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師之路Ⅱ:由夥伴關係到邁向卓越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由郭重吉、熊召弟、熊同鑫等多位知名學者專家共同主編。
臺灣的科學師資培育社群,自1980年以降,因應國家教育政策和社會變遷,持續引用先進的科學教育理論,發展符合本土需求的科學師資培育模式。本書收錄38位學者的20篇論文,提供關懷臺灣科學教育師資議題的讀者,看見發生在本世紀之初的師資培育型態,瞭解當時的科學師資培育理論與模式,以及掌握臺灣人口結構轉型之際,適宜未來的科學師資培育體制。教育是眾人之事,必須集合眾人之力,方能提升教育品質,「科學教師之路II-由夥伴關係到邁向卓越」,呈現師資培育者透過夥伴關係,共同合作,邁向卓越的故事。教育的美感,來自於珍惜過去成果、前瞻未來挑戰、和勤奮耕耘當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進入有美感的教育之中。
目錄
目次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按姓名筆畫排序)
審稿者簡介(按姓名筆畫排序)
序言
導言
第一部分 教育現況篇
第1章/中等學校師資培育現況與認證措施-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
第2章/從教育實習的內涵探討國民小學各領域教學輔導推動之研究
第3章/促進教育實習效能的可能途徑探析
第4章/教育實習的重頭戲-教學演示-在國小現場的實施與對師資培育之啟示
第二部分 實習輔導模式探討篇
第5章/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在數學課進行共同教學之探索
第6章/合科培育實習教師單科培育輔導教師的實習輔導模式
第7章/以教學現場本位的師資培育學程之理論和架構
第8章/創造並維繫情緒氣氛以支持成功的科學教學
第9章/採用參與式探究共同達到成功的科學教育
第三部分 實習生專業成長篇
第10章/數學輔導教師如何做決策:是否介入實習教師的教學
第11章/數學實習生專業知覺之研究
第12章/學校本位小學自然科學實習輔導個案研究-小學現場,如何協助實習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專業?
第13章/學科教學知識:培養科學教師具備專業學習願景之策略
第14章/運用問題導向式學習框架的科學師資培育
第四部分 教師專業發展篇
第15章/國小科學師資培育改革研究-由教師效能感談起
第16章/由營造共同實習輔導促進自然科實習輔導教師之專業成長
第五部分 創新理論篇
第17章/創新的實習輔導取向:在夥伴實習輔導模式中落實個人實務理論
第18章/促進和跨越科學教育的創新:對教師與學生發展的啟示
第19章/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在科學教育領域的優勢與挑戰
第20章/師資培育的議題與趨勢:理解師資教育教學法的重要性
結語/從新世紀的挑戰談中小學教育的革新
序/導讀
在2007年6月底,「自然領域輔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育計畫」團隊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辦理了「中小學卓越科學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夥伴式實習輔導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次會議共聚集了來自美國、澳洲、香港和台灣等地的學者專家,共同針對大會擬定的五大議題:(一)教育實習階段在整個科學師資培育上的定位;(二)科學師資教育實習階段,師培機構與實習學校的合作模式;(三)科學師資教育實習階段,師培機構與實習學校的夥伴關係與權責類型;(四)科學師資之教育實習階段,對於實習教師的支持系統與支持策略的類型;和(五)科學師資教育實習,對於參與其中的人與機構之專業發展意義等進行論述。
本書集結該次研討會的論文,歷經二年的審查稿件、翻譯(英翻中)、修訂稿件、校稿和編輯等歷程,最終收錄了38位作者撰寫的20篇論文,全書計530頁,書名則訂定為「科學教師之路II-由夥伴關係到邁向卓越」,為國科會科教處專題計畫「自然領域輔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育計畫」及「社會變遷下的臺灣中、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培育之理路計畫」之系列成果出版。
由於受到新生人口數下降及師資培育供過於求,台灣的中小科學師資培育機構呈現萎縮現象,對於科學教育的未來發展,形成不利的因素。本書出版的目的有三,首先是在為當下師資培育狀態做記錄;社會變遷與國家教育政策的轉變,牽引著師資培育的走向,當下發生的數理教育師資培育資料,將可為未來師資培育為鑑的史料。其次是為科學師資培育體制,提供新的理論與模式,以能不斷創新與卓越。其三是為未來發展鋪路,從師資培育者因應變革而發展的理論與方案,提供國家未來師資培育體制參考。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所有的賜稿者,他們無償的付出和容忍漫長的編輯歷程,是本書能付梓的最大支撐力。其次要深深感謝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接受本書的出版,沒有他們的支持本書將無法與讀者見面。此外,要感謝所有參與稿件編審的教育先進們,他們的義務協助,讓本書的文字精準度與學術形式更加完善。另外,要深深感謝參與本書編輯與校稿工作的專案助理:黃瑞貞、石敏嘉、楊書毓,他們的全心投入與付出,讓本書能順利出版。最後要感謝國科會科教處長期以來在中小學師資培育研究的支持,他們是本書能完成的最大推手,因著他們的關心與鼓勵,促使研究團隊戮力於師資培育的研究與實務工作,以期為國家與社會提供優質的科學教育環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理學院講座教授
郭重吉
2009年12月20日
試閱
構成學校教育的基本三元素是:學生、教材與教師;而教師是結構中的關鍵主體。教師的素質影響著學校教育的品質,教育部(2009)提出的「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訂定五大目標提升教師素質及教學成效,確保學生受教品質。「培育優質明日教師,引領國家教育永續發展」的目標,彰顯出師資培育在此方案中的重要位置,也說明了培育優質職前教師與國家永續發展有著密切關連。
台灣自1994年實施師資培育法,職前師資培育的「教育實習」,是培訓實習教師/生教學實務的重要階段,是職前教師培養其教學信念、教學態度、專業知能和技能的關鍵時期。「教育實習階段」,與實習生最直接關連的是教育實習輔導老師,另一關連者則是教育實習指導教授,這三者之間所共構出的實習輔導關係或模式,與實習生的專業成長有著密切關係。
成為優質教師是一條漫長之路,本書「科學教師之路II--由夥伴關係到邁向卓越」,是一本以中小學數理師資培育議題為核心的論文專輯,探討在走向教師之路的實習階段,師資培育機構、師資培育者和職前教師可以共同經營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書中分為五部分,分別是:「教育現況篇」、「實習輔導模式探討篇」、「實習生專業成長篇」、「教師專業發展篇」和「創新理論篇」,共計收錄20 篇論文。
第一部分「教育現況篇」,共收錄四篇論文,分別是:湯誌龍撰寫的「中等學校師資培育現況與認證措施-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此研究採用專家審查及問卷調查方式,針對高中、高職、國中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以及有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師資生的師培中心教師、目前接受師培教育以及教育實習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師資生與實習教師為母群,研究旨在瞭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師資培育現況與認證之措施、認證之功能與做法、以及瞭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師資生專業能力需求與現況。王瑞壎撰寫的「從教育實習的內涵探討國民小學各領域教學輔導推動之研究」,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要的探究策略,透過文件分析與敘說研究的途徑,訪談實習指導教師、實習輔導學校教務主任、實習輔導教師,以及實習教師,瞭解三者對教育實習的規劃與實際落實的微觀現象。此研究根據文件分析與研究參與者的敘說,藉以瞭解個案國民小學教育實習的規劃,以及在各領域教學輔導所分配的時間與比例,與實習指導教師、實習輔導學校與實習教師,在各領域教學輔導投入之現況。熊同鑫、郭重吉撰寫的「促進教育實習效能的可能途徑探析」,引用國外文獻論述協助新手教師專業發展的導入階段培訓方案,解讀當前國內教育實習階段的實習輔導問題,再由培訓實習輔導教師輔導能力切入,討論未來科學師資養成,將仰賴以學校為主體的師資培育環境,及大學、學校和地方教育教育機構,必須成為夥伴關係,共同規劃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理由。趙曉美、鍾靜、趙曉燕撰寫的「教育實習的重頭戲-教學演示在國小現場的實施與對師資培育之啟示」,採焦點團體訪談與個別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參與者包括國小實習學校之校長、主任、實習輔導教師以及實習教師等,共進行數次的焦點團體與個別深度訪談。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師資培育之大學與實習學校進行教學演示指導與整體教育實習規劃之參考。以上四篇,針對科學師資培育現況、和教育實習輔導制度進行論述,揭露教育實習實務面存有的挑戰與困境,反思可有的因應策略,以能在教育現場落實教育實習的理念。
第二部分為「實習輔導模式探討篇」,共收錄五篇,分別論述發生於教育實習階段可有的實習輔導模式,包括:共同教學、交換輔導、教學現場本位、參與成員共構等。許美麗、鍾靜撰寫的「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在數學課進行共同教學之探索」,以協同行動研究進行,歷經3個行動階段目的是探討共同對話的功能,以及在共同教學下數學教學的實施情形、限制、成效。林碧珍、曾憲政撰寫的「單科培育實習輔導教師交換輔導合科培育實習教師的實習輔導模式」,此論文提供一個改革性的實習輔導模式,是由一所大學與小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單科培育輔導教師並以交換輔導方式合科培育實習教師。Mary A. Lundeberg的演講「以教學現場本位的師資培育學程之理論和架構」,演講中所討論的教學方法,可提供改變職前教師及經驗教師信念的可能性,也可加強學科教學知識的教學,並發展教師對學習者的瞭解和他們的教學實務。Kenneth Tobin的演講「創造並維繫情緒氣氛以支持成功的科學教學」及「採用參與式探究共同達到成功的科學教育」,以學生之文化背景、社會資產,及其與物質和人力資源互動以獲得成功的方式,來檢視他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並指出有效的教學和學習形式。以上五篇論文各有其書寫風格與對於教育實習輔導模式的信念,從不同文化脈絡和角度切入,提供讀者看見不同訴求的輔導方案,思辨各方案或模式的適用情境脈絡,並能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方案或模式應用之。
第三部分是「實習生專業成長篇」,共收錄5篇,由16位作者、共同作者撰寫之論文。分別是:王志遠、金鈐撰寫的「數學輔導教師如何做決策:是否介入實習教師的教學」,透過分析一些教學關鍵事件,包含教室觀察、課前(後)訪談和教導座談會議的個案研究法,去描述輔導教師介入實習教師數學教學的形式,以及介入的原則和背後的價值。周玉秀撰寫的「數學實習生專業知覺之研究」,訪談兩位中小學不同場域的實習生,以現象學態度敘說其經驗事件,知覺其數學概念教學,探索實習生於師徒制的實習情境中,轉化教學、輔導、評量、對話等經驗之專業知覺。熊召弟、孫志麟、吳麗君、譚寧君、王美芬等撰寫的「學校本位小學自然科學實習輔導個案研究-小學現場,如何協助實習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專業?」,此研究由教室觀察、會議討論、實習生札記等的資料,分析歸納出在小學現場協助實習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專業的可行方式。John J. Loughran的演講「學科教學知識:培養科學教師具備專業學習願景之策略」,是在研究PCK理論概念的形成和實務層面的發展,以及科學教師、科學教育學家和儲備科學教師如何詮釋、發展及執行PCK的經驗。透過檢視這群教師們如何理解、應用PCK的方法,以獲得關於PCK的感知價值,進而著眼發展實踐應用的專業知識。Mary A. Lundeberg的演講「運用問題導向式學習框架的科學師資培育」,對在職教師的研究專注於設計一套問題導向式學習課程,參與者透過該課程加深了他們的教學知識,並且分析、修訂和改進他們在科學課程上的教學方式。此部分論文是以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在教育實習階段時,實習輔導老師該如何介入實習生的專業發展;實習生是如何覺知其專業需求;實習學校如何從學校本位提供實習生專業訓練;以及如何透過不同策略激發實習生的專業學習。從不同面向切入探討實習生在教育實習階段存有的挑戰與成長空間,提供讀者有關於提升實習生在教育實習階段專業成長的可能方式。
第四部分是「教師專業發展篇」,共收錄2篇論文由6位作者、共同作者撰寫。分別是:張宇樑所撰寫的「國小科學師資培育改革研究-由教師效能感談起」,此研究旨在比較某師範學院3個學系職前教師之科學教師效能感與學科專業知識,同時評估比較這些學系之培育課程設計架構間之差異;另將美國西北部一所研究型大學的國小職前教師與其學系之資料列為參考資訊,採用混合方法取向之研究設計以進行為期4年的比較研究:量化部分使用3份量表以蒐集前後測資料;質化部份採內容分析法,蒐集文件資料以分析其課程設計架構。張若涵、張文華、熊同鑫、熊召弟撰寫的「由營造共同實習輔導促進自然科實習輔導教師之專業成長」,此研究在一所小型班群學校,對自然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校長及師資培育大學教授所組成的實習輔導團體,分別使用課室觀察、會議記錄及訪談的方式,探討此研究下,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以上兩篇論文討論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生的過程中,可以透過何種方案促進本身的專業成長,提供讀者有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參考資訊。
第五部分是「創新理論篇」,共收錄四篇論文由八位作者、共同作者撰寫的。分別是:林淑梤、張惠博、段曉林撰寫的「創新的實習輔導取向:在夥伴實習輔導模式中落實個人實務理論」,從認知學習、成人教育、與教師認同觀點瞭解教師如何學習,並闡述實習教師落實個人實務理論是符合教師學習理論的實習輔導。另外,探討導致實習輔導成效不彰的因素,並且闡述實施夥伴實習輔導模式為實習教師達成教師學習的必要環境。李子建的演講「促進和跨越科學教育的創新:對教師與學生發展的啟示」及「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在科學教育領域的優勢與挑戰」,前者分享一些筆者在香港曾參與的計劃經驗,初步探討部分科學教育和跨科目(含科學教育元素)的計劃對教師和學生發展的?示,並從Andy Hargreaves及Michael Fullan所提出的3個方向(知識與技能的發展、自我理解和生態的轉變)探討教師發展。後者透過分享香港及大陸科學教育領域大學-學校夥伴協作的一些計劃實例,進而探討計劃給科學教育帶來的益處和挑戰,並討論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最後,John J. Loughran的演講「師資培育的議題與趨勢:理解師資教育教學法的重要性」,文中探究關於「教學」中的「學」與「教」之複雜本質,並描述清晰關連的知識是師範教育專業知識發展的支柱。此部分的作者群以「創新」為導向,論述在教育實習中,從實習輔導創新取向、課程教學創新、合作夥伴關係創新和師資培育新趨勢等議題,論述師資培育機構和實習學校、教育實習輔導老師和實習生、及指導教授、實習輔導老師和實習生等不同關係之中,從理論與實踐以提升教育實習效能的可能,提供讀者思考於教育實習階段,導入創新方案培育優質科學教師的可能。
本書出版目的是希望呈現有關於教育實習階段的科學師資培育,存有的理論與實務培育模式,從促進職前教師的現場專業知能發展和參與其中的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提升等實徵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科學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相關資訊,且對於教育實習階段的師資生、實習生、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在專業知能發展面向等夥伴關係合作模式的重視。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熊同鑫
2009年12月5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