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前瞻與趨勢
中國企業如何塑造全球供應鏈?全球供應鏈如何改變中國企業?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中國企業如何塑造全球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如何改變中國企業?
理解中國供應鏈,對全球的企業家和政府來說極其重要。在這個互相聯繫和改變迅速的世界,任何人都不能忽略中國企業如何塑造全球價值鏈。
本書展示了中國和世界在全球價值鏈發展中所面臨的處境:
第一、中國作為全球分散式生產的主要集散點,導致傳統貿易統計以及「原產地規則」失效;
第二、中國供應鏈的快速發展不僅塑造著新的全球貿易模式,而且深刻影響著中國自身的發展。
本書縱觀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發展狀況、最新動態、重要理論觀點、前瞻問題和焦點問題,同時精選並收錄二○一○年度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海內外期刊文章、學術著作,希望通過本書向讀者介紹中國學者精彩的研究成果,促進學術合作,協助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目錄
全球供應鏈與外包管理043
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背景044
全球供應鏈的定義和內涵046
全球供應鏈的策動因素及發展趨勢049
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效應研究055
全球供應鏈的組織形式057
全球供應鏈中的外包管理061
全球供應鏈風險研究069
參考文獻072
代表性文獻 080
現代物流業及其發展085
引 言 086
中國物流政策研究088
中國物流總體發展狀況及區域物流分析126
第三方與第四方物流154
參考文獻175
代表性文獻189
綠色供應鏈與可持續發展195
引 言 196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及內涵研究197
綠色供應鏈的運作研究199
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研究211
參考文獻214
供應鏈風險219
引 言 220
關於供應鏈風險相關概念的界定221
供應鏈風險相關文獻的主要研究內容226
供應鏈風險的研究方法232
供應鏈風險對企業或供應鏈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梳理232
小 結 237
參考文獻 239
創業供應鏈與產業群聚247
引 言 248
創業供應鏈249
產業群聚257
小 結 264
參考文獻265
代表性文獻
產業服務化與服務供應鏈279
引言280
服務供應鏈的定義與網絡結構282
服務供應鏈業務流程的研究 296
服務供應鏈管理要素的研究302
參考文獻307
代表性文獻 314
供應鏈管理彈性321
供應鏈彈性的重要性322
供應鏈彈性的概念界定325
影響供應鏈彈性的內部因素 329
影響供應鏈彈性的外部因素333
小 結 336
參考文獻 337
供應鏈金融341
引 言342
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和內涵342
供應鏈金融模式345
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349
供應鏈金融的挑戰及其發展354
參考文獻356
代表性文獻359
供應鏈物流成本及其績效管理365
引 言 366
物流成本測度研究366
企業物流成本現狀研究378
供應鏈績效測度384
參考文獻399
代表性文獻410
序/導讀
前言
全球價值鏈,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四個主要研究主題之一。價值鏈或生產以及分銷的網絡遍布全球,共同組成了所有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從原材料、設計、製造、組裝直至送到最終的消費者手中。全球供應鏈由開始出現於日本,到今天以中國為主供應消費品至全球的「亞洲工廠」,是過去六十年全球貿易與生產的經濟故事。
全球供應鏈的演進,已經超越了過去的一個世紀傳統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聯繫。全球供應鏈反映了各國之間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在根本上的改變,為政策制定者、學者和企業家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在沒有考慮到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發展的核心角色的情況下,中國就不能脫穎而出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經濟體。誠然,沒有顯著的制度、過程和商業模型的創新,包括本地政府和大學的角色,中國亦不能演變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始的時候,中國的學者和企業家向外國學者的著作和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的做法學習和採用西方的供應鏈模式,但許多制度和過程上的創新,如產業集群和專業鎮的發展,都是原創的。
隨著國家生產體系的發展,中國逐漸從「世界工廠」轉型成為更為平衡的經濟體,其供應鏈研究的課題也相應變得更多樣化,從原來對生產和分配的效率的單向度關注,加入了新的題目,如產業服務化、貿易金融和可持續發展。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和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有幸能請到中國供應鏈研究的權威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的宋華教授,帶領其他從事供應鏈研究的中國傑出學者,在眾多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中,提煉出關鍵的主題和內容,編寫了這一有關中國全球供應鏈研究的文獻綜述。直至最近,大部分有關全球供應鏈的中國研究只有中文版本,未能使國際上對全球供應鏈在中國的發展感興趣的其他讀者對此有所瞭解。
中國全球價值鏈研究的文獻,其關注重點和相關的英語文獻有異同,分歧點主要反映了中國政治經濟的特質,即其高度分散的市場和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這也是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對供應鏈進一步改善效益的同時帶來了障礙和機遇。
本書展示了中國和全球在全球價值鏈下一個階段發展所面對的處境。第一,中國作為全球分散式生產的主要集散點,導致傳統貿易統計以及「原產地規則」失效。第二,不僅中國供應鏈的快速發展塑造著新的全球貿易模式,這些供應鏈同時也使得過去從東往西的流動,逐漸演變為同時帶有從西往東流動的雙向性質,並進一步朝著不單只南面,還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內部的自身發展。
因此,理解中國的全球價值鏈,對全球的企業家和政府來說極其重要。在這互相聯繫和改變迅速的世界,我們都不能忽略中國企業如何型塑全球價值鏈,並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被演化中的全球價值鏈型塑。透過向國際社會介紹這些讓人著迷的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希望本書能夠促進學術合作,並協助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最後,我們要感謝宋華教授以及他的同事,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張家敏、劉方和錢慧敏,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的蕭耿和羅柏年(Patrick Low)。是他們的努力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沈聯濤 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
試閱
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背景
經濟全球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飛速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一九九七年五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繫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范愛軍(二○○二)提出:當代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產品市場的全球化、產業結構的全球化、經營理念的全球化和經貿規則的全球化。
當前,資訊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企業在全球經營管理成為可能,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快;國際之間貿易環境的寬鬆和開放,加大了全球物資的流通;跨國生產網絡在全球快速的展開,也促進了大量本土化生產製造業的發展;在有限的物質資源、技術能源、資訊資源和人力資源等條件下,實施國際化管理是企業的重要經營戰略,能夠使企業突破一國現有資源的限制,獲取新的競爭優勢。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開發中國家追趕已開發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開發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衝擊。但是面對這波經濟大潮的衝擊,任何國家都不能迴避,而是要適應,接受經濟全球化的檢驗。事實上,現代企業經營的產品、服務和業務等正逐漸拓展到全世界,企業經營理念也開始走向國際化、多元化,企業正以一種全新的、開放的姿態躋身世界企業競爭的行列。
企業國際化
中國國內大部份學者,例如魯桐(一九九八)、金潤圭(一九九九)認為國際化是一種空間層面的擴展,企業國際化是指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由國內企業發展為跨國公司;是一種能力的擴展,是以出口為導向,瞄準世界市場,實行跨國經營,國際性地配置生產要素和管理技能,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複雜多變的世界政治、經濟、技術環境中,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企業的國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也就是企業產銷活動的範圍從一國走向世界;二是企業自身的國際化,也就是一個本土企業向跨國企業演變發展(梁能,一九九九)。王增濤(二○○三)進一步認為,「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企業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國際性地利用生產要素,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過程」,它是以獲取國際經營利益為主的經營方式,同時也是有意識地以國際市場資訊和國際市場需求為決策依據的經營行為,最終的發展方向不以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市場為主,而是旨在建立整體優化的全球經營系統。而宛天巍(二○○六)則認為國際化經營和經營的國際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際化經營企業與跨國公司在概念上也並不完全等同。
全球供應鏈的產生,是國際化分工進一步深化的結果。國際分工是國際化產生的條件,而國際分工的深化與發展,尤其是產品內分工的出現和發展是供應鏈產生和全球化發展的基礎。產品內分工是指特定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根據產品工序的不同或者零部件對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比例的投入要求的差異,將不同的工序或零部件生產在空間上分散到不同的區域或國家進行,各個區域和國家中的企業進行專業化生產或供應。產品內分工包含企業內和企業間分工兩種形式。企業內分工可以透過對外直接投資或併購國外某些企業產生跨國公司實現,企業間分工透過獨立廠商之間合作進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