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買好東西2吃穿用的幸福學─綠色採買達人朱慧芳帶你放心買安心吃
【達人帶路】跟著最值得信賴的吃穿用採買專家朱慧芳輕鬆買,準沒錯!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書中嚴選上百家米飯、麵包、麵條、四季蔬果,以及豬雞鴨鵝蛋和水產等食材,舉凡有機天然、安全無殘留、產銷履歷、人道飼養、小農自產等應有盡有,已經成為主婦、煮夫、美食者採買好食材的隨身秘笈,甚至是有機店家的進貨採購寶典。
作者本人更廣受媒體邀訪、企業機關邀約演講,成為綠色採買最佳代言人。
《只買好東西2:吃穿用的幸福學》,是朱慧芳繼暢銷書《只買好東西》三餐主食採購之後,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教大家聰明選對優質油、米、豆、醬、醋、奶、茶、點心、日用品的採購指南。
品項種類之多、在地生產者之眾,全方位提供「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最高指導原則,精闢又實用,最適合吃得好而少、用得對而精的你,即刻搶讀收藏。
精彩內容包括:
⊙四季好食材採購秘訣、六招真有機採購法、以及與農藥共處的飲食之道。
⊙提供苦茶油、椰子油、花生油等油品的多種用法,並分享從看裝瓶、產地、成分等採購心得,避免買到次級混合油危及健康而不自知。
⊙介紹年糕、發糕、紅豆糕、艾草粿、米苔目、米粉等讓人吃巧又吃飽的傳統米食在地生產者;支持原料百分百的米製品,讓不良添加物、防腐漂白劑消聲匿跡。
⊙提供辨別傳統釀造醬油的挑選要訣(如有酒香、有氣泡、有豆渣等)、分享白醋和黑醋的差異和口感、提醒好醋不必一定要天然釀造等等調味料秘辛。
⊙分享自種黃豆做豆腐的有機小農、進口食用級有機黃豆的豆製品商家,也推薦致力於催生真食材的大廠牌豆漿,讓消費者有最多元的選擇。
⊙如何揮別三聚氰安造成的毒奶和毒麵包陰影,採買堅持品質的牛奶、麵包、咖啡、茶。
⊙建議穿著有機棉衣、純蠶絲,搭配天然洗潔劑、手工皂,至於怎麼買、怎麼用,書中有最貼心獨到的心得分享。
本書特色:
【樂活採購】油、米、豆、醬、醋、奶、茶、點心、日用品,應有盡有!
【達人帶路】跟著最值得信賴的吃穿用採買專家朱慧芳輕鬆買,準沒錯!
1. 介紹台灣在地樂活採購要領,讓你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消費者看似有選擇權,其實選擇少得可憐,在有機店、超市或傳統商店等架上的食材、日用品等,都是商家精打細算採購的。本書作者以獨立客觀且長時間的探訪,毫無保留地推薦自身私房的台灣四季食材與生活用品,告訴你真假有機食物如何分辨、安全用藥農產品怎麼吃、吃在當季當令如何落實、糾舉出習以為常的不合理現況、提供中肯又可靠的食材、用品挑選心得。
2. 跟著綠色採買達人上路,吃穿用品挑選有撇步
本書作者朱慧芳以十多年來專業味覺和敏銳觀察力,足跡踏遍全台灣,為你我挖掘各地的小農、小商,已無形中鼓舞並催生更多對環境友善的生產者,堪稱台灣第一位最值得信賴的綠色採買達人!書中介紹台灣在地極品──油米豆醬奶茶麵包和咖啡、天然甜食和飲品、衣用清潔日用品等等挑選、採買撇步,用最近的食物里程數、最少的生態足跡,在飲食上、在日用品上,過最綠色的有機生活。
3. 傳遞健康過生活的幸福學,友善環境,對每個人都有益
作者倡導大家一起來過吃好、穿好、用好的綠色生活,將可發揮強而有力的蝴蝶效應,一個個看不見的改變力量,匯聚成江河海,將在台灣每個角落醞釀發酵、持續擴大。
名人推薦
胡雅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孫若男(新光真情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陳世雄(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黃仁棟(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總經理)
編輯推薦
試閱
{安心買、放心吃}
師法自然,生活在四季食材當中
當我深入核心,了解終極影響食物品質的關鍵在於土壤,土壤才是一切生命的根基。在地環境的永續性,才是我們是否能夠長期吃到真正好東西的決定因子。
一切從簡,師法自然
《只買好東西》的出版,源由於我的第一本書《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那是關於十多年前,有機觀念在台灣尚屬混沌懵懂時,我先生黃仁棟的有機創業故事,以及開設有機店的經驗心得。當年可說是邊學邊創業,無論是基本的環境生態,還是農產品的知識,對當時的我而言,全部都是新知。
在一切向大自然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也慢慢的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都會回鄉的過渡當中,一步一步的與自然貼近。說得浪漫一點,我們開始跟著四季陽光的腳步律動;說得謙卑一些,只不過就是學習老祖宗的生活方式罷了。一切從簡,師法自然。
說一切從簡,也不是那麼完全。我們畢竟從都市中來,喜歡美好事物與享受的心情,已經內化為直覺,不想割捨、也無須刨除。也許如此,我們會在豐富的四季食材中,不自覺得創造生活的趣味和情境。對於長期生活在鄉野的農人,四季變化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之於都市回鄉的我們,卻是處處驚喜。驀然回首這樣的生活已經過了十多年,大自然的變化周而復始,有一定的律動,當初的驚喜,漸漸潛入生活中的每一刻呼吸,我也習慣把身在其中,那種連毛細孔都能感知的細微記錄下來。
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進入飲食的領域是從有機食物開始,當我深入核心,了解終極影響食物品質的關鍵在於土壤──土壤才是一切生命的根基。我的眼界從狹隘的食品觀,逐步放寬放大,不再綑綁於農藥的是與非,或是形而下的料理美感。在地環境的永續性,才是我們是否能夠長期吃到真正好東西的決定因子。如果台灣的土地因我們而污染,我們必定有方法能夠讓她恢復乾淨,那怕只是先從減少污染開始,都是我們應該即知即行的。
我絕對支持有機農業,但是我同時發現,動輒三、四倍價錢的有機食物,不是人人負擔得起。大部分的消費者,要的只是買得起、吃得安心的食物,環境的污染已經太多,大家不想把更多的髒東西吃進肚子裡。
根據許多調查和國外的經驗顯示,消費者願意多付三十%至五十%的價格,購買安全無污染的有機食物。若是以這個標準來看,安全用藥,以及各地小農以傳統方式種植的蔬果,兩者雖然不具有機認證,卻是現階段最符合大家期待的食物。
有機是一門減法哲學
有機是一門減法哲學,我們不妨從減少用藥、安全用藥開始,寬容的看待農業這一行。以地球農業歷史的角度來看,有農藥的食物,只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如果它不好,終究會被淘汰。現代農業就像吃嗎啡一樣,明明知道對體質有害,卻戒不掉、停不了。農藥太方便也太好用,要戒斷這個癮頭,或許時間稍微得拖久一點,而後人要清除農藥毒跡的時間會長一些。
說著說著,怎麼又嚴肅了起來。食物攸關生命品質,不得不嚴肅,飲食卻必須放輕鬆。雖然鼓吹大家多給在地好東西一些關愛的眼神,但是偶爾的異國進口調劑,也不是罪惡。一杯紅酒配豆乾、起司焗烤黑枝仔番茄、餐餐米飯之間也要有幾頓麵食調劑,還有飯後的有機咖啡搭配和果子……,不過就是吃東西嘛!不需要有罪惡感。
唉~我必須承認,我還做不到消費一百哩的理想!觀音山的竹筍、古坑的柑橘、屏東的鳳梨、台東的洛神,台灣環島一周就超過了一千公里。守住大原則,暗渡小甜頭,生活嘛~還是輕鬆點好。(待續)
有機神格化的謬思
「妳家都是吃有機的嗎?」
「怎麼分辨真假有機?」
和讀者面對面接觸,或是媒體訪談時,我最常被問到這些個問題。
推廣有機概念這麼多年,消費者始終有一個疑惑:「有機產品是真的嗎?」有不少消費者很乾脆,抱持著不信就是不信的態度:「咁有可能,攏是騙人ㄟ?」很多消費者被黑心新聞嚇怕了,以為處處都是污染。
有機是真是假,請聽聽我的看法。
有機不等於完美,也不等於神聖,有機只是沒有農藥化肥的種植方式。雖然有機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保護環境,維持生態永續,不過購買有機產品的消費者,絕大多數只是單純的想要購買沒有污染的食物,只要生產者遵守有機規範,按照程序誠實作業,就算是合法的有機。
有讀者跟我抱怨說,到有機農場參觀覺得很失望,因為他去的那家農場不衛生,東西堆得到處都是,水桶裡還有孓孓。也有人認為有機應該很神聖超然,強調身心靈整體生命的提升,不應該把食品當藥品賣,每一樣東西都這麼貴。對有機有高期待的消費者,很容易把有機店或是有機農友神格化。其實,有機產品普及化後跟一般商品並無二致,大家都是商業大河中的一部分支流。
台灣終於有了有機法規
有機產業剛剛起步時,確實曾吸引一票理想主義者投入,也有不少農友是因為受不了農藥的害處,而改變種植方式。隨著有機產業從小餅逐漸發成大餅,越來越多企業爭相投入。大賣場、超市、便利商店,每一家都要跟有機樂活沾點邊才算跟得上潮流,搶得到商機。有機市場因為有了大型企業的加持,迅速成長擴大。當有機與商業劃上等號時,理念型的店家勢必減少,甚至消失,轉而向另類型態發展,例如農夫市集;而有機也會步入其他商業的後路,所以大家真的不必對它有太過浪漫的期待。
市場變大,影響層面更廣,政府為了順應國際趨勢,同時也為了回應大眾的要求,終於在二○○七年制訂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以便在管理有機產品時有法可循。這項法規在二○○九年一月正式實施,「有機」從此成為法定名詞,不能再任意亂用。各種生鮮或是加工的食品,無論蔬果或是魚肉蛋奶,從此不能夠隨意標示「有機」。對銷售者而言,多了管理與約束,對消費者則是多了一層保障。可惜新法上路,走得跌跌撞撞,主事者似乎對很多標準都拿不定主意,真希望下次修法時,他們多聽聽消費者的意見,畢竟購買有機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有機食物?
【蔬果】
簡單的說,有機蔬果是指種植的環境沒有化學或重金屬污染,土壤不可以噴灑除草劑、不能有農藥殘留,灌溉用水也必須是乾淨的。不論是種植前、中、後或是採收後,除了有機法規允許使用的資材,不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生長劑等。
【肉品】
植物如此,動物呢?有機肉品在飼養期間,必須餵食經過認證的有機飼料,飼養密度不能超出規定,還必須提供動物寬敞的空間和日照。除此之外,不可以使用合成荷爾蒙、抗生素,更不能為了增加飼養效能而施予開胃藥、瘦肉精等。水產食品素來有飼料來源界定的難度,所以是所有食物中,最難有機化的一種。「人道飼養」或是「產銷履歷」、通過「HACCP」安全作業驗證,都不是有機肉品,不可混為一談。
【加工品】
凡是需要保存和運輸的加工品,都需要有添加物。以前的人以大量的鹽或糖來醃漬蔬果,或是以日曬、風乾、煙燻方式保存食物。現在的食品加工業,夢幻程度超乎想像,無論顏色或是風味,做什麼像什麼,要什麼有什麼。還好有機加工品不可以攙假東西,算是為消費者爭得一塊淨土。有機加工品對於原料的要求是除了水和鹽之外,至少要有九十五%的原料是驗證過的有機物,而且不能有人工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等。有機衣物和保養品、清潔劑,都是加工品,應該要受到同樣的規範。
此外,進口的有機產品,也必須符合台灣的有機法規,必需標示台灣政府的同意文件字號才算數,不能單以出口國家的標示認定。(待續)
六招真有機採購法
【商店通路購買】
有機採購第1招:認清「有機」二個字,有法規約束之後,有機二個字已經不能再濫用,所以包裝袋上沒有這兩個字,或是用「生機」、「天然」、「自然」、「綠色」、「安全」、「無毒」、「有氧」、「健康」、「小農」、「在地」、「人道」、「產銷履歷」等用語,都不等於有機。
有機採購第2招:認明農委會公布的最新標章,有機產品外包裝上面必須貼上CAS 有機農產品標章的貼紙,不過農委會對於標章貼紙的政策更改頻頻,令人眼花撩亂,不知日後是否會變,要請大家多留意了。
有機採購第3招:包裝袋上是否清楚印上生產者名稱、電話、地址、驗證單位和驗證字號。進口的產品,尤其在台灣分裝的加工品和五穀雜糧類的產品,大家更要看清楚。
【直接到農場購買】
有機採購第4招:看農場是否有除了牛筋草和咸豐草之外的雜草。沒有噴過除草劑的農地,雜草的種類應該多樣且豐富,並且土壤沒有硬化。
有機採購第5招:要求看農具室,用鼻子聞聞看有沒有藥味,用眼睛看有沒有農藥罐和噴灑用具。觀察肥料包裝袋,是有機肥還是化肥。
有機採購第6招:觀察農作物是不是當季適合生產的,農場裡是不是種植至少五、六種以上不同蔬果作物。
七個到有機通路購物的提醒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1:有機店賣有機商品,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多種類的有機商品可以賣,所以商店同時販售有機和非有機的產品,是難以避免的事。有些有機店販售的商品和有機沒有關係,卻以高昂的定價和似是而非的包裝標籤,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為整間店不是有機的、就是天然的產品。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2:有機店賣的餐點,有些未必是有機的,即使是用有機食材,也有些會拿快過期不新鮮的架上商品做成餐點,以減少損耗降低成本。還有些有機店自製加工品、麵包、饅頭等,用的卻是低成本的原物料,標榜健康其實品質並不佳。食物不是有機就好,不新鮮的食物,不論是不是有機,都不能給身體帶來正面的能量。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3:有機店張貼的檢驗證明,未必都是有意義的。第三單位的長期監測抽驗結果,比商家自行檢驗報告要可靠。如果是廠商自行送驗的話,消費者永遠看不到不好的報告書。有些商店到處貼滿了檢驗報告,仔細看看其實日期都超過六個月以上,在半年的時間裡,不論是農產或是畜牧水產品,早就已經被消費者吃進肚子裡去了,和架上販售的商品沒有關聯。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4:有的商店看準了消費者比較信任國外的檢驗,把進口單據、用外文寫的書信往來等,拿出來當成商品證明。以為看得懂的消費者沒幾個,真正會去注意的更少。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5:每家農場的產量都是有限的,如果單一品牌一年長期有相同品項,很可能是取得認證標章後,卻在沒有認證的土地上種植,或是向別的農場收購。調貨在有機界是常有的事,出狀況的機率也比較大。有些農場面積小,卻能整年貨源不絕,就是有調貨的嫌疑。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6: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加工品上,先以小面積作業取得認證,實際上在其他地方生產、包裝。
到有機通路購物提醒7:有機法規上路之後,商店為了規避約束,冒出更多的名詞出來,只要不標示「有機」二個字,法律就管不著。無法可管的時候,消費者更要睜大眼睛了。
知道這些內幕,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惶恐,因為大部分的農友與生產者都是愛惜羽毛,不會冒險毀掉自己的商譽。國立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長期抽檢有機產品的農藥殘留,統計結果發現,有機店販售所謂自由心證、沒有認證的有機農產品,被檢驗出含有農藥成分的比例最高。
還好有機法規已經正式上路,違反規定的生產者,會有法律責任,對有心造假的廠商,有一定的阻嚇效果。總之,食品是良心事業,認識生產者或是農友,長期觀察,才是最終極可靠的方式。網站、部落格、農夫市集等各種商店之外的購買管道愈來愈普遍,有很多方式可以讓我們直接接觸生產者,要購買新鮮安全的產品並不困難。我自己的部落格上,也會把最近拜訪的農家訊息跟大家分享,好東西就是要一起來發揚,不是嗎?(待續)
與農藥共處的飲食之道
大家都知道藥品有副作用,可是人們懷抱著痊癒的希望,飯後睡前乖乖的照三餐吞下肚。農藥也是藥,它是用來醫治或是預防蔬果的病症,有時候,也當作是蔬果的營養品。人們不是直接吃農藥,卻神經兮兮的擔心受怕,無非是害怕農人有心或是因為無知而下重藥,況且時有所聞的黑心食品、農藥事件,更加重了大家的不安。
台灣的有機種植面積,占可耕面積不到一%,換句話說台灣有九十九%以上的耕地都在使用農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很難避免不去買到或吃到含有農藥的食物。除了選購有機食物之外,還要更積極的具備與農藥共處之道,降低農藥可能的傷害,才是比較實際的飲食之道。
與農藥共處的十個安心採購訣竅
安心採購訣竅1:購買當地種植、適合當季生產的農產品。不是當季的食物少吃。
安心採購訣竅2:盡量選擇需要剝皮的水果吃。表面不平整或是細毛多的水果,容易沾留農藥,去皮後再吃。須用刀切的水果,表面必須先沖洗乾淨再切。
安心採購訣竅3:不要選擇過大、過美的水果。颱風前後,以及重大節慶前後,趕著搶收的或是味道生澀的蔬果少吃。
安心採購訣竅4:連續採收的蔬菜,例如番茄、小黃瓜、豆莢類,務必清洗徹底,不確定來源的,最好煮熟後再吃。
安心採購訣竅5:單一種水果不要長期吃,或者連續吃太多。多樣性的選擇蔬果,偶爾要更換購買的地方,不要長期固定跟同一家商店購買同樣產品。
安心採購訣竅6:一般而言帶有苦味,或是特殊氣味的蔬果,用藥量會比較低。
安心採購訣竅7:套袋種植的水果,可避免掉一些從表面噴灑的農藥。
安心採購訣竅8:避免購買有明顯藥斑、或是有藥水味的蔬果。
安心採購訣竅9:用水清洗。雖然在蔬果內部的農藥無法去除,但是殘留在表面的農藥還是可以用清水沖洗,去掉一部分殘餘。
安心採購訣竅10:安心買放心吃自己採買的食物,不需要惶惶終日,抱著懷疑的心吃東西。此外均衡飲食,適量的挑選各種不同類別的食物,多喝水、多運動,強化新陳代謝功能也是有幫助的。
簡單的說,安心飲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採買在地盛產的當令食物,跟著四季吃就對了。
台灣是一只被塞滿的豐盛菜籃
仔細觀察環繞在我們四周的大自然變化,從泥土、小草、大樹,到樹上的花蟲鳥獸,或是天上的雲朵、風和雨的變化,不難發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甚至礦物,沒有一樣不是受到陽光影響。
相較之下,我們人類算是對大自然反應比較遲鈍的。陽光改變溫度、光線、水氣、風力,也改變地殼地表的溫度,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身體以及食物。太陽直射地球的角度從赤道算起南北各是二十三點五度,直射的部分是熱帶,超過這個寬度是副熱帶、溫帶、寒帶。
台灣是地表上的一個奇蹟,小小一粒像雨滴的島嶼,滴落在浩瀚的太平洋西界,而且說巧不巧的,正落在太陽往北直射的極端二十三點五度北回歸線上。單是這一條線,就讓台灣同時擁有熱帶和副熱帶不同風貌。微微偏東的聳立山脈,又恰巧劃分東西兩方的風水。
往南北二端拉長的島型,延伸了四季的軸線,當台北人還披著外套,墾丁滿街遊客早已短衫背心。三月底新竹的稻秧才手掌高,屏東的稻禾已長過膝蓋。除了平面之外,可別忽略立體面向,台灣有東北亞第一高山,可以種出平地難見的作物。美國農業部把地球上的土質概分成十二種,台灣就擁有其中的十一種之多。理論上,即使不靠化學農藥,台灣一定可以生產豐富多樣的農作,再加上四面環海資源充沛,從吃的角度來看,台灣真像是一只被塞得滿滿的豐盛菜籃,隨手捻來都是好菜。(待續)
生活在台灣比白雪公主還要幸運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台灣的四季比別的地方更長,一年到頭都有豐美的蔬果可吃。我的一位阿兜仔朋友顧孚佑,來台灣定居超過三十年。有一回我們在他種滿幾十株香蕉的院子裡聊天,他一邊剝著香蕉一邊說他這輩子再也離不開台灣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一回去奧地利就開始想念台灣!生活在台灣,會以為每天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是理所當然的事,妳冬天去歐洲看看,除了雪還是雪,沒有香蕉也沒有鳳梨,更不可能有綠色的青菜……。」
顧孚佑是奧地利人,他這段話讓我聯想到奧地利的鄰居德國,我想就算住在夢幻的新天鵝堡,吃不到新鮮的蔬菜,也快樂不起來!難怪白雪公主看到蘋果就咬,可能太久沒有補充新鮮水果了。
生在台灣的確很幸福,只要不貪嘴,不肖想吃異國奇珍,跟著在地量產的季節新鮮食物吃,基本上就能生活得安全又健康。
跟著四季的腳步放心吃
太陽和地球像是緊密相扣的齒輪,二個宇宙齒輪不停轉動,每移動一顆齒廓,就會轉出不同的溫度和光線組合。住在都市裡的人可能沒機會聽到這二顆巨大齒輪轉動聲響,可是每天與泥土為伍的農夫,對這聲音可親切呢。我聽過種稻的老農跟我說,稻子成長時會傳來此起彼落的「啵啵聲」;而蘆筍、竹筍類一瞑大一寸的聲響,更是熱鬧。
傳統的農民曆,聰明的記錄了千百年的長期觀察,完整的把環境與人圈連在一起。所謂的前人智慧,就是一份上千年的統計資料大匯整。裡面記載著生活面向的禍福吉凶行動準則,以及春夏秋冬四季農作的經驗指南。聖經傳道書中有一句話說:「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for every matter under heaven.」足以說明,所有的古智慧都在告訴我們,順天才能應人,也才能安心健康。
「發」「生」在春季──葉菜芽苗高纖排油
當地氣開始往地表傳送暖意,種子就被啟動喚醒。種子內蓄藏的巨大能量轉化成新芽,向上直探陽光。春天的芽苗,承載新生的希望和力量,大自然此時充滿新意,綠色的葉菜、秧苗是這一季的主角。
人類身體是宇宙的縮圖,春天的身體狀態就像地表,為了保溫而在冬季緊鎖的毛細孔,此時迫不急待的想要舒張,四肢軀體也想往外伸展,和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樣,處在往外抒發的狀態。為了禦寒,身體在冬季會累積一些脂肪,當天氣逐漸轉暖,身體不再需要這些脂肪的時候,可以藉由食用富含高纖維的蔬菜芽苗,增加腸胃的新陳代謝運作,也同時攝取春天能量的菁華。
「涵」「養」在夏季──瓜果豆莢飽含水分
夏天是颱風光臨的季節,也是綠色葉菜相對缺乏的時候。葉菜本來就不是夏季的強項,夏天的高溫彷彿在宣告葉菜的盛況不再。就算農人好不容易把菜種出來,又可能碰到颱風或是豪雨糟蹋,以致市場上一片葉菜荒。以前總覺得颱風是災害,等我知道台灣的水源一半以上靠颱風帶來,我開始感謝大自然妙不可喻的安排。福兮禍所伏,沒有颱風,台灣一年四季可能都會處在缺水的狀態。
夏天地表酷熱,水氣容易蒸發,蔬果把水分和養分涵養在瓜果內,而且用厚皮去保護,避免日曬流失。人體不像瓜果可以涵養水氣,反倒得藉由散熱水分來調節體溫。夏季補充水分的同時,也要補充養分,吃各種瓜果,正好可以二者兼顧。每年三、四月,農人開始搭架子,準備種瓜、豆之類的作物,迎接涵養水分與養分的夏天瓜果豆莢的到來。
「孕」「育」在秋季──堅果種子營養完整
植物把水分和養分輸送進瓜果裡,最大的目的是供給瓜果裡面的種子,給它們極大化的能量,好用來孕育果實、種子,準備傳宗接代。秋天植物的重心,就在孕育下一代生命。說來奇妙的是,堅果種子的養分多元豐富,跟發育中的孩童所需要的養分非常契合。它們不但營養充沛,還飽含脂肪,對發育中的孩童非常重要。
其實,不僅是成長期的孩童需要堅果中的養分,秋天的天氣轉涼,我們的身體也正要開始調適,準備進入冬季。從當季的堅果穀物和種子取得植物蛋白和脂肪,是給身體的訊號,教身體開始儲備過冬用的營養,排掉多餘的水分。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吃當季的食物,是最溫和的養生調理方式。(2009/09/23出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