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既是一門知識積累的理論學科,又是一門生活實踐的應用學科。社會心理學不僅可對許多社會現象提出解釋,也可應用於生活實踐的各種社會服務領域。隨著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社會心理學已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並日益顯現其重要價值。這說明社會心理學具有旺盛的學術生命力,也產生很大的社會吸引力。
本書的撰寫力求兼顧理論與應用、科學與通俗。因此,它可提供大專院校社會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院系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之用。我們希望:它也可提供一般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公共政策規劃者、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廣大社會心理學愛好者之參考。衷心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對讀者有所助益,也讓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樂活氛圍。
《本書備有教學投影片,歡迎授課教師索取》
本書的撰寫力求兼顧理論與應用、科學與通俗。因此,它可提供大專院校社會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院系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之用。我們希望:它也可提供一般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公共政策規劃者、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廣大社會心理學愛好者之參考。衷心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對讀者有所助益,也讓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樂活氛圍。
《本書備有教學投影片,歡迎授課教師索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社會心理學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歷史發展
第三節 21世紀社會心理學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理論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會認知:瞭解社會生活
第一節 基模與原型:社會認知地圖
第二節 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第三節 社會認知的心理捷徑
第四節 社會認知的潛在錯誤來源
第三章 歸因歷程:社會行為解釋
第一節 為什麼歸因?
第二節 歸因理論
第三節 歸因偏誤
第四節 文化與歸因
第四章 人際知覺:如何理解他人?
第一節 社會知覺的要素與底線
第二節 印象形成與印象整飭
第三節 整體印象
第四節 非語言溝通
第五節 如何偵測欺騙?
第五章 社會認同:認識社會自我
第一節 自我概念:自我基模與鏡中自我
第二節 自尊:自我評價
第三節 自我表現
第四節 多面向社會自我
第六章 態度與態度改變
第一節 態度的定義與形成
第二節 態度與行為
第三節 態度改變過程:溝通說服
第四節 態度未改變:說服無效
第五節 認知失調與態度改變
第七章 偏見與歧視
第一節 刻板印象
第二節 偏見
第三節 歧視
第四節 如何減少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第八章 從眾、順從與社會影響
第一節 從眾
第二節 順從
第三節 服從
第四節 社會影響的連續體
第九章 兩性關係與人際吸引
第一節 親近他人:需求與解釋
第二節 人際吸引的原因:為何情人眼裡出西施?
第三節 人際吸引理論
第四節 喜歡與愛情
第十章 親密關係與人際關係
第一節 最初依賴關係
第二節 愛情親密關係
第三節 配偶婚姻關係
第四節 社會人際關係
第十一章 團體歷程:決策與互動
第一節 集體過程:他人在場
第二節 團體歷程:與他人互動
第三節 合作、競爭與衝突:差異回應
第十二章 助人行為:利他與志願服務
第一節 助人行為的動機:為何人們會助人?
第二節 助人的情境影響:何時人們會助人?
第三節 助人的個人影響:誰最可能助人?
第四節 助人的人際影響:誰最可能受到幫助?
第五節 如何促進助人行為?
第十三章 憤怒、攻擊與暴力
第一節 什麼是憤怒與攻擊?
第二節 神經與化學對攻擊的影響
第三節 社會情境對攻擊的影響
第四節 媒體影響與親密暴力
第五節 如何減少攻擊?
第十四章 應用社會心理學:健康、環境與政治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與環境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與政治
每章最末皆備有「關鍵詞彙」、「自我評量」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歷史發展
第三節 21世紀社會心理學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理論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會認知:瞭解社會生活
第一節 基模與原型:社會認知地圖
第二節 影響基模使用的因素
第三節 社會認知的心理捷徑
第四節 社會認知的潛在錯誤來源
第三章 歸因歷程:社會行為解釋
第一節 為什麼歸因?
第二節 歸因理論
第三節 歸因偏誤
第四節 文化與歸因
第四章 人際知覺:如何理解他人?
第一節 社會知覺的要素與底線
第二節 印象形成與印象整飭
第三節 整體印象
第四節 非語言溝通
第五節 如何偵測欺騙?
第五章 社會認同:認識社會自我
第一節 自我概念:自我基模與鏡中自我
第二節 自尊:自我評價
第三節 自我表現
第四節 多面向社會自我
第六章 態度與態度改變
第一節 態度的定義與形成
第二節 態度與行為
第三節 態度改變過程:溝通說服
第四節 態度未改變:說服無效
第五節 認知失調與態度改變
第七章 偏見與歧視
第一節 刻板印象
第二節 偏見
第三節 歧視
第四節 如何減少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第八章 從眾、順從與社會影響
第一節 從眾
第二節 順從
第三節 服從
第四節 社會影響的連續體
第九章 兩性關係與人際吸引
第一節 親近他人:需求與解釋
第二節 人際吸引的原因:為何情人眼裡出西施?
第三節 人際吸引理論
第四節 喜歡與愛情
第十章 親密關係與人際關係
第一節 最初依賴關係
第二節 愛情親密關係
第三節 配偶婚姻關係
第四節 社會人際關係
第十一章 團體歷程:決策與互動
第一節 集體過程:他人在場
第二節 團體歷程:與他人互動
第三節 合作、競爭與衝突:差異回應
第十二章 助人行為:利他與志願服務
第一節 助人行為的動機:為何人們會助人?
第二節 助人的情境影響:何時人們會助人?
第三節 助人的個人影響:誰最可能助人?
第四節 助人的人際影響:誰最可能受到幫助?
第五節 如何促進助人行為?
第十三章 憤怒、攻擊與暴力
第一節 什麼是憤怒與攻擊?
第二節 神經與化學對攻擊的影響
第三節 社會情境對攻擊的影響
第四節 媒體影響與親密暴力
第五節 如何減少攻擊?
第十四章 應用社會心理學:健康、環境與政治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與環境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與政治
每章最末皆備有「關鍵詞彙」、「自我評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