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智優勢:擺脫單核領導的過勞無奈,運用「團體動力學」激活部屬潛能極限,打造敢說、敢衝、敢作為的高效團隊
The Collective Edge: Unlocking the Secret Power of Groups
活動訊息
黑五禮物買什麼?全站滿$1000送100點金幣,可累送! 新會員直接領$500!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開會死寂、員工沒熱忱、協作變推責…
唯一解方是「驅動共智」
開會場景,員工只會點頭?
全場沉默、怕衝突、最後決策全走鐘……
換個帶法,全員動起來。
讓合作、從眾、競爭與衝突,都轉化為高效推力
你是否常覺得團隊總是「換了人,問題卻依舊」?
會議空轉、責任互踢、氣氛低迷,這些其實都不是成員的錯,而是缺乏正確的設計。
本書教你用「團體動力學」六大條件,讓團隊從混亂走向高效。
看清團體動力機制,破解職場盲點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面對的挑戰往往不在於「個人能力不足」,而是在於「團體運作不順」。會議流於形式、決策偏差、部屬沉默、團隊缺乏動力,這些現象不是偶然,而是團體心理的必然規律。
在本書中,作者將帶領我們看清這些規律:「人類天生渴望歸屬,因此容易產生從眾與沉默;群體本能的分類,也讓競爭既能激發動力,又可能引發衝突。若忽視這些現象,領導者就會錯把團體問題歸咎於個人,陷入「換人卻不換方法」的死循環。本書提供的是一副新的透視鏡,讓管理者看清團隊背後的心理機制,重新掌握解決問題的起點。
化解團隊內耗,將競爭與衝突昇華成協作動力
本書特別強調:合作、從眾與競爭都不是單純的好或壞,而是「雙刃劍」。合作能創造綜效,但若缺乏清楚分工,便會淪為責任互踢;從眾能維持秩序,但若壓抑異議,便會導致群體迷思與錯誤決策;競爭能激發潛能,但若設計成零和局面,則只會造成內耗與排斥。作者透過經典實驗、歷史案例與企業實務,層層解析這些現象,讓管理者不再被表象迷惑,而能理解背後的規律。
這些陷阱在職場中屢見不鮮,但作者也提出具體解方──那就是六大條件:
1.團隊組成,兼顧多樣性與互補性;
2.目標,凝聚團隊的努力方向;
3.任務設定,讓成員清楚各自責任;
4.規範,確立行為邊界;
5.心理安全感,讓成員敢於表達異議;
6.指導,確保團隊能在動盪中維持方向。
這六大條件像是一套「團體操作系統」,為合作、從眾與競爭的雙面性提供修正機制,讓陷阱變成推力。
領導的新視野,從孤獨英雄到集體共享
對於中高階主管而言,本書最具顛覆性的觀點在於「領導不是英雄,而是結構」。傳統上,我們容易把團隊成敗歸因於領導者個人,但作者清楚指出,真正的領導力在於設計制度與規範,並讓每個成員都能承擔領導角色。這就是「共享領導」與「團體思想」的價值。
當領導者懂得創造心理安全感、建立規範與共同目標時,團隊不再依賴某個明星人物,而能持續自主地運作。這對於面對複雜環境與快速變動的組織而言,無疑是最關鍵的生存策略。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傳授團體動力學的心理學書籍,更是一部為管理者量身打造的實戰指南,能幫助他們打造真正高效、持久而有韌性的團隊。
本書特色
◆適用帶領團隊的你:覺得帶領團隊窒礙難行嗎?想要啟動一場激烈討論的會議卻總是鴉雀無聲?本書教你如何改變;
◆適用在團隊中找不到定位的你:開會議時,總是苦於團體壓力不敢表達意見?本書教你如何找到突破契機;
◆一次掌握團體運作全貌:合作、從眾、競爭、領導四大核心完整解析。
◆打破孤狼英雄迷思:成功不靠天才個人,而是團隊集體的力量,責任無須一人苦扛;
◆雙面現象全面解讀:合作能加分也能失敗,關鍵在你如何設計;
◆六大條件實戰模型:組成、目標、任務、規範、心理安全感、指導,打造高效團隊的完整工具;
◆理論×案例最強結合:經典心理實驗+真實企業與團隊故事,立刻應用到職場。
開會死寂、員工沒熱忱、協作變推責…
唯一解方是「驅動共智」
開會場景,員工只會點頭?
全場沉默、怕衝突、最後決策全走鐘……
換個帶法,全員動起來。
讓合作、從眾、競爭與衝突,都轉化為高效推力
你是否常覺得團隊總是「換了人,問題卻依舊」?
會議空轉、責任互踢、氣氛低迷,這些其實都不是成員的錯,而是缺乏正確的設計。
本書教你用「團體動力學」六大條件,讓團隊從混亂走向高效。
看清團體動力機制,破解職場盲點
在職場上,許多主管面對的挑戰往往不在於「個人能力不足」,而是在於「團體運作不順」。會議流於形式、決策偏差、部屬沉默、團隊缺乏動力,這些現象不是偶然,而是團體心理的必然規律。
在本書中,作者將帶領我們看清這些規律:「人類天生渴望歸屬,因此容易產生從眾與沉默;群體本能的分類,也讓競爭既能激發動力,又可能引發衝突。若忽視這些現象,領導者就會錯把團體問題歸咎於個人,陷入「換人卻不換方法」的死循環。本書提供的是一副新的透視鏡,讓管理者看清團隊背後的心理機制,重新掌握解決問題的起點。
化解團隊內耗,將競爭與衝突昇華成協作動力
本書特別強調:合作、從眾與競爭都不是單純的好或壞,而是「雙刃劍」。合作能創造綜效,但若缺乏清楚分工,便會淪為責任互踢;從眾能維持秩序,但若壓抑異議,便會導致群體迷思與錯誤決策;競爭能激發潛能,但若設計成零和局面,則只會造成內耗與排斥。作者透過經典實驗、歷史案例與企業實務,層層解析這些現象,讓管理者不再被表象迷惑,而能理解背後的規律。
這些陷阱在職場中屢見不鮮,但作者也提出具體解方──那就是六大條件:
1.團隊組成,兼顧多樣性與互補性;
2.目標,凝聚團隊的努力方向;
3.任務設定,讓成員清楚各自責任;
4.規範,確立行為邊界;
5.心理安全感,讓成員敢於表達異議;
6.指導,確保團隊能在動盪中維持方向。
這六大條件像是一套「團體操作系統」,為合作、從眾與競爭的雙面性提供修正機制,讓陷阱變成推力。
領導的新視野,從孤獨英雄到集體共享
對於中高階主管而言,本書最具顛覆性的觀點在於「領導不是英雄,而是結構」。傳統上,我們容易把團隊成敗歸因於領導者個人,但作者清楚指出,真正的領導力在於設計制度與規範,並讓每個成員都能承擔領導角色。這就是「共享領導」與「團體思想」的價值。
當領導者懂得創造心理安全感、建立規範與共同目標時,團隊不再依賴某個明星人物,而能持續自主地運作。這對於面對複雜環境與快速變動的組織而言,無疑是最關鍵的生存策略。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傳授團體動力學的心理學書籍,更是一部為管理者量身打造的實戰指南,能幫助他們打造真正高效、持久而有韌性的團隊。
本書特色
◆適用帶領團隊的你:覺得帶領團隊窒礙難行嗎?想要啟動一場激烈討論的會議卻總是鴉雀無聲?本書教你如何改變;
◆適用在團隊中找不到定位的你:開會議時,總是苦於團體壓力不敢表達意見?本書教你如何找到突破契機;
◆一次掌握團體運作全貌:合作、從眾、競爭、領導四大核心完整解析。
◆打破孤狼英雄迷思:成功不靠天才個人,而是團隊集體的力量,責任無須一人苦扛;
◆雙面現象全面解讀:合作能加分也能失敗,關鍵在你如何設計;
◆六大條件實戰模型:組成、目標、任務、規範、心理安全感、指導,打造高效團隊的完整工具;
◆理論×案例最強結合:經典心理實驗+真實企業與團隊故事,立刻應用到職場。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賴婷婷|《換框思維力》作者,湧動教練學校創辦人
Cynthia黃馨儀|企業講師/顧問、義華才公司創辦人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賴婷婷|《換框思維力》作者,湧動教練學校創辦人
Cynthia黃馨儀|企業講師/顧問、義華才公司創辦人
目錄
目錄
序言 擺脫「分類帽」的掌控
第一部分:合作
第一章:孤獨天才的迷思
反轉孤狼神話,團體才會帶來高效
第二章:綜效鍊金術的祕密公式
破解合作低效機制,讓1+1大於2
第三章:有效協作的持續力工程
讓團隊維持巔峰不墜,可以這麼做
第四章:常勝軍失利的關鍵教訓
建立勝利文化的心智模型與運作法則
第二部分:從眾
第五章:形塑默契的隱性機制
降低摩擦,增進速度的群體潛規則
第六章:「歸屬同化」的深層陷阱
喪失綜效與思考力,引發失能災難
第七章:使人選邊站的心智黑洞
仇視外部、扭曲理性決策的「極化」
第八章:對抗從眾惡性循環的策略
打造安心發聲,跨界集思的環境
第三部分:競爭
第九章:競爭心理的雙面刃
當激勵成為壓力、較量賽局變成陷阱
第十章:使衝突加溫的助燃劑
左右興衰命運的兩大破壞性動能
第十一章:讓對立降溫的滅火器
化解敵意,促成凝聚的破冰策略
第四部分:群體領導
第十二章:揭露指導不彰的真相
看懂系統盲點,整結構改流程的訣竅
第十三章:告別「強人」領導時代
卓越隊伍不會只靠「單核」帶隊
第十四章:團體進化的未來樣貌
決定成敗並非科技,是「學習循環」
致謝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序言 擺脫「分類帽」的掌控
第一部分:合作
第一章:孤獨天才的迷思
反轉孤狼神話,團體才會帶來高效
第二章:綜效鍊金術的祕密公式
破解合作低效機制,讓1+1大於2
第三章:有效協作的持續力工程
讓團隊維持巔峰不墜,可以這麼做
第四章:常勝軍失利的關鍵教訓
建立勝利文化的心智模型與運作法則
第二部分:從眾
第五章:形塑默契的隱性機制
降低摩擦,增進速度的群體潛規則
第六章:「歸屬同化」的深層陷阱
喪失綜效與思考力,引發失能災難
第七章:使人選邊站的心智黑洞
仇視外部、扭曲理性決策的「極化」
第八章:對抗從眾惡性循環的策略
打造安心發聲,跨界集思的環境
第三部分:競爭
第九章:競爭心理的雙面刃
當激勵成為壓力、較量賽局變成陷阱
第十章:使衝突加溫的助燃劑
左右興衰命運的兩大破壞性動能
第十一章:讓對立降溫的滅火器
化解敵意,促成凝聚的破冰策略
第四部分:群體領導
第十二章:揭露指導不彰的真相
看懂系統盲點,整結構改流程的訣竅
第十三章:告別「強人」領導時代
卓越隊伍不會只靠「單核」帶隊
第十四章:團體進化的未來樣貌
決定成敗並非科技,是「學習循環」
致謝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序/導讀
序言
擺脫「分類帽」的掌控
若要問誰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裡的大反派,幾乎所有人都會回說:「佛地魔」(Lord Voldemort)。但是,對我這個研究團體動力學的社會學家來說,其實還有一個更加邪惡的反派,那就是「分類帽」(the Sorting Hat)。
剛入學的11歲小小巫師們充滿雄心壯志地戴上分類帽。分類帽則是會將所有新生分到四大學院,四大學院的學生都有強烈且截然不同的特質,分別是英勇、睿智、忠誠和叛逆。學生無論走到哪,都得穿著代表自己學院的制服,學院間的競爭無處不在,學生支持自己的學院,同時貶低、甚至仇視其他學院。在《哈利波特》小說全系列中,沒有一人離開當初分類帽幫他們選擇的學院,也沒人去責怪分類帽,即便正是它這樣充滿惡意的分類和貼標籤,才引起了故事中的戰爭。
人們之所以不認為分類帽是反派,是因為分類和貼標籤這兩件事,對眾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在你心裡也一直有個內建的分類帽時刻運作不停,因為人類社會就是建立在將自己與他人分門別類的行為之上。人類不僅會為他人貼上國籍、政治傾向和性別這種比較大的標籤,還會為大家貼上家人、朋友、工作團隊、球隊或樂隊這種較小的標籤。
因為人類是群居生物,所屬的團體會不斷改變且相互重疊,而這些團體會影響彼此的生活。許多人醒來會先見到家人或室友,然後去公司與同事相處,而他們在這兩個場合的行為舉止卻可能截然不同。下班後與朋友見面時,此時的行為又會與工作中不同。有時人們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偶然加入其他團體,像是與路人一起看街頭藝人表演,或是與其他人一起因為地鐵延誤而暴躁不已。每加入一個團體,人們都會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並因此改變自己的思考和做事方式。
於是,若想理解人類行為,就需要先理解「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也就是團體直接或潛移默化影響人類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方式。人類出生後,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尋找歸屬感,這誘使我們遵從與他人相處的潛規則。欣賞街頭藝人表演時,會和其他人一起鼓掌,感受他們的喜悅。即便覺得表演沒那麼精彩,也會下意識地這麼做,因為不想在人群中顯得太特立獨行。在家或工作時,則是會為了得到成員的讚賞而努力競爭;當外人威脅到團隊時,也會像自己受到威脅般地挺身而出。說得極端點,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成就,都要歸功於眾人心中內建的分類帽,而歷史上最恐怖的惡行,也是因此而生。
緊急救援委員會的誕生
1940年時,美國記者瓦里安‧弗萊(Varian Fry)前往法國馬賽,身上就只有用膠帶貼在腿上的3,000美元和一張名單,名單上寫著200位被納粹針對的藝術家和學者的名字,以及幫助他們逃亡的計畫。不過,弗萊並不是想要靠自己一人救出那200人,而是成立一個名為緊急救援委員會(The Emergency Rescue Committee,簡稱ERC)的團體。於是,ERC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幫助兩千多位難民逃離納粹的魔掌。
弗萊動身前往法國時,雖然有清楚且重要的目標,但卻沒有具體的計畫。他畢竟不是外交官,也不是特務。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當時我沒做過任何地下工作,也完全不認識名單上的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實行計畫,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
弗萊開始寫信給名單上的200位難民。當時名單上的一些人已經因為想要避免被抓而自殺,其中也包括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但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弗萊的幫助。弗萊到達法國後,人們開始口耳相傳,宣傳他的計畫。他住的旅館很快就擠滿了數千名想要逃離法國的難民。
然而,弗萊無法獨自拯救他們,他需要一個團隊。
他很快就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各司其職,勞工社會運動家法蘭克‧伯恩(Frank Bohn),當時已經在幫助其他工會成員逃離法國,於是與弗萊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富家千金瑪麗‧珍‧歌德(Mary Jayne Gold)為ERC提供資金,運用自己的社交技巧與人脈打通障礙,之後甚至與英國情報部門合作,一起對抗納粹;年輕的政治行動主義者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Hirschman),他同時也是位野心勃勃的經濟學家,同樣淪為難民的他一邊躲避法國和德國的軍隊,一邊在庇里牛斯山脈尋找未被發現的小徑;前法國警官丹尼爾‧貝內特(Daniel Bénédite)幫助管理行動計畫,並在必要時幫大家躲避執法機關;漫畫家威利‧斯皮拉(Willi Spira)幫忙偽造移民文件;ERC的行政人員雷娜‧費許曼(Lena Fishman)精通俄文、波蘭文和西班牙文,負責寫信和訪問難民。ERC的成員自己也身陷危險,卻依舊各司其職,因為讓他們聚在一起的使命,遠比個人利益更重要。
單就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觀點來看,無法解釋ERC為什麼能夠存在。人在面對像納粹崛起這種巨大的逆境時,自然會產生無助的感覺。當面對真正的威脅時,去建立關係反而是難事,切斷一切連結並且各自為戰還比較輕鬆。
然而,ERC的成立,不僅源於團體動力學的正面特質,其根源更是體現團體動力學的負面特質。所謂正面特質,是ERC運用了團體歸屬感所帶來的凝聚力,這股凝聚力讓人在最危急的時刻也能彼此合作。在極端的情況下,ERC的一些人甚至會為了幫助團體成員而犧牲性命。
不過,ERC之所以會出現,乃是時勢所需,因為納粹發掘了人們群體思維的負面特質,並將其變為武器。亦即滿足我們內心那頂分類帽,想要讚揚「自己人」並責怪「他人」的醜陋慾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續簡稱為二戰)時期,有許多人眼睜睜看著數百萬無辜民眾遭受殘忍至極的暴行,也有些人甚至是帶來痛苦的施暴者。雖然在將群體思維化為武器這件事上,納粹德國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但即便到了今日,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學校、工作場所,甚至是政治領域,仍有許多人在利用人類喜歡與厭惡各種團體的傾向。
人們忠誠於自己的團體和仇視其他團體的行為,簡直就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大眾長久以來都忽略了團體動力學這門科學,而人類史上最慈悲的善行和最殘忍的暴行,都能用團體動力學來解釋、理解和控制。我會在本書中分享許多研究,其中有著理解人們為何得以相互合作、適應與競爭的關鍵,也蘊含著將這門科學為自己所用的方法。
觸發高效協作的六大條件
正因為無法逃避團體生活,人們每天都要面對團體生活的古怪之處,並暴露在其帶來的好處與危險之中。從國家到公司的會議,從宗教到家人的烤肉聚會,團體動力學會透過這些大大小小的團體是如何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人願意協作是人類歷史從古至今所有成就的基礎。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每一個改變世界的企業、每一張讓人愛不釋手的唱片和每一支偉大的運動隊伍,其核心都是一支優秀的團隊。但是,人們卻鮮少探討團體的本質、運作原理和如何發揮團隊的最大潛能。
大多數人都只知道團體動力學的壞處。人們對團體感興趣,但感興趣的都是負面的東西: 從眾(conformity)、極化(Polarization)* 、歧視、衝突,以及普遍存在的大眾愚行(massstupidity)。政客會引出人們心中分類帽的陰暗面,他們鼓勵支持者去責怪不屬於自身群體的人,將這些非我族類的「他人」非人化(dehumanize),並且打壓他們。社群媒體則是將人從自己生活的社區中隔離出來,同時加劇了團體之間的仇恨和不滿。於是,我們想要將自己和其他人分門別類,而這種傾向就是政治衝突、戰爭和暴行的源頭。
我們需要更好的團體,也就是能夠解決問題,而非創造問題的團體。是時候跳脫個人主義至上與將團體視為必要之惡的思考模式了。是時候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團體,看看團體長久以來被人們忽視的巨大潛力。只要有適當的條件,這些潛力就能轉化為成功。無論你是想要改變自己、改變工作團體還是改變世界,都需要學會運用團體動力學的力量,而不是傻傻地被這股力量左右。
在本書中,你會學到如何運用團體動力學來更好地與別人一起工作和生活。能夠讓團體和我們自己發揮全部潛能的祕訣,就是能讓人們有效協作的六大條件:團隊組成、目標、任務、規範、心理安全感和指導。達成這六大條件,就能讓你發揮出團體動力學長期遭到忽視的巨大潛能。理解它們,就是打造有效率且有滿滿成就感團隊的關鍵。
本書不只是給傳統意義上的領導者看的,而是適合每一位想要理解人類行為和世界的人。好的團隊思考模式可以改善你與親朋好友、同學或同事的關係。還能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讓自己更有創造力,也更加有歸屬感。
要想拼湊出團體動力學的全貌,就要找到散落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政治科學、神經科學和管理學這些領域的拼圖碎片。我收集了最新的研究,裡面的內容從解釋億萬富翁為何喜歡收集遊艇,到發現《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反派DNA祕密的研究,應有盡有,我撰寫本書的目標,就是用簡單的語言,深入解釋科學界告訴我們以及沒有告訴我們的,關於團體的真相,同時探索我們要如何運用針對團體動力學的研究來改變自己以及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專業爵士小號樂手,當時我屬於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團體。我曾經和伊瑟管弦樂團( Either/Orchestra) 這類成立數十年的團體合奏,也曾在即興演奏時和臨時組成幾分鐘的團體合作。我一直覺得很神奇,為什麼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即興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而我竟然也說服了哈佛大學給我一個博士學位,讓我去尋找答案。我現在是研究組織科學的學者,也是倫敦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我教導學生、企業高層、政府領導人如何領導、幫助並教導團隊和企業來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本書中我會分享自己和其他人的故事,讓大家能清楚知道在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獲得了哪些啟示,也希望大家能夠將這些啟示應用到生活中。這些故事就像一扇扇的窗戶,幫助眾人理解匯集了數十萬人經驗的研究。雖然大多數人都是透過某個人分享的道聽途說,來了解團體動力學和領導力,可能是我、你、知名運動員、藝人或企業高層,但我認為匯集數十萬人經驗的研究應該還是比較可靠。
書中有四大部分,每部分中有三至四章。第一部分講的是「合作」,我會在其中解釋團體的本質,以及我們能夠如何獲得團體生活中最重要的好處:追求個人無法達成的共同目標。接著,會重點探討團體思維所帶來的另外兩個重要結果,分別是第二部分所講的「從眾」和第三部分所講的「競爭」。從古至今,我們已經看到從眾和競爭會帶來危險的後果,但我們其實也能從中獲得出人意料的好處。我會解釋能如何透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應對團體生活中的矛盾,並打造出更好的團體。最後,我會在第四部分探討如何「領導團隊,重新定義什麼才是領導力,不再將領導力視為單獨一個英雄或反派的責任,而是像團隊運動一樣,所有人各司其職,提升並維持團體的基礎結構。我也會提供能更加瞭解「團體思想」的錦囊妙計,教大家如何實際應用領導團隊部分中提到的原則,我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應用學界的發現。
本書會觸及許多不同領域,整理並總結數十年來的上百個研究。如此一來就能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團體動力學,並用新的角度去看待今日的社交世界。我覺得以這種新角度思考就像戴上一副紅外線夜視鏡,揭露人們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以集體觀點看世界會改變你的人生。戴上「團體夜視鏡」來理解人類行為,就能以新的角度來看待人類歷史上平常與不尋常的時刻,發現形塑日常生活的無形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旦你不再以個人角度,而是以團體的角度看待一切時,那麼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也會徹底改變,而這就會為自己帶來團體優勢。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要怎麼做吧。
擺脫「分類帽」的掌控
若要問誰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裡的大反派,幾乎所有人都會回說:「佛地魔」(Lord Voldemort)。但是,對我這個研究團體動力學的社會學家來說,其實還有一個更加邪惡的反派,那就是「分類帽」(the Sorting Hat)。
剛入學的11歲小小巫師們充滿雄心壯志地戴上分類帽。分類帽則是會將所有新生分到四大學院,四大學院的學生都有強烈且截然不同的特質,分別是英勇、睿智、忠誠和叛逆。學生無論走到哪,都得穿著代表自己學院的制服,學院間的競爭無處不在,學生支持自己的學院,同時貶低、甚至仇視其他學院。在《哈利波特》小說全系列中,沒有一人離開當初分類帽幫他們選擇的學院,也沒人去責怪分類帽,即便正是它這樣充滿惡意的分類和貼標籤,才引起了故事中的戰爭。
人們之所以不認為分類帽是反派,是因為分類和貼標籤這兩件事,對眾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在你心裡也一直有個內建的分類帽時刻運作不停,因為人類社會就是建立在將自己與他人分門別類的行為之上。人類不僅會為他人貼上國籍、政治傾向和性別這種比較大的標籤,還會為大家貼上家人、朋友、工作團隊、球隊或樂隊這種較小的標籤。
因為人類是群居生物,所屬的團體會不斷改變且相互重疊,而這些團體會影響彼此的生活。許多人醒來會先見到家人或室友,然後去公司與同事相處,而他們在這兩個場合的行為舉止卻可能截然不同。下班後與朋友見面時,此時的行為又會與工作中不同。有時人們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偶然加入其他團體,像是與路人一起看街頭藝人表演,或是與其他人一起因為地鐵延誤而暴躁不已。每加入一個團體,人們都會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並因此改變自己的思考和做事方式。
於是,若想理解人類行為,就需要先理解「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也就是團體直接或潛移默化影響人類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方式。人類出生後,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尋找歸屬感,這誘使我們遵從與他人相處的潛規則。欣賞街頭藝人表演時,會和其他人一起鼓掌,感受他們的喜悅。即便覺得表演沒那麼精彩,也會下意識地這麼做,因為不想在人群中顯得太特立獨行。在家或工作時,則是會為了得到成員的讚賞而努力競爭;當外人威脅到團隊時,也會像自己受到威脅般地挺身而出。說得極端點,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成就,都要歸功於眾人心中內建的分類帽,而歷史上最恐怖的惡行,也是因此而生。
緊急救援委員會的誕生
1940年時,美國記者瓦里安‧弗萊(Varian Fry)前往法國馬賽,身上就只有用膠帶貼在腿上的3,000美元和一張名單,名單上寫著200位被納粹針對的藝術家和學者的名字,以及幫助他們逃亡的計畫。不過,弗萊並不是想要靠自己一人救出那200人,而是成立一個名為緊急救援委員會(The Emergency Rescue Committee,簡稱ERC)的團體。於是,ERC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幫助兩千多位難民逃離納粹的魔掌。
弗萊動身前往法國時,雖然有清楚且重要的目標,但卻沒有具體的計畫。他畢竟不是外交官,也不是特務。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當時我沒做過任何地下工作,也完全不認識名單上的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實行計畫,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
弗萊開始寫信給名單上的200位難民。當時名單上的一些人已經因為想要避免被抓而自殺,其中也包括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但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弗萊的幫助。弗萊到達法國後,人們開始口耳相傳,宣傳他的計畫。他住的旅館很快就擠滿了數千名想要逃離法國的難民。
然而,弗萊無法獨自拯救他們,他需要一個團隊。
他很快就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各司其職,勞工社會運動家法蘭克‧伯恩(Frank Bohn),當時已經在幫助其他工會成員逃離法國,於是與弗萊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富家千金瑪麗‧珍‧歌德(Mary Jayne Gold)為ERC提供資金,運用自己的社交技巧與人脈打通障礙,之後甚至與英國情報部門合作,一起對抗納粹;年輕的政治行動主義者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Hirschman),他同時也是位野心勃勃的經濟學家,同樣淪為難民的他一邊躲避法國和德國的軍隊,一邊在庇里牛斯山脈尋找未被發現的小徑;前法國警官丹尼爾‧貝內特(Daniel Bénédite)幫助管理行動計畫,並在必要時幫大家躲避執法機關;漫畫家威利‧斯皮拉(Willi Spira)幫忙偽造移民文件;ERC的行政人員雷娜‧費許曼(Lena Fishman)精通俄文、波蘭文和西班牙文,負責寫信和訪問難民。ERC的成員自己也身陷危險,卻依舊各司其職,因為讓他們聚在一起的使命,遠比個人利益更重要。
單就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觀點來看,無法解釋ERC為什麼能夠存在。人在面對像納粹崛起這種巨大的逆境時,自然會產生無助的感覺。當面對真正的威脅時,去建立關係反而是難事,切斷一切連結並且各自為戰還比較輕鬆。
然而,ERC的成立,不僅源於團體動力學的正面特質,其根源更是體現團體動力學的負面特質。所謂正面特質,是ERC運用了團體歸屬感所帶來的凝聚力,這股凝聚力讓人在最危急的時刻也能彼此合作。在極端的情況下,ERC的一些人甚至會為了幫助團體成員而犧牲性命。
不過,ERC之所以會出現,乃是時勢所需,因為納粹發掘了人們群體思維的負面特質,並將其變為武器。亦即滿足我們內心那頂分類帽,想要讚揚「自己人」並責怪「他人」的醜陋慾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續簡稱為二戰)時期,有許多人眼睜睜看著數百萬無辜民眾遭受殘忍至極的暴行,也有些人甚至是帶來痛苦的施暴者。雖然在將群體思維化為武器這件事上,納粹德國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但即便到了今日,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學校、工作場所,甚至是政治領域,仍有許多人在利用人類喜歡與厭惡各種團體的傾向。
人們忠誠於自己的團體和仇視其他團體的行為,簡直就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大眾長久以來都忽略了團體動力學這門科學,而人類史上最慈悲的善行和最殘忍的暴行,都能用團體動力學來解釋、理解和控制。我會在本書中分享許多研究,其中有著理解人們為何得以相互合作、適應與競爭的關鍵,也蘊含著將這門科學為自己所用的方法。
觸發高效協作的六大條件
正因為無法逃避團體生活,人們每天都要面對團體生活的古怪之處,並暴露在其帶來的好處與危險之中。從國家到公司的會議,從宗教到家人的烤肉聚會,團體動力學會透過這些大大小小的團體是如何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人願意協作是人類歷史從古至今所有成就的基礎。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每一個改變世界的企業、每一張讓人愛不釋手的唱片和每一支偉大的運動隊伍,其核心都是一支優秀的團隊。但是,人們卻鮮少探討團體的本質、運作原理和如何發揮團隊的最大潛能。
大多數人都只知道團體動力學的壞處。人們對團體感興趣,但感興趣的都是負面的東西: 從眾(conformity)、極化(Polarization)* 、歧視、衝突,以及普遍存在的大眾愚行(massstupidity)。政客會引出人們心中分類帽的陰暗面,他們鼓勵支持者去責怪不屬於自身群體的人,將這些非我族類的「他人」非人化(dehumanize),並且打壓他們。社群媒體則是將人從自己生活的社區中隔離出來,同時加劇了團體之間的仇恨和不滿。於是,我們想要將自己和其他人分門別類,而這種傾向就是政治衝突、戰爭和暴行的源頭。
我們需要更好的團體,也就是能夠解決問題,而非創造問題的團體。是時候跳脫個人主義至上與將團體視為必要之惡的思考模式了。是時候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團體,看看團體長久以來被人們忽視的巨大潛力。只要有適當的條件,這些潛力就能轉化為成功。無論你是想要改變自己、改變工作團體還是改變世界,都需要學會運用團體動力學的力量,而不是傻傻地被這股力量左右。
在本書中,你會學到如何運用團體動力學來更好地與別人一起工作和生活。能夠讓團體和我們自己發揮全部潛能的祕訣,就是能讓人們有效協作的六大條件:團隊組成、目標、任務、規範、心理安全感和指導。達成這六大條件,就能讓你發揮出團體動力學長期遭到忽視的巨大潛能。理解它們,就是打造有效率且有滿滿成就感團隊的關鍵。
本書不只是給傳統意義上的領導者看的,而是適合每一位想要理解人類行為和世界的人。好的團隊思考模式可以改善你與親朋好友、同學或同事的關係。還能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讓自己更有創造力,也更加有歸屬感。
要想拼湊出團體動力學的全貌,就要找到散落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政治科學、神經科學和管理學這些領域的拼圖碎片。我收集了最新的研究,裡面的內容從解釋億萬富翁為何喜歡收集遊艇,到發現《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反派DNA祕密的研究,應有盡有,我撰寫本書的目標,就是用簡單的語言,深入解釋科學界告訴我們以及沒有告訴我們的,關於團體的真相,同時探索我們要如何運用針對團體動力學的研究來改變自己以及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專業爵士小號樂手,當時我屬於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團體。我曾經和伊瑟管弦樂團( Either/Orchestra) 這類成立數十年的團體合奏,也曾在即興演奏時和臨時組成幾分鐘的團體合作。我一直覺得很神奇,為什麼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即興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而我竟然也說服了哈佛大學給我一個博士學位,讓我去尋找答案。我現在是研究組織科學的學者,也是倫敦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我教導學生、企業高層、政府領導人如何領導、幫助並教導團隊和企業來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本書中我會分享自己和其他人的故事,讓大家能清楚知道在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獲得了哪些啟示,也希望大家能夠將這些啟示應用到生活中。這些故事就像一扇扇的窗戶,幫助眾人理解匯集了數十萬人經驗的研究。雖然大多數人都是透過某個人分享的道聽途說,來了解團體動力學和領導力,可能是我、你、知名運動員、藝人或企業高層,但我認為匯集數十萬人經驗的研究應該還是比較可靠。
書中有四大部分,每部分中有三至四章。第一部分講的是「合作」,我會在其中解釋團體的本質,以及我們能夠如何獲得團體生活中最重要的好處:追求個人無法達成的共同目標。接著,會重點探討團體思維所帶來的另外兩個重要結果,分別是第二部分所講的「從眾」和第三部分所講的「競爭」。從古至今,我們已經看到從眾和競爭會帶來危險的後果,但我們其實也能從中獲得出人意料的好處。我會解釋能如何透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應對團體生活中的矛盾,並打造出更好的團體。最後,我會在第四部分探討如何「領導團隊,重新定義什麼才是領導力,不再將領導力視為單獨一個英雄或反派的責任,而是像團隊運動一樣,所有人各司其職,提升並維持團體的基礎結構。我也會提供能更加瞭解「團體思想」的錦囊妙計,教大家如何實際應用領導團隊部分中提到的原則,我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應用學界的發現。
本書會觸及許多不同領域,整理並總結數十年來的上百個研究。如此一來就能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團體動力學,並用新的角度去看待今日的社交世界。我覺得以這種新角度思考就像戴上一副紅外線夜視鏡,揭露人們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以集體觀點看世界會改變你的人生。戴上「團體夜視鏡」來理解人類行為,就能以新的角度來看待人類歷史上平常與不尋常的時刻,發現形塑日常生活的無形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旦你不再以個人角度,而是以團體的角度看待一切時,那麼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也會徹底改變,而這就會為自己帶來團體優勢。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要怎麼做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