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無言的前衛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穿越迷霧•探索一代茶聖的美學思想迷霧
侘寂的況味∣縮小的向度∣撼動日本美學底蘊的靈魂人物
「我若死,茶便廢。」――千利休
日本五百年前桃山時代茶人千利休,所創造的「侘寂」,究竟是何種境界?
在利休與長舌統治者秀吉周旋期間,凝聚出無言的藝術、縮小的藝術,藉著嶄新的思維與多變感性,成為桃山時代的前衛藝術家,其美學意識深刻影響日本文化的底蘊。
赤瀨川原平透過撰寫電影《利休》劇本,以前衛藝術偵探的特別視角,從藝術演化、政治角力的推敲,路上觀察學的步伐,還原出一代茶聖的思想輪廓,以及留存於現代時空中的利休精神,以此來挑戰日本文化的奧妙。
推薦
林筱如∣自如清庵茶書院庵主
祝曉梅∣日本裏千家茶道準教授
藍芳仁∣亞太創意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系主任
(按姓氏筆畫排序)
「人們將一切心力用在沿襲陳規,茶湯就會乾硬,沸點上的舞蹈會消失,然後荒廢。」――赤瀨川原平
目錄
推薦序/林筱如、藍芳仁
序 茶的入口
日本人與茶/利休與茶湯/反利休粉/寡言的藝術
第一篇 橢圓茶室
第一章 通往利休之路
回歸日常的力量/站在前衛尖端的湯瑪森/巧遇利休/家元打來的電話/
第二章 縮小的藝術
學習歷史/對細節的愛/縮小的向量/北野武與馬龍白蘭度/黃金的魔力/桃山時代的獨立藝術家沙龍
第三章 橢圓茶室
利休與秀吉的地位翻轉/調停人秀長之死/茶湯攻擊的恐怖/橢圓茶室
第二篇 利休的足跡
第一章 從堺到韓國
潮流之城.堺/堺港遺址的巨石堆/待庵的祕密
第二章 從兩班村到京都
在兩班村看到的躙口/糊紙的合理性/扭曲的植物/時間的魔術/醍醐寺賞花/金茶碗的觸感
第三篇 利休的沉默
第一章 茶之心
活著的擔憂/舊報紙的祥和/洗廁所水龍頭/錢包裡的儀式/發現里貝拉物件/有空檔的比賽/ 呈現碗狀的日本列島
第二章 利休的沉默
意義的沸點/於是出現了沉默/不肖徒弟
第三章 「我若死,茶便廢」
和服隊伍/形式的空殼/保羅.克利的陷阱/織部的歪斜力/前衛民主化的矛盾
結尾 他力思想
現場作用/寄身於自然之中
後記
參考文獻
序/導讀
推薦序一
收到這本書的文稿,希望由我來寫推薦,看到書名,身為茶人的我,直覺有了一定的想像,以為講的是千利休令人醉心唏噓的生平、出世的美學、浪漫的情懷、茶湯的宗教意義,能讓人恣意浸淫在茶氛圍的一本茶道藝術論。
看完了書稿才發現,原來是一本極為理論的書籍,由原本不太熟悉一代茶聖的作者,慢慢研究了解,產生觀察,來解釋日本文化中不同於各國美學、生活習慣與特殊性格的一切相關,原來是衍自於早期一代茶聖千利休的茶道美學精神,而產生的宗教儀式、教育傳讓,而成的現代生活型態,書中用了藝術、心理、運動等現象串聯推論,來印證今日的日本之所以為見。
書中大致探討了所謂侘寂美學,縮小藝術等各種文化現象。
日本隨處可見的生活陶藝用品,很多人都很喜歡,也包括我在內,這種厚實、有點重量手感、有些顆粒、糙磨表面,且釉色不均,且會發現縱然同一作者同一款作品,亦難完全相同或大小比例,在很多國家這樣的作品都會被當成是瑕疵品給品管打掉,但在日本卻享受著這樣的瑕疵美感。
如此的美感價值亦不同於歷史悠長的中國青瓷、白瓷,無論任何朝代都強調著釉色、畫工、精美細緻、追求比例完美,或如西方國家的骨瓷強調胎薄如蠶翼,能透光晶瑩。
這樣的差別美感即於千利休最為人知的侘寂藝術。作者從一群現代觀察路上事物的人們,從他們眼中來發現,現今世界上隨處角落都能看見破落的、衰敗的、被人遺忘的各種扭曲突兀的缺陷,例如斑駁毀壞的牆面、房舍或者隨風飄散的垃圾袋,車水馬龍的馬路上自然生長的小花小草,堅毅且飄搖卻逕自生長等等現象,認真觀察會喚起一些特殊感覺,打醒僵化的觀念,產生了著迷,因為產生了感覺,而產生了藝術感。試想,古時的茶人們,所謂歪七扭八粗糙的茶碗,就是這樣的美嗎?這樣的發現讓人感受到所謂千利休的侘寂美感原來是一種心境上的美學。
日本什麼都小,是大家都知道的,雖然體積小卻有極大化的功能,不論是房子的收納,工業科學醫藥的研發,縮小藝術讓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總是名列前茅。
這樣縮小的藝術也來自千利休的極小化美學,我們都知道千利休的待庵茶室只有小小兩疊半榻榻米,於作者陳述中,源自於千利休時代的窮酸低調藝術,因為欣賞極小藝術所以利用最小的東西、最少的顏色、最少的文字、最淡的氣味,來隱含最大的內容而產生出的。
這樣的小空間不只需產生極少或極小物件,更需要的,也是人格的縮小,不強調個人得失而注重團體榮辱,因為千利休的前車之鑑,當個人聲望極大勝過主王,功高震主,最後只能被賜個切腹自殺,不得終老的悲劇。
這本書用了一般人的視界來一窺日本的傳統文化古今串說,簡單敘述明瞭一切,原來如此……
林筱如 自如清庵茶書院庵主
推薦序二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誘因,便是千利休之死。
其實這本書內容廣泛,每個主題都能在幾個句字就詮述完整,這是作者的特異功能。而作者以千利休的一生,包括過逝後人們對茶聖的敬仰為媒介,寫出關係到每個人生活中的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生態環保、政治、藝術與人文。
想學日本茶道一定要先看完這本書,為什麼?因為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日本茶道要學什麼,老師在教什麼,學了之後,目的是什麼。
本書不同於一般書籍,一般書籍就是表達了作者的意志與專業,讀者跟著學習,而這本書是作者與讀者共同探索千利休的一生,包括過逝後日本這個國家所發生的各項事與物的前因後果,作者再從多方位的因素歸納、總結。
看完這本書,我太喜歡作者了。
我最喜歡作者解釋「前衛藝術」這個段落。
前衛就是無前例可循,作者用我們生活周遭隨眼可得的景像來解釋,原來這些景像,大家看歸看,沒有人去注意,沒有人將這些身邊各種景像整合起來,找出前因後果。作者舉道路觀察學做例子:路上為什麼出現一個小洞?出現小洞後長出小草,因為沒有影響人類生活起居,大家就沒去關注它。
突然有個人將道路上發生的事情記錄起來,如卡車翻車,再去研究為何翻車,一天當中什麼時候發生的機率最高,這就是前衛的道路觀察藝術。
我是教茶的老師,當我在教授茶樹品種時,發覺學生聽不懂,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知識領域去消化新的資訊,我就會先講大家都曾經接觸過的農產品,這個農產品因不同品種有不同的外觀、滋味,再帶入茶樹的不同品種,學員就會很開心的說:懂了。
作者更有特異功能,能將無型的東西,解釋到有型、有量,還清楚說明,利休泡茶時如何孕育「氣」,如何將「氣」運輸給接受茶的人。一樣是茶老師,利休的功力就勝過太多了,因為我只能講授茶葉本身在成長中如何接收大地之氣。
作者常用打棒球來比喻生活、藝術,真是奧妙!例如二出局,一、二壘有人,接下來打擊這一棒壓力很大,教練喊暫停,教練與打擊者面授機宜,結果打出二壘安打。好奇的是,教練教了什麼?其實教練只有點個頭、做個手勢,這就是生活藝術。
還有日本茶道所重視的「侘寂」,寡言與多話,到底是多話勝了?還是寡言才能天長地久?
利休生平從一五二二年到一五九一,逝世已四百多年,而他的精神與日本國同在。
藍芳仁 亞太創意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系主任
(按推薦人姓名筆劃排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