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你穿上的,是誰的故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300
    380
  • 分類:
    中文書財經企管行銷/業務行銷/企劃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儲爾勇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白象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9/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穿上的,是誰的故事?》是一部為對時尚關領域的從業者而寫的品牌實務指南。書中揭示了時尚產業中從設計圖到市場戰場的過程,重點落在品牌與營銷層面,並指出好的設計只是起點,唯有透過精準的品牌定位、文化敘事與行銷策略,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建立長期價值。
全書以「問題引導+理論解析+案例支撐+章末自問」的結構,帶領讀者從品牌基礎、品牌策略、行銷溝通、品牌成長與延伸四大單元,逐步理解如何構築一個能被消費者記住、喜愛、甚至依附的品牌。書中不僅引用國際時尚與奢侈品牌案例,也特別納入亞洲與台灣市場的在地實踐,讓讀者能對比不同文化與市場結構下的品牌方法論。
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與業界經驗,運用學術理論(如品牌資產模型、消費者行為理論、STP定位、場景行銷等)與真實案例,解析品牌如何透過產品設計語言、符號系統、空間體驗與數位媒體營運,建構獨特的市場位置與文化意義。例如,如何像UNIQLO般以高頻SKU與媒體槓桿打造長期品牌影響力;如何像Prada般跨界藝術與科技創造零售體驗;或如何像台灣在地品牌一樣,結合文化故事與市場策略形成差異化優勢。
本書的特點在於強調「品牌感知」與「場景營造」的結合,指出在當代市場,品牌不再只是賣商品,而是經營消費者的生活場景與文化心智。書中對「設計語言—品牌符號—文化意義」的鏈結做了深入解析,並提供可操作的思考框架與練習,幫助讀者將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的品牌價值。
無論你是剛起步的設計師、品牌創業者,或是想深入了解時尚品牌運作的學生,這本書都將是你理解時尚品牌背後邏輯、方法與靈感來源的完整地圖,帶你從一件衣服的故事出發,走向一個品牌的世界觀。

作者

◎作者:儲爾勇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博士 / 美國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MFA /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AKA及孔明廣告公司聯合創始人
◎經歷阿里巴巴集團市場大學校長、阿里震中小企業及創新企業品牌總經理、WPP AGENDA、BBDO等廣告及設計企業。擁有超過20年在紐約、上海、杭州、台北等地設計及市場品牌行銷經驗。曾獲選為廣告百大人物,並榮獲超過50項創意設計獎項,包括Spike Award, Click Award, ROI Award, ID Magazine Award and Cannes Lions.
◎聯繫方式:eryung@gmail.com

目錄

前導篇|讓商品超越設計,成為價值的象徵 6
Part 1|品牌基礎:從設計走向策略的第一哩路 10
第一章 時尚品牌——從設計語言到品牌符號 12
第二章 品類與時尚品牌類型 38
第三章 時尚行業的消費者行為與族群洞察 58

Part 2|品牌策略:讓品牌被記住的設計與邏輯 76
第四章 品牌定位:讓品牌有態度 80
第五章 品牌故事與文化建構 94
第六章 視覺識別與品牌設計系統 106

Part 3|品牌傳播:讓市場認識你、記住你、選擇你 122
第七章 打造品牌聲音 124
第八章 數位品牌經營與社群 142
第九章 門店、通路與購物體驗 152

Part 4|品牌成長與延伸:打造長跑型品牌 164
第十章 品牌延伸與品類擴張 166
第十一章 永續、文化與品牌責任 176
第十二章 從一句話開始打造你的時尚品牌 188
引用 206

序/導讀

你穿的,是誰的故事?
當我們購買時尚產品時,買的不僅是衣物的材質與設計,更是背後所描繪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時尚是一個由創作者主導的行業,透過風格與設計展現對生活的詮釋與態度。然而,光有好的設計並不足以讓品牌長存於市場。真正關鍵在於,品牌如何運用市場策略與品牌化手段,讓作品在季節更迭的時尚浪潮中持續受到青睞;如何建立在消費者心中的記憶、培養忠誠度,並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才是邁向「長期成功」的關鍵。
好不好看、什麼叫好看、有沒有價值、有沒有人願意付出錢購買這價值,這些都不會水到渠成,都需要經過市場、品牌、營銷等的經營下產生。
因此,讓市場經營的觀念從一開始就成為時尚創作的一部分,本書便應運而生。內容將時尚品牌的建構知識分為四個單元:品牌基礎、品牌策略、品牌傳播、品牌成長與延伸。從品牌設計的第一哩路出發,逐步帶領讀者理解如何打造一個具備市場競爭力、能被消費者記住並長期選擇的時尚品牌。
對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而言,本書提供從設計思維走向品牌思維的框架;對剛入行的時尚產業從業者或品牌創業者而言,則希望能作為一本易讀且具備行動指引的品牌入門的參考書。願讀者能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品牌故事的開場白。
本書是繼「打造異空間」、「場景行銷」後的第三本書,其中部分的較為基礎的市場知識在此書中並未多加闡述,對於市場營銷涉入不深的讀者,可以參考前兩本書的內容以增加對於時尚市品牌的理解。
最後,感謝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師生們,透過課堂中的交流與專案中的探索,豐富了此書的內容。若有疏漏,尚祈指正。也感謝我的同事們與家人們,讓我在這段時間為所欲為。

試閱

讓商品超越設計,成為價值的象徵
為什麼換上不同的品牌標籤,價格與價值感知會天差地別?答案或許不在布料或製作工藝,而是「品牌」所傳遞出的無形價值。當兩件白T在材質和剪裁上差異不大,消費者仍可能為其中一件多付三倍甚至更高的價格,是因為消費者買的不是衣服本身,而是品牌背後象徵的某種身份、一段文化敘事,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品牌不只是設計,更是一種「被感知」的系統──當品牌成功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獨特形象與認同感,它就能跳脫價格競爭的紅海,進入高溢價的戰場。
如同蘋果所傳遞的,其核心從來不只是處理器或鏡頭,而是一種「Think Different」的創新精神、一種極致簡潔的美學設計語言,以及對個人價值與文化品味的明確表態。蘋果讓產品成為生活態度的象徵,也讓品牌成為一種信仰。更甚的,奢侈品品牌的核心價值亦早已超越功能性,而是「象徵性價值」與「身份認同」的操作。品牌標誌、創作者故事、歷史傳承等,皆成為消費者願意付出高品牌溢價的理由。對於時尚,品牌不僅僅是一件衣服的製造者,而是賦予商品文化意涵的敘事者。
Louis Vuitton的手袋與UNIQLO的日常包款,兩者在「功能性」上或許差異不大,皆可用來收納隨身物品,然而在價值感知上的落差卻極為明顯。Louis Vuitton所銷售的遠超越了一只包,更是一種身份地位或旅行精神與探索故事的體現。透過名人加持、精品秀場等方式,Louis Vuitton將品牌包裝為一種夢想敘事的象徵。反觀UNIQLO則以日常基本款與高性價比作為核心訴求,滿足消費者對日常實用性的需求。兩者雖同為包袋,卻因品牌不同分別成為「自我表述的工具」與「滿足日常使用的解決方案」,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品牌價值。服裝亦如是,同樣材質與版型的衣物,品牌賦予其中的文化與象徵,足以形塑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心理價格差異。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炫耀性消費揭示了品牌商品的消費行為並不完全是基於使用需求,更多時候是為了「被看見」的社會性行為。消費者透過擁有高價品牌商品,向外界傳遞其社會地位或文化資本,這正是信號理論 (Spence, 1973) 中的核心概念。一個品牌若具備高度辨識度的標誌,如Chanel的雙C、Burberry的格紋,便能在社會交往中成為一種辨識工具,讓持有者透過品牌符號快速建立社會認同與歸屬感的差異 (Kapferer, J.-N., & Bastien, V., 2012)。
品牌的力量,來自於它是否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記憶、建立信任,並成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當我們討論服裝設計時,視野不應僅停留於設計本身,更需深入理解品牌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文化與象徵意涵,這些元素如何轉化為消費者願意為其付出高價的品牌體驗。這一過程絕非單靠設計本身即可實現,唯有透過整合性的品牌感知策略,才能將時尚品牌的價值真正內化於消費者的心智之中,成為其生活態度與文化認同的一環。

Part 1|品牌基礎:從設計走向策略的第一哩路
當一件衣服完成設計與打版後,它真的就具備了品牌價值嗎?或者說,設計的美感與品牌的魅力之間,還隔著哪些尚未被跨越的距離?
時尚品牌的建立,不僅是設計師靈感的展現,更是一場從「設計語言」走向「市場策略」的進化之旅。「設計」為品牌提供了形象的雛形,然而唯有透過精準的品牌定位、深刻的文化建構與對消費者行為的洞察,「設計」才能轉化為消費者心中的認同與價值感。這條從設計桌走向市場戰場的「第一哩路」,也是每一個品牌無法忽視的基礎工程。
目錄導讀
第一章|什麼是時尚品牌?從設計語言到品牌符號—理解品牌不僅是商標與商品,更是一套透過設計語言、文化意涵與市場定位所構築的品牌符號系統。品牌如何被「看見」、如何進入消費者心智。
第二章|時尚市場分類與品牌類型— 闡述時尚市場的品牌類型分類,理解品牌在不同價值層級、風格場域與文化場景中的定位策略,並認識品牌間的競爭與差異化邏輯。
第三章|時尚消費者行為與族群洞察— 進一步轉向品牌的受眾,提及當代時尚消費者的購買心理變化與動機。從「為什麼消費者願意為一件看起來一樣的白T付出三倍價格?」出發,了解品牌如何影響消費選擇,並掌握不同脈絡下的消費趨勢。
透過這三章,與讀者一起從設計走向策略的品牌思維基礎,為後續更深入的品牌敘事、視覺設計與行銷操作打下穩固的起點。

第一章 時尚品牌—— 從設計語言到品牌符號
🄠 問題:為什麼同樣是黑白條紋上衣,有些品牌感覺起來就比較高級?
「看起來高級」並不只是視覺層面的設計問題,而更是品牌在文化意義與心理認知層次上的建構結果。「視覺語言」只是設計的表面,而「品牌印象」才是消費者記住與願意付出溢價的內在關鍵。品牌不只是產品,而是由一連串有形與無形的品牌資產(brand assets)所構成的總和,包括名稱與標誌的識別性、風格語言的連貫性、品牌理念的文化意義與消費者心中的品牌角色等。
所謂「高級」其實是一種社會化的心智印象,是品牌透過廣告、設計、通路與社群關係所建設出來的象徵資本。這是對品牌持續性地進行身份設計、文化敘事與感官語言的整合操作。
因此,消費者感覺某品牌比較高級,往往不是因為衣服本身,而是因為:
他們知道這個牌子在文化上有故事(如Chanel的女性解放象徵);
他們感受到品牌一致的調性與美學(如川久保玲Rei Kawakubo 的解構時尚美學);
他們看到品牌在社會上的認可被強化(如穿著該品牌的藝人、場域、語境等)。
設計≠品牌
在我們進入品牌構成細節之前,必須先理解一個基本觀點:設計並不等於品牌。設計語言,無論是剪裁、圖樣、面料還是色彩組合,的確是時尚品牌可視化的第一步,但它僅是品牌構築的起點。品牌之所以成為「品牌」,不在於設計本身的優劣,而在於設計是否被放置在一個有系統、有語境的符號架構中。
品牌是一場跨越設計、美學、文化與溝通的長期工程。它需要透過科學的識別系統來建立辨識度,透過風格語言來統合美學調性,透過品牌主張來承載文化立場,再透過與社會、消費者的持續對話來進行意義的重構與更新。設計可以令人驚豔,但唯有品牌,才能讓人記住,並願意持續選擇與投入。因此,理解設計與品牌的關係,是時尚從業者必經的轉換點。設計師所構築的每一件作品,都應該被視為品牌語言的一部分,並且進一步被放置於品牌策略與文化語境中,進行長期且有邏輯的對話。
設計是創造產品的起點,品牌是創造記憶的過程。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差異:
設計由創作者主導,品牌由消費者定義— 時尚設計師專注於創作風格、剪裁與材質運用,但品牌形象則是由市場與消費者在多次接觸後逐漸建構起來的。品牌是否被記住、是否被認同,來自消費者的認知與情感回饋。
設計是產品,品牌是體驗— 品牌並不只存在於商品上,而更透過消費體驗被實踐與擴散——例如從包裝、門店設計、社群語言到代言人形象,每一個環節都在說明品牌是誰。
品牌形象建立需要有系統性的思維— 品牌建立仰賴一致的視覺識別、溝通語言與曝光頻率。這是一場整合性的長期建設工程,而非單一設計作品的延伸。
時尚品牌的本質
時尚品牌與一般快消品品牌底層邏輯有所異差異。時尚品牌在於它不是單純從消費者需求出發,而是由創造者驅動、以美學信念與文化語境為引領。這種「至上而下」的風格輸出邏輯,使時尚品牌更像是文化製造者,而非單純的市場供應者。
相較之下,一般的快消品品牌(FMCG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如飲料、洗髮精或日生活用品,大多以「消費者洞察」為主軸,透過市場調查挖掘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再以功能訴求、價格優勢與分銷的覆蓋率來創造品牌價值。例如可口可樂(Coca-Cola)透過強大的通路鋪貨(如便利商店、自動販賣機、餐廳渠道),以確保消費者「隨時可得」的物理可得性;同時透過高頻的廣告與情境化場景行銷,長期訴求在「快樂共享Share Happiness、家庭聚會、運動場景」等消費場景的廣告推動,強化品牌與消費者生活日常的連結,讓消費者在有飲用需求的時候即聯想到品牌。其品牌建構策略高度依賴消費者行為、文化趨勢與即時回饋,調整口味版本、包裝設計乃至廣告語言,靈活對應不同世代與市場的需求變化。同時強化品牌進入消費者「即時消費情境」的心智佔位,建立想得到的「心理可得性」。
同樣地,P&G 潘婷(Pantene) 作為日用洗護品牌,核心溝通則聚焦於消費者對「柔順、光澤、修護」等髮質需求的滿足,其品牌更新與行銷節奏緊跟消費者對護髮功能性的期待變化(如針對亞洲市場強調抗潮順髮技術),並高度依賴產品成分創新與美妝達人的口碑傳播驅動購買行為。並且透過廣泛的美妝通路鋪貨建立強大的「物理可得性」。這類品牌運作邏輯本質上是「由消費者驅動」,而品牌策略緊貼市場需求變化,品牌價值更多建立於「功能解決 × 可得性 × 價格競爭力」的綜合體系,而非深層文化敘事或身份象徵意義。
在產品週期與使用頻率上,快消品屬於高頻使用與短週期產品,品牌溝通著重在品類可得性與視覺記憶強化,如瓶身設計、色彩代碼與品項定位。其品牌黏著度往往來自價格競爭與通路佈局,再購動機與品牌忠誠建立以「品類相關性」為基礎,偏向理性消費決策。
而時尚品牌則屬於強情緒投射的類型。品牌記憶的建立仰賴風格敘事與文化共鳴,而非僅僅是商品辨識。從穿著廓形、系列風格、到社群互動與偶像演繹,時尚品牌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徵裝置。消費行為多數基於情緒投射與身份構築,而非功能滿足或價格最優。
相比之下,時尚品牌的「心理可得性」策略則更多依靠文化場景與身份建構來操作,品牌不追求高「物理可得性」,反而經常透過「稀缺性」來維持品牌高度與價值感。此外,時尚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常常透過場景設計與文化輸出所加強。例如門店空間氛圍、秀場語言、品牌故事與持續的風格更新,這些都是在建立一種「品牌世界觀」,讓消費者在其中找到歸屬與自我表達的場域。這也讓時尚品牌擁有更長的建構週期、更高的象徵資本門檻,並需維持高度一致的文化主張與風格輸出。
建構時尚品牌基礎的四個關鍵設計層級
時尚品牌的建構不只是創造設計語言或建立產品線,更是一種長期有系統的文化工程。品牌必須在四個關鍵設計層級上持續發力——風格語言、品牌主張、品牌識別系統與持續的文化對話。這四個層面形成了品牌由內而外的擴張邏輯,從設計轉譯為品牌印象,進而成為社會語境中的文化符號。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設計語言是否能被放置於一個有意義的文化脈絡之中,並在市場互動與消費者參與中,不斷轉化與再生。
時尚品牌不是單一設計作品的累積,而是有形(如Logo、字體、商品輪廓)與無形(如品牌故事、風格主張、文化參與)元素的整合體。設計提供視覺切入點,而品牌則賦予其情境、權力與價值序位。若這些層級能彼此連結並一致運作,就能構成品牌穩固的視覺架構與心理場域,讓品牌得以在市場中不只被看見,更被長期記住。唯有當品牌被內化為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時,它才真正成為文化的載體,而不只是商品的名稱。
風格語言(Style)— Style 是品牌的靈魂,代表品牌的價值觀、美學理念和文化背景,是由服裝的廓形、比例、材質選擇與配色語彙所建構,是一種可視的語言系統。它是一種穩定且個性化的表達形式,定義了品牌的核心美學,並確保其在市場中具有辨識度和一致性。設計不是風格,設計是風格(Style)的落地呈現,是將品牌的價值觀、美學理念透過具象的服裝剪裁、比例、材質選擇與配色語彙轉譯為可見的語言系統。每個品牌的 Style 都應有其獨特性,可能來自社會、文化、歷史或藝術的啟發,如 Dolce & Gabbana 的濃郁地中海風情風格,其設計融合了西西里島的文化元素,展現豐富的歷史背景、宗教符號以及鮮明的色彩與圖案,將地中海的熱情與浪漫融入品牌的核心美學。
另一方面,Style也可以是品牌自行創造,經過長久沉澱後成為經典,如 Louis Vuitton(LV)的 Style,透過經典的 Monogram 圖案與 Damier 棋盤格紋,成功創造出標誌性的品牌風格,象徵著精緻與冒險精神,加以歐洲貴族的旅遊使用場景,長時間的被認可逐漸成為經典。這種花紋已成為 LV 品牌的美學符號,體現其對旅行文化的深刻詮釋,並在時尚界延續至今,從旅行箱延展到服飾、配件,甚至高端生活方式產品,進一步鞏固其在奢侈品市場的地位。
品牌主張與價值觀(Brand Concept)— 品牌主張不僅是行銷口號,更是品牌存在的文化立場。它應該透過設計、傳播與商業行為一致地體現。品牌的主張與價值觀是品牌以 Style 為基礎的「概念」化表達,賦予品牌精神核心與文化立場,使品牌從設計語言走向可被市場、文化與消費者認知的價值主張。例如Alexander McQueen ,其 Style 是以「暗黑浪漫主義」為核心,融合解構剪裁、戲劇化輪廓與詩意象徵,展現人性複雜性與生命脆弱的美學視角。而其品牌主張則進一步將此風格Style轉化為文化立場,挑戰時尚傳統、探索死亡與生命的哲學邊界,倡導個體情感與身份表達的自由。McQueen 的設計不僅是服裝作品,更是一場文化敘事,藉由戲劇性的時裝秀與強烈的情感投射,引導消費者與品牌之間建立深層心理聯繫,最終成為品牌核心理念與品牌 DNA 的一部分。
品牌識別系統(Brand Identity System)— 品牌名稱與視覺標識構成品牌的第一印象,不只是辨識工具,更是文化與美學的入口。名稱、字體設計、Logo 圖樣與整體識別系統需具有一致性與獨特性,才能有效地建構品牌的可辨識度與識別記憶。如 Maison Margiela 的四縫線標識與無標籤設計,已成為品牌極簡與匿名精神的象徵,辨識度高且帶有品牌概念的反傳統文化意涵。
持續的對話(Ongoing Dialogue)— 品牌不只是靜態的設計結構,更是一種持續變動的社會對話。每一季的設計發表,其實都可被視為品牌對當代文化、社會議題或消費者心理的觀察與回應。例如 Balenciaga 對科技異化的挪用,或 Dior 對女性議題的重申,這些設計成為品牌價值的一部分。同時,品牌也透過社群媒體、用戶生成內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名人演繹與跨界合作等方式與消費者進行互動,讓品牌意義不再單向灌輸,而是成為一種流動的、由眾人共同形塑的文化實體,並且藉由這些持續的議題與對話,透過每季的設計帶給消費者不斷的新鮮感。這種「語境感共創」不僅強化了品牌的文化深度,也擴展了品牌的參與邊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014278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08
    • 商品規格
    • 21*14.8*1.4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