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商品:全球貿易與便宜貨的窮途末路?
The Price of a Bargain: The Quest for Cheap and the Death of Globalizatio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當世界從平的又變回圓的,我們還會有廉價商品嗎?
廉價商品的核心是:削價競爭、降低利潤和壓縮進貨成本。
當原油一桶要價200美元、運輸成本大漲四倍、海外勞動力不再、原料短缺、信用貸款緊縮。
追求便宜,已成為21世紀的危機來源。
零售市場飽和造成過度競爭,除了價格以外,已沒有成長邊界。
在這種環境下,到最後:「如果你繼續成長,你就死定了。」
這一次,長期趨勢非常明顯:消費經濟枯竭、歐美國家的貿易優勢不再、人口成長、能源民族主義、食物短缺、氣候變遷。歷經幾十年激烈的價格競爭,顧客坐享漁翁之利之後,如今再也無法隔離於對廉價商品上癮的威脅和陷阱之外。
沃爾瑪、好市多、家樂福、家得寶、百思買、IKEA、特易購、玩具反斗城、Kmart、Target、Woolworth’s、一元商店、暢貨中心……人人買得起、選擇多樣化、天天有折扣的王國,儼然是今日世界最主要的支配力量。
全世界最大的企業銷售的是廉價商品,你的生活也仰賴廉價商品,全世界數十億人口,富有的和貧窮的,都在這個網路裡面。目前為止,推動全球化的仍然是貨物買賣:全球總值高達十三兆六千億美元,超出全球金融、軟體和旅遊等服務業產值四倍以上。廉價商品開發使繁榮的景象擴大好幾倍,人們尋求便宜貨,也把舉凡全球貿易到地方經濟都徹底改變了,以便榨乾還沒開發的資源和最後的積蓄。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給的額度,讓我們可以輕鬆付款、繼續買東西。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供應充裕的勞力,讓每個人可以持續舉債購物。這麼好的事情,有誰會去質疑?
我們慢慢發現到,全球化其實比很多人所爭辯的理由要脆弱許多,我們對交易的依賴也使負面的衝擊、成本和風險擴大好幾倍。從廉價消費品革命中竄起的傑出大型企業,證實了同時具備創造力、爭議性和毀滅性:不論在亞洲或歐美國家,原封不受廉價商品開發影響的城鎮或街坊微乎其微。如今似乎只要有航運貨櫃和量販店的地方,都逃不過當地自有店鋪的比例下降、勞工權益不斷受到侵害、污染日益嚴重、成長無法持續以及政治動盪的局面。
全球廉價商品經濟的基礎:低利貸款、海外勞動力、負擔得起的能源和運輸,也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裡減少供應或全部消失不見。為追求虛幻的經濟成長,把豐富的資源和消費信用都燒盡,然後大量消費廉價商品的世界,已然無法維持。但是全球化式微又缺乏退場機制,問題只怕還會更多。
本書特色
由於石油高漲,消費型態勢必會有革命性的轉變。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宜家家居、家樂福等便是利用其價格優勢搶佔各大消費市場,但這些商品是如何訂出如此低廉的價格?而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廉價商品是否還能繼續存在?本書探究隱藏的折扣變革,並試圖估計幾乎每日低降的結果與前途。
作者發現,現在大多數的消費經濟,錯誤的依賴於無法維持的勞工、運輸體系、資源、不均衡的貿易,以及消費者的借債。我們就像是在測試這個世界的物質極限,折扣快速成為促進21世紀危機的一個因素。從訪談沃爾瑪的經營者到非法移民,一個單一的問題顯現:我們能在廉價品中生存下來嗎?
廉價商品的核心是:削價競爭、降低利潤和壓縮進貨成本。
當原油一桶要價200美元、運輸成本大漲四倍、海外勞動力不再、原料短缺、信用貸款緊縮。
追求便宜,已成為21世紀的危機來源。
零售市場飽和造成過度競爭,除了價格以外,已沒有成長邊界。
在這種環境下,到最後:「如果你繼續成長,你就死定了。」
這一次,長期趨勢非常明顯:消費經濟枯竭、歐美國家的貿易優勢不再、人口成長、能源民族主義、食物短缺、氣候變遷。歷經幾十年激烈的價格競爭,顧客坐享漁翁之利之後,如今再也無法隔離於對廉價商品上癮的威脅和陷阱之外。
沃爾瑪、好市多、家樂福、家得寶、百思買、IKEA、特易購、玩具反斗城、Kmart、Target、Woolworth’s、一元商店、暢貨中心……人人買得起、選擇多樣化、天天有折扣的王國,儼然是今日世界最主要的支配力量。
全世界最大的企業銷售的是廉價商品,你的生活也仰賴廉價商品,全世界數十億人口,富有的和貧窮的,都在這個網路裡面。目前為止,推動全球化的仍然是貨物買賣:全球總值高達十三兆六千億美元,超出全球金融、軟體和旅遊等服務業產值四倍以上。廉價商品開發使繁榮的景象擴大好幾倍,人們尋求便宜貨,也把舉凡全球貿易到地方經濟都徹底改變了,以便榨乾還沒開發的資源和最後的積蓄。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給的額度,讓我們可以輕鬆付款、繼續買東西。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供應充裕的勞力,讓每個人可以持續舉債購物。這麼好的事情,有誰會去質疑?
我們慢慢發現到,全球化其實比很多人所爭辯的理由要脆弱許多,我們對交易的依賴也使負面的衝擊、成本和風險擴大好幾倍。從廉價消費品革命中竄起的傑出大型企業,證實了同時具備創造力、爭議性和毀滅性:不論在亞洲或歐美國家,原封不受廉價商品開發影響的城鎮或街坊微乎其微。如今似乎只要有航運貨櫃和量販店的地方,都逃不過當地自有店鋪的比例下降、勞工權益不斷受到侵害、污染日益嚴重、成長無法持續以及政治動盪的局面。
全球廉價商品經濟的基礎:低利貸款、海外勞動力、負擔得起的能源和運輸,也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裡減少供應或全部消失不見。為追求虛幻的經濟成長,把豐富的資源和消費信用都燒盡,然後大量消費廉價商品的世界,已然無法維持。但是全球化式微又缺乏退場機制,問題只怕還會更多。
本書特色
由於石油高漲,消費型態勢必會有革命性的轉變。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宜家家居、家樂福等便是利用其價格優勢搶佔各大消費市場,但這些商品是如何訂出如此低廉的價格?而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廉價商品是否還能繼續存在?本書探究隱藏的折扣變革,並試圖估計幾乎每日低降的結果與前途。
作者發現,現在大多數的消費經濟,錯誤的依賴於無法維持的勞工、運輸體系、資源、不均衡的貿易,以及消費者的借債。我們就像是在測試這個世界的物質極限,折扣快速成為促進21世紀危機的一個因素。從訪談沃爾瑪的經營者到非法移民,一個單一的問題顯現:我們能在廉價品中生存下來嗎?
名人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推薦
◆作者繪製了一條因為我們渴求廉價商品而直接導致的災難路線,例如在亞伯達省的油砂、在中國被踐踏的人權,以及我們被挖空的經濟。──《加拿大地理雜誌》(Canadian Geographic)
◆十分仔細、有根據且切題的……既不是尖刻的,也不是自我開脫,作者平靜地對我們走過之路和前往之途提出疑問。──《哈里法克斯紀事前鋒報》(Halifax Chronicle Herald)
◆當你走進沃爾瑪這個便宜貨的聖殿,運動鞋驚人的15元標價並沒有告訴你這是廣東工會組織的勞工以血汗製造的。──葛瑞.帕勒斯特(Greg Palast),紐約時報暢銷書《民主貨幣能買到什麼》的作者。
◆劉高登是一個擁有罕見能力和非凡思慮的記錄者,他一直穩定的觀察這個年輕而動盪的世紀中最關鍵的問題之一:物品的真實成本。這些計算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要學習如何在這個星球上量入為出,《廉價商品》提供了我們如何準確運算的寶貴初級課。──克里斯.透納(Chris Turner),《希望地圖》(The Geography of Hope: A Tour of the World We Need)作者
◆對於塑造我們消費文化的力量,本書是一個刺激、精心的研究,以及啟發之旅……《廉價商品》一書,其核心是關於永續性的問題。我們現代經濟的做法,藉由轉稼外部的真實成本,對人類和環境同時造成大量浪費的結果。隨著美國經濟從製造業轉為消費,我們周圍的物品數量大幅增長,但我們的工資卻開始下跌。廉價商品提供一種維持我們生活水準的錯覺。作者對於這種錯覺的終結提出充分有力的論點。──法蘭克.馬奎德(Frank Marquardt),「Triple Pundit」網站。
◆劉高登勇敢的看待我們現代人熱愛全球性廉價品和拉斯維加斯便宜貨的現象,把我們在大型購物中心購入用完即丟商品的實際成本,出色地累加出來。那是一種廉價薪資的折扣地獄、有害的美化工作、有毒玩具以及不牢靠的市場。消費者已在不知不覺中製造了一個賭徒式的經濟,而現在正試圖把他自己的道德清算也外包。──安德魯.尼基福克(Andrew Nikiforuk),2009年Rachel Carson環境圖書獎得主、《油砂:污油和節制的未來》(Tar Sands: Dirty Oil and the Future of a Continent)作者。
◆作者繪製了一條因為我們渴求廉價商品而直接導致的災難路線,例如在亞伯達省的油砂、在中國被踐踏的人權,以及我們被挖空的經濟。──《加拿大地理雜誌》(Canadian Geographic)
◆十分仔細、有根據且切題的……既不是尖刻的,也不是自我開脫,作者平靜地對我們走過之路和前往之途提出疑問。──《哈里法克斯紀事前鋒報》(Halifax Chronicle Herald)
◆當你走進沃爾瑪這個便宜貨的聖殿,運動鞋驚人的15元標價並沒有告訴你這是廣東工會組織的勞工以血汗製造的。──葛瑞.帕勒斯特(Greg Palast),紐約時報暢銷書《民主貨幣能買到什麼》的作者。
◆劉高登是一個擁有罕見能力和非凡思慮的記錄者,他一直穩定的觀察這個年輕而動盪的世紀中最關鍵的問題之一:物品的真實成本。這些計算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要學習如何在這個星球上量入為出,《廉價商品》提供了我們如何準確運算的寶貴初級課。──克里斯.透納(Chris Turner),《希望地圖》(The Geography of Hope: A Tour of the World We Need)作者
◆對於塑造我們消費文化的力量,本書是一個刺激、精心的研究,以及啟發之旅……《廉價商品》一書,其核心是關於永續性的問題。我們現代經濟的做法,藉由轉稼外部的真實成本,對人類和環境同時造成大量浪費的結果。隨著美國經濟從製造業轉為消費,我們周圍的物品數量大幅增長,但我們的工資卻開始下跌。廉價商品提供一種維持我們生活水準的錯覺。作者對於這種錯覺的終結提出充分有力的論點。──法蘭克.馬奎德(Frank Marquardt),「Triple Pundit」網站。
◆劉高登勇敢的看待我們現代人熱愛全球性廉價品和拉斯維加斯便宜貨的現象,把我們在大型購物中心購入用完即丟商品的實際成本,出色地累加出來。那是一種廉價薪資的折扣地獄、有害的美化工作、有毒玩具以及不牢靠的市場。消費者已在不知不覺中製造了一個賭徒式的經濟,而現在正試圖把他自己的道德清算也外包。──安德魯.尼基福克(Andrew Nikiforuk),2009年Rachel Carson環境圖書獎得主、《油砂:污油和節制的未來》(Tar Sands: Dirty Oil and the Future of a Continent)作者。
目錄
給台灣讀者序
引言:二○○八年,黑色星期五
第一部分:富庶之地
第一章廉價商品行家:拉斯維加斯的隱憂和家庭用品
一元商店王國
追求廉價
比沃爾瑪還便宜
明日世界
賭場之下
拉斯維加斯之戰
永遠的廉價商品機器
第二章爆冷門的低價:破壞價格就是進步
沃爾瑪的起落
價格專政
大型購物中心式微
破壞價格就是進步
新型態的改變
價值的難題
零售經濟,存活版
第二部分:走出廉價商品地下室
第三章中國危機:廉價勞工不再
返鄉
深入廉價商品製造機
合資企業
毛主席不幸的心臟地帶
脆弱的平衡
肯德基如何拯救革命
廉價結束的開始
第四章貨櫃貿易:二十一世紀的貨物崇拜
碼頭上的經濟
貨櫃之城
全球管道
洛杉磯的心臟
僵局
完全反映成本的過程
山丘和海港
第五章塑膠就是一切:碳氫化合物的世界真小
石油界的沃爾瑪
原油競爭
塑膠就是權力
橫越沙漠
向北方奔流
王國
第六章我們,資源:廉價時代結束之旅
邊境
消費一蹶不振
極端拉斯維加斯
跌至谷底
危險商品
一去不回
第三部分:成本機會
第七章電擊療法:高價救得了我們嗎?
最後折扣,最後機會
會見新老闆
去全球化
廉價的熱力學
東西真正的成本
參考書目
謝誌
引言:二○○八年,黑色星期五
第一部分:富庶之地
第一章廉價商品行家:拉斯維加斯的隱憂和家庭用品
一元商店王國
追求廉價
比沃爾瑪還便宜
明日世界
賭場之下
拉斯維加斯之戰
永遠的廉價商品機器
第二章爆冷門的低價:破壞價格就是進步
沃爾瑪的起落
價格專政
大型購物中心式微
破壞價格就是進步
新型態的改變
價值的難題
零售經濟,存活版
第二部分:走出廉價商品地下室
第三章中國危機:廉價勞工不再
返鄉
深入廉價商品製造機
合資企業
毛主席不幸的心臟地帶
脆弱的平衡
肯德基如何拯救革命
廉價結束的開始
第四章貨櫃貿易:二十一世紀的貨物崇拜
碼頭上的經濟
貨櫃之城
全球管道
洛杉磯的心臟
僵局
完全反映成本的過程
山丘和海港
第五章塑膠就是一切:碳氫化合物的世界真小
石油界的沃爾瑪
原油競爭
塑膠就是權力
橫越沙漠
向北方奔流
王國
第六章我們,資源:廉價時代結束之旅
邊境
消費一蹶不振
極端拉斯維加斯
跌至谷底
危險商品
一去不回
第三部分:成本機會
第七章電擊療法:高價救得了我們嗎?
最後折扣,最後機會
會見新老闆
去全球化
廉價的熱力學
東西真正的成本
參考書目
謝誌
序/導讀
揭開「廉價商品」的真相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二○一二年三月六日
「跳樓大拍賣」、「一元便當」等等促銷場景在台灣早已司空見慣,近年來「平價商店」開幕時的排隊長龍也歷歷在目。這些並非台灣獨有,而是整個地球村的普遍現象,赤裸裸反映出地球人的「貪便宜」。儘管有著「『俗密』(台語發音,便宜東西的意思)沒好貨」的俚語,也反映出老祖宗早已就告誡我們「便宜貨是品質低的劣等物」,但不受教的世間人還是喜歡「討價還價」,還是希望有「折扣的便宜」。
或許「貪便宜」的人性不會消失,那麼,「廉價商店」會不會繼續存在?「便宜貨」是否已到窮途末路?就是有趣且攸關世人福祉的問題了。
這本《廉價商品:全球貿易與便宜貨的窮途末路?》就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作者以全地球人耳熟能詳的「沃爾頓」(Wal Mart)為主角,故事由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的十一月黑色星期五(每年感恩節隔天的星期五,美國大量民眾上街採購年節禮品造成交通繁忙,而零售業銷售額也因假期開始而竄高)、美國紐約長島綠田購物中心的沃爾頓前瘋狂購物人潮揭開序幕。
怵目驚心的搶購廉價商品場景
作者這樣寫著:「……凌晨一點就有幾百個等著購物者排隊等著搶購、兩點已聚集兩千人,五點門一開,顧客蜂擁而上瘋狂的往前推擠,混亂中,一個守衛試圖把玻璃大門當盾牌,用來抵擋破門而入的人潮,結果門的金屬框被擠得變形,玻璃碎一地,顧客和工作人員紛紛往前撲進入口的通道,堆疊在已經摔倒在地的顧客、守衛和碎玻璃上,尖叫聲四起。
三十四歲的守衛吉米泰.達穆爾,儘管有一百九十六公分高,一百三十三公斤重,體格壯得像美式足球的後衛球員,然而門一開,他的體型和力氣完全不敵大批人群推擠的力道,他才試著要把人群往回推,立即就被推倒在地。
他被人們踩在腳下,掙扎著想要呼吸到一點空氣。湧進來的人潮繼續踐踏他的身體,還不斷碰撞企圖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員警,然而達穆爾那時候對急救已經毫無反應。在緊急救護人員抵達現場以前,第一波進場的顧客大部分都已通過入口處,整個商場內滿滿都是人了。店裡面,有些顧客緊盯著電視機,還有更多的人在玩具部門逛了起來。距離沃爾頓的大門口沒幾呎遠,通常接待人員站在那兒歡迎顧客光臨的地方,達穆爾在兩台自動販賣機中間的水泥地上喪失了性命。
在開門搶購之後兩小時,亦即達穆爾被宣告死亡整整一小時,沃爾頓宣布因發生死亡事件而必須關閉店門,很多顧客不願意離開。……群眾居然大吼:『我們星期五一大早就來排隊了!』大家都繼續買東西。」
這個怵目驚人的場景有如世界未日饑民、難民搶糧、暴動一般,不只反映出人民對廉價商品的熱烈需求,也凸顯出經濟不景氣時更渴求廉價品。沃爾頓是廉價商場的代表,由於它的成功,帶動各類廉價商店的紛起。廉價商品的低價,最重要的是「壓低成本」,舉凡勞動成本、原料成本、運輸成本等等都要壓低,當全球化興起,高科技帶動物流便利,以及人口大國中國放權讓利改革,讓「委外」(outsourcing)更加盛行,而「血汗工廠」、「黑心產品」、「仿間品充斥」等等接著出現。這股風潮衍生了剝削勞工、奴工充斥、黑道流氓猖獗,而「占領華爾街運動」所反映的中產階級下流化、M型社會,1%富人v.s.99%窮人的極端分配不公現象,其形成也與人們追求廉價商品脫不了干係。問題是:廉價商品局勢還能維繫多久?廉價商品真的廉價嗎?
本書分三大部份以七大章就廉價商店和商品的崛起、演化和即將結束娓娓道來,最後一段更神來一筆點出「便宜的東西其實非常昂貴」,這也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得必有失」的恆常不變真理,特別值得讀者們深思並咀嚼再三。
本書所描述的廉價商品是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情況,隱隱約約透露出廉價商品並不一定造福人類,特別對窮人並非都是福音。這未免令人感慨萬千,也讓人不禁想起廉價商店「沃爾頓」的創辦者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 1918-1992)及其經營理念和開創沃爾頓的過程。茲參酌《富比士二百年英雄人物榜》一書作下文的介紹。
沃爾頓有「窮人的福音」之美譽,也就是說,其創辦沃爾頓是為窮人著想,將物品價壓得極低讓窮人買得起。
窮人的福音──沃爾頓
沃爾頓小時候就和弟弟以推銷雜誌、擠牛奶、送報紙等工作貼補家用。一九四○年大學畢業後就在潘尼百貨公司(J. C. Penney)工作,對顧客服務哲學有了體悟,也發覺自己適合零售業,於是確定了自己該走的方向。
二次世界大戰時,沃爾頓放棄工作從軍。戰後,像其他退伍軍人一樣,沃爾頓充滿自信急於彌補在戰爭中損失的歲月。他沒回潘尼百貨公司,而是向岳父借了二萬五千美元,買下阿肯色州新堡(Newport, Arkansas)的賓富蘭克林商店(Ben Franklin Store)開始自行創業。
一九五○年時,沃爾頓已經把新堡的賓富蘭克林經營成該區最成功的一家店,但卻因為失去租約被迫結束營業。他遷往班唐維拉,又買下一家賓富蘭克林,更名為沃爾頓廉價商店(Walton’s Five & Dime)。整個五○年代,在賓富蘭克林大型連鎖店系統中,沃爾頓不斷增加「沃爾頓式賓富蘭克林」連鎖店。過程中,他學到日後建立王國的第一課:面積二萬五千平方英尺的大店,可以在五千人不到的小鎮生存,只要它能吸引方圓十或二十英里的鄉間居民前來購物。
沃爾頓隨時留意全國各連鎖店的動態。每當他聽說明尼蘇達州有家「自動式」賓富蘭克林商店,就搭巴士親自前往參觀。那個年代,大多數商店的貨架都繞著櫃台擺設,由店員為顧客拿商品。但是,自助式商店的貨物陳列在四面貨架上,顧客可以自行查看、比較。由於用人成本低,商品的售價也略低。沃爾頓回來後,也開了一家自助式的沃爾頓廉價商店。
五○年代末期,沃爾頓又嘗試新作法,在幾家旗下的「沃爾頓家庭中心」增添許多種類的商品。一九六二年初,他準備與賓富蘭克林合作開折扣商店,但被拒絕,因為他們無法以沃爾頓要求的低價出售商品。不過,他們倒是建議沃爾頓去看看葵斯吉(S. S. Kresge)低價連鎖店新開幕的折扣商店K商場(Kmart)。
沃爾瑪商場誕生
沒多久,沃爾頓就模仿K商場開了一家折扣商店,連名稱都相仿,叫沃爾瑪商場(Wal Mart)。這個第一家沃爾瑪商場開在阿肯定州的羅吉斯(Rogers, Arkansas),人口僅四千五百人,開幕日期為一九六二年七月二日。
第一家沃爾瑪商場的店面簡樸,店內貨品整齊堆放在地板和桌面上。整體看來,它一點也不像日後外型新穎、內部整齊劃一的沃爾瑪商場。而且與日後苦心建立的複雜程序相比,它當時和供應商的關係也不平順。在沃爾頓要求的價位下,供應商所能提供的商品有限,例如,生產商不願以折扣價出售高品質產品。有些甚至完全不願與沃爾瑪商場打交道,不願與「大賣場」沾上關係。
沃爾頓一邊實驗沃爾瑪商場的經營模式,一邊繼續經營賓富蘭克林商店。沃爾瑪商場利潤微薄,但他精心改進新店,調整展示,改進產品組合,持續尋找更好的貨源。沃爾頓儘可能抽時間去現場,甚至在打烊之後。失眠時,他經常帶著大袋甜圈圈到收貨碼頭去和員工聊天。沃爾頓不在度假聖地或報表中找靈感,他到工作現場找靈感。
折扣商店的利潤微薄,目標是要以多銷補薄利。但是幾家商店的利潤不足以支持快速的擴充,因此沃爾瑪商場早期成長緩慢。沃爾頓看見到處有被大連鎖店忽略的小鎮,儘管向銀行、保險公司、個人貸款,還是不足以填補這許多空缺。
一九七○年,沃爾瑪商場的股票上市,籌得五百萬美元,增建六家分店,並完成第一座發貨中心。這一次及後續的股票發行,使公司有充足資金來實現沃爾頓的計畫。沃爾頓在沃爾瑪商場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內,共設立了三十九家分店,之後在七○年代增設了四百五十二家,八○年代一千二百三十七家。自一九七○至一九九○年,沃爾瑪商場的股價不僅勝過股市整體表現,甚至勝過任何投資人的幻想。一九七○年以一千六百五十美元購買的一百股,到一九九二年時值二百六十萬美元。
利潤分享員工
隨著股票上市,沃爾瑪商場的主管們開始加入正式的利潤分享計畫,次年其他員工也加入,沃爾頓還為了沒能早點想起他們而後悔。在公司工作滿一年,每週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的員工,平均可以領到年薪百分之五的紅利。但紅利是先記在帳上,直到人離開公司才領取。由於紅利是以公司的股票支付,而股價飛漲,許多經理退休時都成了百萬富翁,甚至許多按鐘點計酬的員工也是如此。
利潤分享計畫是吸引員工長期留在公司的一大誘因,但沃爾頓仍要花許多時間,想辦法讓員工喜歡他們的工作。雖然沃爾瑪商場的定價較K商場及目標商店(Target)略低,但真正能讓沃爾瑪商場與眾不同的,卻是銷售人員。其他商店不重視服務,沃爾瑪商場的人員卻非得友善、熱心、樂於幫忙不可,沃爾頓仰賴他們多方面服務顧客而使沃爾瑪商場成功。
一九七三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能源價格飛漲,沃爾瑪商場也和其他同業一樣,遭受意外的打擊,沃爾頓感到自己似乎成為那波價格上漲的受害者,他從此修正經營方式。石油危機過後,所有沃爾瑪商場的新店,距離最近的發貨中心都在十二小時車程內。群聚的商店可以有效率的補給,減低油價上漲的衝擊。
身為沃爾瑪商場總裁的沃爾頓步調急迫,目標卻極卑微,只希望能永遠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和更低的價格。
「跳樓大拍賣」、「一元便當」等等促銷場景在台灣早已司空見慣,近年來「平價商店」開幕時的排隊長龍也歷歷在目。這些並非台灣獨有,而是整個地球村的普遍現象,赤裸裸反映出地球人的「貪便宜」。儘管有著「『俗密』(台語發音,便宜東西的意思)沒好貨」的俚語,也反映出老祖宗早已就告誡我們「便宜貨是品質低的劣等物」,但不受教的世間人還是喜歡「討價還價」,還是希望有「折扣的便宜」。
或許「貪便宜」的人性不會消失,那麼,「廉價商店」會不會繼續存在?「便宜貨」是否已到窮途末路?就是有趣且攸關世人福祉的問題了。
這本《廉價商品:全球貿易與便宜貨的窮途末路?》就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作者以全地球人耳熟能詳的「沃爾頓」(Wal Mart)為主角,故事由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的十一月黑色星期五(每年感恩節隔天的星期五,美國大量民眾上街採購年節禮品造成交通繁忙,而零售業銷售額也因假期開始而竄高)、美國紐約長島綠田購物中心的沃爾頓前瘋狂購物人潮揭開序幕。
怵目驚心的搶購廉價商品場景
作者這樣寫著:「……凌晨一點就有幾百個等著購物者排隊等著搶購、兩點已聚集兩千人,五點門一開,顧客蜂擁而上瘋狂的往前推擠,混亂中,一個守衛試圖把玻璃大門當盾牌,用來抵擋破門而入的人潮,結果門的金屬框被擠得變形,玻璃碎一地,顧客和工作人員紛紛往前撲進入口的通道,堆疊在已經摔倒在地的顧客、守衛和碎玻璃上,尖叫聲四起。
三十四歲的守衛吉米泰.達穆爾,儘管有一百九十六公分高,一百三十三公斤重,體格壯得像美式足球的後衛球員,然而門一開,他的體型和力氣完全不敵大批人群推擠的力道,他才試著要把人群往回推,立即就被推倒在地。
他被人們踩在腳下,掙扎著想要呼吸到一點空氣。湧進來的人潮繼續踐踏他的身體,還不斷碰撞企圖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員警,然而達穆爾那時候對急救已經毫無反應。在緊急救護人員抵達現場以前,第一波進場的顧客大部分都已通過入口處,整個商場內滿滿都是人了。店裡面,有些顧客緊盯著電視機,還有更多的人在玩具部門逛了起來。距離沃爾頓的大門口沒幾呎遠,通常接待人員站在那兒歡迎顧客光臨的地方,達穆爾在兩台自動販賣機中間的水泥地上喪失了性命。
在開門搶購之後兩小時,亦即達穆爾被宣告死亡整整一小時,沃爾頓宣布因發生死亡事件而必須關閉店門,很多顧客不願意離開。……群眾居然大吼:『我們星期五一大早就來排隊了!』大家都繼續買東西。」
這個怵目驚人的場景有如世界未日饑民、難民搶糧、暴動一般,不只反映出人民對廉價商品的熱烈需求,也凸顯出經濟不景氣時更渴求廉價品。沃爾頓是廉價商場的代表,由於它的成功,帶動各類廉價商店的紛起。廉價商品的低價,最重要的是「壓低成本」,舉凡勞動成本、原料成本、運輸成本等等都要壓低,當全球化興起,高科技帶動物流便利,以及人口大國中國放權讓利改革,讓「委外」(outsourcing)更加盛行,而「血汗工廠」、「黑心產品」、「仿間品充斥」等等接著出現。這股風潮衍生了剝削勞工、奴工充斥、黑道流氓猖獗,而「占領華爾街運動」所反映的中產階級下流化、M型社會,1%富人v.s.99%窮人的極端分配不公現象,其形成也與人們追求廉價商品脫不了干係。問題是:廉價商品局勢還能維繫多久?廉價商品真的廉價嗎?
本書分三大部份以七大章就廉價商店和商品的崛起、演化和即將結束娓娓道來,最後一段更神來一筆點出「便宜的東西其實非常昂貴」,這也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得必有失」的恆常不變真理,特別值得讀者們深思並咀嚼再三。
本書所描述的廉價商品是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情況,隱隱約約透露出廉價商品並不一定造福人類,特別對窮人並非都是福音。這未免令人感慨萬千,也讓人不禁想起廉價商店「沃爾頓」的創辦者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 1918-1992)及其經營理念和開創沃爾頓的過程。茲參酌《富比士二百年英雄人物榜》一書作下文的介紹。
沃爾頓有「窮人的福音」之美譽,也就是說,其創辦沃爾頓是為窮人著想,將物品價壓得極低讓窮人買得起。
窮人的福音──沃爾頓
沃爾頓小時候就和弟弟以推銷雜誌、擠牛奶、送報紙等工作貼補家用。一九四○年大學畢業後就在潘尼百貨公司(J. C. Penney)工作,對顧客服務哲學有了體悟,也發覺自己適合零售業,於是確定了自己該走的方向。
二次世界大戰時,沃爾頓放棄工作從軍。戰後,像其他退伍軍人一樣,沃爾頓充滿自信急於彌補在戰爭中損失的歲月。他沒回潘尼百貨公司,而是向岳父借了二萬五千美元,買下阿肯色州新堡(Newport, Arkansas)的賓富蘭克林商店(Ben Franklin Store)開始自行創業。
一九五○年時,沃爾頓已經把新堡的賓富蘭克林經營成該區最成功的一家店,但卻因為失去租約被迫結束營業。他遷往班唐維拉,又買下一家賓富蘭克林,更名為沃爾頓廉價商店(Walton’s Five & Dime)。整個五○年代,在賓富蘭克林大型連鎖店系統中,沃爾頓不斷增加「沃爾頓式賓富蘭克林」連鎖店。過程中,他學到日後建立王國的第一課:面積二萬五千平方英尺的大店,可以在五千人不到的小鎮生存,只要它能吸引方圓十或二十英里的鄉間居民前來購物。
沃爾頓隨時留意全國各連鎖店的動態。每當他聽說明尼蘇達州有家「自動式」賓富蘭克林商店,就搭巴士親自前往參觀。那個年代,大多數商店的貨架都繞著櫃台擺設,由店員為顧客拿商品。但是,自助式商店的貨物陳列在四面貨架上,顧客可以自行查看、比較。由於用人成本低,商品的售價也略低。沃爾頓回來後,也開了一家自助式的沃爾頓廉價商店。
五○年代末期,沃爾頓又嘗試新作法,在幾家旗下的「沃爾頓家庭中心」增添許多種類的商品。一九六二年初,他準備與賓富蘭克林合作開折扣商店,但被拒絕,因為他們無法以沃爾頓要求的低價出售商品。不過,他們倒是建議沃爾頓去看看葵斯吉(S. S. Kresge)低價連鎖店新開幕的折扣商店K商場(Kmart)。
沃爾瑪商場誕生
沒多久,沃爾頓就模仿K商場開了一家折扣商店,連名稱都相仿,叫沃爾瑪商場(Wal Mart)。這個第一家沃爾瑪商場開在阿肯定州的羅吉斯(Rogers, Arkansas),人口僅四千五百人,開幕日期為一九六二年七月二日。
第一家沃爾瑪商場的店面簡樸,店內貨品整齊堆放在地板和桌面上。整體看來,它一點也不像日後外型新穎、內部整齊劃一的沃爾瑪商場。而且與日後苦心建立的複雜程序相比,它當時和供應商的關係也不平順。在沃爾頓要求的價位下,供應商所能提供的商品有限,例如,生產商不願以折扣價出售高品質產品。有些甚至完全不願與沃爾瑪商場打交道,不願與「大賣場」沾上關係。
沃爾頓一邊實驗沃爾瑪商場的經營模式,一邊繼續經營賓富蘭克林商店。沃爾瑪商場利潤微薄,但他精心改進新店,調整展示,改進產品組合,持續尋找更好的貨源。沃爾頓儘可能抽時間去現場,甚至在打烊之後。失眠時,他經常帶著大袋甜圈圈到收貨碼頭去和員工聊天。沃爾頓不在度假聖地或報表中找靈感,他到工作現場找靈感。
折扣商店的利潤微薄,目標是要以多銷補薄利。但是幾家商店的利潤不足以支持快速的擴充,因此沃爾瑪商場早期成長緩慢。沃爾頓看見到處有被大連鎖店忽略的小鎮,儘管向銀行、保險公司、個人貸款,還是不足以填補這許多空缺。
一九七○年,沃爾瑪商場的股票上市,籌得五百萬美元,增建六家分店,並完成第一座發貨中心。這一次及後續的股票發行,使公司有充足資金來實現沃爾頓的計畫。沃爾頓在沃爾瑪商場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內,共設立了三十九家分店,之後在七○年代增設了四百五十二家,八○年代一千二百三十七家。自一九七○至一九九○年,沃爾瑪商場的股價不僅勝過股市整體表現,甚至勝過任何投資人的幻想。一九七○年以一千六百五十美元購買的一百股,到一九九二年時值二百六十萬美元。
利潤分享員工
隨著股票上市,沃爾瑪商場的主管們開始加入正式的利潤分享計畫,次年其他員工也加入,沃爾頓還為了沒能早點想起他們而後悔。在公司工作滿一年,每週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的員工,平均可以領到年薪百分之五的紅利。但紅利是先記在帳上,直到人離開公司才領取。由於紅利是以公司的股票支付,而股價飛漲,許多經理退休時都成了百萬富翁,甚至許多按鐘點計酬的員工也是如此。
利潤分享計畫是吸引員工長期留在公司的一大誘因,但沃爾頓仍要花許多時間,想辦法讓員工喜歡他們的工作。雖然沃爾瑪商場的定價較K商場及目標商店(Target)略低,但真正能讓沃爾瑪商場與眾不同的,卻是銷售人員。其他商店不重視服務,沃爾瑪商場的人員卻非得友善、熱心、樂於幫忙不可,沃爾頓仰賴他們多方面服務顧客而使沃爾瑪商場成功。
一九七三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能源價格飛漲,沃爾瑪商場也和其他同業一樣,遭受意外的打擊,沃爾頓感到自己似乎成為那波價格上漲的受害者,他從此修正經營方式。石油危機過後,所有沃爾瑪商場的新店,距離最近的發貨中心都在十二小時車程內。群聚的商店可以有效率的補給,減低油價上漲的衝擊。
身為沃爾瑪商場總裁的沃爾頓步調急迫,目標卻極卑微,只希望能永遠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和更低的價格。
試閱
引言:二○○八年,黑色星期五
天還沒亮,大家像要去朝聖一樣,摸黑前來、逐漸聚攏,在停車場的投射燈下開始排列成隊伍。不到午夜,第一批採購人潮已經帶了折疊椅和毛毯,把自己安頓妥當,準備在寒冷的天氣裡徹夜排隊,這一幕景象幾乎在全美國每個提供價格折扣的購物中心外面上演著。
但是過幾年後,大家只會記得一個獨一無二的購物中心。凌晨一點鐘,幾百個等著購物的人聚集在紐約長島綠田購物中心的沃爾瑪前面。每個人專程跑來,都有特定的目的。有些人是為了美金九塊錢的電影光碟來的,或是為了沃爾瑪在當地發傳單廣告只要五塊錢的孟漢娜娃娃;有些人想要美金二十五元的微波爐,或是價格已經降到美金五百九十八元的四十二吋液晶電視。大賣場在美國感恩節隔天的星期五做生意,早上五點鐘就開門,每個人都準備了自己的戰略計畫,使得購物因而變成競爭激烈的體育項目。就在搶購人潮的頭頂上,五呎高的大字寫著沃爾瑪的承諾:「顧客滿意保證」。過去幾年,大部分的零售業者只在大清早營業短短幾個小時,而且限定只有某幾種商品大打折扣,所以顧客都預料會大排長龍和你爭我奪。
那個早上特別不一樣。有一位顧客娜琪雅.奧古斯丁那天在現場,當她凌晨兩點鐘抵達綠田購物中心時,前面已經有兩千人在排隊了。她事先研究過沃爾瑪的廣告傳單,上面說現在風火輪越野吉普遙控車售價不到五折,很想買一台。她和朋友站在隊伍當中討論搶購策略時,感受到強烈的暴戾之氣從後方湧上來。奧古斯丁說:「情況一下子變得很嚇人,後面的人猛推。」有人扯開她的大衣,伸手越過她的肩頭搶走了筆記本。也有的顧客遭到揮拳攻擊和推倒在地,扭打、衝突因而爆發。
混亂的群眾裡,有人舉了一張手寫的標語:「閃電攻擊的隊伍由此開始」。吵鬧的人群等候商店五點鐘開門的同時,打架和推擠不斷持續著。有些想要採購的人已經受了傷,只好離開現場。有人骨折、瘀青,還有人被打破了頭。店裡面,負責大門口這八位守衛人員開始擔心。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黑色星期五的早上,全美國渴望買到便宜商品的群眾都睜大眼睛逼視著購物中心的保全人員和守衛。新聞中傳出打架、財產損失和蓄意破壞等報導。加州棕櫚沙漠的玩具反斗城發生槍擊案,兩人死亡。一位經驗豐富的沃爾瑪顧客告訴《紐約時報》:「搶購的群眾比以前更富攻擊性,我從來沒看過打架打這麼兇的,真是瘋了!」
面臨可能還深不見底的經濟衰退,寧可忍受不便,提早在半夜就前來排隊等著買折扣商品的人數破了紀錄,不管是要給孩子當耶誕禮物的玩具,還是買齊生活必需品,或是搶著在變得負擔不起以前買到豪華電視或音響,大家都想多省幾塊錢。到頭來,估計有一億七千二百萬人在二○○八年黑色星期五的週末去採購,人數超過了北美洲半數的人口。
長島、紐約市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的居民,紛紛前來聚集在綠田購物中心,大家其實都憂心忡忡。這些地區一直在裁員,就算在這十年裡景氣比較好的時候也沒什麼進展。成群的大賣場、超級商場和比鄰的小商店業績都成長了,然而傳統製造廠日漸萎縮,房價也節節下滑,結果,長島於二○○七年在紐約州的法拍屋比例中居冠,嚴重影響了有色少數族裔的住戶。就在二○○八年黑色星期五之前短短幾周,長島正式宣告進入經濟萎縮。
如果還有一線希望能維持原來的生活水準,同樣享受過去年節時花錢不手軟的豪氣,大家會需要廉價商品──大量的廉價商品。零售業者果然不負眾望,透過精心策劃的活動,慷慨提供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折扣,簡直就像把貨物送人一樣,因此引來了大批人潮──二○○八年的黑色星期五,折扣之大前所未有,也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銷售額。
「五、四、三、二、一!」上午五點整,在綠田購物中心沃爾瑪藍白相間的標誌下,一位守衛才把入口處的玻璃門打開一條縫,排隊的人以急流般的力道蜂擁而上,把其中一側的大門鉸鍊都撞脫了。超過兩千名的瘋狂顧客一起推擠進場,混亂中,一個守衛試圖把玻璃大門當盾牌,用來抵擋破門而入的人潮,結果門的金屬框被擠得變形,玻璃碎了一地,顧客和工作人員紛紛往前撲進入口的通道,堆疊在已經摔倒在地的顧客、守衛和碎玻璃上,尖叫聲四起。
人群中的幾位目擊者事後回憶,三十四歲的守衛吉米泰.達穆爾首先被撲倒並遭到踐踏。達穆爾和其他好幾位守衛一樣,其實並不是沃爾瑪正式雇用的員工,只是透過人力派遣公司找來在短期內應急的人手,卻被指派在黑色星期五負責看守大門的任務。達穆爾來沃爾瑪擔任一般的維修工作才一個禮拜左右,但就和大部分當天早上一起執行大門守衛工作的人員一樣,之前完全沒有受過任何維持安全或公共秩序的訓練。儘管達穆爾有一百九十六公分高,一百三十三公斤重,體格壯得像美式足球的後衛球員,然而門一開,他的體型和力氣完全不敵大批人群推擠的力道,他才試著要把人群往回推,立即就被推倒在地。年紀輕輕的莉娜.拉克利小姐離他不遠,也跌倒在地,這位護理系的學生說:「我尖叫著,警告大家我是孕婦,我確定他聽到了……很努力要把人群隔開,別讓人把我推倒在地,把我踩傷了。達穆爾先生是在我的右手邊,雙膝跪倒在地。我們對望著,他那麼用力想擋住人群,但是卻被人群推倒,壓在我身上。」
拉克利的丈夫把她安全的拉了出來。但是達穆爾因為有更多人踩過他身上,沒法站起來。根據目擊者描述,他被人們踩在腳下,掙扎著想要呼吸到一點空氣。湧進來的人潮繼續踐踏他的身體,還不斷碰撞企圖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員警,然而達穆爾那時候對急救已經毫無反應。在緊急救護人員抵達現場以前,第一波進場的顧客大部分都已通過入口處,整個商場內滿滿都是人了。店裡面,有些顧客緊盯著電視機,還有更多的人在玩具部門逛了起來。距離沃爾瑪的大門口沒幾呎遠,通常接待人員站在那兒歡迎顧客光臨的地方,達穆爾在兩台自動販賣機中間的水泥地上喪失了性命。雖然有一小群人朝可怕的事故現場聚攏過來,很多人還是繼續採買,一直到緊急救護人員宣告急救無效,警方開始調查這起死亡事故的現場,百貨公司才關上店門停止做生意。拿梭郡警局稍後描述購物中心的現場是「徹底的混亂」,並且推斷達穆爾「毫無誇大的是遭到近百人踐踏」。
在開門搶購之後兩小時,亦即達穆爾被宣告死亡後整整一小時,沃爾瑪宣布因發生死亡事件而必須關閉店門,很多顧客不願意離開。目擊者告訴《紐約日報》的記者,那些執意繼續採購的顧客活像「野蠻人」,金柏莉.克里布說:「當沃爾瑪宣佈現場有一位工作人員因公死亡,全體顧客必須離開,群眾居然大吼:『我星期五一大早就來排隊了!』大家都繼續買東西。」
另外還有四位顧客受了傷,沃爾瑪事後付出將近兩百萬美元作為損害賠償。「人潮爭先恐後,連門都從鉸鍊上給扯了下來,」同樣是沃爾瑪的工作人員吉米.歐佛比仍處於驚嚇中。「他在我面前活活被踩死……我那時候得拚了命把推擠的人從我背上弄下來,其實也不曉得自己能不能活著出來。」
不管是好是壞,我們正處於廉價商品行家──廉價商品的專業技師──的年代,訴求價格便宜的商場從稻田延伸到郊區的地下室,無所不在。這樣的商場數以百萬計,我們一再一再被吸引到店門口。把我們捲進去消費的,如果不是沃爾瑪,也是跟沃爾瑪一樣的大型賣場,像是好市多、家得寶、百思買、宜家家居、特易購,或是像地方上一元商店一樣的小魚兒:貨物一概都是大包裝,絕對不會出現一個個單獨的廉價商品。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長期緊盯著商品價格不放,有時候甚至到了跟我們的常識相違背的地步。羅列整齊的商品,一排貨架接著又一排的貨架,這個人人買得起、選擇多樣化、天天有折扣的王國,儼然是今日世界最主要的支配力量。
從家庭式的折扣商店,到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不管是誰想要買的東西,一樣不缺,全都在那兒:你接下來要換台新的iPod、筆記型電腦、零食,或者到醫院探望生病的親戚時,帶去的絨毛填充玩具也不例外。這就是你,甚至在你自己察覺之前,你就已經是這樣了。所有的東西都貼上了標價,準備出售。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從衣服到電器,幾乎每一樣東西的價格都出人意外的變便宜了。就算不是直接反映在價格上,也很可能在品質或數量上獲得回饋,這是過去二十年來,全球物價回跌的結果。
當我們在附近的一元商店或商品都以大包裝出售的賣場購物,我們等於是對有史以來最先進的物流、行銷和製造網路這樣的購物革命欣然接受。從前,對我們而言,最有價值的貨物是石油、鑽石和金屬,也是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企業的核心事業。如今,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零食點心、紙類產品和寵物用品,成了全世界銷售最好的折扣商品,這些轉變完全沒有阻止全球化的發展。到了二○○八年,沃爾瑪的年營業額達四千零五十億美元,超過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內生產毛額,特別凸顯出不論貧富都買得起的消費主義對全球貿易的重要程度。
全球馬拉松式的採購助長了幾乎所有的已開發國家轉變成消費經濟。二○○二年,沃爾瑪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企業,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支出,約占所有就業和經濟活動的百分之七十。經濟學家稱之為服務業經濟,這樣的經濟型態主要仰仗金融、科技、零售和批發貿易方面的經濟活動,並也同樣依賴媒體、娛樂事業、航空業務、旅館飯店和餐廳業等其他非製造業。個人儲蓄在這個過程中全數下降,到了二○○六年,美國家庭的平均花費大於收入──年儲蓄率是七十三年來最低的,低到只有跟經濟大蕭條時期一樣,然而那時候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失業。
和大蕭條時期不同的是,今天家庭財富的銷蝕以及個人債務的大量累積,不只是經濟危機的徵兆,也是經濟成長的一部分。在零售、金融服務和境外製造佔主要部分的經濟結構下,過度擴張的大肆採買,不只在美國,而是在全世界,簡直是為無限的繁榮假象火上加油。融資給高到不合理的房產價格和寬鬆的信用卡額度,使得前所未有的消費者流動性像自噴油井一樣爆發開來。從一九九二到二○○五年之間,隨著貨物運費和貿易逆差激增,美國的每人平均零售支出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三。其他歐美國家也依照相同的模式,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使得傳統產業和農業喪失重要性,包括加拿大,從一九九四到二○○七年之間,零售的營業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美國人不是唯一把錢花光光的人:在二○○○年代初期,義大利、英國、加拿大和法國在消費性貸款方面的成長實際上超越了美國。
二十世紀晚期的經濟重心從生產量轉移到消費量,在消費習慣、國際貿易和社會方面都呈現出幾個世代以來從沒見過的轉型。如同亨利.福特於一九一三年發明了足以大量製造的裝配線而改寫歷史,人們尋求便宜的貨物也把舉凡全球貿易到地方經濟都徹底改變了,以便榨乾還沒開發的資源和最後的積蓄。
無法支撐的債務深植歐美國家的經濟核心,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於是第一次大規模承認這樣的現實難題。如今,新的千禧年即將邁入第十年,空蕩蕩的大型購物中心和破產零售商的數量逐步增加,情形很明顯,即使在這個面臨氣候以及未來石化燃料重大變遷的年代,消費者本身才是日漸衰竭的資源。
很可惜,因為持續回流的顧客數量不足,單憑在黑色星期五蜂擁塞爆大型購物中心的群眾,沒能挽救經濟狀況:那一年的假日銷售業績其實是四十多年以來最差的。二○○八年,連Linens n’ Things和Circuit City這樣堅強的大型業者也被破產倒閉擊垮,而下滑比例高達兩位數的營業額以及營運虧損,持續衝擊各行各業和全世界各國的政府。二○○八年底,根據美國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的資料,零售商場關閉的浪潮席捲全美達到六千一百家,其中停業的大型購物中心有五分之一已破產倒閉。到了二○○九年初,根據《新聞週刊》報導,估計另有十五萬家零售商店即將關閉,唯有沃爾瑪和其他幾家折扣商場和一元連鎖商店,得以在情況惡化的時候逆勢成長。
事情不只是黑色星期五那天發生在大賣場裡的無政府狀態而已。在過度狂熱的搶購群眾把韓國三星電視機紛紛拖倒在地之後,即使把滿地的垃圾、碎玻璃和血跡都清理乾淨了,即使多方為了吉米泰.達穆爾無謂的死亡交相指責也都過去了以後;某些事實仍舊存在。
首先,因為價格負擔得起而大肆採購,這樣的黃金時期雖然耀眼,卻為時短暫而令人不勝唏噓。我們很可能再也無法像那樣卯足了勁兒去購物了。
其次,整個價格便宜的體系,從出貨到消費信用貸款,是以我們才剛剛要開始瞭解的種種方法去融資的,但是它卻在很多環節出了問題,而且無法輕易修復。
過去十年,我們很少需要費心思考所有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這可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好像隨著商場愈開愈大,價格降了下來,選擇也多了起來,所有的東西就都在那兒了。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給的額度,讓我們可以輕鬆付款、繼續買東西,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供應充裕的勞力,讓美國人可以持續舉債購物。這麼好的事情,有誰會去質疑?
事後看起來,全球化本身捲入了好的難以置信的成長週期,最終證明原來不是事實。對廉價商品上癮的消費經濟,很危險的把融資的錢轉移到維持不了太久的新發明、新事物上。特別是,全球廉價商品經濟的基礎──低利貸款、海外勞動力、負擔得起的能源和運輸,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裡減少供應或全部消失不見。這個互相依存的網路,不會自動運作和發揮功能:全球的貿易沒辦法倒轉重來或重新啟動,再也不能回到過去正常的情形了。舉例來說,無法取得負擔得起的石化燃料,我們整個經濟體系會逐漸無法正常運作。海外勞動力、信用額度和負擔得起的運輸成本,意味著大量生產和收入補貼,大多數消費者都不知不覺的仰賴這些好處。既然全球化的國際貿易仰賴穩定性,而不是颶風或糧食不足引發的暴亂,先前的外在因素——如氣候變化和長期的貧窮——在我們的供應鍊中又加進了額外的威脅。
全球的債務和金融危機,為新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畫下句點,這只是眾多層面之一,而這不再只是市場的問題而已。想要理解未來幾年影響經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因素,我們必須超越財經領袖們的分析和假設,他們大部分都未能準確預測,進而保護我們不受這時代最大的金融災難所危害。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視為一個成長、富裕的自動機器,由井然有序的景氣循環所支配;世界的運作和回應,比較像是一個飽受壓力的生態系統,需要勤加看管和照應。
廉價商品開發使繁榮的景象擴大好幾倍,但是我們對交易的依賴也使負面的衝擊、成本和風險擴大好幾倍。我們慢慢發現到,全球化其實比很多人所爭辯的理由要脆弱許多。正如眾多反對全球化的人所期盼,全球化的大潮假使衰退了,這是有可能的,但現在我們完全沒準備好填補其中的空缺。
要埋怨沃爾瑪和那些與它同類型的企業很簡單,但要找到任何不依賴全球貿易網路,或並未從中受益的人反而困難多了。全世界最大的企業銷售的是廉價商品,你的生活也仰賴廉價商品,全世界數十億人口,富有的和貧窮的,都在這個網路裡面。目前為止,推動全球化的仍然是貨物買賣:全球總值高達十三兆六千億美元,超出全球金融、軟體和旅遊等服務業產值四倍以上。因為這個適時出現、發揮到極致的生產網路,我們的世界有愈來愈多地方,因長期缺乏石油、塑膠、勞動力和其他資源,不成比例的愈來愈脆弱,對廉價商品的追求,已經消耗掉我們很多在能源、運輸和製造方面輕鬆取得的豐厚獲利。不顧地方上可維持的生產量,反而把驚人的巧思和資金再投資到高排碳的運輸網路、非傳統原油以及彌補市場的錯誤問題上──包括付給全世界失利的金融機構好幾兆美金,作為緊急財務紓困和損害控制之用。從加拿大北亞伯達省的油砂,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國界,到中國大陸的工業區和其他地方,都發生騷動:人民和非營利組織代替政府和企業,採取大膽的步驟,出面處理我們面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未來時被忽略的部分。
找到正確的方法應付未來困難複雜的情況,也許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容易。既然數十年的大幅成長已經離我們遠去,從二○○八年以來投了數十億美元進入振興經濟方案,也沒能挽回近幾十年的榮景,我們想要在全球經濟衰退之後,「復甦」到「成長狀態」,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反而,隨著少數之前委外製造或外購外包的製造業或服務業回籠,面對長期的經濟緊縮,像沃爾瑪這樣的企業很可能更少了。通貨膨脹將再度成為長期的現象:我們將會在汽油、運費、食物,以及其他所有成本結構和能源相連結的產品上多花錢。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效能,將開始成為政治和文化的驅動力。隨著任意購買的能力減弱,所有的商業活動將會分裂成一連串受折扣左右的次級市場。同樣的,仰賴消費的經濟將面臨更大的波動,全球貿易製造出來的榮景衰退之後,很多國家將會重返貿易保護政策──然而現實的狀況出人意料之外,在許多歐美國家的經濟體系當中,只剩下很少的產能需要去保護。經貿關係有了變化,就連全球安全都會受到影響,國家的議程分歧,美國強權之下的世界安定和平逐漸淡出成為歷史。也許全球化就這樣結束,就我們所知,這將會為全世界留下未解的難題,同時也將剝奪許多有瑕疵的利益。
國內失業率提高和地方性的生意受到打擊,這兩個針對大賣場革命最常見的怨言,也許反而是我們最不需要擔心的。全球化的快速瓦解,會導致國家衰敗、貧窮暴增、極右派國家主義勢力崛起,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國際合作大幅降低。這個花大把鈔票購買廉價商品的世界──為了追求虛幻的經濟成長,把豐富的資源和消費信用都燒盡──已然無法維持,但是全球化式微又缺乏退場機制,恐怕問題還更多。
之後將會出現出乎意料之外的進步和瓦解,新的風險和新的報償,也會有新的改變。
最重要的是,當廉價商品有負眾望,我們必須創造足以精確反應東西真正成本的新現況,讓我們的未來有所憑藉。直到不久前,今日世界首要的進步願景,還是快速成長、廉價商品以及挾帶高信用額度的購物人潮──也就是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初期,把我們帶進全球經濟泡沫的強大力量──只可惜沒能持續到永久。這個願景是如此圓滿,甚至完全看不出來是在賭博。
就像賭客玩二十一點時連贏了好幾把,就誤以為可以在牌桌上全贏通吃。很多企業和政治領袖,大力鼓吹自我調節的市場和高風險經濟主義,無視全球對應氣候變化、國家不發達或無法維持成長的衝擊等需求,更鞏固了這些錯誤推斷下的看法。不計後果的富裕景象,如今回頭看,像是現代貨物崇拜,甚至當這些體系開始令人大失所望了,很多人還是在這個美夢裡繼續下注賭博。
天還沒亮,大家像要去朝聖一樣,摸黑前來、逐漸聚攏,在停車場的投射燈下開始排列成隊伍。不到午夜,第一批採購人潮已經帶了折疊椅和毛毯,把自己安頓妥當,準備在寒冷的天氣裡徹夜排隊,這一幕景象幾乎在全美國每個提供價格折扣的購物中心外面上演著。
但是過幾年後,大家只會記得一個獨一無二的購物中心。凌晨一點鐘,幾百個等著購物的人聚集在紐約長島綠田購物中心的沃爾瑪前面。每個人專程跑來,都有特定的目的。有些人是為了美金九塊錢的電影光碟來的,或是為了沃爾瑪在當地發傳單廣告只要五塊錢的孟漢娜娃娃;有些人想要美金二十五元的微波爐,或是價格已經降到美金五百九十八元的四十二吋液晶電視。大賣場在美國感恩節隔天的星期五做生意,早上五點鐘就開門,每個人都準備了自己的戰略計畫,使得購物因而變成競爭激烈的體育項目。就在搶購人潮的頭頂上,五呎高的大字寫著沃爾瑪的承諾:「顧客滿意保證」。過去幾年,大部分的零售業者只在大清早營業短短幾個小時,而且限定只有某幾種商品大打折扣,所以顧客都預料會大排長龍和你爭我奪。
那個早上特別不一樣。有一位顧客娜琪雅.奧古斯丁那天在現場,當她凌晨兩點鐘抵達綠田購物中心時,前面已經有兩千人在排隊了。她事先研究過沃爾瑪的廣告傳單,上面說現在風火輪越野吉普遙控車售價不到五折,很想買一台。她和朋友站在隊伍當中討論搶購策略時,感受到強烈的暴戾之氣從後方湧上來。奧古斯丁說:「情況一下子變得很嚇人,後面的人猛推。」有人扯開她的大衣,伸手越過她的肩頭搶走了筆記本。也有的顧客遭到揮拳攻擊和推倒在地,扭打、衝突因而爆發。
混亂的群眾裡,有人舉了一張手寫的標語:「閃電攻擊的隊伍由此開始」。吵鬧的人群等候商店五點鐘開門的同時,打架和推擠不斷持續著。有些想要採購的人已經受了傷,只好離開現場。有人骨折、瘀青,還有人被打破了頭。店裡面,負責大門口這八位守衛人員開始擔心。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黑色星期五的早上,全美國渴望買到便宜商品的群眾都睜大眼睛逼視著購物中心的保全人員和守衛。新聞中傳出打架、財產損失和蓄意破壞等報導。加州棕櫚沙漠的玩具反斗城發生槍擊案,兩人死亡。一位經驗豐富的沃爾瑪顧客告訴《紐約時報》:「搶購的群眾比以前更富攻擊性,我從來沒看過打架打這麼兇的,真是瘋了!」
面臨可能還深不見底的經濟衰退,寧可忍受不便,提早在半夜就前來排隊等著買折扣商品的人數破了紀錄,不管是要給孩子當耶誕禮物的玩具,還是買齊生活必需品,或是搶著在變得負擔不起以前買到豪華電視或音響,大家都想多省幾塊錢。到頭來,估計有一億七千二百萬人在二○○八年黑色星期五的週末去採購,人數超過了北美洲半數的人口。
長島、紐約市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的居民,紛紛前來聚集在綠田購物中心,大家其實都憂心忡忡。這些地區一直在裁員,就算在這十年裡景氣比較好的時候也沒什麼進展。成群的大賣場、超級商場和比鄰的小商店業績都成長了,然而傳統製造廠日漸萎縮,房價也節節下滑,結果,長島於二○○七年在紐約州的法拍屋比例中居冠,嚴重影響了有色少數族裔的住戶。就在二○○八年黑色星期五之前短短幾周,長島正式宣告進入經濟萎縮。
如果還有一線希望能維持原來的生活水準,同樣享受過去年節時花錢不手軟的豪氣,大家會需要廉價商品──大量的廉價商品。零售業者果然不負眾望,透過精心策劃的活動,慷慨提供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折扣,簡直就像把貨物送人一樣,因此引來了大批人潮──二○○八年的黑色星期五,折扣之大前所未有,也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銷售額。
「五、四、三、二、一!」上午五點整,在綠田購物中心沃爾瑪藍白相間的標誌下,一位守衛才把入口處的玻璃門打開一條縫,排隊的人以急流般的力道蜂擁而上,把其中一側的大門鉸鍊都撞脫了。超過兩千名的瘋狂顧客一起推擠進場,混亂中,一個守衛試圖把玻璃大門當盾牌,用來抵擋破門而入的人潮,結果門的金屬框被擠得變形,玻璃碎了一地,顧客和工作人員紛紛往前撲進入口的通道,堆疊在已經摔倒在地的顧客、守衛和碎玻璃上,尖叫聲四起。
人群中的幾位目擊者事後回憶,三十四歲的守衛吉米泰.達穆爾首先被撲倒並遭到踐踏。達穆爾和其他好幾位守衛一樣,其實並不是沃爾瑪正式雇用的員工,只是透過人力派遣公司找來在短期內應急的人手,卻被指派在黑色星期五負責看守大門的任務。達穆爾來沃爾瑪擔任一般的維修工作才一個禮拜左右,但就和大部分當天早上一起執行大門守衛工作的人員一樣,之前完全沒有受過任何維持安全或公共秩序的訓練。儘管達穆爾有一百九十六公分高,一百三十三公斤重,體格壯得像美式足球的後衛球員,然而門一開,他的體型和力氣完全不敵大批人群推擠的力道,他才試著要把人群往回推,立即就被推倒在地。年紀輕輕的莉娜.拉克利小姐離他不遠,也跌倒在地,這位護理系的學生說:「我尖叫著,警告大家我是孕婦,我確定他聽到了……很努力要把人群隔開,別讓人把我推倒在地,把我踩傷了。達穆爾先生是在我的右手邊,雙膝跪倒在地。我們對望著,他那麼用力想擋住人群,但是卻被人群推倒,壓在我身上。」
拉克利的丈夫把她安全的拉了出來。但是達穆爾因為有更多人踩過他身上,沒法站起來。根據目擊者描述,他被人們踩在腳下,掙扎著想要呼吸到一點空氣。湧進來的人潮繼續踐踏他的身體,還不斷碰撞企圖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員警,然而達穆爾那時候對急救已經毫無反應。在緊急救護人員抵達現場以前,第一波進場的顧客大部分都已通過入口處,整個商場內滿滿都是人了。店裡面,有些顧客緊盯著電視機,還有更多的人在玩具部門逛了起來。距離沃爾瑪的大門口沒幾呎遠,通常接待人員站在那兒歡迎顧客光臨的地方,達穆爾在兩台自動販賣機中間的水泥地上喪失了性命。雖然有一小群人朝可怕的事故現場聚攏過來,很多人還是繼續採買,一直到緊急救護人員宣告急救無效,警方開始調查這起死亡事故的現場,百貨公司才關上店門停止做生意。拿梭郡警局稍後描述購物中心的現場是「徹底的混亂」,並且推斷達穆爾「毫無誇大的是遭到近百人踐踏」。
在開門搶購之後兩小時,亦即達穆爾被宣告死亡後整整一小時,沃爾瑪宣布因發生死亡事件而必須關閉店門,很多顧客不願意離開。目擊者告訴《紐約日報》的記者,那些執意繼續採購的顧客活像「野蠻人」,金柏莉.克里布說:「當沃爾瑪宣佈現場有一位工作人員因公死亡,全體顧客必須離開,群眾居然大吼:『我星期五一大早就來排隊了!』大家都繼續買東西。」
另外還有四位顧客受了傷,沃爾瑪事後付出將近兩百萬美元作為損害賠償。「人潮爭先恐後,連門都從鉸鍊上給扯了下來,」同樣是沃爾瑪的工作人員吉米.歐佛比仍處於驚嚇中。「他在我面前活活被踩死……我那時候得拚了命把推擠的人從我背上弄下來,其實也不曉得自己能不能活著出來。」
不管是好是壞,我們正處於廉價商品行家──廉價商品的專業技師──的年代,訴求價格便宜的商場從稻田延伸到郊區的地下室,無所不在。這樣的商場數以百萬計,我們一再一再被吸引到店門口。把我們捲進去消費的,如果不是沃爾瑪,也是跟沃爾瑪一樣的大型賣場,像是好市多、家得寶、百思買、宜家家居、特易購,或是像地方上一元商店一樣的小魚兒:貨物一概都是大包裝,絕對不會出現一個個單獨的廉價商品。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長期緊盯著商品價格不放,有時候甚至到了跟我們的常識相違背的地步。羅列整齊的商品,一排貨架接著又一排的貨架,這個人人買得起、選擇多樣化、天天有折扣的王國,儼然是今日世界最主要的支配力量。
從家庭式的折扣商店,到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不管是誰想要買的東西,一樣不缺,全都在那兒:你接下來要換台新的iPod、筆記型電腦、零食,或者到醫院探望生病的親戚時,帶去的絨毛填充玩具也不例外。這就是你,甚至在你自己察覺之前,你就已經是這樣了。所有的東西都貼上了標價,準備出售。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從衣服到電器,幾乎每一樣東西的價格都出人意外的變便宜了。就算不是直接反映在價格上,也很可能在品質或數量上獲得回饋,這是過去二十年來,全球物價回跌的結果。
當我們在附近的一元商店或商品都以大包裝出售的賣場購物,我們等於是對有史以來最先進的物流、行銷和製造網路這樣的購物革命欣然接受。從前,對我們而言,最有價值的貨物是石油、鑽石和金屬,也是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企業的核心事業。如今,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零食點心、紙類產品和寵物用品,成了全世界銷售最好的折扣商品,這些轉變完全沒有阻止全球化的發展。到了二○○八年,沃爾瑪的年營業額達四千零五十億美元,超過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內生產毛額,特別凸顯出不論貧富都買得起的消費主義對全球貿易的重要程度。
全球馬拉松式的採購助長了幾乎所有的已開發國家轉變成消費經濟。二○○二年,沃爾瑪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企業,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支出,約占所有就業和經濟活動的百分之七十。經濟學家稱之為服務業經濟,這樣的經濟型態主要仰仗金融、科技、零售和批發貿易方面的經濟活動,並也同樣依賴媒體、娛樂事業、航空業務、旅館飯店和餐廳業等其他非製造業。個人儲蓄在這個過程中全數下降,到了二○○六年,美國家庭的平均花費大於收入──年儲蓄率是七十三年來最低的,低到只有跟經濟大蕭條時期一樣,然而那時候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失業。
和大蕭條時期不同的是,今天家庭財富的銷蝕以及個人債務的大量累積,不只是經濟危機的徵兆,也是經濟成長的一部分。在零售、金融服務和境外製造佔主要部分的經濟結構下,過度擴張的大肆採買,不只在美國,而是在全世界,簡直是為無限的繁榮假象火上加油。融資給高到不合理的房產價格和寬鬆的信用卡額度,使得前所未有的消費者流動性像自噴油井一樣爆發開來。從一九九二到二○○五年之間,隨著貨物運費和貿易逆差激增,美國的每人平均零售支出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三。其他歐美國家也依照相同的模式,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使得傳統產業和農業喪失重要性,包括加拿大,從一九九四到二○○七年之間,零售的營業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美國人不是唯一把錢花光光的人:在二○○○年代初期,義大利、英國、加拿大和法國在消費性貸款方面的成長實際上超越了美國。
二十世紀晚期的經濟重心從生產量轉移到消費量,在消費習慣、國際貿易和社會方面都呈現出幾個世代以來從沒見過的轉型。如同亨利.福特於一九一三年發明了足以大量製造的裝配線而改寫歷史,人們尋求便宜的貨物也把舉凡全球貿易到地方經濟都徹底改變了,以便榨乾還沒開發的資源和最後的積蓄。
無法支撐的債務深植歐美國家的經濟核心,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於是第一次大規模承認這樣的現實難題。如今,新的千禧年即將邁入第十年,空蕩蕩的大型購物中心和破產零售商的數量逐步增加,情形很明顯,即使在這個面臨氣候以及未來石化燃料重大變遷的年代,消費者本身才是日漸衰竭的資源。
很可惜,因為持續回流的顧客數量不足,單憑在黑色星期五蜂擁塞爆大型購物中心的群眾,沒能挽救經濟狀況:那一年的假日銷售業績其實是四十多年以來最差的。二○○八年,連Linens n’ Things和Circuit City這樣堅強的大型業者也被破產倒閉擊垮,而下滑比例高達兩位數的營業額以及營運虧損,持續衝擊各行各業和全世界各國的政府。二○○八年底,根據美國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的資料,零售商場關閉的浪潮席捲全美達到六千一百家,其中停業的大型購物中心有五分之一已破產倒閉。到了二○○九年初,根據《新聞週刊》報導,估計另有十五萬家零售商店即將關閉,唯有沃爾瑪和其他幾家折扣商場和一元連鎖商店,得以在情況惡化的時候逆勢成長。
事情不只是黑色星期五那天發生在大賣場裡的無政府狀態而已。在過度狂熱的搶購群眾把韓國三星電視機紛紛拖倒在地之後,即使把滿地的垃圾、碎玻璃和血跡都清理乾淨了,即使多方為了吉米泰.達穆爾無謂的死亡交相指責也都過去了以後;某些事實仍舊存在。
首先,因為價格負擔得起而大肆採購,這樣的黃金時期雖然耀眼,卻為時短暫而令人不勝唏噓。我們很可能再也無法像那樣卯足了勁兒去購物了。
其次,整個價格便宜的體系,從出貨到消費信用貸款,是以我們才剛剛要開始瞭解的種種方法去融資的,但是它卻在很多環節出了問題,而且無法輕易修復。
過去十年,我們很少需要費心思考所有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這可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好像隨著商場愈開愈大,價格降了下來,選擇也多了起來,所有的東西就都在那兒了。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給的額度,讓我們可以輕鬆付款、繼續買東西,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供應充裕的勞力,讓美國人可以持續舉債購物。這麼好的事情,有誰會去質疑?
事後看起來,全球化本身捲入了好的難以置信的成長週期,最終證明原來不是事實。對廉價商品上癮的消費經濟,很危險的把融資的錢轉移到維持不了太久的新發明、新事物上。特別是,全球廉價商品經濟的基礎──低利貸款、海外勞動力、負擔得起的能源和運輸,將會在二十一世紀裡減少供應或全部消失不見。這個互相依存的網路,不會自動運作和發揮功能:全球的貿易沒辦法倒轉重來或重新啟動,再也不能回到過去正常的情形了。舉例來說,無法取得負擔得起的石化燃料,我們整個經濟體系會逐漸無法正常運作。海外勞動力、信用額度和負擔得起的運輸成本,意味著大量生產和收入補貼,大多數消費者都不知不覺的仰賴這些好處。既然全球化的國際貿易仰賴穩定性,而不是颶風或糧食不足引發的暴亂,先前的外在因素——如氣候變化和長期的貧窮——在我們的供應鍊中又加進了額外的威脅。
全球的債務和金融危機,為新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畫下句點,這只是眾多層面之一,而這不再只是市場的問題而已。想要理解未來幾年影響經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因素,我們必須超越財經領袖們的分析和假設,他們大部分都未能準確預測,進而保護我們不受這時代最大的金融災難所危害。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視為一個成長、富裕的自動機器,由井然有序的景氣循環所支配;世界的運作和回應,比較像是一個飽受壓力的生態系統,需要勤加看管和照應。
廉價商品開發使繁榮的景象擴大好幾倍,但是我們對交易的依賴也使負面的衝擊、成本和風險擴大好幾倍。我們慢慢發現到,全球化其實比很多人所爭辯的理由要脆弱許多。正如眾多反對全球化的人所期盼,全球化的大潮假使衰退了,這是有可能的,但現在我們完全沒準備好填補其中的空缺。
要埋怨沃爾瑪和那些與它同類型的企業很簡單,但要找到任何不依賴全球貿易網路,或並未從中受益的人反而困難多了。全世界最大的企業銷售的是廉價商品,你的生活也仰賴廉價商品,全世界數十億人口,富有的和貧窮的,都在這個網路裡面。目前為止,推動全球化的仍然是貨物買賣:全球總值高達十三兆六千億美元,超出全球金融、軟體和旅遊等服務業產值四倍以上。因為這個適時出現、發揮到極致的生產網路,我們的世界有愈來愈多地方,因長期缺乏石油、塑膠、勞動力和其他資源,不成比例的愈來愈脆弱,對廉價商品的追求,已經消耗掉我們很多在能源、運輸和製造方面輕鬆取得的豐厚獲利。不顧地方上可維持的生產量,反而把驚人的巧思和資金再投資到高排碳的運輸網路、非傳統原油以及彌補市場的錯誤問題上──包括付給全世界失利的金融機構好幾兆美金,作為緊急財務紓困和損害控制之用。從加拿大北亞伯達省的油砂,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國界,到中國大陸的工業區和其他地方,都發生騷動:人民和非營利組織代替政府和企業,採取大膽的步驟,出面處理我們面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未來時被忽略的部分。
找到正確的方法應付未來困難複雜的情況,也許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容易。既然數十年的大幅成長已經離我們遠去,從二○○八年以來投了數十億美元進入振興經濟方案,也沒能挽回近幾十年的榮景,我們想要在全球經濟衰退之後,「復甦」到「成長狀態」,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反而,隨著少數之前委外製造或外購外包的製造業或服務業回籠,面對長期的經濟緊縮,像沃爾瑪這樣的企業很可能更少了。通貨膨脹將再度成為長期的現象:我們將會在汽油、運費、食物,以及其他所有成本結構和能源相連結的產品上多花錢。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效能,將開始成為政治和文化的驅動力。隨著任意購買的能力減弱,所有的商業活動將會分裂成一連串受折扣左右的次級市場。同樣的,仰賴消費的經濟將面臨更大的波動,全球貿易製造出來的榮景衰退之後,很多國家將會重返貿易保護政策──然而現實的狀況出人意料之外,在許多歐美國家的經濟體系當中,只剩下很少的產能需要去保護。經貿關係有了變化,就連全球安全都會受到影響,國家的議程分歧,美國強權之下的世界安定和平逐漸淡出成為歷史。也許全球化就這樣結束,就我們所知,這將會為全世界留下未解的難題,同時也將剝奪許多有瑕疵的利益。
國內失業率提高和地方性的生意受到打擊,這兩個針對大賣場革命最常見的怨言,也許反而是我們最不需要擔心的。全球化的快速瓦解,會導致國家衰敗、貧窮暴增、極右派國家主義勢力崛起,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國際合作大幅降低。這個花大把鈔票購買廉價商品的世界──為了追求虛幻的經濟成長,把豐富的資源和消費信用都燒盡──已然無法維持,但是全球化式微又缺乏退場機制,恐怕問題還更多。
之後將會出現出乎意料之外的進步和瓦解,新的風險和新的報償,也會有新的改變。
最重要的是,當廉價商品有負眾望,我們必須創造足以精確反應東西真正成本的新現況,讓我們的未來有所憑藉。直到不久前,今日世界首要的進步願景,還是快速成長、廉價商品以及挾帶高信用額度的購物人潮──也就是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初期,把我們帶進全球經濟泡沫的強大力量──只可惜沒能持續到永久。這個願景是如此圓滿,甚至完全看不出來是在賭博。
就像賭客玩二十一點時連贏了好幾把,就誤以為可以在牌桌上全贏通吃。很多企業和政治領袖,大力鼓吹自我調節的市場和高風險經濟主義,無視全球對應氣候變化、國家不發達或無法維持成長的衝擊等需求,更鞏固了這些錯誤推斷下的看法。不計後果的富裕景象,如今回頭看,像是現代貨物崇拜,甚至當這些體系開始令人大失所望了,很多人還是在這個美夢裡繼續下注賭博。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