也不再是閒話家常或情感熱絡。人人都變成低頭族,專注守護著一方螢幕,那是個人通往世界的主要窗口。實體店面一間一間萎縮,取而代之的是線上比價與下單;紙本書籍銷售量下滑,文字的傳播並不附帶紙質觸感,滑閱取代了翻頁。新興科技改變了消費樣態,更根本地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模式,讓企業從傳統線型運作變成串聯雙邊或多邊的平台運作模式。
平台運作模式讓過去不可能串接的企業個體,透過科技運用而能夠在一個平台共同運作,並因此衍生出各種新興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在傳統時代,要客製化硬體,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身為硬體製造商的蘋果公司(Apple),可以把為數眾多的軟體商聚集在App Store上,讓每位消費者手中看似同一個硬體的iPhone,因為下載了不同的應用程式(App),而成為獨一無二的「硬體」。線上的亞馬遜(Amazon)、淘寶,更把為數眾多的商店聚集在線上平台上,達到無界零售的境地,顛覆了傳統零售業對於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些都只是新興科技改變商業世界的一隅。
傳統企業競合的關係也因為新興科技的運用而有不同的發展。在傳統的企業經營策略思維中,「競爭」是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即使所謂的「競合」或「合作」,也是為了競爭。但在平台的經營中,不同企業個體在同一平台或生態系統運作時,他們必須思考如何善用彼此、借力使力,來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例如淘寶上的賣家必須善用淘寶上的工具,挖空心思來吸引用戶目光,而淘寶也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賣家的需求。即使不同賣家間,看似為競爭對手,但其實卻是彼此追求共榮。試想若某一賣家因創新商品而吸引人潮,這種集客力也會回饋到其他商家,其他商家也必須絞盡腦汁,把握機會善用這股人潮。這也正是為何許多小型商家會捨棄自己架設網站,而選擇直接在淘寶販售的行銷模式。
然而,平台模式令人深畏的莫過於「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所形成的大者恆大的效應。這種效應來自於用戶的購買意願深受使用者人數多寡影響,而非單純的產品服務本質,這使得傳統蹲馬步、練基本功的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以騰訊公司為例,它於1998年創立,二十年的光景裡,已成為中國影響力最深的平台企業之一,最知名的產品微信的月活躍帳戶數超過十億,而依附於微信上的微信支付也成為騰訊最知名的支付工具之一。騰訊的遊戲業務順勢高速增長,穩定發展成為中國遊戲龍頭。在微信成長過程中,也有許多公司發展類似的工具,如中國電信的易信、阿里巴巴的來往等,平心而論,其產品功能並不亞於微信,但最終仍然無法與微信所建立的網路外部性抗衡。
尤其從平台邁向生態系統經營的廠商,擁有多元產品服務與用戶群,這樣多元組成已經很難被定義是屬於哪個產業或哪種類型的公司,而且只要有新的用戶群加入,或透過借風使力、順水推舟鏈結其他廠商,它即可以迅速進入新的細分市場,並透過平台覆蓋(platform envelopment)策略,對既有競爭對手造成嚴重威脅與挑戰。今日的騰訊正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早已不只是單純的單一平台,而是透過各事業群不斷進行覆蓋競爭與大量策略投資,形塑出一套完整的多元生態系統,騰訊音樂已成為全中國最大的線上音樂服務生態系統就是一證。
傳統企業或許可以輕率地漠視新興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必須確保你的競爭對手不會率先採用平台模式,以形成大者恆大效應,席捲所處產業。因為你不成長,你的競爭對手會成長。而且最麻煩的是,在平台世界中,企業的產業範疇很難定義,因此你永遠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是誰、會從哪裡出現。沒有人會事先想到臉書「社交」平台會影響到「廣告」業的發展。
事實上,平台商業模式形成已久,早期的市集甚至連工商電話簿都是某種平台的觀念運用,大約在2000年初期左右,這樣的發展才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而新興科技發展快速,平台商業模式也不斷演進。本書的三位作者分別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英國薩里大學和哈佛商學院,長期研究新興科技與平台策略。本書匯集了三位學者近幾年研究的精華,除深入介紹平台商業模式的內涵與特性之外,更介紹平台策略最新的發展。對於想要了解平台策略的讀者而言,本書絕對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紹平台思維與內涵,深入介紹平台類型:創新型、交易型、混合型,並透過豐富的案例比較三種差異。第二章則是探討平台的市場特性,尤其是網路外部性議題,除了詳盡介紹網路外部性,更點出企業不能只靠網路外部性,必須要同步考量其他市場因素,包含了:用戶的多歸屬(multi-homing)、差異化和利基市場、進入障礙等。若只是一味追求網路外部性,而忽略了上述三項因素,大者不一定恆大,後發還是可以先至。本章的最後,更進一步探討數位技術對上述因素的影響及衝擊。第三章則從商業模式設計的角度,探討不同的平台類型該如何透過四個步驟,建立起平台事業。本章針對每一個步驟,皆透過案例公司的說明,由淺入深地分析每一階段建立時的關鍵事項,提供企業主重要的指南。第四章可說是本書的精華,作者針對失敗的平台企業,歸納出四個主要的失敗原因及誤區,包含了:定價或補貼不當,以致於無法發揮網路外部性;沒有與平台用戶建立起足夠的信任;沒有密切留意競爭對手,以致錯失先機;沒有可行的策略就貿然進入市場。這些失敗的案例與啟示,絕對是管理者與企業家重要學習的參考。第五章則是探討企業在執行平台策略時,究竟該自行建立?購買抑或是加入現有的平台?透過豐富的案例,作者介紹三種模式的差異,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公司,提出具體發展建議。第六、七章,則是將視角拉到總體(macro)的層次,分別介紹平台治理的問題,尤其當大者恆大時,所產生的反托拉斯、隱私與公正性等議題。而第七章的最後,則探索下一代新興科技,如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基因編輯等,對企業經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
本書的撰寫風格非常親民與務實,迥異於傳統管理書籍之生硬艱澀語法,其引用大量豐富的案例,陳述複雜的理論,讓讀者可以從案例的演示中,體會平台策略的內涵,並透過成功及失敗案例的發展,進行典範學習。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每一個章節最後面,節錄了「管理者和企業家該熟記的重點」,讓讀者可以更精準掌握每章重點,尤其相關內容是從實務界觀點切入,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更有醍醐灌頂之效。
在數位經濟時代,企業不應單純地把自己視某產業的一部分,而應是用商業生態系統觀點進行策略分析,並試圖與生態系的不同廠商進行互相合作,去創造和維持市場優勢。而任一項新技術的發生都會使得生態系統間的合作關係,產生量變或質變,因此在詭譎多變的競局中,每位企業主都必須重新扮演創業家的角色(entrepreneurial role),精準掌握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洞悉(sense)潛在機會,並能透過商業模式設計與資源投入,掌握(seize)市場機會;企業經營者更必須透過組織與文化的重塑(transform),以落實獲利的基礎。透過洞悉、掌握、重塑建立平台經濟下的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了解平台商業模式,絕對是企業致勝的第一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